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5.doc_第1页
中国史学史5.doc_第2页
中国史学史5.doc_第3页
中国史学史5.doc_第4页
中国史学史5.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史学史1 尚书:尚书是殷代和宗周时期的历史记载。具有鲜明的官文书性质。在先秦被称为书,即上古之书之意。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其题材为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有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之分。尚书在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是它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地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2 今文尚书:先秦时期的尚书,在秦始皇下令焚书后不存。其时,有秦博士伏胜藏于避。经秦战乱,伏胜寻找藏匿的尚书,由于战乱破坏独得二十九篇,实得二十八篇,由伏胜口述以方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下来,因而被称为今文尚书3 古文尚书:汉武帝末年,鲁共王刘余为了扩建自己的王宫,拆除孔子旧宅,发现用先秦文字即古字所写的尚书共四十五篇。由于二者篇目数量不同,文字记载上有一定出入,因而被称为古文尚书4 春秋:“春秋”本是先秦时期人们对史官编写王室和诸侯国编年体史书的统称。春秋是孔子在鲁国史官所修的编年史的基础上笔削整理而成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它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河,私人著述的风气之兴起,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运用属辞比事手法,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重人事而不重天命;贯穿尊王道思想。但记事过于简略在记载上存在隐讳的地方损伤了历史真实性。5 左传:左传原称左氏春秋,汉代以来称春秋左氏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著。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68年政治自然等事件。它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撰学上有划时代意义;在叙述方面叙事与论史相结合带有政论特点;记载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情况,对民族关系的重视在中国史学的撰述上有开创性意义;在表述上具有艺术性。6 史记:史记由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分为十二本纪,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体。在历史编撰学上,五体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经济状况,政治斗争,学术发展,民族关系,外交变化,民族风俗等做了全面记载有机地融合于一部完整的史著之中。记述内容上,史记是一部通记远古至西汉时期史事的通史,在历史观上,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怀疑甚至否定天命注重人事的历史观,史记题材具有创新性,内容上的丰富和历史观上的进步是它在中国历史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7 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汉书开创了目录学。汉书确立了书志体。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统思想。汉书开创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8,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时代特点第一,门阀制度的影响和佛道二教的渗透。(1)记述氏族家世的家史类著作迅速增多,(2)专记世族人物事迹的传记类史著大量问世,(3)一般史著中对氏族人物的记述十分重视。佛道史传的大量出现:正史中佛道典志的出现,对正史内容取向产生影响,对魏晋南北朝史学思想的影响,佛教史学与道教史学的产生。第二,起居注的普遍撰修与实录出现,总记62部起居注。第三,少数民族史学的发展与民族正统观的浓厚。(1)记述少数民族发展及其建国历史的专门的著述开始出现,是在少数民族统治者直接或间接控制下撰修完成的,是少数民族自己的史著。(2)如何记述本族与其他民族的历史?怎样看待和评价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9 唐代史学的成就10 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的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11 史通的史学批判理论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12 通典:唐杜佑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通典就是一部古代与现代的对话,理想与实际的结合。通典全书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它的结构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通典所记上起远古时期,下至唐代天宝末年,唐肃宗、代宗以后的史实多以夹注的形式补入。它基本包罗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方面。通典礼的部分占去了过多篇幅,给人以全局失衡之感,兵刑部分没有记载军事制度的发展变化,这是通典的两个不足。13 宋代史学的成就第一,名家名著数量众多。司马光资治通鉴,郑樵通志,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欧阳修新唐书,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等。第二,前朝史的撰修成绩显著,共计62部。五代史32部,十国史30部。第三,当代史的记述较为详备。第四,著述题材上的创新。编年体,记佳体,纪事本末体等。第五,方志的成熟和金石学的建立。总志:记载宋朝统治区域概貌。地方志:专州县镇等。欧阳修集古录现存最早研究石刻文字的专书。14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15 通志:南宋郑樵的著。通志为纪传体,但把年表改称年谱,把志改称略,保存了晋书的载记部分。郑樵在通志中提出会通思想,主张修通史,强调史事、典章制度相依因的联系;主张史书应极古今之变。他反对割断史事联系写断代史。他认为史家应重视实际和学习一些自然方面的知识,并用实际的观察来核实史书的记载。他主张用治军那样严整的“类例”方法来治学,认为史家修史要有独到的见识。通志虽在校雠学、音韵学、文字学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未能在各方面都达到这样的水平。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过一定的影响。16 纪事本末:史书主要有两大体裁,一是纪传体,一是编年体。这两种体裁各有优势,缺点也很明显。前者往往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描述发生在同时期的事件时,很难体现出相互之间的关联。后者虽然时间概念很强,但是很破碎。因此后来便出现了另一体裁,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形成了很独特的叙述方式,这就是纪事本末。