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人文关怀_武汉市中山公园景观设计分析.docx_第1页
城市中的人文关怀_武汉市中山公园景观设计分析.docx_第2页
城市中的人文关怀_武汉市中山公园景观设计分析.docx_第3页
城市中的人文关怀_武汉市中山公园景观设计分析.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编号 : 1003 - 9104 ( 2005 ) 02 - 0137 - 03城 市 中 的 人 文 关 怀武汉市中山公园景观设计分析龚德慧(东南大学 艺术传播系 ,江苏 南京 210018 )摘 要 :本文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 ,对中山公园设计实例进行了分析 ,从中阐明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意义 、人文意义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 :景观设计 ;生态意义 ;人文意义 ;中山公园中图分类号 : J505文献标识码 : BHum an ist ic A tten t ion of Urban C itythe A na lysys of L and scap e A rch itec tu re of the Zhongshan Pa rk in W uhanGON G D e - hu i当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 ”成为 21 世纪的“世说新语 ”,我们开始重新关注天地之间人类世代栖居的 场所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对于工业化导致的城市 环境恶化有着切肤之痛 ,寻找一个现代而不失人性的 理想家园 ,成为都市人心中痛并快乐着的梦想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 ,景观设计师们努力借鉴着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与经验 ,在现代都市中创造着宜人的工作 、 生活空间 ,让部分城市焕发了新的生机 。现以景观的 艺术性 、科学性 、场所性 、符号性 ”四个特性为依据 , 通过对武汉市中山公园景观设计的分析 ,进一步阐述 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意义 、人文意义与艺术价值 。逐渐扩大 。2001 年武汉市政府对公园进行了新的规划整修 ,并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 , 免费向公众开放 。 公园新的规划设计在保持原有设计特色的基础上 ,通 过水系及空间布局的梳理 、植被修护 、场地铺装 、景观 雕塑及休闲娱乐小品设计 、增添新的游乐设施等手法 ,从二维与三维向度刷新了公园的整体面貌 ,使公园既保持着历史文韵的儒雅 ,又焕发出现代生命的活 力 。二 、场地规划的生态性与科学性中山公园所处的解放大道 ,历来就是老汉口的交 通要塞 ,随着经济的发展 ,该路段成为城市中的黄金 地段 ,商厦林立 、人车流量巨大 ,在这块商家必争的弹 丸之地上 ,市民终日面对攒动的人群 、嘈杂的噪音 、扑一 、公园历史与现状中山公园位于汉口解放大道 ,建于民国时期 ,始 称“西园 ”,是“地皮大王 ”刘歆生的私家花园 ,当时在 汉口名噪一时 。其后数易其主 , 1927 年国民政府将 其收为国有 ,取名“汉口第一公园 ”,为纪念孙中山先 生将其扩建且更名为“中山公园 ”并开始面对公众开 放 ,成为百姓难得的消闲去处 , 素有“汉口名园无几 家 ,植树栽花堪争夸 。夏来官署浑天地 ,百姓纷向吃 夜茶 ”的赞誉 。1931 年遭遇水灾后修复时增设景 点 ,抗战时期被日寇占为军营 , 设施损坏严重 , 1946 年经修复扩建 ,公园面积扩大了三倍 ,分为前中后三 个区域 。