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编码 学校编码 分类号分类号 密级密级 学号 学号 UDC 硕士硕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泉州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泉州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Quanzhou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李瑞松李瑞松 指指导导教教师师姓名 林志姓名 林志扬扬 教授教授 专专 业业 名名 称 称 企企业业管理管理 论论文提交日期 文提交日期 论论文答文答辩时间辩时间 学位授予日期 学位授予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评 阅阅 人 人 2006 年年 月月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 均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 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年 月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厦门大学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 有权将学 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 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汇编出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 1 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1 1 2 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1 1 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2 1 4 研究结构与方法研究结构与方法 2 第二章第二章 泉州产业结构现状泉州产业结构现状 4 2 1 泉州产业演变历程泉州产业演变历程 4 2 2 泉州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泉州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5 2 2 1 产业发展高度处在中等水平 6 2 2 2 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6 2 2 3 三次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 6 2 2 4 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7 2 2 5 产业结构低度化 8 2 2 6 产业同构化 8 第三章第三章 泉州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与现实依据泉州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0 3 1 各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各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10 3 2 产业结构变动趋向分析产业结构变动趋向分析 10 3 2 1 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 11 3 2 2 部门生产率分析 13 3 3 泉州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分析泉州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15 3 3 1 第一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 15 3 3 2 第二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 17 3 3 3 第三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 17 3 4 三次产业中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三次产业中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18 3 5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中的企业微观分析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中的企业微观分析 20 3 5 1 产业关联配匹问题 20 3 5 2 产业空洞化趋向问题 22 3 5 3 中小企业产业群的竞争力问题 24 3 5 4 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 26 第四章第四章 泉州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化分析与选择泉州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化分析与选择 30 4 1 当代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当代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30 4 1 1 工业化和现代化前期阶段的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规律 30 4 1 2 工业化和现代化中期阶段的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规律 30 4 1 3 工业化和现代化后期阶段的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规律 31 4 2 当代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当代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 31 4 2 1 技术创新是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在驱动力 31 4 2 2 第三产业成长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32 4 2 3 信息产业成为区域产业结构中的新兴主导产业 32 4 2 4 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33 4 3 泉州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化选择泉州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化选择 33 第五章第五章 泉州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研究泉州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研究 36 5 1 关于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对策关于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对策 36 5 2 关于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关于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 38 5 2 1 通过二次创业提高企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和现有产业群的竞争力 38 5 2 2 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39 5 2 3 政府应实施合理有效的产业集群扶持政策 40 5 3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41 5 3 1 强化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实施人才战略 41 5 3 2 加强 产 学 研 联合来推进技术创新进程 42 5 3 3 采用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 42 5 3 4 大力推进以信息化为龙头的技术创新 42 5 3 5 建立技术组织的区域构架以适应企业可持续发展 43 5 4 