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LTE技术介绍 2 目录 一 LTE简介1 LTE的概念2 LTE的产生背景3 LTE的特征4 LTE承载的典型业务5 LTE实现的目的二 LTE结构演绎1 GSM系统网络结构2 R99系统网络结构3 LTE系统网络架构4 EPS网络架构5 UMTS与LTE网络架构比较 三 EPC 演进型分组系统 1 EPC特点2 EPC功能3 EPC节点4 EPC节点功能四 LTE1 E UTRAN结构2 E UTRAN节点功能3 UE 用户终端设备 功能4 LTE接口a S1接口b X2接口5 LTE协议a EPS功能划分b EPS协议c 无线接口协议 3 目录 五 LTE关键技术1 OFDMA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 技术2 SC FDMA 单载波频分多址 技术3 MOMI 天线多入多出 技术六 帧结构1 FDD帧结构2 TDD帧结构3 TDD帧结构上下行配置4 LTE TDD与TD SCDMA帧结构对比5 特殊子帧结构七 时隙要求1 时隙分析2 与TD S共存时不同情况时隙配置3 时隙要求 八 频率1 全球TDD FDDLTE运营商使用的频段和带宽2 频段号及频段 3 频率规划原则4 同频 异频组网比较九 参数1 基本参数2 系统带宽 传输带宽关系3 资源单位参数4 收发信机参数5 传播模型参数6 室外链路预算7 室内组网对互调干扰的要求8 隔离距离要求9 覆盖要求10 室内分布系统信号的外泄要求 4 目录 十 建设方案1 EPS建设方案2 基站建设方案 1 基站建设原则 2 基站覆盖方案 3 基站配置 4 站址规划建议 5 基站形式a 新建基站b 升级基站c 室分基站3 天线建设方案4 子帧配置方案5 传输配置方案 十一 安装要求1 BBU安装要求2 RRU安装要求3 天线安装要求 1 基本要求 2 隔离要求 3 下倾角设置参数4 GPRS安装要求5 电源要求十二 室分建设方式1 建设方式2 信源选取3 频率配置4 功率配置5 子帧配置6 传输带宽配置 5 目录 十三 机房建设要求1 机房土建改造原则2 一般要求十四 设备介绍1 大唐设备2 华为设备3 上海贝尔设备4 天线 6 一 LTE简介 7 1 LTE概念简介 什麽是LTE LTE LongTermEvolution 长期演进 是3GPP制定的下一代无线通信标准 LTE分为FDD和TDD两种方式 LTE TDD存在两种 其中我国主导的LCR 低码片速率 方式被3GPP接纳为其中的一种 并正式更名为TD LTE 8 2 LTE产生的背景 1 现有的3G网络已经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需求 视频 语音 在线交互 浏览 下载等各种应用需要越来越高的带宽和尽量小的时延 2 一切应用IP化的趋势要求网络设备全IP 3 面对Wimax等其他网络技术的强烈竞争 3GPP需要推出更有竞争力的网络技术 4 运营商需要降低每单位比特流的设备投资和运营成本 9 3 LTE技术特征 1 通信速率有了提高 下行峰值速率为100Mbps 上行为50Mbps 2 提高了频谱效率 下行链路5 bit s Hz 3 4倍于R6版本的HSDPA 上行链路2 5 bit s Hz 是R6版本HSUPA的2 3倍 3 已分组域业务为主要目标 系统在整体架构上将基于分组交换 4 QoS保证 通过系统设计和严格的QoS机制 保证实时业务 VoIP 的服务质量 5 系统布置灵活 能够支持1 25MHz 20MHz间的多种系统带宽 保证了将来在系统部署上的灵活性 10 3 LTE技术特征 6 降低无线网络时延 子帧长度0 5ms和0 675ms 解决了向下兼容的问题并降低了网络时延 时延可达U plan 5ms C plan 100ms 7 增加了小区边界比特速率 在保证目前基站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小区边界边界比特速率 如MBMS 多媒体广播和组播业务 在小区边界可提供1bit s Hz的数据速率 8 强调向下兼容 支持已有的3G系统和非3GPP规范系统的协同运作 9 与3G相比 LTE更具技术优势 具体体现在 高数据速率 分组传送 延迟降低 广域覆盖和向下兼容 11 4 LTE承载的典型业务 3GPP协议定义了会话类 交互类 流类 背景类四类业务 除外LTE还承担更多的高带宽业务 例如 a 音视频节目b 视频通话c 中高速上网d 视频监控等 12 5 LTE实现的目的 提供用户 更高的数据数率 更高的小区容量 支持多种无线接入技术 更低的延迟时间 降低用户和运营商的成本 13 LTE小区平均吞吐量及边缘吞吐量 14 二 LTE结构演绎 15 1 GSM系统网络结构 16 2 R99系统网络结构图 17 3 LTE系统网络架构 18 4 EPS系统网络结构 特点 网络架构扁平化 媒体面控制面分离 E UTRAN只有一种 网元E NODEB 全IP化 与传统网络互通 LTE致力于无线接入网的演进 E UTRAN SAE 系统架构演进 则致力于分组网络的演进 演进型分组核心网EPC LTE和SAE共同组成演进型分组系统 EPS 19 