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交界处,也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辖榆阳区和府谷、神木、定边、靖边、横山、米脂、佳县、子洲、吴堡、绥德、清涧11个县,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耕地64.1万公顷,为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轻工产品以皮革、纺织、毛毯最为出名。名胜古迹有红石峡、镇北台、李自成行宫、易马城等。榆林城区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榆林市地图全景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为毛乌素沙地南缘,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连宁夏、甘肃二省,北邻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平均海拔1300米,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境内有53条河流,北部有200多个内陆湖泊,其中红碱淖为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总面积6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0亿立方米。 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7%。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1.75%。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11.55%。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触逐步得到治理。(地理环境 自然风貌)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位于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鄂尔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270多公里,明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地域东西长385公里,南北宽约263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境内有大小53条河流汇入黄河,主要是“四河四川”: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佳芦河,皇甫川、孤山川、清水川、石马川。北部沙区有200多个内陆湖泊,红碱淖是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总面积6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10亿立方米。榆林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较差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天左右。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位于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临内蒙鄂尔多斯市,男接本省延安。黄河沿东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长城横贯东西700多公里。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境内有53条河流,主要是“四河四川”:无定河、秃尾河、窟野河、佳芦河,皇甫川、孤山川、清水川、石马川。北部沙区有200多个内陆湖泊。【地理地形】 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 ,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7。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星罗棋布。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1.75。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11.55。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触逐步得到治理。佳县气候:佳县是一个纯山区,海拨高度6751339.5米之间,属大陆性中温带半干旱气候,气候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395毫米。无霜期157天。冬季漫长寒冷少雨,夏季短促,秋多雨早霜,自然灾害频繁。年平均气温1 0、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一202。一月平均温度-7.7摄氏度,七月平均温度25.2摄氏度,累年(10)积温3030摄氏度。属于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平均海拔664米,年均降水380毫米,平均气温10,无霜期159天。辖20个乡(镇)653个村委会,总人口23.68万人,土地总面积2028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贫困县,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3亿元,财政总收入908万元,农业总产值1.53亿元,粮食总产4.4万吨。 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西岸,县境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23.9公里,总土地面积2028平方公里(折合304万亩),其中粮田面积64.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2.8亩 。