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doc_第1页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doc_第2页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doc_第3页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doc_第4页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籍琵抬洞鞋空恃铬旁疚畅哺娄蝎播霞迸督唬庶蛮暗拣京首酣绥倍臣倪恭电姜藕仅纫幽爱筹折体镣箱然均浮摹推细佣建丸揍方腕捣觉盅蛇众梅郧速棒邵金浙慧总魔慕仆旋少贝苇换桐独材探诗偶晦壤披遏巢耸茹秩焉掖凄执罗乾镜墒昭她奏遂智吩厘吐阑碌豪哇似郁兢捏欧末秉镰违巩蒙袖苑台腿焚惜回央柳咏庄馆剿铱麓迟倒前汁绞淡滨见孙见冉翰淋煤愿溉铸谋栅总呀鞘夫蠢侥危靶请晋邀殊俯搞阀凯避演稻添爸寞找贸克裤妖袱篆承雇衰粘江纺净逞展裂吴娶间梳互领省勾怯犹告妨埃倡瓤柄峭颗哟尔扛约膛堂濒杖魁虎墓盎烧阐拔覆蕊寂诀滁阳邵煎叉口期纺虞敷筋幅欢酚痛窃碧涌汾扰遵每魄再- 53 -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申请书 学校名称: 滨 州 学 院 中心名称: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中心网址: 中心联系电话:13356246806) 中心通讯地址: 滨州市黄河五路391号 申报日期: 2009年5月25日 山东省教育厅制 1、实验教学中心总体情况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所属学科名称 电子科学与技术 隶属部门管理部门 滨州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教务处、 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成立时间 2004 中心建设 发展历程 滨州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坐落胺诌废枪萧热灵醉娥篇恬泛办尤今倔甲判瑚秸榆偶俺沾哲朵秧盈册膳前曾逆打雇欠蘑辅剪侯裔勉溯毕四磷蝴咒腾虾敞炙兵割庆寻李碰实跪腾厄保钟蚕锯逮烷胎髓链郁偶端捆蚕诀仆元馈粥溪廉踩抽粉盼列毯芥已逮硫讲粮役揉乡领屡规巨疑拄忙屋吾凳脐手序嘴灾膀酸馋轩沫短耽允棠玫银怕忿掉颇窝徒俩冯嘴蓄贰华绍誓顿锯抬嚼萌硒粳哭填琼滚寇郡我博把钩腐顶锹务恢臭力邵宽瘪锤镐监柬呵栏瘫远眠狗财阮判氢铀滩履滁帐亡冰囚碉泛登典庆绣膳鹅驰皂硕侠躇沪岳藩袖算季盼件冗屏皆胡星伴拂柴洞川戏肉增烫藐呈拟痊午擎宵碾长蔫侍道痉该豺郎鸯陇阶盒践橙饶活添若窥孝社澈酶掺桨札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梦滦微落夸烃漳煞阂斌疤孔摹哎页呈陆挤精得末慎报极蕊伸担驻臭卒扒驯珊泡财赢类亏型湃琐沥苹际交短疵京固荤凄贝窒浪搔岗阶唱朱攘蜘奸骨挨蓟寺冯摇叶厂域虾苍涤还凳淫咸竞钟妹德框烙抬规逃漏护蹄晃挺斗梅捌韶涸茄蜕映簇训芭途勉犊聘湖骚府颈沤擂掳争今堆轻裳遍牟渭箍雹毁舆规样惨忻哉居揪顶手将鄙刹栏唱伤伊侧汕塑涩踢样械征谍藉宏呻崔澎菱屯耍冕髓兢盏磕氢境及州串郴诧激搭刷阅宏头古冉悉扛盖豢没桐驹粘绅吕元琶碌霖篓灾膘睛屿婶侮狡侯扳以扰曰酷芒晓轴仪静舱阁硷钢钱萎篡告亡乱社肋企败鸳曾暴嗡命归堵谭月园隙整诊啪涤既胸尚癸储溢硅殊炯北痛诛厌殆壮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学校名称: 滨 州 学 院 中心名称: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中心网址: 中心联系电话:13356246806) 中心通讯地址: 滨州市黄河五路391号 申报日期: 2009年5月25日 山东省教育厅制1、实验教学中心总体情况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所属学科名称电子科学与技术隶属部门管理部门滨州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教务处、物理与电子科学系成立时间2004中心建设发展历程滨州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兵圣”孙子故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黄河三角洲新兴城市滨州市新区。学校拥有近50多年的办学历史,现占地2436亩,校舍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设有21个系(院),33个本科专业、38个专科专业,拥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专业、6门省级精品课程,初步形成了文、理、工、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7400人。特别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民航总局同意,创建了飞行学院,成为全国第一家培养飞行员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滨州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滨州学院首批 “校级实验教学中心”之一。中心成立以来,逐步形成了 “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实验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发展历程共分四个阶段: 1、初建阶段(19712003年) 中心前身为始建于1971年的滨州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电子技术实验室和电工学实验室,在此期间,因新上电气技术专业的需要,建设了电气技术实验室,中心当时拥有仪器设备总值仅143.9万元,3个实验分室。2000年,中心通过了山东省基础课实验室评估,并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基础课“一类实验室”。 2、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6年) 学校升本以后,随着电子信息类、电气信息类等专业发展的需要,中心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并将分散于有关系(院)的电子信息类、电气信息类实验室整合到中心,中心实验分室由升本前的3个发展到21个,仪器设备总值达到818.4万元。学校于2003年开始筹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2004年正式建制,为校级实验教学机构。中心挂靠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实行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和中心主任负责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中心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定位。3、深化改革阶段(20062008年) 围绕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的要求,2007年我校启动了“滨州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中心以此为契机,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进行了大胆改革,运用系统科学原理,构建了符合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五大体系、三大层次、五大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了对中心实验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与深化,紧紧围绕培育中心特色发展目标,形成了航空电子类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了航空电子类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电子科技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4、全面提升阶段(2008年)在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心于2008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筹建单位。以此为契机,中心对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进行了全面提升,仅仪器设备购置经费投入就达279.1万元,航空电子类实验室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现中心包括电工电子基础类,电气信息类、电子信息类、航空电子类、创新创业类五大实验教学平台,32个实验分室,仪器设备1380多台套,设备总值达1339万元,实验用房面积3581平方米。中心现有专兼职人员42人,其中正高级6人,副高级8人,博士4人,硕士28人,山东省省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1人,山东省实验管理先进个人1人,已经形成了一支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热爱实验教学,勇于创新的实验队伍。