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手册(摘录)全部.doc_第1页
简化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手册(摘录)全部.doc_第2页
简化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手册(摘录)全部.doc_第3页
简化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手册(摘录)全部.doc_第4页
简化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手册(摘录)全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一、坪地街道危险化学品品名拼音索引2二、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理基本程序61、气体类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处理基本程序62、气体类危险化学品爆炸燃烧事故现场处理基本程序93、液体类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处理基本程序124、液体类危险化学品爆炸燃烧事故现场处理基本程序155、固体类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处理基本程序186、固体类危险化学品爆炸燃烧事故现场处理基本程序20三、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理方案22101:爆炸品-1.1、1.2、1.3、1.5、1.6,A或B配装组22201:气体-易燃(包括冷冻液化气体)23202:气体-有毒-易燃(极度危害的)24203:气体-易燃-腐蚀的25204:气体-有毒-易燃的26205:气体-氧化性的(包括冷冻液化气体)27206:气体-有毒的或腐蚀的28207:气体-腐蚀的29301:易燃液体(极性的、或与水混溶的)30302:易燃液体(非极性的、或与水不混溶的)31303:易燃液体非极性的、与水不混溶的或有毒的32304:易燃液体腐蚀的33401:易燃固体34402:易燃固体有毒的和(或)腐蚀的35403:自燃性物质36404:遇水反应性物质腐蚀性的37405:遇水反应性物质(放出易燃和有毒气体)38501:氧化剂39502:氧化剂-有毒的(固体)40503:氧化剂-(遇水反应的)41504:有机过氧化物(对热和杂质敏感的)42505:有机过氧化物(对热、杂质和摩擦敏感的)43601:有毒物质(不燃的)44602:有毒和(或)腐蚀性物质(不燃的)45603:有毒和(或)腐蚀性物质(可燃或遇水反应的)46四、危险化学品泄漏初始隔离距离和防护距离47五、主要有毒化学品中毒现场急救57六、常见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63七、附件73附件一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73附件二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77附件三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82附件四 坪地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名单891、取得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共15家)892、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甲种)的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共5家)913、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乙种)的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共12家,其中带仓储的7家,不带仓储的5家)92一、坪地街道危险化学品品名拼音索引名称UN号危规号处理方案编号处理方案页码理化性质A氨基清烘漆33646氨基树脂186633645氨溶液(10%-35%)26728250360458101B苯11143205030439101苯乙烯205533541302371011丙醇1274320642-丙醇12193206430338101丙酮10903102530136101丙烯酸22188161730641101丙烯酸磁漆33646丙烯酸漆稀释剂32198丙烯酸清烘漆33646丙烯酸烘漆33646丙烯酸清漆32198丙烯酸清漆稀释剂32198丙烯酸树脂丙烯酸乙酯191732147丙烯酸正丁酯23483360130338101丙烯酰胺20746174060357102不饱和聚酯树脂33645C柴油醇酸烘漆33646醇酸绝缘漆33646醇酸漆稀释剂33646醇酸清漆33646醇酸树脂33646次氯酸钠溶液179183501粗苯3205130439D丁酸酯类化合物335982-丁酮119332073301361022-丁氧基乙醇6159261592E二甲苯异构体混合物130733535102二甲氧基甲烷123431031二氯甲烷1593615521,2-二甲苯13073353530439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乙烷33516103N,N-二甲基甲酰胺226533627F氟化铵250561513氟化氢铵281783003G高锰酸钾149051048过硫酸铵144451504过硫酸钠150551504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糊状物,含量52%】310252048过氧化氢(20%-60%)20155100150351103H环己酮191533590环氧醇酸清烘漆32198环氧磁漆33646环氧烘漆33646环氧漆固化剂32198环氧漆固化剂稀释剂32198环氧漆稀释剂32198环氧树脂186632197环己烷11453100430237104J甲苯12943205230439105甲醇12303205830540105甲基苯12943205230439甲酸177981101聚氨脂漆稀释剂32198聚氨酯树脂33645聚酸树脂绝缘漆33646聚酯漆稀释剂32198聚酯树脂绝缘漆33646聚酯树脂清漆336462-甲基-1-丙醇1112335524-甲基-2-戊酮320757110甲聚氨脂固化剂32198L连二亚硫酸钠138442012硫化钾18478201260357106硫化钠18498201160357106硫酸18308100740546硫酸钠非危险化学品硫酸铜61519氯丁酚醛胶沾剂32196氯化锌233183504Q汽油12033100130237107氢氟酸179081016氢氧化钾18138200260458107氢氧化钠18238200160458107氢氧化钠溶液182482001604582-羟基-4-甲基-2-戊酮3207730338108S三氯化铁177381513三氯甲烷18886155360155三氯