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农业规范综合农业保证.doc_第1页
良好农业规范综合农业保证.doc_第2页
良好农业规范综合农业保证.doc_第3页
良好农业规范综合农业保证.doc_第4页
良好农业规范综合农业保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GB/T20014.1 术语 解读 1 范围GB/T20014标准的本部分规定了良好农业规范控制点要求与符合性判定的通用术语和定义。本部分适用于作物种植、水产和畜禽养殖、运输。2 术语和定义21综合2.1.1 注册 registration农业生产经营者向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进行登记;申请人在认证机构登记;以及官方规定的机构登记。条文理解:注册即是登记。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涉及的注册包括如上三种。农业生产经营者是代表农场的自然人或法人,他们对农场出售的产品负有法律责任。农业生产经营者联合组织是申请认证的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联合体,该农业生产经营者联合体具有合法的组织结构、内部程序和内部控制,所有成员按照良好农业规范的要求登记,并形成清单,其上说明了注册状况。农业生产经营者联合组织必须和每个农业生产经营者签署协议,并有一个承担最终责任的管理代表。2.1.2 分包方 subcontractor与农业生产经营者或其组织签订合同以执行特定任务的组织或个人。条文理解: 分包方根据农业生产经营者或农业生产经营者联合组织和承包方签订的合同进行特定的农事操作。农业生产经营者或农业生产经营者联合组织将有些工作交给源于其良好农业规范管辖之外的第三方来完成。通常这类工作可包括收割、喷药、水果采摘、承运和剪羊毛。分包方通过与发包方签订合约,并提供胜任的人员、设备和原料,遵守农场联合组织的相应程序,以符合质量体系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或农业生产经营者联合组织应对分包方是否遵守与其工作相适用的控制点进行验证。2.1.3 食品安全 food safety食品在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或食用时确保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条文理解:本概念源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安全与食品预期用途密切相关,若按照食品标签说明中规定的制备或食用方法,以及消费或使用对象进行使用或食用食品而对消费者造成损伤,则为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国计民生,近年来已引起各国政府、消费者和众多食品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对生产、制造、处理或供应食品的所有组织而言,食品安全要求是首要的。2.1.4 缓冲带 buffer zone靠近受控制区域的边缘,或在具有不同控制目标的两个区域之间的过渡地区。条文理解:按照良好农业规范系列标准的要求,对按照良好农业规范要求进行注册的产品,其农业生产的区域的大气、土壤和水等均符合相关要求。为防止按照良好农业规范注册的产品受到污染或被混淆,防止其生产区域受到邻近的非注册生产区域污染的影响,在这两种生产区域之间应当设置缓冲或物理障碍物,以防止临近非注册地块的禁用物质的漂移。缓冲带可是非耕作作物带或植草带。2.1.5 临界负载 critical load生态系统或地球承受环境负荷而无明显损害能力的阈值,或给定系统在崩溃前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条文理解:临界负载也称最大负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指在给定的资源配置条件下,特定的系统所能够承担的最高有机质量,且对给定系统不造成任何明显的损害。通常,采用现存量(standing crop)来描述。2.2 质量2.2.1 基准 benchmark评估质量方案的执行情况时作为准则或一组可参考的变量。条文理解:基准是用于制定审核、检查或计量准则或参考的一组标准、实物量具或基本要求。2.2.2 校准 calibration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示值、实物量具或标准物质所代表的值与相应参考标准所确定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条文理解:本术语源于ISO10012。1、校准结果可用于评定测量仪器、测量系统或实物量具的示值误差,或给任何标尺的标记赋值。2、校准也可用于确定其他计量特性。3、可将校准结果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的文件上。4、有时用修正值或“校准因子”或“校准曲线”表示校准结果。2.2.3 风险 risk暴露于特定危害时,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概率(如生病)与影响的严重程度(死亡、住院、缺勤等)之间构成的函数。注:包括对农作物、畜禽的损伤,或对人体健康、财产或环境的损害。条文理解:根据EC178/2002,风险是指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函数关系。