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小学教育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策略的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20世纪末,全球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蓬勃发展,注重实践活动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国际数学课程的一个趋势。为了适应21世纪的教育要求,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在总结了国内外数学课程与教育改革的经验基础上,于2001年,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一起列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设置,旨在增强生活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使得其他三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学习的内容。标准具体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得列入很好地反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该领域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通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认识和理解数学,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大多数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少实践活动的条件,或者认为不影响主要考试内容,或者因为学生的水平与教学内容有差距,或者由于该领域参考资料不足,教师自身经验不够而无从选择教学方法,从而取消“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教学。少数选择教学该领域内容的教师也不能完全达到标准的要求。目前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策略在理论上的研究已有很多,笔者希望通过对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领域策略实施的具体案例进行研究,从活动的选择与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师生及生生的交流、评价四方面入手,总结归纳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策略。对于活动的选择与设计,笔者会着眼于该校老师的活动设计和选择理念,是否与本校的校本课程结合,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来研究。笔者认为,这一着眼点是本论文中的创新点。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该论题是具有研究价值的。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一、 问题的提出1、引言 2、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意义、内涵、特征3、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二、小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现状研究-以宁波新城第一实验学校为例 1、该校教师“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实施现状问卷及分析2、该校小学生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内容的认知及情感体验问卷及分析3、有关结论三、小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有效策略 1、活动的选择与设计策略 2、组织教学活动策略 3、师生、生生的交流策略 4、评价策略四、典型案例展示五、结束语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希望结合实例,通过对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领域策略实施的具体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具有指导意义并能为处于同一水平的学校提供参考意见的教学策略。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文献研究法:广泛阅读相关文献,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通过对宁波新城第一实验小学的师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的实施现状。3.课堂观摩和案例研究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课堂案例进行分析。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年6月底前:初步查阅文献,收集相关资料,选定论文题目 ,制定论文大致提纲;2010年6月-2010年7月中旬:阅读、整理文献资料,做好摘录,撰写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准备开题;2010年8月下旬:完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书并做修改;2010年09月08日:学院开题论证会2010年9月11月:实习期间,问卷调查报告的设计、发放与回收;2010年12月初:调查报告的统计分析;2010年12月:完成外文文献翻译2篇;2011年1月-2011年3月初:完成论文初稿;2011年3月-2011年4月中旬:完善论文初稿,规范论文格式,撰写论文二稿;2011年4月:论文定稿,准备论文答辩;2011年5月初: 毕业论文答辩,完成论文最终定稿。五、主要参考文献:1教育部墓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左学出版利一,2002.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12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马云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孔企平.近年来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趋势J.外国教育资料,2000,6.7张天孝,唐彩斌,美、日、德小学数学教材的共性特征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1).8刘福林, 宋乃庆.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编排J. 中小学教材教学 , 2003,(10).9斯苗儿.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万伟,秦德林,吴永军主编M.新课程教学方法与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Robert E. Slavin, Cooperative Learning: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Summer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80, 50(2).12 Thomas A. Angelo and K. Patricia Cross,Classroom Assessment Techniques: A Handbook for College Teachers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小学教育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策略的研究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核心在于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然也属于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强调数学应用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我国“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内容的设置正是顺应了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潮流。针对小学数学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学界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一、国外“数学应用”目标设置 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先后于1989年和2000年颁布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1989数学课程标准和2000年标准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强调数学应用。2000年标准仍然坚持了1989年标准的基本立场,坚持数学教育的五个目标:学会认识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具有数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地交流;学会数学地推理。 2000年标准中还对学生在对各个学段应达到的数学应用水平和具体实施策略都给出相应的建议,并给出了一些例证。不难看出,数学教育五个目标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均依赖于学生在数学应用过程的表现和收获。英国教育署1995年1月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从总体上分为四个方面和八个水平。四个方面是:“使用和应用数学”、“数与运算”、“形状、空间和测量”和“处理数据”。“使用与应用数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另外三个内容平行设置,它主要括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有关数学的态度、方法、意识、数学语言和思维等方面的内容,如“选择恰当的方法解题”、“培养数学的语言和交流能力”、“培养数学的思考能力”等。八个水平,是指针对上述四个方面学习领域的实施做出的具体描述。“在每一个阶段结束时,学生达到哪一种水平的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荷兰政府教育与科学文化部于1998年颁布了新的“获得性目标1998一2003”。荷兰的小学数学课程有五条一般性目标:“1、建立教育的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之间的联系;2、获得基本的技能,懂得简单的数学语言,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形;3、对自己的数学活动进行思考并能对这些活动结果的正确性做出检验;4、认识和探索简单的关系、规则、模型和结构;5、描述探索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推理并应用.”不难看出,其中前三条都是关于数学应用方面的要求。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公布并于2002年实施中小学数学学习指导纲要。在新小学课程方案中,在3一6年级增设了“(综合)课题学习”。课题学习,是指通过联系学生实际问题,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思考方法。设置将各部分知识综合起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课题,充分体现了对数学知识综合运用的关注。