乙烯171061580三氧化铬146351519石脑油12563200430237108松节油129933638松香水33643塑料油墨336471,1,1-三氯乙烷2831615551,2,3-三甲基苯335361,3,5-三甲基苯2325335361,2,4,5-四甲苯41517T碳酸(二)甲酯116132157X硝化纤维素溶液20593219030136硝基磁漆32198硝基底漆32198硝基木器清漆32198硝基木器稀释剂32198硝基漆稀释剂32198硝基清漆32198硝酸20138100260761110硝酸钾148651056硝酸钠149851055Y压敏胶32196亚硫酸氢钠269381510亚硝酸钠150051525盐酸17898101321034乙醇无水11703206130136111乙醇溶液-18闪点2311703206130136111乙酸(大于80%)278981601乙酸甲酯123132126乙酸乙二醇甲醚118933570乙酸乙二醇乙醚117233570111乙酸乙酯11733212730338乙酯乙稀酯13013213130338乙酯正丁酯11233213030338异丁烯酸甲酯抑制了的186232148银粉浆139643013印刷油墨139643013油画上光油33647Z正丁醇112033552正己烷120831005正磷酸180581501重铬酸钠143951520二、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理基本程序1、气体类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处理基本程序一、防护1.1根据泄漏气体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1.2防护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2表1.2危险区毒性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剧毒一级一级二级高毒一级一级二级中毒一级二级二级低毒二级三级三级微毒二级三级三级1.3防护标准见表1.3表1.3级别形式防化服防护服防护面具一级全身内置式重型防化服全棉式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二级全身封闭式防化服全棉式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三级呼吸简易防化服战斗服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二、询情2.1遇险人员情况;2.2容器储量、泄漏量、泄漏时间、部位、形式、扩散范围;2.3周边单位、居民、地形、电源、火源等情况;2.4消防设施、工艺措施、到现场人员处理意见。三、侦察3.1搜寻遇险人员;3.2使用检测仪器测定泄漏物质、浓度、扩散范围;3.3测定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3.4确认设施、建(构)筑物险情及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各种危险源;3.5确认消防设施运行情况;3.6确定攻防路线、阵地;3.7现场周边污染情况。四、警戒4.1根据询情、侦检情况确定警戒区域;4.2将警戒区域划分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和安全区并设置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设立隔离带;4.3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物资、并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五、救生5.1组成救生小组,根据1.2、1.3选用并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危险区域;5.2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移至安全区域;5.3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按“九、救护”的要求现场急救;5.4将伤情较重者送交医疗急救部门救治。六、控险6.1启用单位喷淋、泡沫、蒸汽等固定、半固定灭火设施;6.2选定水源、铺设水带、设置阵地、有序展开;6.3设置水幕或屏封水枪,稀释、降解泄漏物浓度,或设置蒸汽幕;6.4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七、堵漏7.1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7.2若易燃气体泄漏,所有堵漏行动必须采取防爆措施,确保安全;7.3关闭前置阀门,切断泄漏源;7.4根据泄漏对象,对不溶于水的液化气体,可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7.5堵漏方法见表7.5表7.5部位形式方法罐体砂眼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缝隙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金属堵漏锥堵漏孔洞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金属堵漏锥堵漏裂口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管道砂眼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缝隙使用外封式堵漏袋、金属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堵漏孔洞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堵漏、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裂口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阀门使用阀门堵漏工具组、注入式堵漏胶、堵漏夹具堵漏法兰使用专用法兰夹具、注入式堵漏胶堵漏八、输转8.1利用工艺措施倒罐或放空;8.2转移较危险的瓶(罐)。九、救护9.1现场救护9.1.1将染毒者迅速撤离现场,转移到上风或侧上风方向空气无污染地区;9.1.2有条件时应立即进行呼吸道及全身防护、防止继续吸入染毒;9.1.3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采取心脏复苏措施,并给予氧气;9.1.4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服装;皮肤污染者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眼睛污染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9.2使用特效药物治疗;9.3对症治疗;9.4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十、洗消10.1在危险区和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10.2洗消的对象10.2.1轻度中毒的人员;10.2.2重度中毒的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10.2.3现场医务人员;10.2.4消防和其他抢险人员以及群众互救人员;10.2.5抢救或染毒器具;10.3使用相应的洗消药剂;10.4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以防造成次生灾害。