转变意识和企业管理模式并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转变意识和企业管理模式并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4 5 5 要有明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并注重提升企业文化要有明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并注重提升企业文化 45 第六章第六章 结论结论 47 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48 致致 谢谢 49 Contents CHAPTER 1 EXORDIUM 1 1 1 RESEARCH BACKGROUND 1 1 2 RESEARCH STATUS 1 1 3 RESEARCH IGNIFICANCE 2 1 4 STRUCTURE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2 CHAPTER 2 THE INDUSTRIAL STATUS OF QUANZHOU 4 2 1 INDUSTRY EVOLUTION PROCESS 4 2 2 INDUSTRIAL PROBLEMS 5 2 2 1 MEDIUM LEV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6 2 2 2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6 2 2 3 LOW LEVEL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6 2 2 4 DISPROPORTIONALITY BETWEEN LIGHT AND HEAVY INDUSTRIES 7 2 2 5 SIMPLISTIC STRUCTURE 8 2 2 6 CONVERG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8 CHAPTER 3 THEORY AND REALITY REGARDING THE CHANGES IN THE INDUSTRIAL TRUCTURE 10 3 1 ANALYSIS ON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INDUSTRY 10 3 2 ANALYSIS ON THE TREND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10 3 2 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LABOR PRODUCTIVITY 11 3 2 2 SECTOR PRODUCTIVITY ANALYSIS 13 3 3 ANALYSIS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15 3 3 1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HE FIRST INDUSTRY15 3 3 2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HE SECOND INDUSTRY 17 3 3 3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HE THIRD INDUSTRY 17 3 4 REGIONAL LEADING INDUSTRIES CHOICE 18 3 5 MICRO ANALYSIS OF THE EVOLVING ENTERPRISES INTERMS OF REGINAL INDUSTRIAL STRUTURE 20 3 5 1 INDUSTRY LINKAGES MATCHING PROBLEM 20 3 5 2 INDUSTRIAL VACUUM ORIENTATION 22 3 5 3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Y CLUSTERS 24 3 5 4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SUES 26 3 5 5 EXCESSIVE DEPENDENCE ON EXTERNAL MARKETS AND TECHNOLOGIES 27 CHAPTER 4 ANALYSIS OF RATIONALIZATION IN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30 4 1 GENERAL LAW GOVERN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30 4 1 1 GENERAL LAW OF EARLY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30 4 1 2 GENERAL LAW OF MEDIUM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30 4 1 3 GENERAL LAW OF LAT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31 4 2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GRESS 31 4 2 1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31 4 2 2 TERTIARY INDUSTRY GROWTH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 32 4 2 3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THE EMERGING AND LEADING INDUSTRY 32 4 2 4 INDUSTRY CLUSTER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BEHI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33 4 3 RATIONALIZATION OPTIONS TO UPGRAD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33 CHAPTER 5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36 5 1 COUNTERMEASUR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RAND BUILDING STRATEGY 36 5 2 Countermeas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38 5 2 1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O GET INDUSTRIES COMPETITIVENESS 38 5 2 2 DEVELOPING SOME EMERGING INDUSTRY CLUSTERS FOR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S 39 5 2 3 IMPLEMENTING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INDUSTRIAL CLUSTERING BACK UP POLICIES 40 5 3 IMPROVEMENT OF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VIRTUOUS CIRCLE 41 5 3 1 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TECHNOLOGY CENTR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41 5 3 2 STRENGTHENING THE CONSILID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RESEARCH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 42 5 3 3 ADOPTING WAYS TO BROADEN FINANCING CHANNELS 42 5 3 4 VIGOROUSLY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IZATION 42 5 3 5 ESTABLISHING THE REGIONAL FRAMEWORK OF THE TECHNICAL ORGANIZATIONS TO MEET THE NEED OF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43 5 4 TRANSFORMING MODELS OF CORPORATE MINDS AND MANAGEMENT IN A BID TO TRAIN A NUMBER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 44 5 5 DRAWING UP A CLEAR STRATEGIC GUIDELINE WITH A FOCUS ON ELEVATING THE