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思南至剑河高速公路建设工程.doc_第1页
贵州省思南至剑河高速公路建设工程.doc_第2页
贵州省思南至剑河高速公路建设工程.doc_第3页
贵州省思南至剑河高速公路建设工程.doc_第4页
贵州省思南至剑河高速公路建设工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思南至剑河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建设等级: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环评证书:国环评证乙字第3306号)二九年四月231 项目概况1.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贵州省思南至剑河高速公路工程2)建设单位: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3)建设地点: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思南县、石阡县及黔东南州的镇远县和剑河县4)建设性质:新建。5)建设规模:高速公路。1.2 工程简况拟建项目地处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思南县、石阡县及黔东南州的镇远县和剑河县境内。起点起于思南县西侧的双龙,与杭瑞线相接接,线路经腾龙峡、灯油坝、邵家桥、塘头、板桥、大沙坝、石阡县城、中坝,在石阡坪山进入黔东南州境内,经大地、羊场、镇远县城、金堡、报金,终于剑河县的岑松,与沪昆线相接。路线全长153.986km。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时速80km/h,路基宽度21.50m,项目总投资120.01亿元。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 本项目的建设是落实贵州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总体构想,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贵州省矿产、生物、水能、旅游等资源丰富,煤、磷、重晶石、铝土等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列,资源优势明显。长期以来,受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贵州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欠发达、欠开发仍是当前最突出的省情。2007 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742 亿元。全省人均生产总值 6915 元,居全国末位。虽然贵州经济发展比较慢,但贵州经济在大西南拥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1)贵州富集的能源是支撑西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石贵州煤炭保有储量 507 亿吨,位居长江以南各省之首。水能资源可开发量 1683.3万千瓦,居全国第 6 位。丰富的水能和煤炭资源共生、互济,使贵州具备得天独厚的能源优势。大力开发贵州的能源,是支撑西南地区和华南部分省区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条件。2)富饶的矿产和前景广阔的原材料工业是贵州经济迅速崛起的有利条件贵州除煤炭外,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 74 种,其中居全国前 5 位的有 28 种,尤其是铝土矿、磷矿、锰矿、锑矿、汞矿等资源在全国具有难以替代的地位。据估计,全国每年进口铝锭约 30 万吨,磷肥 550 万吨。依托贵州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发展大型高能耗的原材料工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是贵州在大西南迅速崛起的有利条件,也是贵州“背靠大西南、走向东南亚”的锐利武器。3)光、热、雨同季的气候资源和类型多样的土地资源是贵州开发地方特色产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天然“温床”贵州全境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雨同季,加上境内地形条件迥异、复杂,使得各地生物生长环境千差万别,宜于生长各种稀世动、植物品种,对发展外向型的农副土特产品和中药材十分有利,如烤烟、油菜、刺梨、会豆、生姜、油桐、油菜、漆、核桃等农副产品和天麻、石斛、杜仲、吴萸、黄连等享誉中外的名贵中药材以及适宜放牧的成片草地等。4)以“三线”军工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和轻纺工业为体系的优势产业是贵州角逐国际、国内市场的“黔之虎”贵州既有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军工基地和磨料磨具、工业轴承、低压电器、精密光学仪器等一批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较高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加上以国酒茅台为首的酿酒工业和具有传统优势地位的卷烟工业,构成了贵州的现代加工业体系,在西南各省区中具有明显的产业比较优势。5)贵州富饶的旅游资源具有无穷的开发前景贵州自然风光集山石、水景、洞穴、林木为一体,人文景观以古朴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为主要特色。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与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上四季宜人的气候条件,构成了贵州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在贵州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前景极为广阔。6)区域经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竞争与合作,中国区域经济已呈现出多极化发展格局,珠三角、长三角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环渤海经济圈正在崛起,成渝经济圈在西部大开发中显现雏形,大东北经济圈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起步。