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风湿常见病症用药选讲_第1页
骨伤风湿常见病症用药选讲_第2页
骨伤风湿常见病症用药选讲_第3页
骨伤风湿常见病症用药选讲_第4页
骨伤风湿常见病症用药选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骨伤风湿常见病证用药选讲讲授人 李沛第二临床医学院 第一篇骨伤病症 骨折 脱位 伤筋 骨关节疾病 一 中医骨伤病症范围1 骨折定义及范围 因暴力导致骨骼完整性及连续性受到破坏 包括人体四肢 脊柱 骨盆部位的损伤及合并症发生 2 脱位定义及范围 因暴力导致人体关节结构 骨端关节面 受到破坏 出现关节功能失常 包括肩 肘 髋 膝 颞颌关节及胸锁 肩锁等关节 3 骨病定义及范围 因外力 感染及先天性疾病等因素导致人体骨关节发生病变和功能障碍 包括骨关节感染 先天性骨关节疾病等 4 筋伤定义及范围 因暴力导致人体筋的损伤 中医 筋 的范围包括人体皮肤 皮下组织 筋膜 肌肉 血管 神经等 二 中医骨伤病症病因 1 外因 直接暴力 间接暴力 肌肉强烈收缩 持续劳损 外感六淫之邪 邪毒感染等 2 内因 年龄 体质 解剖结构等 三 中医骨伤病症诊断要点 1 外伤史 应因紧密结合患者病史 2 骨折 一般表现 疼痛 肿胀 瘀斑 血肿 功能障碍 特征表现 畸形 骨擦音 异常活动 伤后分期 早期2 3周 中期4 8周 后期8 12周 3 脱位 一般表现 疼痛 肿胀 瘀斑 血肿 功能障碍 特征表现 关节畸形 关节盂空虚 弹性固定 伤后分期 早期2 3周 中期4 6周 后期6 8周 特征表现 急性期 慢性期 伤后分期 早期1 2周 中期3 4周 后期5 6周4 筋伤 一般表现 疼痛 肿胀 瘀斑 血肿 功能障碍 5 骨病 疼痛 肿胀 肿块 压痛 窦道 溃疡 病理性骨折 功能障碍 或伴有全身症状 或整个症状不明显 临床分期各异 6 影像检查 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的基本要求 CT检查的病症选择 MRI检查的病症选择 四 中医骨伤病症治疗原则 1 总原则动静结合 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 骨关节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 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 医生治疗与患者合作 2 骨折 脱位 伤筋内治法 三期分治 早期 攻下逐瘀法 行气活血法 清热凉血法 补气摄血法 中期 和营止痛法 接骨续损法 舒筋活络法 后期 补益气血法 补养脾胃法 补肝益肾法 温经通络法 3 骨病内治法 解毒法 清热解毒法 温阳解毒法 疏泄解毒法 活血解毒法 散结法 行气活血法 祛痰散结法 通络法 祛邪通络法 疏筋解痉法 内托法 补养法 4 外治法敷贴药 药膏 膏药 药散三类 搽擦药 酒剂 油膏与油剂熏洗湿敷药 热敷熏洗 湿敷洗涤二类 热熨药 坎离砂 熨药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药物 1 行气活血药 木香 香附 元胡 姜黄 郁金 合欢皮 桃仁 赤芍 丹参 川芎 乳香 没药 鸡血藤 苏木 穿山甲 三七 刘寄奴 三棱 莪朮 泽兰 牛膝 蒲黄 五灵脂 虫 水蛭 虻虫 蜈蚣 2 清热药金银花 连翘 蒲公英 玄参 黄连 黄柏 栀子 犀角 生地黄 牡丹皮 羚羊角 虎杖 儿茶 地龙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3 止血药 血余炭 花蕊石 仙鹤草 茜草 4 开窍安神药 麝香 冰片 樟脑 朱砂 珍珠 琥珀 5 祛风寒湿药桂枝 细辛 白芷 防风 桑枝 独活 羌活 威灵仙 千年健 臭梧桐 秦艽 豨签草 徐长卿 松节 木瓜 络石藤 海风藤 海桐皮 寻骨风 白花蛇 丝瓜络 蚕砂 苍术 防己 车前子 薏苡仁 萆薢 附子 乌头 马钱子 艾叶 6 息风软坚药 天麻 钩藤 刺蒺藜 半夏 海藻 昆布 石菖蒲 天南星 皂角刺 7 强筋壮骨药 骨碎补 自然铜 桑寄生 补骨脂 五加皮 8 补虚药 杜仲 续断 龟板 狗脊 鳖甲 黄芪 党参 白朮 当归 白芍 阿胶 熟地黄 枸杞子 何首乌 淫羊藿 鹿角 山茱萸 巴戟天 甘草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内服 一 攻下逐瘀剂1 大成汤2 伤科承气汤3 桃核承气汤4 鸡鸣散5 复元活血汤6 抵当汤7 