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资料7 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班西医学习中医的经验简介.doc_第1页
1956年资料7 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班西医学习中医的经验简介.doc_第2页
1956年资料7 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班西医学习中医的经验简介.doc_第3页
1956年资料7 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班西医学习中医的经验简介.doc_第4页
1956年资料7 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班西医学习中医的经验简介.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班西医学习中医的经验简介编者按: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班的西医师们,在学习中医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的精神,按照个人或小组具体情况,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在六个月的学习当中已取得了不少学习经验,当此全国展开西医学习中医之际,特将其经验的一部分,简要的介绍出来,供给读者作个参考。一、小组讨论争取在最经济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第三小组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以最经济的时间解决问题,我们在每次复习功课时,认真思考分析,发现有问题就记下来,晚间小组长把问题集拢,经过整理,在会前将题目公布,并指定每题的中心发言人,这样大家就可以围绕问题的内容进行准备,中心发言人更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经过这样的准备,在小组讨论时就可以避免无重心,而可以掌握重点解决问题以及对学习内容也可以深入一步了解。我们提高小组学习效率大致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会前充分准备、保证充分的自习时间,对问题的准备是普遍准备与重点分工相结合,讨论内容偏重放分析比较。但是小组学习效果的好坏,并不完全决定于方法,而更主要的是看会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深入,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因而小组会的内容就会觉得贫乏。在内容方面,我们着重放病症的分析比较,和汤剂的组成:效能,适应症以及类似方剂和变方的区别比较,而在理论方面不钻牛角尖。虽然我们小组学习效率有了提高,但缺点还是不少,如发言不普遍,辩论不多,问题的来源限于部分同学,这些缺点都应及时改正。二、我是这样提高学习效率的吕维柏我每天只有不到三小时甚至二小时的自习时间,这是一个困难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降低学习要求,一种是提高学习效率,我采取了后一种办法:兹介绍如下:1.提高课堂吸收效率:最重要的是集中注意力,坚决不让思想开小差,我对课堂吸收的要求是:听懂老师的讲解:这一点是最主要的。要用脑筋思考一下“为什么”?例如:“为什么口渴”?“为什么用小柴胡澡”?当时想不通记上问号。简单的记忆:着重在中心内容的记忆。上课时带上参考书,遇有重复讲解时,可看一下别的注解。笔记写在有关条文旁边,重要的记红色,次要的记蓝色,中心内容记上端,补充材料记下面或旁边。2.自习:因为课堂吸收效率提高了,所以自习时我就花较少的时间在温习经文上,有时间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和总结,也有时间多看些参考书。三、我是如何学习经典著作的邹祖绳学习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一项艰巨的脑力劳动过程。学习过程的第一个步骤是取得学习的资料。如经典著作的经文;老师们编写的讲义;老师们的讲演;历代医学专家们的著作。我们都应当重视它。我们应当去集中精神听讲、阅读、钻研。关于如何从参考书里来取得资料,我愿意把我个人所采用的方法,介绍出来,请大家指正。我们现在学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两部祖国医学最重要的基础书籍,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它,可以供我们参考的资料很多。因为资料多,内容繁杂,有时候,就不免会发生无所适从的困难。我个人的意见是不加批判地,把需要的材料,都记录下来,材料越积越多,就可能从中总结出便于记忆的重点。现举一例在下面。痉病痉为热病之最恶者,而要皆为湿热所酿,素问诸痉强直皆属于湿,是病机专主于湿矣。