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中医认识及治法.doc_第1页
小儿腹泻的中医认识及治法.doc_第2页
小儿腹泻的中医认识及治法.doc_第3页
小儿腹泻的中医认识及治法.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儿腹泻的中医认识及治法.游波腹泻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包括范围极其广泛,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腹泻的发生,广泛言之,一切由于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吸收分解障碍;肠道炎性变化及各种机械性刺激而致之腹泻症状,中医均列属小儿腹泻范围。不过儿科临床上所谓腹泻,一般多仅指小儿排粪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泻而言,如泻出物中夹杂脓血者,中医称为“肠澼”、“滞下”或“痢疾”,一般不列入腹泻范围之中。何梦瑶谓:“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亦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惟觉困倦耳,故与痢疾异。”因此本文所述内容,亦仅限于小儿一般腹泻,不包括小儿痢疾在内。病因关于小儿腹泻症状发生的原因,归纳中医文献中有关论述,一般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1.外感“邪气”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多由于外感“邪气”所致,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有解脱而风冷入肠胃,肠胃虚则泄利。”又谓:“解脱换易衣裳及洗浴露儿身体,不避风冷,风冷因客肤腠入于大肠则为利也。” “外邪”侵犯小儿肠胃,即可在临床上发生腹泻症状。2.饮食所伤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常系由于饮食失调所致。素问太阴阳明篇谓:“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飱泄。”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有因生冷不慎、致伤胃气而然者”是小儿饮食过多或食用生冷不洁之物,均可损伤小儿肠胃而发生腹泻。3.脾胃虚弱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尤其是一般慢性长期腹泻,常系由于小儿脾胃虚弱所致。素问脏气法时论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腹鸣,飱泄食不化。”因而“脾胃虚弱”常为小儿发生腹泻症状之主要原因。4.乳母影响 可以由于乳母疾病,由授乳而影响小儿发生腹泻,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 “乳母将息取冷,冷气入乳,乳变坏,不捻除之,仍以饮儿入于大肠则为利也。”是乳母有病可以影响乳汁变化而使小儿饮用后发生腹泻症状。5. 错误治疗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治疗上的错误所造成,刘完素六书谓:“表热未入于里,误以寒药下之太早因而里寒下利不止。”是可见其他疾病不适当的治疗或不及时,或用药不当,亦均可在临床上使小儿发生腹泻症状。以上五类原因,其中以前三类为最重要,急性腹泻病儿,多半系由于外感邪气或饮食所伤,慢性腹泻病儿则多半系由于“脾胃虚弱”。病机关于小儿腹泻症状的病机,中医文献中记载颇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湿胜则濡泻。”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肠胃嫩弱,因解脱逢风冷,乳哺不消而变吐利也。”李中梓医宗必读谓:“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故曰无湿不成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赵献可医贯谓:“脏腑下利,其证多端,大抵皆因脾胃而作。”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外感,亦可以由于内伤,但基本上则认为仍多系由于脾土虚弱所致,质言之,亦即认为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常系由于小儿肠胃抵抗力较弱,生理调节代偿能力低下而发病,所谓:“脾土强者,自能胜湿若土虚不能利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小儿肠胃嫩弱,因解脱逢风冷,乳哺不消而变吐利。”治疗原则关于腹泻患儿的药物治疗方面,原则上与成人大致相同,李梴医学入门谓:“凡泻皆兼湿,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提,必滑脱不禁,然后用药涩之。”李中梓医宗必读谓:“治法有九:一曰淡渗,使湿从小便而去;一曰升提,鼓舞胃气上腾;一曰清凉所谓热者清之;一曰疏利通因通用是也;一曰甘缓急者缓之是也;一曰酸收散者收之是也;一曰燥脾虚者补之是也;一曰温肾寒者温之是也;一曰固涩滑者涩之是也。”中医书中有关腹泻治疗论述尚多,难加尽举,如根据作者认识,腹泻的药物治疗,临床上一般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六类:1.利湿: 内经谓:“湿胜则濡泄。”朱丹溪心法谓:“泄泻多因于湿,惟分利小水,最为上策。”景岳全书谓:“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又谓:“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所谓“利湿”,即利小便之意。亦即利尿可以止泻。中医利尿剂甚多,一般用于治疗小儿腹泻者,有胃苓汤、五苓散、大小分清饮等方。2.清热: 内经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李中梓医宗必读谓:“热淫所注,暴注下迫,苦寒之剂。用涤燔蒸,犹当溽暑抑郁之时,而商风飒飒然倐动,则炎歊如失矣,所谓热者清之。”小儿腹泻之因热而致者,清热即可以止泻,中医清热之剂甚多,一般用以治疗小儿腹泻者,有葛根黄芩黄连汤,桂苓甘露饮加减方,黄芩汤等方。3.去积:李中梓医宗必读谓:“痰滞、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经曰实者泻之,又云通因通用。”所谓“积”,即指有物停积之意,腹泻症状之由于积而发生者,去积是一个主要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小儿腹泻之因积而致者,以食积为最多见。因此去食积又为重点之重点,去食积的方剂,一般用于小儿腹泻者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方。4.补脾: 内经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飱泄食不化。”李中梓医宗必读谓:“土德无慙,水邪不滥,故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禀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在治疗上必须从补脾着手,补脾方剂甚多,一般用于小儿腹泻者,有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汤、八珍散等方。5.温肾: 内经谓:“肾主大小便。”又谓:“肾司开阖。”赵献可医贯谓:“大便之能开能闭者,肾操权也,今肾既虚衰,则命门之火熄,火熄则水独治,故令人水泻不止。”肾的含义甚广,可能是指人体泌尿生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亦可能泛指人体生理调节代偿功能之原动能力,小儿腹泻之发生,由于肾虚所致者,治疗上应以温肾为主要治疗方法,温肾方剂甚多,临床上用于小儿肾虚久泻者,一般有、四神丸、七成汤、加味理中地黄汤等方。6.固涩: 内经谓:“滑者涩之。”李中梓医宗必读谓:“注泄日久,幽门道滑,虽投温补,未克奏功,须行涩剂。”,如患儿腹泻不止且有虚脱现象,服温补剂效果亦不明显时,临床上必须考虑应用涩剂即时硬性止住腹泻,以防止患儿因泻下不止而致全身衰竭或续发慢惊。中医固涩方剂甚多,临床上常用于小儿腹泻不止者有:诃子散、真人养脏汤、桃花汤、固肠丸等方。药物治疗方法,原则上大致不出以上所述六种,但此六种治疗方法临床上并非截然分立的,常视患儿之具体情况综合加以应用。例如实证,热证腹泻患儿,清热治疗之下往往合并去积、利湿;虚证、寒证患儿,补脾、温肾治疗之下,往往合并利湿、固涩;其正虚邪实,寒热错杂者,则攻补兼施、寒热并用。至于合并有其它伴随症状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