全县辖4镇20乡、653个行政村,总人口231435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01%。 佳县是一个纯山区,海拔高度6751339.5米之间,由北至南呈现出支离破碎、纵横 交错的复杂地形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无霜期159天,年降水量395毫米。王家砭镇地处陕西省佳榆线和佳神线交叉处,北距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市48公里,南距佳县县城40公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全镇辖27个行政村,总人口1.35万,劳动力3300个,总土地面积18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万亩,退耕还林面积2.3万亩。境内有山有水,山川相连,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被称为佳县的“白菜心”,是全县最早实现村村通油路的乡镇。目录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王家砭镇简介 乡镇概括 地理位置编辑本段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王家砭镇简介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王家砭镇 王家砭镇为佳县辖乡镇。1958年成立王家砭公社,1984年改为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2.5公里。面积146平方公里,人口1.2万。榆(林)吴(堡)公路过境。辖孙家峁、雷家洼、康家洼、马军王、打火店、王家砭、康崖窑、火神山、三皇梁、旧寨、柳树会、王寨、潘圪塔、窑湾、曹崄、刘家峁、老庄焉、白土沟、佛店山、高武沟、大稍梁、赵家沟、张兰家沟、豪则沟、程家沟、王车畔、奥圪达27个村委会。境内水资源丰富,佳芦河水为两岸灌溉提供了方便。乡镇企业以商贸、运输、地毯加工为主。农业以种植玉米、马铃薯为主。 编辑本段乡镇概括王家砭镇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岩盐、高岭土和天然气,岩盐探明储量1000亿吨,预测储量9000亿吨,深度在90120米之间。规划占地2万亩的佳县盐化集中区就在王家砭境内。该盐化集中区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已有华盐、华奥两家盐化工企业进驻我镇,煤盐一体化项目初具规模,以此为代表的佳县新兴工业正在兴起。 王家砭镇政府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转变政府管理职能,逐步建立起与时俱进的依法行政、办事公开、管理规范、高效便捷的运行机制。今年,镇政府成立了投资招商委员会,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表式报审,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为投资者创设一个集信息与咨询、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管于一体的综合性行政审批服务窗口。 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是王家砭镇的定位;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是王家砭镇的总体要求;功能齐全、产业配套、技术先进、协调发展是王家砭镇盐化工项目发展的重点;优良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和优质的投资服务是王家砭镇招商引资的永恒理念。王家砭镇,这一开放的新兴工业集镇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投资创业。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王家砭镇位于陕西省佳县北部,佳芦河上游,重点经济干线省道302线楡佳公路中段。302线贯穿王家砭镇全境,过境线长21km,是佳县、通镇等地通往榆林、神木的必经之道。王家砭镇具有了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佳县对外交通的柏油之路和窗口。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佳芦河流域佳县辖区内有七个乡镇,王家砭镇居于中心位置。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西岸,毛乌素沙漠的东南缘。东与山西临县隔黄河相望,西同米脂接壤,南同吴堡县山水相连,北同神木县毗邻,西南依绥德,西北靠榆林。中文名称: 佳县 外文名称: 葭县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陕西榆林 电话区号: 0912 邮政区码: 719200 地理位置: 陕西省东北部 面积: 2144平方千米 人口: 25万人(2004年) 著名景点: 白云观基本概述属于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平均海拔664米,年均降水380毫米,平均气温10,无霜期159天。辖20个乡(镇)653个村委会,总人口23.68万人,土地总面积2028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贫困县,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3亿元,财政总收入908万元,农业总产值1.53亿元,粮食总产4.4万吨。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西岸,县境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23.9公里,总土地面积2028平方公里(折合304万亩),其中粮田面积64.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2.8亩 。全县辖4镇20乡、653个行政村,总人口231435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01。佳县是一个纯山区,海拔高度6751339.5米之间,由北至南呈现出支离破碎、纵横 交错的复杂地形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无霜期159天,年降水量395毫米。