同时,文部省还从学时上进行了规定:从3年级开始每年占105一110课时。二、我国小学数学课程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演变过程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是以应用为主的。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应用数学的代表,全书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分为9章,分别是于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及勾股。建国以后,几次数学教育改革中也在一定程度的体现了“数学应用”这方面的要求,但只是以总目标的形式提出,并没有把它落实在具体的年级与具体的学习领域上。如1956年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中,要求学生“能够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去解答算术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计算问题”。 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要求“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直到2000年3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才对综合实践活动予以充分的重视。大纲中对实践活动做了具体要求,提出:“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学的知识,在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实践活动。低年级结合学生实际,高年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简单的社会问题进行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操那个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明确地将“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并且将 “实践与综合应用”和“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一起列为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标准还就不同学段的数学实践的内容、形式、要求、方法和评价做了明确、详细的规定。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相关研究 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和教师就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研究,不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探索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理论和经验。如刘凤翥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从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作用、教学要求、学习特点和方式、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一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般程序等方面,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论述。刘兼,黄翔,张月一编著的数学课程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涵与目标、实践活动、综合应用、课题学习的特征和目标进行了论述,还对如何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和评价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有很高的理论价值。陆丽萍主编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标准和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究,并且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案例,具有宏观上的指导作用。刘京莉主编的数学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此书的第五章主要探讨如何设计和实施数学实践活动,设计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一般过程,实施数学实践活动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实施数学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步骤以及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角色和作用等方面作了全面详实的论述,并提供了实施数学实践活动的方法论的指导,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启发性。刘忠智,张晓霞主编的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小学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此书的第三章从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标准的构成和课程标准的特点,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包括的几个阶段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孔企平,张维忠,黄荣金主编的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此书的第四章主要从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解决问题与实践活动两方面进行了了研究论述,并提出了解决问题有两个基本的课程渠道:即应用问题的学习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并强调说明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本质,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活动,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教学策略,具有较深的理论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从笔者所搜集到的材料看,国内外许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实践与综合应用从理论层面和宏观层面研究的居多,从具体操作的层面研究较少,对如何有效实施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活动这一问题的研究就更少了。即使有,大部分也是一线教师自发地对自身教学进行的研究以及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案例的设计。虽然一线教师设计的教学案例往往能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结合实际,通过对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领域策略实施的具体案例进行研究,从活动的选择与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师生及生生的交流、评价四方面入手,总结归纳出具有指导意义并能为处于同一水平的学校提供参考意见的教学策略。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墓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左学出版利一,2002.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12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马云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孔企平.近年来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趋势J.外国教育资料,2000,6.7张天孝,唐彩斌,美、日、德小学数学教材的共性特征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1).8刘福林, 宋乃庆.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编排J. 中小学教材教学 , 2003,(10).9斯苗儿.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万伟,秦德林,吴永军主编M.新课程教学方法与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Robert E. Slavin, Cooperative Learning: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Summer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80, 50(2).12 Thomas A. Angelo and K. Patricia Cross,Classroom Assessment Techniques: A Handbook for College Teachers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5.本科毕业论文(20 届)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策略的研究摘要【摘要】20世纪末,注重实践活动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国际数学课程的一个趋势。为了适应21世纪的教育要求,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在总结了国内外数学课程与教育改革的经验基础上,于2001年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一起列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实践与综合应用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通过对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师教学实施现状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从活动的选择与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师生及生生的交流、评价四方面入手,提出若干有效的教学策略。【关键词】实践;综合应用;教学策略。