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旅游景点介绍.doc_第1页
3旅游景点介绍.doc_第2页
3旅游景点介绍.doc_第3页
3旅游景点介绍.doc_第4页
3旅游景点介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旅游旅游简介: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境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古代位于满洲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民族国家,为古代朝鲜三国之一。高句丽政权是中国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要作用。公元前37年高句丽由夫余人朱蒙(又作邹牟王)所建,起初建都于纥(h)升骨城(今辽宁省东部桓仁县五女山山城)。公元3年迁都至国内城,同时建尉那岩城(后称丸都山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内)。公元427年,第20代王长寿王高巨连将都城迁徙到今天朝鲜境内的平壤地区。公元668年(中国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高句丽在唐朝和新罗的夹击之下灭亡。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历时465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吉林省集安市的“国内城”和“丸都山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是典型的高句丽“附和式都城”。国王平时居住在位于平原的“国内城”中,危险时则退守到深山中的卫城“丸都山城”里。国内城遗址位于鸭绿江中游右岸的通沟平原上,现在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犹存。国内城是当时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内城北2.5公里就是丸都山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时代最为典型的早期山城,建在群山之中,凭借山峰的自然走向,在山脊上建筑墙垣,即所谓“筑断为城”。丸都山城作为高句丽军事守备城,曾有两次成为临时都城。两次被中原王朝军队攻破焚毁。现在还残存部分的城墙、饮马池1座,墓葬37座、宫殿遗址、望台遗址和戍卒住地遗址。丸都山城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山城防御坚固,城内却又宽敞自如,环境优美,使建筑、军事、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首创了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簸箕形”山城的建筑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丽在丸都山城营造方面的奇思妙想,使其成为中世纪都城建筑的杰出范例。首创簸箕形山城位于集安城北的高山上,与国内城相距2.5公里(千米)。是高句丽早、中期的著名城址之一。它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曾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在高句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复合式王都的新模式,为世界古代都城史书写了壮丽的篇章。洞沟古墓群是高句丽古墓最集中的地方,它位于吉林省集安市洞沟河畔的洞沟平原上。规模庞大,共有古墓一万多座。按照墓葬用料及修筑方法,分为石墓、土墓两大类。其中规模宏大的有太王陵、将军坟和千秋墓等。太王陵是高句丽第十九代永乐太王谈德的陵墓,是四世纪末至五世纪初的陵墓建筑,外形呈截尖方锥式的阶坛形,每边长66米,今高14.8米,是高句丽坟墓中工程最大的一座。将军坟有“东方金字塔”的美誉,三大奇观巨型石块垒起“东方金字塔”将军坟是现已确认的高句丽王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坟墓,由于它的外观很像尖顶的方截,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好太王碑被誉为“东方第一碑”,亦称广开土王碑,或广开土王陵碑。位于集安市城东4公里处太王乡太王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谈德之子长寿王为纪念他父亲的功绩,于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竖立的石碑。至今已矗立了一千五百七十多年。好太王碑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也是研究高句丽政权形成和发展历史的极为重要的资料。现存的高句丽朝代的7000多座墓葬中,许多都有精美的壁画,其绘画技艺娴熟,线条飘逸流畅,内容颇具传奇和神话色彩,虽历经千余年,仍色彩艳丽,可见当时的绘画艺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这些壁画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其中著名的壁画墓有舞踊墓、角抵墓、洞沟第十二号墓、五盔坟、三宝墓和四神墓等。壁画的题材广泛,有舞者在歌手伴唱下起舞图、勇士角抵图,有房舍、家居、战斗、射猎、舞乐、作画、礼辇、厩舍等风俗图,有对战国秦汉以来中原文化流行绘画式样的再改造的神仙、奇兽图,还有汲取了东汉至魏晋时期的道教、佛教等宗教艺术表现形式的四神、莲花、火焰纹等图。集安高句丽壁画,自成体系,有一个从早期、中期至晚期的发展过程,充分显示出它的艺术价值。除壁画数量上不如敦煌外,在绘画内容、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绘画技巧和绘画材料上,都不在敦煌之下,可以说“西北有敦煌,东北有集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认为,中国境内的高句丽文化遗产“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高句丽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概况高句丽民族简介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建国,後建都於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塚。