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究与评价总结.doc_第1页
新药研究与评价总结.doc_第2页
新药研究与评价总结.doc_第3页
新药研究与评价总结.doc_第4页
新药研究与评价总结.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总论( Introduction)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目的的调节机体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新药研究与评价的任务:探讨新药筛选、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与规范、新药申报资料形式要点等实务的课程。主要内容:新药的药学研究 临床前药理、毒理学研究 新药临床研究 新药研究中的统计学 药品注册 药品上市后再评价青霉素发现及其发展Alexander Fleming Howard Walter Florey Frnst Boris Chain 对大多数G+细菌(球、杆菌)和G球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对G杆菌作用弱 多数细菌对青霉素G不易产生耐药性,金葡菌与青霉素G反复接触后易产生耐药性。金葡菌产生一种-内酰胺酶(青霉素酶),使青霉素的-内酰胺环裂解成青霉噻唑酸,失去抗菌活性。某些G杆菌也能产生-内酰胺酶,故对青霉素不敏感。口服吸收少,遇胃酸易分解。肌注吸收迅速而完全,约30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值,t1/2约为0.51小时,有效血浓度维持46小时。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浓度低,大部分原形经肾排泄。 长效制剂:普鲁卡因青霉素(procaine penicillin)和苄星青霉素(benzathine benzyl penicillin)。主要用于治疗以下感染性疾病:肺炎双球菌感染,化脓性链球菌感染,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 草绿色链球菌感染,G+杆菌感染, 淋球菌感染, 螺旋体感染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血清病样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机制: 由青霉素本身及其降解产物产生,不同抗原决定簇引起过敏反应防治: 预防过敏性休克,询问过敏史,皮肤过敏试验第二节 新药研究与评价基本步骤: 筛选 药学研究 临床前研究 临床研究 新药新药研发特点:投资高,周期长风险高,利润高竞争激烈1.新药研发选题步骤第1步:科学和技术上是否可行进行分析(科学性)第2步:国内外进展情况调研(创新性)第3步:对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分析(效益性)第4步:对项目的客观可能性进行分析(可行性)新药研制主要分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过程。新药临床前研究内容:药学研究,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2.新药研究主要内容药学 原料药生产工艺研究 制剂处方及工艺研究 确证化学结构或组分研究 质量研究:包括理化性质、纯度检查、溶出度、含量测定等 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稳定性研究 临床研究用样品及其检验报告 产品包装材料及其选择依据3.新药研究主要内容药理毒理学研究(1)药理学内容: 药效学试验:主要药效学试验,一般药理学试验 药动学试验(2). 毒理学研究 急性毒性(Acute toxicology)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ology) 特殊毒性(Special Test):致癌实验(Carcinogenesis test),致突变实验(Mutagenesis test),致畸胎实验(Teratogenesis test),依赖性实验治疗局部疾患且方中不含毒性药材或有毒成分的第三、第四类外用药, 一般可不做长期毒性试验。但需做局部刺激试验、过敏试验,必要时需做光敏试验。可能影响胎儿或子代发育的药物,除按一般毒理学要求进行试验外,还应增做相应的生殖毒性试验 (reproductive experiment) 。4.新药临床试验(1). 进行临床研究应具备的条件申报临床研究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SFDA)局批准,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2). 临床试验分期I 期:为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主要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性(tolerance)和药动学规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II期: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主要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并推荐临床给药剂量。