贵州面临的选择,一是积极回应广东提出的“9+2”计划(即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再加上香港和澳门,亦称泛珠江三角经济圈设想),主动接受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实现共赢目标。泛珠三角经济圈由于区位上的接近和经济上互补性强,黔粤之间、黔桂之间、湘黔之间在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与合作毕竟日益加深。二是以重新激活“川黔渝金三角旅游规划”为契机,通过发展旅游业起步,融入拟议中的成渝经济圈。这对于贵州黔北、黔西北等地区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三是把前二者结合起来,即一部分(黔南、黔东南、黔西南)融入泛珠三角发展,一部分(黔北、黔西北)融入成渝经济圈发展,黔中地区作为一极独立发展。贵州省位于西南地区连接华南地区的前沿,处于大西南南下出海的交通枢纽位置,改善贵州省的交通条件,加强其与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不仅对贵州而且对整个西南地区的开发与开放,都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落实贵州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总体构想,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2)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有利于完善贵州省的公路网络,实现全省“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按照党和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示精神,贵州省提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总体构想。为落实该战略构想,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2008 年贵州省政府报告提出要实行“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确提出“使所有县市都有高速公路连接”。 2008 年底,贵州省交通厅对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进行了修编,形成了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根据规划,贵州省高速公路网形态可以归纳为“6 横 7 纵 8联”及 4 个城市环线(简称“678”网)。 “678”网中第 2 纵沿河至榕江高速公路总体走向为:(酉阳)沿河德江思南石阡镇远剑河榕江,全长约 370km。该高速公路是贵州东部地区北上重庆、南下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南北向交通大动脉本项目为沿河至榕江高速公路的中间段,起于思南,与杭瑞线思南至遵义高速公路相接,终于剑河,与沪昆线三穗至凯里高速公路相接。本项目连接了思南、石阡、镇远、剑河四县,其建设对于实现全省“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已列入贵州省“县县通高速省高近期重点建设项目”,规划于 2009 开工建设。(3) 本项目的建设是改善区域交通条件,满足交通量发展的需要目前,本项目区域内只有一条东西向的沪昆高速公路通过,交通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与本项目并行的公路为 S203(思南至石阡,68km,四级)、X011(石阡至镇远, 95km,四级)、X832(镇远至岑松,54km,等外)、G320(岑松至剑河,12km,三级)。思南至剑河总行驶里程 229km,总行驶时间达 5 小时以上。目前,并行公路的调查交通量,S203 已达 19332520veh,X011 已达 8221674veh,X832 已达 1109veh,均已基本达到饱和,无法满足交通量的发展。本项目建成以后,思南至剑河总行驶里程 155km,总行驶时间少于 2 小时,可节约行驶时间 3 小时以上。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将明显改善区域交通条件,提高运输效益,节约能源,满足交通量发展的需要。(4) 本项目的建设对于带动区域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纵贯铜仁地区和黔东南州,连接思南、石阡、镇远、剑河四县。区域内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极其丰富。铜仁地区矿种多,分布广且相对集中,资源潜在量大。已发现 40 多种矿产资源,汞、锰、铅、锌、水泥等原料等是主要优势矿产。黔东南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已探明矿产有重晶石、汞、煤、铁、锰、锑等 47 种,特别是重晶石冠甲中华,保有储量占全国的 60%,金矿和石灰岩等矿产也极具优势。铜仁地区森林面积已达 80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44.47%。铜仁地区经济林木开发历史悠久,已形成了一些优势产品,是铜仁的一宗重要资源。区内有野生动物 400余种,其中兽类 57 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华南虎。二类保护动物有熊猴、黑叶猴、猕猴、红面猴、云豹、穿山甲、水獭等。鸟类有 173 种,列为国家保护的有鸳鸯、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 4 种。两栖动物有 34 种,珍稀两栖动物有大鲵、尾斑蝾螈、大绿娃、合征姬蛙、棘指角蟾等。铜仁地区野生植物资源富集,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区内木本野生植物有 600 多种。药用植物隶属 213 科,1824种。珍稀树种有 18 科 31 种。珙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黔东南生物资源品种多,价值高,全州森林面积 223.2 万公顷,覆盖率达 53.68%,有各类植物 2000 多种,其中野生植物资源 150 余科,400 多属,1000 余种。有秃杉、篱子三尖杉、银杏、鹅掌楸等重点保护树种 37 种;药用野生植物 400 余种。有野生动物上千种,草鹗、麝羊,彪豹、毛冠鹿、娃娃鱼、中华鲟等 10 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铜仁地区旅游资源有名山、溶洞、温泉、石林、民族风情等类型。全区有自然风景名胜 40 多处。有巍峨峻秀的武陵山脉,有绝壁叠嶂的乌江山峡,碧波荡漾的锦江、舞水等水景,有著名的森林风光梵净山。铜仁地区境内岩溶地貌奇特,石林、石芽、洞等喀斯特自然景观随处可见,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现已发现较大溶洞 20 多处,著名的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黔东奇观”铜仁九龙洞。