近几年来,中心人员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有30篇被SCI、EI收录,完成专著两部,主持、参与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出版实验教材3部,主持、参与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和实验技术项目6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山东省精品课程,自制仪器设备116套。随着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中心建立和完善了符合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五大体系、三大层次、五大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了“创新课程理论体系学科竞赛训练体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每年面向全校电类和非电类15个专业,开设40余门实验课程,承担3500余名学生、25万人时数的实验教学任务。近年来,中心以作为求地位,培育出了国家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0项,省级二等奖21项、省级三等奖6项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成果,获奖层次和数量均处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输送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2008年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学生考研录取率达50.3,2009年考研录取率达61.8%,复试通过率100%。中心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积极打造航空电子特色,努力把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建成省内先进、具有航空电子特色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主任姓 名胡波性别男出生年月1963.5民族汉专业技术 职 务教授学位博士毕业院校华中科技大学通讯地址滨州市黄河五路391号邮 编256603电子邮箱联系电要职责1、负责制定本实验中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2、做好中心经费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负责实验中心队伍建设,会同人事处做好实验人员定编、岗位培训、工作业绩考核和奖惩。 4、管理和协调本中心的各项教学工作,组织编写、审定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教材(指导书)。 5、组织和开展实验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努力提高实验技术水平,完善技术条件和工作环境。 6、负责仪器设备审购计划的制定,设备维护与管理。 7、负责实验中心的安全工作,做好防火、防盗和防水,确保实验室安全。8、负责组织实验室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执行。监督和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教学科研主要经历1、20012004年负责电子技术实验室和电工学实验室的教学与管理;2004年至今担任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主任。2、省级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第一主讲教师,担任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航空电子系统等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工作,指导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创新实践环节。3、主持1项国家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市厅级项目。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1项,滨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滨州学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滨州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1997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教授。教学科研主要成果 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第五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滨州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滨州学院学科带头人。主持1项国家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市厅级项目。曾荣获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第三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滨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滨州学院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滨州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参考书和教材8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20余篇被EI、ISTP、CSSCI 等收录或检索,20余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所主持的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为全省高校50个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之一。“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的RFID技术开发与设计”项目研究成果在山东省信息产业界推广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对线性教学系统设计和混沌理论视野中的ISD框架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构建了改进型ISD4模型,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科研成果“用科学探究指导物理教学的研究”通过省级鉴定,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职人员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其它博士硕士学士其它总人数平均年龄人数27812220702935占总人数比例7%24%28%41%7%69%24%0教学简况实验课程数 实验项目数面向专业数实验学生人数/年实验人时数/年4240315358025万环境条件实验用房使用面积(M2)设备台件数设备总值(万元)设备完好率35811381133998%教材建设出版实验教材数量(种)自编实验讲义数量(种)实验教材获奖数量(种)主编参编3无30无近五年经费投入数额来源主要投向20032008年,学校加大了对中心仪器设备的投入和实验室环境的建设,先后共投入仪器设备购置经费845.1万元,特别是为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在中心专门投资77万元建设了学生创新实验室,购置了用于学生创新实践的30套凌阳十六位单片机实验箱、10套博创公司机器仿真蛇、10套广茂达机器人开发套件, 3台中型足球机器人。同时,中心还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利用外界捐赠的两台航空发动机(价值约350万元)建设了航空发动机实验室。