十一、清理11.1用喷雾水、蒸汽、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气(液);11.2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11.3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十二、警示12.1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12.2易燃气体泄漏时12.2.1应严格控制危险区域内的一切火源;12.2.2应严格控制进行重度危险区实施抢险作业的人员数量;12.2.3严禁处理人员在泄漏区域内下水道等地下空间顶部、井口处滞留。12.3谨慎使用点火方法12.3.1原则(遇到下列情况时采用)12.3.1.1泄漏扩散将会引起更严重灾害后果时;12.3.1.2顶部受损泄漏,堵漏无效时;12.3.1.3槽车在人员密集区泄漏,无法转移或堵漏时;12.3.1.4泄漏浓度有限(浓度小于爆炸下限30%)、范围较小时。12.4点火方法12.4.1铺设导火索(绳)点燃(在安全区内操作);12.4.2使用长竹点燃(在上风方向、穿防火服、用水枪掩护等,仅适用于放空点燃);12.4.3抛射火种点燃(在上风方向、安全区内使用信号枪、电光弹等操作)。12.5严密监视液相流淌、气相扩散情况,防止灾情扩大;12.6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12.7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2、气体类危险化学品爆炸燃烧事故现场处理基本程序一、防护1.1根据爆炸燃烧气体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1.2防护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2表1.2危险区毒性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剧毒一级一级二级高毒一级一级二级中毒一级二级二级低毒二级三级三级微毒二级三级三级1.3防护标准见表1.3表1.3级别形式防化服防护服防护面具一级全身内置式重型防火服全棉式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二级全身隔热服全棉式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三级呼吸战斗服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二、询情2.1被困人员情况;2.2容器储量、燃烧时间、部位、形式、火势范围;2.3周边单位、居民、地形等情况;2.4消防设施、工艺措施、到场人员处理意见。三、侦察3.1搜寻被困人员;3.2燃烧部位、形式、火势范围、对毗邻威胁程度等;3.3确认消防设施运行情况;3.4生产装置、控制系统、建(构)筑物损坏程度;3.5确定攻防路线、阵地;3.6现场周边污染情况。四、警戒4.1根据询情、侦察情况确定警戒区域;4.2将警戒区域划分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和安全区并设置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设立隔离带;4.3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物资、并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五、救生5.1组成救生小组,根据1.2、1.3选用并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危险区域;5.2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移至安全区域;5.3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按“九、救护”的要求现场急救;5.4将伤情较重者送交医疗急救部门救治。六、控险6.1冷却燃烧罐(瓶)及相邻的容器,重点应是受火威胁的一面;6.2冷却要均匀、不间断;6.3冷却尽可能使用固定式水炮、带架水炮、自动摇摆水炮(枪)和遥控移动炮;6.4冷却强度应不小于0.2l/s;6.5启用单位喷淋、泡沫、蒸汽等固定或半固定灭火设施。七、排险7.1外围灭火向泄漏点、主火点进攻前,应将外围火点彻底扑灭。7.2堵漏7.2.1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7.2.2所有堵漏行动必须采取防爆措施,确保安全;7.2.3关闭前置阀门,切断泄漏源;7.2.4根据泄漏对象,对不溶于水的液化气体,可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7.2.5堵漏方法见表7.2.5表7.2.5部位形式方法罐体砂眼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缝隙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金属堵漏锥堵漏孔洞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金属堵漏锥堵漏裂口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管道砂眼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缝隙使用外封式堵漏袋、金属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堵漏孔洞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堵漏、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裂口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阀门使用阀门堵漏工具组、注入式堵漏胶、堵漏夹具堵漏法兰使用专用法兰夹具、注入式堵漏胶堵漏7.3输转7.3.1利用工艺措施倒罐或排空;7.3.2转移受火势威胁的瓶(罐)。7.4点燃当罐内气压减小,火焰自动熄灭,或火焰被冷却水流扑灭,但还有气体扩散且无法实施堵漏,仍能造成危害时,要果断采取点燃。