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居士学佛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孤山日月明 博客地址:/gushansi 近年来,基督教的传播速度极快,信仰基督的人越来越多。在广大农村地区,一旦某人信仰基督,很快,就会全家皆信、亲朋皆信、邻里皆信,最后乃至全村皆信。这与现今佛教的传播发展有很大不同。现今我们许多居士,一旦信佛,要么与社会格格不入,要么就是家庭不和。总之,信佛之后,工作生活或多或少总会出现一些不和谐,不是妻子信了丈夫不高兴,就是长辈信了晚辈反对,全家其乐融融地真心侍佛的佛化家庭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下,佛教发展空间日益受到挤压。身为佛子,岂能不忧?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居士信佛,最容易引起家庭和社会不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吃素的问题 吃素不是学佛的必要条件。目前情况下,在家居士吃素值得赞叹,但不值得大为推广!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最终要落实在对人的慈悲上,否则的话,吃素无益。放“生”不如放“人”,放生而不放人,放生无益。杀生戒的重点是不杀人,人是千万不能杀的,但动物尤其是害虫之类并非概不能杀。学佛人总要以和睦家庭、利益社会为第一要务!好多人以为,居士一旦信佛,就必须吃素。这种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缺乏佛法依据。 首先,从戒律上讲,居士戒律,从尽形寿终身受持的三归五戒,到斋日方才受持的八戒,都没有必须食素的规定。即使是菩萨戒,在中国,自古以来,居士受持菩萨戒,习惯上大都受持优婆塞戒经菩萨戒;而优婆塞戒经菩萨戒,也没有食素的规定,只有梵网经菩萨戒,方才规定不食众生肉。但在中国,梵网经菩萨戒一般多为出家菩萨受持。梵网经菩萨戒中,许多戒条针对的对象为出家众,在家人受持有许多不便,因而很少有在家人受持。其实,这两种菩萨戒只是戒文条目不同,发心和功用是一样的,没有高下之分,居士没有必要不辩因缘和条件,抱着“一比高下”的好胜心和分别心,强行受持本就不适合居士受持的梵网经菩萨戒。自古祖师大德为出家菩萨传授梵网经菩萨戒,为在家菩萨传授优婆塞戒经菩萨戒,是有其契理契机的道理的。退一步讲,即使居士受持梵网经菩萨戒,如果不食肉戒不能守持,也可以不受或者舍去,这在戒律中是允许的。但梵网经菩萨戒中,类似的不适合在家人受持的戒条很多,如果都这样不受或者舍去,那还不如完整受持优婆塞戒经菩萨戒。 另外,居士斋日受持八戒,即是一般人所说的“持斋”。但现在许多人都以为,所谓持斋就是吃素,这是错误的。吃素可以名为“持素”,但并不是持斋。所谓持斋,是指斋日受持八戒。八戒又名“八关戒斋”,是根据出家沙弥十戒制定的;也就是说,在家人受持一天八戒、持一天斋,就相当于出一天家,体验一天出家生活,是出世的,能够关闭生死之门,因而叫“八关戒斋”,功德是很大的,岂是吃素可比?八戒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即不与任何男女发生淫欲关系,包括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不歌舞倡伎;七不坐卧高广大床;八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纵观八戒,并没有食素的规定,也就是说,在斋日里,只要你受持八戒,即使食肉,仍为持斋;反过来,纵使吃素,如果不能受持八戒,也不名持斋。 还有一点,许多人以为,所谓持戒,就是自己严格按照戒律规定去做。按照戒律规定去做,这固然重要,但前提是首先必须受戒,取得“戒体”,然后再一丝不苟地按照规定行事,这才是真正的持戒。如此来看的话,当今居士中,真正持戒的人恐怕要少了许多。 从上可知,吃素并不是居士学佛的必要条件。其实,释尊在世时,即使出家僧团,由于戒律规定,出家人不能自己做饭,僧人都是托钵乞食,而且托钵也有规定,就是不能以分别心挑选施主,也就是说,不能专向信佛的人化缘;当时的施主,其实有好多不一定是佛教徒。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向施主提出过高的饮食要求,这样也会增加施主的负担,因而是化到什么吃什么;施主做什么、布施什么,就吃什么,得菜吃菜、得肉吃肉。只要不是自己指使他人为自己而杀、只要不是专为自己而杀、只要自己没有见到屠宰的惨烈场面、只要不是老死或者病死的动物等,这些情况下所取得的肉食,叫“净肉”,都是可以吃的。