区内温泉出露较多,以“黔东第一汤”石阡温泉最为著名。铜仁地区是贵州省唯一的革命老区,现有革命遗址、烈士故居革命纪念建筑物 80 处。铜仁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汉、苗、土家、侗、仡佬、满等民族。民族风情具有浓郁古朴的乡土气息。区内有文物古迹 128 处,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绚丽多彩的艺术文化,组成了黔东丰富的人文风情旅游资源。黔东南州自然风光神奇秀丽,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民族风情浓郁迷人。有以舞阳河和云台山为代表的山水名胜,以凯里、台江、雷山为代表的苗族风情,以黎平、从江、榕江为代表的侗族风情,还有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剑河温泉、岑巩龙鳖河等景点,构成黔东南多姿多彩的旅游景观。黎平高屯天然石拱桥和述洞侗族独柱鼓楼、榕江车江八宝寨古楼等世界之最已列入吉尼斯记录。早在 1992 年的国际旅游年会就巳将黔东南列入世界“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游景区之一,随后又被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境内有“舞阳河”和“黎平侗乡”两个国家风景名胜区。本项目直接相连众多的资源,其中旅游资源主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A 级)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舞阳河风景名胜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雷公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远青龙洞、石阡万寿宫、思南思唐古建筑群、镇远和平村旧址等等。沿线温泉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思南、石阡、剑河,思南为中国温泉之乡,石阡为中国温泉之都。沿线省级风景名胜区有乌江风景名胜区、佛顶山风景名胜区、剑河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思南花灯戏、石阡仡佬族毛龙节、石阡木偶戏、剑河锡绣制作工艺以及台江苗族姊妹节、木鼓舞、古歌等。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将为区域资源开发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其建设对于带动沿线资源开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5) 本项目的建设是扶贫开发和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本项目位于中国西部地区,沿线经济社会较落后。沿线四县中,思南县、石阡县、剑河县均为国贫县。2007 年思南县、石阡县、剑河县的人均 GDP 分别为 2897 元、3238元、3282 元。仅有的非国贫县镇远县 2007 年的人均 GDP 也仅 5665 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18934 元)的 1/3。项目所在区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思南县的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仡佬族、蒙古族为主,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例约 47%。石阡县的少数民族以仡佬族、侗族为主,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例约 61%。黔东南是苗族侗族自治州,其中镇远县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例约 48%,剑河县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例约 91%。目前,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严重制约了区域内巨大资源潜力的发挥和人员的对外交流,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扶贫开发和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2 项目环境影响2.1 生态环境2.1.1 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目标本项目地处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思南县、石阡县及黔东南州的镇远县和剑河县境内。路线所经地带处于武陵山脉西南缘,主要为丘陵和中低山地貌,地势总体北部低,南部高;最大标高1212m,一般标高500900m,相对高差一般60140m。山体走向整体多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基岩大多裸露,植被不发育。1) 生态环境现状根据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文本,拟建公路所在区域中生态功能区划区属贵州省东北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生态区及中部湿润亚热带喀斯特脆弱生态区。拟建项目在思南为沿河-印江-思南土壤保持与河谷地质灾害防治生态功能区,石阡、镇远县境内为印江-龙田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剑河为青溪-羊坪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思南县项目影响区思南县有森林5.89万hm2,森林覆盖率2866,主要品种有松、杉、柏、楠及各种阔叶树,经济林有油茶、漆树、杜仲、五倍子等,果林有柑、柚、桃、李杏等,还有斑、楠、慈等竹林,以及属国家二类保护树种的银杏、水杉等,在四野屯自然保护区,有木本植物100多种,其中一棵楠木树高25米,胸径2.8米,树龄1300年,被誉为“贵州楠木王”。项目影响区思南县全县有野生动物200多种,仅鸟类就有数十种,属国家二、三类保护动物的有:白冠长尾、穿山甲、红腹锦鸡、白腹锦鸡、苏门羚、白鹇、林麝、大灵猫、小灵猫、水獭、岩羊、白鹭等。 石阡县本区地貌类型多样,除山地、丘陵外,尚有一定面积的低盆地,大部分地区地表坡度均在17.5度以上。主要生态系统为针阔叶混交林、松杉林及灌木林,其面积约占区内土地面积的50%;农田(水田和旱地)植被分布较广,约占10%;其余为次生灌草丛为主的草地。