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doc_第1页
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doc_第2页
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doc_第3页
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doc_第4页
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姓名:杨微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应用心理学指导教师:王江洋2011-05-20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 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中文摘要 研究以 1218 岁福利院孤儿群体为对象,目的是在建构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结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测量工具,并以此为工具探究 1218 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单被试 ABABA 实验设计考察对福利院孤儿个案的高身份拒绝敏感性干预的效果,使其高身份拒绝敏感性降低,并且同时使该孤儿个案的其它心理问题(强迫思维倾向)也相应得到缓解。通过对自编的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的项目分析、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效度等各种心理测量学指标;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别及年龄群组差异;以及从量与质两个方面对福利院孤儿个案高身份拒绝敏感性心理干预效果等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自编的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由身份拒绝焦虑性、身份拒绝愤怒性、身份拒绝预期性三个分量表构成,每个分量表均为单维特质结构。 (2)自编的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有效工具。 (3)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的群组差异,但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4)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发展存在三个成份之间的差异,即身份拒绝预期性水平显著高于身份拒绝焦虑性和愤怒性水平。 (5)通过自我暴露、认知重建、自我接纳、放松训练、家庭作业等方法,可以对福利院孤儿个案的高身份拒绝敏感性进行有效心理干预;干预后其身份拒绝敏感性水平明显降低。 (6)在具有高身份拒绝敏感性的福利院孤儿个案身上所存在的其他心理问题(强迫思维倾向),是根源于其所具有的高身份拒绝敏感性;通过心理干预降低其身份拒绝敏感性水平的同时,可以使该孤儿个案的其他心理问题(强迫思维倾向)也相应得到缓解。据此,研究者建议福利院及社会应该关注孤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孤儿的情感关爱,杜绝对孤儿身份的歧视;对福利院孤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该注意多样化,将集体教育与个别干预有机结合起来;并加强对心理问题严重孤儿的长期干预与教育。关键词:身份拒绝敏感性,测量,个案心理干预,1218 岁,福利院孤儿3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among 12 to 18 Years Old Welfare Homes Orphans:The Scale and Case Intervention in Mind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took the welfare homes orphans as research objects; the purpose is to develop a scale about the welfare homes orphans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which accords with psychology metrology requirements and by this tool to explore the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lfare homes orphans at the age of 12 to 18On this basis, through the method of single case ABABA experimental design observed the effects of case intervention on welfare homes orphan with high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so as to decline the level of high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eased other mental problems obsessional thoughts tendency on this caseBased on the items analysi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of self-designed “Welfare homes orphans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and the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gender and age group differences, and from two aspects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welfare homes case with