9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陆续发掘了多处高句丽王城和贵族墓葬遗蹟,维修部分遭受自然损害的王陵,高句丽丰富的文化内涵,轮廓逐渐清晰。 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中国政府於2002年在集安启动了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地保护规划(2002至2020),划定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两个高句丽都城、12座王陵与好太王碑等两处附属建筑、27座贵族墓葬的43处保护区。 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简介 集安市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在集安市文物局管理下,始建于1983年,下设集安市博物馆、好太王碑(含太王陵)、将军坟、禹山贵族墓地、丸都山城五个景区,景区总面积857679平方米。2004年7月1日,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近二十几年来,经国家、省及地方三级投资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努力发展旅游业,形成了以旅游、历史文化、休闲度假等多种旅游项目为主,具有较高的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集中对国内城、丸都山城2座高句丽王城,将军坟、太王陵、千秋墓、西大墓、临江墓等12座高句丽王陵,五盔坟长川一号墓、冉牟墓、角抵墓、舞踊墓等28座高句丽贵族墓,共计42处高句丽历史遗迹进行了环境整治和保护维修。经过保护与环境整治,使高句丽遗迹与周边环境更加协调,全力提升了景区的观赏效果,同时也延长了高句丽遗迹的存世时间。 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服务 2004年五大景区完善建设了门票售卖处、商品售卖处、游客休息区等游客服务设施,有优秀的讲解服务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优质的讲解服务。同时,安装有先进的安防监控设备,护卫队员24小时巡逻检查,确保景区旅游秩序井然。几处景区均建文物保护管理房和其他用于文物保护方面的设施,各景区进行了绿化、美化工作2005年,为加强旅游服务工作的管理,细化管理职责,成立了门票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业务培训中心。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 介绍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建国,後建都於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塚。9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陆续发掘了多处高句丽王城和贵族墓葬遗蹟,维修部分遭受自然损害的王陵,高句丽丰富的文化内涵,轮廓逐渐清晰。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中国政府於2002年在集安启动了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地保护规划(2002至2020),划定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两个高句丽都城、12座王陵与好太王碑等两处附属建筑、27座贵族墓葬的43处保护区。特色洞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高句丽的神秘遗迹 【国内城】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鸭绿江中游右岸通沟平原之中枢。后倚禹山,前临鸭绿江,雄踞通沟河畔,当其入江之处,是高句丽王朝在集安境内的第二个都城。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后,为高句丽的别都,建都时间长达425年。城略呈长方形,周长为2686米。由于年代久远,几经修葺,城墙大部分已失去原貌。国内城原有城门6座,南北各1座,东西各2座,均有瓮城。民国年间,曾重修3座门,其余3座门被堵死。城西北角和西城墙东、北两面外侧原有护城河宽约10米,城南外侧有一天然水壕,城西外侧有通沟河流过,成为天然的护城河。现在古城只有北部留有部分旧基。【好太王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集安市城东4公里处太王乡太王村。好太王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卒于东晋义熙八年(412)。死后被谥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其子长寿王为纪念他父亲的功绩,铭记守墓烟户,于义熙十年(414)竖立这座巨大的石碑。好太王碑是由一整块天然的角砾凝灰岩石柱稍加修琢而成,略成方柱形。碑高6.39米,底部宽1.34-1.97米,顶部宽1-1.6米,第三面最宽处达2米。碑文四面环刻,每面文字横竖成行呈规则的长方形,四面碑文共44行,1775字。除去裂隙、剥落损坏者外,目前尚存可辨识者1590字左右。为保护此碑,1927年辑安县工商界曾集资修建了一座碑亭,1976年碑亭破败被拆除,1982年重建了新的碑亭。【人面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集安城北禹山公园东山坡上,有一高句丽方坛积石墓。墓的两侧各竖一石,左边一石镌刻人面,是中国迄今为止所仅见的高句丽人像石刻。石刻所用的石材为灰绿色沉积岩,重约800公斤,画面长104厘米,宽54厘米。单刀阴刻,正视,半裸身。头戴菱形帻冠,脸作桃形,枣核形双目上斜,眉用双钩弧线刻出,鼻梁为笔直的单线,鼻翼肥厚,嘴亦为枣核形,耳作弓形,颈部以下只用简单弧线象征肩臂并收缩为狭窄的身躯。人面石刻的年代,为东晋穆帝升平元年(357)。【洞沟古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集安城外,东迄太王乡上解放村,西至麻线乡安子沟,北至禹山北麓山城村,南临鸭绿江。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在这一条带状平原上,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古墓,其中绝大多数为高句丽时期的古墓,也有少量的渤海国时期墓葬。