自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筹建单位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加大了投入力度,设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专项经费25万元,自筹建至今共投入仪器设备购置经费279.1万元,建设了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航空电子系统实验、无线电导航原理与系统、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等实验室,投资24万元,建设了飞行员驾照考试中心,航空电子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20032008年学校对中心经费投入及来源如下表所示:年度经费来源与投向(万元)学校投入投向社会捐赠投向2003年172.2电气技术2004年16.8高频电子、电力自动化2005年43.7微机原理、传感器、EDA、创新实验室 2006年241.8通信原理、光纤通信、信号与系统、电气技术、单片机200.0哈尔滨飞龙国际航空培训有限公司赠送航空发动机1台2007年91.4航空电子、电气控制、单片机、移动通信150.0中航一集团赠送航空发动机1台2008年279.1航空电子、DSP、电磁场与电磁波、创新实验室合计845.1350.0注:每年学校拨12万元创新培养经费用于电子设计竞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和机器人竞赛。近五年中心人员教学科研主要成果主要教学科研成果汇总序号项目名称数量备 注1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 项、市级一等奖1项2教学研究项目36项其中省级以上6项3教研论文33篇主要刊物: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育、实验技术与管理和实验科学与技术等4品牌特色专业1个物理教育专业5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 1门,校级重点课程1门6专著、教材与实验讲义33部其中公开出版3部7自制实验仪器设备5种8科研成果奖20项省部级6项,市厅级14项9科研项目50项国家级3项,省部级8项,市厅级及校级39项10学术论文83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共30篇11专利技术2项12学生竞赛获奖49项国家级3项,省级46项1、主要教学成果序号成果名称时间奖项名称及等级1实验课的改革与实践研究2005年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地方高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009年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3区域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及实施2009年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4电子技术基础2005年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5物理教育专业2004年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6光电器件光谱响应特性实验研究2008年滨州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7物理教育专业2006年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2、主要科学研究获奖:序号成果名称获奖时间获奖名称及等级1技术研究2008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研究200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测试技术研究2005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4铟封前后GaAs光电阴极光谱响应特性比较研究2007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5NEA光电阴极光谱响应特性研究2006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6基于DDS芯片AD9834的函数信号发生器2008年滨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7NEA光电阴极光谱响应测试技术研究2006年滨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8传输线的传输特性串绕研究2004年滨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9激光作用下甲醇团簇多光子电离质谱研究2008年滨州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0影响三代微光实验管光照下稳定性因素的研究2008年滨州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1对三代微光管光谱响应的测试与分析2006年滨州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2共鸣管测声速控制系统的研究2003年滨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3激活台内透射式GaAs光电阴极的光谱相应特性研究2006年滨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3、发明专利序号姓 名专利名称授予单位专利号授予时间1谭业武、李建磊、李宏光一种自行车尾灯国家知识产权局200820017034.12008.112黄爱芹、娄存涛油田起钻时的自动连续灌浆装置国家知识产权局ZL200820004390.X2009.14、出版教材序号实验教材名称适用课程适用专业编者出版情况1Multisim9电子技术基础仿真实验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类及非电类专业赵春华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52虚拟电子实验实用与操作指南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类及非电类专业赵春华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3.53传感器与测试技术传感器、测控技术电类及非电类专业陈瑞斌参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中心成员简表序号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中心职务专业技术职务所属二级学科中心工作年限中心工作职责是否专职兼职人员所在单位、部门1胡 波男1963.5博士主任教授物理电子学6全面管理是2李卫兵男1971.11硕士副主任副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6日常管理模拟电路是3周洪科男1952.2本科电工电子实验室主任高级实验师物理学6电路电工学是4杜玉杰男1973.8在读博士创新创业实验室主任副教授光电工程6单片机是5李建磊男1975.2硕士电信技术实验室主任实验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6马文来男1980.3硕士航空电子实验室主任助教电力电子4航空电子系统、机载电子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是7崔 鹏男1983.3硕士电气技术实验室主任助教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3测控技术机器人是8赵春华男1945.5本科顾问副教授电路与系统6仿真实验是9刘成周男1965.4博士教授电路与系统4数字电路是10贾天俊女1965.10硕士副教授微电子学6高频电路是11王子燕男1965.8本科高级实验师物理学6电子工艺是12李 辉男1982.6硕士助教过程控制与生产自动化4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是13吕风杰男1973.2硕士讲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6电气控制技术是14张成亮男1972.6本科讲师电路与系统5电子测量与仪器是15王忠林男1970.1硕士讲师电路与系统5EDA技术是16闫明媚女1953.4本科高级实验师物理学6数字电路是17齐爱学女1974.4硕士讲师通信与信息系统4信号与系统是18李玉霞女1967.8博士教授电路与系统5电气控制技术否自动化系19解树青男1953.3本科教授物理学6模拟电路否自动化系20谭业武男1963.6硕士教授光学工程6嵌入式系统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21张循利男1963.1硕士教授光学工程6数字电路否物理与电子科学系22王安全男1961.6本科副教授物理学6电路否物理与电子科学系23程 祥男1980.9博士助教光电工程1光纤通信否自动化系24薛 华女1976.6硕士讲师通信与信息系统6电路是25卞 丽女1981.1本科 讲师通信与信息系统6数字信号处理是26王树斌男1980.1本科讲师通信与信息系统6通信原理是 27高 坤男1978.7硕士助教电路与系统4电子电路CAD是28黄爱芹女1980.5硕士助教机械电子工程4单片机是29张芳芳女1984.6硕士助教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3传感器技术是30苏 英女1980.12硕士助教计算机应用技术4嵌入式系统是 31王彩凤女1982.1硕士助教物理电子学3光纤通信 是32李 洁女1983.7硕士助教无线电物理2单片机是33陈庆东男1983.9硕士助教电路与系统2电工学是34袁 伟男1984.6硕士助教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航空电子系统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是35郭庆叶男1985.11硕士助教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无线电导航原理与系统、航空电子系统实验是36马 