Abstract【ABSTRACT】It is a trend of international mathematies that math should focus on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everybody can learn valuable thing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21st century, Chinese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 researching organization had rank practice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nd number and algebra and space and shape, 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together as full-time compulsory educatio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 of four key learning areas after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reform in 2001. Practice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refers to that in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the students integrating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after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learning styles, solve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which has certain challenging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daily life and social practice.This article summarizes some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by doing researches and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teaching activities which is based on the first experimental school in the town(新城第一实验学校).The reaserches contain four aspects,such as the selection and designa of the activities,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co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r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performance.【KEYWORDS】Practice;Integrated Applications;Teaching strategies.目录摘要11Abstract11目录121 问题的提出12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涵、特征、意义12.1实践与综合应用”内涵22.2“实践与综合应用”特征22.3“实践与综合应用”意义33 小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与学现状调查-以宁波新城第一实验学校为例43.1调查的目的、对象与内容43.2调查结果分析43.2.1教师实施教学的情况分析43.2.2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分析73.3“实践与综合应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93.3.1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内容不完全适用于学生93.3.2教师缺乏“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93.3.3学生学习“实践与综合应用”认知参与采用依赖策略94 小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有效策略104.1提高教师开发设计活动的能力,让活动更适用于学生104.1.1活动主题具备综合性104.1.2活动主题具备现实性104.1.3活动内容具备趣味性104.1.4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104.2采用开放的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发挥114.2.1布置开放的教学空间114.2.2选择开放的教学时间124.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交流124.3.1指令明确,难度适宜,建立交流的基础124.3.2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交流的机会124.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134.4.1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134.4.2评价内容从注重知识转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134.4.3评价形式从单一转向多种形式134.4.4评价过程从注重结论转向强调过程145 结束语14参考文献14致 谢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一16对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小学数学教师“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实施现状调查16对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小学生“实践与综合应用”参与情况调查18201 问题的提出对于教育而言,20世纪可以称为是“躁动的百年”。陆有栓.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在过去的百年里,各种教育思想交相辉映,各种教育改革活动此起彼伏。而数学教育也一直在改革,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集中体现。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能在现实生活中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已经成为数学发展的一大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对数学广泛的应用性逐渐重视起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学教育界强烈呼吁:要关注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世界各国纷纷推行基础教育的改革。 21世纪以来,各国、各地区基础教育数学课程都具有 “关注数学的应用、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这一基本特征。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将“数学应用”列入数学课程目标之中。然而,我国传统的数学课程一直以来比较注重学科知识,很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数学应用的处理总是留下很深的人为编造的痕迹;几何、代数都是按着各自的体系,以直线式结构发展,相互之间联系不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6.课程目标的设置注重“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对于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很少关注,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就更谈不上了;教材内容的编写则过于注重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以及系统的学习,而对于数学的应用则轻描淡写。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学生学习数学时 “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考试,弱于创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6.的状况。为改变我国数学课程“轻应用,重基础”的状况,我国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以下简称标准),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开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必修内容,并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置于同等地位,组成数学学习内容的四大领域。这说明,我国的数学课程适应时代的要求, 已对“数学应用”加以足够的重视。2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涵、特征、意义2.1实践与综合应用”内涵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设立的一个学习领域。它是一种课程形态,它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问基础,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应用知识的一类课型。它的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具有现实性,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活动使得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实践与综合应用”特征标准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以实践活动为平台,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学习内容开放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学习内容有固定的逻辑系统和预先选定的“知识点”,而“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是学生们所感兴趣和熟悉的,只要是能引发学生产生数学思考或运用数学知识的问题,都能作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材料。2.密切联系实际“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树立起正确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第一、二学段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缩短数学和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为主要目标。3.综合应用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强数学各个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综合应用”的涵义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数学各部分知识与其表达方式间的综合;第二,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实践与综合应用” 具备综合应用的基本条件,是因为它的设立是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为基础的。伴随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不断增加,生活经验逐渐丰富,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将会不断深入,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将会不断提高。4.