LTE与EPS的关系 SAE 系统架构演进MME 移动性管理实体WLAN 无线局域网UTRAN UMTS无线接入网 20 5 UMTS与LTE网络架构比较 UMTS 通用移动通讯系统GGSN GPRS网关支持节点SGSN GPRS服务支持节点RNC 无线网络控制器NodeB 3G个基站 LTE UMTS的技术长期演义ASE 系统架构演义MME 移动性管理实体eNodB LTE系统基站 21 三 EPC 演进型分组系统 22 1 EPC特点 23 2 EPC功能 1 系统架构全IP化 支持IP业务 IP会话控制等 2 网络层次扁平化 用户面节点尽量压缩 3 系统能够提供端到端的QoS保证 能够对每段承载进行QoS控制 4 系统能够支持多种接入技术 既能和现有的3GPP系统进行互通 也能支持Non 3GPP网络 例如WLAN Wimax 的接入 同时还有支持用户在3GPP网络和Non 3GPP网络之间的漫游和切换 5 能给运营商和用户提供高层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 6 能支持3GPP系统中定义的多种计费策略和模型 24 3 EPC节点 EPC的逻辑节点有 PDNGateway P GW 分组数据网网关 ServingGatway S GW 服务网关 MobilityManagementEntity MME 移动性管理实体 HomeSubscnibierServer HSS 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 PolicyControlandChargingRulesFunction PCRF 策略及计费控制单元 EPC LTE UMTS技术长期演进 SAE 系统架构演进 核心网负责UE的控制和承载建立 25 4 CPE节点功能 MME 移动性管理实体 主要功能 分发寻呼信息个eNB 接入层安全控制 移动性管理涉及核心网节点间的信令控制 空闲状态的移动性管理 SAE承载控制 非接入层 NSA 信令的加密及完整性保护 跟踪区列表管理PDNGW与S GW选择 向2G 3G切换时的SGSN选择 漫游 鉴权 26 CPE 核心网 节点功能 P GW 分组数据网网关 主要实现的功能 UE的IP地址分配 路由选择和数据的封装转发 QoS保证 PCEF 政策控制与计费增强功能 选择 IP数据包过滤 非3GPP接入 合法监听 27 CPE 核心网 节点功能 S GW 服务网关 主要实现的功能 所有IP数据包均通过S GW UE在小区间切换时 作为移动性控制锚点 下行数据缓存 LTE与其他3GPP技术互联时作为移动性锚点 28 CPE 核心网 节点功能 SGSN GPRS业务支持节点 主要功能 主要完成分组数据包的路由转发 移动性管理 会话管理 逻辑链路管理 鉴权和加密 话单产生和输出等功能 SGSN与GGSN配合 共同承担WCDMA的PS功能 29 CPE 核心网 节点功能 HSS 归属地用户服务器 主要功能 HSS是网络中移动用户的主数据库 存储有与支持网络实体完成呼叫 会话处理相关的业务信息 通过进行鉴权 授权 名称 地址解析 位置依赖等 支持呼叫控制器能顺利完成漫游 路由等流程 负责维护管理有关用户识别码 地址信息 安全信息 位置信息 签约服务等用户信息 30 CPE 核心网 节点功能 PCRF 政策控制与计费规则 主要功能 实现QoS的控制与计费 运营商的政策规则关系的逻辑实体 可以更加精细的QoS控制 可以实现更加精细的计费控制 根据用户特点和业务需求提供数据业务资源管控 31 四 LTE 32 1 E UTRAN结构 MME控制面实体SAEGateway用户面实体网关E UTRANLTE无线接入网的演进eNBLTE系统基站 新的LTE架构中 没有了原来的Iu和Iub以及Iur接口 取而代之的是新接口S1和X2 33 2 E UTRAN节点功能 Enb eNB除了具有原来NodeB的功能之外 还承担了原来RNC的大部分功能 无线资源管理 用户数据流IP头压缩和解密 UE附着时MME选择功能 用户面数据向ServingGW的路由功能 寻呼消息的调度和发送功能 源自MME和O上行传输层数据包的分类标示 34 3 UE 用户终端设备 功能 UE 用户终端设备 通过LTE Uu接口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为用户提供电路域和分组域内的各种业务功能 包括普通话音 数据通信 移动多媒体 Internet应用 如E maiI WWW浏览 FTP等 35 4 LTE接口 a S1接口S1接口定义为E UTRAN与EPC之间的接口 S1接口包括两部分 a 控制面的S1 C接口 定义为eNB和MME功能之间的接口 b 用户面的S1 U接口 定义为eNB和SAE网关之间的接口 EPC和eNBs之间的关系是多到多 即S1接口实现多个EPC网元和多个eNB网元之间接口功能 36 LTE接口 S1接口 37 LTE接口 b X2接口定义为各个eNB之间的接口 X2接口包括两部分 a X2 C各个eNB之间控制面接口 支持的功能 移动性功能 UE在各个eNB之间的移动性 多小区RRM 无线资源管理 功能 支持多小区的无线资源管理 通常的X2接口管理和错误处理功能 b X2 U 各个eNB之间用户面之间接口 