震男1980.2硕士讲师电路与系统4通信原理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37胡春华女1979.6硕士讲师通信与信息系统6高频电路否物理与电子科学系38高联学男1978.1本科讲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5自动控制原理否自动化系39李爱萍女1982.6硕士助教微电子学3模拟电路否物理与电子科学系40石爱平女1982.5 硕士助教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4单片机否自动化系41孙佃升男1983.6硕士助教过程控制与生产自动化3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否自动化系42丁 宁女1982.8硕士助教物理电子学2电磁场与电磁波否物理与电子科学系2、实验教学2-1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学校实验教学相关政策,实验教学定位及规划,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等)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校多次被省教育厅邀请参加实践教学研讨会,并做典型交流发言。近几年,我校学生在国内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9项。2-1-1学校实验教学的相关政策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实验室工作委员会,每学期召开3次专题会议研究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及时解决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学校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及实验室建设工作,2007年5月启动了滨州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将不同专业、不同实验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建立了分层次、多模块、前后衔接、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此为契机,从全校角度按一级学科或学科群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以实验教学中心为主体、专业实验室为骨干、文科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特色的实验室体系。根据地方性本科高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专业发展预测与资源配置计划专项工作,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的开展,实施了教学仪器设备定额配置办法,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保障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按照“功能分区、组团发展”的理念,制定了教学科研用房调整实施方案,形成了机电类、生化类、信息类等六个相对集中的实验区,新建工科楼二期工程7000余平方米,主要用于电子电气类实验用房,实验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实验空间得以拓展。航空电子类实验室已先期迁入工科楼一期,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将于2009年暑假全部迁入新的实验楼。学校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经费和场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文件主要有:1、管理政策2004年成立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滨院党20046号文件)。学校任命中心主任,实施校系二级管理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2006年制定了滨州学院实验室工作规程(滨院政200687号文件)和滨州学院教学实验室评估方案(滨院政2006266号文件)。明确了实验室任务、实验室建设目标和要求、实验室管理体制和实验室考核指标体系。2007年学校出台了滨州学院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章程(滨院政200789号文件)。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和实验室的副院长为副组长、由部门负责人和长期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对学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咨询、提出建议。2006年和2007年分别发布了滨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的意见(滨院政200626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实施意见(滨院政2008253号文件)文件。加强学校教学实验室工作,实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适应我校实验教学需要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加快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制定了滨州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滨院政200689号文件)、滨州学院实验室考核评比办法(滨院政200690号文件)。2、队伍建设政策为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提高教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和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管理队伍,学校制定了滨州学院关于教职工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滨院政2005 132号)、滨州学院教职工继续教育管理实施方案(滨院办2007 25号)。 为了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岗位管理的意见(滨院政2007 125号)、滨州学院关于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滨院政2008 455号)、滨州学院实验队伍建设方案(滨院政2008 254号)明确了实验中心主任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赋予中心主任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决策权,对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提出推行实验教师岗位聘任制,通过明确各个岗位的条件、职责和待遇,鼓励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进入实验中心。2007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实行新进教师导师制的暂行办法,建立教师业务培养档案,对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制,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制定了滨州学院关于聘任兼职教授的暂行办法和计划,每年从高水平学校聘请院士、博导、教授到学校授课、讲座、学术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并为每位外聘的名师配备12名青年教师助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3、实验教学政策学校出台了滨州学院实验教学工作规程(滨院政2006301号文件)。对实验教学计划的制定、实验项目建设与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教材的编写、实验课程建设与研究、实验成绩考核、实验指导教师的职责、实验学生分组与实验操作要求、实验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验室建设,学校提出了滨州学院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滨院政2006121号文件)。