生态环境敏感性以土壤侵蚀中-轻度敏感为主。由于有部分喀斯特分布,因此约有40%的土地表现出石漠化中度敏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土壤保持中等重要为主,局部地区水源涵养重要、营养物质保持比较重要。生态环境保护应以水土保持为目标,综合治理区内的土壤侵蚀。评价区域内因为人类活动频繁,森林和灌丛植被较少,特别是常有汽车过往,兽类只以小兽为主,如兔形目、啮齿目、翼手目和食肉目的鼬鼠类等。偶尔可见褐翅鸦鹃、灰林鴞、鸢、红隼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评价区上空飞越,其栖息地远离评价范围。 镇远县镇远县主要植被类型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等针叶次生纯林,针阔混交次生林,次生常绿落叶混交林和灌草地。全线有森林植物94科248属554种;珍稀树种主要有银杏、红豆杉、三尖杉、楠木和榉木等;有树龄100年以上和胸径100厘米以上的古树(大树)名木近0.6万株。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猪、野山羊、岩羊、蟒蛇、菜花蛇、竹叶青、锦鸡穿山甲、狐狸、刺猿、旱獭、野兔、獐子等。 剑河县剑河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3.2%,木材蓄积量为566万立方米,是贵州省10个林业重点县之一,享有“绿色王国”之美誉,1997年被国家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 现有林地220万亩,木材蓄积量达822.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8.2%。盛产松、杉、樟、楠等林木,有秃杉、鹅掌楸、红豆杉、水杉、剑柏、银杏等国家一、二、三级珍稀保护树种。境内野生动物繁多,有33目64类183种,其中猕猴、娃娃鱼、穿山甲等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拟建项目K85+500处(荞土湾)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K110+200处(上半屯)有古大树侧柏,及拟建项目占用耕地、基本农田、林地等。2.1.2生态影响通过调查,拟建公路占用林地使林地植被遭受部分破坏。从调查结果来看,可能受到项目影响的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次生林、人工林及农田植被等等。生物量损失林包括地植被生物损失量,农田植被生物损失量估算,生物量损失计算本项目施工沿线具有多年形成的较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根据现场调查,在工程影响范围内,受工程影响的植被均属一般常见种如马尾松、松柏、杉木等,其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区域内植物种群消失或灭绝。工程影响范围是线条状,地表植被的损失将对现有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损失面积相对于沿线地区是少量的。 临时占地的植被损失将在施工活动结束后有条件的予以恢复和补充,公路绿化又将弥补部分损失的生物量,因而,施工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施工期4年时间内,将由项目业主按临时用地标准给予补偿,施工结束后还地复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短时、有限的。公路建成后,边坡绿化会补偿部分生物损失量。路段内的生物会自成系统,由于人为干扰较少,部分道路两旁的人工草木和地方优势草类将共栖共生,发育优良。总之,该公路的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的影响不甚明显。2.1.3 生态保护措施(1)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建议依据国家和贵州省土地管理法及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工程实际,对本工程占用的沿线地区耕地及基本农田的保护,提出如下保护措施,重点是对耕地补偿和基本农田调整、补划的要求。(2)生态和人群健康问题 施工期高填深挖工程破坏地形、地貌,毁灭植被,侵占各种农副业用地,导致地表裸露,改变土壤结构,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应加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禁止施工人员破坏植被和随意猎捕野生动物,尽量减弱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应有卫生医疗条件保障,应制定完善的卫生监督管理措施系统,做好防疫工作。对施工人员加强卫生环保教育,定期检查身体与卫生设施。 施工营地和施工场地可能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对施工场地照明应加强管理,以免影响居民生活和休息。(3)工程环保措施 雨季施工措施施工单位应按设计要求随时跟建设单位联系,及时掌握天气状况,事先了解降雨时间和特点,以便在雨季前将填铺的松土压实,并做好防护措施。优先安排路段石方工程、填挖工程量小且运距短的土方工程,对高填方路段,应设计必要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地面开挖后尽可能减少地面坡度,除去易于侵蚀的土垄背。此外雨季施工要做好场地的排水工作,保护排水沟原畅通。 坡面工程措施全线路基多填方,路基边坡易受冲刷,为保证路基边坡稳定需进行必要的防护。初步设计采用的路基防护和排水措施可保证路基边坡稳定,防止坡体崩塌。2.2水环境2.2.1水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1)沿线主要跨越河流拟建项目跨越的水体为K13+480处的乌江,K31+510及K64+440处的石阡河,K66+590处的包溪河,K86+820处的高过河,K121+860处的舞阳河,K154+560处的岑松溪河。跨越水体均为地表水类水体。拟建公路沿线主要跨越河流情况见表2.2-1。表2.2-1 拟建公路沿线主要跨越河流情况一览表河流名称跨越桥梁名称及中心桩号桥梁长度(m)桥面面积(m2)河段执行标准乌江赵家坝乌江大桥K13+48012162614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类标准石阡河龙底江大桥K31+5102064429石阡河白岩河大桥K64+44073615824包溪河吊香岩特大桥K66+590139129906高过河路腊高过河特大桥K61+020165235518舞阳河舞阳河特大桥K121+860144731110跨岑松溪河岑松溪1大桥K154+5603367224(2)沿线水库调查拟建公路沿线无水库。