山西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技术细则.ppt_第1页
山西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技术细则.ppt_第2页
山西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技术细则.ppt_第3页
山西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技术细则.ppt_第4页
山西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技术细则.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山西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技术细则 方案特点1 转变清查理念 从传统以森林资源监测转向以生态环境因子监测方向转变 蓄积用材导向 生态需求导向 从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入手 开展生态状况监测 提高林业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 方案特点2拓展监测内容 增加监测因子发展调查方法 森林植物生物量森林健康状况林地土壤状况森林生态功能等级森林自然度植物物种多样性 新增监测指标因子 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常量养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重金属元素含量枯落物理化性质 资源清查系统设计 资源清查责任划分 geoxt流动站 本次应用的高新技术 gps pda的应用 gps定点 航迹采集 pda数据采集试点 本次应用的高新技术 连清遥感判读系统 本期清查的技术发展 小结 2010年 第八次资源清查 发展了生态监测方法 在调查体系 监测内容 3s新技术应用 数据采集 样木号牌 信息服务能力等多方面取得突破 细则结构及听课方式 三大部分 地面样地 遥感样地 附录 主要讲地面样地 按细则编排顺序 便于对照 更加条理化的细则主要内容 contents 总则 山西省森林资源清查技术细则 content1 第一章总则 一 清查目的 详实准确地提供山西省2010年的森林资源数据 评估森林生态状况 反映生态建设成果 总结林业建设经验 为科学经营森林 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为实施 生态兴省 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预测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变化趋势 第1条复查目的和任务需要 第一章总则 二 清查的任务 查清全省森林资源的数量 质量及其消长动态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对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1条复查目的和任务 森林资源清查主要内容包括 土地利用与覆盖 地类 包括土地类型 植被类型的面积和分布 森林资源 林分因子 包括森林 林木和林地的数量 质量 结构和分布 森林按起源 权属 龄组 林种 树种的面积和蓄积 生长量和消耗量及其动态变化 生态状况 生态因子 包括森林健康状况与生态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 土地沙化 荒漠化和湿地类型的面积 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第一章总则 第2条调查内容 山西省森林资源清查每5年调查1次 这次是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 第一章总则 第3条调查周期 与2005年清查相比 样地形状 大小不变 只增加调查项目 继续复查2005年清查过的9915个地面固定样地 51412个遥感判读样地 一 以9915个样地计算全省各类土地面积 二 以9915个样地估算蓄积量 生长量 消耗量以及四旁树株数 三 以9915个样地估测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和消长情况 四 以9915个样地估测荒漠化 沙化 湿地面积和分布情况 五 以9915个样地估测全省生态状况 第一章总则 第4条调查总体 建立连续清查体系布设9915个固定样地 1978年 1984 1990年 1995年2000年 2010年 1975年 四五 清查 第一次清查 航片地形图调绘 1978年建立清查体系 第二次清查25781 1984年第一次复查 第三次清查25781 1990年第二次复查 第四次清查19535 1995年第三次复查 第五次清查9915 2000年第四次复查 第六次清查9915和51412 四旁树 2005年第五次复查 第七次清查9915和51412 四旁树 2010年第六次复查 第八次清查9915和51412 四旁树 第一章总则 第4条调查总体 1978年按约6km2布设了25781个 1995年减为9915个 边长25 82m 面积1亩的方形样地 建立每5年复查一次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 第一章总则 第4条调查总体 广东1978年按6km 8km布设了3685个边长25 82m 面积1亩的方形样地 第一章总则 第4条调查总体 总体抽样精度按95 可靠性计算 一 有林地面积抽样精度95 以上 二 人工林面积抽样精度90 以上 三 活立木蓄积抽样精度90 以上 四 活立木蓄积总生长量抽样精度85 以上 五 活立木蓄积总消耗量抽样精度80 以上 六 活立木蓄积净增量 应做出增减方向性判断 第一章总则 第5条总体抽样精度 样地复位率98 以上 力争达到100 样木复位率95 以上 力争达到98 历次清查实际分别达到100 和98 以上 第一章总则 第6条复位要求 一 引点定位 标桩位置在地形图上误差不超过1mm 引线方位角误差小于1 引线点至样地的距离测量误差小于1 用gps定位时 纵横坐标定位误差在平川区不超过10m 在山区不超过15m 二 周界误差 新样地周界测量闭合差小于0 5 复位样地周界长度误差小于1 三 检尺株数 大于或等于8cm的应检尺株数不允许有误差 小于8cm的应检尺株数 允许误差为5 且最多不超过3株 四 胸径测量 胸径大于或等于20cm的树木 测径误差小于1 5 胸径小于20cm的树木其测径误差小于0 3cm 五 树高测量 当树高小于10m时 测高误差小于3 当树高大于或等于10m时 测高误差小于5 六 地类 起源 林种 优势树种等因子不应有错 第一章总则 第7条调查允许误差 第二章技术标准 山西省森林资源清查技术细则 content2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土地类型 地类 地类是根据土地的覆盖和利用状况综合划定的类型 包括林地和非林地2个一级地类 其中 林地划分为8个二级地类 12个三级地类 地类划分的最小面积为1亩 含样地外的连续面积 为了增强知识性 所有概念采用国家的规定 未做改动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1 有林地 附着有森林植被 郁闭度大于或等于0 20的林地 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1 乔木林 由乔木 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 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 