high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intervention effect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were drawn as follow: 1 “Welfare homes orphans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contains three subscales; They are being anxious about status-based rejection subscale, being angry for status-based rejection subscale and expecting to status-based rejection subscaleAnd each assessment of subscale is single-dimension structure2 “Welfare homes orphans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hich is according with the psychology metrology requirementsSo, it can be used as a measure of effective tool for welfare homes orphans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3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 and age group but with largely individual differ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homes orphans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4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homes orphans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hav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components that is the expectation to status-based rejection higher than the anxious about status-based rejection and angry for status-based rejection5 The methods of self-exposure,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self-acceptance, relaxation training, and homework are effective to intervention on the welfare homes orphan case with high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level of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is decreased obviously6 The welfare homes orphan case also has other mental problem obsessional thoughts tendency which stems from his high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Through intervention to the welfare homes orphan cases high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it can ease his other4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mental problem obsessional thoughts tendencyAccording to thes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s proposed that the welfare home and the public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orphan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strengthen the emotional care of orphans, and eliminate discrimination on orphans about their statusMeanwhile the for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welfare homes orphans should diversity, combining the group education and individual interventions, and should enhance the long-term intervention and education for the orphans with serious mental problems Key words: 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scale, case intervention in mind, age of 12 to 18, welfare homes orphans 5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作者签名:日期:2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引 言长期以来,人际关系成为广大学者们所关注的话题,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研究探讨人际关系问题。以心理学领域来说,有探讨学生之间的互动人际关系,有探讨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研究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也有从人格的角度探讨童年与重要他人建立的人际关系预期个体未来人际关系状况的。