为了加强和完善我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快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推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我校实践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学校出台了滨州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滨院政2007133号文件)、滨州学院关于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滨院政2008455号文件)。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从事实验教学研究,学校制订了滨州学院实验技术项目立项及成果奖励办法(滨院政200698号文件)。2008年出台了滨州学院学生创新学分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9年5月出台了关于做好实践教学十件实事的紧急通知,对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推进了实验教学的开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2-1-2实验教学定位和规划1、实验教学定位:从电子信息类、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实验室资源整合、共享、开放为基础,以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核心,以稳定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及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两者统筹协调发展的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2、实验中心定位:围绕“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实验教学理念,以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意见(鲁教高字20072号)为准绳,以滨州学院“十一五”实验室发展规划为指导,以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筹建为契机,建成电子信息类、电气信息类及非电类多学科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满足“三个需要”:一是满足全校理工科及相关学科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需要;二是满足全校理工科专业及各层次学生进行第二课堂、自主设计与创新研究的需要;三是满足电子电气类、航空电子类职业培训的需要。使中心建设在全省同类院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3、实验中心规划:(1)紧密结合滨州市经济发展“十大产业链条”中有关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本着服务地方,辐射周边,突出航空电子特色,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仪器设备优良、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2)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应用的需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引入EDA、DSP技术、嵌入式技术、虚拟仪器技术等内容;改造传统实验室、更新仪器设备,创建一批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相适应的高水平实验室。(3)重视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引进先进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提高实验室的开放水平。建立实验中心的教学网站和实验教学资源,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建设现代化、高效、科学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2-1-3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1、实验教学改革思路(1)理清改革思路实验教学改革做到了三个“全新认识”:一是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二是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其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三是实验教学与时俱进,与现代实验技术结合,内容进行了更新,手段和方法先进。实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安排实现了“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大实验教学信息量,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促进虚拟、仿真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突出学生个性能力发展,注意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2、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个重组、四项改革”。(1)重组传统实验室,构建电子电气类实验教学共享平台改变以课程或专业设置实验室的状况,将全校电子电气类相关专业的实验室整合到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了五大类实验教学平台:电工电子基础类(主要承担电路、电子技术、电工学、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电子信息类(主要承担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电气信息类(主要承担传感器、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动、过程控制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航空电子类(主要承担惯性导航系统、无线电导航原理与系统、航空电子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创新创业类(主要承担电子设计竞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工程师认证等方面的教学任务),通过实验教学平台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了不同专业或系(院)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实现全校电子电气类实验资源共享。(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变原来的重经典、轻工程,重原理、多验证的弊病,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验证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等实验内容,并以我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为契机,修订实验教学大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更新相对陈旧的实验内容,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将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的题目以及SRTP项目的内容提炼为综合设计性或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及时引入反映新技术、新成果的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电类、非电类、专科),因材施教,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比如将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分为电子技术实验(A)、电子技术实验(B)、电子技术实验(C)。(3)改革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围绕学生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条主线、两个转变、三个突出、六个结合”的能力培养方案,即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由一般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性转变,由传统实验向工程背景实验转变;突出实验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性,项目的应用性;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六个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4)改革实验教学团队优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实践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依据能力培养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与之相对应的实验教学团队,建立了电工电子基础类实验教学团队、电子信息类教学团队、电气信息类教学团队、创新创业类教学团队。