解放后至今经过数次整修与扩建 ,公园规模面的灰尘 、源源不断的废气公园的介入 ,使城市中划出了一片绿洲 ,水体与绿化植被的强大滤化作用使该区域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观 。同时公园周边 区域又是居民密集区 ,居民经年累月奔走在喧闹的都市与鳞次栉比的“筒子楼 ”之间 , 在家的周围几乎没有一个可以放松情怀 、空气清新的自然去处 ; 没有便 参见俞孔坚的论文景观的含义 ,时代建筑 , 2002 , ( 1 ) : 14 - 17. 参见杨志超的论文百年名园中山公园 , 武汉文史资料 , 2001 , ( 8 ) : 12 - 12.138HUNDR ED SCHOOL S IN AR T于孩童嬉戏玩耍的自然空间 ;没有便于老年人群消遣时光和便于居民真正方便自由 、轻松地开展社区活动 的场所 。中山公园的免费开放 ,为周边居民营造了一 个和谐的生活空间 ,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 放 、环境优美的休闲场所 ,同时它也成为重要的人流 疏散地 ,成为集艺术 、文化和城市管理等综合职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宏观分析中山公园的场地规划 ,对促进城市整体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的 良性循环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山公园从私家花园发展至今 ,历经数次扩建面 貌剧变 ,但是场地总平面却始终保持着最初的中国古 典园林式布局 。设计师在新的场地规划中保留了这 一布局特征 ,实现了设计的科学性 ,又为公园乃至城 市文化生态的循环圈完成系统闭合创建了新的链接 。公园原本一马平川 、形态单一的地貌特征非常不利于实现景观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设计师充分利用既 有的形态元素 ,以中国古典园林堆山 、叠石 、理水的营 造手法丰富场地形态 ; 通过亭 、台 、榭 、轩 、岛 、桥 、山 、 水 、树木自然地将整体空间分割 ,明确功能区域的划 分 ,在每个区域单位内布置休闲娱乐设施与标志性景 点 ,在山重水复中实现游乐 、休憩 、社区活动等功能需 要 ;以不同的地面铺装交待交通流线 ,引导游览路线 ; 绿草茵茵的人工坡地 、登高望远的高地与亭台建筑形 成远近高低 、参差错落的视觉审美效果 ,使公园成为 一个视觉上富于冲击力和变化的立体公园 ,同时改变 观者的视角 ,扩大了景观欣赏视域 。自 1946 年扩建以来 , 中山公园便形成了前 、中 、 后三大区域的基本规划形态 ,新的规划方案中 ,以经 过梳理的两条水系为节点进一步强调了三大区域的 划分 。与此相应 ,园内小石桥 、亭榭 、湖心岛 中心 广场 、鸽林 、溜冰场 、游船 、石桥 茶园 、啜茗轩 、过山车的游览路线 ,形成慢板 快板 狐步舞曲的美妙组合 ,轻重缓急 ,富有节奏感 。游人漫步其中 ,移 步换景 ,感受公园内动静相宜 、轻松宁静而又不失欢 快活泼的氛围 ,产生或清幽 、或静谧 、或平和 、或激跃 的不同体验 。在有限的场地中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 布局 、近代历史遗迹 、现代休闲空间与最新物质文明 实体和谐共处 ,各自作为不同时代的文化因素 ,成为 城市历史文脉中的肌理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以物的形式推动 、见证文化的进化历程 。即逝不留踪迹 ,习字者自娱自乐以字会友 ,真草行隶各家各体异彩纷呈 ;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经意 间耳濡目染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真实而切身 的感受 。这些开敞性公共空间强烈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并激发他们的参与冲动 , 成为公园内游人最为密集 、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区域 ,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讯息 ,使不同领域的使用者都能产生文化认同 。