可见对于人际关系问题的探讨范围广泛并且被普遍重视。 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要以一定的社会身份而存在,在我国这样一个关注身份的社会中,身份对于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定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就在这样的影响中获得了对于身份的理解和了解到身份的意义和价值。然而,人们在对身份的认知中,每个人的思维中都存在着一套参考架构,通过这样的框架人们赋予各种身份以各种意义,对于这种身份意义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社会大众对于身份的理解;一方面是个体自己对于身份的理解。就孤儿而言,在社会交往中他们会被贴上孤儿群体的标签,公众会对于这样身份理解为有较多的问题行为和能力低下,并且因为其没有父母而被定义为他群体;孤儿个体同样会以这种内化的思维模式去看待自己。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在与自己的孤儿污名身份相关的情境中,孤儿更加容易去捕捉情境中的拒绝信息,对于拒绝信息的出现存在焦虑性预期,甚至会产生过度反应。 孤儿的这种由于自己的身份污名而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焦虑性预期和过度的反应,称之为对身份的拒绝敏感性。在国外的研究中,对拒绝敏感性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而我国至今对于拒绝敏感性的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成熟本土化的研究结论,但是拒绝敏感性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孤儿在社会交往中对自己的污名身份的认知会影响其人际交往水平从而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以福利院孤儿为研究对象,考察孤儿对其身份污名的拒绝敏感性水平,并对身份拒绝敏感性水平高的孤儿个体进行心理干预,使相关的心理问题也得到缓解。 9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孤儿 关于孤儿的定义从古至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辞海对孤儿的定义是: “孤 ,指无父之称。在中国古代孤儿是指幼年丧父的儿童。在现今社会,孤儿是指无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儿童。”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对孤儿的定义是父母双亡的儿童。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对孤儿的定义是被父母遗弃或父母双亡的孩子。综合以上几种观点,可以将孤儿界定为:无父亲、或父母双亡、或被父母遗弃的儿童。 按孤儿的来源,可将孤儿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被遗弃的病残儿童(以女童居多),这类孤儿也被称作孤残儿童。即出生后没多久由于先天残疾被遗弃,例如,先天智力低下、外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及其他残疾儿童等。第二类为无法律监护人的儿童(如父母已亡或因其它原因)被送到福利院,例如艾滋病致孤、地震致孤、车祸致孤等因重大灾害性事件造成父母双亡的儿童。第三类为解救后的被拐儿童仍未找到父母(以男童居多)。另有少数身体智力均正常而被遗弃的儿童。 对我国现存孤儿数量统计数字是来自 2005年对我国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数据所得,我国孤儿总数为 57.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万分之 4.43,绝大部分集中在 615岁的年龄组(占孤儿总数的 71.5%)(尚晓援, 程建鹏, 2006)。 孤儿的生活去向主要为家庭寄养和儿童福利院寄养两种。目前,儿童福利院是我国对孤儿进行教育教养的重要机构。福利院直接为孤儿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训练、特殊教育等服务,满足了孤儿发展需要,具备较为完善的照料体系和服务模式。儿童福利院孤儿的来源一般有三种:一是因双亲故去或是其他原因失去双亲的儿童;二是被父母遗弃的婴儿、病残儿童;三是被拐卖后经公安部门解救出来但查不到父母的儿童(李剑华, 周静, 2004。 在本研究中,主要是以来自辽宁省内多家儿童福利院的 1218 岁身体健全的孤儿作为研究对象。 1.2 污名及孤儿身份污名 1.2.1 污名 目前,对于污名概念的认识没有得到统一,从 Goffman,提出污名的概念后,学者们主要是从社会背景、进化论、社会文化等角度讨论污名这一概念。 “污名” (stigma),在英汉辞海中的解释为, 古烙印,烧红的烙铁烙在坏人脸上便留下一个烙印。表示带有这种标记的人是不受欢迎的,需要回避和远离。1963年 Goffman将污名第一次引进心理学领域,将其定义为个体的一种不被信任和不受欢迎的特征,这种特征降低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使他从一个完美的、有用的个体变成一个有污点和丧失10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了部分价值的人,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张宝山, 俞国良, 2007)。 在 Goffman 的定义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解释重新定义这个概念。如 John, Coie和 Dodge(1987)认为,污名是“特质(attribute)与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关系,人们对于拥有一定特质的群体存在的刻板印象。Crocker和 Major(1989)认为,污名化的个体拥有某种特质或个性特点,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拥有这些特质的群体被降低了社会价值。Stafford 和 Scott(1986)认为,污名是一种违背社会统一标准的一种个体特质,其标准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情境下表现出特定反应方式的共同理念。