支持终端用户分组在各个eNB之间的隧道功能 隧道协议支持以下功能 在分组归属的目的节点处SAE接入承载指示 减小分组由于移动性引起的丢失的方法 38 5 LTE协议 a EPS的功能划分 39 b EPC协议 40 c 无线接口协议 用户平面 控制平面 41 五 LTE关键技术 1 OFDMA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 技术 2 SC FDMA 单载波频分多址 技术 3 MOMI 天线多入多出 技术 42 1 OFDMA技术 a 原理 OFDM属于MCM 多载波调制 的范畴 其基本原理是将一个较宽的频带分成若干个彼此正交的子载波 在每个子窄带上进行窄带调制和传输 这样既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 同时又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如果各子载波所占带宽足够窄 它们将分别经历平坦衰落 这样 多径衰落的时间弥散相对减少 大大减少了符号间干扰 ISI 使得接收机的均衡器较容易实现 43 1 OFDMA技术 将不同的子载波资源分配给不同的用户实现多址 因为子载波相互正交 所以小区内用户之间没有干扰 OFDMA频域波形 44 1 OFDMA技术 b 技术特征 具有高的频谱利用率 适合于大流量实时数据应用 有效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 带宽分配更为灵活 支持先进的全IP核心网络 包括IP多媒体子系统 IMS 有利于快速 低成本引入新的应用 提供低时延 先进的安全服务质量 QoS 保证 以及全球范围漫游的能力 45 1 OFDMA技术 c OFDMA技术产生的流程 46 2 SC FDMA技术 a 原理 单载波多址接入 SC FDMA 是基于单载波频域均衡 和离散傅立叶变换的预编码技术 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对抗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 而且能够取得较低的 PAPR 峰值平均功率 是目前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的长期演进空中接口在上行链路采用的无线传输技术 47 2 SC FDMA技术 b 特征 SC FDMA技术采用单载波技术 PAPR 峰均比 低 有效提高RF功率放大器的效率 耗电量小 减低终端成本 48 2 SC FDMA技术 c 上行物理信道一般处理流程 49 OFDMA SC FDMA频谱结构图 50 3 MIMO技术 a 原理 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多根天线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可以利用丰富的散射径 在不增加系统带宽的前提下 大幅度改善系统性能 提高速率或可靠性 系统容量的增长与天线数目大致成线性关系 51 使用多天线技术 MIMO 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在不增加系统带宽和天线发射总功率的情况下 可以有效对抗无线信道衰落的影响 大大提高系统频谱利用率和信道容量 52 b 多天线技术分类 分集增益 利用多个天线提供的空间分集 可以改进多径衰落信道中传输的可靠性 阵列增益 通过预编码或波速成形 集中一个或多个指定方向上的能量 这也允许不同方向上的多个用户同时获得服务 空间复用增益 利用空间信道的强弱相关性 在多个相互独立的空间信道上 传递不同的数据流 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峰值速率 53 c 多天线的优势 8天线上行增益比2天线高7dB以上 覆盖能力 距离 提高50 8天线BF可以显著改善边缘覆盖质量 吞吐量提高19 60 8天线异频段可以共站组覆盖和容量分层网 8天线演进获得增益和效率都远高于2天线 54 六 帧结构 55 1 FDD帧结构 a FDD帧结构方式 一个长度为10ms的无线帧由10个长度为1ms的子帧构成 每个子帧由两个长度为0 5ms的时隙构成 56 b FDD帧结构特点 FDD是在分离的两个对称频率信道上进行接收和发送 用保护频段来分离接收和发送信道 FDD必须采用成对的频率 依靠频率来区分上下行链路 其单方向的资源在时间上是连续的 FDD在支持对称业务时 能充分利用上下行的频谱 但在支持非对称业务时 频谱利用率将大大降低 57 2 TDD帧结构 a TDD帧结构方式 一个长度为10ms无线帧由2个长度为5ms的半帧构成 每个半帧由5个长度为1ms的子帧构成 常规子帧 由2个长度为0 5ms的时隙构成 特殊子帧 由DwPTS GP以及UpPTS构成 支持5ms和10msDL UL切换点的周期 58 b TDD帧结构特点 TDD是用时间来分离接收和发送信道 在TDD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 接收和发送使用同一频率载波的不同时隙作为信道的承载 