八、灭火8.1灭火条件8.1.1周围火点已彻底扑灭;8.1.2外围火种等危险源已全部控制;8.1.3着火罐已得到充分冷却;8.1.4兵力、装备、灭火剂已准备就绪;8.1.5物料源已被切断,且内部压力明显下降;8.1.6堵漏准备就绪,并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完成。8.2灭火方法8.2.1关闭断气法:关闭阀门,切断气源,自行熄灭。8.2.2干粉抑制法:视燃烧情况使用车载干粉炮、胶管干粉枪、推车式或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灭火。8.2.3水流切封法:采用多支水枪并排或交叉形成密集水流面,集中对准火焰根部下方射水,同时向火头方向逐渐移动,隔断火焰与空气接触使火熄灭。8.2.4泡沫覆盖法:对流淌火喷射泡沫进行覆盖灭火。8.2.5旁通注入法:将惰性气体等灭火剂在喷口前的管道旁处注入以达灭火。九、救护9.1现场救护9.1.1将染毒者迅速撤离现场,转移到上风或侧上风方向空气无污染地区;9.1.2有条件时应立即进行呼吸道及全身防护、防止继续吸入染毒;9.1.3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采取心脏复苏措施,并给予氧气;9.1.4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服装;皮肤污染者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眼睛污染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9.2使用特效药物治疗;9.3对症治疗;9.4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十、洗消10.1在危险区和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10.2洗消的对象10.2.1轻度中毒的人员;10.2.2重度中毒的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10.2.3现场医务人员;10.2.4消防和其他抢险人员以及群众互救人员;10.2.5抢救或染毒器具;10.3使用相应的洗消药剂;10.4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以防造成次生灾害。十一、清理11.1用喷雾水、蒸汽、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气(液);11.2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11.3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十二、警示12.1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12.2不准盲目灭火,防止再次发生爆炸;12.3冷却时严禁向火焰喷射口射水,防止燃烧加剧;12.4当贮罐火灾现场出现罐体震颤、啸叫、火焰由黄变白、温度急剧升高等爆炸征兆时,指挥员应果断下达紧急避险命令,参战人员应迅撤出和隐蔽;12.5严禁处理人员在泄漏区域内下水道等地下空间顶部、井口处滞留;12.6严密监视液相流淌、气相扩散情况,防止灾情扩大;12.7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12.8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3、液体类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处理基本程序一、防护1.1根据泄漏液体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1.2防护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2表1.2危险区毒性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剧毒一级一级二级高毒一级一级二级中毒一级二级二级低毒二级三级三级微毒二级三级三级1.3防护标准见表1.3表1.3级别形式防化服防护服防护面具一级全身内置式重型防化服全棉式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二级全身封闭式防化服全棉式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三级呼吸简易防化服战斗服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二、询情2.1遇险人员情况;2.2容器储量、泄漏量、泄漏时间、部位、形式、扩散范围;2.3周边单位、居民、地形、电源、火源等情况;2.4消防设施、工艺措施、到现场人员处理意见。三、侦检3.1搜寻遇险人员;3.2使用检测仪器测定泄漏物质、浓度、扩散范围;3.3确认设施、建(构)筑物险情及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各种危险源;3.4确认消防设施运行情况;3.5确定攻防路线、阵地;3.6现场周边污染情况。四、警戒4.1根据询情、侦检情况确定警戒区域;4.2将警戒区域划分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和安全区并设置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设立隔离带;4.3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物资、并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五、救生5.1组成救生小组,根据1.2、1.3选用并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危险区域;5.2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移至安全区域;5.3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按“九、救护”的要求现场急救;5.4将伤情较重者送交医疗急救部门救治。六、控险6.1启用单位喷淋、泡沫、蒸汽等固定、半固定灭火设施;6.2选定水源、铺设水带、设置阵地、有序展开;6.3设置水幕或屏封水枪,稀释、降解泄漏物浓度,或设置蒸汽幕;6.4用干砂土、水泥粉、煤灰等围堵或导流,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流散;6.5视情况使用移动式泡沫管枪(炮)或高倍数泡沫发生器喷射泡沫,充分覆盖液面。