Kurzban和 Leary(2001)等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了污名的定义,他们认为,人们的认知适应能力在不断进化,他们会将那些具有(或者相信具有)某些特定特征的人排斥到自己的群体之外,因为这些特征对群体的生存存在潜在威胁。这种认知能力避免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结交卑劣的社会伙伴、避免加入以群体间的竞争和掠夺为目的的团体和避免与那些带有群体寄生特征的个体接触。 Link, Mirotznik 和 Cullen(1991)认为,以下五个相关的成分决定了污名的存在:第一,人们区分并标签人类的差异;第二,主流文化的观念将被标签人与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即消极的刻板印象)相联系;第三,主流群体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从“他们”中分离出来,将被标签的人置于独特的类别中;第四,被标签的人经历着不公平的处境,丧失了地位和遭到了歧视;昀后,被污名的程度完全视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可得性而定,只有一个群体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左右公众对另一个群体态度的时候,污名才会存在。因此,“我们用的污名是指在一个允许污名各种成分显露的社会情景中,贴标签,刻板印象,地位丧失,和歧视同时发生的情况。” (张宝山, 俞国良, 2007)这一定义中体现了污名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并且将文化因素加入到污名形成的过程中,不是静态的研究污名的属性,而是关注与污名特征与社会情境的动态关系过程,更加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污名的定义。 从以上对于污名的界定,可以看出,污名实质上是一种标志或者标签,被贴上了这种标志或标签的人具有负面的不受欢迎的特征,从而导致个体的个人价值和社会身份受到贬损。污名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发生,并且伴有消极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的成分。 1.2.2 孤儿身份污名 任何一个被污名的群体都存在不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的特征,这种特征使他们被排斥在主流群体之外。对于受贬抑社会身份的特征,Goffinan 昀早对此进行了分类,第一类是“身体的厌恶” (abominations of the body):指代表受贬抑社会身份的身体特征,如各种生理缺陷、残疾、面部毁容、肥胖等;第二类是“个人特征的污点”(blemishe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是与被贬抑社会身份相关的人格或行为特征,如心理障碍、犯罪、吸毒、酗酒、11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同性恋等等;第三类是“部族污名” (tribal stigma) ,包括种族、民族、宗教,这些污名是代代相传的,会涉及家族中所有成员(李强, 高文裙, 许丹, 2008)。 孤儿身份污名属于第二类特征。身份是被范畴化的社会存在,这种社会存在是区别自我群体与他人群体的标准。这种区别过程是符号边界(symbolic boundary)的识别过程(方文, 2005),边界(boundary)是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区分我物与他物、我群体与他群体的差异和不同,而这种差异内容的知识是社会共享资源,是人们对人和物进行分类时获得的概念上的区别,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社会心理过程和机制。孤儿和普通群体存在这一边界,孤儿童年的经历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因无人教养而存在的问题行为等因素,使孤儿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被降低社会地位,并由此引发周围人对他们表现出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 本研究将孤儿身份污名定义为:人们对孤儿产生的不正确、不公正的评价、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其中包括对孤儿贴标签、产生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等;以及孤儿因对于公众消极态度反应和行为的了解,而对自己持有的消极观念、态度和行为。因此,孤儿身份污名是一种被污名者和污名施加者的心理交互过程,以及被污名者的自我认知过程。 1.3 拒绝敏感性及身份拒绝敏感性 1.3.1 拒绝敏感性 Mehrabian(1970)将拒绝敏感性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这也是对拒绝敏感性的昀早定义。当时,Mehrabian 和 Ksionzky 试图建立一个理论框架将个体人格差异与亲密关系进行区分,并提出两个假设概念:亲密关系倾向性(Affiliative Tendency)和拒绝敏感性(Sensitivity to Rejection)。其中,对亲密关系倾向性(Affiliative Tendency)的定义为:预期社会交往是积极、愉快和有益的,并有着与预期相一致的行为方式;而拒绝敏感性(Sensitivity to Rejection)作为一种具有人格差异的人格特征,将其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害怕、担心将会出现的拒绝,从而产生不愉快及痛苦的结果。 Boyce 和 Parker(1989)在更加广泛的范围中定义拒绝敏感性,他们认为拒绝敏感性是对他人行为和情感的过分意识和敏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敏感性,即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知觉到来自他人对自己的真实的负性评价而产生的过度敏感性反应。 Downey和 Feldman(1996)认为拒绝敏感性(Rejection Sensitivity)是指个体所拥有的一套特殊的思维模式,对于人际关系当中的互动会有相当高程度的焦虑与紧张,害怕自己被他人拒绝,并且在心中存在着一种对于拒绝的焦虑期望(anxious expectation of rejection),认为他人不会同意自己的想法与要求,认为自己会被他人拒绝,即使情境当中的拒绝信息相当模糊暧昧,个体仍然对于社会情境中拒绝的线索引发激烈的、过度的反应。