III期:为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IV期:为新药上市后的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进一步考察新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尤其注意罕见的不良反应)。第三节 新药研究与评价相关法规一、新药研究与评价的国际规范美国FDA、PMDA(日本),欧盟新药审评机构EMEA包括:v 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 CHMP、v 兽药产品委员会CVMPv 罕见病药品委员会COMEv 草药产品委员会HMPCv 儿科委员会PDCO 二、我国新药研究与评价的相关法规(一)我国新药评价的组织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二)新药的分类1.化学药品注册分类 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 通过合成或者半合成的方法制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天然物质中提取或者通过发酵提取的新的有效单体及其制剂; 已知药物中的光学异构体及其制剂; 由已上市销售的多组份药物制备为较少组份的药物; 新的复方制剂; 已上市制剂增加国内外均未批准的新适应症。 改变给药途径且尚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剂。 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改变已上市销售盐类药物的酸根、碱基(或者金属元素),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 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2.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及其制剂。 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仿制药。3.生物制品注册分类 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 单克隆抗体。 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及其制品。 变态反应原制品。 提取或发酵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组份制品。 由已上市销售生物制品组成新的复方制品。 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 含未经批准菌种制备的微生态制品。 与已上市制品结构不完全相同且国内外均未上市销售的制品。 与已上市制品制备方法不同的制品。 首次采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制品。 国内外未上市,非注射途径改为注射途径,或局部用药改为全身给药。 改变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生物制品。 改变给药途径的生物制品(不包括上述12项)。 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生物制品。第二章 药物的发现( Drug Discovery)第一节 药物发现的基本模式一. 偶然机遇 青霉素的发现,胰岛素的发现,牛黄、奎宁、顺铂二. 主动寻找1、药物筛选 筛选方法微量、迅速、准确 尽量减少整体水平(离体器官、细胞、生化试验),尽量使用小动物,给药方便 定向筛选:初筛、复筛2. 天然产品提取 阿托品:阿托品(atropine)是从植物颠茄、洋金花或莨菪等提出的生物碱。 马钱子碱(Strychnine):一种极毒的白色晶体碱,来自于马钱子植物,主要在医学上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使用。 三七总皂甙(三七总皂苷):植物三七提取的活性有效成份。主治活血祛瘀,通脉活络。3. 定向合成:先导化合物 化学修饰 构效关系研究 药物目的v 增强活性: 吗啡哌替啶芬太尼二氢埃托啡v 增加选择性: 阿托品安坦 普萘洛尔普拉罗尔(1 )4.基于药物靶标 G蛋白偶联受体 离子通道 细胞核激素受体 酶5. 从基因功能到新药发现:6.利用毒、副作用 阿司匹林:解热抗凝 长春新碱:降糖抗癌 氮芥:毒剂化疗 枸橼酸西地那非:心绞痛ED7.临床观察n 苯妥英钠:抗癫痫抗心律失常n 洋地黄:利尿抗心衰n 甲硝唑:抗滴虫抗菌治疗酒糟鼻n 氯丙嗪:镇静抗精神病n 磺脲类:抗菌降糖n 茶苯海明:抗过敏抗晕动病n 金刚烷胺:抗病毒抗帕金森病第二节 基于整体动物的药物筛选技术一、传统整体动物水平筛选技术 (一)传统整体动物水平筛选模型1自发性动物模型:在自然情况下试验动物所发生的疾病模型 2诱发性动物模型:通过使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 3转基因动物模型:用实验方法将已发现的疾病相关基因导入动物的染色体基因组内并进行整合 (二)传统整体动物水平筛选技术特点 反映药物活性检测指标为:生理、生化、血液、免疫、组织病理学、行为学或生长发育等。 传统整体动物水平药物筛选过程主要依赖于手工操作,而且只能对有限的样品进行筛选,使传统整体动物模型筛选新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即效率低、成本高、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操作技术要求高等缺点。 