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也可如此教.doc_第1页
《〈论语〉选读》也可如此教.doc_第2页
《〈论语〉选读》也可如此教.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选读也可如此教以中庸之道为课例一、设计缘起 我们知道,论语是一部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语录体儒家经典。通行本论语共20篇,编辑体例相对杂乱。除少数篇章有相对集中的主题外,多数均无主题。它既不按内容类别编排,也不按语录的时间先后辑录。即便是篇章标题也都是取自该篇首句的两字或一词,如学而子罕阳货等,这些篇题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也不能表示各篇之间的联系,每篇之中、各章之间的内容也没有联系。 但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的高中选修教材选读却不一样。该教材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按照主题编排,即每一章的语段是根据主题来编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应采用“主题型教学法”。这种教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提炼出每一章的主题,把每一章每一段根据主题串起来,使之前后连贯,尽量避免逐条讲述,使学生对主题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当然,必要时教师也可根据主题有所拓展,补充与之相关的内容。下面我们就以该教材第14章中庸之道的教学为例作一分析。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引出问题。 孔子曾为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那什么叫“不惑”?于丹曾解释说,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那什么又叫“中庸”呢?是不是人活到四十就会变得圆滑、平庸、和稀泥呢?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呢? 投影:第1章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 师生研读本章,掌握“鲜”等重点词语,然后提出问题:何谓“中庸”?结合现有的人生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教师补充宋代程颢程颐的观点:“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但并不具体阐释。 (提出这一问题旨在引出学生对“中庸”的粗浅理解,譬如“骑墙之道”“掺和之道”等,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不可能三言两语就阐释清楚“中庸”的内涵。) 2整体感知,研读文本。 (1)何谓“中庸”?(中庸的释义) 投影:第2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 师生研读本章,掌握“愈”等重点词语,然后提出问题:过犹不及一折中之道吗? (注意:让学生解释何谓“过犹不及”,何谓“折中之道”。然后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相关章节回答这一问题,部分学生能明确地从文中找到第7章和第8章。) 投影:第7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第8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师生明确:中庸并不是什么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乡原),也不是无原则的随意称赞与憎恶,其实,这也和下文“和而不同”的内涵相吻合。教师补充以前学过的章节,譬如:“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等,意在说明:中庸非折中,中庸有原则。 (2)“中庸”如何?(中庸的原则) 既然如此,那么中庸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有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中庸的原则,才能深刻地体会中庸之道的深刻内涵。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剩下的章节,找一找哪几章体现了中庸的原则。 师生合作明确:第3章和第5章。 投影:第3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 第5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明确:中庸原则在于两个字:“义”和“礼”。“义”和“礼”是把握中庸的标尺。由于该教材前面已经探讨过“义”和“礼”的内涵,此处温习即可。教师顺势指出,在日常生活中达到中庸的境界很难。 教师以第9章为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724) 师生研读后明确:即便是“君子”也有“恶”,也并不容易达到“中庸”境界,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现实情况经常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研读到此,学生已基本明晓中庸的原则,但如何在现实中体验、达到中庸的境界呢? (3)如何“中庸”?(联系实际,分析如何做到中庸) 投影: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方式读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呢,把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但是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就是真正好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来诠释自己的生命。于丹论语心得 引用于丹的话,旨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体味“如何做到中庸”,其实这也是对中庸内涵的深入领会。当然,这种体味应该建立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 结合文本第4、6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研讨如何做到中庸。 投影:第4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第6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明确:鉴于前文对中庸的释义,学生对第4、6章“中行”“和”等概念,基本上都能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例可举,有话可说。教师也可联系具体事例进行阐释,譬如:“和”与“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叫做“同”。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为求“和”的前提和必然。再如: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如此看来,“和而不同”就是承认不同,尊重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求中致和,体现了经由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斗争或变革(首重良性竞争)而寻求统一或和谐的精神。其实,“和而不同”在人生修为上还要求常怀兼容精神。 四、教学反思 其实,关于“中庸”“和而不同”的思想,散见于论语各章中,即便是子思作的中庸,也并没有完全阐释透中庸的内涵。而对于如何教学国学经典,如何阐释其中的哲理概念,历来是仁智互见的。 但作为一篇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中庸之道是从论语中选取9个章节编排在一起的。鉴于此,我们在备课时就不能不思考:为何是选取9章?这9章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对“中庸”主题的呈现有何作用?教师应该做的是重新整合教材,构建合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它的内涵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当然,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主题适当地补充相关内容。譬如在理解“和而不同”的含义时,教师还可链接与孔子同时代的晏婴。晏婴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