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常见手术记录.doc_第1页
普外科常见手术记录.doc_第2页
普外科常见手术记录.doc_第3页
普外科常见手术记录.doc_第4页
普外科常见手术记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甲状腺腺瘤切除术 适应证1.孤立性甲状腺结节,包括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囊肿。2.甲状腺腺瘤的癌变率较高约达10%20%,腺瘤切除后应送病理检查。特别是术中见有明显粘连,可疑癌变者应摘除后立即送冰冻切片检查,如为恶性,需改作根治术治疗。3.甲状腺腺瘤合并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时,应行甲状腺次全切除,不宜行单纯腺瘤摘除。术前准备同甲状腺舌管囊肿切除术。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应按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准备。麻醉颈丛阻滞麻醉或局麻。手术步骤1.体位,切口体位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在胸骨切迹上2横指沿皮纹横行切开。切口宜靠近腺瘤,长度视腺瘤大小而定。2.显露腺瘤皮瓣分离和甲状腺前肌群的切断、分离均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显露甲状腺后进行全面仔细检查,明确病变的部位,数目及性质。如腺瘤较小,向左右两侧充分拉开甲状腺前肌群即可,不一定常规切断肌群。 1-1切开表面的甲状腺组织 1-2用手指对腺瘤作钝性分离 1-3钳夹蒂部 图1甲状腺腺瘤切除术 3.切除腺瘤如为囊肿多系良性,可先缝扎或钳夹腺瘤表面甲状腺组织的血管,然后切开表面的甲状腺组织,直达腺瘤表面图1-1,用弯血管钳或手指沿腺瘤周围作钝性分离直至蒂部,将腺瘤从周围的甲状腺组织中剥出图1-2、3,将蒂部钳夹、切断后结扎,切除腺瘤。在剥离过程遇有出血点时均应钳夹止血,待腺瘤切除后,血管钳所夹的血管组织须一一结扎。最后,用细丝线间断缝合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包膜,以消灭腺瘤切除后所留下的残腔。如为实质性腺瘤,在切除过程中应将肿瘤周围的1cm正常腺体组织一并切除。4.引流、缝合仔细止血后,于腺瘤窝置一胶皮片,自切口侧角引出,然后逐层缝合切口。术中注意事项1.术中应仔细止血,如腺瘤较大,较深,在缝扎时应注意勿损伤深部的喉返神经。2.如果腺瘤包膜不完整,质硬,呈结节状,周围明显粘连,应行次全切除,立即送冰冻切片,如为恶性,应改作根治手术,扩大切除范围。术后处理注意呼吸道通畅,2448小时后拔除引流。有甲状腺机能亢进者,继续服用碘剂12周。 二 阑尾切除术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0 更新时间:2005-1-17 阑尾切除术 转自37度医学网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很常见的一种疾病。阑尾切除术是最为普通、常行的手术之一,但有时很困难,因此,对每一例手术均须认真对待。适应证1.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2.阑尾炎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3.复发性阑尾炎。4.慢性阑尾炎。5.蛔虫性阑尾炎。6.老年、小儿、妊娠期阑尾炎。7.阑尾脓肿。8.多数急性单纯性阑尾炎。9.阑尾周围脓肿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术前准备1.对病情较重的病人,特别是老年、小儿阑尾炎病人,应补充液体,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2.有腹胀的行胃肠减压。3.感染较重的病人,术前常规使用抗生素。4.对妊娠期阑尾炎适当使用镇静剂和黄体酮等安胎药物。5.阑尾炎并发穿孔者,术前不能灌肠。麻醉以腰麻或硬脊膜外麻醉为佳,也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若行局麻,为获得较好效果,应注意以下三点:将腹壁肌层内的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进行阻滞;切开腹膜前、后应将切口两旁的腹膜浸润;进入腹腔后,封闭阑尾系膜。如阑尾系膜过短并有高度炎症水肿,不便封闭时,可行回盲部系膜封闭以增强麻醉效果。小儿病虽应用全身麻醉。手术步骤1.体位仰卧位。2.切口需视病情而选择,常用的切口有:右下腹斜切口(Mc Burney):此切口肌肉交叉,愈合较牢固,不易形成切口疝;且距阑尾较近,便于寻找。切口一般长57cm。对诊断有把握的病人多采用此切口。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此切口便于延长扩大切口和显露阑尾。年龄较大,诊断不肯定,或估计粘连较重不易操作时,常用此切口。但一旦感染后易形成切口疝。妊娠期的切口:因阑尾在妊娠期随子宫逐渐增大而向上外侧偏移,故切口也需相应向上外偏移。3.