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颜色喜好顺序的实验研究.docx_第1页
有关颜色喜好顺序的实验研究.docx_第2页
有关颜色喜好顺序的实验研究.docx_第3页
有关颜色喜好顺序的实验研究.docx_第4页
有关颜色喜好顺序的实验研究.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颜色喜好顺序的实验研究钟涵 沈菲 郦丹丹 王亚茹(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心理学系,长春130000)摘要 本实验采用了对偶比较法的研究范式,研究了两名女性被试以及一名男性被试对颜色的喜好顺序,并依据其制作了等距顺序量表。结果发现,红色、橙色、粉色、黑色、黄色、紫红色、绿色、紫色、蓝色、橙色对于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总体的Z值依次为1.95 1.41 0.76 0 0.89 1.28 1.15 1.95 2.56 1.03和 1.02 1.32 1.62 0 1.32 0.94 1.27 1.02 2.03 0.08。对男性被试与女性被试总体的相关系数为0.146,一致性系数为-0.011,而女性被试之间的相关系数则高达0.751,一致性系数达0.522。关键词:对偶比较法 顺序量表 颜色喜好 两性差异 实验研究 1. 引言颜色是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小孩们喜欢万花筒、彩虹这类有这丰富色彩的事物,难以想象如果没有了色觉,生活会变的多么无趣。虽然有研究证实(现代生物学,2007年8月21日刊)对于颜色的喜好是先天决定的,但不能否认后天环境的塑造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个体都会逐渐的对颜色有所偏好。对这种偏好,一些研究者进行了研究。1984年,美国心理学家寇恩(Cohn)在他的颜色爱好研究报告中介绍了一种研究方法,被其称为对偶比较法(method of paired comparison)或称为配对比较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吧所有需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逐对呈现,让被试针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判断配对的刺激中哪一个在这种特性上的感觉更为明显。【1】这种研究方法来自于费希纳(1896)的实验美学,并且被提出后又得到了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Thurston)的进一步完善。【1】然而仅仅得到简单的顺序意义并不大,他本身不是量化的,因而所提供的信息同样也是十分有限的,这就要依赖于统计方法和高级心理量表。对于颜色的喜好,我们常使用等距量表。等距量表(equal interval scale)是一种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心理物理学中建立等距量表的方法主要有感觉等距法(equal sense distance method)和差别阈限法(differential threshold method),此外,它也可以由顺序量表转化而来。【1】对于颜色喜好的性别差异,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2007年8月21日出版的美国现代生物学杂志刊载了由英国纽卡斯大学的神经科学家Anya Hurlbert和Yazhu Ling进行的一项针对171名白人和38名来自中国新移民的颜色喜好性跨文化研究。他们发现颜色喜好在性别上有差异,而跨文化则无差异。并以此为根据认为男女对颜色喜好的差异是先天的。虽然如此,但是如今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使得世界各国有着更加频繁的交流,中国与欧洲的文化差异并不十分巨大,因此这一研究的说服力并不强。本实验中计算了多对等级数据的相关系数,其中主要用到了斯皮尔曼等级相关以及肯德尔U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是等级相关的一种,其相关系数常用rR或rS表示,有事也把这一统计量成为斯皮尔曼系数(Spearmans rho)。这种相关是对皮尔逊相关系数的延伸,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根据级差相关的一种特殊形式。【2】当有相同等级时,应当用C进行校正。公式为:C=n(n2-1)12,x2=N3-N12-Cx ;y2=N3-N12-Cy;rRC=x2+y2-D22x2y2。肯德尔W系数,又称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是表示多列等级变量的相关程度的一种方法,适用于两列以上的等级变量。