CORPORATE CULTURE 45 CHAPTER 6 CONCLUSION 47 BIBLIOGRAPHY 48 ACKNOWLEDGEMENT 49 内内 容容 提提 要要 产业结构演进和升级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前提 文章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运 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应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了泉州区域产业结构中 客观存在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低度化和同构化等不合理因素对区域结构优化的制约作用 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提出泉州区域产业发展的策略 即在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 中尤其是长三角 珠三角的南北夹击下 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背景下 根据泉州 的资源优势和国内外市场的客观需求 突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确立以石化 电子等新 兴产业为经济支柱和主导产业 相应发展和升级传统优势产业 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发展 关联产业 形成合理的工业内部结构 重点是促进中小企业的聚群发展 在克服本地企 业的空洞化倾向中 做到不要对外太过依赖 又能以研发为龙头 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以 实现区域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农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立足资源优 势和基础条件 加大投资力度 最大限度的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发展特色农业和海 洋经济 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 第三产业及其相关产业 延长服务业产业链 转变服务业增长方式 不断提高服务业的 比重和发展水平 目的是化泉州的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竞争优势 发挥产业整体效益 和长远效益 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持续 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合理化选择 对策 Abstract The evolu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nd by using the basic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s combining normative method with positive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trictions of unreasonable factors from the poor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low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to the optimization to the regional structure and its negative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The paper proposes a strategy for Quanzhou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nverged between Yangtze River triangle zone and Zhujiang Delta and against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an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bank of the Taiwan Straits Quanzhou should develop its characteristic economy according to its advantages in natural resources and to the needs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arkets Electronic industry and energy industri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the cornerstone and the leading industry The traditionally superior industry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promoted to establish some related industries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to form a reasonable industrial internal structure Considering the industrial colony of the mid and small scale enterprises as emphasis Quanzhou is supposed to take the R Rationalization options Countermeasures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 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进入了产业结构转换的关键阶段 这种结构变化 不仅表现在中国产业结构的宏观变动上 也反映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上 随着中国进 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先行 环渤海经济区崛起 西部大开 发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全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面对这种 发展态势 福建必须从更高的站位 更宽的视野 去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 发展路径和 发展政策 否则 就有落后于其他省区甚至被 边缘化 的危险 而泉州作为一省级经 济中心 更是正面临着日益迫切的结构调整压力 所谓区域产业结构 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包 括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 这种经济联系和对比关系从静态上讲 是揭示和研究 各产业的 投入 与 产出 量的比例关系 从动态角度来看 是揭示各产业在经济发 展中的变化规律和起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经济 发展有高度关联性 产业结构若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变化 经济资源就能在 各个产业间合理配置并能提高经济效益 否则就会降低资源利用效率 使经济效益处于 低水平状态 因此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依据当时条件下的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 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安排生产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启动 对泉州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 要影响 为此 笔者认为以下一些相关问题需要在理论与实证的结合上加以研究 虽 然当前泉州经济总量得到较快增长 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 的解决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实现泉州经济 二次腾飞 的背景下 泉州区域产业 结构调整的理论与现实依据是什么 在建立产业集群 实现集聚规模效益的前提下 泉州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合理选择是什么 