寻找阑尾切开腹膜后,若有渗出物或脓液溢出时,需立即吸除。用拉钩将切口向两侧牵开,寻找阑尾,首先要找到盲肠。盲肠的色泽较小肠的灰白,前面有结肠带,两侧有脂肪垂。寻到盲肠后,用手指垫纱布捏住肠壁,将盲肠提出,顺结肠带可找到阑尾图1 。有时需将其前方的小肠或大网膜推开,方能找到盲肠和阑尾。 提出盲肠和阑尾 结扎阑尾系膜 若阑尾周围无粘连,可用手指将阑尾尖端拨至切口处。不论炎性改变轻重,均不能用止血钳或组织钳钳夹阑尾本身,以防感染扩散;可用特制阑尾钳钳住,或用止血钳夹住阑尾尖端的系膜提出。此时病员由于系膜的牵引,常感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可在阑尾系膜上用1%普鲁卡因封闭。4.处理系膜切除阑尾的操作应尽量在腹壁外进行;如有困难而需在腹腔内施行时,则应用纱布垫妥善保护好腹壁各层,以防污染。切除阑尾前,需将阑尾系膜及其中的阑尾动脉结扎并切除。如系膜较薄,炎症不重,解剖关系清晰时,可用止血钳在系膜根部阑尾动脉旁无血管处穿一孔,拉过两根4号丝线图1 ,在上下相距0.5cm左右处各扎一道后切断系膜图1 。近端再结扎或缝扎一道图1 。也可直接并排夹两把止血钳后切断,然后再作结扎加缝扎。 切断系膜 近端加缝扎 若阑尾系膜的急性炎症较重,呈明显缩短或水肿者,宜采用分次钳夹、切断法以弯止血钳逐步钳夹切断阑尾系膜直达阑尾的根部,然后用4号丝线贯穿缝合结扎系膜。约半数病人的阑尾根部系膜一条来自盲肠后动脉的阑尾副动脉,应注意予以结扎。5.保护阑尾及盲肠用一块小的干纱布包缠阑尾,并用阑尾钳或组织钳夹牢,再用盐水纱布围在阑尾根部的盲肠周围,防止术中污染。6.荷包缝合提起阑尾,围绕阑尾根部在距阑尾根部0.50.8cm处的盲肠壁上(根部粗者距离应较大),作一荷包缝合,暂不收紧。注意每针均应深及肌层,但勿穿入肠腔内图1 。 保护阑尾和盲肠后,作浆肌层荷包缝合 结扎阑尾根部 7.结扎阑尾根部用一把直止血钳在距阑尾根部0.5cm处压榨一下(用后弃去此污染的直钳),防止结扎时缝线滑脱。随即用4号丝线在压痕处结扎,用止血钳靠阑尾夹住结扎线,贴钳剪去线头。再用直止血钳在结扎线远端0.4cm处夹紧阑尾图1 。8.切断阑尾在刀刃上涂纯石炭酸后,刀刃向上,紧贴阑尾根部夹紧的直止血钳下面,切断阑尾,将刀及阑尾一并弃去图1 。 切断阑尾 残端消毒处理 9.阑尾残端处理用3把尖端夹有小棉球的直止血钳将棉球分别蘸上纯石炭酸(或5%碘酊)、75%酒精和生理盐水,依次在阑尾残端粘膜面涂擦,然后弃去保护盲肠的盐水纱布图1 。10.包埋阑尾残端助手用左手持无齿镊提起荷包缝线线头对侧的盲肠壁,右手持夹住线结的止血钳,将阑尾残端推进盲肠腔内,同时术者上提并收紧荷包缝线,使残端埋入荷包口,结扎后剪断线头图1 。 包埋残端 覆盖系膜 1.覆盖系膜加固缝合:用1-0号丝线,在荷包缝线外周0.3cm处,再作浆肌层8字缝合,并将阑尾系膜残端或脂肪垂结肠固定,使局部表面光滑,防止术后粘连图1 。 检查后关闭腹腔 图1阑尾切除术 12.关腹关腹前应以卵圆钳夹一块小纱布团,伸入腹腔,在盲肠周围检查有无渗液、脓液,有无结扎点出血,如有应加以处理,再缝合腹壁各层图1 。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感染及污染较重的,有渗液或脓液时;阑尾残留处理不满意,有可能发生残端裂开时;腹膜后软组织在操作中被污染时;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后,均须引流腹腔。最常用的香烟引流,置于右侧髂窝或盆腔内,在切口外侧另戳小切口引出。术后23日拔除。切口污染较重的,腹膜外间隙应置香烟引流或胶管引流,腹壁各层只作疏松缝合,以利引流。术中注意事项1.切口长度成人以5cm7cm为合适。显露必须充分才能妥善切除阑尾,故切口不宜过小。切口过小强行牵拉反致损伤更多的肌肉和深层组织,或因显露不佳,造成手术困难。当然,也不应盲目过大。 图2 分离粘连,提出阑尾 2.寻找阑尾遇有困难时,应注意与有大网膜相连的横结肠和系膜较长、脂肪垂基底较狭小的乙状结肠相区别。然后,沿盲肠端的结肠带向其汇合处寻找,即可找到阑尾。如仍未找到,可用手探摸盲肠后面,阑尾是否埋于腹膜后。当阑尾有急性炎症与周围粘连,不易寻找时,可取出拉钩,用右手示指及中指伸入腹腔,沿右侧壁向盲肠方向寻找。找到后逐渐分离粘连,提出阑尾图2。有时阑尾过短,或有时穿孔坏疽后在中间折断,均应注意全部取出,不要遗漏。凡遇到意外困难,如紧密炎性粘连,不要勉强切除阑尾,可改用引流及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因为粘连的存在,就足以防止扩散感染。 切开盲肠外后腹膜 结扎阑尾根部 3.当阑尾位于盲肠后,位置固定不易切除时,可切开盲肠外下方的后腹膜图3 ,再用纱布包住盲肠向上翻转,露出阑尾后,作逆行阑尾切除术。另若阑尾较长伴管端粘连固定,不宜按常规勉强提出末端,改为逆行切除阑尾。先用变止血钳在靠近阑尾根部处穿过其系膜,带过两根4-0号丝线,双重结扎阑尾根部图3 。在结扎远端1cm处夹一把弯止血钳,用刀在止血钳与结扎线之间切断。阑尾残端消毒处理后,根据具体情况行荷包缝合包埋或褥式缝合包埋。再用弯止血钳向阑尾尖端方向分段钳夹、切断阑尾系膜图3 最后切除阑尾,一一结扎近端阑尾系膜。 分段钳夹、切断阑尾系膜 图3盲肠后阑尾逆行切除术 4.如遇阑尾与大网膜粘连时,应将粘连的大网膜炎性组织一并切除;如与肠管粘连,应仔细分离,切勿盲目硬撕;若与髂动、静脉,输尿管,子宫等重要器官粘连时,更应注意仔细操作,以防血管破裂或脏器穿孔。5.