其中 林带行数应在2行 含2行 以上且行距 4m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10m以上 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 应视为两条林带 两平行林带的带距 8m时按片林调查 包括郁闭度达不到0 20 但已到成林年限且生长稳定 保存率达到80 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达到65 以上人工造林地 在乔木林调查中 将因人工栽培矮化而形成的 没有明显主干或树高达不到5米的乔木林按矮化乔木林另行编码记载 2 竹林 附着有胸径2cm以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 我省竹林运城1块属于散生型竹林 北部地区不必考虑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2 疏林地 附着有乔木树种 郁闭度在0 10 0 19之间的林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3 灌木林地 附着有灌木树种 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 以经营灌木林为主要目的或专为防护用途 覆盖度在30 以上的林地 其中 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 含2行 以上且行距 2m 当灌木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 应视为两条灌木林带 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 4m时 按片状灌木林调查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1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 特指分布在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的干旱 含极干旱 干旱 半干旱 地区 或乔木分布 垂直分布 上限以上 或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 干热 干旱 河谷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带 专为防护用途 且覆盖度大于30 的灌木林地 以及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经营的灌木经济林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灌木林地 林资发 2004 14号文件 我省属此范围的县区是大同市的南郊区 新荣区 大同县 天镇县 阳高县 朔州市的朔城区 怀仁县 山阴县 应县 忻州市的河曲县 范围界定以县行政界为准 尚有北部左云 浑源 广灵 灵丘 右玉 平鲁 繁峙 临县8个县正在争取 乔木生长线以上灌木林地 太行山脉2400m 吕梁山脉 包括管涔山 芦芽山 关帝山几个主山峰 2600m 西部山地 山西西部除上述几个主山峰外的地区 2500m以上的灌木林地 灌木经济林地 以果品 种子 条 根 药材 饮料 调料 饲料 燃料 油料和其它工业原料 养殖等经济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 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 我省灌木经济树种有花椒 山茱萸 沙棘 文冠果 枸杞 连翘等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2 其它灌木林地 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的其它灌木林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4 未成林地 指未达到有林地 灌木林地标准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1 未成林造林地 人工造林 包括植苗 穴播或条播 分殖造林 和飞播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 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苗木分布均匀 尚未郁闭或覆盖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人工造林成活率85 以上 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造林成活率70 以上 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株 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株 hm2以上 且分布均匀 2 未成林封育地 通过自然变化 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 不到成林年限 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 尚未郁闭或覆盖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表8 1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 特别提醒 大苗 树 造林成林年限按1年确定 大苗 树 的标准是胸径5 0cm以上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5 苗圃地 固定的林木和木本花卉育苗用地 不包括母树林 种子园 采穗圃 种质基地等种子 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 储藏等设施用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6 无立木林地 包括采伐迹地 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 1 采伐迹地 采伐后3年内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 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否则为其它无立木林地 2 火烧迹地 火灾后3年内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 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否则为其它无立木林地 3 其它无立木林地 造林更新后 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地标准的造林地 造林更新达到成林限年后 未达到有林地 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的林地 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 但有林地权属证明 因自然保护 科学研究 森林防火等需要保留的无立木林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7 宜林地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包括以下3类 