可根据风险分析的方法来评价危害。2.2.4 风险分析 risk analysis系统地运用现有的信息确定危险(源)和估计风险的过程。条文理解:根据EC178/2002,风险分析包括三个相关部分: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通常,将风险分析的方法用于危害的评价。2.2.5 监管链 chain of custody确保数据、记录或样品的实体安全的连续的追踪途径。也是一个保存和证实按时间先后排列的证据记录过程。条文理解:通过审核过程所获得的证据,包括记录、数据和样品,以确定进一步追踪的途径。2.2.6 关键控制点 critical control point能够施加控制,并且该控制是防止、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所必需的某一步骤。条文理解:关键控制点是可以实现食品安全控制的控制措施之一,同时,这种控制措施对特定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是必需的,而且是可以实现的。2.2.7 关键限值 critical limits区分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判定值。条文理解:设定关键限值目的是保证关键控制点达到受控的效果,但关键限值不能同工艺加工参数混淆;关键限值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一个区间,即控制区间。超出关键限值即可判断为潜在不可以接受的产品。2.2.8 偏离 deviation没有满足关键限值的要求。条文理解:当关键控制点未满足关键限值的要求时,即为偏离。偏离是一种特定的不符合。在偏离时所生产的产品可能是潜在不安全产品,需要经过评价后才能放行或处置。2.2.9 关键缺陷 critical defect导致危害可能发生的关键控制点的偏离。条文理解:当关键控制点偏离关键限值,且关键控制点所控制的危害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时,这种过程的偏离为关键缺陷。通常,可采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对关键缺陷所导致的危害是否发生,或发生的严重性进行评价,以确定对关键缺陷控制的严格程度(包括监视和对危害的控制方法)。2.2.10 验证 verification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评定。条文理解:验证可以提高可行性,即验证可以提高置信度水平。验证单独不能满足有效性,只有同确认一同实施后,才能达到有效性。验证通常在运行中或运行后实施。验证的方式可包括对结果或对过程的验证。2.2.11 验证审核 verification audit注册之后对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的常规非通知的审核,以确保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得到适当的保持。条文理解:验证审核是通过采取突击审核的方式,证实受审核方的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符合注册的要求。2.3 土壤条件2.3.1 可耕地 arable land可以按照作物轮作系统定期耕作的土地,包括休耕的土地。条文理解:土地按用途划分时,可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地是是一个大概念,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耕地属于农用地的范围,是农用地中的一种,包括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和园地。 所有其它生产资料都是人们的劳动可以创造、增加的东西,而耕地则是大自然本身的产物,人们可以改良已有的耕地,也可以把荒山、河滩、沼泽等改造成良田,但不可能创造比土地面积更多的耕地,所以,耕地是一种特别珍贵、数量有限、不可再生的生产资料,这就要求在社会发展、农业生产中必须特别重视耕地的保护,充分合理利好耕地。2.3.2 表层土 top soil土壤剖面的上层部分。条文理解:表层土是接近地面的土层,厚度1530cm,植物根系密集,有机质含量较高,生物活性物质多。自然土壤表层土包括植物残落层和腐殖质层。2.3.3 基质 substrate代替土壤用于支持作物生长的任何介质。条文理解:基质的作用是取代泥土帮助农作物生长,其种类较多,常用的无机基质有蛭石、珍珠岩、岩棉、沙、聚氨酯等;有机基质有泥炭、稻壳炭、树皮等。因此基质栽培又分为岩棉栽培、沙培和采用滴灌法供给营养液。2.3.4 污水淤泥 sewage sludge从各种类型的水中分离出来的累积的固体沉淀物,潮湿或与液体成份混合在一起,是自然或人工处理过程的产物。条文理解:污水是由居民区、公共建设和工业企业排出并夹带或溶解了各种不同的污染物或微生物的废水,有时也包括由城镇或工矿企业流出的雨水、雪水。污水中含有各种有毒物质、病原菌以及微生物不能降解的重金属,医院、生物制品厂、屠宰厂等的水中含有病原体,如不经处理排入江河,会污染水源,导致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污水沉淀物积累形成淤泥。2.3.5 地表水体 body of surface water地表水的组成部分,如湖泊、水库、溪流、河流或其中的一部分,过渡水体或海岸水的延伸。2.3.6 地表水 surface water所有在地球表面的水,像河流、溪水、池塘水、湖水、沼泽、潮湿的土壤、冰、雪和海水。