阑尾切除线应距根部结扎线0.5cm,残端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可能形成残腔脓肿;过短可因盲肠内张力牵引,使结扎线松脱,漏出粪液,造成腹腔内感染。也有人主张残端不结扎,只作荷包缝合加8字缝合,以免残端肢肿,又无结扎松脱的危险。6.阑尾残端用石炭酸消毒时,勿涂到浆膜,以免灼伤浆膜,增加术后粘连。7.阑尾根部结扎线不宜扎得过松或过紧,过松容易滑脱,过紧则可将阑尾扎断,此两种情况均可引起遗留阑尾动脉支出血。8.荷包缝合与阑尾根部距离不宜过远或过近;过近不易埋入残端,过远可形成较大死腔,易发生残端感染或脓肿。9.阑尾根部穿孔时,常引起盲肠肠壁炎性改变,明显水肿,不易将阑尾残端埋入荷包缝合线内。可在残端两侧盲肠壁上作间断褥式缝合35针,一一结扎,将残端埋入,必要时再将阑尾系膜覆盖加固。10.对阑尾蛔虫症,应在阑尾切开前刺激阑尾壁,使蛔虫退出阑尾。如不成功,应在切开阑尾后将蛔虫推入盲肠内,再扎紧结扎线,处理残端。一般忌将蛔虫经阑尾断端取出,如免污染腹腔;更不应将蛔虫与阑尾一并结扎。11.如阑尾位于盲肠后,腹膜外,而且术前已经明确,即可于分开腹横肌之后,小心保护腹膜囊,勿予切开,而完整地将其向内侧推开,从外侧达到腹膜后间隙阑尾所在部位,并切除阑尾。此法对已穿孔的腹膜外阑尾炎更加重要,可使腹腔免受污染。腹膜外间隙要彻底引流。如切开腹膜后才发现阑尾位于腹膜外并已穿孔,此时仍可把腹膜缝合,然后按所述方法处理。12.术中如发现阑尾病变与体征不符时,应仔细检查盲肠、回肠、输卵管、卵巢、回肠系膜淋巴结及腹腔液体,必要时扩大切口,以求确诊后正确处理。术后处理病情较轻者勿需特殊处理,术后当日即可坐起,次日可进食,56日后即可拆线。病情较重者,酌情补液,禁食,半坐位,使用抗生素等。常见术后并发症及处理1.腹膜炎及腹腔脓肿术后体温不降,腹部压痛,反跳痛不减轻,即应考虑有腹膜炎的存在。除继续胃肠减压,输液,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外,应给大剂量抗生素及中药。如术后56日感染症状仍未控制,即可能发生腹腔内脓肿,最常见于盆腔、右髂窝、膈下及肠间,一旦确诊,应即引流。2.切口感染术后34日体温升高,切口胀痛,可能发生切口感染或化脓,检查如腹壁红肿,压痛明显时,即应拆除12针缝线,扩开切口,去除线结,充分引流。个别体弱病人术后可能发生切口裂开,应重新缝合并加减张缝合。长期不愈的窦道,应手术切除。3.腹腔内出血术后12日内,病人突然出现苍白,脉快,呼吸急促,出冷汗,个别病人大量便血,血红蛋白下降,并有腹胀,应认为有腹腔内出血。试验穿刺证实腹内有出血后,应再次手术,清除积血,寻找出血点,缝扎处理。4.肠梗阻多为麻痹性肠梗阻,除作胃肠减压,输液外,还可用中草药治疗,经上述积极处理较久不愈者,可能系机械性肠梗阻,必要时需再次手术。5.肠瘘多为在原切口处发生的外瘘,来自盲肠,阑尾残端,常在术后2周左右自行愈合,仅少数病例需行肠瘘闭合术。6.腹壁瘘管或窦道较为常见,发生的原因常见者有:回盲部病变,如局限性肠炎,结核、肿瘤、阿米巴性肉芽肿等致阑尾残端愈合不良;阑尾未完全切除,仍有部分留于腹腔内;切口感染,引流不畅,或切口内有线结。慢性瘘管或窦道形成后,需将管道及其周围的疤痕组织一并切除,清除线结等异物。若管道通腹腔,应事先行瘘管X线造影了解管道走径,作好术前准备。 三 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 作 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6-4-2 23:44:06【字体:小 大】 手术原则1.充分显露切口上方需在腹壁下动脉处,使疝囊颈充分显露出来。2.高位结扎疝囊在内环处完全分离出疝囊,这样才消灭腹膜的袋形外突,防止疝的复发。3.仔细止血沿精索走行的大小出血点要一一结扎止血,防止术后形成血肿,继发感染。4.加强腹壁主要是利用缝合或修复的方法加强腹壁,特别是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力量,减少薄弱环节,这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术前必须仔细选择修复方法;术中应认真操作。 图1腹股沟斜疝的解剖改变 图2修复腹膜及腹横筋膜的手术途径 根据腹股沟斜疝的解剖特点和临床表现,证明加强腹股沟管后壁,防止疝复发的重要环节在于妥善缝牢内环处的腹横筋膜。腹横筋膜围绕精索形成内环口,并呈漏斗状向下进入腹股沟管,变成精索内筋膜。形成腹股沟斜疝后,腹横筋膜则同时围绕着疝囊和精索图1。所以,手术修复斜疝时,必须在此漏斗口部纵行切开精索内筋膜,显露疝囊和精索,并将二者分离,然后在内环平面横行切开疝囊,将疝内容物返纳后,闭合腹膜。并要特别注意缝牢腹横筋膜。除婴幼儿外,还需将腹横肌和腹内斜肌的联合肌腱缝于腹股沟韧带上,进一步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修复手术中显露内环的途径有三种:一是要腹股沟部,二是经腹腔,三是经腹膜前。临床上常使用两种方法图2。手术方法的选择修复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疝囊大小、病程长短、有无复发等具体情况来选择。