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华姓氏的历史变迁.doc_第1页
浅论中华姓氏的历史变迁.doc_第2页
浅论中华姓氏的历史变迁.doc_第3页
浅论中华姓氏的历史变迁.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中华姓氏的历史变迁 摘要 姓氏作为人的符号,它诠释的不单单是一个个人,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中华姓氏的人越来越多。在民间,主要是研究家族的发展过程;在学术界,学者更多的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及文明的发展来加以研究的。我作为初入这一研究领域的学生,只是从中华姓氏的概貌来进行分析,并从中发掘这个领域的前沿问题。关键词 姓氏 文化 起源当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我们便接受了父母给我们受用一辈子的礼物姓名,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符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每天都在被别人叫唤着;同样,我们每天也都在叫唤着别人的姓名。从文字学上来看,一个姓只是一个汉字,实际上它远远超出了一个汉字所包含的内容,而是与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一起沉淀下来的文化。而方块字神奇的变化和象形表意性给姓名提供了宽广的演绎空间。这样历时几千年,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与文字有关的姓氏文化。一、研究中华姓氏文化的背景文革时期,姓氏研究被视为封建腐朽文化的代名词,许多诸如此类的文献被束之高阁;但是,政审却要求查足三代甚至四代。这不免是一对矛盾,体现那个时候“四人帮”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正确对待姓氏文化的态度是,认真研究,从中挖掘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灿烂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当然,其中一些腐朽的东西必须被排斥掉。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炎黄子孙的寻根热。海外华侨、港澳台胞频繁地来到山西、河南、浙江等地方寻根,这一方面说明了他们的拳拳之心,另一方面也传递了姓氏作为文化根的重要性。了解中华姓氏的人们肯定知道,不从姓氏着手进行寻根,几乎是无从寻起的。与此同时,中国各地也兴起了出谱热,各地各姓基本上都出过族谱。而且场面极其宏伟,前所未闻,就是一个很小的村庄,也要摆上一两百桌酒席。但这种出谱的方式只是局限在某个小块区域里,最大的也只是一个地级市,所以这一民间询查姓氏的方式是有限的,而且姓氏查询的延展性较差。尽管如此,这种活动毕竟展开了,今后这一活动将会朝着更深方向发展。姓氏文化研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自从这一研究领域的禁区放开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其中,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成果。如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联合推出的寻根中国中华百家姓邮资品文化珍藏册,在京首发。有些学者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遗传角度来研究姓氏文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姓氏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产业。比如有些人发达了,想认祖归宗,不免请这方面的专家研究族谱,不免要举行盛大仪式,等等。二、姓与姓氏的出现及演化(一)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先来剖析汉字“姓”的结构。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符号,它由“女”和“生”组成。在甲骨文里,“生”字被形象地刻画成一棵树苗在地上茁壮生长之形,再让一个女子虔诚地跪拜在这棵树前,便组成表示生命血缘的“姓”。显而易见,在这个古老的汉字中沉淀着上古时代以女性为主的生殖崇拜文化观念。关于“姓”的含义,古书上也都有记载,如:(1)“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名之字。”(左传.隐公元年)(2)“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鼓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说文解字)(3)“天子因生以赐姓。”(春秋.左传)以上几个例子说明,姓的含义最早与女性生子这一现象有关。无数个女性繁衍后代,其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为了把从同一个祖母传下来的人加以区别开来,这样便产生了姓。在遥远的古代,人类曾经历过母系氏族制。那时的婚姻是族外群婚制。即甲氏族中的一群同辈的男子,嫁到乙氏族中给一群同辈的女性做丈夫。每一个女子都有一个主要的丈夫,但同时还有多个“附属”丈夫(就像封建社会时期的一夫多妻制)。生下的孩子自然就“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也是姓为什么“从女从生”的原因。所以有一些古姓都从“女”也是这个道理。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所说的圣人因其母感于天而孕的神话传说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这正好反映了先民时期“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远古母权崇拜的事实。黄帝姓姬,是因为母居姬水而生之;炎帝姓姜,是因为母居姜水而育之,此即左传.隐公八年所谓“因生以赐姓”。