1 宜林荒山荒地 未达到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 未成林地标准 规划为林地的荒山 荒滩 荒沟 荒地 灌丛地等 2 宜林沙荒地 未达到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 未成林地标准 造林可以成活 规划为林地的固定或流动沙地 丘 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等 3 其它宜林地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业的其它土地 要慎重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下列情形不作为宜林地 一是依据地方公益林区划由非林地变为林地 无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关于地方公益林的批复文件 且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依据或相关技术认定的 二是各林业建设工程规划区内 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依据或林权证明 由非林地变为宜林地的 三是根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文件实施封山禁牧措施 但无落实到山头地块的封山育林规划或林权证等证明 且未实施营造林措施的 四是弃耕撂荒 工矿废弃地等 尚未恢复森林植被 且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依据或林权证明的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特别提醒 2005年全省有40余块样地 由2000年的荒草地没有充足理由变为宜林地 国家林业局未予认可 本次调查使用上期卡片时要特别注意 有些样地要恢复到 年的地类 第二章技术标准fg 第8条地类 二 非林地 指林地以外的耕地 牧草地 水域 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二 非林地 1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包括耕地和其它农地 耕地包括新开荒地 轮歇地 草田轮作 农林间作 农药间作地和这些土地中的渠 田间路和田埂 耕地还包括轮休地和其内部的地 田 埂 人工修筑的梯田坎 临时沟渠 末级固定沟渠 耕地包括熟地 当年新垦植的土地 休闲地 连续撂荒未满3年的轮歇地 草田轮作的牧草地 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附带种植零星果树 桑树或其它树木的土地及多年固定耕种的河滩地等 但不包括间作农作物的专业果园 桑园 造林地和短期抢种作物的河滩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二 非林地 2 牧草地 指以草本植物为主 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二 非林地 3 水域 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 包括河流 湖泊 水库 坑塘 苇地 滩涂 沟渠 水利设施等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二 非林地 4 未利用地 指未利用和难利用的土地 包括荒草地 盐碱地 沼泽地 沙地 裸土地 裸岩石砾地及其它未利用地 包括不达宜林地标准的荒山荒地等 不好区分 非特殊情况不得改变 避免过度变化 要记取2005年的教训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8条地类 二 非林地 5 建设用地 指建造建筑物 构造物的土地 包括以下四类 1 工矿建设用地 指工厂 矿山等建设用地 2 城乡居民建设用地 指城镇 农村居民住宅及其公共设施建设用地 3 交通用地 指各类道路 铁路 公路 农村道路 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 不含林业辅助生产用地中的集材道 运材道 4 其它用地 除以上地类以外的建设用地 包括旅游设施 军用设施 名胜古迹 墓地 陵园等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9条植被类型 主要依据 中国植被 分类系统 将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大类别 其中 自然植被分9个植被型组 31个植被型 栽培植被分3个植被型组 11个植被型 我省 自然植被有6个植被型组 9个植被型 栽培植被有3个植被型组 11个植被型 其划分标准见附录四 代码见表50 9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9条植被类型 附录四植被类型划分标准 附录五自然度划分标准表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0条湿地类型及其划分标准 林业部门管理的三大系统之一 湿地履约湿地 我省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 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 水域地 带有静止或流动 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的水体 湿草甸 湖泊 河流 滞蓄洪区 滩涂 水库 池塘 水稻田等均属于湿地范畴 湿地调查范围包括面积8公顷以上的面状湿地 如湖泊 沼泽等 和宽度10m以上 长度5公里以上的线状湿地 如河流 灌渠等 湿地的定义与分类 湿地的定义 湿地的定义各国和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世界各国给湿地所下的定义多达50余种 dugan1990 湿地的定义 狭义 广义 湿地的定义 狭义 广义 湿地的定义 狭义 广义 湿地的定义 狭义 广义 湿地的定义与分类 湿地的定义 狭义 广义 狭义的定义符合湿地处于水陆过渡带的特殊地位 反映了多样化的湿地生境的典型性 优点 将紧密联系的沿岸地带和开阔水面人为地割裂开来 在管理上会出现诸多问题 缺点 湿地的定义与分类 湿地的定义 狭义 广义 一 湿地的定义 这类定义是管理者给出的定义 其中通常采用的 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是 湿地公约 关于湿地的定义 我国作为 湿地公约 的缔约国 采用的是本湿地定义 湿地公约的分类系统 3大类 42种 海洋 海岸湿地 12种 内陆湿地 20种 人工湿地 10种 二 湿地的分类 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的湿地分类 国家林业局 2007年 共分为5类37型 一 湿地的定义与分类 二 湿地的分类 调查技术规程 的湿地分类系统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0条湿地类型及其划分标准 我省湿地类型划分为4个湿地类 20个湿地型 第10条湿地类型及其划分标准 一 河流湿地 包括平均宽度10m以上 长度5公里以上的永久性河流 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 泛洪平原湿地 一 永久性河流 仅包括河床 二 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 三 泛洪平原湿地 