空间因此 具有独立的性格特征 ,形成了多元统一的场所精神 。 在这里 ,传统与现代文化 、精英与通俗文化 、中心与边 缘文化得以交流与对话 , 充分体现了密特朗总统在1982 年建造巴黎维耶特公园时提出的公园建设要 “考虑文化的发展 、各种文化的交融 、文化形式和表现手段的推陈出新 ,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各种现代化技术在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广泛使用 ”的卓越构想 。四 、建筑与雕塑的符号性历史变迁 ,公园内遗存了一些民国时期的纪念建 筑 ,如何将这些具有文物价值 、代表中国殖民时期建 筑风格的遗迹完善地保存下来 ,使景区乃至整个城市 的历史文脉得以彰显 ,又使其发挥现代使用功能 ,将 公园建成既具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都市人审美心理 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 ,成为设计师要面对的一个颇具 挑战性的问题 。张公亭附近水域及建筑的处理是较 为成功的 :虽然中国古典式亭台湖心亭与西方碉楼式 的张公亭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但设计者以灵动的湖水 和人工堆砌的湖心岛成功地化解了这一冲突 ,一方面 岛的存在使一览无余 、波澜不惊的水面变得蜿蜒曲 折 、细腻柔美 , 丰富了水域景观 , 另一方面岛 、亭的 “闯入 ”以及湖岸树木的遮掩成为视觉路径上的“障 碍 ”,迫使游人在此停顿 、调整视线后再以新的眼光 欣赏异国风格的建筑 ,避免了不和谐的视觉印象 。通 过巧妙的组合 ,典雅秀丽的中式亭台 、朴素新奇的碉 楼伴着婆娑的树影和谐地消融在悠悠碧波之中 。设 计师合理地运用中西传统建筑语言符号与中国古典 园林空间分隔手法 ,使两种建筑形制谐调并置 ,成功 地保留了历史痕迹 ,使游人在闲庭信步的游乐中不断 激发心中的历史文化情感 。“物质的建筑环境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 ,也能够 塑造品格 ,塑造心理素质 ”, 环境中的一山一石 、一 草一木 、建筑及空间的整体格局对人的思想性格都会 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公园内大量的写真雕塑与建 筑一样 ,以稳固的身躯 、无声的语言感染人的内心世三 、广场的场所精神中山公园中心广场采用减法设计创造广阔空间 , 以便举办演出活动 , 中间标志性构筑物为张拉膜结 构 ,索膜顶棚洁白素雅 、简洁灵动 ,充分展示出新技术 与艺术结合产生的现代美 。广场周边空地成为市民 一层身手的文艺沙龙 ,曲艺爱好者聚集于此 ,吹拉弹 唱切磋技艺 ;书法爱好者开辟了演习场所 :一管绵笔 、 一桶清水即可挥“毫 ”泼“墨 ”,清水是无墨之墨 ,即干参见陈志华著北窗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年版第83 页。参见陈志华著北富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年版第81 页。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2005年 第 2期 总第 82期139HUNDR ED SCHOOL S IN AR T界 :步行道一侧倾斜的“红辣椒 ”充满自然生趣 ,唤起远离乡村 、不事稼穑的都市人对田园风光 、泥土气息 的美好回忆 ,其饱满的形态 、鲜艳的色彩像燃烧的烈 火点亮了城市的天空 ,使习惯了城市灰暗色调的市民 耳目一新 ; 广场一侧戏水孩童的雕像成为强劲的磁 场 ,吸引着天真儿童的目光 ,老人与儿童的参与使雕塑变得鲜活而更富生命力 , 他们尽享天伦之乐的同时 ,无意识地构成了一个全新 、真实 、活动的雕塑 ,成 为充满美与爱的独特景观 ; 绿树环抱中 ,“风雨同行 ” 的恋人款款而来 ;伸起的双手宣扬着友爱 、和平的真 谛 。