其单方向的资源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 时间资源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了分配 某个时间段由基站发送信号给移动台 另外的时间由移动台发送信号给基站 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必须协同一致才能顺利工作 59 c TDD帧结构优势 1 能够灵活配置频率 使用FDD系统不易使用的零散频段 2 可以通过调整上下行时隙转换点 提高下行时隙比例 很好地支持非对称业务 3 具有上下行信道一致性 基站的接收和发送可以共用部分射频单元 降低了设备成本 4 接收上下行数据时 不需要收发隔离器 只需一个开关即可 降低了设备的复杂度 5 具有上下行信道互惠性 能够更好地采用传输预处理技术 如预RAKE技术 联合传输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等 能有效地降低移动终端的处理复杂性 60 3 TDD帧结构上下行配置 61 4 LTE TDD与TD SCDMA帧结构对比 1 时隙长度不同 LTE的子帧 相当于TD S的时隙概念 长度和FDDLTE保持一致 2 TD LTE的特殊时隙有多种配置方法 DwPTS GP UpPTS可以改变长度 以适应覆盖 容量 干扰等不同场景需要 3 在某些配置下 TD LTE的DwPTS可以传输数据 能进一步增大小区容量 4 TD LTE调度周期为1ms 即每1ms都可以指示终端接收或发送数据 保证更短的时延 而TD SCDMA的调度周期为5ms 62 5 特殊子帧结构 63 七 时隙要求 64 根据现网数据以及海外其他运营商数据分析 用户对数据业务的上下行业务需求大概在1 4 1 6之间 如果进一步考虑TD LTE承载传统CS域的对称业务 如话音 短信等 该比例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根据仿真和外场实测 上下行时隙配置为2 2时 上下行吞吐量之比在1 2 1 3之间 上下行时隙配置为1 3时 上下行吞吐量之比在1 6 1 9之间 1 时隙分析 65 2 LTE与TD S共存时不同情况时隙配置 66 结合我国TD SCDMA网络现状及TD LTE技术共存情况 在F频段1880 1920MHz和E频段2320 2370MHz TD SCDMA网络与TD LTE网络有共存的可能 此时为避免交叉时隙干扰 要求TD LTE系统与TD SCDMA系统上下行时隙转换点对齐 3 时隙要求 67 68 八 频率 69 1 全球TDD FDDLTE运营商使用的频段和带宽 70 2 频段号及频段 71 3 频率规划原则 TD LTE宏基站使用1880 1900MHz F频段 和2570 2620MHz D频段 具体原则如下 F频段宏基站单载波站点 20MHz 使用1880 1900MHz D频段宏基站单载波站点 20MHz 使用2575 2595MHz D频段宏基站双载波站点 2 20MHz 使用2575 2615MHz其中广州 深圳和杭州等3个城市采用F频段 北京 上海 天津 南京 沈阳 青岛 厦门 宁波 福州和成都等10个城市采用D频段 目前实验网频段为 2320 2370MHz 属于E频段2010 2025MHz 属于A频段 72 频率部分 73 4 同频 异频组网比较 74 九 LTE参数 75 1 基本参数 76 77 2 系统带宽 传输带宽关系 78 3 资源单位参数 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ICH物理HARQ指示信道PDCCH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BCH物理广播信道PUCCH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79 4 收发信机参数 80 5 传播模型参数 81 6 室外链路预算 82 7 室内组网对互调干扰隔离度的要求 83 8 隔离距离要求 84 9 覆盖要求 a 室外 覆盖数据业务热点区域 每片区域要实现室外成片连续覆盖 目标覆盖区域内95 以上的公共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公共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大于 100dBm 邻小区50 负载情况下 F频段网络小区边缘单用户上下行速率达到256kbps 4Mbps 单小区上下行平均吞吐量达到4Mbps 22Mbps 业务子帧配置1 3 特殊子帧配比3 9 2 D频段网络小区边缘单用户上下行速率达到512kbps 4Mbps 单小区上下行平均吞吐量达到8Mbps 20Mbps 业务子帧配置2 2 特殊子帧配比10 2 2 85 b 室分 公共参考信号电平及信干噪比 RSRP及RS SINR 要求 1 在数据业务需求大的楼宇建设分布系统 目标覆盖区域内95 以上的公共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大于 