佳县河流:主要有佳芦河、五女河等几条河流,南北分布基本均匀,其中佳芦河最长,境内流长628千米,另有黄河流经县界73千米。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榆林市东南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西岸。佳县原名葭(音佳)县因城西河流两岸葭草丛生而得名,1964年改为佳县。县境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23.9公里,总土面积2028平方公里(折合304万亩),其中粮田面积64.5万亩。全县辖24个乡镇,653行政村,11个居委会。人口237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2%。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榆林市东南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西岸。佳县原名葭(音佳)县因城西河流两岸葭草丛生而得名,1964年改为佳县。县境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23.9公里,总土面积2028平方公里(折合304万亩),其中粮田面积64.5万亩。全县辖24个乡镇,653行政村,11个居委会。人口237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2%。佳县地势:佳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海拔在6331022米之间,自然资源贫乏,立地条件差,由北至南呈现出支离破碎、纵横 交错的复杂地形,大部分地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县境北部是片沙黄土梁峁宽谷,地势开阔,梁面上沙丘断续分布。东部地区是黄河沿岸的峡谷丘陵。西部和南部黄土层较厚,地表破碎,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是梁峁丘陵沟壑区。大体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北部丘陵、片沙林牧粮区,占总面积304;西南丘陵沟壑林木粮果区,占总面积523; 东南黄河沿岸土石山枣粮间作区,占总面积173。佳芦河谷的毛国川段,地势平坦,灌溉方便,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总土地面积中,25度以上的陡坡地占30%。佳县2010年11月24日来源:榆林市电子政务办编辑:admin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一)政府基本情况地址:佳县城西郊185号 邮编:719200 电话:6721412 传真:6721407 网址: (二)自然概况 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西岸,地处北纬374147382334、东径1100451104510之间,东与山西临县隔黄河相望,西与米脂县接壤,南同吴堡县、绥德县山水相连,北和神木县、榆阳区毗邻。总面积2028平方公里。全县辖20个乡镇,653个行政村,27.2万人。 佳县地域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23.9公里,象一把巨大的琵琶,置于黄河西岸。县境东南沿黄河西岸为土石山区,约占总面积的22%;西南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约占总面积的48%;北部系毛乌素沙漠南缘,属片沙区,约占总面积的30%。海拔高度介于6751339.5米之间。 佳县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雨量不足,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0.2,历史上极端最高气温42.1、极端最低气温-24.4;平均无霜期199天, 最长为229天,最短为172天,年际差为5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87.4小时,年际差为600.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86.6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576.3毫米、最小降水量为235.7毫米,年际差为340.6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旱、霜、雹等自然灾害频发,旱灾尤为突出,素有“十年九旱”之称。佳县位于榆林市东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原名葭(音佳)县因城西河流两岸葭草丛 生而得名。1964年改为佳县。南北长85千米,东西宽2394千米、面积2028平方千米。辖24个乡镇,653行政村,11个居委会。人口237万。 地势地貌:佳县由西北向东倾斜。海拔在6331022米之间。大体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北部丘陵、片沙林牧粮区,占总面积304;西南丘陵沟壑林木粮果区,占总面积523; 东南黄河沿岸土石山枣粮间作区,占总面积173。佳芦河谷的毛国川段,地势平坦,灌溉方便,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气候状况:佳县属大陆性半个旱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少雨,夏季短促,秋多雨早霜,自然灾害频繁。年平均气温1 0、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202。年均降水量395毫米。无霜期157天。河流:佳县主要有佳芦河、五女河等几条河流,南北分布基本均匀,其中佳芦河最长,境内流长628千米,另有黄河流经县界73千米。 矿藏:佳县矿产资源贫乏,煤炭属“陕北三迭纪煤田米脂一子洲段”,此外有磁土、石灰石等。经济状况:佳县有耕地43万公顷。粮食作物以谷子、洋芋、玉米、高梁、豆类为主,绿豆出口日本等国。中药材有远志、黄岑、全蝎、龙骨等180余种,远志、黄芪远销海外。造林保存面积38万公顷。主要家畜有驴、牛、羊、猪,中部和南部所产的“佳米驴”是有名的优良畜种之一。鄂尔多斯介绍资料鄂尔多斯盆地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字,别称“陕甘宁”盆地。