常用的手术方法和操作特点如表26-1: 病人情况 手术方法和操作特点 婴幼儿先天性斜疝 经腹腔疝囊高位离断术 儿童、青少年小型斜疝,腹肌无明显缺损 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 成人斜疝,腹股沟管后壁无缺损 精索原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Ferguson)精索不移位,仅次联合肌腱缝于腹股沟韧带上,加强腹股沟管前壁 成人斜疝,腹壁轻度薄弱 精索腱膜下移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Bassini):精索移位至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之间,再将联合肌腱缝于腹股沟韧带上,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老年人斜疝,复发性疝,腹壁重度薄弱 改良精索腱膜下移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McVay):与上法相同,但联合肌腱缝于耻骨韧带上 巨大斜疝,腹壁重度薄弱 精索皮下移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Halsted):精索移位至腹外斜肌外,联合肌腱缝于腹股沟韧带上,腹外斜肌腱膜重叠缝合 表26-1腹股沟斜疝各类手术方法和操作特点除此以外,在选择和施行手术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1.成人的腹外疝修复术,除有嵌顿或绞窄者应紧急手术外,均宜择期手术。2.成人并发腹内压力增高的疾病(如腹水、尿潴留、严重的慢性咳嗽等)或其它全身性严重疾病(如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以及妊娠早期和后期,均不宜手术治疗。3.小儿的腹股沟斜疝很多可以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婴幼儿因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而发生的斜疝,约有40%在生后6个月左右可以自愈,约有60%至2岁时自愈。因此,直径在2cm以内的较小疝囊,均适于在12岁以后施行手术。4.未嵌顿的斜疝同时患有局部皮肤疾病时,应等皮肤病治愈后手术。术后准备1.明确诊断是斜疝还是直疝,或是二者并存,是否滑疝,有无嵌顿或绞窄等。2.详尽了解肠梗阻、脱水、休克等的严重程度以及全身并发哪种严重疾病,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3.术前排空膀胱。麻醉成人用硬膜外麻醉;小儿可用氯胺酮麻醉或骶管麻醉。手术步骤(一)精索原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Ferguson)1.体位、切口仰卧位。自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3cm处至耻骨结节,作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斜切口,长约6cm图3-1。 3-1切口 3-2切开浅筋膜浅层和深层 2.显露疝囊切开皮肤后,最先遇到的是浅筋膜浅层(即皮下脂肪)。切开此层时,可在术野见到两条腹壁浅部动脉(即切口外段的腹壁浅动脉和切口内段的阴部外浅动脉),应一一结扎、切断,防止不必要的出血,再顺切口方向切开浅筋膜深层图3-2。用缠纱布的手指向两侧钝性分离浅筋膜深层下面的结缔组织,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图3-3。在腹外斜肌腱膜上切一小口,先用剪刀在腱膜下潜行分离,再用剪刀挑起腱膜,顺纤维方向向上和向下剪开,以免损伤紧贴在腱膜下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当向下朝外环剪开时,可用镊子插入外环,将其撑开,以免损伤经外环通过的髂腹股沟神经图3-4。 3-3分离浅筋膜深层下结缔组织 3-4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用小止血钳夹住并提起腹外斜肌腱膜的两缘,用缠以纱布的示指在腱膜切缘深面向两侧分离。下外侧缘需分离到腹股沟韧带,上内侧需分离出腹内斜肌、腹横肌游离缘和联合肌腱图3-5。分离过程中,注意不应损伤腹外斜肌腱膜深面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3-5向两侧分离 3-6拉开腹内斜肌、腹横肌,切开提睾肌 将腹内斜肌、腹横肌用直角拉钩向上拉开,显露精索和覆于其上的提睾肌。在前方切开提睾肌,用小止血钳轻轻夹住切缘拉向两侧,就可看到精索图3-6。仔细分离精索,注意其周围的组织,在精索的内上方寻找疝囊。有困难时,可嘱病人用力咳嗽或收缩腹肌,使疝囊外突。辨清疝囊后,即可提起、切开图3-7。 3-7寻找并切开疝囊 3-8分离疝囊至内环处,辨清周围重要组织 3.高位结扎疝囊欲求疝囊的高位结扎,首先必须将疝囊向上分离至内环处。分离疝囊时,可用止血钳提起疝囊切开缘,并用左手示指伸入疝囊作为支持,再用右手示指缠以纱布仔细钝性分离,逐渐将疝囊与精索等组织分开图3-8。如粘连较重,也可使用锐性分离。向上分离疝囊见到腹膜外脂肪时,即已分至疝囊颈以上。在内环处应辨清附近的组织结构。在疝囊内侧,常可见弧形的腹横筋膜缺损缘。将手指经疝囊颈伸入腹腔内,可触及腹壁下动脉在内环的内下方搏动。精索在疝囊的外下方,其中的输精管常紧贴疝囊壁,分离时应避免损伤。然后用手指将疝内容物推入腹腔。