河水泛滥淹没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地区 包括河滩 泛滥的河谷 季节性泛滥的草地 第10条湿地类型及其划分标准 二 湖泊湿地 包括永久性淡水湖 季节性淡水湖 永久性咸水湖 季节性咸水湖 一 永久性淡水湖 常年积水的淡水湖泊 二 季节性淡水湖 季节性或临时性的泛洪平原湖 三 永久性咸水湖 常年积水的咸水湖泊 四 季节性咸水湖 季节性或临时性积水的咸水湖 第10条湿地类型及其划分标准 三 沼泽湿地 我省只有内陆盐沼 地热及淡水泉或绿洲湿地 一 内陆盐沼 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盐沼 由一年生和多年生盐生植物群落组成 水含盐量达0 6 以上 植被覆盖度 30 二 地热湿地 由温泉水补给的沼泽湿地 三 淡水泉或绿洲湿地 第10条湿地类型及其划分标准 四 人工湿地 包括水库 拦河坝 运河 水稻田 淡水池塘 水产养殖场和盐田等 一 蓄水区 水库 拦河坝 水电坝 二 运河 输水河 三 淡水养殖场 四 农用池塘 包括小型水池 五 灌溉用沟 渠 六 稻田 冬水田 一季和多季水稻田 七 盐田 包括晒盐池 盐水泉 八 采矿性积水区包括 砂 砖 土坑 取土坑 采矿地 九 废水处理场所 十 城市性景观和娱乐水面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1条土地退化 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 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雨浇地 水浇地或草原 牧场 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其中包括 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 土壤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 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与荒漠化监测体系的关系缺陷 林业部门管理的三大系统之一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1条土地退化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 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其中包括 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 土壤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 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一 荒漠化 表11 2山西省荒漠化监测县名单共计6个市 37个县 市 区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1条土地退化 一 荒漠化 一 荒漠化类型按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划分以下主要荒漠化类型 1 风蚀 指由于风的作用使地表土壤物质脱离地表被搬运现象及气流中颗粒对地表的磨蚀作用 2 水蚀 指由于大气降水 尤其是降雨所导致的土壤搬运和沉积过程 3 盐渍化 指地下水 地表水带来的对植物有害的易溶盐分在土壤中积累引起的土壤生产力下降 4 冻融 指温度在摄氏零度左右及其以下变化时 对土体所造成的机械破坏作用 我省无此类型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1条土地退化 一 荒漠化 二 荒漠化程度荒漠化程度反映土地荒漠化的严重及恢复其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难易状况 各类型荒漠化的程度分为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4级 其代码分别为1 2 3 4 针对不同的荒漠化类型和土地类型 地类 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评定荒漠化程度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1条土地退化 二 沙化 沙化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 以沙质地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我省沙化土地监测范围共18个县区 大同市的南郊区 新荣区 天镇县 阳高县 左云县 浑源县 大同县 朔州市的右玉县 平鲁区 怀仁县 朔城区 应县 山阴县 忻州市的偏关县 保德县 河曲县 神池县 五寨县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1条土地退化 二 沙化 土地沙化监测范围内的土地分为 大类 沙化土地 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非沙化土地 一 沙化类型 第二章技术标准 1 流动沙地 丘 指土壤质地为砂质 植被盖度小于10 地表沙物质常处于流动状态的沙地或沙丘 2 半固定沙地 丘 指土壤质地为砂质 植被盖度10 29 草本 灌木植被盖度 10 但 30 或乔木郁闭度 0 50 之间 且分布比较均匀 风沙流活动受阻 但流沙纹理仍普遍存在的沙丘或沙地 半固定沙地 丘 分为 人工半固定沙地 通过人工措施 人工种植乔灌草 飞播 封育 治理的半固定沙地 天然半固定沙地 植被起源为天然的半固定沙地 沙化土地 分为9个类型 第二章技术标准 3 固定沙地 丘 指土壤质地为砂质 植被盖度 30 草本 灌木植被盖度 30 或乔木郁闭度 0 50 风沙活动不明显 地表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沙丘或沙地 固定沙地 丘 分为 人工固定沙地 通过人工措施 人工种植乔灌草 飞播 封育 治理的固定沙地 天然固定沙地 植被起源为天然的固定沙地 4 露沙地 指土壤表层主要为土质 有斑点状流沙出露 5 或疹状灌丛沙堆分布 能就地起沙的土地 5 沙化耕地 主要指没有防护措施及灌溉条件 经常受风沙危害 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沙质耕地 包括沙改田 沙化土地 9个类型 第二章技术标准 6 非生物治沙工程地 指单独以非生物手段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或沙地 如机械沙障及以土石和其它材料固定的沙地 在非生物治沙工程地上又采用生物措施的 应划为相应的固定或半固定沙地 丘 7 风蚀残丘 指干旱地区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 土林 白砻墩等风蚀地 8 风蚀劣地 指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粗化土地 9 戈壁 指干旱地区地表被砾石覆盖 植被稀少的广袤而平坦的土地 沙化土地 9个类型 第二章技术标准 指干旱 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 由于土地过度利用或水资源匮乏等原因形成的临界于沙化的土地 草地 林地上的土壤表层为土质 原生土壤剖面基本完整 尚无明显的风蚀和流沙堆积形态 但植被严重退化 土壤表层腐殖质基本丧失 耕地上以偶见流沙点或风蚀斑为标志 2 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 