105dBm且公共参考信号信干噪比RS SINR大于6dB 2 营业厅 旗舰店 会议室 重要办公区等业务需求高的区域要建设双路室分系统 目标覆盖区域内95 以上的公共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大于 95dBm且公共参考信号信干噪比RS SINR大于9dB 86 10 室内分布系统信号的外泄要求 室内覆盖信号应尽可能少地泄漏到室外 要求室外10米处应满足RSRP 110dBm或室内小区外泄的RSRP比室外主小区RSRP低10dB 当建筑物距离道路不足10米时 以道路靠建筑一侧作为参考点 87 LTE天线配置 88 十 建设方案 89 1 EPC建设方案 EPC 核心网 网络架构 MME1套 S GW1套 P GW1套 HSS1套 CG1对 DNS1对 BG1对 CE2对 网管和其它组网设备 方案 一 90 1 EPC建设方案 方案 二 91 2 基站建议方案 1 基站建议原则 92 TD LTE规模技术实验网终端以数据卡和MIFI为主 因此 TD LTE覆盖区域的取定主要参考GSM TD SCDMA数据业务 尤其是数据卡业务 热点区域 数据业务热点区域将对宏基站和室内分布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实现主要数据热点区域室外成片连续覆盖及重要楼宇的室内有效覆盖 初步具备试商用条件 面向数据卡和MiFi的业务需求进行覆盖 宏基站覆盖区域要结合GSM网络 TD SCDMA网络数据业务密度进行分析确定 判定方法如下 2 基站覆盖方案 93 假定各小区的数据业务密度记为Di 城市全网平均数据业务密度为D 若 Di D 2 则该小区为1级热点小区 若2 Di D 1 5 则该小区为2级热点小区 若1 5 Di D 1 则该小区为3级热点小区 若 Di D 1 则该小区为普通小区 94 3 站址选择 TD LTE网络和2G 3G相比对信号质量更为敏感 站址规划时 应对现网高站 偏离度较高的站址进行详细排查分析 原则上应避免选取对网络性能影响较大的现有高站 天线高度超过50米或高于周边基站平均高度15米以上的基站 当共站达不到规划要求时应新建站 尽量保证基站建设符合蜂窝结构 95 4 基站配置宏基站采用定向站配置 站型主要配置为S111 单载波带宽20MHz 采用D频段覆盖的城市可配置少量S111 S111 双载波带宽2 20MHz 用于技术验证 注 在载波聚合功能未开启时 S222站型配置的双载波逻辑上为两个小区 96 5 站址规划建议 密集市区 500米左右 站址密度不小于每平方公里5个 一般市区 650米左右 站址密度不小于每平方公里3个 97 a 新建基站 新增BBU机框及板卡和RRU 每扇区新布放2对光纤 新增10G光接口 新建相应频段天线 对于天面再新增天线施工困难的场景 可结合实际情况酌情适当使用内置合路器FAD宽频天线替换原有TD SCDMA天线实现共天馈 6 基站形式 98 基站建设方案 室外 99 b 升级基站 通过在TD SCDMA基站的BBU新增基带处理板 主控板等板和GE接口 每扇区新布放1对光纤 共用RRU 利用已有的RRU或替换为F ARRU 和天馈 并进行软件升级使其同时支持TD LTE TD SCDMA 100 101 c 室分基站 102 方案一 103 方案 二 104 105 106 3 无线建设方案 107 4 子帧建设方案 子帧配置 由于目前TD SCDMA采用2 4时隙配置 为避免交叉干扰 TD LTE根据频段子帧配置如下 F频段宏基站业务 子帧配置为1 3 特殊子帧配置为3 9 2 D频段宏基站 根据上行业务需求情况可全网将业务子帧配置为2 2 特殊子帧配置为10 2 2 108 5 传输建设方案 1 传输需求 基站 TD LTE系统相对于2G 3G的峰值速率有了飞跃性的提升 且要求传输侧支持3层路由功能 参考前期测试及仿真结果 LTE宏基站的平均速率和峰值速率如下 时隙2 2配置 O1平均传输速率40峰值传输速率80 109 2 传输要求 网络 采用PTN承载时 对于接入层 应确保每个接入环规划带宽可以同时保证每个LTE基站达到平均速率且至少一个LTE基站达到峰值速率 同时为提高承载效率 在不同层面还应采用不同的收敛比 具体预留的传输带宽由传输专业根据传输环的不同层面和不同因素综合取定 110 传输要求 网络 111 3 S1 X2接口需求 S1传输带宽需求 S1业务传输带宽需求 IP传输倍增系数 S1信令带宽预留 X2传输带宽需求 X2业务传输带宽需求 IP传输倍增系数 X2信令带宽预留 总传输带宽需求 S1传输带宽需求 X2传输带宽需求 OM带宽预留 信令倍增系数1 1 OM带宽预留5Mbps 112 4 Ir接口要求 113 十一 安装要求 114 1 BBU安装要求 115 2 RRU安装要求 116 117 118 3 天线安装要求 1 基本要求 天线的正辐射面区域300米内 不能有较大阻挡物在视线角度内阻挡信号辐射 楼顶安装时 沿天线扇区方向 自天线顶端至屋面边沿 或女儿墙边沿 的连线与抱杆之间的夹角要小于等于45 天线安装在楼顶围墙上时 天线底部必须高出女儿墙顶部最高部分 应大于500mm 119 2 隔离要求 在工程实施中 两系统天线之间需要进行垂直或水平空间隔离 