如果疝囊较小,可在颈部缝扎、切断图3-9;如果疝囊较大,则可将疝囊游离缘提起,并将疝囊颈尽量拉出。在颈部高位用4号丝线作荷包缝合图3-10。扎紧荷包缝线后,再行缝扎加固,使局部腹膜不再存在袋形突出。然后在缝线远端1cm处切除疝囊。缝合时必须注意避免损伤精索和腹壁下血管,还应避免扎住腹腔内脏器。如疝囊较大,可不分离疝囊下半段,只在其中部切断后切除上半段,保留下半段,以减少组织损伤和出血。最后将疝囊残端推回腹膜外间隙。 3-9疝囊小的,可高位缝扎切断 3-10疝囊大的,可高位荷包缝合,切除多余的上半段囊壁 4.修复腹壁在精索不移位的情况下修复腹壁各层。 3-11修复内环、腹横筋膜 首先,将上层精索轻轻向外下方拉开,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腹横筋膜的弧形缺损,一般需35针,缝合后的内环应使精索不受压迫,约能通过一止血钳尖为准。缝合时需注意避免损伤内侧的腹壁下动脉及从腹横筋膜深面穿出的精索外血管和耻骨血管图3-11。其次,将提睾肌切开缘作间断缝合后,用4号或7号丝线从上方开始将联合肌腱间断缝于腹股沟韧带上,针距1cm左右。待全部缝好后,自上向下依次将线打结图3-12。腹股沟韧带上的针孔要浅而宽,以防损伤股动、静脉。几个针孔不要缝在同一纤维束间,以防拉紧后撕裂,影响修复后强度。缝合时还要注意避免张力过大,影响愈合。 3-12将联合肌腱缝于腹股沟韧带上 3-13将腹外斜肌腱膜重叠缝合 图3精索原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Ferguson) 然后,将两层腹外斜肌腱膜重叠,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图3-13。缝至外环时,需注意保留能容纳一小指尖的间隙,以免新形成的外环太小,影响精索内血液返流,发生术后阴囊水囊,甚至造成睾丸萎缩。同时尚要注意勿将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和膀胱缝住。5.缝合仔细止血,必要时用温盐水纱布敷压创面,小出血点均应一一结扎;然后冲洗伤口,用细丝线间断缝合浅筋膜深层和皮肤。一般情况下不需引流。(二)精索腱膜下移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Bassini) 4-1缝合内环处腹横筋膜缺损后,将联合肌腱缝于腹股沟韧带上 4-2精索移位至腹内斜肌外面,重叠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图4精索腱膜下移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Bassini) 手术开始步骤同精索原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仅在修复腹壁时将精索移至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将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修复时先用橡胶皮片将精索拉开,间断缝合腹横筋膜上的缺损。然后用4-0或7-0号丝线间断缝合联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自上向下约缝45针。先不结扎,待全部缝好后再自上而下依次扎牢图4-1。将精索放在腹内斜肌外面,间断缝合提睾肌,再重叠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外环处需能容纳一小指尖图4-2。最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三)改良精索腱膜下移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耻骨韧带修复术(McVay)耻骨韧带是腹股沟韧带向后反折为陷窝韧带后,再向外延续至耻骨梳状线上的韧带图5-1 5-1耻骨韧带和腹股沟韧带的关系 5-2修复内环处的腹横筋膜缺损后,切开腹直肌前鞘,减少缝合张力 。McVay根据尸体解剖证明:联合肌腱和腹横筋膜的止点不在腹股沟韧带,而在耻骨韧带,故修复时宜将联合肌腱缝于耻骨韧带上。这样做的结果,可使疝的复发率降低,修复后发生股疝的机会也少。但耻骨韧带距股静脉较近,操作比较困难。手术开始步骤同精索原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在修复时,先拉开精索,将内环处的腹横筋膜缺损间断缝合。然后在腹直肌前鞘纵行切开,减少缝合的张力图5-2。用左手示指触及股静脉加以保护,再用4号或7号丝线间断缝合联合肌腱和耻骨韧带34针图5-3。将精索置于腹内斜肌外面,重叠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后,依次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5-3将联合肌腱缝于耻骨韧带上 图5改良精索腱膜下移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McVay) (四)精索皮下移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Halsted)此法的特点是将精索移至皮下,可利用腹部的各层肌肉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减少疝的复发。