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下图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读图完成12题。1阶段中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破坏水土流失酸雨危害全球变暖A BC D2阶段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A天命决定一切B自然主宰人类C人定胜天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解析:1.A2.C第1题,阶段中的人类活动为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中对森林的砍伐会造成森林破坏,森林等地表植被的破坏又会导致水土流失。第2题,阶段中生产活动为工业文明时期的生产活动,其反映出的人地关系思想为人定胜天。3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大气污染造成资源浪费增加土壤有机质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A BC D解析:选A焚烧秸秆产生的烟雾会造成大气污染,同时秸秆中的氮元素,没有被秸秆还田,使得资源被浪费了。PM2.5指的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 m的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其中人为源的危害较大。下图为某年人口GDP与PM2.5浓度分布图,图中4个圆圈分别表示杭州、广州、北京和上海,圆圈越小表示PM2.5浓度越低。读图完成45题。4据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越多,PM2.5浓度越高BGDP越高,PM2.5浓度越高C纬度越高,PM2.5浓度越高D北京PM2.5浓度高于广州5杭州的人口规模远小于上海,PM2.5浓度却比上海大,主要原因是()A杭州汽车保有量大,尾气排放多B杭州三面环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C上海人均GDP高,环保投入大D杭州城市建设规模大,建筑扬尘多解析:4.D5.B第4题,图中上海经济规模最大,城市人口数量最多,北京PM2.5浓度最高,故A、B错,D正确。PM2.5污染源主要为人为原因排放,故PM2.5浓度与当地纬度高低无相关性。C错。第5题,杭州人口、经济规模均比上海小很多,杭州汽车保有量比上海少,污染物排放量亦比上海小。受三面环山的地形影响,杭州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B正确。读图,回答67题。6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A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B人类尽可能地索取自然资源C人类不要向环境排放废弃物D环境无条件地为人类服务7下列人类活动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是()A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垦中西部大草原,引起“黑风暴”B大力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C在长江河床大力挖沙出售,既有经济意义,又疏浚了航道D我国在中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解析:6.A7.D第6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第7题,退耕还林还草一方面具有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具有生态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8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的是()A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他国环境造成损害B鉴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需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环境C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等自然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权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可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解析:选C持续性原则指地球的承载力有限,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910题。9根据图中的关系判断,A、B、C分别代表()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B农业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农业减产10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解析:9.D10.C第9题,通过A可以取用“木材”,说明A表示“破坏森林”;B和“草皮”相关,应该是“牧业下降”;根据与C相关的“秸秆”“广种薄收”等可判断C为“农业减产”。第10题,图中显示该地区主要问题是因破坏森林、草皮和不合理的耕种方式(广种薄收)导致的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因此解决的办法有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或积蓄肥料、发展沼气,或开发新能源以解决燃料问题,从而减少植被破坏,以起到减少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的作用。根据该地的农业生产类型和产生的问题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不适宜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1112 题。11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A东部沿海地带B中部内陆地带C西北内陆地区D西南青藏地区12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防护林建设 B气候变化C经济发展水平 D环境污染解析:11.A12.C第11题,读图中的经纬度可知,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偏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经济、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关系最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第12题,结合图示与上题分析可知,生态环境质量重心偏移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二、综合题13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甲乙(1)甲图漫画反映出的全球环境状况是_。(2)漫画中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是_。(3)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图乙中方框的相应字母后面(每个选项限填一次)。提高环境质量人类与环境协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矛盾物质资料生产协调A_,B_,C_,D_,E_,F_。(4)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解析:第(1)(2)题,通过观察漫画中的信息可知其主题围绕“环境承受压力过大”,产生的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第(3)题,结合教材知识和关联图中的相互关系进行判断。第(4)题,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答案:(1)自然环境承受压力过大(2)人口增长过快(3)(4)D14下列景观图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图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2)环境问题从哪幅图代表的阶段开始出现?(3)如果图所示人类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时,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这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提示: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4)图体现了人类怎样的对待环境问题的道德观?解析:第(1)题,图反映了原始人的活动场景,属于采猎文明时期,那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靠采猎才能维持生存。第(2)题,环境问题是在农业文明时期开始出现的,四幅图中图代表了该阶段。第(3)题,图所示为滥砍滥伐导致植被的大量破坏甚至消失。第(4)题,图反映了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为,说明人类意识到对后代应承担着道德的义务与责任。答案:(1)依赖自然(或畏惧自然、崇拜自然)。(2)。(3)生态环境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启示:环境具有提供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若能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