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起来怎么样.doc_第1页
我看起来怎么样.doc_第2页
我看起来怎么样.doc_第3页
我看起来怎么样.doc_第4页
我看起来怎么样.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看起来怎么样”【摘要】 自我客体化是指”内化一个旁观者对自己身体自我的看法,将自己当做基于外表被观看和评价的物体来”,并”形成对身体外在形象的习惯性监控”。自我客体化可能带来诸如身体羞愧、外貌焦虑等心理问题和进食障碍、抑郁等心理健康风险。本文通过简要述评自我客体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将来国内研究提出可能的方向。【关键词】 自我客体化 客体化理论 性客体化1 引言近日”事业线”的称谓引起了台湾妇权团体的强烈反感,这样一个将女性身体视为可买卖的商品,从性角度来描绘女性的实例引发我们思考:社会文化将如何影响女性的社会经验,带来怎样的心理行为后果?自我客体化概念和客体化理论将为我们提供答案。2 概念界定为从社会文化视角解释在一个性客体化(sexualization)女性身体的社会中,女性获得的心理、精神和行为上的经验性结果, fredrickson和roberts于1997年创建了客体化理论(objectification theory),指出女性在生活中频繁经历的性客体化(即将女性身体、身体部分或性功能与整个人中分离,并认为它们可以代表女性个体本身)将引发自我客体化。自我客体化被定义为”女性内化第三人对自己身体自我的看法,将自己当做一个基于外表被观看和评价的物体来对待”,并”形成对身体外在形象的习惯性监控”。即意味着个体更倾向于站在旁观者角度思考、评价自己,关注”我看起来怎么样”,而非从第一人角度关注”我有能力做什么”、”我感觉怎么样”。其直接后果是习惯性身体监控。理论认为接下来将会产生严重的身体羞愧、外貌焦虑和身体内部意识、”心流”(flow)体验的减少甚至消失。最终导致女性进食障碍、抑郁、性功能障碍。客体化理论认为自我客体化既是一种持续、稳定的特质,又是可由情境引发的状态。依自我客体化的稳定性程度不同,划分为特质自我客体化和状态自我客体化。特质自我客体化(trait self-objectification)指日常生活中,人们内化观察者对自己身体自我观点的程度。在特定性客体化场景下所触发和提升的自我客体化叫状态自我客体化(state self-objectification)。状态自我客体化可以由真实观察者在场激发,也可以由想象中的观众激发。3 自我客体化的测量工具特质自我客体化用问卷调查法来测量,状态自我客体化常用实验法来研究。3.1 对特质自我客体化的测量3.1.1 自我客体化问卷(self-objectification questionnaire, soq):由noll和fredrickson(1998)设计,用于评定个体客体化的程度。问卷要求答题者对十项身体属性按照他们对自己的身体自我概念(physical self-concept)的重要性等级排序(9=最重要的,0=最不重要的)。十项身体属性中包括五项以外貌为基础的(性吸引力、结实的肌肉、身体吸引力、体重、身形身材)和五项以能力为基础的(健康、力量、身体协调性、身体适应性、能量水平)。等级排序后,用外貌等级总分减去能力等级总分得到25到-25的分数系列。分数越高,反映更多强调外貌,意味自我客体化水平更高。soq的内部一致性是0.87-0.91,通过分别检测与外貌焦虑和体型不满意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聚合效度r = 0.56,区分效度r = 0.33。3.1.2身体意识客体化量表身体监控亚量表(body surveillance subscale of the objectified body consciousness scales, obcs) ; 有研究者将习惯性身体监控与自我客体化在操作定义上等同,使用obcs中的身体监控亚量表来测量特质自我客体化。身体监控亚量表由8个项目组成,用于测定个体频繁关注自己的外貌并思考自己身体看起来怎么样的程度。7点计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 “na”(即从未经历过)选项计分为0。用各题总分除以答题的总个数得到平均分作为量表得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客体化水平越高。如果有两个以上的题项选择了”na”或者未选择,则问卷作废。内部信度从.79-.89,重测信度.79。效度通过与外表定向量表(appearance orientation scale)存在正相关(r = .64)以及和bcq公众身体量表( bcq public body scale)存在正相关(r = .46)而得以证明。 3.1.3 自我客体化问卷修订版(self-objectification questionnaire, soq-1);赵方(2011)对soq进行了修订,使之更适用于中国女性。此次修订根据对中国女性的调查,将原问卷中结实的肌肉、体重删除,将身体吸引力和身体尺寸合并为身材,增加五官、皮肤、身高,将性吸引力改为性感。而能力相关的身体特征为身体协调性、健康状况、力量、体能和身体健美程度(与锻炼相关)。