千金推广其义,谓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痉,是合风寒湿三者以论痉矣。痉症虚柔、实则 刚,刚痉,多类风症,宜宣散祛风;柔痉,多类厥症,宜降火化痰,或外因风邪,或内因七情,皆必伏痰火而后发痉。痰壅发痉不醒,或只手足搐搦,左右动摇。火盛则遍身战抖,犹火炎而旋转也,火能燥物而使气液不足,实火则胸满口噤咬牙,脚挛卧不着床大便闭。痉病发则身强不醒,癎病发则身软时醒,痉癎相似而实不同。四、我是怎样学习伤寒论的林平青开头念伤寒论时觉得很容易,后来条文越来越多,就搞不清,记不住,因此感到有必要加以总结整理,使条理更清楚更系统些,我的办法是把条文抄在一些小纸片上,像下面的样子;总结整理是按照下面的几个系统进行的。1.按病变过程整理,就是太阳病发生时是什么情况,数日以后,可以演变为什么情况,误治之后或传经之后会有什么情况,在各种情况下,如何处理。2.按药方整理,如桂枝汤有那些适应证和禁忌证,麻黄汤、抵当汤又有那些等,在这里必须注意到不只是条文的罗列,而要找出各汤证的特点。3.按症状整理,如胸胁部痛,有大小陷胸汤证,十枣汤证,有时梔子豉汤证也有胸痛,可以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4.有时还可以按病理机转整理,如水饮的病有小青龙证,五龙散证,十枣汤证也可以比较一下它们的特点,可以知道水饮在身体中可产生些什么证状,应怎样处理。整理的方法是用上述已写好的小纸片,很快翻过去,把所要的条文找出来,如要整理麻黄汤证时,就把所有有麻黄汤的纸片都抽出来排在一起,因为汤名是用红笔写的,所以很快就可以看到,如果按症状,那么红的汤名也可以帮助自己找需要的纸片,如看到红的字是麻黄汤,那不必看全文就知道不会有小便不利,如要按病理机转整理,可以看反面。抽出需要的纸片以后,排在桌上,就可以比较,有时两条不容易比较出来时,可以按照角上的号码,找到书上原文,再看看注解,常常能鉴别出来,经过这样整理以后,比较有些系统的概念,而且当提到一种症状时,能知道还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给什么处理,通过整理也常常发见自己在读书时还有很多不透澈的地方,也能给自己找出些问题来。这样的工作开头是比较繁重,但幸而不很久,因为当整理好一些以后,再教下来的功课就方便了,譬如整理了胸胁痛以后,再碰到胸胁痛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就行了。在整理时有些参考书很有帮助,如伤寒明理论是按症状整理的,伤寒论评释,药剂辞典都是按方剂整理的,伤寒论新义是按方又按病理整理的,在碰到问题时都可以参考,但是无论如何不要抄袭,因为别人的东西终究不是自己的,不化自己的劳动,收获也不会大。这些只不过是我的学习方法,不能算作经验。五、金匮学习介绍陆天鑫金匮与伤寒两书在编制方面是不同的,金匮是以病类区分的,使我们学习有一定的方便,但是其中条文所述的脉症病因症状等往往前后相混,使学者不易取得一整体概念,又不便记忆,因此考虑在全面接受的原则下,在保持金匮原义无损的条件下能否以西医对疾病描述之法将其定义、病因、病理等循次归纳,系统整理,以便提高学习效力和记忆能力,经过不短时期学习以后,主观认为尚有其一定优点,抛砖引玉,举例说明如下;以胸痹病为例;1.定义:胸膈之,凝闭不通,名曰胸痹。2.病因:好发于劳力汗出,体虚寒袭,或兼痰饮食滞及伛偻之人。3.病理: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登,上冲胸间而成胸痹。4.属型:为阳微阴盛或邪实正虚。5.症状:有轻重缓急不同,约可分为轻、中、重三种而言。(1)轻症:喘息欬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胸中气塞短气。(2)中度: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心下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胸痹缓急者。(3)重症:心下痞,诸逆,心悬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6.脉象:均为沉迟之脉,沉在里迟为寒,有剧痛者脉必沉迟而又紧急。7.诊断:有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脉沉迟者,又其人体质虚弱者,即可诊断之。8.治疗原则:本病属里症,邪实正虚,阴寒积聚于胸,正气衰微,故不用苦寒清凉等阴药,以阳药通阳。9.治各方剂:可按病的轻重结合药力强弱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方剂。其优点有以下(1)通过整理对本病有比较深刻的了解。(2)对本病有一整体系统的概念。(3)记忆及复习有不少便利。(4)易掌握重点。但亦有缺点,即对经文全面掌握有时可能不够,故必须在每条经文有归纳的了解以后再行总结得益更大。最后介绍一下在每个病类之间相似之处,列表监别后,一目了然,尤便记忆,举风湿痹之鉴别如下:把本草编成歌诀帮助记忆李经纬本草学习首先使人感到药味凡多,不易记亿,为此我产生了编写歌诀的动机,初试后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