如何利用优势产业打造更多的 经济马赛克 等等 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 是引发本研究的直接原因 第一章 绪论 2 1 2 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 对泉州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中 也有一些从某方面看比较优秀的 成果 但从总体分析 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 很多都是建立在政 府部门中的规划 计划 要求和有关文件的基础上 这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在 指导思想上 建立在政府规划和客观现状的基础上 是在已有的政策框架结构范围内的 一种修补性研究 主要是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研究产业结构政策 这种研究很难突破 固有矛盾 提出具有创新性的产业发展思路 在研究方法上 现有研究多是通过对现 象进行简单分析来得出结论 这种研究只是从现象上回答是什么 即应该发展什么产业 没有从理论和实际依据上回答为什么 即为什么要发展这种产业 以及如何发展 在 研究内容上 现有的研究几乎都是采用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 只是站在产业的层面上针 对泉州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一产业或产业内部某个方面进行研究 追求某一产业的经 济效益最大化 很少从经济社会整体 从开放互动的角度出发 研究各产业的相互关系 及其发展情况 1 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本研究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深入分析泉州区域产业结构形成 和发展的条件 并分析了泉州区域产业结构的配置问题 进而明确泉州的区域优势 从 经济社会整体 开放互动的角度出发 研究各产业的相互影响及其发展对策 其意义在 于 一是提出泉州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化目标 并为之提供理论依据 二是文中提出的 结构调整的思路 对其它以市场经济调节和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沿海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具 有一定的借签意义 1 4 研究结构与方法研究结构与方法 对泉州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 是在积极吸纳有关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优秀研 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服务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在以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 通过现 状分析 探究存在问题的根源 寻求具有马赛克效应的产业 形成泉州区域产业结构调 整的导向分析 基于上述研究思路 论文主要共分四部分 泉州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作为研究的起点 具体考察泉州产业结构现状 目的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及其 第一章 绪论 3 产生原因 泉州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主要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泉州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联系 泉州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化分析 与选择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和趋势 结合实际情况 分析泉州产业结构 升级的目标 泉州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研究 提出泉州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具体措 施和努力方向 本研究用文献法 调查法等方式对泉州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与文件检索 借鉴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有关概念 定义和模型 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 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补充的研究方法 对泉州区域产业结 构现有的问题进行认真探讨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优化泉州产业结构的一些新思路 第一章 绪论 4 第二章 泉州产业结构现状 5 第二章第二章 泉州产业结构现状泉州产业结构现状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 与台湾隔海相望 泉州是 福建省中心城市之一 现辖晋江 石狮 南安三个市 鲤城 丰泽 洛江 泉港四个区 以及惠安 安溪 永春 德化 金门 待统一 五个县和清濛科技工业区管委会 改革 开放以前 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 国家投资少 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 半 自给状态 经济总量居全省地市倒数第二 改革开放 20 年以来 经历 三来一补 起 步 乡镇企业铺路 三资企业上路 成片开发迈大步 区域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 走出一条 市场调节为主 外向型经济为主 股份合作制为主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 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创造出 晋江经验 和 泉州现象 泉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8 9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5 年全市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00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2 3 经济增长速度居全省前列 经济总量 连续 11 年保持全省第一 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所辖 7 个县 市 均跻身福建省经济实 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 市 晋江 石狮 惠安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百强县 市 经 济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工业化步伐加快 服务业平稳增长 一些关 系长远发展的新兴产业正在形成 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 产值比重达 71 2 比 2000 年提高 42 7 个百分点 全市形成 100 亿元以上产业集群 7 个 10 100 亿元产业集群 18 个 一批工业骨干项目陆续投建 投产 泉州市的优势产 业有纺织服装业 制鞋业 建材建筑业 工艺品制造业 食品饮料业 机械制造业 其 中纺织服装业是泉州市的支柱产业 2 1 泉州产业演变历程泉州产业演变历程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表明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生产总值的提高 产业结 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产业结构重心具有农业 工业 知识产业的演变顺序 配第 克拉 克定理是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性学说 配第与克拉克两位经济学家 先后发现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泉州产业结构变动经历了 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但演变的总趋势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我国总体产业结构变化的一 