二、小型模式动物整体水平筛选技术(一)小型模式动物分类(二)小型模式动物筛选技术特点 小型模式动物筛选模型检测指标相对传统动物筛选模型简单 ; 近年发展的个体自动分析系统技术为小型模式动物进行高通量筛选提供了巨大支持; 小型模式动物模型是药物整体动物水平筛选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离体的药物筛选技术一、虚拟筛选技术1.非药物类化合物排除法 非药物类化合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非药物类元素如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合物;(2)分子量小于100或大于1000的化合物;(3)碳原子总数小于3的化合物;(4)无氮原子、氧原子或硫原子的化合物;(5)违反“Lipinskis rule of five”中两条或两条以上规则的化合物;(6)对于非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筛选,应排除血脑屏障系数logBB大于0.3的化合物;(7)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筛选,则应排除血脑屏障系数logBB小于0的化合物。 里宾斯基五规则的内容是:v 化合物的分子量小于500道尔顿v 化合物结构中的氢键给体 (包括羟基、氨基等)的数量不超过5个v 化合物中氢键受体的数量不超过10个v 化合物的脂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logP)在-2到5之间v 化合物中可旋转键的数量不超过10个2.假阳性化合物排除法易于(醛、环氧化物、卤代烃等)与生物大分子发生化学反应 ,在基于受体、酶或细胞检测实验中总是表现为假阳性的化合物。药物筛选的前期,应排除这些假阳性化合物 3.药效团搜索法 是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方法 ,药效团可以通过配体和受体两方面来构建 ,药效团模型是基于活性配体的结构构建的 4.分子对接法(molecular docking approach):空间、性质,与活性位点相契合,cd5.分子相似法(molecular similitude approach):已知配体结构,搜索相似者6.反向分子对接法(reverse docking): 同一活性分子,多个蛋白活性位点二、高通量筛选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u 高通量筛选是应用多种学科,快速、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地对样品进行筛选的过程。u 高通量筛选模型主要建立在分子水平之上,针对单一药物靶点对被筛样品的活性进行评价u 仅能够得到有限的活性数据,无法全面反映出被筛样品的生物活性特征,因此初筛得到的阳性结果仍需要进一步确认!高通量筛选的优势高容量的样品库系统; 自动化操作系统; 高灵敏度检测系统; 高效数据处理系统; 高特异性药物筛选系统三、高内涵筛选(high content screening, HCS) v 在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同时检测被筛样品对细胞形态、生长、分化、迁移、凋亡、代谢途径及信号转导各个环节的影响,在单一实验中获取大量相关信息,确定其生物活性和潜在毒性。v 高内涵筛选应用高分辨率的荧光数码影像系统获得被筛样品对细胞产生的多维立体和实时快速的生物效应信息,对其多角度分析。v 以细胞为单位实现同时获取对多靶点的活性数据:细胞膜受体、细胞器以及其他胞内成分。v 通过同步应用报告基因、荧光标记、酶学反应和细胞可视化等常规检测技术,研究人员可以由细胞个体和群体的各种反应信息全面分析被筛样品。v 在新药研究的早期阶段既能够获得其对细胞产生多重效应的详细数据(如细胞毒性、代谢调节和非特异性作用等),从而显著提高发现先导化合物的效率,增加开发的成功率。高内涵筛选系统的组成v 高分辨率的荧光显微系统v 自动化荧光图像获取系统v 检测仪器:ArrayScan HCS Reader, KineticScanTMHCS Readerv 图像处理分析软件v 结果分析和数据管理系统v 其他:生物信息学工具、新型细胞株和选择性试剂高内涵筛选的应用v 研究细胞运动:铺满标记荧光珠子的毯状结构、轨迹面积与细胞运动能力大小是成比例。v 细胞毒性检测:采用三重荧光标记法,用MitoTracker(EX556/EM573)标记线粒体呈红色,Hoechst3334(EX350/EM461)标记细胞核呈蓝色,微管免疫印迹荧光反应二抗标记物AlexaFluor488(EX494/EM519)标记微管呈绿色。(红色荧光变化表明与线粒体聚集相关,蓝色荧光变化表明与细胞数目、核形态相关,这样就能够通过所得结果直接分析出被筛样品的细胞毒性作用机理)。v 筛选G蛋白偶联受体调节剂:应用荧光生物传感器如荧光染色、蛋白标记等方法对G蛋白偶联受体激动剂或抑制剂进行高内涵筛选,可得到G蛋白偶联受体或其下游蛋白在细胞的位置、数量等信息。v pH敏感性花青苷(Cyaninedyes)染色法:其强烈的荧光只有在酸性环境(pKa 6.1)中才被检测到,G蛋白偶联受体细胞外的N末端表面决定簇可与标记有CypHer-5的表面决定簇抗体结合,抗体-G蛋白偶联受体复合物所在的细胞培养液pH为7.4,微弱的荧光不能被观察到;而G蛋白偶联受体被激活会引起细胞培养液pH降低,染色团荧光即能被观察到。v 临床应用:肿瘤代谢、缺氧和及其他表型特征成像已有研究。v 除了应用于诊断,高内涵筛选在代谢分析尤其是活体组织样本上也已得到应用。v 临床前高内涵筛选分析可以评定在细胞或3D型培养系统等复杂模型上治疗的有效性。四、其它现代药物发现常用技术 生物信息学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技术,通常包括基因敲入(knock in)和基因敲除(knock out) RNA干扰技术v 新药发现的方法有多种:经验积累、偶然机遇、定向筛选、天然产品提取、定向合成、代谢研究、药理机制研究、利用毒、副作用、临床观察、从基因功能到新药发现等。