(3)饮用水源水源保护区及地下水取水点调查拟建公路推荐线拟建公路在K13+480跨越乌江处的下游为思南县河西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距思南县河西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的最近距离为300m左右,距跨越桥位处为300m左右。在K K64+440跨越石阡河处的下游为石阡县河龙川河饮用水源保护区,拟建公路距石阡县河龙川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的最近距离为300m左右,距跨越桥位处为4000m左右。经调查在K83+450的盘龙坳隧道及K145+500屯上隧道上方有地下水出露,分别供盘龙坳隧道及屯上隧道上方吊井边村寨40多户近200人、屯上村寨50多户200多人生活饮用水。水环境保护目标:拟建项目跨越的水体为K13+480处的乌江,K31+510及K64+440处的石阡河,K66+590处的包溪河,K86+820处的高过河,K121+860处的舞阳河,K154+560处的岑松溪河。因此,地表水水环境保护目标为乌江、石阡河、包溪河、舞阳河、岑松溪河、思南县河西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及石阡县河龙川河饮用水源保护区水体水质。地下水为在K83+450的盘龙坳隧道及K145+500屯上隧道上方的地下水出露点。2.2.2 施工期对水环境影响本项目施工期对沿线地表水体的影响主要包括跨河桥梁施工、施工营地生活污水、预制厂及拌合站生产废水排放以及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的影响等。(1)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作业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拟建公路主要跨河桥梁有锦江大桥(跨乌江)、龙底江大桥(跨石阡河)、白岩河大桥(跨石阡河)、路腊高过河特大桥(跨高过河)、舞阳河特大(跨舞阳河)及岑松溪1大桥(跨岑松溪河)等。(2) 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环境的影响路基的填筑以及各种筑路材料的运输等,均会引起扬尘,施工产生的粉尘影响是难免的。而这些尘埃会随风飘落到路侧的水体中,尤其是靠路较近的水体,将会对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本项目所处地区地形复杂,拟建公路部分路段依山傍水,沿线次一级水系较多,小流量水系环境容量较小,施工过程当中扬尘、粉尘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此外,一些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物质等在其堆放处若保管不善,被雨水冲刷而进入水体也将产生水环境污染。因此在施工中应根据不同筑路材料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保护管理措施,尽量减小其对水环境的影响。(3) 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影响分析拟建工程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各施工营地,由于各施工营地使用期长,施工人员相对集中稳定,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周边水体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工程施工工地生活区的污染物浓度超过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中的相应指标。如果直接排入容量较小、流速较缓、自我净化能力比较低的河流,会导致其水体质量在短期内降低。本项目沿线河流属乌江、沅江水系,主要以乌江、舞阳河等及其次一级水系为主,沿线地势高低起伏,兼有河谷阶地、丘峰洼地、峰丛谷地、低山峡谷、中山峡谷等多种地貌。总体来说沿线地形复杂,地势高差大,山涧溪水等小流域水系较发育,如遇雨季,雨量较大,污水必被冲刷而进入沿线次一级水系,并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排泄,最终造成较低处的主体水系的水质污染。为减少生活污水对沿线河流水质的影响,应对河流附近的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方可排放。由于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仅限于施工期,时间上相对而言是短暂的,对于本项目而言,山涧溪水等小流域河流众多,而污水排放比较分散,且水量不大,为避免对水体的污染,建议设置化粪池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后排放,沉淀后的污泥可定期清理用作农家肥。2.2.3 运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拟建公路建成营运后,随着交通量的逐年增加,沉降在路面上的机动车尾气排放物、汽车泄漏的油类以及散落在路面上的其它有害物质也会逐年增加。上述污染物一旦随降水径流进入水体,将对水体的水质产生一定影响。此外,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以及养护工区等沿线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洗车废水等排放也会对局部水体造成污染。(1) 路(桥)面径流水环境影响分析营运期路面径流对地表水体的污染主要表现在跨河路段桥面径流对所跨越河流水质的影响。高速公路的许多研究表明,在桥面污染负荷比较一致的情况下,降雨初期,桥面径流污染一般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降雨一段时期后,污染会逐渐降低。 (2) 沿线设施污水排放对水体的影响分析拟建公路沿线设施包括管理、养护、服务及收费等设施,本项目全线设有全线设置服务区3处,停车区3处、匝道收费站9处,共计15处站点。以上管理、养护、服务及收费等设施产生的生活污水如果不经处理后排放将会污染水体。2.2.4水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1) 施工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桥梁桩基础工程尽量选在枯水期施工,应尽量避免在汛期时桥涵桩基础的施工。 工程承包合同中应明确筑路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等)的运输过程中防止洒漏条款,堆放场地不得设在乌江、石阡河、包溪河、高过河及舞阳河等附近,以免随雨水冲入水体,造成地表水污染。以上河流两岸汇水范围内不得堆放或倾倒任何含有害物质的材料或废弃物,也不得取土和临时弃渣。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等有害物质堆放场地应设围挡措施,并加蓬布覆盖以减少雨水冲刷造成污染。