问卷重测信度为r=0.82(p=0.00),以修订后的身体意识客体化量表中身体监视分量表作为修订版soq的效标,得到校标效度为0.476(p0.001)。3.2 对状态自我客体化的测量状态自我客体化通常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操作设置一定的场景,引发状态自我客体化的发生。量表用于检测实验操作是否引起状态自我客体化。二十句自我陈述测试修订(twenty statements test, tst)tst是一种投射技术,用以了解个体对自己自我概念不同方面的认识程度。被试完成二十句以”我是”开头的陈述句,由独立编码人对回答进行内容分析并归为反映独立自我和反映人际自我的两类。在状态自我客体化的研究中,为测定穿着泳衣是否会导致自我客体化,fredrickson等人(1998)修订了tst的指导语,使能够更好的评定在概念上与状态自我客体化有关的瞬间自我觉察。另外,编码归类也由原来的两类变为六类:体型和体格;其他身体外表;身体胜任力;特质或能力;状态或情绪;无法编码或不合逻辑的。在体型体格和其他身体外表中的答案个数为状态自我客体化的得分,分数范围是0到20。得分越高,状态自我客体化水平越高。4 自我客体化的相关研究以自我客体化为核心,依据理论所提出的路径,其相关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4.1 自我客体化与作为诱发因素(procursor)的性客体化之间关系的研究:针对性客体化的不同形式,我将自我客体化与性客体化关系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对理想美的媒体暴露(media exposure)(harper & tiggemann, 2008; grabe et al., 2010; quigg & want, 2011; 赵方,2011)、性客体化词汇的启动(roberts & gettman, 2004)、在体育锻炼中感受到的性挑逗(slater & tiggemann, 2010)、参加大学生联谊会(rolnik et al.,2010)、性客体化凝视(gervais, vescio, & allen, 2011)、对乳房的性客体化(johnston-robledo, wares, fricker, & pasek, 2007)。这些研究均证实:不同形式的性客体化增强了自我客体化的水平。不同研究对理想美内化在自我客体化与性客体化之间的作用结论不同。部分研究证明理想美内化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但赵方(2011)的研究则认为是媒体意象类型和自我客体化之间的调节变量。4.2 自我客体化及其心理后果的关系研究:大量的研究检验了客体化理论所提出的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这一条路径,在不同类型的被试(白人被试、女性青少年、芭蕾舞、患进食障碍的白人女性、耳聋女性、拉丁女性等)证明了身体羞愧(calogero, davis, & thompson, 2005)、外貌焦虑(greenleaf & mcgreer, 2006)、性自尊(kalogeria & thompson, 2009)在自我客体化与进食障碍关系中的中介作用,greenleaf(2005)发现心流在此关系中无中介作用。在自我客体化与抑郁的关系研究中,研究者一致发现身体羞愧(grabe, hyde, & lindberg, 2007)、外貌焦虑(szymanski & henning, 2007)是二者间的中介变量。对内部身体状态的注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未获支持。而心流在此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论不一致,tiggemann和kuring(2004)的研究中对女性而言可以证明心流的中介作用,而szymanski和henning(2007)对女性的研究和tiggemann和kuring(2004)研究中对男性而言心流的中介作用都无法得到支持。自我客体化与性功能障碍之间关系研究不多,steer和tiggemann,(2008)研究得到自我客体化与身体羞愧和外貌焦虑正相关,并依次与性活动中的自我意识正相关,然后和减弱的性功能相关。但在自我客体化、身体羞愧、外貌焦虑与性功能之间并无直接联系。除客体化理论中所提出的关系链外,研究者还研究了自我客体化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大部分女性而言,自我客体化程度越高,幸福感越低,身体羞愧、自尊、身体意象应对策略是自我客体化和幸福感之间的中介(mercurio & landry, 2008)。4.3 其他自我客体化的相关研究:一些研究检测了自我客体化对任务表现的影响。数学任务(fredrickson et al., 1998; hebl et al., 2004)、色彩命名任务(quinn, kallen, & twenge, 2006)、扔垒球(fredrickson & harrison, 2005)、字母数字顺序任务(r.k. gay et al., 2010)等话语研究发现自我客体化可能会阻碍任务表现。但也有研究相反结论(gapinski, brownell, & lafrance, 2003)。