条文理解:地表水是陆地表面上动态水和静态水的总称,包括各种液态的和固态的水体,主要有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冰盖等。地表水的动态水量为河流径流和冰川径流,静态水量可用各种水体的储水量表示。全世界地表水储量为24254万亿立方米,只占全球水总储量的1.75%;但地表水体不断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经过产流、汇流,每年河流径流和冰川径流流入海洋的水量,占入海总量95%,在全球水循环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内流区域每年产生的河流径流汇入内陆湖泊而消耗于蒸发。地表水的形态与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全世界14900万平方公里陆地,约有62%的面积有河流、湖泊和沼泽,约有12%的面积被冰川所覆盖,其余26%的面积为沙漠和半沙漠。2.3.7 地下水 groundwater所有的地表面下的饱和带并且直接接触到地下土壤的水。条文理解:地下水是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土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个基本类型;按含水空隙的特点,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等。其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的入渗,当雨水降落地面以后,首先补充地表水分,多余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它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上重要水资源的一种。地下水如有稳定的水源和较好的水质,可作为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如不科学合理地利用地下水,或过量开采以及引起它的污染,都会造成对人类不利的后果。因此,应加强地下水的观测与分析研究,以便合理地开发利用。2.3.8 可持续性水源 sustainable处于可持续使用方法管理下的水源。注:一种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平衡环境用水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农业用水需求的保证。条文理解:可持续性水源要求既满足现代人用水需求,又不能损害后人的用水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2.4 作物2.4.1 农作物 product一般指在大田栽培下收获的供人类食用或做工业原料用的作物。条文理解:农作物又称农艺作物、大田作物,俗称庄稼。在古农书中称为“禾稼”。诗经幽风有“十月纳禾稼”的诗句。“作物”这个词是从日语转借而来,20世纪初在中国农业文献中开始引用,随后逐渐普及。广义的农作物包括所有栽培植物(如大田作物,果树,蔬菜,观赏、药用植物,林木等),狭义指以粮、棉、油为主的大田作物(如水稻、麦、棉、玉米、大豆、杂粮、油料、糖料、烟、茶、桑、麻、药材等农作物),以及绿肥、饲料和牧草作物。2.4.2 作物轮作 product rotation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流耕种不同作物的做法。条文理解: 轮作是指同一块地上有计划地按顺序轮种不同类型的作物和不同类型的复种形式。作物轮作可以均衡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农田生态条件,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可以免除和减少某些连作所特有的病虫草的危害,利用前茬作物根系分泌的灭菌素,抑制后茬作物上病害的发生,如甜菜、胡萝卜、洋葱、大蒜等根系分沁物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小麦根系的分泌物可以抑制茅草的生长;可以促进土壤中对病原物有颉抗作用的微生物的活动,从而抑制病原物的滋生。轮作类型按轮作中养地作物或养地措施不同,轮作可分为休闲轮作、绿肥轮作、禾豆轮作、草田轮作;按轮作中主要作物组成不同,则可分为大田作物轮作、饲料作物轮作和蔬菜作物轮作。在大田作物轮作中,主要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也可安排一些饲料作物或绿肥作物。组成同一轮作中的各类作物,必须具有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相似适应性,既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又可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2.5 投入品2.5.1 化学肥料 chemical fertilizer简称化肥,又称无机肥。是标明养分呈无机盐形式的肥料,由提取、物理和(或)化学工业方法制成。条文理解:化学肥料简称化肥,是以矿石、酸、合成氨等为原料经化学及机械加工制成的肥料,与有机肥料相比,大多成分单一,但养分含量高,肥效快,施用和贮运方便。化肥按其中所含的营养元素种类进行分类,氨肥、氮肥、磷肥、钾肥为植物提供大量元素,称大量元素肥料;含有硼、锌、铁、铜、锰和钼等的化肥称为微量元素肥料。