般规律基本吻合 其宏观变动沿着配第 克拉克定理表示的方向演进 这可以从图表 2 1 中看出 第二章 泉州产业结构现状 6 表 2 1 泉州产业结构的演变表泉州产业结构的演变表 单位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项目 年份 GDP 增长率 GDP 增长率 GDP 增长率 20017 4 3 52 7 12 1 39 9 10 9 20026 8 2 2 52 8 11 6 40 4 10 7 20036 1 1 5 53 3 17 3 40 6 11 4 20045 8 3 0 53 5 15 5 40 7 13 9 20056 1 1 4 57 7 14 0 36 2 13 6 资料来源 泉州市统计局 2001 年至 2005 年 泉州统计年鉴 整理计算所得 总体上泉州自改革开放以来 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取得明显效果 2005 年 GDP 达到 1626 30 亿元 当年价格 人均 GDP 为 21427 元 较 十五 以来增加了 8672 元 第一 二 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由 九五 期末的 8 7 57 0 34 3 调整为 2005 年的 6 1 57 7 36 2 泉州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中表现出如下的特征 三次产业增 加值的比重发生相应变化 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由快速上升转为逐步 趋缓 第三产业则经历上升 徘徊 再上升的发展过程 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大产业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工业在产业结构演进中起主导作用 出口导向型产品结构进一步优 化 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组织结构仍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基础 2 2 泉州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泉州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是实 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要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表现为经济结构不合理 着力解决好经济结构问题 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 增加有效 供给 促进就业 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推动城乡 区域协调发展 要坚持推 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才能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较 快发展 第二章 泉州产业结构现状 7 在此纲要指导下 泉州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 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作为 十一五 时期发展战略重点之一来抓 提出要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优 化产业布局 整合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完善产业配套与分工 壮大 产业集群 培育龙头企业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性目标 应该总结十五规划期间 泉州地 区产业结构存在哪些问题进而有针对的加以解决 通过到企业调研 查找相关文献进行 研究 我对泉州地区的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实证分析 在综合研 究的基础下 得出如下的认识 2 2 1 产业发展高度处在中等水平产业发展高度处在中等水平 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 工业化初期人均 GDP 为 1200 至 2400 美元 中期为 2400 至 4800 美元 高级阶段为 4800 至 9000 美元 2005 年泉州人均 GDP 为 21427 元 折合 2655 美元 考虑三次产业结构 就业人数 产 业竞争力等总体状况 从总体上判断 泉州只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 也只是接近 2400 4800 美元的工业化中级阶段的门槛 工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而当前的资源禀赋条 件决定了泉州在工业化进程中 产业分工不能停留在低端 如造鞋制帽 但也不可能一 下子跑到高端 研发和品牌 而是要经历漫长的工业结构升级和增长的时期 即通过重 工业发展过程成功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保持较快经济增长 再进入到技术密集型的产 业发展阶段中去 2 2 2 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2005 年泉州第一 二 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构成为 6 1 57 7 36 2 呈 二 三 一 型的产业结构 作为第二产业主体的工业 仍以传统制造业占主导地位 其发 展受工业化和城市化滞后的瓶颈制约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仍较少 第 三产业比重小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尤其是新兴服务业 包括物流 中心城市金融 保 险 中介服务机构 法律服务等行业发展缓慢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会影响中心城市对经 济的组织协调和辐射作用 同时阻碍经济持续 快速 健康发展 2 2 3 三次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三次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 区域专门化的程度称为专门化率 是指专门化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与该 产业在全国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之比 以此来分析区域分工优势 专门化率常用区位商 第二章 泉州产业结构现状 8 location quotient LQ 来测定 区位商分析可以通过测定各行业 产业部门 在各 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 间接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结构和方向 常用的测定指标有增 加值 销售收入 产值 等 其计算公式为 区位商 LQ 某地区 A 行业增加值 该地区全部行业增加值 全国 A 行业增加值 全国全部行业增加值 一般说来 LQ 1 表明 A 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 属于地区专业化行业 该行业具有比较优势 该产业或其产品可以对外扩张或者输出 LQ 值越大 专业化水平 越高 LQ 1 时 表明该地区 A 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国相当 LQ50 第二产业比重 25 第三产业比重 25 其就业人口在产业结构 中的分布类型为传统型 第一产业比重为 16 49 第二产业比重为 26 40 第三产 业比重为 26 49 的就业人口结构类型为发展型 现代型的就业人口结构为第一产业比 重50 1999 年泉州的就业人口结构类型 属于发展型 到 2005 年已逐步向现代型转变 表 3 1 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类型表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类型表 单位 类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传统型 50 25 25 发展型16 49 26 40 26 49 现代型50 资料来源 杨中新 杨中新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2005 年 11 月 表 3 2 泉州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结构表泉州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结构表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劳动力 