在石油系统内,中石油习惯称“鄂尔多斯”盆地,而中石化惯称“陕甘宁”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总面积占国土4%,包括甘肃东部、宁夏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和山西部分地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盆地内自然资源丰富,铁、煤、油气等资源前景广阔。第一、关于鄂尔多斯(陕甘宁)盆地的命名 “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首府“东胜”市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这里面还有一种因素就是在石油勘探初期,勘探方面只要是地质部负责,而地质部在以后石油行业重组改革后成为今天的中石化,因此也就有了今天中石化惯用“陕甘宁”的说法。 第二、盆地地理概况简述 盆地周围被山系包围,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山脉海拔一般在2000米左右;盆地内部海拔较低,一般在800-1400米。以长城为界,北部为干旱沙漠草原区,如毛乌苏沙漠、库不齐沙漠等;南部为半干旱黄土高原区,黄土广布,地形复杂。盆地外围临近三大冲积平原,即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狼山-大青山以南的黄河河套平原;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物产丰富。 盆地的西北、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盆地内的水系均属黄河水系,沙漠平原区多为间歇河,大都注入沙漠湖泊或者盐沼湖。地面河流长流量不大,旱季常干枯无水。且水质不佳,但地下水资源丰富。第四系,白垩系均有含水砂层,可获高产淡水。 盆地范围内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最低-10,最高24。沙漠地区最低-30,最高40。区内全年降雨量250-300毫米,夏季降雨量约70%,而蒸发量在2000毫米以上;冬春季节多风沙,霜降期在十月,结冰期在十一月初。南部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9-10,平均最低-8。平均最高23摄氏度。无霜期6个月,年降雨量300-600毫米,七月到九月占一半以上,且多暴雨,时有冰雹。 长城以北人口稀少,为汉蒙杂居区,以畜牧业为主。宁夏地区回汉杂居区,其他地区以汉族为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临区银川大米久负盛名,关中平原主产小麦,产量占陕西省半数。陕北陇东主产小麦、玉米、小米。 交通便利,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较为完善。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发展简史 鄂尔多斯陆块,现代地貌上的表现为高原,它的发生发展历史,依然可以追朔到早在35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陆一样,都经历了复杂的论海桑田的发展历史,以下简述之。 (一)早太古代(35亿年)至晚太古代(25亿年)地台基底雏形阶段 这是华北地台基底发育时期,35亿年,整个华北地区尚处在较深的海洋环境,早太古代,因当时地壳较薄和地幔物质上涌,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活跃。造成大量拉斑玄武岩、钙碱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等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建造。 在强烈的造山运动影响下,这些沉积物不断地一次又一次的褶皱隆起增厚,在高热流的作用下发生了高温变质。多期变质和变形作用的叠加,使这些古老的岩石以花岗片麻岩穹隆构造形式出现,并和深成混合花岗岩相伴,晚太古代则是一套绿岩建造,并有科马提岩。 经过早太古代集宁旋回的火山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晚太古代乌拉山旋回的火山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终于使几个互不相连的初始陆核岛链状硅镁质、硅铝质陆块增生、扩大并焊接成一个整体,奠定了华北地台基底的雏形。 (二)早元古代华北地台形成 这一时期的火山沉积作用发生在鄂尔多斯高原以北的现今的乌拉山,大青山和色尔腾山一带,主要是一套海相的镁铁质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的火山熔岩和正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具典型的绿岩建造。同一时代沉积作用还发生在太古代古陆边缘区,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 早元古代末期的色尔腾山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固结、克拉通化,构造运动伴随的岩浆活动,使华北地台基本固结和稳定,华北地台形成,地台范围向西包括阿拉善台隆,向东包括山西台隆,向北达白云鄂博一带,甚至更远。 (三)中、晚元古代盖层发展阶段 盖层沉积是指地台的古老结晶基底形成以后,其上沉积了一套比较稳定的正常陆源碎屑建造,火山活动不发育。到目前为止,鄂尔多斯陆块,由于古生代地层和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的覆盖,其深部有无中、晚元古代的盖层沉积,尚不得而知。但从贺兰山地区的中晚元古代黄旗口群和王全口群、渣尔泰山地区的渣尔泰山群、白云鄂博地区的白云鄂博群的展布特点分析,这一时期的盖层沉积只限于这些地区,故推测鄂尔多斯陆块之下,可能不存在中、晚元古代的沉积。 (四) 古生代陆表海沉积 本期鄂尔多斯陆块为陆表海沉积环境,海水来自华北海和祁连海。本区自早元古代末形成古陆后,经长期剥蚀,地貌已准平原化,陆壳稳定。古生代初期,本区下降成为浅海盆地并接受沉积。早寒武世,相当于华北馒头期的龙王庙期沉积了碎屑岩建造,在东胜一带有东胜隆起(即乌兰格尔隆起)。当时气候干燥、炎热,海水较浅,盐度较高,沉积物形成了紫色砂岩、页岩,白云岩中常含有石膏和石盐假晶。中寒武世,海侵扩大,形成了碳酸盐建造。晚寒武世海退,形成了潮坪相碳酸盐建造。本区陆表海的沉积岩相,构成了一完整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系典型的地台盖层沉积。