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测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测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测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测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山西省忻州市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测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要通过(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 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2从物质循环的现象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本来源是( )A食物中有机物中的碳 B植物体中的碳C大气中的CO2 D碳酸盐中的碳3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主要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4在碳循环中,可以看到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 )A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不会与别的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B它们生活需要的能量少C它们分布广,数量多D能使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使物质循环顺利进行5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与下列哪一项结合在一起进行( )A氮循环 B水循环 C能量流动 D能量循环6右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B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C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D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7下列哪种生物与动物、植物残体的再循环有关( )A固氮菌 B藻类植物 C腐生细菌 D病毒8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生态系统在物质方面自给自足,物质循环具有区域限制9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逐渐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10物质循环流动的范围,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分别是( )A森林、化合物 B草原、化学元素C海洋、化合物 D生物圈、化学元素1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特点的是( )A反复出现 B循环往返 C逐级递减 D全球性1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C系统内伴随物质循环的能量转移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1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主要功能B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D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的15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输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C能量D中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D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16.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全部是捕食关系B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储存的能量最多。C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与植物的呼吸作用,碳就完成了全球化循环。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营养结构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17目前地球大气的CO2浓度增高,导致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升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CO2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剧增,呼出CO2增多 B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大量生物遭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18某学者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调查,得到了如右表格中的数据。(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营养级,丁表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NP表示生物储存的能量,单位为J/cm2a)下列对该生态系统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GPNPR甲464.6368.396.3乙62.84418.8丙12.65.17.5丁14.6014.6A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甲乙丙丁B 的GP之和B若维持现在的能量流动状态,则该生 态系统有机物的总量会越来越多C乙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1/44)100%19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只沿着食物链(网)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20. 下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二非选择题21(每空2分,共12分)请据图回答几个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1)图1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_(填字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图2的食物链中,/的比值代表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和分别属于_和_(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3)图2的食物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正常情况下,草、兔、狼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通过_调节机制来实现的。22(每空2分,共10分)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I、II、III代表三个营养级,能量单位为百万千焦);图2是该生态系统相关内容模式图。请据图回答:图1图2(1)图1数据正确,但是有一箭头方向错误,请指出并改正:。(2)图1中未标记出II的呼吸量,其呼吸量应为 百万千焦(结果保留1位小数)。(3)图2若表示食物网,则应做怎样的最小改正 ;共有条食物链。(4)图2之所以可以表示上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碳循环三种情况,合理性的解释为 。23(每空2分,共14分)如图A为碳循环示意图,如图B为某一简单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 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 形式进行循环的。(2) 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_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图中的_等过程。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3) 若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B,既具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生物是 。(4) 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0克,至少需要消耗植物的有机物 克。(5) 如果将狼引入该生态系统,狼的数量变化情况,请用曲线表示。(纵坐标上的点表示狼的起始数量)附加题: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请据图回答问题。(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_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4)除化学燃料燃烧外,还可以通过_作用产生CO2。25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1-5.BCBDC 6-10.BCDDD 11-15. CCADC 16-20.DBBAD 18解析:A.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甲的GP.所以错误。B若维持现在的能量流动状态,则该生态系统有机物的总量会越来越多。正确,因为每一营养级都有能量的储存。C乙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不包括自身的粪便。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6/62.8)100%20.解析: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因为是夏季,植物有有机物的储存。21.(1)A(2)兔狼草兔(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负反馈2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