七、堵漏7.1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7.2若易燃液体泄漏,所有堵漏行动必须采取防爆措施,确保安全;7.3关闭前置阀门,切断泄漏源;7.4根据泄漏对象,对非溶于水且比水轻的易燃液体,可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7.5堵漏方法见表7.5表7.5部位形式方法罐体砂眼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缝隙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金属堵漏锥堵漏孔洞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金属堵漏锥堵漏裂口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管道砂眼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缝隙使用外封式堵漏袋、金属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堵漏孔洞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堵漏、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裂口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阀门使用阀门堵漏工具组、注入式堵漏胶、堵漏夹具堵漏法兰使用专用法兰夹具、注入式堵漏胶堵漏八、输转8.1利用工艺措施倒罐或导流;8.2转移较危险的瓶(罐、桶)。九、救护9.1现场救护9.1.1将染毒者迅速撤离现场,转移到上风或侧上风方向空气无污染地区;9.1.2有条件时应立即进行呼吸道及全身防护、防止继续吸入染毒;9.1.3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采取心脏复苏措施,并给予氧气;9.1.4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服装;皮肤污染者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眼睛污染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9.2使用特效药物治疗;9.3对症治疗;9.4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十、洗消10.1在危险区和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10.2洗消的对象10.2.1轻度中毒的人员;10.2.2重度中毒的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10.2.3现场医务人员;10.2.4消防和其他抢险人员以及群众互救人员;10.2.5抢救或染毒器具;10.3使用相应的洗消药剂;10.4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以防造成次生灾害。十一、清理11.1少量残液:用干砂土、水泥粉、煤灰、干粉等吸咐,收集后作技术处理或视情倒至空旷地掩埋;对与水反应或溶于水也可视情直接使用大量水稀释,污水放入污水处理系统;11.2大量残液:用防爆泵抽吸或使用无火花盛器收集,集中处理;11.3在污染地面洒上中和或洗涤剂浸洗,然后用大量直流水清扫现场,特别是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11.4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11.5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十二、警示12.1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12.2易燃液体泄漏,一切处理行动自始至终必须严防引发爆炸;12.3严密监视液体流淌情况,防止灾情扩大;12.4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12.5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4、液体类危险化学品爆炸燃烧事故现场处理基本程序一、防护1.1根据爆炸燃烧液体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1.2防护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2表1.2危险区毒性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剧毒一级一级二级高毒一级一级二级中毒一级二级二级低毒二级三级三级微毒二级三级三级1.3防护标准见表1.3表1.3级别形式防化服防护服防护面具一级全身内置式重型防火服全棉式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二级全身隔热服全棉式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三级呼吸战斗服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二、询情2.1被困人员情况;2.2容器储量、燃烧时间、部位、形式、火势范围;2.3周边单位、居民、地形等情况;2.4消防设施、工艺措施、到场人员处理意见。三、侦察3.1搜寻被困人员;3.2燃烧部位、形式、火势范围、对毗邻威胁程度等;3.3确认消防设施运行情况;3.4生产装置、控制系统、建(构)筑物损坏程度;3.5确定攻防路线、阵地;3.6现场周边污染情况。四、警戒4.1根据询情、侦察情况确定警戒区域;4.2将警戒区域划分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和安全区并设置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设立隔离带;4.3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物资、并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五、救生5.1组成救生小组,根据1.2、1.3选用并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危险区域;5.2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移至安全区域;5.3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按“九、救护”的要求现场急救;5.4将伤情较重者送交医疗急救部门救治。六、控险6.1冷却燃烧罐(瓶)及相邻的容器,重点应是受火威胁的一面;6.2冷却要均匀、不间断;6.3冷却尽可能使用带架水炮或自动摇摆水炮(枪);6.4冷却强度应不小于0.2l/s;6.5用干砂土、水泥粉、煤灰等围堵或导流,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流散。七、排险7.1外围灭火向泄漏点、主火点进攻前,应将外围火点彻底扑灭。