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语比喻成语的汉译兰昊陈广秋.doc_第1页
浅析俄语比喻成语的汉译兰昊陈广秋.doc_第2页
浅析俄语比喻成语的汉译兰昊陈广秋.doc_第3页
浅析俄语比喻成语的汉译兰昊陈广秋.doc_第4页
浅析俄语比喻成语的汉译兰昊陈广秋.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俄语比喻成语的汉译作者:兰昊 陈广秋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本文已经发表切记抄袭)摘要: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是宝贵的语言财富。比喻成语是以比喻的方式构造的成语,俄汉语中都拥有大量比喻成语,为使语言形象鲜明、生气勃勃,这些成语通过某些喻体来进行比喻。本文主要介绍了俄语比喻成语在汉译过程中的翻译方法和基本要点,如何恰当、准确、优美地翻译。要准确把握比喻成语的内涵,并按译文的语言习惯表达,从而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关键词:比喻成语;俄语;汉语;翻译 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整个翻译活动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者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关系。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操纵者所选择的符号不再是原来的符号系统,而是产生了文化换码,但其原理却是与普通传播相同的。在比喻成语的翻译时,要体现出语言与文化的特色,比喻成语特点是一般都具有言简意赅、形象鲜明,音律和谐和民族色彩浓厚。翻译成语时要译出原语的意义、民族个性、修辞特色及语体色彩。 翻译成语时,要保持住成语的特色,须遵守一个重要原则:“用形象译形象”和“用成语译成语”的原则。因为成语不是称名单位,而是描绘单位,形象性是第一位的,“用形象译形象”能有效地突出这一特点。用“成语译成语”能更好的翻译。 俄汉语分属不同的文化氛围和语系,其成语的差异不只表现在作为其外形的“言”的层面上,在“象”、“意”、“用”及其组配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比如在语体上,俄语成语属于口语体,几乎每条成语都有修辞色彩,表情性强,而汉语成语以文语体为主,附加的修辞色彩不富,但描绘性强,在“译”和“用”两方面都需谨慎对待。因此,对俄语比喻成语的汉译而言,“用形象译形象”和“用成语译成语”就不仅只是原则,更是实际操作的技巧。本文创造性的给出比喻成语的定义,主要论述了俄语比喻成语汉译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应该注意的要点。1、俄汉语中的比喻成语 俄汉语中的比喻成语是以比喻的方式构造的成语。包括明喻成语、隐喻成语和换喻成语。构成比喻的要求是本体和喻体。 俄汉语中大多数成语都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段构成的。比喻是成语的一大特色,使语言生动活泼,使人产生实感、动感, 如应用得当,还可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喻成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辞手段,通过某些形象来进行比喻,从而使得语言更形象生动。2、俄语比喻成语译成汉语的方法 成语翻译的好坏,对整个译文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翻译时应尽量保留汉语比喻成语,形象鲜明、生动活泼,音律和谐,常用典故这些特色。在翻译时要注意两种语言的语言特征及文化特征的异同,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如套译、直译、意译等。 “用形象译形象”和“用成语译成语”是成语互译的一种原则和手法,因此我们在俄语比喻成语译成汉语时也遵循这个原则。主要的翻译方法如下: 2.1套译法 所谓套译法是借助汉语成语来翻译。也就是用成语译成语,同时满足以形象翻译形象。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原文的形象有时不符合中国习俗,如果直接翻译出来会颇为费解,或者原文的形象引起另一种联想,从而影响到原文意思的准确传达这时多采用套译法。汉俄语言中都包含很多成语,翻译起来比较困难。认为“成语是言语结构,一种语言所特有的表达法不可能逐字译成别的语台”。认为成语译成外语,“通常要求的不是和其内容完全准确的传达,而是要在所译语中寻求近似的表达法”,“或相近的修辞色彩”。因此,最理想的是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同义成语来译。 1)完全对应。所谓完全对应是指俄汉语比喻成语的语义相同,形象也相同。翻译时可以进行直接套译,译为形象、含义完全相同的成语。例如: 如鱼得水; , 趁热打铁; () ()滴水穿石; 心如刀割; ,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晴天霹雳; 祸不单行; 了如指掌; 如坐针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终成泡影; 天壤之别; 赴汤蹈火; 隔墙有耳; 火上浇油等等。 2)部分对应。所谓部分对应,是指俄汉语语义相同,形象各异,或者形象相同语义不同或不尽相同。俄汉比喻成语喻意相近,但形象不同时,也可以直接进行套译,译为含义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比喻成语,但是不能破坏原语风格,不会让读者产生误解。