凡只含有一种养分的化肥品种称为单质肥料。氨、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的化肥称为复合肥料。2.5.2 植保产品 plant protection products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产品防腐或者保鲜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条文理解:一般的植保产品主要指农药,国内许多译文也将植保产品翻译为农药。随着社会发展,植保产品的含义不断扩展、延伸,除农药外还包括了一小部分不属于农药管理范畴的物质,如水解过的蛋白质(作为诱饵)、蜂蜡(剪枝伤口使用)、石英沙(驱虫剂)等。2.5.3 有效成分 active ingredient具有生物杀虫、除菌、杀草、植物生长调节等活性的成分。条文理解:现在使用的农药多属于农药制剂,主要包括有效成分及其它辅助剂,有效成分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是农药中对生物起作用的成分,它以特有的化学结构,作用于有害生物,干扰破坏其生理生化各个系统的正常功能;辅助剂主要是用于改善农药的理化性质,从而提高农药有效成分的活性,进而提高农药药效。农药的有效成分是其起主要作用的物质,但也不可忽视助剂的作用。2.5.4 农作物植保产品的风险分析 crop protection product risk analysis包括下列风险:2.5.4.1 超出最高残留限量 exceeding MRLs2.5.4.2 法律登记问题 legal registration issues2.5.4.3 残留分析判定 residue analysis decision taking2.5.4.4 残留分析决策的依据 reasons behind decision taking for residue analysis条文理解:1、最高残留限量是根据人体对农药的日允许摄入量、人群膳食结构中每日进食各种食物的数量以及人体平均重量等参数,用以下公式求得:最高残留限量(MRL)ADI(每日允许摄入量)人体平均重量(千克)进食量(千克)。由于人与动物之间,以及人群个体之间对毒物反应敏感性的差异,虽然一般情况下限量对人体是安全的,但也有个例风险。2、为了便于对植保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进行管理,防止在生产经营和使用中对人畜以及环境产生危害,由国家立法机关或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法律法规,对植保产品的生产流通等环节进行管理,只有经登记批准的植保产品才能生产销售和流通。3、植保产品在施入环境之后,不会立即被降解,因而出现了一些残留性强的品种,虽然它们在环境中的含量不大,但是长时间的日积月累和生物富集,也能对环境和生物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残留物分析并对其影响进行判定。4、由于残留分析对防止植保产品对农产品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各种毒物危害性认识的提高,对植保产品的要求也愈来愈严。2.5.5 危害 hazard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的因素或存在状况。条文理解:这种不安全因素的来源是多样的,单就植保方面来讲包括:滥用杀虫剂、杀菌剂及其残留物超标准,滥用生长调节剂等。现在人们担心最多的是滥用或超标化学农药对人和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2.6 管理2.6.1 综合作物管理 integrated product management是满足长期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耕作体系。是根据环境条件,适应当地土壤、天气和经济条件,有利地管理产品的完整农田战略。可长期保持农田的自然状态。综合作物管理并非严格定义的产品生产形式,而是明智地利用和适应最新研究、技术、建议和经验的动态体系。条文理解: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综合作物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该原则来自1997年英国作物保护委员会(BCPC)文件,其作物管理特性如下:(1)精确投入化学药剂和能量,以达到经济最佳化;(2)使各种投入之间相得益彰;(3)促进天然有害生物天敌的利用,确立抑制虫害、病害和杂草发生的土壤或作物条件;(4)提高土壤肥力,实施最适当的作物轮作和栽培技术;(5)维持或增加赢利,重点放在毛利而不是作物绝对产量;(6)将危害环境的不利影响减至最小;(7)推迟或避免害虫、病原或杂草耐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品系的发展。2.6.2 综合农田管理 integrated farm management通过产品轮作,中耕,选择适宜产品种类和谨慎使用输入材料等组合措施,旨在平衡生产与经济和环境的耕作方法。条文理解:在农田中的所有生物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综合农田管理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基础,从生态学、经济学、环保学等观点出发,结合耕作制度,实施以农业的、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防治措施控制病虫草鼠危害,保护农作物安全生产。