其实,现今市场上屠宰好出售的肉食,大多是净肉,居士是可以吃的。 那么,佛教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食肉的规定的呢?那是在大乘佛法兴起,尤其是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开始广为流行的。针对的主要对象也是出家众。所以到现在,中国佛教三大体系中,只有汉传佛教的僧众是食素的,上座部以及藏传佛教都没有这样的规定。那么,吃素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减少对动物的杀戮。所以,某些食物,看上去似乎属于“肉食”的范畴,但由于不是通过杀生的方式取得的,是可以食用的,比如说牛奶。那么,不伤害动物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心。这种慈悲心,始于对动物的慈悲,但落脚点最终必须落实在对人的慈悲上,这是为许多食素者所忽视的。为什么要将这种慈悲最终扩展到对人的慈悲上呢?因为学佛人慈悲一切,目的是希望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而一切众生若要成佛,就必须投生人道,在人间学佛成佛。增壹阿含经讲:“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因而,倘若你慈悲动物,不忍杀生,坚持食素乃至积极放生,但是假使你对人不慈悲,当这些动物投生为人后,你又不能慈悲为怀,“放他一马”,那么,当初的不杀与食素乃至放生,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向来主张,放生固然重要,“放人”更有意义!一个人,倘若到处“作秀”,积极放生,但生活中却不能时时包容、“放过”他人,这“生”不放也罢。一个人,不管其罪恶多大,既能投生为人,总有其超越畜生鬼神等恶道众生的殊胜之处;既然我们连“罪大恶极”的恶道众生都能放过,为什么就不能放过那些同为善道的人呢?放生而不能放人者,其慈必虚!其悲必伪!这样的学佛人,其实并不在少数。 我们好多学佛人,为了贪图一己之功,不杀生、不食肉,家里但凡办事,要杀鸡杀鸭、烧鱼烧肉,总是让自己的父母、儿女、丈夫或者妻子去做,觉得这样做,自己很有功德,甚至还有点沾沾自喜!假使说,烧鱼烧肉、吃鱼吃肉必下地狱,你自己不烧不吃,固然下不了恶道,可你自己的父母儿女等至亲却要下地狱了,如果你居然无动于衷甚至沾沾自喜,你还做什么菩萨?还有什么功德?其心如此冷酷,吃素又有何用?为免自己亲人堕落恶道,我等又何妨“替他们”做些烧杀之事?“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这才是真正的大乘! 唐译菩萨戒本讲:身为菩萨,要严持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为了利益他人,也不惧怕作恶。这种情况下不属于犯戒,反而会有许多功德。比如说菩萨遇见一群恶贼,为了贪图别人的财物,想要杀害许多人;或者有人想要杀害声闻、独觉、菩萨等圣人。菩萨遇见这样的事,心里就想:我现在如果将他杀了,将来我必堕地狱;但我如果不杀他,他必定造下重罪,将来必堕无间地狱,受大痛苦。我宁可杀了他,自己堕落地狱,也不能让他作恶,从而招致苦报。这样的菩萨,出于怜悯,杀人性命,不但不犯戒,还有大功德。(原文: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谓如菩萨见恶劫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可见,菩萨为了自己的事,从不作恶,但是为了救渡众生,却有可能示现恶行,然而这样的“作恶”行为,不但不犯戒,还有无量功德。因为菩萨虽然“作恶”,却没有恶心,其心永远是善的;作善作恶,都是为了众生。所以,作为居士,能够吃素,固然很好;倘若不能,也不要勉强。即使自己吃素,如果家人不吃,家人买些肉食回来,出于和睦家庭以最终度化其向佛的目的,出于代人受过的菩萨牺牲精神,帮着烧烧煮煮,也是可以的。学佛人要普渡众生,而度化众生首先要从自己身边、自己的亲朋做起;如果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度化不了,谈何度化他人?而要度化亲朋,首先要和睦家庭,取得自己亲人的好感,从而慢慢感染、接引他们。所以,学佛人总要以和睦家庭、利益社会为第一要务!吃素不要勉强。现在的社会,都是小家庭,一个家庭也就三四个人,如果条件不成熟,你一个人坚持吃素,一家人大年三十都坐不到一起吃顿饭,这样的家庭能和睦吗?当今社会,一个十几二十几岁的小孩子、一个社会成功人士、一个老板或者领导,你叫他们吃素,这可行吗?