唯因“姓”字从女生会意,而具有非常明显的女性化色彩,我国最古老的一批姓,譬如姬、好、妊、妃等,皆从“女”字显现出作为伟大母亲曾享有的崇高与辉煌。(二)姓向姓氏的转化在上古时期,“姓”又写作“ ”或“生”、“ ”。这些不同的写法。反映了“姓”字本身历史发展的轨迹。如“姓”写作“ ”主要见于商朝。至春秋战国时期,“ ”字又被写成“生”。此后,姓字又由“生”演化为“ ”,再到现在的姓字。岁月流逝,斗转星移,随着父权代替母权主宰天下,“姓”也从女性名下移位成了男性专利。不仅子从父姓,其媳妇即其子之妻也必须在称呼上与其夫得要有一定的联系。如王家女子嫁到张家叫“张王氏”,赵门千金嫁到李家叫“李赵氏”。至于庶民百姓,则干脆将嫁过门的女子连名带姓皆省略了,直接以其夫之名取而代之称为“某某家的”,如红楼梦里的林之孝家的,今天,尽管子从父姓的传统依然,但夫妻各以己姓合成孩子之名(如花季.雨季中的刘夏,是由其父的刘和其母的夏合并而来。)已非鲜见,而双子女家庭的子女一从父姓一从母姓亦开始被社会如同并接受。此外,我们往往把“姓”和“氏”连在一起用,其实最早时期“姓”与“氏”是不同的。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姓”的本意是女子生的子女,在母系社会,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就是同姓;在父系社会,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之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的现象。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的。 贵族获得氏的方式只要有:(1)以国名为氏(2)以邑名为氏 (3)以官名为氏(4)以职业名为氏(5)以住地之名为氏(6)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 (7)以贵族的字为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是世界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五千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受宗法制度的持续影响,几千年历史中,祭祀祖宗,不断烟火,成了家族的头等大事。尤其在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有着同姓聚居和修谱联宗的习俗,在全国形成了无数群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中国姓氏父传子的方式垂直而稳定,再加上中国目前保存有大量血样统计资料,有关姓氏的准确记录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在今天的社会里,它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三)姓氏与中国的等级观念当你想知道某人的姓名时,你会这样问:“先生(小姐)您贵姓?”。为何要在姓前加上一个“贵”字呢?这也得源与古代的历史背景了。谈到我国的百家姓,很容易使人想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开头的百家姓。这首百家姓由宋代一位来自钱塘的士大夫所编。这首百家姓实际上不止百家。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它共收录姓氏438个,其中单姓408,复姓30个。它里面姓氏不是以人口的多少来排列次序的,而是以政治地位为标准的。如它以“赵”姓开头,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接着以“钱”氏,是因为钱塘一带由一个钱姓王朝的直接领导。这很好的体现了姓的贵之所在。如同上述的百家姓一样,由于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是身份地位,所以使用的形似也往往带有很浓的等级色彩。各个王朝都有各自的贵姓,如我国的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十大王朝,夏朝皇帝姓启,商朝皇帝姓子,周朝皇帝姓姬,秦朝皇帝姓嬴,汉朝皇帝姓李,元朝皇帝姓朱,清朝皇帝姓爱新觉罗。在各朝皇帝当政的时候,其所使用的姓氏无疑是当时最尊贵的。此外,我国历朝皇帝为了收揽人心,还往往把自己的姓氏作为特别的礼物赏赐给那些异姓大臣,让他们改姓与自己的姓氏相同,而那些被赐姓的人也把此当作特别之荣耀。在我国封建社会,这类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只要翻一翻二十四史,几乎随处可见。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姓氏有一万多个,现在常用的有多个,如果溯流而上,均可追溯至太昊伏羲,其中李、陈、王、孙、胡等多个大姓直接起源于淮阳。伏羲之后,中华姓氏虽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但总过程没有变,众多姓氏同根同族,互为依存,血脉相连。姓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牢牢系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三、中华姓氏的研究前景经济学家说,货币是表示经济数量的符号,而姓氏却是解构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一把钥匙,姓氏印在我们身上的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遗传密码。作为如此重要的社会现象,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对发掘中国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1、以单个姓氏为对象进行研究。其中,着重研究是一些大姓或一些很偏的姓,这可以从一个较窄的切入点深化研究,从而可以以点带面,解释中国文明起源的深层次的东西。2、政府应该重视姓氏研究,推动民间力量参与。在过去出谱热中,我们发现关于姓氏的第一手资料绝大多数都保留在民间。政府的作用要使这种民间的研究由区域性的转向全国性的,只有在一个完全范围内,这种研究才能彻底。如河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