即“拒绝敏感性是个体对拒绝所表现出焦虑地预期,准备性知觉及过度反应的倾向”。此12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后很多学者在对拒绝敏感性的研究中沿用这一定义,本研究同样使用 Downey 和 Feldman的对拒绝敏感性的理解和表达。 1.3.2 身份拒绝敏感性 李培林(2004)认为,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每个人都处于为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因此,获得多重的群体身份,在不同的群体范畴中确定着自己的社会位置。社会学以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作为分类的核心价值负荷,根据人们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将人们分为不同的阶层或阶级。而个体的身份则由此产生,以这种共享的社会实在或社会表征为依据,公众对不同的人类群体产生固有的价值概念。个体以一定的社会身份存在于社会交往中,个体同样以这种身份价值观念作为区分我群体与他群体的依据。Stephan(1996)认为,在地位卑微的群体中,群体间的焦虑有可能被群体外对该群体的消极社会表征所激活,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焦虑地预期、准备性知觉及过度反应的倾向。这就是身份拒绝敏感性的含义。Denton, Downey, Purdie, Davis和 Pietrzak(2002)认为,由于侮辱和偏见的理论影响,个体基于自己的身份而对于可能遭到拒绝的感知能够引起强烈的消极反应。目前,对于身份拒绝敏感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种族拒绝敏感性和年龄拒绝敏感性问题上。 1.4 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 1.4.1 内涵 根据孤儿身份污名、以及身份拒绝敏感性的含义的理解,可以推知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是指,孤儿接受到来自孤儿群体以外的消极社会评价、态度与行为后,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可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被拒绝的焦虑性预期、准备性知觉及过度反应的倾向。 1.4.2 操作界定 拒绝敏感性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于情境中拒绝信息的一种反应倾向。孤儿以其污名身份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对于拒绝的焦虑性预期、准备性知觉及过度反应。这种反应过程可以通过分析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形成过程来理解。首先,由于公众对孤儿群体的固有刻板印象和偏见,给孤儿群体贴上了孤儿的“身份标签”,将孤儿与普通孩子划分开来。其次,当被贴上标签的孤儿被分到了负性的一类群体时,不仅在公众眼中他们是负性的,在孤儿群体内也形成了一种社会成见和思维定势,孤儿的身份污名被孤儿自身所内化。再次,孤儿在社会情境交往中,是以内化了的污名概念来理解交往情境中他人的信息,于是对与那些因自己的身份而可能遭到拒绝的情境出现,孤儿会有较高的焦虑性预期,并对拒绝产生过度反应,从而就形成了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Downey & Feldman, 1994)。本研究基于上述对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形成过程的分析,赋予其操作性定义:即孤儿个体在面对与其身份有关的人际交往情境时,对情境信息中的拒绝线索进行预先编码和解释,而产生焦虑、愤怒的情感反应的心理过程。本研究关注的是 1218 岁身体健全的福利院孤儿身13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份拒绝敏感性的特点。 2 国内外关于孤儿心理的研究 2.1 不同类型孤儿心理特征的研究 国内外对于孤儿研究关注的领域主要表现在孤残儿童的适应行为、福利院孤儿的人格特征和社会交往状况,而近几年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到地震孤儿和艾滋病孤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介绍如下: 2.1.1 孤残儿童适应性行为研究 金云霞和曹连元(1998)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 66 名孤残儿童进行连续两年的适应行为评定研究,并测查适应离差商(ADQ)。结果表明,在各类儿童中,残疾儿童适应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损。研究建议应重视孤残儿童的残疾特征,采取必要的康复训练措施,提高孤残儿童的适应能力。 2.1.2 福利院孤儿人格特征及社会交往行为研究 陈衍和陈庆良(2002)对福利院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孤独感和人格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福利院儿童较普通儿童有更为强烈的孤独感体验;福利院儿童在精神质和情绪性上均明显高于普通儿童;在内倾性上福利院女童比普通女童更强。研究建议加强对福利院儿童的关怀、干预和教育。 王雁和蔡练(2003)为了了解福利院儿童的学校社会行为特点,选取在同一学校学习的福利院儿童 31名、普通家庭儿童 31名;使用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的 Kenneth和 Merrell编制的学校社会行为量表,对实儿童的学校适应行为进行评定。研究表明,福利院儿童的社会能力呈现出明显低于普通家庭儿童的趋势,福利院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家庭儿童。