如果非要吃素才能学佛,岂不将这些当今的社会主流和未来的社会主流都拒之门外了?当今社会,学佛的人中,老年人居多;“学佛必须吃素”这个误区,是导致这种局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老年人是社会的边缘人群,佛弟子都是一群边缘化的人,佛法能不边缘化吗?所以,我向来只赞叹居士食素,但从来不认为值得大为推广! 还有需要说明的是,一般人提到肉食,统称之“荤腥”,其实,佛门准确的叫法为“腥”;“荤”是指葱蒜韭菜等一些有特殊气味的食物。腥食到了大乘菩萨戒才规定出家人不能食用,而荤食远在佛在世时,比丘比丘尼戒就规定不可食用。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出家人过的是集体生活,尤其印度天气炎热,食用了气味难闻的荤食,会影响他人。比丘戒中就有比丘若是吃了荤食,必须彻底洗漱干净,并且独处一段时间,待荤臭之味完全散去才可以入众的规定。与此规定相仿的,还有不可处于上风放屁等。这些都出于集体生活清净和谐的需要,至于后来有人将荤食与性欲联系起来,说韭菜等荤食有增强性欲的功能,故而不可食用,那是后人的联想解读。居士能否食用荤食,戒律没有规定;食与不食,都无关犯戒的事。更何况,如今的葱蒜,已大不如从前,食用之后,即使不漱口刷牙,别人也根本闻不出什么味道,居士食用,应当没有问题。 另外还要说说杀生戒。杀生戒的重点是不杀人,身为佛弟子,正常情况下,人是千万不能杀的,但是对于动物尤其是害虫之类,能不能杀呢?依据戒律规定,只要不生恶心,如果是为了救度他人、为了利益更多的众生,则非概不能杀,道理原因,上面说到的菩萨戒本已经讲得很清楚。比如说农村治虫,现在的庄稼,不治虫几乎会颗粒无收;粮食颗粒无收,就会饿死人。大家想一想,是死人的事情重要,还是害虫被杀的事情重要?为了保全害虫的生命,不惜致人于死命,这是慈悲吗?我们不少人,劝人不要杀生,连害虫也不让杀,诅咒那些治虫杀生者必下地狱,可自己一日三餐吃着别人通过治虫收获得来的粮食,一点也不惭愧,这叫做“站着说话腰不疼”;这样的佛法,如何能深入人心呢?二、居士夫妻性生活问题出家人任何情况下,均不得与人发生男女淫欲的行为,否则即会失去出家乃至佛弟子身份。这样的“出家人”,居士是不宜供养、护持的。居士与自己的夫妇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是不犯戒的;不但不犯戒,如果出于夫妻和睦、让对方于自己产生好感,进而能够更好地使其向佛,还有无量功德!好多人提起佛教,都认为佛教是禁欲的,这对出家人而言,是正确的。出家人从沙弥十戒起,就规定“不淫欲”、“不淫”,即出家人任何情况下,不得与任何人发生男女淫欲的行为,否则就是破根本戒。根本戒指的是杀、盗、淫、妄四戒。佛门所有的戒律,都是这四戒的延伸和展开,所以叫“四根本戒”。四根本戒随犯其中任何一条,即会失去所有的戒,从而失去佛弟子身份,比如出家人与人淫欲,即会失去出家乃至佛弟子身份。出家人与人淫欲,除了顿失戒体外,还得“自破净戒”罪;如果对方也是出家人,而且本来戒体清净,则同时又得“破他净戒”罪;在家人与出家人淫欲,如果这个出家人本来戒体清净,则也得“破他净戒”罪。自破、破他净戒罪过很大,犯之则要逐出佛门,永被弃于佛法大海之边,所以又叫“边罪”。这样的人,今生今世不能再学佛受戒。因而佛弟子受戒时,戒师总要问:汝曾自破净戒否?汝曾破他净戒否?自破、破他净戒的人,是不能受戒的;佛门虽广,是不摄受这些善根断绝的恶人的。可是现在不少人以为,佛教戒律“改革”了,出家人可以娶妻生子,这实在是无稽之谈!为什么呢?戒律是佛制订的,后来凡夫岂可随便更改?尤其是根本戒,比如说出家人的不淫欲戒,倘若改去,在家、出家还有什么不同?所以,根本戒是不可以改的。然而如今,不但社会上的人不懂,就连居士也稀里糊涂。不少居士,热衷供养、护持那些有家室妻儿的所谓的“出家人”。据说南通地方的居士,见这样的“出家人”婚嫁生子,居然还去送大礼、喝喜酒,实在是荒唐透顶!他们这么做,说起来也有“理由”,就是戒律规定,在家人不可分别、轻视出家人。可问题是,这些人已经破根本戒,失去出家人身份,你这时去供养、护持其,岂不是助纣为虐?所以,这样的假出家人是不能护持的。居士应当与僧团携手,共同努力,将这些败类清除出去,以纯洁僧团。惟有这样,正法方能长住!另外,居士亲近三宝,与出家人接触较多,也要自重自爱,千万不可做出“破他净戒”的污秽之事!世上男人那么多,却去喜欢一个和尚,这种人,畜生不如,无耻之至!上面说的是出家淫戒。在家淫戒叫“不邪淫”,也就是说,佛教只禁戒在家居士“不正确”的男女淫欲行为,比如说养二奶、找小姐等,而对于合法正当的夫妻生活,佛教是允许的,这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规定是一致的。