比重 国民收 入比重 相对劳 动生产 率 劳动力 比重 国民收 入比重 相对劳 动生产 率 劳动力 比重 国民收 入比重 相对劳 动生产 率 19990 42250 08450 20010 35010 53091 20240 22740 38441 9962 20000 32610 07960 24420 45770 53321 16490 21620 38711 7907 20050 22380 06090 27250 52370 57681 10140 25250 36211 4343 资料来源 根据历年 泉州统计年鉴 整理计算所得 再从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来看 近年来泉州的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水平得到了 很大的提升 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与第二 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还存在着相 当大差距 从表 3 2 可以看出 从 1999 年开始 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主要原因是就业份额从 42 25 下降到 2005 年的 22 38 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走 出农村 从第一产业大规模流向二 三产业 1999 年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 第三章 泉州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5 1 2024 这说明在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 1 的从业者创造了 1 2024 的 GDP 这一指标 在 2005 年降为 1 1014 可看出相对劳动生产率下降较快 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产值 增长速度低于就业增长 说明第二产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效益偏低 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 业为主 规模小 经济附加值低 亟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从 1999 年开始 从总体来看却是在下降 且基本低于 2 一方面在于就业结构性的矛盾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加上泉州的劳动 力资源总量不断增多 客观上要求第三产业从一 二产业接纳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 但其素质较低决定了低的劳动生产率 而第三产业中对素质不高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明 显慢于劳动力资源的增长 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 不断减员增效 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 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 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形成了高素质劳动力供不应求 而低素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局面 另一方面 泉州第三产业 特别是服务业 普遍 工资待遇低 无法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来吸引高素质人才 多数高校毕业生都愿意去厦 门 深圳等周边经济更发达的城市就业 因此只有拓宽思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创造良 好的经济环境 才能留住高素质人才 实现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同步增长 3 2 2 部门生产率分析部门生产率分析 1 农业生产率分析 农业生产率分析 尽管许多区域经济成长都是以工业为中心的 但没有农业相应的发展 尤其是农业 生产率的提高 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会受到阻碍 这已是被不少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实践 所证明了的经验事实 从表 3 3 中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 泉州在农业尚不发达 农业生 产率较低的情况下 通过政府 市场和民间力量强行发展比较利益较高的工业 而把比 较利益较低的农业转移到其他地区 并由工业超速发展带动地区生产总值的较快增长 这种工业发展模式使得泉州的农业的投入不够 农业生产率较低 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 的趋势 导致第一 二产业之间相对封闭 互相割裂 影响了产业结构整体效益 因此 要促使泉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要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 构 农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立足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 增加农业投 资和技术含量 最大限度的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发展特色农业和海洋经济 实施农 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第三章 泉州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6 表 3 3 历年泉州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增长率差异表历年泉州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增长率差异表 单位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率 1952 至 1978 9 17 12 89 5 62 9 22 1979 至 1993 7 16 27 61 20 62 18 46 1994 至 2003 6 42 20 71 20 4 15 84 资料来源 根据历年 泉州统计年鉴 整理计算所得 2 2 工业部门生产率分析 工业部门生产率分析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其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 改造的物质基础 工业部门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也是区域经济成长及产业结构 升级的动力源 工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对促进区域经济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纺织服装业 建材行业 石油化工业 鞋业 工艺品业 食品饮料业等六大产业 是泉州工业中的支柱产业 从表 3 3 中看出 近年来 泉州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较短时期内得以迅速提高 极大推动着工业结构的变化 相对于其他部门的生产率 泉州工业生产率相对较高 从 1994 2003 年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20 71 超出了同期社会总产值 15 84 的增长率 但近年来 泉州的工业化进程由粗放向集约转型比较迟缓 原材料价格上涨 泉州工业 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加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所以泉州的工业发展仍然处于劳 动密集型为主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辅的阶段 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还不完善 3 3 第三产业生产率分析 第三产业生产率分析 泉州在 1995 年才结束工业化初期阶段 经济发展从整体上过于依靠第二产业的扩张 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为了实现工业化 第三产业无论从产值还是就业程度上都 应该提高产业生产率 目前泉州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所占的比例也很低 