探索成为主线“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本质是活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而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在同学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对于每一次数学实践活动,教师都要强调完成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步骤要由学生自己设计,最后成果的呈现方式也由学生自己决定。5.活动结论开放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钟,可以允许活动过程带有个人风格的、因人而异。对同样的问题的活动的结果,既不要求完全一致,也不要求基本相同,更不要求达到“最优”,甚至允许“大异”,“舍简就繁”也无所谓。数学活动的结果,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技能性,还可以是情感、动机上的。2.3“实践与综合应用”意义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传统的数学课程中数学应用的内容带有人为编造的痕迹,并没有做到把数学应用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场景相联系。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而新课程中,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社会现实出发,让学生从现实场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可以说,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和认识生活实际的桥梁,它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的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2、促进学科的整合,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传统的数学课程中,几何、代数知识都有各自的学科体系,书本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来编写,而是采用直线式的结构。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连续,即使有,也有些牵强,更谈不上综合应用。另外,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是相互隔绝的。因此,学生学习的知识是片段的,被孤立的。新课程小学数学开设了“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不仅使得几何、代数、统计内容之间联系加强了,而且也促进了与之相关的学科间的整合。3、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式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则是“填鸭式”的教学。而新课程则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因而在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大胆自主地进行猜测与探索,在实际操作实验中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并进行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4、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发展其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中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对学生的限制也较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自由地进行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收集、整理信息,同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信息,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发展。由于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课题的设计在范围上已超出课堂,单靠个人的抽象逻辑思维和独立活动不能完成,还必须通过与人交流,寻求合作来完成。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也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设置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3 小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与学现状调查-以宁波新城第一实验学校为例3.1调查的目的、对象与内容为了了解小学中“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的教与学的现状,根据事实,提出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方面符合实际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从教师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学实施现状和小学生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两方面入手,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来展开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将“宁波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小学数学教师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实施现状问卷”发放给8名数学教师,调查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价值、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四方面的认识,并在回收问卷时,与他们进行面对面地谈话,了解他们对“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学上的困惑、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另外,笔者还将“宁波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小学生参与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活动情况问卷”发放给四年级和六年级各2个班,每班40名,共160名学生,问卷主要根据孔企平有关学生参与的理论,从学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三方面展开,发放的问卷全部收回。3.2调查结果分析3.2.1教师实施教学的情况分析1、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价值的认识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价值的认识包括:教师对设置该课程内容的必要性、目的、教育价值的认识。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第1,4,5,8,10题调查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价值的认识。其中,第1题调查教师对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必要性的认识;第4,5题调查教师对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目的的认识;第8,10题调查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育价值的认识。教师在这五道题的选项百分比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表1 教师在“价值认识”各题选项百分比统计表价值认识分类选项题号A 反对B比较反对C 中立D比较赞同E非常赞同必要性10%0%28.40%36.70%34.90%目的性40%0%17.70%38.30%43.00%50%0%5.20%42.30%42.50%教育价值80%0%10.60%51.30%32.10%100%0%17.60%38.60%31.90%由表1可知,在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价值认识上,大部分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价值认识和标准要求基本一致。从第5题可以看出,94.8%的教师“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 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版块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认识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认识,包括教师对该学习领域实质的认识和对教材中具体内容的认识。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第2,7题调查教师对该领域内容实质的认识;第9,11题调查教师对教材中编写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板块具体内容的认识。教师在这四题的选项百分比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表2 教师在“内容认识”各题选项百分比统计表内容认识分类选项题号A 反对B比较反对C中立D比较赞同E非常藏同实质的认识20%7.20%23.60%33.30%35.90%50%4.90%26.50%32.60%36.00%具体内容的认识80%0%10.50%43.40%46.10%100%17.80%33.50%26.70%22.00%由表2可知,大部分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实质的认识符合标准的理念,对该学习领域教材编写的相应内容持有比较赞同的态度。但在表2的数据中,笔者发现第9题“教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版块时,我通常采用教材编写的内容”,有89.5%的教师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但第11题“教材里编写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内容能够很好地体现标准的要求和理念”,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的教师少于调查总人数的二分之一。由此可见,教师吧教材当做实施“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直接依据,但部分教师对教材中关于这一学习版块的内容编写并不是十分的满意。在笔者听课期间,教师均采用教材中编写的内容作为实施“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们教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唯一的依据。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接受访问的老师基本没有自主设计“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的学习题材的经历;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的困惑也主要反映在教材的内容上。