对采用钻孔桩基础施工的跨河桥梁,严禁将桩基钻孔出渣及施工废弃物排入地表水体,桥墩施工区附近设置必要的排水沟用以疏导施工废水,排水沟土质边坡及时夯实。施工废水和隧道炸药废水不得直接排入河流。本工程拟对其采用自然沉降法进行处理。在大桥、隧道及工程沿线施工工区各设一座简单平流式自然沉淀池,废水由沉淀池收集,经酸碱中和沉淀、隔油除渣等简单处理后,主要污染物SS去除率控制到80%,pH值调节至中性或弱酸性,油类等其它污染物浓度减小。废水尽量循环回用,以有效控制废水超标排放造成当地的水质污染影响问题。(2) 含油污水控制措施采用施工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的方案进行含油污水的控制。 尽量选用先进的设备、机械、以有效地减少跑、冒、滴、漏的数量及机械维修次数,从而减少含油污水的产生量。在不可避免的跑、冒、滴、漏过程中尽量采用固态吸油材料(如棉纱、木屑、吸油纸等),将废油收集转化到固态物质中,避免产生过多的含油污水,对渗漏到土壤的油污应及时利用刮削装置收集封存,运至有资质的处理场集中处理。 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的维修保养尽量集中于各路段处的维修点进行,以方便含油污水的收集;在不能集中进行的情况下,由于含油污水的产生量一般不大于0.5m3/d,因此可全部用固态吸油材料吸收混合后封存外运。 在施工场地及机械维修场所设平流式沉淀池、含油污水由沉淀池收集,经酸碱中和、沉淀、隔油、除渣等简单处理后,油类等其它污染物浓度减小,施工结束后将沉淀池覆土掩埋。 对收集的浸油废料采取打包密封后,连同施工营地其它危险固体废物一起外运的处理措施,外运地点选择附近具备这类废物处置资质的处置场。(3) 生活污水、垃圾控制措施鉴于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和施工人员的分散性和临时性,流动污水处理设备的投资太大,因此对生活污水做到一级排放有很大难度。根据以上情况,为防止施工期生活污水排入沿线水体,对公路沿线施工营地生活污水采用以下措施: 施工营地尽量远离河流及水塘集中分布地段,尤其是乌江、石阡河、高过河及舞阳河等敏感水体。 施工人员的就餐和洗涤采用集中统一形式进行管理,如集中就餐、洗涤等,尽量减少产生生活污水的数量。洗涤过程中控制洗涤剂的用量,以减少污水中洗涤剂的含量。 在施工营地附近设化粪池,将粪便污水和餐饮洗涤污水分别收集,粪便用于肥田,餐饮洗涤污水收集在化粪池中处理,达到农灌水质标准后用于农灌。化粪池委托沿线村民定期进行清掏,施工结束后将化粪池覆土掩埋。 不能随意向沿线河流倾倒、排放各种生活污水,尤其是乌江、石阡河、高过河及舞阳河等水体,不能在以上区域附近堆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生活垃圾装入垃圾桶定时清运或设垃圾坑发酵后用于肥田。垃圾坑施工结束后用土掩埋,破坏地表植被的,要恢复植被。(4) 隧道堵、防水设计根据对全线隧道水文地质资料的分析,本线隧道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较少,尽管如此,设计将根据具体的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如果当隧道工程可能存在疏干地表水且影响到该区域生活用水,破坏地表生态环境的情况时,设计将采取对地下水限排的措施,通过对围岩注浆堵水、结构全封闭限制排水等多种技术手段,控制地下水的排放,以减小隧道工程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影响,保护该区域的水资源。2营运期水环境保护措施营运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服务区和收费站工作人员的生活污水排放、停车区等道路辅助设施冲洗废水,路面沉积物被雨水径流冲刷进入沿线水域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以及危险品运输事故风险(见事故风险章节)。由于服务设施位置尚未确定,不在水源保护区的辅助设施,需要视污水量排放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在污水处理设备运行及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和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有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使污水处理设备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因此,对本项目的服务区、停车区和收费站提出如下要求:(1) 建议与污水处理设施供应商签订协议,委托设备生产厂家负责营运期的后续服务工作。(2) 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及维修养护,并对维修养护和检查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3) 为准确控制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建议营运管理单位配备一个能够掌握化验技术的管理人员,定期将处理后污水送至有监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以便及时掌握污水处理设备出水(尾水)的水质情况,并应建立污水处理台帐。(4) 应加强公路排水设施的管理,维持经常性的巡查和养护,本项目处在山岭重丘区,地形复杂,沿线小流域水系发达,地势起伏,河流河道狭窄、坡降大,雨季时水量大、流速急,如果污染物进入水体,会迅速扩散汇入较大河流,虽然相应河流稀释作用会加大,但仍有影响敏感水体水质的可能,因此对跨河路段应重点管理,要及时修复被毁坏的排水设施。2.3 环境空气2.3.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工程所在地无大型工矿企业、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基本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结合整个航道沿线居民点分布特点,本项目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主要是沿线的城镇居民点以及沿线大的村庄。2.3.2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公路施工期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扬尘、粉尘、沥青烟,还有少量苯并a芘。扬尘和粉尘主要来源于沥青混凝土和灰土的拌和,以及材料运输撒落和运输产生的二次扬尘。沥青烟和苯并a芘产生于沥青的熬制、搅拌和路面铺装。(1) TSP影响分析 灰土拌合产生的尘污染 散体材料储料场 散体材料运输 施工便道(2)沥青路面施工对沿线环境空气影响分析本工程计划修建沥青结构面层。沥青混凝土拌和站的生产工艺分为化油系统和沥青混凝土拌和系统两大部分,沥青混凝土拌和站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粉尘和沥青烟。