v 新药筛选方法有:随机筛选、靶向筛选、理性筛选(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高通量筛选。第三章 原料药的药学研究第一节 原料药制备研究与性质一、原料药制备过程确定目标化合物 设计合成路线 制备目标化合物 结构确证 工艺优化 中式研究和工业生产二、原料药的制备研究 制备工艺的选择 起始原料和试剂的要求 制备工艺数据的积累 中间体的研究及质量控制 工艺的优化与中试 杂质的分析 三废处理 工艺的综合分析(二)起始原料和试剂的要求1起始原料的选择原则:质量稳定、可控,有质控标准2试剂和溶剂的选择:低毒3内控标准:针对起始原料引入的杂质内控标准:名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生产厂家和制备工艺简述;对杂质情况(包含有毒溶剂)定量或定性;特殊反应,特别的质量要求;精制方法(三)制备工艺数据的积累 数据的积累贯穿于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 工艺数据报告: 对工艺有重要影响的参数、投料量、产品收率及质量检验结果(包括外观、熔点、沸点、比旋度、晶型、结晶水、有关物质、异构体、含量等)。 说明样品的批号、生产日期、制备地点(四)中间体的研究及质量控制研究项目具体研究内容结构研究红外、紫外、核磁共振(碳谱、氢谱,必要时进行二维相关谱)和质谱等理化常数研究熔点、沸点、比旋度、溶解度等质量研究性状、异构体、有关物质、含量等l 对于一般中间体,可以进行定量控制l 对于多肽类化合物含有较长序列的中间体还应进行氨基酸分析、序列分析、质谱、比旋度分析等(五)工艺的优化与中试 能否工业化的关键 中试规模的工艺是评价原料药制备工艺可行性、真实性的关键,是质量研究的基础 特别重视原料药的中试研究,中试规模工艺的设备、流程应与工业化生产一致工艺的优化与中试的主要任务考核实验室提供的工艺在工艺条件、设备、原材料等方面是否有特殊的要求,是否适合工业化生产;确定起始原料、试剂及有机溶剂的规格或标准;验证实验室工艺是否成熟合理,主要经济指标是否接近生产要求;进一步考核和完善工艺条件,对每一步反应和单元操作均应取得基本稳定的数据;根据中试研究资料制订或修订中间体和成品的分析方法、质量标准;根据原材料、动力消耗和工时等进行初步的技术经济指标核算;提出“三废”的处理方案;提出整个合成路线的工艺流程,各个单元操作的工艺规程。一般来说,中试所采用的原料、试剂的规格应与工业化生产时一致。小量试制阶段任务 提供足够数量的药物供临床前评价研究 提出一条基本适合于中试生产的合成工艺路线中试生产阶段 从小试验过渡到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在模型化的生产设备上:基本完成由小试工艺向生产操作规程(草案)的过渡; 确保按操作规程(草案)能始终如一地生产出预定质量标准的产品/中间体。中试要实现的目标l 通过中试制订产品的生产工艺规程(草案) l 证明各个化学单元反应的工艺条件及操作过程,且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可靠性l 产品的原材料单耗等技术经济指标能为市场所接受l 三废处理的方案及措施能为环保部门所接受l 安全、防火、防爆等措施能为公安、消防部门所接受l 劳动安全防护措施能为卫生职业病防治部门所接受工艺优化的考虑因素 步骤越短,产率越高 流程简单,常规设备 原料充足,价格低廉 生产安全,环境保护 回收利用,降低成本(六)杂质的分析(七)三废处理:尽可能避免使用有毒、污染环境的溶剂或试剂,在确定合成路线时尽可能避免采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路线(八)工艺的综合分析三、新进展绿色化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在线分析技术:进行连续监测第二节 原料药化学结构确证(一) 一般过程:制定方案 制备样品 分析测试 确证结构(二)样品:精制,纯度99.9%,杂质0.5%(三)常用测试方法:元素分析、紫外/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质谱、X线衍射法、热分析法由以上步骤可提供充分的试验数据和图谱,正确进行解析,能够确凿证明药物分子的结构综合解析:简明扼要、有机、合理、深入 元素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计算其分子式 紫外吸收光谱分子的芳香结构和共轭结构 红外吸收光谱可能存在的官能团、化学键及其初步的连接方式,药物的几何构型、晶型、立体构象 核磁共振波谱(NMR)分子的结构 质谱(MS)化合物分子量、分子式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X-射线衍射法(XRD)结晶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热分析法理化性质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药物的名称、结构式及理化性质 药物的命名(原料药) 化学结构: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 理化性质注意事项 手性药物的结构确证绝对构型 药物晶型的研究 药物结晶水或结晶溶剂的分析 多肽类药物结构确证氨基酸的组成及序列 其他具有特殊结构的药物结构确证第三节 原料药杂质研究目的:(1)弄清杂质的合理限度(2)指导原料药工艺完善的研究(3)预测药物储存条件及有效期(4)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分类:有机杂质:工艺中引入,降解产物无机杂质:原料生产或传递过程残留溶剂:有机溶剂残留溶剂第一类溶剂 人体致癌物、疑为人体致癌物或环境危害物的有机溶剂。