指沙化土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以外的其它土地 3 非沙化土地 二 沙化程度 沙化土地按沙化程度分为轻度 中度 重度和极重度4级 1 轻度 植被盖度 40 极干旱 干旱 半干旱 或 50 其它气侯类型区 基本无风沙流活动的沙化土地 或一般年景作物能正常生长 缺苗较少 一般少于20 的沙化耕地 4 极重度 植被盖度 10 的各类沙化土地 不含沙化耕地 包括植被盖度 10 的风蚀残丘 风蚀劣地及戈壁 第二章技术标准 二 沙化程度 2 中度 植被盖度25 40 极干旱 干旱 半干旱 或30 50 其它气侯类型区 风沙流活动不明显的沙化土地 或作物长势不旺 缺苗较多 一般20 30 且分布不均的沙化耕地 4 极重度 植被盖度 10 的各类沙化土地 不含沙化耕地 包括植被盖度 10 的风蚀残丘 风蚀劣地及戈壁 第二章技术标准 二 沙化程度 3 重度 植被盖度10 25 极干旱 干旱 半干旱区 或10 30 其它气侯类型区 风沙流活动明显或流沙纹理明显可见的沙化土地或植被盖度 10 的风蚀残丘 风蚀劣地及戈壁 或作物生长很差 缺苗率 30 的沙化耕地 4 极重度 植被盖度 10 的各类沙化土地 不含沙化耕地 包括植被盖度 10 的风蚀残丘 风蚀劣地及戈壁 第二章技术标准 二 沙化程度 4 极重度 植被盖度 10 的各类沙化土地 不含沙化耕地 包括植被盖度 10 的风蚀残丘 风蚀劣地及戈壁 4 极重度 植被盖度 10 的各类沙化土地 不含沙化耕地 包括植被盖度 10 的风蚀残丘 风蚀劣地及戈壁 第二章技术标准 二 沙化程度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1条土地退化 三 林地土壤侵蚀 林地土壤侵蚀类型分为 水蚀和风蚀 侵蚀等级分为5个等级 轻微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剧烈 三 林地土壤侵蚀 新内容 表11 9林地土壤侵蚀等级分类标准 沟状与崩塌水蚀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2条森林分类 按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森林 含林地 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个类别 对我省不好理解 公益林太多 一 森林类别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2条森林分类 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保存物种资源 科学试验 森林旅游 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其它林地 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1 生态公益林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 1 国家公益林 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 并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 国家公益林划分标准执行林策发 2004 94号 国家林业局 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国家林业局 财政部关于印发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的通知 林资发 2009 214号 以2004年国家林业局核准的国家公益林材料为准 进行调查 2 地方公益林 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划定 并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核准认定的公益林 地方公益林按照最近一次森林分类区划界定的结果填写 一 生态公益林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2条森林分类 2 生态公益林按保护等级划分为特殊 重点和一般三个等级 划分标准执行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 gb t18337 2 2001和林策发 2004 94号 国家林业局 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国家公益林按照生态区位差异一般分为特殊和重点生态公益林 地方公益林按照生态区位差异一般分为重点和一般生态公益林 一 生态公益林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2条森林分类 以生产木材 竹材 薪材 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其它林地 包括用材林 薪炭林和经济林 商品林按经营状况划分为好 中 差3个等级 二 商品林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2条森林分类 二 林种划分 一 分类系统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 将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分为5个林种 23个亚林种 二 技术标准1 防护林 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防护林分类 1 水源涵养林 以涵养水源 改善水文状况 调节区域水分循环 防止河流 湖泊 水库淤塞 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可划为水源涵养林 流程在500km以上的江河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与一级 二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 我省流程在500km以上的江河有黄河主河道 汾河 桑干河 滹沱河 黄河的一 二级支流从南到北有苍头河 偏关河 县川河 朱家川河 岚漪河 蔚汾河 湫水河 三川河 昕水河 涑水河 沁河 丹河等12条 汾河的支流从北到南有 潇河 文峪河 浍河3条 桑干河的支流从西到东有 源子河 黄水河 浑河 御河 南洋河 淤泥河 十里河 滹沱河的支流从西到东有 玄中河 牧马河 清水河 桃河 流程在500km以下的河流 但所处地域雨水集中 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其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 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 我省属此范围的有涑水河 沁河 清漳河 浊漳河 大中型水库与湖泊周围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m以内 小型水库与湖泊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50m以内 水库类型划分标准 大型水库总库容在1亿m3以上 中型水库总库容在1亿m3以下 1千万m3以上 小型水库总库容在1千万m3以下 10万m3以上 保护城镇饮用水源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防护林分类 2 水土保持林 以减缓地表径流 减少冲刷 防止水土流失 