并且程度不高 产业化的水平较低 第三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低于第二产业 说明泉州的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章 泉州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7 还是相对滞后 产值水平不高 在总体上形成了总量上经济高速增长与第三产业相对滞 后 结构上市场化进程加快与第三产业中同市场发育相关度较高的一些行业发展缓慢之 间的矛盾 制约了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 泉州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很大的 应在保持第二产业对泉州经济的贡献 作用下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贡献率 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泉州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注入新的活力 3 3 泉州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分析泉州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最早可追述至亚当 斯密 斯密认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生 产成本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进口生产上占劣势的产品 他的理论也被后来的经济学家 总结为绝对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 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 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 而非绝对差别 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 根据 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原则 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比较优势 的产品 进口其具有 比较劣势 的产品 此后赫克歇尔和俄林又将其发展为资源禀赋 论 资源禀赋论认为 各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情况不同 即资源禀赋存在差异 有的劳动 力资源丰富 有的自然资源丰富 还有的资本资源丰富 因而各国只要分工生产那些使 用本国最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 进口那些使用本国稀缺生产要素才能生产的产品 就是 一种能够获得贸易利益的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原理同样可以适用于产业结构调整中 在区域产业结构变动中 首先应该 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来培植优势产业 使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比较优势 并在 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效益增长 因此 要发挥竞争优势 除非选择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这样才有办法形成产业群聚和市场竞争 但比较优势并不 等于竞争优势 如果单纯依托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产业结构 那么就会跌入 比较利 益陷阱 这里关键在于当代世界经济己进入知识 信息时代 传统比较优势在不断消失 天赋的自然资源不再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要素 这在客观上要求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 势 或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经济增长 认清自己的优势 利用比较优势原理 发挥比较优势 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 胜利的关键 也是融入 海峡西岸经济区 发展战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泉州在产业结构 变动中 必须从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考虑现有资源和技术 第三章 泉州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8 的供给能力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优势的产业 进而促进生态环境良性运行 和整个经济持续发展 3 3 1 第一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第一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 影响农业生产有三个主要因素 首先是气候 地形和土壤 它客观上决定能否从事 农业生产和从事何种类型的农业生产 其次是运费和劳动力成本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 了农业种植方式和农产品生产地的选择 最后是农业高新技术 它提高了农业效益的根 本途径 下面按照农业生产三因素的要求对泉州农业情况进行理论和实际分析 确定适 合泉州情况 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发展思路和依据 泉州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与台湾隔海相望 全市人口 654 万 未包括金门 其中 农业人口 567 07 万人 占总人口 86 17 土地总面积 11015 平方公里 全市有山地 1000 多万亩 耕地 207 万亩 海岸线长 421 公里 江河水面 200 万亩 浅海滩涂 118 万 亩 林木蓄积量 1833 多万立方米 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区 位优势 南安市 安溪县 永春县分别被农业部授予 中国龙眼之乡 中国乌龙茶 名茶 之乡 中国芦柑之乡 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 1 1 侨乡优势侨乡优势 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 698 万人 分布在 120 个国家和地区 居住在台湾 的泉籍同胞 900 多万人 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与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 在全球构 成一个庞大的市场网络 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泉州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重 要力量 特别是泉州与台湾自然条件相似 两地农业生产互补性强 发展泉台农业合作 潜力巨大 充分发挥侨台优势 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引进资金 技术 设备 管理经验及优良种苗来武装和改造泉州市农业 逐步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 距 同时可以推动农产品出口 提高农业的外向度 2 2 地理优势地理优势 泉州属亚热带地区 气候温和 常年雨量充沛 水资源相当丰富 土壤肥沃 山峦 重叠秀丽 林木繁多 山清水秀 适宜各种农作物 水果 茶叶生产 3 3 海洋优势海洋优势 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 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全市沿海渔场 面积 3936 平方公里 滩涂面积 38 万亩 10 米等深线内海域面积 80 万亩 有众多的优 良港湾 可建较多深水泊位 发展海洋运输 远洋捕捞 近海养殖 滩涂养殖 水产加 第三章 泉州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9 工潜力巨大 建设海上泉州 成为海洋经济强市 具有优越的条件 4 4 产业优势产业优势 泉州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进入农产品加工 销售环节 向二 三产业转移 增加了农民收入渠道 也为增加农业投入提供了物质条 件 同时外资的投入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