建议TD LTE基站天线与其它系统天线安装间距采用如下标准 GSM DCS符合3GPPTS05 05V8 20 0 2005 11 规范要求时 TD LTE线阵和GSM DCS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 并排同向安装时 建议采用垂直隔离方式 垂直距离 1 8m GSM DCS符合3GPPTS45 005V9 1 0 2009 11 规范要求时 TD LTE线阵和GSM DCS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 并排同向安装时 水平隔离距离 0 5m 垂直距离 0 3m TD LTE线阵和CDMA1X CDMA2000 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 并排同向安装时 建议采用垂直隔离方式 垂直距离 2 7m TD LTE线阵和WCDMA定向天线之间间距要求 并排同向安装时 水平隔离距离 0 5m 垂直距离 0 2m 120 TD SCDMA符合 YD T1365 20062GHzTD 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网络设备技术要求 及 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关于发布 2GHz频段TD 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设备射频技术要求 试行 的通知 信无函 2007 22号 时 TD LTE与TD SCDMA隔离要求 并排同向安装时 建议采用垂直隔离方式 垂直距离 0 7m TD SCDMA符合 中国移动TD SCDMA无线子系统硬件技术规范 2010年 时 TD LTE与TD SCDMA隔离要求 并排同向安装时 水平隔离距离 0 5m 垂直距离 0 2m 与G网按照垂直隔离1 8米来考虑 与T网按照垂直隔离0 7米来考虑 如果实在满足不了 请了解下主设备的出厂时间 2009年之后的可以降低要求 121 WLAN遵循 关于调整2 4GHz频段发射功率限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信部无 2002 353号 要求 或者TD LTE遵循 3GPPTS36 104V9 3 0 2010 3 要求 同向安装时 建议采用垂直隔离方式 垂直距离 2 5m WLAN遵循 中国移动无线局域网 WLAN AP AC设备规范V1 1 0 要求 TD LTE遵循 TD LTE无线网络主设备规范 八通道RRU分册V1 0 0 要求 同向安装时 水平隔离距离 6 2 2m 垂直距离 0 8 0 5m 前后两个值对应WLAN基本型和基本型和增强型要求 122 各基站初始下倾角设置可参考天线挂高 站距与下倾角关系表 3 下倾角设置参数 123 4 GPS安装要求 1 GPS天线应安装在较开阔的位置上 保证周围较大的遮挡物 如树木 铁塔 楼房等 对天线的遮挡不超过30度 天线竖直向上的视角应大于90度 在条件许可时尽量大于120度 2 为避免反射波的影响 GPS天线尽量远离周围尺寸大于200mm的金属物1 5m以上 在条件许可时尽量大于2m 3 由于卫星出现在赤道的概率大于其他地点 对于北半球 应尽量将GPS天线安装在安装地点的南边 4 不要将GPS天线安装在其他发射和接收设备附近 不要安装在微波天线的下方 高压线缆下方 避免其他发射天线的辐射方向对准GPS天线 5 两个或多个GPS天线安装时要保持2m以上的间距 建议将多个GPS天线安装在不同地点 防止同时受到干扰 6 在满足位置的情况下 GPS天线馈线应尽量短 以降低线缆对信号的衰减 7 铁塔基站建议将GPS接收天线安装在机房建筑物屋顶上 124 GPS安装要求 125 5 电源要求 TD LTE系统电源改造原则 1 TD LTE基站通信设备负荷参考值TD LTE基站无线设备功耗 含1个BBU 3个RRU 按2100W计算 传输和监控设备功耗按200W计算 各厂家设备耗电不同 其中单个BBU功耗最大值为1000W 单个RRU功耗最大值为490W 126 2 独立新建TD LTE基站各站均配置1套交直流供电系统 分别由1台交流配电箱 屏 1套 48V高频开关组合电源 含交流配电单元 高频开关整流模块 监控模块 直流配电单元 和2组 或1组 阀控式蓄电池组组成 各站要求引入一路不小于三类的市电电源 站内交流负荷应根据各基站的实际情况按10kW 30kW考虑 交流配电箱的容量按远期负荷考虑 输入开关要求为100A 站内的电力计量表根据当地供电部门的要求安装 各站蓄电池组的后备时间按如下原则配置 市区基站的蓄电池后备时间 3h 城郊及乡镇基站的蓄电池后备时间 5h 注 应结合基站重要性 市电可靠性 运维能力 机房条件等因素确定 各站宜配置2组蓄电池 机房条件受限或后备时间要求较小的基站可配置1组蓄电池 127 各站高频开关组合电源机架容量均按600A配置 整流模块容量按本期负荷配置 整流模块数按n 1冗余方式配置 电源电缆均应采用非延燃聚氯乙稀绝缘及护套软电缆 对于无专用机房或机房条件受限的小型基站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直流 