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17 明代史学的特点与不足特点:第一,私人记史之风极为兴盛,私史数量庞大。当代人记当代史离史事发生的时间很近,比较容易详尽,深入地了解史事及相关人物的真实情况,避免了因长期流传而形成的讹误。第二,纪传体前朝史撰修及时,完成迅速。不足:第一,起居注和日历的废除。第二,纪传体国史的停修。第三,修史机构的缺略。第四,实录记载的失实。第五,名家名著与创新体裁的缺乏。18 乾嘉考据:亦称汉学,朴学。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历时八十五年达于极盛。又称乾嘉史学或乾嘉学派。治学以经学为主。重音韵,训诂之学,扩及史籍,诸子的校勘,辑佚,辩伪,留意金石,地理,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的考究。由顾炎武开其端。分为吴派以及皖派两个派别。19 乾嘉考据三大家王鸣盛: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王鸣盛强调“求实”,以考证“典制之实”和“事迹之实”为治史宗旨。王鸣盛考史特点是首先对一部正史作总体评价,然后考证各种具体问题,最后论及与此相关的其他史书。王鸣盛把考证清楚历史典章制度和历史事件悬为史家治史鹄的,反对史家主观褒贬予夺和驰骋议论。王鸣盛治史,以“期于能得其实”为依归,故特重方法论的训练。积一生之治学经验,他总结出了一整套如何读书、如何校书、如何考辨史书记载之真伪的方法。赵翼:著廿二史札记。考异辨说,评论修史得失。每部史书除校勘文字史事之讹误外,对修史之取材,文笔,史家品德等问题进行了评论。评论史事。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士禛、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钱大昕:钱大昕的学问成就主要在经学和史学,这些学问又以其深湛的校勘、版本、目录知识为枢纽而贯串综合之。特别是钱大昕在其勤奋着述的一生中所体现出来的学者风范,更值得后人学习。钱氏的言论具有近代人文觉醒的新观念。钱大昕开启了近代历史考证学的先河,坚持历史学秉笔直书的传统,对官修史书进行考校,重视舆地、官制、氏族,在金石学、历史文献学、音韵学、天算学等方面成就卓着。钱大昕还对现实发表了很多看法。他的治学精神体现了一定的科学的理性主义的因素。钱大昕的学术见解与主张,既体现了乾嘉时期的学术特点,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那个时代;“实事求是”是钱大昕治学的核心;钱大昕以考据着称,但又不忽视经世致用的的学术传统,并对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经史关系上,钱大昕继承清初顾炎武、黄宗羲尊经重史的思想,提出“经史无二学”,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社会意义,为学术发展纠偏。20 十七史商榷:十七史商榷是我国传统史学走向总结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考证学著作。作者王鸣盛。成就突出表现在史书文字的考订、历史事迹的考订和地理、职官等典章制度的考订方面,为清理和总结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贡献。”(十七史商榷序王鸣盛把记载和考证历代典章制度、历史事件的真实作为治史宗旨和考史原则提出来,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历代治乱兴衰正是通过典章制度反映出来,史家略去典制不载,后人就无法考察前代社会的利弊得失,史学也就失去了借鉴和经世的作用。十七史商榷一书的性质就是考察历代正史记载是否据事直书,把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记事失实恢复真相。十七史商榷一书的体例,体现了王鸣盛治史的理性意识。王鸣盛把主要精力用于校注古籍、考证史事,正是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适应了中国传统文化总结时期的社会需要。21 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他提倡经世之学反对“以语录为究竟”,反对空谈“阔论”,认定“儒者之学,经纬天地”。故他提倡读经研史,提倡为经世而著述。黄宗羲思想中含有批判封建制度的内容: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批判俗儒津津乐道的“君臣之义”。黄宗羲既指斥君为主子,也谴责臣为奴才。在经济思想上他主张“工商兼本”主张钱钞法。在土地制度问题上,他有“田土均之”的平均土地思想;又主张减轻田赋和征收实物的主张。在文化教育问题上,突出表现是反对八股制艺。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孟子“民贵君轻”思想。22 王夫之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等。他具有明显的经世史学思想。王夫之的史学思想:在历史观方面,王夫之不信“正统”论,“五德终始说”等传统的历史观,反对复古论,往往予以批判。王夫之提出了历史演变的观点。他讲历来治乱离合,也是历史演变论。同时,王夫之又把他的“理依于气”“气无非理”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用来考察社会历史,提出了“理势和一”的历史理论。在政治观方面,他提出了“事随势迁,而法必变”,“就事论法,因其时而酌其宜”的理论,主张“趋时更新”,反对泥古不变。王夫之反对君主操持一切,专制独断,主张各级政权个专其职,具有民主思想的倾向。在经济上,主张通商,开关交易。同时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在民族观方面,主张“夷夏之防”。在史学观方面,王夫之以为史学乃经世之学。23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著有日知录。他具有经世史学思想。 顾炎武治史特点:顾炎武的史学就是经世之学。首先,重视史学及“引古筹今。”其次,注意古今源流与近世国情。再次,偏重于政治,经济,风俗,学术文化等历史问题。还有,注重证据与调查。顾炎武的史学思想:地方自治论是顾炎武主要的政治观点。同时注重官吏问题(封建官吏制度和官吏素质问题),他主张人才的选举并提出具体办法。在经济思想上,顾炎武以为调动人人为私的积极性,才能利国利民。他首先主张“藏富于民”;同时强调发展地方经济。他还主张改进赋税之制。反对官府苛捐杂税。他还具有爱国思想,注意社会问题,积极主张变革。24 文史通义:章学诚著。文史通义共8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5卷,外篇3卷。其一,六经皆史论。关于我国史学的源流,文史通义开卷便宣称六经皆史也。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这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三,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25 顾颉刚的古史辩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为顾颉刚所创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顾颉刚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练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被。(一)在古史记载中,“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三)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按照这个观点他认为必须打破古史“人化”的观点。关于古史的传说是后人编造的,而且是不断地扩大编造,古史记载不可信。顾颉刚的基本观点对有关迷信古史传说起了廓清之功。而历代相传三皇五帝的神圣地位一下子也就失去了依托。这对于当时的学术界是一个很大的震动,对于古史研究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26 王国维的历史研究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