可据了解,我们有些居士,归依之后,居然长年不过夫妻生活,导致夫妻关系恶化,家庭不和。这不但没有功德,反而罪过多多。为什么呢?居士长年不过夫妻生活,对方常常将其归咎于佛教的规定,于是嗔恨心起,诽谤佛法、辱骂三宝,造无边罪。这些罪过,表面上看是别人所造,其实是我们学佛人促成的。学佛的人要利益他人、普渡众生,如果我们的修行不但不能利益他人、度化众生,反而致人造罪,这还有什么功德可言?唐译菩萨戒本讲:在家菩萨,倘若遇到尚未婚配的女子,钟情于自己,想要与自己淫欲。这时菩萨就想:我不能让她心生愤恨,造无量罪。我如果答应她的要求,便能方便地教化她,让她多种善根,诸恶不作。菩萨出于慈悲、怜悯他人,与人淫欲,不但不犯戒,反而有无量功德。(原文:菩萨处在居家,见有女色,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多生功德。)另外,菩萨内贤经也讲,菩萨虽然内心纯洁无瑕,但仍要关爱、体贴自己的妻子或丈夫,满足其需求。可见,居士与自己的夫妇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是不犯戒的;不但不犯戒,如果出于夫妻和睦、让对方于自己产生好感,进而能够更好地使其向佛,还有无量功德!当然,作为出家菩萨,倘若“见有女色”,“求非梵行”,是不能“随其欲”而“行非梵行”的。为什么?“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菩萨戒本)最后,或许有人问:居士五戒乃至优婆塞戒经菩萨戒虽然只有“不邪淫”的规定,可是居士八戒也有“不淫欲”的规定,这是不是居士“不淫欲”的理由呢?肯定不是。为什么?八戒只要求居士每月最多受持几天,最少一天即可,并不要求尽形寿终身受持,就是考虑到在家居士夫妻生活必不可少,所以不必终身受持,否则的话,你就不是居士,而是出家人了。三、布施的问题佛门很看重布施。六度万行,布施为首。但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一、布施究竟是谁帮助了谁?究竟是接受布施者需要我们的布施,还是我们自己需要布施?问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佛弟子一定都会讲:那肯定是布施者帮助了接受布施的人;因为接受布施的人需要我们的布施,所以我们才行布施。其实,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行布施,你就失去了佛法布施的目的,从而也就无功德可言;说句不客气的话,这样的布施是没有功德的!那么,佛法布施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呢?正确的答案应当是:为了去除我们自身的吝啬和贪欲,所以我们要行布施;布施并不是接受布施的人需要我们布施,所以我们才行布施。因而,佛法的布施者,应当抱着这样的心态去行布施:为了去除我自身的吝啬和贪欲,所以我布施。通过布施,我去除了吝啬和贪欲,功德增长,因此,我并不一个施与者,而是一个功德的接受者;接受我布施的人,才是真正的施与者他施与我功德增长的机会、帮助我去除吝啬和贪欲;我应当感激他,而不是要他感激我。没有这样的心态,布施越多,离道越远!为什么?佛法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去“我”。未修布施前,你不过还是一个功德“小小的我”,布施之后,如果你执著于“我帮助了别人”、“我的功德很大”,岂不由“小小的我”变成了“大大的我”,我执岂不更重?这样的布施,拿小钱财换大功德、舍小贪欲求大欲望,越施越贪,与布施的目的背道而驰,还有什么功德可言?我们许多人,修行修到最后,越修越退步。不少所谓的“老居士”,归依时间越长,境界越低,结症在哪里?结症就在这里!因为“我”去不了,越修“我”越重,越修“我”功德越大,越修越我慢贡高,越修离道越远。所以,学佛人要擅于使用减法而不是加法,不要事事都用加法;不要做一点事老想着自己功德和修行增加了多少,而要通过修行,回光返照,想到自己又减少了多少?这样,久而久之,当自己减到不能再减时,当你减到连这个人人都放不下、少不了的“我”都找不到时,你离觉悟就不远了!二、布施不应当求回报、求功德。上面我们说到,佛门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去除吝啬和贪欲。如果我们布施求回报、求功德,这就等于舍小贪而求大贪,与布施的目的背道而驰,因而,佛法布施是不求功德和回报的。另外,布施求回报、求功德,这就等于做交易和交换,就好比拿了钱到市场上买菜,你给人家十元、百元、千元,人家给你十元、百元、千元的菜,能说是做功德么?布施也是这样。布施求回报、求功德,布施之后,你拿走了回报和功德,还有什么功德可言?