农田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上,迭加了人类的经济活动而形成的更高层次上的自然与经济的统一体,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产品,而使自然演替的进程被人为截断。在一个健康的综合农田管理中,农田有着合理的作物组分、有效的农作方式,能够高效持续地为人类提供健康有益的生活、生产来源,并和谐地融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2.6.3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integrated pest control 通过合理采用农业、物理、生物技术、化学等综合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降低植保产品的最低使用量。 条文理解:当有害生物达到造成经济难以接受损失或损害的程度,即达到了经济阈值。所谓的经济阈值也就是防止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与防治后带来的效益相等时的有害生物指标。并不是所有的有害生物都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只有在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达到或超过经济阈值时才采取各种措施压低数量,而不是消灭这种生物。2.6.4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是谨慎考虑所有可用虫害控制技术及其随后适宜措施的组合,旨在防止虫害种群发展,控制杀虫剂和其他干预手段维持在适宜成本水平,并降低或将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风险减少到最小。注:综合虫害管理强调以最少的手段干预农业生态体系,并鼓励引入天然和(或)非化学虫害控制机制而确保健康产品的生长。 条文理解:只有在有害生物的危害会导致经济损失的前提下才进行防治,也就是说,允许作物上存在一定数量的病菌或害虫,只要它们的种群数量不足以达到经济危害水平,就不必进行防治。另外,在综合虫害治理的实践中,非常重视包括抗性品种、栽培措施、生物天敌、化学药剂在内的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利用天敌等生物控制因子来控制病虫害,对化学农药的施用采取慎重的态度。IPM代表生态、人力资源的系统管理,即除了“有害生物”(pest)外,P又被付予了“人”(people)、“参与”(participation)、“政策”(policy)、“农药”(pesticide)、生产(produce)、纯收益(profit)等新内涵。IPM既然是系统管理范畴,就不能就病虫论病虫、就农药论农药,应该重视农民的参与、农民素质、决策能力的提高,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在具体做法上,提倡健身栽培;保护天敌;坚持每周一次的田间生态调查分析,观察作物生长情况及病虫、天敌、其他昆虫种群动态;以农田生态分析结果取代传统的经验阈值;最终自我决策。其指导思想也从追求高产为主,转变为以可持续农业为宗旨,提高纯收益和合理使用有限资源、提高生产者综合素质为核心。2.7 产品2.7.1 产品追踪 product tracking产品在供应链的不同机构中传递时,其特定部分可被跟踪的能力。条文理解:按照良好农业规范要求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要建立追踪体系。即当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储存、包装、销售等任何环节出现问题时,对产品通过相关记录向上追溯,可找到问题的产生点。为了实现产品追踪,应记录产品生产全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如:原料采购单、收据、原料检测报告、出入库单、生产者批次号码、制造记录、包装记录、储存记录、销售记录等。各项记录的设置及记录要求应满足记录控制的相关要求。2.7.2 产品追溯 product tracing根据供应链前段的记录,来确定供应链中特定个体或产品批次来源的能力。追溯产品的目的包括产品召回和顾客投诉调查等。注1:从使用者的角度,产品的可追溯性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对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追踪。注2:从信息管理的角度看,在供应链中实行产品可追溯系统包括将信息流与实体流联系起来。目的是能够获得关于一批或一组产品在给定时间使用一个或更多的标识符的预先确定信息。2.7.3 可追溯性 traceability通过记录证明来追溯产品的历史、使用和所在位置的能力(即材料和成份的来源、产品的加工历史、产品交货后的销售和安排等)。条文理解:完善的可追溯性系统可以帮助生产者在产品出现问题时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检查追溯性的目的主要是判断产品的可追溯性,是否每一批产品都能够追踪其来源。