包括苯、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烯、1,1,1-三氯乙烷5种溶剂。 如果在生产治疗价值较大的药品时不可避免地使用了这类溶剂,除非能证明其合理性,残留量必须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如:苯(2ppm)、四氯化碳(4ppm)、1,2二氯乙烷(5ppm)、1,1二氯乙烷(8ppm)、1,1,1三氯乙烷(1500ppm)。残留溶剂第二类溶剂 有非遗传毒性致癌(动物实验)、或可能导致其他不可逆毒性(如神经毒性或致畸性)、或可能具有其他严重的但可逆毒性的有机溶剂。包括乙腈、三氯甲烷、二氯甲烷、甲醇、甲苯、四氢呋喃等27种溶剂 此类溶剂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和第一类溶剂相比毒性较小,建议限制使用。 建议对合成过程中所使用的全部第二类溶剂进行残留量研究残留溶剂第三类溶剂 是GMP或其他质量要求限制使用,对人体低毒的溶剂。包括乙醇、丙酮、乙酸乙酯、异丙醇、乙酸等27种溶剂。 属于低毒性溶剂,对人体或环境的危害较小,人体可接受的粗略浓度限度为0.5% 建议在终产品精制过程中使用的第三类溶剂进行残留量研究残留溶剂第四类溶剂 在药物的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但目前尚无足够的毒理学研究资料。包括1,1-二乙氧基丙烷、异辛烷、异丙醚、三氟乙酸等10种溶剂。 残留溶剂的测定一般采用气相色谱法 尽量采用同样的检测条件控制尽可能多种类的残留溶剂有机杂质的分离和鉴定研究 对药物中具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杂质进行研究 探索通过各种强制降解试验刻意增加某些杂质的量 在合成研究中模拟最差工艺条件进行合成 解析杂质化合物的结构有机杂质的制备 杂质对照品的标定研究 定向合成方法制备杂质 色谱法制备杂质第四节 原料药质量标准 原料药的质量是药品质量的基础,是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第一步,为各种制剂质量合格提供依据 原料药的质量检测标准在中国药典中处于本类药物检测的第一位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质量标准的终点控制结合生产的过程控制质量研究用样品和对照品 质量研究用试制的多批样品进行,其工艺和质量应稳定 临床前的质量研究工作可采用有一定规模制备的样品(至少三批) 临床研究期间,应对中试或工业化生产规模的多批样品进行质量研究原料药的质量研究:全面性状 鉴别 检查 含量测定(一)性状 一般性状外观、色泽、臭、味、结晶性、引湿性等 溶解度 在水及常用溶剂 熔点或熔距鉴别和检查原料药的纯度指标之一 比旋度光学活性化合物固有特性、纯度 吸收系数 其他 :相对密度、凝点、馏程、折光率、黏度、碘值、酸值、皂化值、羟值(二)鉴别(三)检查安全性有效性纯度(四)含量(效价)测定1含量(效价)测定的定义及意义2标准品和对照品3常用含量(效价)测定方法:化学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方法、生物活性测定方法4. 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简便、快速、易于推广和掌握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需验证的检测项目: 鉴别 杂质检查(限度试验、定量试验) 含量测定 特定检测项目(包括粒径分布、旋光度、分子量分布等)验证内容: 准确度 精密度 专属性 检测限 定量限 线性 范围 耐用性和系统适用性质量标准的制订 质量标准主要由检测项目、分析方法和限度三方面内容组成 应符合“准确、灵敏、简便、快速”的原则 有一定的适用性和重现性 考虑原料药和其制剂质量标准的关联性 质量标准的内容和限度的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质量标准的格式和用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 质量标准的起草说明:质量控制研究及质量控制标准的总结第五节 原料药稳定性研究1.影响因素试验 激烈条件下进行 了解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 为制剂工艺筛选、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贮存条件的确定,为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应采用的温度和湿度等条等件, 为分析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包括高温、高湿、光照试验2.加速试验 超常条件下进行 通过加快市售包装中药品的化学或物理变化速度来考察药品稳定性 对药品在运输、保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短暂的超常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模拟考察 初步预测样品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长时间内的稳定性3.长期试验 在上市药品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进行 确定有效期和贮存条件的最终依据 有效期:系指一段时间内,市售包装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放置,药品的质量仍符合注册质量标准。 