智商、性别是影响社会能力的主要因素,而成长环境、年级、性别是影响反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 陈军,蒋慧晶和宋心一(2004)对上海市儿童福利院 33 名 37 岁孤儿的同伴交往行为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孤儿有控制的适当行为出现次数昀多的是助人行为和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不适当行为出现次数昀多的是侵犯性行为打架,抢东西。 成彦,胡艳霞和朱凤玲(2003)对 617 岁福利院儿童在自尊和情绪适应性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 岁以下儿童和 8岁以上儿童之间在自尊水平上存在着显著差异,7岁以下儿童的自尊得分显著高于 8岁以上儿童,且在 8、 9岁以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自尊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与国内外对在正常家庭中成长的儿童自尊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 2.1.3 艾滋病孤儿的寄养与心理问题研究Forster, Makufa 和 Drew(1997)在津巴布韦的一项关于“农村艾滋病孤儿生活状况”14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艾滋病孤儿认为家庭寄养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感到较为满意。但是,在家庭寄养中却存在着与亲属的疏离、辍学以及在学校和社会中遭遇到歧视和不公平的问题。 Nyambedha, Wandibba 和 Aagaard-Hansen(2003)在西肯尼亚进行了题为“由于 HIV流行导致孤儿抚养模式改变”的研究。研究发现,近年艾滋病孤儿的大量出现,导致当地的家庭寄养已经不能满足艾滋病孤儿在教育、医疗卫生甚至温饱方面的需要。当前孤儿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困难、无人收养、社会歧视及较少的外界支持等方面。 Masmas, Jensen和 Silva(2004)分析了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失母艾滋病孤儿的社会经济状态。研究表明,孤儿与非孤儿在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据此推测,因为艾滋病在当地流行的情况不严重,所以当地的家庭寄养情况尚能够满足艾滋病孤儿的需要,并且能够较好的照顾艾滋病孤儿。但是,近年随着艾滋病孤儿数量的不断增加,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社会各个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艾滋病孤儿危机。 许文清,王云生和季成叶(2006)对我国 614 岁艾滋病孤儿社会心理的研究发现,一部分艾滋病孤儿存在恐惧、痛苦、悲伤、绝望和害怕等心理问题,以及入睡困难、做恶梦、总想哭、发呆、易怒、不想与人交往、不能集中注意力等行为问题。研究建议社会应该建立相应的社会帮助系统,对艾滋病孤儿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2.1.4 地震孤儿心理问题研究 于振剑(2008)调查经历唐山地震的孤儿在地震灾难发生 30 年后的人格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对被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发生 30 年后,经历唐山大地震的孤儿幸存者人格特质有明显倾向性,这种人格特征的倾向性与孤儿幸存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 高亚兵(2008)结合灾后儿童应激发展阶段特点和国内学者对唐山大地震孤儿心理健康的远期调查研究,提出汶川大地震后儿童心理干预要采取科学、及时、有效的策略,要注意对不同应激阶段儿童心理干预的策略不同、对不同类型儿童心理干预的侧重点不同、发挥儿童自身恢复力以避免“心理变异”的产生等三大问题,以尽快治愈儿童当前严重的心理创伤以及减少远期心理障碍后遗症。 2.2 我国对孤儿的心理干预研究 针对于孤儿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孤儿的心理干预已成为对孤儿救助的一个部分。但是,在我国对孤儿的心理干预研究还不多见,有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几年开始的对孤残儿童心理干预的探索。15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2.2.1 对孤残儿童的早期干预 马丽兰,弓月娥和杨小军(2008)对宁夏福利院的 69名 03岁孤残儿童进行了早期心理干预,通过亲子抚爱、发育阶段基本动作模式的学习(翻、坐、爬、站、行)激发其先天兴趣、在游戏中学习等方法进行训练。总结得出,干预对儿童的体格、智力、生理、心理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为培养其健康性格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 对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 陈思远(2009)通过沙盘游戏治疗方法对 J 市社会福利院的 5名男性身体残疾孤儿(年龄分别是 5 岁,8 岁,10 岁,12 岁,15 岁)的行为、情绪、社会化、学习等问题进行干预。对他们进行为期 3个月、81次的团体沙盘干预。干预后,孤儿在行为、情绪、社会化、学习等方面有了进步。研究者认为,沙盘游戏治疗可以作为孤残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的介入手段。 2.2.3 对孤残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干预 李雅(2009)对北京儿童福利院的 16名 45岁残疾孤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通过社区角的环境设计(将室内装饰成为社会环境模拟浓缩形式),建立语言表达的环境条件,改善语言表达困难的问题,使其语言表达相对提高,帮助孤儿融入家庭、融入社会。 3 国内外关于污名的研究 3.1 污名的相关理论研究 3.1.1 标签理论及标签修订理论 标签理论昀早是由社会学家贝克尔提出的,用 来解释越轨行为的。但是,该理论的重点并不是越轨行为发生的原因,而是关注与个体是如何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的(Corrigan & Kleinlein, 2005)。