有相同等级出现时应用修正共公式W=S112K2N3-N-KT。【2】肯德尔U系数又称一致性系数,适用于对K个评价者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分析。它与肯德尔W系数所处理的问题相同,但所处理的资料获得方法不同,计算结果也不一样。若评价者直接采用等级评定法,就采用前述的肯德尔W系数分析K个评定者是否具有一致性。若评价者采用对偶比较的方法,即将N件事两两配对,这样便应计算肯德尔U系数。肯德尔U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U=8(rrj2-Krrj)N(N-1)K(K-1)【2】本次实验,主试重复了经典的对偶比较法测个体颜色喜好性的实验,并依据实验结果绘制被试颜色喜好性的等距量表。从经典出发,练习和熟悉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步骤,并且探讨了男女对颜色喜好的差异。2. 研究方法2.1被试本次实验的被试为长春大学光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心理学系应用心理专业的大学二年级,女性学生两名,男性学生一名。平均年龄20周岁,均有近视,校正视力5.0,色觉正常,无色弱色盲。2.2实验器材不同颜色的笔一套(10支)。包括红色,橙色,粉色,黑色,黄色,紫红色,绿色,蓝色,棕色彩笔各一只。2.3实验过程1实验前,主试按下列公式来计算配对数:n(n-1)/2,n为参加比较的刺激的总数。本实验有5种颜色,刺激可配成5(51)/210对。这样10对刺激可按台阶式(表6-1)或斜线式(表6-2)排出呈现刺激的顺序。例如,用斜线式安排实验顺序,可按表3进行实验,同时准备好和表6-3一样的空白表格作为记录时用(这个表格不要填写数字,而是填写数字的得分,即作为填写答案用)。为了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10次后,应再测10次,后10次的顺序是将前10次的顺序颠倒。为了控制时间或空间误差,还要把两个刺激呈现的先后时间或空间左右位置同前10次呈现时颠倒一下,例如,第一次是先红后橙,或左红右橙,则第20次时应为先橙后红,或左橙右红。其余类推。2给被试如下的指导语:“我每次都给你看两种色块,请你告诉我你喜欢哪一张,最好能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一张。”3主试按表6-3所列顺序成对呈现不同颜色的卡片,要求被试比较并报告两张卡片中最喜爱哪一张,把比较结果填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白表格中。例如:横行橙和纵行红进行比较,被试比较喜爱红,则在横行橙和纵行红的交叉处写上“红”,如果横行黄和纵行橙比较,被试喜爱橙,则在横行黄和纵行橙的交叉处写上“橙”。依此类推。比较完10对后,再按相反的呈现顺序进行比较,并且每对颜色呈现的相对位置与第一轮呈现的位置相反。例如:如果第一轮从以红橙形式呈现,则第二轮以橙红形式呈现。其余类推。做完10次后休息2分钟。3. 实验结果3.1被试总体颜色喜好性表3.1-1被试总体计算表红色橙色粉色黑色黄色紫红色绿色紫色蓝色棕色C253239632233125477p0.4630.5930.7220.1110.5930.4260.5740.4630.8700.130C263340733243226488P0.4330.550.6670.1170.550.40.5330.4330.80.133Z-0.170.130.43-1.190.13-0.250.08-0.170.84-1.11Z1.021.321.6201.320.941.271.022.030.08 以表3.1-1中的Z为值绘制等距量表,结果如下表3.1-2 被试总体颜色喜好性等距量表黑色 棕色 紫红色 紫色,红色 绿色 橙色,黄色 粉色 蓝色 0 1 2Z值3.2女性被试1颜色喜好性表3.2-1 女被试1颜色喜好计算表红色橙色粉色黑色黄色紫红色绿色紫色蓝色棕色C391621211134180P0.1670.50.8890.1110.6670.6110.7220.2210C4101731312145191P0.20.50.850.150.650.60.70.250.950.05Z-0.8401.04-1.040.390.250.520.671.64-1.64Z0.81.642.680.62.031.892.162.313.280以表3.2-1中的Z为值绘制被试的等距量表,结果如下表3.2-2 女被试1颜色喜好等距量表 棕色 黑色 红色 橙色 紫红色 黄色绿色紫色 粉色 蓝色 0 1 2 3 Z值3.3女被试2颜色喜好性表3.3-1 女被试2颜色喜好计算表红色橙色粉色黑色黄色紫红色绿色紫色蓝色棕色C813183143107120p0.4440.72210.1670.7780.1670.5560.3890.6670C914194154118131P0.450.70.950.20.750.20.550.40.650.05Z-0.130.521.64-0.840.67-0.840.13-0.250.39-1.64Z1.512.163.280.82.310.81.771.392.030根据表3.3-1中的Z值,绘制等距量表3.3-2表3.3-2 