1962年,初步查明的古墓有11280座。1983年再查,因考古发掘及“文革”期间损毁,尚存古墓7160座。为了便于保护管理,按分布划为下解放、禹山、山城下、万宝汀、七星山、麻线6个墓区。按照墓葬修筑用料及修筑方法,可分为石墓、土墓两大类。它们分别代表了高句丽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墓葬特点。洞沟古墓群作为一处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早在明清之际就为世人所知。上世纪30年代,一些日本学者对洞沟古墓群少数墓葬进行了著录和测绘,发表了一批报告和著作。洞沟古墓群范围广、墓葬种类多、数目大、内涵丰富,堪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古墓群之冠。【角抵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集安城东北3公里禹山南麓的坡地上,因墓中绘有二人角抵壁画故名“角抵墓”。角抵墓是一座封土石室壁画墓,截尖方锥形封丘。封土直径约15米,高4米多。整个墓葬由墓道、甬道、左右耳室和墓室构成。室内壁下有一残破的石板,似为破碎的棺床。墓葬耳室、甬道、墓室遍抹白灰,上绘壁画,虽历经沧桑,显得斑驳,仍不失为高句丽颇具特色的壁画墓葬之一。【五盔坟五号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集安城东北2公里处。为截尖方锥形封土墓,残高3米,墓室低于地面3-4米。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东西长4.37米,南北宽3.56米,用修琢工细巨型花岗岩石砌成,白灰勾缝。墓室内置三石棺床,东西并列,东西两棺床紧靠两壁,以石灰勾缝。中间棺床系一完整石材琢成。东西两棺床各补一小截。墓室的四壁、藻井、棺床及甬道左右两壁都绘有绚丽的壁画,内容分为四神、各种仙人、飞天等。5号墓室构筑宏伟,绘画技巧娴熟,应是高句丽晚期的王族墓葬。大约在6世纪末。【舞踊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集安城东北3公里果树场乡政府驻地附近。因墓中绘有群舞画面而得名。该墓为封土石室壁画墓,截尖方锥形封丘,封土边长17米,高4米。墓葬用石材砌筑墓道、甬道、耳室及墓室,外培黄褐色黏土成丘,墓室、甬道、耳室均用白灰涂抹,上绘彩色壁画。这些壁画题材独特,是高句丽贵族生活的写照。群舞画面上优美的舞姿给人以清新的感受,舞者如觉其动,歌者如闻其声,是高句丽保存下来的珍贵舞蹈资料。古墓现中国最早八卦图据新华社长春7月2日电(记者马扬 周长庆程云杰)在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古墓壁画中发现的八卦图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八卦图实图。有关专家认为,这幅在高句丽贵族墓中出现的极具个性的八卦图,可以在历史资料中找到与之相同的易学依据和联系,是论证高句丽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考古证据。这幅八卦图出现在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贵族墓葬五盔坟四号墓室北壁的左下角。壁上绘有一个道士形象的人:他跣足坐于莲台上,左腿盘屈,右腿立起,披发低首,身着绿色羽衣,一只手在地上绘着一幅八卦图。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易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志成介绍,由于过去鲜有易学研究者参观高句丽壁画,这幅图至今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吉林小江南集安 吉林省集安市是个县级市,位于长白山系老岭山脉南麓、鸭绿江右岸,面积3217平方公里,集安地处吉林省最南端,是全省降雨量最多、无霜期最长、风速最缓的地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生态资源丰富,素有“吉林小江南”的美誉。公元3年,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第二位王“琉璃明王”听说这里“山水深险,地宜五谷,又多麋鹿鱼鳖之产”,遂将王城从辽宁桓仁“纥升骨城”迁到“国内城”(今集安市区)。集安作为高句丽王城时间长达425年,因此保留了大量的高句丽古迹,包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国内城与丸都山城、12座王陵及“好太王碑”等2个历史遗存,27座贵族墓葬。高句丽的神秘遗迹【国内城】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鸭绿江中游右岸通沟平原之中枢。后倚禹山,前临鸭绿江,雄踞通沟河畔,当其入江之处,是高句丽王朝在集安境内的第二个都城。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后,为高句丽的别都,建都时间长达425年。城略呈长方形,周长为2686米。由于年代久远,几经修葺,城墙大部分已失去原貌。国内城原有城门6座,南北各1座,东西各2座,均有瓮城。民国年间,曾重修3座门,其余3座门被堵死。城西北角和西城墙东、北两面外侧原有护城河宽约10米,城南外侧有一天然水壕,城西外侧有通沟河流过,成为天然的护城河。现在古城只有北部留有部分旧基。【好太王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集安市城东4公里处太王乡太王村。好太王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卒于东晋义熙八年(412)。死后被谥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其子长寿王为纪念他父亲的功绩,铭记守墓烟户,于义熙十年(414)竖立这座巨大的石碑。好太王碑是由一整块天然的角砾凝灰岩石柱稍加修琢而成,略成方柱形。碑高6.39米,底部宽1.34-1.97米,顶部宽1-1.6米,第三面最宽处达2米。碑文四面环刻,每面文字横竖成行呈规则的长方形,四面碑文共44行,1775字。除去裂隙、剥落损坏者外,目前尚存可辨识者1590字左右。为保护此碑,1927年辑安县工商界曾集资修建了一座碑亭,1976年碑亭破败被拆除,1982年重建了新的碑亭。【人面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集安城北禹山公园东山坡上,有一高句丽方坛积石墓。墓的两侧各竖一石,左边一石镌刻人面,是中国迄今为止所仅见的高句丽人像石刻。