这一理论后来被 Link等人(1989)应用于精神疾病领域,形成了标签修订理论(Modified Labeling Theory),提出了精神疾病污名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精神疾病患者受贬低性和歧视性的信念,即公众在多大程度上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会受到贬低或歧视;第二阶段是通过治疗确诊而带来的正式标签;第三阶段是患者对于自己污名化身份的反应,可能导致秘密或社会交往退缩;第四阶段是污名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消极的影响可能会来自第一阶段他人的刻板、消极的态度,也可能来自第三阶段患者为自我保护而采取保守秘密或退缩的行为;第五阶段是增加未来发病的可能性。虽然这一理论是由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展开的,但是其中的观点和推理可以给其他类型的污名现象给予启示。 3.1.2 社会身份理论 Schaefer 认为,在社会中,个体会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有些身份是个体出生时已经具有,有些身份是要个体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前者称为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 ,后者称为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其中的主要身份(master status),决定个体的社会地位(引16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自, 刘鹤群, 房智慧, 2006)。当个体或群体的主要身份被污名化后,则个体或群体的其他生命意义和价值可能被掩盖。例如,孤儿因为自己的被公众污名化的身份,会被认为是能力低下、问题行为多等特点,而掩盖了其在音乐、美术等方面存在的才能。 3.1.3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昀早由英国社会心理学家亨利?塔菲尔提出的,又称社会同一性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同一性心理过程的形成要经过对个体身份的分类、认同和比较的过程。首先,个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将自己归入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一旦个体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群体类别,就会对所存在的群体产生归属感;其次,个体将自己归入某一群体后就会对自己的身份接纳,把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看作与自己有着共同信念和价值观的同一群体,接受群体的规范,并且自己的行为与群体中其他成员行为保持一致;昀后,个体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群体地位就会将自己的所属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阎力, 2009)。 3.1.4 污名身份威胁模型 Steele 和 Aronson(1995)认为,文化知识和情境线索会贬低社会群体的价值和降低其社会地位,对其社会身份界定产生威胁。Crocker 和 Major(2005)提出污名身份威胁模型,该模型是以社会情境为背景,借用刻板印象的概念,描述当个体处于威胁个体身份的情境中的反应以及可能的结果。这种威胁涉及与被污名者身份相关的内容,如性别、年龄、种族、民族、社会阶层等方面。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与污名相关的集体表征、情境线索和个人特质因素使个人做出不同的身份威胁评价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其中,集体表征是指在共享的主流文化中对于污名化的认知和理解。它包括主流文化中对身份污名的刻板印象,对身份污名者的歧视和对身份污名者的贬低意识。情境线索是指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受到潜在威胁的情境。由于每个人都会带着集体表征的意识进入情境,所以不同人对于相同情境的认知和评价也可能不同。例如 McKown 和 Weinstein(2003)研究发现,在年龄较大能够对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存在认知的儿童中,增加与群体污名相关的情境线索会导致更深一步的消极刻板印象效应;而在年龄较小不能够意识到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的儿童中则不存在这种效应。个人特质主要是指被污名者如何认知和评价所处的情境。它主要包括对身份污名的敏感性、集体归属感、领域认同感以及目标和动机。例如 Denton, Pietrzak和 Downey(2002)研究表明,在入学前的种族拒绝敏感性量表上得分较高的黑人大学生,在大学入学三个星期之后,比入学前测试得分低的学生更多的感受到与种族有关的消极的经历和歧视。身份威胁评价是指个体把污名评价为对其身份的威胁,而这种威胁超过了被污名者所能承担的能力,这种身份威胁就产生了。对于身份威胁的反应可以是不随意的,例如焦虑、提高警惕性和工作记忆负荷增加等;也可以是不随意的,例如应对的努力等。而结果是指由于个体对身份威胁的反应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它会对个体的自尊、学业17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个案心理干预 成绩和健康产生影响。 3.1.5 可隐匿污名理论 由污名的特征可以将污名分为可见性污名(visible stigma),如种族、性别、肥胖等;可隐匿污名(concealable stigma),如同性恋、孤儿身份、精神疾病等。对于可隐匿污名,被污名者在社会交往中可以隐藏自己的污名从而避免偏见和歧视,在社会交往中以“正常人”的身份被他人接受,但是在这种情景下被污名者要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Pachankis(2007)提出了可隐匿污名的心理表达过程模型(a process model of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