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doc_第1页
兰亭集序教案.doc_第2页
兰亭集序教案.doc_第3页
兰亭集序教案.doc_第4页
兰亭集序教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序”的不同特点。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3.关键文言词汇及句子;王羲之简况;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2.反复诵读体味,疏通文句,利用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确立人生苦短、时不我待的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观。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组织朗读背诵、引导自学讨论,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序文体的介绍:“序”和本单元中的传、书、箴一样,是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书序、赠序、宴集序。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序、自序等。赠序是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唐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说明情况,并借此来表达一些人生之感,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后要学习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腾王阁序等等。二、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i j) 感慨系之(x) 曾不知老之将至(z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三、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四、品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六、亮点探究 1.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段中起到什么作用?“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 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2.第1段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上文有“暮春之初”交待了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的好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 3.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 明确:“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准确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会看出,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3段与第2段,且把第3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 4.为什么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探究学习:“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这就是荒谬的。这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评价庄子观点的错误。若从文中内容看,作者在第3段郑重引出孔子的“死生亦大矣”作为议论的发轫,而后连述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对生死之事而叹。既如此,庄子的“一死生一齐彭殇”之说就是荒诞之辞了。 兰亭集序学案本节课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课兰亭集序。学生学习1、 作者简介:结合王羲之东床快婿、入木三分等典故,让学生介绍有关作者情况,欣赏书法插图,体会其书法“飘若浮云,矫如惊龙”的特点。2、整体感知,朗读全文:让几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与节奏,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对有代表性的语句做诵读示范,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一)同伴互助 1、小组合作,探讨疑难字词句。总结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到的疑难字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下面问题做一解读,并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一觞一咏 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趣舍万殊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暂得于己 亦将有感于斯文引以为流觞曲水 亦足以畅叙幽情设计意图:学生积极参与,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又突破了重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实施方法:主要同位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此环节,让学生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 2、自读全文,勾划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谈作者情感变化。第一自然段,“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以 “乐”为基调。第二自然段,“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此以“痛”为基调。第三自然段,“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这部分以“悲”为基调实施方法: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质量。 (二)教师释疑思考: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1、问题一: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小组讨论总结,展示讨论结果。良辰:暮春之初 惠风和畅美景: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乐事: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赏心: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这是聚会之乐2、问题二: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小组讨论交流思考。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所欲既倦)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所欣已陈)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而不容抗拒。(终期于尽)这是死生之痛。3、问题三: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为何而悲?学生交流讨论。不是,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不管是以前的人,现在的人,还是将来的人,他们都会对死生问题发出同样的感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一般的痛,由一己之痛想到天下人之悲,是千古同悲。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受作者情感。课后小结 哲学家周国平说“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这篇山水游记散文除了写山模水,情趣盎然这种特质之外,还体现了一种理趣,能借山水表现对人生的看法,渗透浓郁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