批次:指按相同的生产工艺在一次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一定数量的原料药或制剂,其药品质量具有均一性。 上市包装:上市销售药品的内包装和其他层次包装的总称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样品及包装状态原料药1批露置原料药/制剂3批市售包装原料药/制剂3批市售包装考察条件激烈条件10天高温6040,高湿(25)905%RH 755%RH,强光4500500LX 超常条件6个月402/755%RH302/605%RH252/6010%RH正常条件12个月以上252/6010%RH试验目的指导包装/贮存条件选择,指导制剂处方与工艺选择,指导加速及长期试验条件选择 指导长期试验条件选择,预测药物稳定性制订有效期第四章 药物制剂的药学评价研究 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研究制剂的处方设计、配制理论、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综合性应用技术的科学,包括制剂学和调剂学。近来药剂学与药物制剂学的含义基本一致。 制剂学(science of preparation):研究制剂理论和制备工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 调剂学(science of prescription):研究方剂的配制、服用等有关技术和理论的科学称为调剂学。第一节 剂型与处方设计p 药物剂型(Dosage form):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广义的药物剂型包括剂型、处方成分、辅料和制造工艺等一、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产生靶向传递作用 改变患者的依从性二、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临床用药的目的及给药途径 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 一般理化性质 特殊性质: 多晶型 溶解度与溶解速率 粒子大小 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度 药物的稳定性 药物的生物学特性(药物动力学、生物利用度) 药物的药理、药效、毒理等特性 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顺应性药物剂型选择的最终目的: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顺应性好三、处方筛选和制备工艺优化(一)辅料的确定 辅料: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所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辅料是主药外一切物料的总称,是药物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Excipient有利于制剂形态的形成 Additive提高药物的稳定性p 主药与辅料的相容性研究固体制剂主药与辅料的相容性研究:1/5;20/1 for 10d液体制剂主药与辅料的相容性研究p 辅料的选用要择优p 辅料的来源要规范p 辅料的用量要合理(二)处方设计1.处方筛选和优化:实验设计(正交试验,均匀设计法),考察评价指标2. 处方确定制剂处方的合理性需要根据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判定;需要根据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处方(三)制剂工艺的确定1制剂工艺研究的一般原则及评价要素制剂工艺的选择:(1)剂型因素(2)药物的理化性质(3)拟达到的质量指标工艺参数的确定:工艺名称相关参数药物粉碎的具体方法粒度要求药物与辅料的混合方法采用的设备、混合时间片剂湿法制粒粘合剂的加入量、方法、湿颗粒的干燥温度及时间片剂压片压力、脆碎度包衣操作温度、包衣液雾化压力、喷液方式及速度、干燥温度和时间注射剂的灭菌温度和时间工艺的验证:工艺研究阶段:多批样品制备数据,中间产物和终产品质量分析放大生产阶段:放大生产,工艺修订完善 第二节 药物制剂的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一、药物制剂的质量研究 样品多批,工艺质量稳定 一般内容 性状制剂的外形和颜色 鉴别两种以上同类方法 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含量(效价)检查:质量均匀度,溶出度,释放度,有关物质,脆碎度,PH,异常毒性,残留溶剂,其他 方法学研究 常规项目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试验方法技术指导原则 鉴别:尽可能采用与原料药相同的方法 有关物质检查:色谱法首选 溶出度:三批及以上样品 释放度: 含量测定:方法较多,首选色谱法剂型制剂基本评价项目片剂性状、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水分、溶出度或释放度、含量均匀度(小规格)、有关物质、含量胶囊剂性状、内容物的流动性和堆密度、水分、溶出度或释放度、含量均匀度(小规格)、有关物质、含量颗粒剂性状、粒度、流动性、溶出度或释放度、溶化性、干燥失重、有关物质、含量注射剂性状、溶液的颜色与澄清度、澄明度、pH值、不溶性微粒、渗透压、有关物质、含量、无菌、细菌内毒素或热原、刺激性等 