48V电源供电 TD LTE基站防雷系统 接地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基站防雷与接地技术规范 QB W 011 2007 和 通信局 站 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YD5098 2005 的要求 无线设备厂家应在RRU电源线两端配置浪涌保护器 屏蔽电缆的金属层在进入机房前应进行防雷接地 具体方案应满足工信部工信厅科函 2008 86号 通信局 站 在用防雷系统 TD SCDMA基站防雷接地检测指导书 的规定 独立新建TD LTE基站地线系统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 即工作接地 保护接地 防雷接地共设一组接地体的接地方式 在机房内应至少设置1个地线排 128 3 共址新建TD LTE基站共址新建TD LTE基站市电容量以及市电引入电缆应能满足本次新增TD LTE设备需求 对于原市电容量以及市电引入电缆不能满足要求的基站 应进行市电接入改造 并应向相关单位申请增容 对于需要进行市电接入改造的基站 应改造更换为不小于4 25mm2截面的铜芯或4 35mm2截面的铝芯电力电缆 进线开关容量应更换为100A的进线开关 现有设备负荷按照实测值的1 2倍计算 蓄电池组应根据基站后备时间要求 机房可承受的荷载 机房面积等因素来确定是否需要更换和更换后的容量 更换后的蓄电池宜采用2组 129 当原有室内地线排不能满足新增TD LTE设备的接地需求时 可在机房内的适当位置增加1个地线排 并用截面积不小于95mm2的铜芯电力电缆与原有的室内地线排并接 现有无线设备采用 48V电源的基站电源设备配置改造原则 a TD LTE设备应与现有无线设备采用同一套直流系统供电 如现有电源机架容量能满足新增TD LTE设备需求 则只需增加整流模块对原开关电源进行扩容 如现有电源机架容量不能满足需求 则采用更换开关电源的办法解决 对于现有开关电源机架总容量小于300A 不含300A 的基站 应更换为机架总容量为600A的开关电源 b TD LTE设备供电要求暂定2路32A 63A的直流分路 开关电源为3个RRU提供1路直流分路 由RRU厂家负责进行分配和防雷 基站开关电源的直流配电端子根据各基站的现有情况和需要进行改造 如现有直流配电端子不能满足新增TD LTE设备的需求 或更换配电开关 或增加直流配电箱 直流配电箱的电源应从开关电源架母线排引接 130 现有无线设备采用 24V电源的基站电源设备配置改造原则 a 在基站机房面积 楼板荷载及市电容量等条件许可的条件下 尽量为TD LTE设备独立配置一套 48V直流电源系统 b 在机房条件不允许为TD LTE设备独立配置一套 48V直流电源系统时 则采用与现有无线设备共用一套直流供电系统并配置1个 24V 48V的直流变换器为TD LTE设备供电的方案 如现有电源机架容量能满足新增TD LTE设备需求 则只需增加整流模块对原开关电源进行扩容 如现有电源机架容量不能满足需要 则需要更换原有开关电源 更换后的开关电源采用机架总容量为900A的组合开关电源 24V 48V的直流变换器宜从开关电源架母线排引接 c 24V 48V直流变换器机架输出容量要求不小于100A 变换器模块容量按本期负荷配置 变换器模块数按n 1冗余方式配置 当原有室内地线排不能满足TD LTE设备的接地需求时 可在机房内的适当位置增加1个地线排 并用截面积不小于95mm2的铜芯电力电缆与原有的室内地线排并接 131 4 RRU供电方案RRU供电方案可分为 48V集中供电 48V本地直流供电 220V逆变器远供 工程实施中 应根据现场条件 结合RRU功耗 RRU数量 RRU与BBU安装距离 电源设备装机位置 线缆敷设难易程度等情况 确定RRU供电方案 当RRU距BBU的线缆长度 100m时 用标配的供电电缆从信号源处的 48V直流电源为其供电 当RRU距BBU的线缆长度 100m且 300m时 可根据现场条件考虑如下三种供电方式 a 使用信号源处的 48V直流电源为RRU供电 标配的供电电缆不能满足电压降的要求时 可加粗供电电缆线径 b 线缆数量较多或敷设路由困难时 就近为RRU单独配置小型 48直流电源系统设备 c 若电源设备安装位置受限或RRU为级联方式时 可采用从信源处引接经 48V 220V逆变器逆变后的交流电源为RRU供电 逆变器要求为N 1工作方式 当RRU距BBU的线缆长度 300m时 可根据现场条件考虑如下两种供电方式 a 宜单独采用 48V直流电源为其供电 为RRU配置小型 48直流电源系统设备 b 若电源设备安装位置受限或RRU为级联方式时 可采用从信源处引接经 48V 220V逆变器逆变后的交流电源为RRU供电 逆变器要求为N 1工作方式 132 十二 室分建设 TD LTE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方式主要包括单路建设方式和双路建设方式 a 单路建设方式 通过合路器使用原单路分布系统 TD LTE与其他系统共用原分布系统 按照TD LTE系统性能需求进行规划和建设 必要时应对原系统进行适当改造 b 双路建设方式 一路新建 