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可划为水土保持林 坡度在35 以上 森林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 因土层脊薄 岩石裸露 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 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塬面 侵蚀沟 石质山区沟坡 地质结构疏松等易发生泥石流地段的 我省西部吕梁山区属于黄土高原地区 土壤侵蚀严重 水土流失量大 主要属于水土保持林区域范围 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我省太行山脉及其支脉恒山 五台山 系舟山 太岳山 中条山 吕梁山脉及其支脉管涔山 芦芽山 云中山 孝文山等山脊分水岭两侧各300m范围内 第二章技术标准防护林分类 3 防风固沙林 以降低风速 防止或减缓风蚀 固定沙地 以及保护耕地 果园 经济作物 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可划为防风固沙林 强度风蚀地区 常见流动 半流动沙地 丘 垄 或风蚀残丘地段的 与沙地交界250m以内和沙漠地区距绿洲100m以外的 其它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我省大同 朔州大部及忻州市的部分县主要属防风固沙林区域范围 第二章技术标准防护林分类 4 农田牧场防护林 以保护农田 牧场减免自然灾害 改善自然环境 保障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可以划为农田牧场防护林 农田 草牧场境界外100m范围内 与沙质地区接壤300m范围内的 为防止 减轻自然灾害 在田间 草牧场 阶地 低丘 岗地等处设置的林带 林网 片林 第二章技术标准防护林分类 5 护岸林 以防止河岸 湖岸冲刷崩塌 固定河床 湖岸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可以划为护岸林 黄河主河道 汾河 桑干河 滹沱河两岸各200m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各50m范围内的 包括河床中的雁翅林 堤岸 干渠两侧各10m范围内的 第二章技术标准防护林分类 6 护路林 以保护铁路 公路免受风 沙 水 雪侵害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可以划为护路林 林区 山区国道 高速公路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 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 下同 的山坡或平坦地区各200m以内 非林区 山区 各50m以内 林区 山区 沙区的省 县级道路和支线铁路路基与两侧 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 各50m以内 其它地区10m范围内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防护林分类 7 其它防护林 以防火 防雪 防雾 防烟 护鱼等其它防护作用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特种用途林 特种用途林 7种以保存物种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用于国防 森林旅游和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特种用途林分类 1 国防林 以掩护军事设施和用作军事屏障为主要目的 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军事设施周围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2 实验林 以提供教学或科学实验场所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包括科研试验林 教学实习林 科普教育林 定位观测林等 3 母树林 以培育优良种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包括母树林 种子园 子代测定林 采穗圃 采根圃 树木园 种质资源和基因保存林等 4 环境保护林 以净化空气 防止污染 降低噪音 改善环境为主要目的 分布在城市及城郊结合部 工矿企业内 居民区与村镇绿化区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5 风景林 以满足人类生态需求 美化环境为主要目的 分布在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 度假区 滑雪场 狩猎场 城市公园 乡村公园及游览场所内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6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位于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 包括自然文化遗产地 历史与革命遗址地 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以及纪念林 文化林 古树名木等 7 自然保护林 各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小区内以保护和恢复典型生态系统和珍贵 稀有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或原生地 或者保存和重建自然遗产与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用材林 用材林 以生产木材或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和未成林地 3种 第二章技术标准用材林分类 1 短轮伐期用材林 以生产纸浆材及特殊工业用木质原料为主要目的 采取集约经营措施进行定向培育的乔木林地 2 速生丰产用材林 通过使用良种壮苗和实施集约经营 森林生长指标达到相应树种速生丰产林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乔木林地 我省杨树丰产林标准 南部的运城 临汾盆地 10年平均每年每亩木材蓄积量的生长量指标达到1 5m3以上 中部的太原 长治及忻定盆地 10年平均每年每亩木材蓄积量的生长量指标达到1 2m3以上 北部的大同盆地 10年平均每年每亩木材蓄积量的生长量指标达到0 8m3以上 3 一般用材林 其它以生产木材和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和未成林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薪炭林和经济林 4 薪炭林 以生产热能燃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5 经济林 以生产油料 干鲜果品 工业原料 药材及其它副特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5种 第二章技术标准经济林分类 1 果树林 以生产各种干鲜果品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2 食用原料林 以生产食用油料 饮料 调料 香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3 