本评价采用类比分析法分析沥青烟达标排放要求。2.3.3 营运期环境空气影响(1) 扩散模式的选择本评价采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推荐的模式,对工程项目两侧污染物的浓度进行预测评价。(2) 预测模式中的参数确定 预测污染物在风向与道路夹角90(垂直)和0(平行)两种情况下的扩散情况。a) 思南县、石阡县、镇远县及剑河县范围内的评价区域累年平均风速分别取1.4m/s、1.6m/s、1.6m/s、1.7m/s。静风风速为1.0m/s。b) 计算中大气稳定度类别选取D类。 有效源排放高度推荐线主线部分取平均值5.5m(含尾气管高度0.5m)。 其他参数的选取主要参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的数值。(3) 污染物NO2扩散浓度预测结果及分析拟建公路推荐路线方案营运初期、中期和远期的NO2扩散浓度计算结果均未超标。表中列出了在D类稳定度下距路中心线200m范围内,分别按风向与道路夹角为90和0两种情况时的高峰小时浓度值和日均小时浓度值。(4) 拟建公路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评价本评价采用“以点(段)代线”的方法,通过对三个代表性区(段)的评价,来概括反映拟建公路沿线两侧未来的污染状况。将拟建公路汽车尾气中NO2预测浓度与背景浓度线性叠加即为拟建公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预测结果。NO2预测时,路段的背景值均取0.019 mg/m3。(5) 服务区、收费站餐饮污染物排放影响分析根据项目工可报告,拟建公路全线设置服务区3处,停车区3处、匝道收费站9处。为过往司乘人员、工作人员的就餐需要,服务区、收费站均设有餐厅、厨房,根据各餐厅的服务功能和人员数量可确定各餐厅的规模均为中型(根据拟建公路交通量预测)。为使油烟达标排放,各餐厅必须加装油烟净化设施,确保达到国家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2.0mg/m3、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为75%的基本要求。(6) 隧道营运期环境空气影响营运期隧道影响主要是汽车尾气给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2.3.4环境空气保护措施、1施工期环境空气质量保护措施(1) 为了避免施工扬尘对沿线特殊生态敏感区造成影响,要求在国家级氵舞 阳河风景名胜区的下舞阳风景区及镇远历史文化名城500m范围内禁止设置堆料场、弃渣场及拌合站等各类施工场地,施工便道如距离上述敏感区较近,应定期洒水进行降尘。(2) 本项目水泥稳定碎石拌和及混凝土拌和均采用站拌工艺,影响主要集中在装卸料、堆料及拌和过程中,因此要求,料场、拌和站应设置在居民点下风方300m以外,土方、水泥和石灰等散装物料运输、临时存放和装卸过程中,应采取防风遮挡措施或降尘措施,拌和设备应进行较好的密封,并加装二级除尘装置,对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劳动保护。(3) 水泥稳定碎石拌和、桥梁工程等集中作业场地,未铺装的施工便道在无雨日、大风条件下极易起尘,因此要求对施工场地定期洒水,缩短扬尘污染的时段和污染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起尘量。同时对施工便道进行定期养护、清扫,保证其良好的路况。(4) 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卫生防护标准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确保其废气排放符合国家有关标准。(5) 施工过程中受环境空气污染的最为严重的是施工人员,施工单位应着重对施工人员采取防护和劳动保护措施,如缩短工作时间和发放防尘口罩等。(6) 施工营地餐饮应按地方环保部门规定,使用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2营运期环境空气质量保护措施(1) 建议结合当地生态建设等规划,加强路域绿化,可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并选择当地适用的树草种。这样即可以净化吸收机动车尾气中的污染物、道路粉尘,又可以美化环境,改善路容。(2) 建议规划部门在制定和审批城镇建设规划时,对在公路附近建设住宅、学校等加以限制。(3) 建议实施上路车辆的达标管理制度,对于排放不达标的车辆不允许其上路。另外,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燃料的改进,也将会有助于降低公路汽车尾气的影响。(4) 隧道口入口附近的黄家由于与隧道位置高差大,地形复杂等参数。对当地的居民点范围内影响小,基本不会受到隧道口环境空气的影响。建议在隧道通风口和隧道入口周围选择生命力强、耐污染的树种。2.4 声环境2.4.1 声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拟建公路项目所在区域目前主要噪声源为现有道路交通噪声和居民生活噪声:(1)评价范围内大型工矿企业较少,乡镇企业数量较少。目前沿线主要噪声源为现有道路交通噪声、居民生活噪声。(2)拟建公路工程区域评价范围内,大多为分散居民点,声环境质量优良。环境噪声背景值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1类标准。结合拟建公路沿线居民点分布特点,本项目评价范围内声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有敏感点共计62个,其中居民点52个,学校10个。2.4.2 施工期噪声影响及防治措施本工程工施工地昼间施工对其附近居民点影响较小,但夜间各场地施工噪声对周围居民点均有一定的影响。本工程施工中,应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并对设备定期维修、养护;对闲置不用的设备及时关闭;运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混凝土搅拌站等强噪声源宜设置在远离居民区,并采取适当降噪措施。按规定操作机械设备,文明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在夜间尽可能不用高噪声设备;物料进场要安排在白天进行。强化施工期噪声环境管理,避免噪声扰民事件发生。2.4.3 运营期噪声影响根据拟建公路工程特点、沿线的环境特征,以及工程设计的交通量等因素,本评价采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中提出的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进行预测。地面任何一点的环境噪声是指线声源传至该点时的噪声能量与该点背景噪声能量的叠加。