石刻所用的石材为灰绿色沉积岩,重约800公斤,画面长104厘米,宽54厘米。单刀阴刻,正视,半裸身。头戴菱形帻冠,脸作桃形,枣核形双目上斜,眉用双钩弧线刻出,鼻梁为笔直的单线,鼻翼肥厚,嘴亦为枣核形,耳作弓形,颈部以下只用简单弧线象征肩臂并收缩为狭窄的身躯。人面石刻的年代,为东晋穆帝升平元年(357)。【洞沟古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集安城外,东迄太王乡上解放村,西至麻线乡安子沟,北至禹山北麓山城村,南临鸭绿江。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在这一条带状平原上,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古墓,其中绝大多数为高句丽时期的古墓,也有少量的渤海国时期墓葬。1962年,初步查明的古墓有11280座。1983年再查,因考古发掘及“文革”期间损毁,尚存古墓7160座。为了便于保护管理,按分布划为下解放、禹山、山城下、万宝汀、七星山、麻线6个墓区。按照墓葬修筑用料及修筑方法,可分为石墓、土墓两大类。它们分别代表了高句丽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墓葬特点。洞沟古墓群作为一处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早在明清之际就为世人所知。上世纪30年代,一些日本学者对洞沟古墓群少数墓葬进行了著录和测绘,发表了一批报告和著作。洞沟古墓群范围广、墓葬种类多、数目大、内涵丰富,堪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古墓群之冠。【角抵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集安城东北3公里禹山南麓的坡地上,因墓中绘有二人角抵壁画故名“角抵墓”。角抵墓是一座封土石室壁画墓,截尖方锥形封丘。封土直径约15米,高4米多。整个墓葬由墓道、甬道、左右耳室和墓室构成。室内壁下有一残破的石板,似为破碎的棺床。墓葬耳室、甬道、墓室遍抹白灰,上绘壁画,虽历经沧桑,显得斑驳,仍不失为高句丽颇具特色的壁画墓葬之一。【五盔坟五号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集安城东北2公里处。为截尖方锥形封土墓,残高3米,墓室低于地面3-4米。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东西长4.37米,南北宽3.56米,用修琢工细巨型花岗岩石砌成,白灰勾缝。墓室内置三石棺床,东西并列,东西两棺床紧靠两壁,以石灰勾缝。中间棺床系一完整石材琢成。东西两棺床各补一小截。墓室的四壁、藻井、棺床及甬道左右两壁都绘有绚丽的壁画,内容分为四神、各种仙人、飞天等。5号墓室构筑宏伟,绘画技巧娴熟,应是高句丽晚期的王族墓葬。大约在6世纪末。【舞踊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集安城东北3公里果树场乡政府驻地附近。因墓中绘有群舞画面而得名。该墓为封土石室壁画墓,截尖方锥形封丘,封土边长17米,高4米。墓葬用石材砌筑墓道、甬道、耳室及墓室,外培黄褐色黏土成丘,墓室、甬道、耳室均用白灰涂抹,上绘彩色壁画。这些壁画题材独特,是高句丽贵族生活的写照。群舞画面上优美的舞姿给人以清新的感受,舞者如觉其动,歌者如闻其声,是高句丽保存下来的珍贵舞蹈资料。高句丽王城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位于集安市的高句丽古迹,是奴隶制国家高句丽王朝的遗迹。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一万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1. 概述 2. 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 3. 统辖区域不同 4. 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 5. 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裔 6. 结论 7. 王氏高丽对高句丽历史的歪曲编辑本段高句丽简介(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也简称高丽(非后来王建建立的王氏高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 高句丽王城在东北地区。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及墓室壁画,是已被历史长河湮没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经典。 高句丽王城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7000座高句丽时代的墓葬在高句丽王城外,位于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许多墓室里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的壁画是这些古墓的特色所在,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 高句丽王城,仍然色彩鲜艳。洞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将军坟其中,集安城东北4公里龙山脚下悬崖上的将军坟,据考为二十代王长寿王陵,造型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将军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墓体建筑雄伟,造型明快庄严,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 太王陵将军坟的墓道朝向不远处的太王陵,太王陵的东侧矗立着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永乐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块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环刻文字共1775个,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汉字镌刻的碑文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编辑本段高句丽政权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三十七年,止于公元六百六十八年,曾是中国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要作用。