尽管客体化理论针对女性提出,fredrickson等人后来认为男性也存在自我客体化,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男性自我客体化与女性自我客体化的表现、程度及与其他客体化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上有性别差异(lindberg et al., 2006)、也有性别相似性(lindberg et al., 2007),有些关系在男性中显著而在女性中不显著(grabe et al., 2007),有些关系在女性显著而在男性中不显著(tiggemann & kuring, 2004)。此外,对男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研究发现二者的自我客体化水平均高于男异性恋,并且男同性恋的自我客体化与女性相似。5 未来研究方向对客体化理论的内容扩充。众多研究已证明内化、幸福感在自我客体化和其他变量间的确切关系,可考虑将二者纳入客体化理论框架,以便完善。自我客体化跨文化研究较少,由于作为其产生基础的性客体化发生在特定社会文化中,不同文化中的性客体化形式可能大不相同。东方文化表达含蓄,且美的文化标准与西方不同,故产生自我客体化的程度和方式均与西方有差异。未来研究可以更多致力于中国等亚洲各国及非洲各国的跨文化研究。在研究的内容上,一方面,自我客体化到性功能障碍这条理论路径基本无人验证,故未来研究可着力于此路径的研究。另一方面,用实验方法研究自我客体化产生机制的太少。媒体暴露和设置泳衣等场景是两种主要方法。前者可在媒体的形式和呈现的方式上有所改进。后者则需要努力实现实验室和自然场景的融合。测量工具均过于陈旧,且测量工具的中国化仅有一次修订,信效度还待进一步检验。另外,soq和obcs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对身体监控和特质自我客体化这两个概念区分的思考。而tst随意性过大,虽被证明有一定信效度,至今无人探索新的测量方法。未来研究者可进行尝试。参考文献1 赵方. (2011). 大众媒体对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外表观念内化和媒体干预的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大学.2 calogero, r. m., & thompson, j. k. (2009). sexual self-esteem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college women: relations with self-objectification and eating problems. sex roles, 60, 160-173.3 choma, b. l., shove, c., busseri, m. a., & hosker, s. w. s. -a. (2009). assessing the role of body image coping strategies as mediators or moderators of the links between self-objectification, body shame, and well-being. sex roles, 61, 699-713.4 fredrickson, b. l., & roberts, t. -a. (1997). objectification theory.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1, 173 -206.5 gay, r.k. (2010). my body or my mind: the impact of state and trait objectification on womens cognitive resource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0(5), 695-703.6 greenleaf, c. (2005). self-objecti?cation among physically active women. sex roles, 1(52), 51-62.7 moradi, b., & huang, y. p. (2008). objectification theory and psychology of women: a decade of advan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2, 377-398.8 roberts, t. a., & gettman, j. y. (2004). mere exposu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riming a state of self-objectification. sex roles, 51, 17-27.9 slater, a., & tiggeman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