适用于年龄大、疝囊大、腹壁薄弱的病人。 6-1拉开精索间断缝合腹横筋膜缺损后,将联合肌腱缝于腹股沟韧带上 6-2重叠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精索置于皮下层 图6精索皮下移位腹股沟斜疝修复术(Halsted) 修复时,拉开精索,用细丝线间断缝合内环处腹横筋膜的缺损后,再用4-0或7-0号丝线将联合肌腱缝在腹股沟韧带上,最上一针不能缝得太紧,以免压迫精索图6-1。然后将精索置于腹外斜肌腱膜外面,再将腹外斜肌腱膜重叠缝合图6-2。有时在精索自内环通出处尚需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口上端另切一横行小口,切断部分纤维,使精索不致受压。最后将精索置于皮下层,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五)腹横筋膜修复术(Shouldice)Shouldice手术最本质的部分是修补内环口及腹股沟管底部的腹横筋膜。此法主要适应于巨大的斜疝、直疝和直、斜疝并存的马裤疝。 7-1向耻骨结节方向剪开腹横筋膜(注意腹壁下动脉及腹膜外脂肪组织) 疝囊切除前的步骤同前。分离囊颈时必须达到内环口处,把内环口周缘的腹横筋膜边缘分离出来,在颈部行荷包缝合或贯穿结扎,切除疝囊远端,任疝囊残端退缩回内环口内腹膜外间隙。此时以解剖镊子或止血钳提起内环口内侧缘的腹横筋膜,看到并向后推开腹壁下动脉及其它腹膜外脂肪组织,向耻骨结节方向剪开腹股沟管后壁的腹横筋膜图7-1。首先提起腹横筋膜上侧瓣,分离其下的脂肪层,继而提起下侧瓣,注意来自腹壁下动脉的分支穿通该筋膜瓣走向提睾肌和精索,即精索外动脉,在分支基部予以切断、结扎。下缘筋膜瓣必须分离至其融合至腹股沟韧带深部处。充分止血后,进行腹横筋膜修补和内环重建。采用双对抗缝合技术,用4-0或7-0号丝线从下端开始向上递行交叉连续缝合图7-2。下外侧筋膜瓣重叠缝到上内侧瓣的深面,一直缝达内环外侧缘,留下精索出口。 7-2从下向上逆行交叉连续缝合腹横筋膜 7-3再由上向下将上瓣游离缘与下瓣同腹股沟韧带深面融合处连续缝合 然后,将上内侧筋膜瓣的游离缘盖在外侧瓣上面,再把上瓣游离缘与下瓣同腹股沟韧带深面融合处连续自上向下缝到耻骨结节附近,与最初的一针缝线打结,缝合针距2mm4mm,以不同深度,缝成不平的锯齿状,以增加强度图7-3。完成腹股沟管后壁修复和内环口重建。 7-4将联合肌腱与腹横肌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上 7-5精索置于腹外斜肌腱膜下,缝合该腱膜 图7腹横筋膜修复术 最后,把联合肌腱和腹横肌腱膜(弓),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上,以增强腹股沟管后壁图7-4。精索置于腹外斜肌腱膜下,缝合该腱膜图7-5。术中注意事项1.大出血疝修复术中发生大出血会造成严重后果。最常发生出血的3条血管是闭孔动脉异常起源支、腹壁下血管深支和髂外或股动、静脉。造成大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缝合腹股沟韧带时,缝针过深,穿破血管发生出血。所以,在进行缝合时,一方面应将被缝的韧带尽量提起,使之离开血管,另一方面可用左手示指将股动、静脉向外推开。万一发生出血,小的血管损伤可用压迫止血。如压迫无效,可扩大显露范围,予以结扎(固有交通支,不会发生组织血运障碍)。但大的血管损伤时,则需及时扩大切口,暂时压迫出血的上、下血管,然后用3-0丝线修复血管破口。万不得已时,才考虑采取结扎方法。此外,由于阴囊组织疏松,即使是细小的出血点也不易自行止血,以致形成血肿。因此,操作中无论大小出血点均应仔细结扎。 图8睾丸的供应血管 2.下腹壁神经损伤下腹壁神经分布较密,如图6-8所示,切开腹壁各层时应避免损伤。一旦切断,宜将断端结扎,以防营养血管渗血。3.输精管损伤对年轻男子,可考虑术中即行输精管吻合术。4.睾丸血运损伤睾丸的供应血管较多,主支是来自腹主动脉的精索内动脉(即睾丸动脉)。此外,尚有精索外动脉、输精管动脉、膀胱下动脉、前列腺动脉和阴部动脉图8。这些动脉互有交通支相连,故一般不易发生睾丸缺血和坏死。即使如此,在疝修复术中,如精索与疝囊有紧密粘连,分离过程中仍应避免损伤精索的小血管。此外,尚应注意在缝合精索通过的内、外环时,不要缝得过小,以免造成精索绞窄。5.腹腔脏器损伤疝的修复手术过程中,最易损伤的腹腔脏器是肠管。可能在切开疝囊时切破肠管,或在结扎疝囊时将肠管扎住,所以在进行这两个步骤前要认真检查,采用预防措施,避免损伤。膀胱也易被伤,特别是儿童的膀胱位置较高,疝囊距膀胱较近,分离疝囊或缝扎囊颈时更易受损伤,必须注意避免。如不能确定疝囊或膀胱时,可先试作穿刺;如还不能确定,即应改经腹腔途径辨别。术中一旦发生内脏损伤,均应及时修复处理。6.腹横筋膜双对抗缝合应在交叉不整齐的平面和深度上进行,最后形成一锯齿状缝线,以增加强度,避免撕裂。术后处理1.保护伤口,防止尿液湿污。局部压纱袋1224小时,并托起阴囊预防血肿。2.防止造成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控制咳嗽,防止便秘等。3.术后23日下床活动,1周后拆线,半月后作一般劳动,3个月后可作重体力劳动。术后并发症及处理1.全身并发症疝修复术后常见的全身并发症有肺炎、肺不张、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均应在术后注意防治。