高句丽政权发轫于今辽宁省桓仁县,公元三年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四百二十七年再迁都至平壤。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累计共四百六十五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编辑本段国内城和丸都山城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尤存。丸都山城位于向西低矮倾斜的山麓,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通过考古发掘呈现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建筑群中发掘出对称结构的两处八角形遗址,国内史学界认为鉴于寺庙等处经常出现八角形建筑,可能是举行祭祀和仪礼的场所。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 编辑本段壁画精美的古墓群高句丽王城外,在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堪称 高句丽王城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洞沟古墓群的许多墓室里绘有线条飘逸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壁画,距今虽已千余年,仍色彩鲜艳,著名的壁画墓有角抵墓、舞踊墓、三宝墓、四神墓、五盔坟等。洞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不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编辑本段东方金字塔集安城东北4公里龙山脚下悬崖上的将军坟,据考为二十代王长寿王陵,是最具 高句丽王城代表性的大型高句丽王陵,造形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将军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全部采用精琢的巨型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墓室顶部用面积约50多平方米的整块巨石覆盖。墓室内并排置放着两个石棺床。在坟的顶端,四边条石上留有排列整齐的圆洞,墓顶的积土中有板瓦、莲纹瓦当和铁钩一类构件,可以看出是亭阁建筑的遗迹,这与北方古代其他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极为吻合。墓体建筑雄伟,造型明快庄严,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将军坟后面原有四座式样相同的陪葬墓,规模小得多,现仅存一座。 编辑本段东方第一碑将军坟的墓道朝向不远处的太王陵。太王陵的东侧矗立着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永乐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块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环刻文字共1775个,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汉字镌刻的碑文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编辑本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高句丽项目的考察评估结论认为,高句丽项目符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六个标准中的五项。包括:它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它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对后来产生了影响;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包括王城3座、王陵14处及贵族墓26座,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 五女山城: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高句丽初期山城 丸都山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高句丽前期山城 国内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高句丽前期平城 王陵:麻线0626号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线2100号墓、麻线2378号墓、七星山0211号墓、七星山0871号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临江墓、禹山0992号墓、将军坟及1号陪葬墓。 贵族墓:角抵墓、舞踊墓、马槽墓、王字墓、环纹墓、冉牟墓、散莲花墓、长川2号墓、长川4号墓、长川1号墓、禹山3319号墓、五盔坟1号墓、五盔坟2号墓、五盔坟3号墓、五盔坟4号墓、五盔坟5号墓、四神墓、禹山2112号墓、四盔坟1号墓、四盔坟2号墓、四盔坟3号墓、四盔坟4号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龟甲墓。 体现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沉香 2004年7月1日,中国申报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审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高句丽项目的考察评估结论认为:“高句丽项目符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六个标准中的五项。