中晚寒武世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大量的三叶虫和腕足动物繁衍生殖。在晚寒武世发生了短暂的海退之后,早奥陶世全区又发生大面积的海侵。初期海水较浅,气候炎热,形成蒸发环境;晚期海水较深,生物开始繁盛,主要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腕足类等华北型海相生物。早奥陶世晚期,华北海和祁连海在本区沟通。早奥陶世马家沟末期发生了中加里东运动第I幕(早期),使鄂尔多斯陆块抬升,形成海退,造成本区中奥陶统的缺失。中奥陶世末期,区内发生了中加里东运动第II幕(晚期),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造成大面积海退,全区成为剥蚀区,从而使华北地台缺失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早石炭世的沉积。中石炭世,鄂尔多斯地区经过长期剥蚀后,又有海水侵入,形成中石炭统本溪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建造,本溪组底部往往有山西式铁矿和高铝粘土。晚石炭世,区内海水时侵时退,形成了上石炭统海陆交互相的沉积建造。早二叠世,鄂尔多斯陆块为近海平原的沉积环境,发育有平原上的河流、湖泊和沼泽相的含煤沉积建造。 (五)中新生代发展阶段坳陷盆地 1 中生代早期鄂尔多斯盆地开始发育 鄂尔多斯地区的早三叠世为气候干燥、炎热,植被不发育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河湖相的红色细碎屑岩建造,沉积物主要为砂岩、泥岩,此间爬行动物繁盛,主要为前棱蜥类、鄂尔多斯兽、哈镇兽等四足行走的爬行类。中三叠世,盆地东缘沉积了红色砾岩、泥岩;中部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植物日渐繁茂,主要为肋木、优脂杉等。爬行动物以中国肯氏兽为代表。中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幕,造成中晚三叠世地层间断。盆地北部抬升,晚三叠世地层缺失,而西缘坳陷继续下陷,盆地中心也开始下陷,鄂尔多斯地区开始全面地进入了典型的内陆盆地发展期。晚三叠世,除北部外,其它地区沉积了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煤层,盆地边缘区沉积厚度不过百米,盆地中部最大沉积厚度可达300米,而西部桌子山地区沉积厚度最大可达1800米,可见盆地坳陷中心在西部区。晚三叠世区内植物发育,形成了以延长植物群为代表的区域性植物群落。晚三叠世末发生了印支运动第III幕,盆地一度抬升,造成上三叠统部分地层被剥蚀。 2 中生代晚期鄂尔多斯盆地鼎盛时期恐龙由繁盛到灭绝 早、中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套陆相沉积物。早侏罗世中晚期,仅在准格尔旗南部沉积了一套百余米厚的陆相碎屑沉积富县组。中侏罗世,盆地处于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环境,植被发育,沉积了一套从西向东逐渐变薄的含煤层砂质沉积物。早、中侏罗世植被繁茂,早侏罗世为网格蕨格子蕨植物群,中侏罗世为锥叶蕨拟刺蕨植物群,此外还有银杏类、松柏类和苏铁类植物。动物界可见有鱼类、瓣腮类和叶肢介等生活在河湖之中。中侏罗世末期发生了燕山运动的第II幕,使中下侏罗世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并使鄂尔多斯台坳上升成为剥蚀区。白垩纪初,鄂尔多斯盆地下降,全区大部分地区接受了早白垩世沉积,形成了早白垩统沉积地层志丹群(现称伊金霍洛组),早期沉积物为河湖相红色碎屑,晚期为湖泊相砂泥质,总厚度可达千余米,沉积中心在盆地北部临河一线,为南北向延伸的箕状盆地,盆地东部已退缩到东胜一带。早白垩世中期盆地开始萎缩,沉积的东胜组为红色碎屑沉积建造。早白垩世晚期,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湖水退出,湖地干涸。晚白垩世,盆地成为剥蚀区。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以湖、河环境为主,植物繁茂,动物界生物种群多样,爬行动物以恐龙及龟鳖类为主,鱼类、水生软体动物、叶肢介、介形类等也十分繁盛。 (六)新生代现代地貌形成 古近纪本区主要为河、湖相含石膏红色砂泥质碎屑建造。鄂尔多斯盆地是始新世初开始下降,渐新世盆地西部沉积物分布广泛,主要为一套红色含石膏的沉积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北襄阳东津新区(经开区)东津司法所、六两河司法所社会化招聘工作人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儿童口腔护理模拟测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肾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社区医学慢性病管理策略评估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中医药中药膳食疗法养生防病模拟试题答案及解析
- 2025年9月重庆永川区五间镇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耳鼻喉科常见疾病手术治疗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药理学药物治疗方案设计模拟测试答案及解析
- 节后复工安全培训材料课件
- 2025年精神科抑郁症患者心理辅导技巧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房屋宅基地买卖合同
-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含答案)
- 2025年南网春招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餐饮业简易劳动合同范本下载
- 南通蓝浦环评报告书
- 商户维护与管理办法
- 2025至2030中国金属铬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陕西省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及解析)
- 128个护理诊断和措施大全
- 蒋介石-教学讲解课件
- 尿培养标本的留取规范及临床意义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