话语和文字是我们常用而非唯一的交流方式 。 就像手语成为特殊群体传达丰富情感的媒介一样 ,园 内的建筑与雕塑成为一首无言诗 ,成为一定精神取向的物态象征 ,成为映射过去 、表述现在 、畅想将来的特殊符号 。因为它 ,属于个人的卑微的亲情友情爱情以 及属于世界的宽广博大的真知 ,皆无声地在空气中传 送 ,因为它 ,娱乐不再是公园的全部内涵 。音能力使得动者任其动 ,静者依然静 ,二者互不干扰 ,在空间处理上是极为精妙的一笔 。六 、局部设计与管理的疏漏由于设计与管理疏漏 ,园内还存在着一些大煞风 景的局部 ,严重破坏了公园整体景观效果 。设计上的失误主要在于 : 其一 ,东侧门入口处的过渡空间内 ,设计者为避免常规水泥筑面 、卵石铺装 等设计手法过于平铺直叙的缺陷 , 以六座桥代替步 道 ,旨在丰富游人在平地上的穿越体验 ,但是场地仅 仅 300 多平米的有限空间因为“桥 ”这一单一元素的 过分堆砌而显得局促 、拥挤 、堵塞 ,本应体现出“飞龙 在天 ”、“神龙摆尾 ”雄浑气势的龙桥在这些小桥的 “挤压 ”下 ,成了涸潭困龙 , 气韵全无 。此外 , 该区域中式凉亭 、庞大的龙桥与凝重肃穆的欧洲古典式石亭四顾轩尴尬地拥挤在 起 ,百步之内建筑风格大起大 落 ,游人初入园便面对大量杂乱的视觉信息 ,视觉 、心 理上严重不适 ,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对接下来的游赏 造成了不良影响 。要使该区景观状况有所改善 ,首先 要修改该区域的设计方案 ,拆除部分石桥与凉亭 ,增 加植被 ;其次可以封锁东侧门入口 ,在正门入口处以 路线图 、指示牌等引导游人循最佳路线游览 ,在习惯 了园内中西合璧 、古典与现代交融的设计风格后 ,抵 达四顾亭休憩解乏 、准备出园 ,以此降低游人视觉心 理上的不良反应 。其二 , 装点居室时放上盆景 ,增添 自然之生气 ,倒也适宜 。但设计者在公园中心广场四 周摆上白色木质几案 ,供上几株盆景 ,与四周自然树 木极不协调 ,显得画蛇添足 。其三 ,设计者在假山顶 部加设了喷水装置 ,清水沿石体缓慢滴下 ,山石上苍 苔累累 ,水滴叮叮咚咚 ,别有韵味 ,具有相当好的视听 效果 ,但山石上端裸露的喷水管道 、红白相间的射灯 醒目而刺眼 。如果适量栽植几株草本植物将其遮掩 , 就可以做到浑然天成 、不露斧斤凿痕 ,小品设计效果 将更理想 。其四 ,出于游乐经营方面的考虑 ,设计者 以渔网 、渔船作为水域划分 、隔离的标志 ,同时营造出 “野渡无人舟自横 ”的意境 ,处理手法是独具匠心的 , 但水域的频繁分隔使得游玩者无法完整地欣赏水路 风光 ,从景观整体规划角度来看 ,存在一定缺陷 。其 五 ,公园内道路 、路标 、娱乐设施中无障碍设计并不不 完备 ,忽视了残障人士的需要 ,这是设计者最大的疏 漏之处 。所谓景观设计学 , 即“土地的分析 、规划 、设计 、 改造 、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和艺术 ”, (下转第 123 页 )五 、水域 、桥梁及树木栽植的艺术性“河流与水体是我们阅读景观的标点符号 它们营造独特氛围 ,或清新悦目 ,或激烈澎湃 ,赋予大 地灵魂 ”,水是人类生命延续的源泉 ,也是景观美的 重要构成元素 ,所谓有水平添三分灵 ,水边或水中的 植物丰富水面层次效果 ,丰富多彩的天象通过水体现 出“天光云影共徘徊 ”的意境 , 这些都可以提高景区 的美景度 ,水域设计从而成为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 笔 。中山公园的景观设计师们对此有透彻的理解 :他 们以土 、石堆砌的小岛将水面分隔 ,形成一波三折 、绵 绵不绝的优美曲线 ,栩栩如生的石雕曲颈仙鹤戏水池 边 ,使水体富于动感与自然之野趣 ,全无人工雕琢痕 迹 。景观中的桥梁不仅实现交通的基本功能 ,自身还 要具有雕塑的美感 ,成为园中一景 ,更要尽可能地丰 富游人的穿行体验 。公园中的木质虹桥 、石质拱桥 方面发挥通道的实际效用 ,另一方面 ,桥身柔和的弧 线与水中波动的倒影相映成趣 ,使空间更加富于层次 感 。湖心岛上的悬空木板索桥可用 、可游 、可观 ,不仅 给游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景平台 ,还提供了一种令 人兴奋的穿越体验 ,提高了该区域的美景值 。