林化工业原料林 以生产树脂 橡胶 木栓 单柠等非木质林产化工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4 药用林 以生产药材 药用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5 其它经济林 以生产其它林副特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 第二章技术标准森林类别 三 林种优先级当某地块同时满足一个以上林种划分条件时 应根据 先公益林 后商品林 的原则区划 商品林按适地适树原则确定 生态公益林按以下优先顺序确定林种和亚林种 国防林 自然保护区林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风景林 环境保护林 母树林 实验林 护岸林 护路林 其它防护林 水土保持林 水源涵养林 防风固沙林 农田牧场防护林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3条区域因子 将全国划分为松花江 黑龙江 辽河 海河 黄河 长江 淮河 珠江7大流域和其它流域 我省地处海河 黄河两大流域 我省共13条支流 海河流域有西洋河 桑干河 壶流河 唐河 滹沱河 桃河 清漳河 浊漳河8条出省支流 我省黄河全部为中游区间 有苍头河 偏关河 岚漪河 湫水河 三川河 昕水河 汾河 涑水河 沁河 县川河 朱家川河 蔚汾河 丹河 一 流域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3条区域因子 根据综合气候区划 将全国分为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 每个气候带的具体范围按有关规定执行 了解一下 这次外业不填写 二 气候带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3条区域因子 省直林区共分9大国有林管理局 与上期有区别 三 林区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4条地形因子4966 一 极高山 海拔 5000m的山地 我省无 二 高山 海拔为3500 4999m的山地 我省无 三 中山 海拔为1000 3499m的山地 四 低山 海拔 1000m的山地 五 丘陵 没有明显的脉络 坡度较缓和 且相对高差小于100m 六 平原 平坦开阔 起伏很小 一 地貌 我省根据高程涉及4个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4条地形因子 样地范围的地面朝向 分为9个坡向 一 北坡 方位角338 22 二 东北坡 方位角23 67 三 东坡 方位角68 112 四 东南坡 方位角113 157 五 南坡 方位角158 202 六 西南坡 方位角203 247 七 西坡 方位角248 292 八 西北坡 方位角293 337 九 无坡向 坡度小于5 的地段 二 坡向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4条地形因子 坡位 分脊 上 中 下 谷 平地6个坡位 一 脊部 山脉的分水线及其两侧各下降垂直高度15m的范围 二 上坡 从脊部以下至山谷范围内的山坡三等分后的最上等分部位 三 中坡 三等分的中坡位 四 下坡 三等分的下坡位 五 山谷 或山洼 汇水线两侧的谷地 若样地处于其它部位中出现的局部山洼 也应按山谷记载 六 平地 处在平原和台地上的样地 三 坡位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4条地形因子 级为平坡 5度 级为缓坡 5 14度 级为斜坡 15 24度 级为陡坡 25 34度 级为急坡 35 44度 级为险坡 45度 四 坡度6个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5条土壤因子 一 土壤名称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我省分为8个土纲 12个土类 代码见表50 15 二 土壤厚度 样地内土壤的a b层厚度 当有bc过渡层时 应为a b bc 2的厚度 三 腐殖质厚度 样地内土壤的a层厚度 当有ab层时 应为a ab 2的厚度 四 枯枝落叶厚度 样地内枯枝落叶层的厚度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6条树种 组 的划分 外业调查样木树种时 应记载树种或树种组的代码 同时要填写汉字 调查样地的优势树种时 应确定为蓄积量占优势的树种或树种组 幼林地可按株数的组成比例确定 特别提醒 这次树种代码一是增加 如日本落叶松 青冈等 二是改变 由原来的 位数变为 位数注意变代码 上次调查的葡萄 金银花p66本身是藤本 不应列入调查范围 采取新旧两种不同的处理办法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7条龄组划分 乔木林的龄级与龄组 根据主林层优势树种 组 的平均年龄确定 外业调查时 应查清每个样地林分的平均年龄 并划分龄组或经济林产期阶段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8条经济林产期划分 经济林样地调查以现地情况准确填写年龄等因子 根据产量情况合理确定经济林产期 经济林划分为产前期 初产期 盛产期和衰产期4个产期 产前期 指人工造林后还未开花结果的时期 初产期 指开花结果 但产量还未达正常 稳定的时期 盛产期 指产量达到正常 稳定的时期 衰产期 指产量过了盛产期 开始下降 衰老的时期 通过本次调查制定我省经济林林产期划分标准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19条森林结构 一 群落结构 乔木林的群落结构划分为3类 二 林层结构 在乔木林样地中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 复层林的划分条件是 1 各林层每公顷蓄积不少于30m3 2 主林层 次林层平均高相差20 以上 3 各林层平均胸径在8cm以上 4 主林层郁闭度不少于0 30 次林层郁闭度不少于0 20 我省全部为单层林 只作为概念了解即可 不需硬记 三 树种结构 反映乔木林分的针阔叶树种组成 共分7等级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20条森林生态功能 公式比较复杂 由专业人员计算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21条森林健康 一 森林灾害 一 森林灾害类型 包括森林病虫害 火灾 气候灾害 风 雪 水 旱 和其它灾害 二 森林灾害等级 样地内森林遭受灾害的严重程度 按受害 死亡 折断 翻倒等 立木株数分为无 轻 中 重 四个等级 二 森林健康根据林木的生长发育 外观表象特征及受灾情况综合评定森林健康状况 分为健康 亚健康 中健康 不健康4个等级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21条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的问题和概念是与工业化社会发展相傍出现的 森林健康的概念 工业化和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 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有害物质在森林中的沉积将使森林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害 主要表现为大面积森林 特别是人工纯林的生长衰退 树冠层变稀 叶子退色发黄和脱叶 甚至森林死亡的后果 70年代末期德国发现森林生活力缺失的情况 称之为新型森林受害现象 