例如: 雨后春笋; 无风不起浪; 石沉大海; 一箭双雕; 对牛弹琴; ( )如释重负; 引狼入室; 守口如瓶; 破釜沉舟; 小题大做; 对词典中的成语和语境中的成语在互译上的不同处理。在词典中把形象义和所指义各译成一个义项,这无须赘言;而在语境中一般有三种方式:直译,意译,直译加注。 2.2.直译法 俄语中的比喻成语能够直接翻译成汉语成语的不多。如果译文语言中没有可以套译的成语,则进行直译,直接译出形象。 例如: , 坚如磐石; 狡兔三窟;, 如坐针毡; 如虎添翼; 问道于盲; 光天化日;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3意译法 意译:是指成语按字面形象直译后会歪曲成语或所指不明而采取的方法。周纪生教授在成语翻译中的形象性问题一文中说:“更多的例子是成语按字面直译后,意思含混不清,扑朔迷离,使读者如雾里看花,不解成语意何所指,有时引起误解,甚至曲解。” 如要将成语“胸有成竹”意译为 (脑子里已经有了准备好的计划),不能直译为“ ”, 这样翻译会造成误会。要放弃该成语的字面意思,翻译出该比喻义,类似的例子还有: 举棋不定; 如雷贯耳; 见仁见智; 阿谀奉承; .失之交臂; 垂头丧气等等。 在“用形象译形象”原则下,对成语进行意译,是指立足于“意”,把一种语言中成语的“象”在不丧失其“意”的前提下,尽可能转换成一种语言中的成语之“象”的一种变通办法。 2.4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是指为了满足艺术形象塑造的美学需要,把形象和所指同时译出,以增加行文的形象性和达意的准确性。周纪生教授说:“当汉语中没有相应成语时,可采取直译形象附加意译的办法处理。”这里的“注”和“意译”是等效的。例如- ? . (, . )(我算什么人才?一只挤干了的柠檬,才枯力竭;一个废物罢了)。- , - . , (-, )(对,不过一人不称军,独木不成林 您只要给我句实话,如果喜欢我的计划,好处两人对开就是了)。这里 译成形象“一人不称军”和所指“独木不成林”,生动贴切,朗朗上口,意义鲜明,又凑成了汉语俗语习惯的对仗格式。总之,“用形象译形象”是翻译成语的有效原则和技巧,但把它推向“异国情调”的极端,或“译语习惯”的极端都是有有害的。是否以形象为主,取决于许多因素,比如:它所在句的小语境和它所在篇的大语境(风格,体裁);译文语言的内在规律和习惯;译者的语言功底等等。任何原则所面对的都是无数活生生的现象或例外,它期待着创造性的使用。3、俄汉比喻成语翻译时的基本要点 3.1.忌望文生义有些汉语比喻成语与俄语某些比喻成语看起来相似,但是许多俄汉比喻成语虽然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由于生活习惯或思维方式等不同,表面看起来相同,意思却不尽相同。当借用同义成语时,要十分谨慎,如:“袖手旁观”不能译成 (马马乎乎,粗枝大叶),译成俄语应该是 ;“惊弓之鸟”应当译为 (被吓到的的乌鸦连鸡都怕),不要译为 (饱经世故的人);“心不在焉”是指“思想不集中”,不要译为 (心神不安),俄语的 (仰天数鸦,指漫不经心的人)是这个意思。 3.2. 应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当遇到含有人名、地名的比喻成语时,通常不宜采用借用法可以译成中性的成语,但是不能把中性的比喻成语译成带有人名、地名的成语。如:“多此一举”不能译成 ,因为译文中的地名是俄罗斯的城市名,放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显得很不妥当;但是“说曹操,曹操到”可以译成 3.3恰当选用多义成语 有的成语词典要求对成语作较全面的介绍,给出了多种译文(意译甚至多达十多种),词典的翻译方法是:当翻译形象时用直译,翻译喻义或引申义时用意译。因此,在实际翻译实践中,词典释义不能直接安插到译文中。译文与词典不同,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翻译。因此,要根据句子的语义、修辞色彩及上下文语境等来判断究竟选择哪一种译文。例如:对牛弹琴,直译为: ;意译为: ;对应译为: 顺水推舟,直译为: 意译为: 对应译为: 光阴似箭,直译为: ()意译为: 对应译为: - 3.4保持原文风格 翻译多义成语时要注意原文的语体色彩及感情色彩,尤其是汉译俄时借用同义成语,为保持原文成语的风格,不但要深刻了解同义成语的语体色彩,还要了解原文的感情色彩。例如: , . . 突然间就苍老了。(屠格涅夫) , , . 瞧,萨莎多爱列娜啊!我有时候嫉妒得心都要碎了。 . 计划破产了。 这些例句里的 , (), , 以及,等词汇是地地道道的口语语体,这一点表明了俄语的比喻成语在日常口语之中非常活跃、平易自然的。 而汉语的的四字成语多数不是轻松活泼的语体。用“自己打自己嘴巴”、“前怕狼后怕虎”、“赶鸭子上架”去替换译文中的“自相矛盾”、“瞻前顾后”、“强人所难”肯定是不恰当的。综上所述,将比喻成语译成汉语时,仅从形象翻译不完全科学,虽然有时形象相似,但喻义却往往不同。但是一般情况下喻义相同的成语就可以被认为是对应成语,然而,对应与对等不能混为一谈,因为成语的修辞色彩和语义、语体风格可能不同,所以在翻译对应成语时要注意辨析语义,只有在用法和修辞色彩相等的情况下,才可以套用对应成语。了解了比喻成语在翻译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翻译注意的要点,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促进交流并指导教学实践。参考文献:1 ., M., .,. ,19772 Z., .: , 19823 丁昕俄语成语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4 刘永红,袁顺芝,张豫鄂 俄汉成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