7.2堵漏7.2.1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7.2.2所有堵漏行动必须采取防爆措施,确保安全;7.2.3关闭前置阀门,切断泄漏源;7.2.4根据泄漏对象,对非溶于水且比水轻的液体,可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7.2.5堵漏方法见表7.2.5表7.2.5部位形式方法罐体砂眼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缝隙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金属堵漏锥堵漏孔洞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金属堵漏锥堵漏裂口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管道砂眼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缝隙使用外封式堵漏袋、金属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堵漏孔洞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堵漏、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裂口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阀门使用阀门堵漏工具组、注入式堵漏胶、堵漏夹具堵漏法兰使用专用法兰夹具、注入式堵漏胶堵漏7.3输转7.3.1利用工艺措施倒罐或导流;7.3.2转移受火势威胁的瓶(罐、桶)。八、灭火8.1灭火条件8.1.1周围火点已彻底扑灭,火种等危险源已全部控制;8.1.2堵漏准备就绪;8.1.3着火罐(桶)已得到充分冷却;8.1.4兵力、装备、灭火剂已准备就绪。8.2灭火方法8.2.1关阀断料法:关闭断料,熄灭火源;8.2.2泡沫覆盖法:对燃烧罐(桶)和地面流淌火喷射泡沫进行覆盖灭火;8.2.3砂土覆盖法:使用砂土、水泥粉、煤灰、石墨等覆盖灭火;8.2.4干粉抑制法:视燃烧情况使用车载干粉炮、胶管干粉枪、推车式或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灭火。九、救护9.1现场救护9.1.1将染毒者迅速撤离现场,转移到上风或侧上风方向空气无污染地区;9.1.2有条件时应立即进行呼吸道及全身防护、防止继续吸入染毒;9.1.3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采取心脏复苏措施,并给予氧气;9.1.4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服装;皮肤污染者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眼睛污染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9.2使用特效药物治疗;9.3对症治疗;9.4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十、洗消10.1在危险区和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10.2洗消的对象10.2.1轻度中毒的人员;10.2.2重度中毒的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10.2.3现场医务人员;10.2.4消防和其他抢险人员以及群众互救人员;10.2.5抢救或染毒器具;10.3使用相应的洗消药剂;10.4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以防造成次生灾害。十一、清理11.1少量残液:用干砂土、水泥粉、煤灰、干粉等吸咐,收集后作技术处理或视情倒至空旷地掩埋;11.2大量残液:用防爆泵抽吸或使用无火花盛器收集,集中处理;11.3在污染地面洒上中和或洗涤剂浸洗,然后用大量直流水清扫现场,特别是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11.4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11.5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十二、警示12.1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12.2严密监视液体流淌情况,防止灾情扩大;12.3扑灭流淌火灭时,泡沫覆盖要充分到位,并防止回火或复燃;12.4当着火罐或装置出现震颤、啸叫、火焰由黄变白、温度急剧升高等爆炸征兆时,指挥员应果断下达紧急避险命令,参战人员应迅撤出和隐蔽;12.5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12.6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5、固体类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处理基本程序一、防护1.1根据泄漏固体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1.2防护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2表1.2危险区毒性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剧毒一级一级二级高毒一级一级二级中毒一级二级二级低毒二级三级三级微毒二级三级三级1.3防护标准见表1.3表1.3级别形式防化服防护服防护面具一级全身内置式重型防化服全棉式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二级全身封闭式防化服全棉式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三级呼吸简易防化服战斗服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二、询情2.1遇险人员情况;2.2物质泄漏时间、部位、形式、已散范围;2.3单位的消防组织与设施;2.4工艺处理措施、到现场人员处理意见。三、侦检3.1搜寻遇险人员;3.2使用检测仪器测定泄漏物质、浓度及扩散范围;3.3确认设施、建(构)筑物险情及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各种危险源;3.确定攻防路线、阵地;3.现场周边污染情况。四、警戒4.1根据询情、侦检情况确定警戒区域;4.2将警戒区域划分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和安全区并设置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设立隔离带;4.3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并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五、救生5.1组成救生小组,根据1.2、1.3选用并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危险区域;5.2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移至安全区域;5.3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按“八、救护”的要求现场急救;5.4将需要救治人员送交医疗急救部门救治。