农场组织应建立从原料到产品生产、加工处理全过程的产品标识或批次识别的完整档案记录和追踪体系,这也是建立完整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农场组织应建立可追溯性系统,确保能够识别产品批次及其原料批次、加工和分销记录。可追溯性系统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保持可追溯性记录,以满足体系评价的需要,使潜在不安全产品能够被召回和处置。可追溯性记录应考虑终产品的保质期,并应符合顾客、法律法规要求。2.7.4 注册产品 registered product生产出产品的产品,其产品已由农业生产经营者得到认证机构的认证。2.7.5 注册产品的产品 registered product produce用注册产品所产出的产品条文理解: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属于产品认证。农业生产经营者(或组织)向认证机构申请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时,要提供相关的文件,同时必须说明申请认证的产品是什么(大田作物或果蔬、畜禽)。认证机构对其认证时包括对申请认证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的检查,从种植(养殖)到收获(大田作物或果蔬)以及装载(畜禽)。认证机构发放的证书上要注明认证产品的范围。加工产品不在认证范围内。2.8 畜禽 2.8.1 应激 stress指机体对不利条件或环境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如由于饥饿、疾病、妊娠、运输、不良气候、惊吓、陌生环境造成家畜精神和生理负担,能影响其代谢和生理健康及其生产性能。条文理解:应激一词来源于英文,原意为压力、紧张、紧迫。1935年,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提出应激学说后,20世纪50年代应激概念出现于医学界。随着我国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70年代畜牧兽医界开始重视应激理论。引起应激的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原可能是机体内部的,也可能是外部的。外部应激原包括物理的,如光、温度、湿度、噪声;化学的,如有害气体、毒物、药品;生物学的,如细菌、真菌、病毒、野兽、昆虫、爬行动物等;生产管理的,如断奶、断尾、打耳标、运输;营养的,如换料、饲粮成分改变、毒素、养分不足;生理的,如怀孕、配种(自然或人工授精)、泌乳、产蛋、生产过程、打斗、啄羽、啄肛、咬尾等。因此,现代畜牧业中,畜禽面临着广泛应激。应激反应过程包括警觉、适应和衰竭三个阶段,是非特异性的,不因应激原的不同而不同,是机体动员全部防御能力去战胜不良影响,保持体内平衡的积极反应,因此,应激反应又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不同畜禽不同个体对应激原的反应差别很大,根据畜禽个体对应激原的敏感性,可分为应激敏感动物和应激耐受动物。应激对敏感动物的生产、生长、繁殖、泌乳和肉品质等都会造成不利影响。由于现代养殖业中应激原广泛存在,所以给畜牧生产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调查表明,世界上应激敏感猪的比例约占养猪总量的15-35%(氟烷基因阳性纯合子),不仅死亡率高,而且造成PSE和DFD肉,在活猪运输时尤其严重。现代畜牧生产中,有时也利用应激反应产生一些积极作用,如强制换羽。获得抗应激品种是防治应激最理想的措施。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调整饲养管理措施,如改变饲养密度,改善饲养条件,配制平衡日粮,提高某些维生素的用量等,来减轻应激反应的程度。2.8.2 饲料添加剂 feed additive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性饲料添加剂。条文理解:饲料添加剂是随着现代畜牧业发展而出现的。使用饲料添加剂的目的是:改善饲料营养价值,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动物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改善饲料的物理特性,增加饲料的耐贮性;增进动物健康,改善畜禽产品品质。良好农业规范系列标准中所称的饲料添加剂仅指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性饲料添加剂,不包括药物饲料添加剂。营养性添加剂是指用于补充饲料营养成分的少量或微量物质,包括维生素、微量元素、酶制剂、氨基酸和非蛋白氮等,其中大多数是现代养殖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动物健康、发挥动物生理功能、促进营养物质充分利用以及改善饲料质量所必需的。一般添加剂是为保证或改善饲料品质、提高饲料利用率而掺入饲料中的少量或微量物质,包括抗氧化剂、防腐剂、电解质平衡剂、着色剂、调味剂、黏结剂、抗结块剂和稳定剂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饲料添加剂不断涌现,客观上要求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并建立公正的评价程序和管理规范。2.8.3 饲料药物添加剂 medicated drug addition为了预防、治疗动物疾病而掺入载体或者稀释剂的兽药预混物,包括抗球虫药类、驱虫剂类、抑菌促生长类等。