教材每一学期都安排了2-3次的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并没有完全做到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及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3、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方式的认识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方式的认识,包括教师对实施“实践与综合应用”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师生角色、教学媒体各方面的认识. 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第3,12,14,16,17,18,19,20题调查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方式的认识。由调查结果可知,在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方式认识上,大部分教师比较赞同对标准中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方式的理念和要求。具体的,第3题,有94.3%的教师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自己最关心“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达成;第16题,有96.5%的教师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在课堂组织形式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第18题,有85.7%的教师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实施“实践与综合应用”;第19题,有69.0%的教师承认自己能在教学前做好相关材料或工具的准备;第20题,有58.8%的教师表示“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我会经常使用多媒体”。但关于学生课前教学材料或工具的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教师普遍反映不怎么满意,只有17.3%的教师选择了“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以上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接受标准所倡导的课内外相结合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这种教学辅助工具也逐步成为教学的一部分。而且,在上课前,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准备好相关的材料或工具。就学生课前的准备是不充分这一情况,分析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可能由于教师发布的任务指向不够明确,导致有些学生没能完成课前准备;第二,这些工具都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教师不能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由此导致学生未做好课前准备。4、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评价的认识有关“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标准对不同的学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对应的评价建议。 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第6,13,15,21,22题调查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的认识。 由调查结果可知,在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的认识上,大部分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评价的认识符合标准的评价要求。具体的,选择题第6,13,15题分别有67.5%、70.0%和75.0%选择“比较赞同”或“非常赞同”。在第21题中,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关注的四方面排序,有71.8%的教师将“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放在第一位。在第22题中,95.0%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与态度”方面的收获最大,显然,这与大部分教师注重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发展有着重大的联系。3.2.2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分析1、学生参与相关概念阐述我国学者孔企平认为,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它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情感参与(affective engagement)、认知参与(congnitive engagement)和行为参与(behavioral engagement)。孔企平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1学生参与既是这三方面的组合,又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参与是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它由成功感、乐趣感、焦虑感和厌倦感四个变量组成;认知参与是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的能反映其思维水平的学习策略,它可以分为依赖策略、浅层次策略和深层次策略三种情况;行为参与是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行为努力程度,由学生的课堂表现(钻研和专心两个变量)和时间参与(课前准备的时间、课后继续学习的时间)两个方面组成。本文借鉴孔企平老师以上的研究结果,结合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内容的特殊性,将学生在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参与界定如下:学生在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是指学生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它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学生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学生在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参与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钻研和专心两个变量)和时间参与(课前准备的时间、课后继续学习的时间)两方面。专心指的是学生在听课和课堂讨论中的专心和努力程度;钻研则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解决数学问题时的钻研表现。课前准备时间主要指学生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课堂教学前所做的准备工作时间长,课后深入巩固时间是指学生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后的继续思考和继续学习时间长。学生在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参与是指学生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可分为三个层次:依赖策略、浅层次策略和深层次策略。不同层次的学习策略可以反映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不同层次的学习策略又会表现为不同的学习方法。赵艳辉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设计与实施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425(如表3)表3 学生的认知参与指标 依赖的策略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 依赖家长依赖教师记忆的方法提出问题的方法联系理解的方法 反思、总结的方法2、学生的行为参与分析学生行为参与是一种表现形式最为外在的学生参与。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第1,2,3,4,25,26题调查学生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参与。其中1-4题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第25,26题调查学生的时间参与。第l,2题调查学生的专心程度,第3,4题调查学生的钻研程度。第25,26题分别为课前准备时间和课后继续学习时间。调查结果表明,在“行为参与一课堂表现”方面,大部分学生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中的“专心”或者“钻研”的程度较好。具体的,在第1,2题中,分别有77.5%和80.2%的学生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在3,4题中,分别有76.4%和78.2%的同学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而在25题,调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时间,有63.0%的学生选择“一小时左右”。在第26题,调查学生课后继续思考课堂问题的时间,有75.1%的学生选择“半小时左右”。可见,在“课堂表现”方面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的程度较高:超过60%的学生在课前花大约一小时的时间做准备;而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花大约半小时的时间继续学习,由此可见,学生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信运营商招聘技术岗位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 免疫细胞技术临床应用规范
- 腹膜透析的护理
- 田园四季歌课件
- 新解读《GB-T 36778 - 2018燕麦花叶病毒检疫鉴定方法》
- 用表格表示变量关系课件
- 升国旗作文教学课件
- 新解读《GB-T 22048-2022玩具及儿童用品中特定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的测定》
- 2025年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一级建造师考试冲刺押题卷
- 生活安全知识培训方案课件
-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测试卷及答案【新版】
- 并购贷款业务培训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知情同意书汇编
- 档案管理员述职报告9篇
- 舞台灯光基础知识教学课件
- 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汇编
- 牙体牙髓病最全课件
-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 疫苗运输温度记录表
- 各国钢材-合金牌号对照表
- 医院定岗定编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