滴眼剂溶液型:性状、可见异物、pH值、渗透压、有关物质、含量 混悬型:性状、沉降体积比、粒度、渗透压、再分散性(多剂量产品)、pH值、有关物质、含量软膏剂、乳膏剂、糊剂性状、粒度(混悬型)、稠度或粘度、有关物质、含量 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溶液型:性状、溶液的颜色、澄清度、pH值、有关物质、含量 混悬型:性状、沉降体积比、粒度、pH值、再分散性、干燥失重(干混悬剂)、有关物质、含量乳剂型:性状、物理稳定性、有关物质、含量 贴剂性状、剥脱力、粘附强度、透皮速率、释放度、含量均匀性、有关物质、含量 凝胶剂性状、pH值、粒度(混悬型)、粘度、有关物质、含量 栓剂性状、融变时限、溶出度或释放度、有关物质、含量 二、质量标准的制定确定质量研究的内容 方法学研究 质量标准项目及限度 质量标准制定及修订1.质量标准项目的确定通用性 药品名称(通用名、汉语拼音名、英文名) 含量限度 性状 鉴别 检查与制剂生产工艺有关的及与剂型相关的质量检查项等 含量(效价)测定 类别 规格 贮藏 有效期质量标准项目的确定针对性 口服固体制剂有溶出度、释放度(缓释、控释及肠溶制剂)等 注射剂pH值、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澄明度、有关物质、重金属(大体积注射液)、干燥失重或水分(注射用粉末或冻干品)、无菌、细菌内毒素或热原等质量标准限度的确定 实际生产产品质量不能低于测试样品的质量 重新进行安全性有效性评价 需要确定限度的项目主要包括:主药的含量,检查项(影响产品安全性的项目:残留溶剂、一般杂质和有关物质等)和有关产品性质的项目(酸碱度、溶液的澄明度与颜色、溶出度、释放度等)等 质量标准的格式和用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 质量标准的起草说明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第三节 药物与包装材料的相容性药品包装材料是指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和医疗机构配制制剂所使用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简称药包材。药包材可保护药品不受环境影响和保持药品原有属性,便于药品贮藏、运输、销售和使用药包材一般分为3类类指直接接触药品且直接使用的药包材;类指直接接触药品,但便于清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清洗后需要并可以消毒灭菌的药包材; 类指、类以外其他可能直接影响药品质量的药包材。药品包装材料与药物相容性试验的目的l 检验证实其是否适用于预期用途l 评价其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l 评定其在长期的贮存过程中,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在运输使用过程中,对药物的保护效果和本身物理、化学、生物惰性 相容性试验 考察药品包装材料:三批材料制成的容器拟包装的一批样品 考察药品:三批药物拟上市包装的一批材料或容器 相容性实验的条件:光照、加速、长期试验 药物与药品包装容器应充分接触,并模拟实际使用状况。必要时应考察使用过程的相容性相容性试验条件光照试验:照度条件为4500lx5001x,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重点考察项目加速试验:温度402、相对湿度为9010或205,放置6个月,分别于0、1、2、3、6月取出;温敏药物252、相对湿度为6010,6个月 长期试验:温度252、相对湿度为601012个月,分别于0、3、6、9、12月取出。12个月以后,仍需按有关规定继续考察,分别于18、24、36月取出。温敏药物62 包装材料与药物相容性的重点考察项目包装材料重点考察项目玻璃 玻璃中碱性离子的释放对药液pH的影响 有害金属元素的释放 不同温度(尤其冷冻干燥时)、不同酸碱度条件下玻璃的脱片 含有着色剂的避光玻璃被某些波长的光线透过,使药物分解 玻璃对药物的吸附以及玻璃容器的针孔、瓶口歪斜等问题橡胶 各种添加物的溶出对药物的作用(瓶子应倒置、侧放,使药液能充分与橡胶塞接触) 橡胶对药物的吸附以及填充材料在溶液中的脱落塑料 水蒸气、氧气的渗入 水分、挥发性药物的透出 酯溶性药物、抑菌剂向塑料的转移 塑料对药物的吸附 溶剂与塑料的作用 塑料中添加剂、加工时分解产物对药物的影响 密封性金属 金属材料主要用于粉针剂包装的铝盖、膏剂及气雾剂的瓶身以及铝塑泡罩包装的药用铝箔 考察药物对金属的腐蚀 金属离子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金属上保护膜在试验前后的完整性等第四节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研究 样品的批次和规模 包装及放置条件 考察时间点 考察项目:化学、物理和生物学 显著变化 含量测定中发生5%的变化 总杂质量没有变化,杂质个数增加 性状、物理性质、特殊制剂功能超标 pH值超标 制剂溶出度或释放度超标 分析方法 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其他实验1.影响因素试验 在激烈的条件下进行 是考察制剂处方的合理性与生产工艺及包装条件 为制剂工艺筛选、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贮存条件的确定等提供依据 同时为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应采用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提供依据,还可为分析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加速试验 加速试验是在超常条件下进行的 是通过加速药物制剂的化学或物理变化,探讨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为处方设计、工艺改进、质量研究、包装改进、运输、贮存提供必要的资料3.