包括:它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时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它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对后来产生了影响;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高句丽”(“句”读作“勾”),是公元前世纪至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高句丽强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了中国吉林省的东部、辽宁省东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公元年,高句丽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年之久。 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包括五女山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位于辽宁省桓仁县和吉林省集安市,是已被历史长河湮没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经典。高句丽王城将军坟的一号陪冢高句丽古墓壁画 五女山山城是高句丽创建的第一个都城。它的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保存也较为完整。城内分布多处高句丽早期的重要建筑遗址及生活、军事遗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五女山山城承袭了中国北方民族构筑山城的传统,但在选址布局、城墙筑法、石料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凡响的山城形式,是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山城建筑进入划时代阶段的标志。 国内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 1-5 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世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犹存。丸都山城的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通过考古发掘揭露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透过它们,可以见证已经被历史长河湮没了的高句丽创造的辉煌文明。高句丽壁画墓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进程,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据目前的发现,早期高句丽壁画墓大约出现在公元世纪上半叶。壁画的内容再现高句丽王公贵族家居、宴饮、歌舞、百戏、出行等社会生活。绘画方式一般是在石壁上抹白灰,然后在白灰上作画。壁画作品比较好地反映出该民族的独特传统,比如酷似今天日本相扑的角抵运动,骑马狩猎的场景等,还有长白山森林中常见的虎、鹿、野猪、熊、狍子、白兔、雉鸡等动物。 据史书记载,高句丽民族骁勇善战,在早期壁画中有不少表现军队与战争的场面。除此之外,高句丽早期壁画还绘有宫殿、亭阁、马厩、水井、卫兵、侍女、牛马鸡狗、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图案。 由于高句丽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且散见于中国古籍,因此,内容丰富的高句丽古墓壁画成为专家学者研究高句丽历史、文化、风俗等的重要考古资料。高句丽贵族墓葬将军坟王陵和贵族墓葬 7000余座高句丽时代的墓葬,分布在高句丽王城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其中,集安城东北4公里龙山脚下的将军坟,据考为二十代王长寿王陵,建筑雄伟,造型明快庄严,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将军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 矗立在距将军坟不远处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好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块6米多高的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四面环刻1775字汉字碑文,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实物文字资料。碑文镌刻方正,笔画工整,字体端正,在隶楷之间,颇具章法。行距间竖刻界格,布局严谨,是中华民族碑刻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五女山远眺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后建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五女山城)。 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内),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意义:作为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最具特色与影响的民族和地方政权之一,高句丽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其主要的历史遗迹大量地存续于中国的吉林省和辽宁省,成为该段历史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的王城、王陵和贵族墓更弥足珍贵。在王城中,五女山山城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高句丽创建的第一个都城。作为鸭绿江两岸现存100余座高句丽山城中建造最早的一座,它的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保存也较为完整。城内分布多处高句丽早期的重要建筑遗址及生活、军事遗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五女山山城承袭了中国北方民族构筑山城的传统,但在选址布局、城墙筑法、石料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凡响的山城形式,是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山城建筑进入划时代阶段的标志。