六、控险6.1占领水源,铺设干线,设置阵地、有序展开;6.2做好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及砂土灭火进攻的准备,以防万一。七、排险7.1少量物品泄漏,小心扫起来,收集于专用密封桶或干净、有盖的容器中;对溶于水或与水反应的物品可视情直接使用大量水稀释,污水放入废水系统;7.2大量物品泄漏,先用塑料布、帆布等覆盖,减少飞散,然后尽可能回收,恢复原状,若完全回收有困难,可收集后运至废物处理。八、救护.1现场救护.1.1将迅速将遇险者救离危险区域;.1.2注意呼吸道(戴防毒面具、面罩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和皮肤(穿防护服)的防护;8.1.3对昏迷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挤压,采取心脏复苏措施,并输氧气;8.1.4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服装;皮肤污染者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眼睛污染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对易损伤呼吸道及粘膜的化合物应注意呼吸道是否通畅,防止窒息与阻塞;对消化道服入者应立即催吐。8.2对症治疗;8.3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九、洗消9.1在危险区和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9.2洗消的对象9.2.1轻度中毒的人员;9.2.2重度中毒的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9.2.3现场医务人员;9.2.4消防和其他抢险人员以及群众互救人员;9.2.5抢救或染毒器具;9.3使用相应的洗消药剂;9.4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以防造成次生灾害。十、清理10.1在污染地面洒上中和或洗涤剂浸洗,然后用大量直流水清扫现场,特别是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物;10.2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10.3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十一、警示11.1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11.2可燃物泄漏,应消除现场一切可能引发燃烧爆炸的点火源;11.3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11.4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6、固体类危险化学品爆炸燃烧事故现场处理基本程序一、防护1.1根据爆炸燃烧固体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1.2防护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2表1.2危险区毒性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剧毒一级一级二级高毒一级一级二级中毒一级二级二级低毒二级三级三级微毒二级三级三级1.3防护标准见表1.3表1.3级别形式防化服防护服防护面具一级全身内置式重型防火服全棉式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二级全身隔热服全棉式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三级呼吸战斗服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二、询情2.1被困人员情况;2.2燃烧物质、时间、部位、形式、火势范围;2.3周边单位、居民、地形、供电等情况;2.4单位的消防组织、水源、设施;2.5工艺措施、到场人员处理意见。三、侦察3.1搜寻被困人员;3.2确定燃烧物质、范围、蔓延方向、火势阶段、对邻近的威胁程度等;3.3确认设施、建(构)筑物险情;3.4确认消防设施运行情况;3.5确定攻防路线、阵地;3.6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四、警戒4.1根据询情、侦察情况确定警戒区域;4.2将警戒区域划分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和安全区并设置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设立隔离带;4.3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物资、并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五、救生5.1组成救生小组,根据1.2、1.3选用并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危险区域;5.2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移至安全区域;5.3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按“九、救护”的要求现场急救;5.4将需要救治者送交医疗急救部门救治。六、控险6.1启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等固定或半固定灭火设施;6.2占领水源,铺设干线,设置阵地、有序展开。七、输转转移受火势威胁的桶、箱、瓶、袋等。八、灭火8.1砂土覆盖法:使用砂土、水泥粉、煤灰、石墨等覆盖灭火;8.2干粉抑制法:视燃烧情况使用车载干粉炮、胶管干粉枪、推车式或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灭火;8.3泡沫覆盖法:对不与水反应的物品喷射泡沫进行覆盖灭火;8.4用水强攻灭疏结合法:对与水反应的物品如保险粉火灾,一般不能直接用水扑救,但在有限空间内(如货运船),桶装堆垛中因固体泄漏引发火灾,在使用干粉、砂土等灭火剂难以助效的情况下,可直接出水强攻,边灭火,边冷却、边疏散,加快泄物反应,直至火灾熄灭。九、救护9.1现场救护9.1.1将迅速将遇险者救离危险区域;9.1.2注意呼吸道(戴防毒面具、面罩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和皮肤(穿防护服)的防护;9.1.3对昏迷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