2.4.4 声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1) 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振动较大的固定机械设备应加装减振机座,固定强噪声源应考虑加装隔音罩(如发电车等),同时应加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其良好的运转,以便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2) 为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施工单位要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操作辐射高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距辐射高强噪声源较近的施工人员,除采取戴保护耳塞或头盔等劳保措施外,还应适当缩短其劳动时间。(3) 筑路机械施工的噪声具有突发、无规则、不连续、高强度等特点。据调查,施工现场噪声有时超出4a类噪声标准,一般可采取施工方法变动措施加以缓解。如噪声源强大的作业可放在昼间(06:0022:00)进行或对各种施工机械操作时间作适当调整。为减少施工期间的材料运输、敲击、人的喊叫等施工活动声源,要求承包商通过文明施工、加强有效管理加以缓解。(4) 对距居民区200m以内的施工现场,噪声大的施工机具在夜间(22:0006:00)停止施工。必须连续施工作业的工点,施工单位应视具体情况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取得联系,按规定申领夜间施工证,同时发布公告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支持,并采取临时声屏障等防噪措施。在施工便道50m内有成片的居民时,夜间应禁止在该便道上运输建筑材料。(5) 经过居民点应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施工,并加强施工期噪声监测,必要时采取临时降噪措施。(6) 建设单位应责成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标明张布通告和投诉电话,建设单位在接到报案后应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处理各种环境纠纷。2营运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对于营运中期环境噪声预测超标的敏感点均推荐采取降噪措施。由于拟建公路沿线敏感点地处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居民点少房屋分布散,同时考虑有学校敏感目标的情况下。主要采用通风隔声窗及声屏障降噪设施。 加强交通管理,严格执行限速和禁止超载等交通规则,在通过人口密度较大的村镇路段附近设置禁鸣标志,以减少交通噪声扰民问题。 加强拟建公路沿线的声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工作,对可能受到较严重污染的敏感点实行环境噪声定期监测制度,根据因交通量增大引起的声环境污染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减缓措施。 经常养护路面,保证拟建公路的良好路况。 结合当地生态建设规划,加强拟建工程征地范围内可绿化地段的绿化工作。对路堤边坡、排水沟边及立交路段等进行统一的绿化工程设计,公路村庄路段两侧在可能情况下营造多层次结构的绿化林带,使之形成立体屏障,加强对交通噪声的阻隔、吸收作用。同时尽量利用村镇与公路之间的闲散空地营建四旁林。 建议思南县、石阡县、镇远县及剑河县城区规划及开发区路段在进行长期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拟建公路交通噪声的影响,特别是学校、医院、疗养院等特殊敏感建筑规划建设时要留有余地。如不可避让需建设上述敏感建筑物时,应自行采取降噪措施。2.5 固体废物2.5.1固体废弃物污染影响评价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废弃的建筑垃圾、废弃土石方、生活垃圾等,其主要成分为沙石、混凝土块、水泥块、砖头瓦块、土石方、泡沫塑料、玻璃陶瓷碎片、菜叶、菜梗等,这些固体废物往往存在于施工营地、沥青搅拌站、混凝土搅拌站等附近。根据工程的施工特点以及施工时间、施工人员数量、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人均垃圾产生量按1kg/d计,计算出整个施工期生活垃圾发生量约为2100t。根据本项目水保报告,施工期产生的土石方废弃物约为826.45万m3。其产生量及防治措施详见本报告水土保持方案章节。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项目的沿线设施如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以及航道管理站等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根据各生活垃圾产生场所的人员估算,人均垃圾产生量按1kg/d计,本项目沿线设施的垃圾发生量为325.66t/a。2.5.2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公路沿线主体工程、辅道、沿线设施等施工场地内的固体废弃物若不妥善处理,垃圾聚集于沿线地区,将影响环境美观,同时垃圾和建筑垃圾进入水体还会恶化水质,对沿线河流的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土石方占用土地,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拟建项目沿线设施生活垃圾若不妥善处置,会影响景观,污染空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施工营地、施工场地附近设置临时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一起由环卫部门运至垃圾处理场填埋处理;施工期施建筑垃圾部分用于场地回填,不能利用部分与土石方置于弃渣场处理;营运期在拟建项目各沿线设置垃圾收集桶收集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别送往临近的乡镇或思南县、石阡县、镇远县及剑河县城区现有垃圾处理场处置。采取上述措施后,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影响很小。3 环境经济损益本项目总投资120.01亿元,其中环保投资0.865亿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0.72%。经测算,其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3.0%,经济净现值77.6亿元,动态投资回收期为21.8年(含建设期),国民经济效益较为良好。且具有很强抗风险能力。4 环境风险拟建公路整体位于铜仁地区的思南县、石阡县及黔东南州的镇远县和剑河县境内,主线全长153.986km。本项目的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