条文理解:通常所说的药物饲料添加剂是掺入了载体或稀释剂的兽药预混物,包括抑菌促生长剂、抗球虫剂和驱虫剂,其目的是为了治疗和预防动物疾病。饲料中需要使用药物时,只能添加饲料药物添加剂,而不能添加原料药或其它剂型的兽药。饲料药物添加剂和促生长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相互混淆。欧盟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所有抗生素作为饲料药物添加剂将停用,只能作为处方兽药使用。在我国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应遵照参照兽药管理条例以及农业部168号公告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2.8.4 兽药 veterinary drugs 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有目的地调节其生理机能并规定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的物质(含饲料药物添加剂)。条文理解:一般所说的兽药基本可分为三类:调节机体生理机能的药物,如中枢兴奋药、促进反刍药、激素类药;化学治疗药,如抗生素、磺胺类药、抗寄生虫药;解毒药,如有机磷、有机氟解毒药。兽药从来源可分为天然药与人工制备药两大类,天然药主要包括兽医所用的药材、炮制品和草药。人工制备药指通过化学合成或微生物发酵获得的药物。广义上的兽药还包括兽医生物制品,如疫苗、血清、诊断液、各种抗体类产品等。使用除饲料药物添加剂以外的兽药必须有兽医出具的处方,饲养人员不得自行在饲料、饮用水中添加或使用。2.8.5 动物防疫 animal epidemic prevention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条文理解: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通常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切断病源的所有措施(如隔离、扑灭)、环境消毒、正常免疫和发现疫病后的紧急接种。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是发现、确诊动物疫病,尤其是发现和确诊重大疫病和人畜(禽)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重要环节。2.8.6 动物疫病 animal epidemic disease动物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条文理解:动物疫病仅限于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并不是指动物所有疾病,比如属于普通病的内科、外科、产科疾病都不能列入疫病范围。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可将动物疫病分为下列三类:(一)一类疫病,是指对人畜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措施的疫病;(二)二类疫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的疫病;(三)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疫病。但一些二类、三类疾病在中国现有的生产情况下仍然可以造成重大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问题,四川发生的猪链球菌造成的人员死亡就是例证。2.8.7 促生长剂 performance promoters以促生长为目的,对畜禽长期低剂量使用的药物。条文理解:促生长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时间长,范围广,其作用机理是:抑制与宿主争夺营养成分的微生物;或促进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提高畜禽对饲料的利用率;或者影响畜禽体内代谢过程的速度;或者抑制病源微生物的繁殖,增进畜禽的健康。此类添加剂的品种很多,包括抗生素类,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以及生长激素等。2.8.8 休药期 withdrawal period食品动物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产品(乳、肉、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条文理解:在休药期间,动物组织或产品中存在的具有毒理学意义的残留可逐渐消除,直至达到“安全浓度”,即低于“最大残留限量”。休药期是依据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规律确定的,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规律就是按最大剂量、最长用药周期给药,停药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屠宰,采集各个组织进行残留量的检测,直至在最后那个时间点采集的所有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