女被试2颜色喜好等距量表棕色 黑色,紫红色 紫色 红色 绿色 蓝色 橙色 黄色 粉色0 1 2 3Z值3.4男被试颜色喜好性表3.4-1 男被试颜色喜好计算表红色橙色粉色黑色黄色紫红色绿色紫色蓝色棕色C14105169814177p0.7780.5560.2780.0560.3330.50.4440.7780.9440.389C151162710915188P0.750.550.30.10.350.50.450.750.90.4Z0.670.13-0.52-1.28-0.390-0.130.671.28-0.25Z1.951.410.7600.891.281.151.952.561.03根据表3.4-1中的Z值,绘制等距量表3.4-2表3.4-2 男被试颜色喜好等距量表 绿色黑色 粉色黄色 棕色 紫红色 橙色 紫色,红色 蓝色 0 1 2 3Z值3.5肯德尔U系数结果主试进行了两组肯德尔一致性系数的计算,分别计算了女性被试总体与男性被试的一致性系数和两个女被试之间的一致性系数。结果如下表3.5 肯德尔一致性系数表rijrij2KNU两女性被试之间50.5090.252100.522男女被试之间44.5066.25210-0.011由表3.5的结果可以看到由于当U=1时意味着完全一致而U=-1为完全不一致可以发现两名女被试之间的一致性良好,但男女之间的一致性却稍差。说明性别会影响个体对颜色喜好的一致性。3.6相关性同时主试也计算了这两组(女性被试总体与男性被试;两个女被试之间的一致性系数)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的相关系数,虽然斯皮尔曼等级想对处理对偶比较法所得数据并不理想,但是实验结果依然是属于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可处理的数据范畴内的,所以主试也进行了斯皮尔曼等级相关以与肯德尔一致性系数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参考。其结果如下表所示。表3.6 颜色喜好相关性结果表CxCyx2y2D2rRC男女之间0.50.582821400.146女被试之间00.582.582410.751通过表3.6的结果,可以发现,女性被试之间对颜色的喜好有强相关,而男女之间对眼的喜好几乎没有相关。和肯德尔一致性系数所体现出的结果吻合。4. 讨论分析4.1对偶比较法与恒定刺激法对偶比较法虽然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寇恩(Cohn)在他的颜色爱好研究报告中首次介绍,但这种方法却来自费希纳,它与费希纳的恒定刺激法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是对被试同时呈现两个刺激,都需要被试对两个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但这两者又有很多的不同点。对偶比较法(method of paired comparison)或称为配对比较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吧所有需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逐对呈现,让被试针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判断配对的刺激中哪一个在这种特性上的感觉更为明显。【1】恒定刺激法(或固定刺激法)(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us)又叫正误法(ture-false method)、次数法(frequency method),它是心里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等值等多种心理值。恒定刺激法是以相同的次数呈现少数几个恒定的刺激,通过被试觉察到每个刺激的次数来确定阈限。【2】首先对偶比较法选择的根据和恒定刺激法不同,对偶比较法是根据被试的主观感受,喜好来进行选择,测量的是高级心理过程。而恒定刺激法则只是根据被试直接感官体验进行报告,是一种实验内省法,测量的是低级的心理过程-感觉。其次,实验结果的数据类型不同。对偶比较法的实验结果所得的数据是一种顺序数据,不能直接进行计算,需要将其转化为等距数据。而恒定刺激法所得数据只要进行简单的处理即可,无需转化为等距数据。最后,这两者的目的和使用范围也有很大差别。对偶比较法的目的是测量被试对刺激某一属性的喜好程度,而恒定刺激法的目的则是用于测量某一感觉的阈限。前者的使用范围就是对被试都某一类事物的喜好性做出测量时使用,而后者则是用于测定某一感觉的阈限。