在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这里开始,高句丽民族逐步扩大活动领域,历经700余年,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文化。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世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劳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犹存。丸都山城的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通过考古发掘揭露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透过它们,可以见证已经被历史长河湮没了的高句丽创造的辉煌文明。国内城与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环抱的通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洞沟古墓群,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它不仅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十几座大型高句丽王陵以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矗立于太王陵东侧的好太王碑,其汉字镌刻的碑文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文献资料。尤为重要的是,地方文化底蕴与周边特别是中国中原文化因素的有机交融在它们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现,其独特魅力早已闻名于世,是高句丽文化昭示后人的经典之作。高句丽王城雄风犹存 在今天的集安市和桓仁县,昔日的高句丽王城雄风犹存,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历史风雨,国内城和丸都山城仍巍然矗立,著名的洞沟墓群中近7000座古冢依然散布在这一带的山川大地,其庞大的数量和雄伟的气魄至今令人惊叹不已。2004年7月1日,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的高句丽王城、王陵以及贵族墓葬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30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主要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高句丽”,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后建都于纥升骨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山城,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高句丽强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了中国吉林省的东部、辽宁省东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高句丽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管辖范围内,并与历代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管辖的地方政权。不论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中原王朝的强烈影响。高句丽经济以农业产主兼营渔猎。通用汉字记事,现已发现的好太王碑、中原郡碑、冉牟墓志及大量铭文砖和铭文瓦上面的汉字左证了这一点。高句丽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但中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儒、佛、道文化盛行;特别是高句丽坚固的山城、雄伟的陵墓、辉煌的古墓壁画,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墓群中已发现32座壁画墓,精美的高句丽壁画是东方美术史册中的瑰宝,至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驰名中外的“第一古碑”的好太王碑,以1775字的长篇碑文成为四五世纪之交高句丽历史最重要的成就。这些珍贵的高句丽遗迹,为研究和认识高句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和生动的教材。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间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种类: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高句丽它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它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对后来产生了影响;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核心价值位于中国吉林省集安市以及辽宁省桓仁县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一号陪冢。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坐落在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区城东4公里外的禹山脚下、通沟平原上,是为高据史料记载,好太王碑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迄今已有1590年的历史。它是用一块完整的巨大角砾凝灰岩石柱稍加修凿而成。碑高6.39米,四面幅宽不等,在1.34米至2米之间。碑体重约37吨,碑身略呈方柱形,无碑额。整座石碑未借助任何外力,直接矗立在一块不规则的花岗岩石板上。位于集安市的高句丽古迹,是奴隶制国家高句丽王朝的遗迹。