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启示.doc_第1页
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启示.doc_第2页
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启示.doc_第3页
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启示.doc_第4页
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启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启示摘要:美国的产学研合作为其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居世界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于此,本文分析了美国产学研合作中合作教育、合作研发与合作产业化三大模式,以及政策导向、创新、利益协调和服务等四大机制,总结了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以期对我国推进产学研合作提供借鉴。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模式;机制;特点;启示中图分类号:f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1)2-0118-04.文章编号:1007-685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硅谷模式”的成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产学研合作的热潮,各国纷纷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经验,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本文深入分析美国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机制,进而总结其经验,以期对我国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借鉴其经验起到有益作用。一、美国产学研合作的模式美国是最早实行产学研合作的国家之一,也是应用最成功的国家。从初期的校企合作,到标志性的莫雷尔法案出台;从影响深远的辛辛那提合作教育计划的提出,到举世闻名的“硅谷”成立;从拜杜法案出台,到技术转让商业化法实施,美国产学研合作一步步走向成熟。迄今为止,美国产学研合作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合作教育、合作研发与合作产业化三大模式。 (一)合作教育模式 教育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合作教育是美国产学研合作最初采用的模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一直沿用至今。合作教育主要包括:第一,政府向大学赠地,支持大学发展。莫雷尔法案提h,联邦政府通过赠地、拨款的方式向州提供资助,用于大学建设,开辟了高等教育的新形式,强调其社会服务功能。这些学院后来大多数发展为州立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如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为美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合作建立社区学院。社区学院致力于提高美国产业工人的素质。迄今为止,美国已建有1200多所社区学院,90为公立,主要功能是职业教育。第三,开办企业大学。鉴于传统大学难以满足企业技术培训的需求,白20世纪80年代初起,企业大学数量迅速递增,其中很多为世界500强企业所办。如,马萨诸塞州的王安研究生院、科罗拉多州的全国科技大学、通用汽车公司创办的工程管理学院、兰德公司创办的兰德研究生院等。企业大学已涵盖大多数的行业领域,包括制造、金融、通信、运输、公用事业、零售和农业等。第四,进行校企合作。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公众对公立大学的教育质量表示质疑,美国企业也恰好遭遇其他工业国的挑战,共同的困境使美国的大学与企业走到一起,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高。 (二)合作研发模式 为了克服研发中的高投入、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规避风险,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美国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以合作创新为目的,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优势互补为前提,结成了研发共同体,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合作研发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推行政府科技计划。自1971年开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陆续制定了多个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科技计划,如“大学工业合作研究计划”、“小企业等价研究计划”、“大学工业在材料研究方面的合作计划”等,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美国产业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1990年,美国又启动“先进技术计划”,支持申请该计划的企业、政府研究单位、大学按照“食物链”的方式集团化发展。第二,企业委托项目。这类研究一般有明确的应用前景,大学接受企业的资助,其成果被企业直接用于产品开发中。美国相关政策中对企业委托的某些基础研究项目研究费用的65可直接从企业所得税中扣除有明确规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的许多大公司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研究。第三,组建合作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中心一般由大型公司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由nsf和有关企业联合资助。 (三)合作产业化模式 只有实现产业化,科研成果才能真正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美国通过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技术转让网络等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实现了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美国科技园区的建设非常成功,主要有三种类型:由大学组建的科技园区,如硅谷;由企业组建的科技园区,如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由州政府主持组建的科技园区,如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杜克大学共同组建的“三角研究园”。这些科技园区扶持大学创办各种高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委托大学科研人员参与研发,对美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企业孵化器是为新产品和新企业提供帮助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致力于培养创新型、技术密集型的新建小企业,通过提供服务设施和管理咨询服务,使失败率降到最低。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大量促进技术转让的法律法规,并建立了由国家技术转让中心和六个区域技术转让中心组成的全国性的技术转让网络,为加快大学、国家实验室和私人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提升产学研合作质量,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二、美国产学研合作的机制美国产学研合作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得益于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一)政策导向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颁布多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如,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1980年)的宗旨是促进技术创新,支持技术转移,加强和扩大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间的技术转让和人员交流;技术创新法(1980年)要求政府部门推动联邦政府支持的技术向地方政府和企业推广转化;小企业创新法(1992年)提出对中小企业与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给予补助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陆续发布了开启未来:迈向新的国家科学政策、走向全球美国创新的新政策、美国创新战略:保障经济增长和繁荣昌盛等一系列科技战略规划,均对产学研合作提出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二)创新机制美国一贯重视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从资金、人才、科研体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在资金方面,美国政府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成倍增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等部门和机构的经费,并借助风险投资,多渠道吸引资金投人,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在人才方面,通过赠地学院、社区学院、企业大学、校企合作等方式大力培养适合企业创新的人才,为科技创新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在科研体制方面,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科研运作机制,推动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政府还对企业投入研发给予税收优惠,使联邦机构和大学的科研成果更贴近企业需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出台相关法律保护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权利。 (三)利益协调机制 1993年,美国政府设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统筹协调科技战略与政策,其下属九个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各部门、科技界与产业界的利益。同时,还成立了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以促进地方政府与产业界、学术界中的科研团体之间建立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 (四)服务机制 美国为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产业竞争力,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科技中介组织种类繁多,企业无论在产学研合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来获得帮助。 三、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 在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不同阶段,美国采取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措施,其中不乏有益经验值得借鉴。 (一)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 美国政府部门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科学基金会、中小企业管理局、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及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等各负其责。这些政府部门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角度出发,为引导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保障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相互配合的法律体系,使产学研各环节能顺利运行,确立了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职责和权益。政府还出资设立“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先进技术计划”和“制造业发展合作计划”等,为中小企业、大学和研发机构搭建合作平台。政府还为高校科研活动提供经费支持,美国联邦政府中小企业管理局向中小企业直接提供贷款或对其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其下属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对私营企业和风险投资公司进行管理并帮助提供资金,以支持中小企业有能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二)大学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力量非常强大,一些研究型大学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为与政府、企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积极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参与科学研究与开发,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满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技术、人才需求。“二战”期间,美国的大学就参与了政府引导的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国政府对大学给予重点支持,使科研体制完成了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的转变。美国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使其能够得到多方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有:联邦政府、州政府设有专门基金,用于产学研联合项目;企业的捐赠与投入,许多大公司将其利润的一定比例捐助给大学,或每年定额划拨给合作大学;地方政府和社区的经费支持,用于地方和社区所需人才的培养与有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三)企业发挥了主体作用产学研合作只有使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准确把握市场的技术需求,迅速整合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自身的科技资源,提高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率和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美国企业在研发及产业化方面作用突出,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领导者,研发力量雄厚,大都拥有独立研发机构,形成了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商业化的完整创新体系。同时,这些大企业还与大学、其他科研机构之间开展广泛的研发合作,通过研讨会、合作研究、技术联盟和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从大学和研究机构获得知识和技术。中小企业是最活跃的技术转移主体,尽管资金和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但运行机制灵活,技术转移周期相对较短,转移成本相对较低,渴望从大学和研究机构得到相对成熟的创新成果。美国政府认识到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中的地位,制定了多项法律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四、启示尽管中国经济的运行模式与美国有明显差异,但是美国产学研合作的有关经验,仍能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创新有所借鉴。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一)重视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平衡外部经济与内在成本的矛盾冲突、保障社会公众享受科技创新成果的普遍权利方面,始终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提升自身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中的地位,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试图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各种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来推动产学研合作,激发产学研各方的积极性,调动高校及科研人员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另外,在我国产学研联盟合作过程中,也需要中介机构的参与,不但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