2.切口皮下(或阴囊)血肿多因术中止血不彻底所致。小血肿可以穿刺抽出;如发现血肿逐渐增大,应在手术室无菌操作下重新拆开缝线,仔细止血。不然,常因阴囊组织疏松,血肿继续增大,以致造成切口感染,影响愈合。3.切口感染术后如感觉切口跳痛,全身发热,就应及时检查。如发现切口感染,除全身使用抗生素外,局部还需视情况考虑拆线引流。4.睾丸鞘膜积液常发生在疝囊下半段未切除的病人中,术中可将下半段疝囊口敞开,以减少发生积液的机会。如果发生,可小心穿刺抽液处理。5.复发疝的复发大多是疝囊颈部没有做到真正的高位结扎和内环口腹横筋膜缺损未修补,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腹股沟管后壁缝合不牢所致。这些都应在第1次手术时注意操作,以免复发。此外,病人年龄较大、一般情况不良、术后有并发症等,都是造成复发的因素。 腹股沟直疝修复术 腹股沟直疝常发生在老年人,多为腹壁的薄弱所造成,与由先天性缺损所致的腹股沟斜疝不同,故在修复时,应注意加强局部腹壁。手术步骤1.显露直疝外突部皮肤切口应比斜疝修复术稍偏内侧。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向上拉开联合肌腱,向下拉开精索,即可显露出直疝的外突部和附近组织结构。 1-1环形切开疝囊基底部下缘腹横筋膜 1-2剥除疝囊外的腹横筋膜 2.环形切开疝基底部腹横筋膜分离并拉开精索后,先向内上方提起直疝突出部分,在其下缘用刀环形切开疝基底部的腹横筋膜图1-1。再向外下方拉开直疝,同样切开疝基底部内上缘的腹横筋膜,直疝是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向外突出的,故切开基底部外侧时,要避免损伤腹壁下动脉。待整个基底部环形切开后,用止血钳向上提起切开的腹横筋膜远端缘,这部分腹横筋膜即被外翻呈杯状,并将其剥离图1-2。3.分离疝囊分离腹膜外脂肪,显出直疝疝囊。用止血钳夹住疝囊顶部提起,沿疝囊壁将疝囊与膀胱作锐性分离,最后将疝囊完全分出。这样,既可估计其范围大小,又可稳妥地切开疝囊进行处理图1-3。 1-3分离膀胱显露疝囊 1-4切开疝囊 4.切开疝囊无论是进行斜疝修复或是直疝修复,都必须切开疝囊。如果轻度提起疝囊不予切开,仅在疝囊颈部简单结扎,既不能达到高位结扎的目的,又可能误伤内脏。切开并提起疝囊,仔细检查疝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要注意腹壁下动脉在直疝疝囊颈的外侧,而髂内动脉分出的闭合的脐支则常在直疝疝囊颈的内侧图1-4。5.切除疝囊、缝合囊颈将疝内容物放回腹腔,清理疝囊后,在靠近疝囊颈部切除疝囊囊壁。因直疝疝囊颈一般较宽,不易行内荷包缝合或单纯缝扎,故常行间断缝合关闭。缝合宜使用4-0号丝线,第1层是间断褥式缝合,第2层是间断8形缝合图1-5。 1-5加固内翻缝合囊颈 1-6缝合腹横筋膜 图1腹股沟直疝修复术 直径小于3cm,基底宽的直疝囊,可以不切开腹横筋膜和疝囊,只在隆起处的腹横筋膜上缝合一排内翻缝合,使隆起的部分折叠内翻后,再按Halsted法修复加强腹股沟管后壁。6.修复腹股沟管缝合腹股沟后壁时,先用4-0号丝线间断缝合腹横筋膜图1-6。然后将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缝合。重叠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将精索置于腹外斜肌腱膜的外面,最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同一般腹股沟斜疝修复术。 四 胃空肠吻合术 一般作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这一手术操作简便,需时较短,适用于不能切除的胃幽门部肿瘤和不能耐受切除术的溃疡病幽门梗阻病人。适应证1.胃癌引起的幽门梗阻,肿瘤已固定,不能切除者,可作胃空肠吻合术以解除梗阻。2.胃溃疡引起幽门梗阻,病情重,不能耐受胃部分切除术,又因这类病人胃酸不高,可作胃空肠吻合术。3.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幽门梗阻,病人情况较差,不能耐受胃大部切除术者,可施行胃迷走神经切断术,以减少胃酸,同时加作胃引流术(如幽门成形术,胃十二指肠吻合术或胃空肠吻合术),以解除胃内容物的潴留。术前准备1.幽门梗阻病人,由于胃内容物潴留,细菌容易繁殖,以致粘膜充血、水肿,有碍术后吻合口的愈合。术前应禁食,术前晚洗胃,使胃尽量排空,以减少炎症。2.应适当补液、输血,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3.进手术室前应放胃管抽空胃内容物,以免在麻醉过程中发生呕吐,引起窒息及肺部并发症。麻醉病人情况差者可用局麻,精神紧张或胃潴留严重者可用全麻,青壮年腹肌紧张者可用硬膜外麻醉。手术步骤1.体位、切口平卧位,上腹正中切口或左上经腹直肌切口。2.选择空肠吻合段剖腹探查,确定病人适于作胃空肠吻合术后,首先提起横结肠、沿横结肠系膜找到十二指肠悬韧带,以证实空肠起始部。选择一段空肠,在距十二指肠悬韧带15和20cm处的两点,用丝线将肠壁浆肌层各缝一针作为标记,以备吻合。3.缝合系膜间隙拉紧横结肠系膜和空肠系膜,由基部向肠侧用丝线将两层系膜间断缝合45针,闭合系膜间隙,以防术后发生内疝图。 