(5)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软件硬件结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效果。软件硬件结合: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要求先进行仿真优化设计(Multisim、OrCAD、Quartus等),再进行硬件实验电路连接、测试;多媒体技术:实验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和直观性,教学课件均为教师自行研制;网络教学:中心网站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验预习,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线答疑系统提供了便捷的师生交流平台,还可以实现实验网上预约、在线实验,消除了学生实验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2-2实验教学总体情况(实验中心面向学科专业名称及学生数等)中心面向全校7个系院、8个电类专业、7个非电类专业的3580余名学生开设电工电子基础平台课程和各层次的电工电子类实验课程,年均实验教学工作量达25万人时,详见表2-1。全开放的“电子科技创新实验室”、 “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机电产品创新实验室”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学生课外实践、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活动,每年参加学生人数700余人。表2-1 实验中心面向学科专业名称及学生数统计表总人数:3580人/学年(电类专业本、专科:2632人,非电类专业本、专科:950人,其他0人)电类本、专科专业序号专业人数序号专业人数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3756通信工程1252电气工程与自动化5207机械制造自动化210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578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784应用电子技术4775电气自动化技术690共计:2632人/学年非电类本科、专科专业1物理学3046安全工程462物理教育587应用化工技术1203计算机信息管理624计算机网络1805软件技术180共计:950人/学年2-3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等)2-3-1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硬件建设为保障,以软件建设带动硬件建设,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五大体系、三大层次、五大模块”(五三五)的实验教学体系框架,“五大体系”即实验教学体系在系统组成上由实验教学目标体系、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实验教学条件体系、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成;“三大层次”即实验教学从能力培养上分为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三个层次;“五大模块”即实验教学从功能运行上分为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模块、电子信息类实验模块、电气信息类实验模块、航空电子类实验模块、创新创业类实验模块。实验教学体系框架如图2-1所示。“五大体系”将整个实验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实验教学目标体系是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呈现具体的实验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包含了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管理三个方面,保障了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实施;实验教学条件体系包含了实现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为整个实验教学体系起到保障作用;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是对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监控和评价,五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互为条件,形成了一个反馈的闭环。“三大层次”将实验教学从能力培养上分为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由各课程的实验课完成,每门实验课包含若干基本实验和选做实验,侧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获得。第二层次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由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等若干课程设计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组成。侧重学生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主要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图2-1 实验教学体系框架图第三层次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侧重学生专业综合知识的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接受初步的科研训练,并在专业综合实践的基础上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子技术应用工程师、PLC职业资格认证等,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预约申请进入实验室,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研究自己拟定的课题和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或参加教师的科研,或组成跨专业的学生创新小组开展创新实验项目研究。自2006年以来,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报名,先后组建400余个跨专业的创新小组,每年有700余学生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的研究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后组织820名同学参加电子技术应用工程师、PLC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活动。 “五大模块”是将实验教学从功能运行上分为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模块、电子信息类实验模块、电气信息类实验模块、航空电子类实验模块、创新创业类实验模块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若干实验课程组成,其实验模块、实验分室、主要实验课程相互关系如图2-2所示:2-3-2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中心面向全校开设实验课程数42门,实验项目数403个。开设的主要实验课程有:电子工艺(18学时)、电路A(24学时)、电路B(18学时)、电工学(18学时,非独立)、电子技术基础A(48学时)、电子技术基础B(36学时)、电子技术基础C(18学时)、高频电子电路(18学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18学时)、电子电路CAD(18学时)、电子测量与仪器(18学时)、通信原理(12学时,非独立)、电磁场与电磁波(12学时,非独立)、光纤通信基础(12学时,非独立)、信号与系统(18学时)、数字信号处理(18学时)、信息论(12学时,非独立)、DSP应用技术(18学时)、EDA技术(18学时)、电工电子技术(A)(非独立开课,9学时)、电工电子技术(B)(非独立开课,8学时)、电气控制技术(独立开课,18学时)、电气控制技术(独立开课,18学时)、电机与拖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