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的体会.doc_第1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的体会.doc_第2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的体会.doc_第3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的体会.doc_第4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的体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给教师的建议的体会建议之一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但是当我用审视的目光看我和周围的人,却发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大多数老师整天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几乎可以说从没有看见谁煞有其事的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只是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大多数老师竟仍然以可怜的老本,努力支撑维持着现状,其中包括我自己,真可悲!也许我说得尖刻了点,因为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开设多样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忙了一天,晚上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时间读书。难怪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大声呼吁:要构建一个书香社会。冷静下来一想,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老本”够用吗?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我们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什么?我们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记得一位著名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语,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读书吧,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读文学,可以让你有文化底蕴,读历史,可以让你洞悉一切,读生活、读人生,可以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老师们,你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请记住,每天一问:“今天我读了没有?”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还有两点感受:1、 关爱每一位孩子。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特别是怎样对待“后进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在学校里大都存在着这样的弱势群体,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学业不佳,在惟分数论的当今功利校园,这些学生成为校园中不被关心的人,处处矮人一等,而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自然成为老师的宠儿,校园中的一等人,否则就会遭受教师的另眼相看,沦为弱势群体,没人关注他们的感受。在我的身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信息技术课,我刚进教室,两名班干部就迎上前来向我告状:“老师,吴强把抽屉弄坏了!”我走进教室一看,一只抽屉摔到了地上。我的怒火一下子蹿了起来,把吴强一把从座位上拉起来,大声喝斥道:“你怎么又惹祸了,损坏公物要赔偿!” 吴强满脸惊恐,慌忙辩解:“这不是我干的!”“不是你是谁?又想骗我!”看到经常犯错的他不肯承认,我更加气愤了,伸手要将他拉到办公室,他吓坏了,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哭喊道:“真的不是我干的,请相信我,老师!”我看他还不承认,只好给自己台阶下,于是当众调查了此事,结果班干部是听别人说的,我又一个个查下去,结果真不是他干的。这次冤枉了他。事后我虽然当众向他道了歉,但并没反思自己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相信大多数老师也有过样的经历。如今回想,我才发现,不管某些事在形式上我采取了多么宽容、多么民主的方式,但骨子里的我依然是多么的不平等、不民主。如果换作是一个优生,我会采取那样的态度吗?我为什么不能容忍哪怕有一个学生不遵守我制订的规则呢?在喝斥学生、冤枉学生时,我想到他的感受了吗?真正的平等和尊重,其实是缺少的。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源自于尊重,尊重别人,也要尊重自己,说白了就是把人当人看。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所谓的“无药可救”的“后进生”吧。老师们,别再“象监工一样有一颗冷酷无情的心”(苏霍姆林斯基)。2、面向全体,个别对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感到每条建议既有生动的教学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像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一样。读过此书后,你一定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实,学生学习也是在从事一种脑力活动,本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尽了;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只需5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孩子需花半个小时以上,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也应因人而异,个别对待。对后一种孩子应以特别的关照,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脾气、家庭背景等原因,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设计出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这也是教学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氏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不专心听讲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教育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只有当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的时候,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最后,我录下清朝张潮先生幽梦影中的一段文字做为结语,与喜欢读书的各位共勉:“少年读书,如隙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