在离十二指肠悬韧带1520cm处选定空肠袢, 闭合横结肠、空肠系膜间隙 选定胃前壁吻合口后从结肠前上 提空肠作牵引线将胃、肠对拢 4.选择胃前壁吻合口溃疡病幽门梗阻者,吻合部位可选在横越幽门切迹垂线,靠近胃大弯的前侧壁。对胃幽门部肿瘤,吻合部位应尽量远离肿瘤,以免术后短期内受到肿瘤侵犯,又造成梗阻。吻合部位选定后,将已有缝线标记的空肠袢从结肠前上提,与拟定吻合的胃壁沿长轴顺蠕动方向(即近端在左侧,远端在右侧)对拢,在空肠袢拟定吻合口(长约56cm)两端的近系膜面与胃壁一起各缝一浆肌层牵引线,打结后牵引,准备吻合图。5.缝合吻合口后壁外层在吻合口部位的四周及后侧垫上纱布保护,以免污染腹腔。先用丝线浆胃、肠壁(吻合口后壁外层)作一排浆肌层间断(或连续)缝合。 吻合口后壁浆肌层连续缝合, 切开胃肠壁浆肌层,缝扎止血后剪开粘膜 6.切开胃、肠壁,缝合吻合口后壁内层沿缝线两侧0.5cm处切开胃、肠壁浆肌层,缝扎粘膜下血管(最好能带一点浆肌层组织,以免剪开后粘膜层过多地外翻)后,再剪开胃、肠壁粘膜,用吸引器吸尽胃、肠腔内容物图。从远端角开始行吻合口后壁内层缝合,先用1号肠线由肠腔进针,穿入胃腔,再由胃腔返入肠腔将胃、肠壁作一针全层缝合,在腔内打结,线头不要剪断。用同一条线行后壁全层锁边缝合。边距约0.5cm,针距约0.8cm,一直缝至近端角图,并使近端角完全内翻。 吸尽胃肠内容物后作后壁全层锁边缝合 7.缝合吻合口前壁内层继续用同一线沿前壁改行全层连续内翻褥式缝合(Commell),绕回至缝合开始处,将会合的肠线两端在腔内打结图。至此,前壁内层缝合完毕。 继续沿前壁作全层连续内翻褥式缝合, 绕回至缝合开始处,将会合的肠线在腔内打结 8.缝合吻合口前壁外层前壁外层用丝线作浆肌层间断缝合后图 ,吻合口两角应用浆肌层8形或褥式缝合加固。吻合完毕后,再次检查吻合后的肠袢是否为空肠,长短是否合适,有无扭曲。然后,移去垫在吻合口周围和后壁的纱布,术后洗手或换手套,用手指在胃、肠壁外探测吻合口大小。吻合口应可容3指通过,空肠袢输入口和输出口各可容拇指通过图。最后,清查腹腔,逐层缝合腹壁切口。 前壁浆肌层间断缝合 结肠前胃空肠吻合完毕 图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 术中注意事项1.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输入袢(即吻合口近端空肠)要长短合适,一般应距十二指肠悬韧带1520cm。因为输入袢要绕至横结肠和大网膜之上与胃前壁吻合,过短会发生输入袢受压而引起胆汁、胰液和肠液的潴留,过长又会引起食物在输入袢内停滞。2.吻合口长度一般以46cm为宜,过小术后常可因充血、水肿而引起梗阻,过大术后又可能引起食物排空加速而出现症状。3.吻合口的胃、肠壁粘膜下血管应进行缝扎,这对预防术后吻合口出血有重要作用。4.全层连续内翻褥式缝合吻合口时,应注意边距与针距要均匀,一般边距为0.5cm,针距约0.8cm,这样才能使吻合口均匀内翻,不发生皱折、漏孔。术后处理1.术后仍继续禁食,保留胃管减压12日,待肠蠕动恢复后即可进流质饮食。2.禁食期间继续补液,必要时输血。3.体格较健康的病人,术后可不需下胃管和禁食,嘱早期进食。 五 乙状结肠直肠切除端端吻合术(Dixon)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69 更新时间:2005-1-17 乙状结肠直肠切除端端吻合术(Dixon)此术又称直肠前侧切除术可全部在腹腔内进行,省略了会阴部手术且不损害括约肌的功能,生殖泌尿系的并发症也较少;但吻合术在盆腔深处进行,比较困难,直肠没有浆膜覆盖,易发生吻合口漏,如果盆腔深处的淋巴结有转移,就有切除不够彻底的可能。适应证1.肿瘤下缘在肛门口以上超出12cm的直肠、乙状结肠癌。2.局限在乙状结肠下段和直肠上段的多发性息肉。术前准备、麻醉同经腹、会阴直肠肛管切除术。手术步骤1.切口左侧正中旁切口。2.探查腹腔检查病灶部分有无转移灶,决定手术的切除范围,并估计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对癌肿病人,切除范围应向上距癌肿至少6cm,向下3cm5cm,在肛提肌以上至少2.5cm,以利吻合。3.分离乙状结肠系膜根部用纱布带扎紧肿瘤两端的肠腔,在系膜根部缝扎肠系膜下动、静脉。再切开乙状结肠系膜根部两侧的后腹膜,向上直达脾曲,向下达直肠膀胱凹(女性达直肠子宫凹),分离腹膜后脂肪和淋巴结。4.分离、结扎肠系膜血管根据准备切除的范围分离出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清扫附近淋巴结,再结扎血管。5.分离直肠前、后间隙根据切除范围分离直肠前、后间隙,使直肠前侧与膀胱后壁(女性为子宫)分离,后侧与骶骨岬部分离。6.切断乙状结肠系膜从准备切除肠段上端部位至肠系膜下动脉结扎处切断乙状结肠系膜,结扎系膜内血管分支。7.切除病变肠段在两把止血钳之间切断乙状结肠上段,再在两把直角钳(或支气管钳)之间切断直肠上段,切除病变肠段图1 。 钳夹肠段上、下端,准备切除 分两层缝合后壁 8.乙状结肠直肠端端吻合对拢乙状结肠与直肠断端作端端吻合。先用丝线间断缝合后壁浆肌层(直肠只有肌层)。切除钳夹部分后,用2-0肠线间断缝合后壁全层,线结打在肠腔内。再用肠线间断内翻缝合前壁全层。最后,用丝线间断缝合前壁浆肌层图1 。 缝合前壁全层及浆肌层 缝合后腹膜结束手术 图1乙状结肠直肠切除,端端吻合术 9.置引流条在吻合口后侧置一香烟引流,经腹部切口下端引出。10.缝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