一路通过合路器使用原单路分布系统 TD LTE双路中的一路使用原分布系统 并新建一路室分系统 应通过合理的设计确保两路分布系统的功率平衡 1 建设方式 133 2 信源选取a 室内分布系统在选择信号源时 主要应根据物业点区域的业务需求 资源情况 无线环境情况和所选室内分布系统类型确定 b TD LTE室内分布系统主要采用分布式基站 BBU RRU 作为信源 c 对于单路且具备升级条件的室分系统基站优先采用升级方式建设 其他室分基站采用新增支持E频段的双通道RRU设备作为信源 在有特殊需求的场景可以采用支持F A E频段的单通道设备进行建设 134 3 频率配置a E频段作为本期TD LTE扩大规模试验网室内分布系统的主要使用频段 使用2330 2370MHz共40MHz频率 b E频段原则上O1 载波带宽20MHz 配置小区使用2350 2370MHz频率 在室内小区间异频组网场景相邻小区可分别使用2350 2370MHz和2330 2350MHz频率 135 4 功率配置RRU设备支持的最高输出功率为40W 通道 应根据覆盖规划进行功率配置并做适当预留 考虑扩容及优化需求 建议功率预留3 6dB 136 5 子帧配置 1 TD LTE室内分布系统需具备子帧调整的能力 原则上业务子帧配置为1 3 UL DL 特殊子帧配置为10 2 2 DwPTS GP UpPTS 上行业务需求大的场景可将业务子帧配置为2 2 UL DL 特殊子帧配置为10 2 2 DwPTS GP UpPTS 2 对于异频组网或小区间隔离程度较高的场景 各小区可灵活设置不同的子帧配置 对于与TD SCDMA E频段 共存的场景 需通过上下行子帧 时隙对齐方式规避TD SCDMA和TD LTE的交叉干扰 137 6 传输带宽配置 按单小区O1 20MHz 配置核算室内分布站点平均速率和峰值速率如下表 对于多小区配置的信源 应在单小区O1配置的传输资源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 138 7 无源器件的使用 1 馈线使用在原分布系统功率分配不够且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按照如下原则进行馈线改造 原有分布系统平层馈线中长度超过5m的8D 10D馈线均需更换为1 2馈线 主干馈线中不使用8D 10D馈线 原有分布系统平层馈线中长度超过50m的1 2馈线均需更换为7 8馈线 主干馈线中长度超过30m的1 2馈线均需更换为7 8馈线 139 2 天线设置天线工作频率范围要求为800MHz 2500MHz 对于双极化天线 要求至少一个极化方向支持800MHz 2500MHz 另一个极化方向支持频段包含2320MHz 2370MHz 采用MIMO双路分布系统方案时 为了保证MIMO性能 两个单极化天线间距应保证不低于4 E频段约为0 5米 在有条件的场景尽量采用10 以上间距 E频段约为1 25米 在有需求的场景可以使用双极化天线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疗设备维修工程师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场馆体验创新设计-洞察与解读
- 2025年逻辑编程工程师岗位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保险理财专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客服支持经理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离线营销专家岗位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产品运营专家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软件工程项目经理岗位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电器工程师岗位招聘面试参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个别化教育计划优化-洞察与解读
- 停车场引资计划书
- 压力机说明书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
- MT-146.1-2011-树脂锚杆-第一部分:锚固剂
- 铝合金门窗工程计算表及单价分析表(自动计算)
- GB/T 5751-2009中国煤炭分类
- GB/T 23465-2009呼吸防护用品实用性能评价
- GB/T 13477.18-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8部分:剥离粘结性的测定
- 第五章-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货币金融学-蒋先玲课件
- 加拿大育空考察报告 - 副本
- 素描静物中苹果绘画步骤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