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4.docx_第1页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4.docx_第2页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4.docx_第3页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4.docx_第4页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4.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4说明:应实验学校的历史老师们的要求,今天下午奉献了一节观摩课,因为他们要求上一节常态课,所以就按照平时上课的路子,轻轻松松来了一节,上完课的感觉良好,所以把课例整理出来,以备后用。从这个学期开始,对自己的课堂来了一个革命:就是尽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读课题提问、课中提问和小结提问”,上课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次观摩课就算是对2个多月课改成果的一个展示和汇报吧。现在我奉献给大家。上课流程:1、历史上的今天(11、5): 罗列出发生在11月5日的国际国内大事:(1)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结束了满清皇室占据紫禁城的时代。(2)1950年11月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3)1989年11月5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4)1996年11月5日,骆家辉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州长 。(5)2008年11月5日,美国总统大选揭晓 ,奥巴马大胜麦凯恩,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历史上的今天】这一小栏目,虽可能与新课无太大关系。但每节课都安排这个栏目,长期坚持下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政治、关注历史的意识,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2、导入新课: 简单说明今天美国总统大选揭晓 ,奥巴马以绝对的优势大胜对手麦凯恩,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在美国这场大选中获胜,成为冠军。那同学们知道知道冠军这个名称的由来吗?(生齐声回答:不知道)冠军的由来和两个历史人物有关,一是汉武帝,二是霍去病。为什么和他俩有关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不仅能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还会学到更多的知识。(由此导入新课,并出示课题) 这样由现实导入历史,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收,并且能够巧妙地与本课重点内容结合起来。3. 引导学生读题目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涵盖了如下内容,也正是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生:匈奴如何兴起?汉匈两族和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分别是什么?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课堂吧。4自主研习,发现问题。出示学习要求和方法(1)从教材中你能获得哪些相关的历史信息?(提示: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结果、影响等)(2)有哪些证据来证实这些历史信息的真实性?(提示:史书记载、诗句、图片、文物等)(3)还有哪些感兴趣并想进一步探究的历史问题?(学生看书活动略)随后三个学习小组的学生上黑板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把主要的知识点精炼地板书到黑板上。(学生把重要知识点板书黑板,略)实践证明,学生能够找出主要知识点,也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本环节,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整体把握让教材的能力。通过把重要知识点板书黑板展示了自主学习的收获,通过自己提出问题,搞清楚了自己的疑惑所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大胆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现疑惑。打出三个小提示,对学生的自学给予必要的指导,特别是提示2无形中让学生明白历史注重证据的这一理念。5. 本课基础知识的梳理,如下。匈 奴汉 朝和 战和 战 和东 汉西 汉以上搭建了本课知识的立交桥,是全课内容的结构式呈现。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是对课文内容的重新整合和建构,有利于学生宏观把握教材,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也为学生下一步解较难问题提供了帮助,6.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随之要求学生对照本课结构图,把上一学习环节的疑惑提出来,教师一定不要代替学生回答,而是鼓励各学习小组内交流、合作、探究。采用2468式讨论,2人不能解决的,4人解决;4人不能解决的依此类推,对于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推向全班;全班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精讲。教师要“无事不出场”,“该出场时才出场”。教师通过提供足够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直到“论从史出”,圆满解决学生的疑问。这时候的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获得极大的学习满足感。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地课堂充满生命智慧的课堂,充满理智挑战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真诚、深刻、丰富的课堂,也是学生最需要的课堂。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首先采取组内解决的办法,让学生的问题自行解决。如此的方式,解放了老师、活跃了学生。(学生相互解答问题的过程略)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强调两件事: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霍去病:对照知识结构,让学生介绍之,教师补充总结。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著名将领,武艺高强,作战勇敢,小小年纪勇冠三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以后的竞技比赛第一名获得者被称为冠军就是来源于此。为表彰他的功绩,汉武帝在长安给他建了豪宅,他婉言谢绝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继续在战场杀敌。去世时年仅23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坟墓,离自己的墓仅有1000多米,形状如祁连山的,墓前是马踏匈奴的雕像,象征着他抗击匈奴的赫赫战功,像青山一样万古长存。*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因为昭君出塞带来长久的和平(半个多世纪),为汉匈两族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一生致力于汉匈友好,其子女也是这样。相传昭君死后,匈奴人含着眼泪从四面八方带来泥土,堆成一座土丘,于是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昭君墓。还传说内蒙古只要已婚妇女久久不孕,只要到昭君墓上捧一把土回家,就能喜得贵子,昭君就是送子观音。今天凡到内蒙古去领略塞外风光的人,都要去听一听当地人讲述昭君,凭吊昭君墓。因为昭君墓在内蒙古已不是她一个人的陵墓,而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王昭君甘愿牺牲自己个人的利益下嫁到边疆,换取边疆的稳定和边疆人民的安定生活,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要求学生找出课本相关的史料、诗句、图片等加以说明。设问:上述2人哪些优秀的个人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生:勇敢、为国家利益牺牲自己、教师在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中,也要多准备几个问题,如果正好和学生的疑问一致,就不需要呈现;如果学生没有涉及到,教师就要分配给大家,引导学生共同探究。注意,教师的问题一定是源于课本且高于课本,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本课我提出如下三个问题:7出示教师的三个问题,分配给三个学习小组,要求合作解决:(1)汉初和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2)汉初的“和亲”和汉元帝时的“和亲”有何不同?为什么?(3)怎样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每组讨论汇报完成以后,教师要点评和补充,并做好必要的升华。(1)汉初和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汉初对匈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因为国困民穷,经济萧条,全国一片荒凉;汉武帝时期,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积蓄了足够的粮食、钱财和战马,训练了勇敢善战的士兵,做好了反击匈奴的准备。国力的强盛与否,是战争胜败的物质基础。(2)汉初的“和亲”和汉元帝时的“和亲”有何不同?为什么?汉初的“和亲”,是被迫的,是缓兵之计;汉元帝时的“和亲”是匈奴单于胡韩邪来求亲的,昭君是自愿前往的。反映了汉朝2个不同时期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决定着民族政策。(3)怎样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这样处理这一目:出示秦汉与匈奴的关系,对照小结继续解决问题匈 奴汉 朝西 汉和 战 和东 汉和 战秦 朝战强调以下三点: 一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匈奴族座位少数民族之一,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历史上各民族间有战有和,(补充民族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没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进步与破坏之分。)但和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正是在各族战与和之间,我国历史曲折地向前发展的,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兴衰变故,才使得我国的历史更为丰富多彩。三是像王昭君、霍去病、卫青这些为民族间安定、和平做出贡献的人物,永远受到后人称颂,他们名垂千古。并设问,今天我们国家的民族关系怎样?自然过渡到下一目:8、形成共识,以史鉴今生:各民族不再打仗,而是民族平等,和谐共处师:你知道我国政府现在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吗? 因为初一的学生还没有学到,教师直接出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要加以简单解释。(结束语)今天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今天的祖国56个民族再也不是相互征战,而是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大家和谐共处,56个民族56朵花,共同开放在祖国的大家园,共同建设着我们的现代化国家。这一环节由历史又回到现实,看今天的民族政策,这样充分体现了历史教学的原则“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9、课外延伸: (1)本课有众多的历史人物,如汉武帝、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王昭君,课下有兴趣的同学搜集任意一个你喜欢的,谈谈他(她)的哪些个人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2)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时西汉达到鼎盛时期。请你列举出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提示: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