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一万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其中太王陵、将军坟和千秋墓等规模宏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陆续发掘了多处高句丽王城和贵族墓葬遗迹,对部分遭受自然损害的王陵进行维修,高句丽丰富的文化内涵,轮廓逐渐清晰。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三十七年,止于公元六百六十八年,曾是中国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要作用。高句丽政权发韧于今辽宁省桓仁县,公元三年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四百二十七年再迁都至平壤。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累计共四百六十五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高句丽壁画墓被誉为东北亚艺术宝库,记载了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特殊文化,是5000年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尽管高句丽政权于公元前37年就已建立,壁画墓的出现却是在此之后300多年。据目前的发现,早期高句丽壁画墓大约出现在公元4世纪上半叶。壁画的内容再现高句丽王公贵族家居、宴饮、歌舞、百戏、出行等社会生活。为保护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政府于2002年在集安启动了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地保护规划。这份规划共划定了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两个高句丽都城、十二座王陵与好太王碑等两处附属建筑、二十七座贵族墓葬的四十三处保护区。“保护高句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成为集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高句丽项目的考察评估结论认为,高句丽项目符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六个标准中的五项。包括:它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它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对后来产生了影响;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著名景点东方第一碑好太王碑为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陵墓。好太王名谈德,于公元391年18岁时即位,39岁死亡,好太王在位的22年间是高句丽历史上的空前繁荣发展时期,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其父的功业而树立的。碑的四面刻有碑文,为汉字隶书,方严厚重。四面碑文竖行共44行,行间以界格,每行41个字,原有文字1775字。好太王碑碑文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较短,共6行,主要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及好太王统治时期国富民强,五谷丰登的局面。第二部分是碑文中心所在,占22行,较详尽地记录了好太王率军攻城略地的情况。第三部分占16行,记载了为好太王守墓之烟户数量、来源以及有关的守墓制度。 据专家介绍,高句丽历史上目前已知的有文字文物仅存三件,好太王碑是其中记叙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件。由于文献数据对这一民族的记载很少,这块刻有1775个汉字的石碑记载的史实比较完整,涉及面广,而且源于高句丽政权的鼎盛时期,因此对研究高句丽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传统和它与新罗、百济及日本列岛的关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2004年7月1日,好太王碑与太王陵一起被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壁画墓 高句丽壁画墓位于吉林通化市吉林通化集安市,高句丽民族骁勇善战,在早期壁画中有不少表现军队与战争的场面。壁画内容多被朱雀、玄武、青龙和白虎四神所占据。早期壁画还绘有宫殿、亭阁、马厩、水井、卫兵、侍女、牛马鸡狗、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图案。此外,这类壁画还绘有极具中原文化特征的伏羲女娲、黄帝神农、仙人、僧侣、道士等,表现出丰富的儒、佛、道文化。 在此时期,朱砂、土红、石黄、粉黄、白粉以及石绿是主要颜色,色彩比早期要丰富很多。由于高句丽留下的文字数据很少且散见于中国古籍,因此,内容丰富的高句丽古墓壁画成为专家学者研究高句丽历史、文化、风俗等的重要考古资料。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其存世从西汉一直延续到唐代。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从公元3年到427年一直是高句丽王国的都城,至今留有万余座高句丽时期的古墓葬。据了解,五盔坟是五座巨大的封土墓,属于高句丽晚期的贵族墓葬,其四号墓中的壁画绚丽多彩,飘逸流畅,富丽堂皇,内容有四神、伏羲女娲、神农、仙人等,表现了儒、释、道文化的特色。八卦图这幅八卦图出现在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贵族墓葬五盔坟四号墓室北壁的左下角。壁上绘有一个道士形象的人:他跣足坐于莲台上,左腿盘屈,右腿立起,披发低首,身着绿色羽衣,一只手在地上绘着一幅八卦图。集安八卦图中八卦的方位排列与当前易学界流行的先天、后天八卦图排列迥异,有其独特的卦图排序。虽然如此,它却完全可以在中国易学史数据中找到与之相通的易学依据和联系。易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在高句丽贵族墓室壁画中画有这样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