首先提出了森林健康的概念并开始了森林健康状态的监测工作 我国到目前为止的森林经营体系是较为简单的同龄人工林体系 加之空气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不合理的经营 人为干扰及有害物质在森林中的输入和沉降导致的森林受害问题日趋严重 但是森林健康问题至今还是一个缺少关注的领域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21条森林健康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22条生物多样性 调查时要与省内45个自然保护区联系 生物多样性以生态系统多样性作为监测重点 反映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指标包括 1 植被类型多样性 2 森林类型多样性 3 乔木林按龄组的多样性 4 乔木林按林种的多样性 多样性评价指标采用以下两个指数 shannon指数 simpson指数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23条地类变化原因 为了便于样地地类变化的分析 对所有地类发生变化或者间隔期内地类有过变化的样地 都要求调查地类变化原因 第二章技术标准第23条地类变化原因 1 采伐 是指前期地类为有林地 由于间隔期内存在采伐 本期地类变为采伐迹地 疏林地或其它无立木林地 前期地类为疏林地 由于采伐地类变为采伐迹地或其它无立木林地 2 造林更新 人工造林 前期地类为宜林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 由于间隔期内人工造林 本期地类变为有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疏林地 人工灌木林地 人工更新 前期地类为火烧迹地 采伐迹地 由于间隔期内人工造林 本期地类变为有林地 疏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人工灌木林地 人工更新 前期地类为有林地 疏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人工灌木林地 由于间隔期内采伐和更新 本期地类又变为有林地 疏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人工灌木林地 造林 更新失败 无论前后期地类属性有无发生变化 凡间隔期内进行过人工造林或更新 但未形成人工幼林或未成林造林地 飞播造林 前期为宜林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 由于飞播造林地类变为有林地 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疏林地 3 种植结构调整 在地势较为平缓 未规划为发展林业的土地上农民自主经营引起的农林种植结构互相转变 4 规划调整 退耕还林 按规划要求 在耕地上造林 形成有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或人工灌木林地或其它林地 其它规划调整 除退耕还林外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引起的地类变化 5 征占用林地 指征用集体或占用国有各类林地用于勘察 开采矿藏 修建道路 水利 电力 通讯等工程建设 使林地变为非林地 6 毁林开垦 指非法侵占各类林地 开垦种植农作物 使林地转为农地 7 其它人为因素 以上不能包括的人为因素使林地地类发生的变化 要填写具体的原因 1 人为因素 第二章技术标准第23条地类变化原因 由于自然灾害引起地类变化 1 火灾 因火灾使地类发生变化 2 病虫害 因病虫害使林地地类发生变化 3 其它灾害 因风 雪 水 旱等自然灾害使林地地类发生变化 要填写具体的原因 2 灾害因素 第二章技术标准第23条地类变化原因 1 天然更新 封山育林 由于封山育林使林地中非有林地地类变为有林地 灌木林地或未成林封育地 其它天然更新 除封山育林以外的天然更新使林地中非有林地地类变为有林地或者灌木林地 2 自然变化 在未经人为直接干预和无自然灾害影响的条件下 地类发生的自然演变 3 其它自然因素 以上自然因素不能包括的自然因素 要填写具体的原因 3 自然因素 第二章技术标准第23条地类变化原因 1 样地未复位 由于样地未复位 如改设样地 使前后期地类不一致 2 特殊对待 因对样地的特殊对待使样地地类发生变化 3 前期误判 由于前期调查人员对样地地类判断错误使前后期地类不一致 4 调查因素 第二章技术标准第23条地类变化原因 非林地中各地类之间的变化 5 其它因素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24条其它样地因子 一 样地类别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包括地面固定样地和遥感判读样地两大类 其中地面固定样地再细分为复测 增设 改设 目测 放弃 临时等6种类别 一 复测样地 指达到复位标准 已复位的地面实测样地 二 增设样地 指本期新增设的地面固定样地 我省无 三 改设样地 指前期设置的地面样地 本期复查未复位而重新设置的地面固定样地 四 目测样地 指由于地形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周界测量和每木检尺 只能用目测方法测定林分主要因子的样地 五 放弃样地 指只有样地号 但由于某种原因 如军事禁区 而无法进行现地调查的样地 我省无 六 临时样地 指不要求做固定标志 下期不复测的地面样地 我省无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24条其它样地因子 一 土地权属 分国有和集体 集体所有的林地细分为农户家庭承包经营 联户合作经营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3种形式 农户家庭承包经营 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农户为单位承包经营的林地 联户合作经营 在落实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承包农户自愿联合经营或组成股份林场 公司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经营的林地 集体经济组织经营 由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经营管理的集体林地 二 林木权属 分国有 集体 个人和其它 合资 合作 合股 联营等 二 权属反映林改的内容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24条其它样地因子 四种地类分为天然和人工两大类 天然 指天然下种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起源 人工 指由植苗 包括植苗 分殖 扦插 直播 穴播或条播 或飞播方式形成 包括人工林采伐后萌生形成 三 起源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24条其它样地因子 反映反映种植结构调查 林地保有量对于因人工造林形成的乔木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 按造林前的地类情况 分为 宜林地造林的林地 迹地更新的林地 防护林带 包括田旁 村旁 渠 河 旁 造林的林地 耕地造林的林地 城镇村庄及工矿区内造林的林地 公路和铁路征地范围内造林的林地 其它造林的林地 四 造林前地类 第二章技术标准 第24条其它样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