同时它们受被试的影响也不同,对偶比较法测定的是喜好性等高级的心理活动,因此受到被试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且这一影响并不是误差而是正常的结果。而恒定刺激法则测量的是感觉阈限,是低级的心理活动,因此受被试主观因素影响较小,切这钟影响应作为一种实验误差尽量避免。4.2顺序数据转化为等距数据的方法在得到结果后,以总计C为依据计算各组P值,将P值转化为Z值,再以Z值修正为Z。具体方法为,假设共有n个刺激,每个刺激要和另外n-1个刺激相比,两轮比较的总次数为2(n-1)。所以,计算选中比例P时,要把选中分数除以2(n-1),即 P=C/2(n-1)。严格来说,每种刺激和它本身也应该比较,只不过是不分胜负的,故应该在每个C分数都加上0.5,因为进行了两轮比较,所以要加(0.5+0.5)=1。增加后的选中分数记做C,C=C+1。而C的选中比例P,可用C/2n计算。P应转换成Z分数。消除负值后将Z转换成Z,在横轴上表示出来,就构成了一个等距量表。4.3男女对颜色喜好性的差异实验的被试中男女均有,这为说明一些有关男女差异的问题提供了基本条件。首先,我们假设男性与女性对颜色喜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男性和女性所喜欢的颜色是不尽相同的,比方男性偏爱颜色较深的颜色,像棕色,黑色,深红色等;而女性则偏爱较亮的的颜色,比如粉红色,黄色,绿色等。第二个方面是男性和女性对不同颜色喜好的差异是否也是不同的,比如可能女性喜欢的颜色非常喜欢,而不喜欢的颜色则非常不喜欢;而男性对不同颜色喜好的差异则不那么大。(这一点可以从Z值数据或者Z值数据的离散性上反映出来)对于第一个方面的问题,主试计算了男女被试之间,和两名女性被试之间的肯德尔一致性系数,并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的统计方法,计算了这两对数据的相关系数。表3.5的结果显示出了男女差异的一些依据。首先,男性被试与女性被试总体之间的肯德尔U系数为-0.011,这说明男性被试与女性被试之间的一致性较差,且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也仅为0.146,基本不存在相关性。然而,两名女性被试之间的肯德尔U系数则为0.522,一致性很好;同样的,他们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751,有强相关。这样的结果证明在男女对不同颜色的喜好问题上,存在着两性差异。而对于第二个方面的问题,主试则计算了三个被试的标准差,以体现其离散程度,女性被试1的Z值标准差S2=1.009(X=1.379),女性被试2的Z值方差S2=0.861(X=1.605),男性被试的Z值方差S2=0.521(X=1.298)。在方差的角度,男性对于颜色喜好的离散程度略小于女性。男女之间的差异原因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在教养男孩和女孩时所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他们管这一现象叫做差异性社会化。不管个体是否喜欢,每个社会都有对女性和男性的预期角色,而且来自不同社会的标准也颇为一致。例如只要识别了婴儿的性别,马上就可以决定给他/她穿蓝色的还是粉色的衣服,取一个男孩的名字还是女孩的名字,称呼“他”或“她”。还有说法认为教养女孩的时候会比较温柔,会尽量保护她,而教养男孩的时候会比较严格,会要求他们独立。一些专家指出这个差别很明显,而另一专家则认为几乎找不到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而且始终存在的生物因素影响也不应该被忽略,有研究证实基因和激素的影响可能已经决定了男孩和女孩喜欢什么样的玩具乃至喜欢什么颜色(Alexander,2003)。【3】但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对于性别差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经提出是由于男女具有不同的生理解剖结构而造成的,他认为“女人的性格发展只是男人性人格发展的一种不成熟的变种”。对此文化人类学家格丽特米德(M.Mead)提出了质疑,认为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基本是随文化而异的。20世纪30年代,米德对新几内亚的三个部落进行观察,写成了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他认为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观念是非常文化取向的,通过各种文化中的性别行为模式的学习、模仿和认同后形成,而非不可磨灭的天性。【4】根据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男女对颜色喜好的差异应该是受社会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