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doc_第1页
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doc_第2页
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doc_第3页
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doc_第4页
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 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测定流体在套管换热器内作强制湍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并将实验数据整理成准数关联式Nu=ARemPr0.4形式,确定关联式中常数A、m的值。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采取的方式。 二、实验原理 实验2-1 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根据牛顿冷却定律 (4-1)式中: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2); Qi管内传热速率,W; Si管内换热面积,m2; 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度差,。 (4-2)式中:ti1,ti2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 w壁面平均温度,; 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w 来表示,由于管外使用蒸汽,近似等于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管内换热面积: (4-3)式中:di内管管内径,m; Li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由热量衡算式: (4-4)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 (4-5)式中:Vi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3 / h; cpi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i冷流体的密度,kg /m3。 cpi和i可根据定性温度tm查得,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ti1,ti2, tw, Vi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 . (4-6) 其中: , , 物性数据i、cpi、i、i可根据定性温度tm查得。经过计算可知,对于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准数Pri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常数,则关联式的形式简化为: (4-7)这样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的Rei与,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A和m的值。 三、实验装置 实验设备:如图2-2所示,实验装置的主体是两根平行的套管换热器,内管为紫铜材质,外管为不锈钢管,两端用不锈钢法兰固定。实验的蒸汽发生釜为电加热釜,内有2根2.5kW螺旋形电加热器,用200伏电压加热(可由固态调压器调节)。蒸汽上升管路,使用三通和球阀分别控制蒸汽进入两个套管换热器。空气由XGB-2型旋涡气泵吹出,由旁路调节阀调节,经孔板流量计,由支路控制阀选择不同的支路进入换热器。管程蒸汽由加热釜发生后自然上升,经支路控制阀选择逆流进入换热器壳程,由另一端蒸汽出口自然喷出,达到逆流换热的效果。 实验的测量手段 空气流量的测量空气主管路由孔板与差压变送器和二次仪表组成空气流量计,孔板流量计为标准设计,其流量计算式为: (4-8)图4-1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1普通套管换热器;2内插有螺旋线圈的强化套管换热器;3蒸汽发生器;旋涡气泵;5旁路调节阀;6孔板流量计;7强化管入口温度计;8、9空气支路控制阀;10、11蒸汽支路控制阀;12、13蒸汽放空口;14强化管出口温度计;15紫铜管;16加水口;17放水口;18液位计;19热点偶温度测量实验测试点接口;20普通管入口温度计;21普通管出口温度计式中:孔板流量计两端压差,KPa;t0流量计处温度(本实验装置为空气入口温度),;0t0时的空气密度,kg/m3。由于被测管段内温度的变化,还需对体积流量进行进一步的校正: (4-9) 温度的测量实验采用铜-康铜热电偶测温,温度与热电势的关系为: T()=8.5009+21.25678E(mv) (4-10)图4-2 传热实验中冷流体进出口温度及壁温的测量线路图四、实验方法1.实验前的准备,检查工作. (1) 向电加热釜加水至液位计上端红线处。 (2) 向冰水保温瓶中加入适量的冰水,并将冷端补偿热电偶插入其中。 (3) 检查空气流量旁路调节阀是否全开。(4) 检查蒸气管支路各控制阀是否已打开。保证蒸汽和空气管线的畅通。(5) 接通电源总闸,设定加热电压,启动电加热器开关,开始加热。 2. 实验开始. (1)一段时间后水沸腾,水蒸汽自行充入普通套管换热器外管,观察蒸汽排出口有恒量蒸汽排出,标志着实验可以开始。 (2) 约加热十分钟后,可提前启动鼓风机,保证实验开始时空气入口温度ti1 ()比较稳定。 (3) 调节空气流量旁路阀的开度,使压差计的读数为所需的空气流量值(当旁路阀全开时,通过传热管的空气流量为所需的最小值,全关时为最大值)。 (4)稳定5-8分钟左右可转动各仪表选择开关读取t1,t2,E值。(注意:第1个数据点必须稳定足够的时间) (5) 重复(3)与(4)共做710个空气流量值。 (6) 最小,最大流量值一定要做。(7) 整个实验过程中,加热电压可以保持(调节)不变,也可随空气流量的变化作适当的调节。3转换支路,重复步骤2的内容,进行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测定710组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束. (1)关闭加热器开关。 (2) 过5分钟后关闭鼓风机,并将旁路阀全开。 (3) 切段总电源(4) 若需几天后再做实验,则应将电加热釜和冰水保温瓶中的水放干净。五、报告内容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绘制Re的关系图。 求出准数关联式中的m、A。 测定流体在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并于普通管进行比较。六、思考题1 强化传热的途径有哪些?2 本实验中壁面温度接近空气温度还是蒸汽温度?为什么?七、实验结果 1实验数据表表1 普通管实验记录1234567孔板压差(Kpa)5.354.573.772.832.081.360.56空气入口温度t1()44.5042.9039.8037.8034.7032.9032.00t1(Kg/m3)1.121.131.141.141.151.161.16空气出口温度t2()69.3068.9067.6067.2066.4066.5068.40壁面热电势Tw(mv)4.224.234.234.234.234.234.23壁面温度Tw ()98.2098.4298.4298.4298.4298.4298.42管内平均温度at()56.9055.9053.7052.5050.5549.7050.20at(kg/ m3)1.091.091.101.101.111.111.11a1002.872.872.852.842.832.822.82Cp at1009.1009.1009.1009.1009.1009.1010.at 100001.991.981.971.971.961.961.96管内平均温差t()24.8026.0027.8029.4031.7033.6036.40平均温差tm()40.0341.1643.2444.3046.0646.7245.83空气流量Vt1(m3/h)51.7947.7743.2137.3431.8825.7216.49管内流量V(m3/h)53.8249.7345.1339.1133.5327.1317.47u(m/s)47.5843.9739.9034.5829.6423.9915.45传热量qc(W)407395386355329283198i(W/m2)1621531421271149769Re52012483104432938645334592719717466Nu11310710090816849Nu/(Pr0.4)130123115104937956表2 强化管实验记录1234567孔板压差(Kpa)3.963.172.451.921.521.18空气入口温度t1()38.1037.9035.2032.2030.2028.90t1(Kg/m3)1.141.141.151.161.171.17空气出口温度t2()72.8073.5073.3072.8072.6072.60壁面热电势Tw(mv)4.244.244.244.244.244.24壁面温度Tw ()98.6398.6398.6398.6398.6398.63管内平均温度at()55.4555.7054.2552.5051.4050.75at(kg/ m3)1.091.091.101.101.101.11at1002.862.862.852.842.832.83Cp at100910091009100910091009at 100001.9831.9841.9771.9691.9641.961管内平均温差t()34.735.638.140.642.443.7平均温差tm()40.7540.3541.5142.9843.8744.35空气流量Vt1(m3/h)44.3039.6334.7230.6127.1723.90管内流量V(m3/h)46.7741.9036.8632.6529.0725.63u(m/s)44.6439.9935.1831.1627.7424.46传热量qc(W)496.6456.0431.1408.8381.3347.0i(W/m2)201.51186.90171.75157.29143.7112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