树木栽植是园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栽种比例适 当的常绿树种 ,不论雨雪风霜 ,园内总是生机盎然 ;间 杂各种落叶树木 ,春夏时节万木苍翠蓊郁 、绿荫生凉 , 秋冬之际 ,又自有一种“无边落木萧萧下 ”的萧瑟荒 疏之美 ,裸露的枝条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视空间 ,阳光 穿过枝条在地上形成的投影抽象而极具形式美感 。 此外 ,树木又是实现空间围合 、加强空间联系的载体 ,公园北端浓密的树林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 ,将宁静的茶轩与喧闹的过山车游玩区分离开来 ,树林强大的吸参见 美 约翰 O 西蒙兹景观设计学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4 页。 参见俞孔坚的论文土地的设计 : 景观的科学与艺术 , 规划师 ,2004 , ( 2 ) : 13 - 17。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2005年 第 2期 总第 82期123HUNDR ED SCHOOL S IN AR T再深一步地表达出来 ,以感动读者 ,如果仍沿用一个千年不变的方方正正的算盘模式 ,它能够胜任表达如 此复杂深沉的人生感情么 ? 至于以布阵来赞美这一 类算盘模式 ,更是未必相符了 ,兵法布阵 ,以奇为胜 , 佯败诱敌 ,埋伏截击 ,包抄后路声东击西 ,水淹火攻 , 千里奔袭 , 静若处子 , 动若脱兔 ,“兵无常势 , 水无常形 ”,军队除了在操场上听训话时外 , 在战场上未有这样横成列 ,纵成行来与敌人作战的 。尤其甚者 ,由于在算盘模式中写书法只要一个字 挨一个字地挨着写就行了 ,以致有的书写者虽然弄不 懂诗文的含义 ,或认不得其中的字句 ,也可比着照模 照样地抄下来 ,只是留意把笔划写出屋漏痕折钗股的 样子 ,便认为可以是好书法了 ,这就出现了有的书法 作品在一篇中错字多多 ,甚至字义不通 ,其间 ,个别的是由于偶然的笔误 ,而有的却是由于不认得字或不懂得字义造成的 。也有一种意见说 :“中国书法历来便已讲究旋 律 ,一字之中的点与线 ,字与字之间的揖让错落 ,行气 的连贯 ,都有旋律在焉 ,因此旋律是一个在中国书法 历史上早已解决了的问题 ”。二千年来的中国书法作品 ,在用笔 、结体 、局部行 气上所表现的旋律确是都有的 ,而且十分丰富 ,这也 是前人所留给我们的非常雄厚的宝贵遗产 。但是 ,这些作品对于所写诗文的整体处理 , 都缺少了整体旋律 ,即使在整篇行气上写得最好的毛泽东的书法 ,也 远未发挥出整体旋律所能给予的极致 。有的意见说 :“书法创作最重要的应是突出个性 。”说得对 。突出个性对任何艺术都是很重要的 。 但是 ,正是固定的算盘模式把书法家在书写的整体架 构上都归纳成了千人一面 ,从而长期束缚了书家的个 性 。而整体旋律的架构却是使所有的书法家得到了 一个解放并发挥个性 ,并使感情可以放怀纵横驰聘的 天地 。也有的意见希望厘清“整体旋律 ”与“主旋律 ”的 区别 。整体旋律是一种思想方法 ,是书法家用以最深入 地表达诗文感情的一种方法 ,有如军事上的兵法 。方 法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 ,用句通俗的话说 ,便是 :永 远要胸有全局谋略 ,不要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主旋律一词本来是指在音乐的多声部中有一个是为主的声部 ,用以统领其他声部 ,但现在在一般意 义上的主旋律却是借用这个词来要求文学艺术家创 作时要在内容的思想意识上遵守当前的主流思想 。思想方法与思想意识是不同的概念 , 不同的范 畴 。二千年来前人的才智与心血已为中国书法艺术 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千年后的今天 ,我们这 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