长期试验 长期试验是在上市药品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进行 目的是考察药品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能更直接地反映药品稳定性特征 确定有效期和贮存条件的最终依据药品上市后的稳定性研究 在药品获准生产上市后,应采用实际条件下生产的药品继续进行长期试验 必要时还应进行加速试验和影响因素试验 根据继续进行的稳定性研究的结果,对包装、贮存条件和有效期进行进一步的确认 处方工艺变更:影响因素试验 包装材料/容器变更:稳定性研究 有效期变更:长期留样稳定性试验 变更储存条件:稳定性研究稳定性研究结果的评价:贮存条件的确定,包装材料/容器的确定,有效期的确定第五章 临床前药理研究新药临床前药理研究内容:主要药效学,一般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物作用机制第一节 临床前药理评价的基本要求u 研究人员u 受试药物u 实验动物u 实验仪器u 实验设计:随机、对照、重复、均衡u 实验记录u 实验结果第二节 主要药效学研究(发现新药,评价新药)主要药效学研究原则u 方法u 指标u 剂量u 给药方法u 对照动物、模型、指标、剂量、设计、统计和其它等问题 动物 动物分级(CV.CL.SPF.GF.CN) 性别、年龄 种属差异性多选几种动物 昼夜节律性1) 小鼠:最常使用的实验动物2) 大鼠:抵抗力强,操作方便,寿命长3) 豚鼠:适宜用于过敏性试验4) 兔:适宜用于降压药物、利尿药物的评价5) 猫:适宜用于降压药物评价、呕吐试验6) 犬:用于多种药效评价、一般药理实验7) 猴:接近人类,成本高8) 小型猪: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与人类接近9) 其他实验动物:斑马鱼,树鼩模型分类1. 整体动物模型:能反应临床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应尽量选择国内外公认的试验模型2. 离体器官模型:离体器官或组织特异性好,节省人力和物力3. 细胞水平模型:评价技术繁多,进行相应模型选择4. 分子水平模型:药物作用靶点明确,适合于大规模筛选及药效研究模型观察指标及其选择原则:特异性强,客观,敏感性,指标制定标准不同,多指标综合和评价测试方法u 多种试验方法,其中至少一种必须是整体的正常动物或动物病理模型u 类新药,必须进行系统的药效学评价u 测试方法应灵敏、误差小,专属性强,可客观计数剂量u 剂量应有限制,不能无限制扩大u 剂量选择应能反映量效关系u 新药审批办法规定,体外试验要测出ED50,整体试验至少需要3个剂量组反应量效关系,量效关系不明确的药物应说明原因 高效、低毒的剂量范围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治疗指数=LD50/ED50)试验设计:随机,对照,重复,均衡客观总结u 有效性u 作用强度u 剂量u 与阳性药效果的比较u 可能的不良反应u 药物相互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他:设备仪器,试剂,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实验记录第三节 安全药理学研究u 一般药理学(General pharmacology)对主要药效作用以外进行的广泛的药理学研究,包括安全药理学和次要药效学(Secondary Pharmacology)研究u 安全药理学:研究药物在治疗范围内或治疗范围以上的剂量时,潜在的不期望出现的对主要器官和系统生理功能的不良影响,即观察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根据需要可能进行追加或补充的安全药理学研究目的和意义 有助于了解新药的全面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理作用 为毒理学研究打下基础,是毒性试验的重要补充原则u 试验管理-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u 试验设计-随机、对照、重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u 试验方法-合理选择u 研究的阶段性u 可免做安全药理学研究的药物基本要求u 受试物-药效学或毒理学研究一致u 试验系统u 样本量和对照-充分u 给药途径-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u 剂量或浓度确定不良反应的量-效关系u 给药次数和观察时间u 数据处理与结果评价 剂量或浓度在体研究:确定不良反应的量效关系;剂量应包括或超过主要药效学的有效剂量或治疗范围;缺乏不良反应的结果离体研究:试物的浓度-效应关系;对选择的浓度范围进行说明主要研究内容1. 核心组合实验(CNS,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2. 追加/补充的安全药理实验第四节 复方药理学研究 设计原则:目的明确;设计合理;分析方法可靠;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组方类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