所以,布施不可求回报、求功德;不求回报和功德的布施,即使是一分钱,其功德也远远大于求回报、求功德的千元、万元布施。达摩祖师初来中国,并不是直接去嵩山,而是首先来到江南,见到了梁武帝。梁武帝是一个信佛的皇帝,他造庙无数,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中讲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说的就是那时的情景。所以梁武帝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功德很大,就喜滋滋地问达摩祖师:我功德大吗?谁知达摩祖师劈头给他一盆冷水,毫不客气地告诉他:没有功德!为什么?梁武帝是带着求功德的心去布施造庙的,功德已让他拿走了,哪里还有功德?不但没有功德,通过布施造庙,梁武帝还觉得“我”更伟大了,我执、我慢更重,贪欲更大,反增加了一层“罪业”,所以达摩祖师给他当头一棒,说他没有功德,希望他能清醒。可惜他没领悟,因此,达摩祖师见南方人善根浅薄,于是一叶渡江,来到北方,面壁九年,等待有缘人。我们居士护持寺院,还有超过梁武帝的吗?连梁武帝都没有功德,我等还有什么功德可言?而出家人也要以祖师为榜样,不要为了少许供养,庸俗不堪!三、居士布施,也要量力而行。由上可知,布施不在多少,关键出发点要正确,尽心尽力就可。居士布施,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因为布施,而影响到自己乃至家庭正常的生活,导致家庭不和;大的布施,最好要与家人商量,取得家人的支持和赞同。如果因为布施,导致家庭失和,自己有所得、功德增长的同时,带来家人嗔恨三宝、诽谤佛法,造无边罪,那就得不偿失了!靖江佛教协会大悲慈善基金会成立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讲,劝人布施做好事,也要量力而行,不能因为行善布施而致贫、致困;一个因行善布施而致贫、致困的机制,绝对不是一个健康的、好的机制,是不长久的。一个健康的、好的慈善机制,应当通过行善,最后行善者、接受行善者这两者都能共同致富和发展。孤山寺重建十几年来,几乎不向居士化缘。大的落成、开光和方丈升座等活动,总共就搞了两次,而且没向居士发一份请柬,甚至第一次开光的时候,好多居士、老板抱怨找不到写缘的地方。我们这样做,出发点就是不想过多增加居士的负担。现在的居士,到处“跑庙”;寺院也是一年到头有开不完的光,居士已经不堪负重,何忍再增加其负担?如今,居士布施,尤其是布施寺院,已经成为社会、家庭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作为居士,相对稳定地选择一个合适的寺院护持就行了,条件许可,再适当地去一些别的道场,不要不停地满世界东跑西跑。去寺院的目的,要是为了学习,要能学到东西,不是去凑热闹、看演出。人家开光升座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时装店入门知识培训方案课件
- 合同管理模板包含风险评估与条款审查功能
- 蓝色科技人工智能日常运用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1.2《几分之几》课时练(含答案)
- 绿色简约手绘环保公益讲座
- 商业照明设计与安装合同书
- 如何理解诗经中的情感表达:高中诗歌教学计划
- 纪念白求恩李红玲课件
- 企业品牌推广与宣传方案制作工具包
- 2025年软件测试设计师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试卷
- 2025办公室租赁合同简易范本下载
- 定向增发业务培训
- 2025年内河船员考试(船舶辅机与电气2203·一类三管轮)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农村土地确权课件
- 餐饮店长转正汇报
- 2025年贵州省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2025年昆山校医考试题库
- 2024年黔西南州畅达交通建设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2025至2030中国纤维素纳米纤维(CNF)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高清版)T∕CES 243-2023 《构网型储能系统并网技术规范》
-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员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