血肿解汤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内服 二 行气活血汤1 柴胡疏肝汤2 顺气活血汤3 血府逐瘀汤4 复元通气散5 加味乌药汤6 十三味总方7 加减香附旋覆花汤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内服 三 通窍开闭剂1 安宫牛黄丸2 紫雪丹3 至宝丹4 苏合香丸5 黎洞丸6 三黄宝蜡丸7 夺命丹8 苏气汤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内服 四 清热解毒剂1 仙方活命饮2 五味消毒饮3 黄连解毒汤4 五神汤5 清营汤6 犀角地黄汤7 龙胆泻肝汤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内服 五 凉血止血剂1 加味犀角地黄汤2 凉血地黄仙鹤草汤3 四生丸 汤 4 十灰散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内服 六 和营止痛剂1 和营止痛汤2 定痛和血汤3 和营通气散4 活血止痛汤5 正骨紫金丹6 活络效灵丹7 和血定痛九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内服 七 接骨续筋剂1 接骨丹2 接骨紫金丹3 新伤续断汤4 续骨活血汤5 八厘散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内服 八 舒筋活络剂1 舒筋活血汤2 活血舒筋汤3 舒筋汤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内服 九 补气养血剂1 四物汤2 四君子汤3 八珍汤4 加味益气丸5 和营养卫汤6 人参养荣汤7 生血补防汤8 大力丸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内服 十 补养脾胃剂1 参苓白术散2 健脾养胃汤3 健脾除湿汤4 人参健脾丸5 加味归脾汤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内服 十一 补益肝肾剂1 生血补胜汤2 补肾壮筋汤3 壮筋养血汤4 健步虎潜丸5 补肾活血汤6 壮筋续骨丹7 补筋丸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内服 十二 温经通络剂1 黄芪桂枝五物汤2 麻桂温经汤3 乌头汤4 大活络丹5 小活络丹6 蠲痹汤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外用 一 消瘀退肿止痛剂1 海桐皮汤2 五加皮汤3 消肿化瘀散4 消瘀止痛药膏5 定痛膏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外用 二 止血剂1 如圣金刀散2 桃花散3 花蕊石散三 清热解毒剂1 如意金黄散 膏 2 玉露散 膏 3 双柏散 膏 4 四黄散二青散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外用 四 拔毒祛腐剂1 太乙膏2 红升丹3 白降丹4 三品一条枪5 千锤膏五 生肌收口剂1 八宝丹2 象皮膏3 生肌散4 生肌玉红膏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外用 六 舒筋活络剂1 上肢损伤洗方2 下肢损伤洗方3 舒筋活络药4 八仙逍遥散5 三色敷药七 接骨续筋剂1 接骨续筋药膏2 接骨膏3 驳骨散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方剂 外用 八 温经通络剂1 温经通络膏2 腾药3 熨风散4 万灵膏5 桂麝散6 坎离砂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中成药 11 蠲痹丸12 天麻丸13 虎骨木瓜丸14 健步虎潜丸15 疏风定痛丸16 抗骨质增生片17 跌打丸18 颈复康冲剂19 抗骨质增生丸20 骨刺片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中成药 21 参桂再造丸22 尪痹冲剂23 强力天麻杜仲丸24 骨刺片25 壮骨关节丸26 追风透骨27 舒筋活血片28 舒筋活络丸29 丁公藤注射液30 夏天无注射液 骨伤风湿病症常用中成药 31 徐长卿注射液32 复方当归注射液33 木瓜酒34 广州驱风三蛇酒35 郭公酒36 骨刺消痛液37 宝珍膏38 伤湿止痛膏39 关节镇痛膏40 伤痛舒 五 治疗用药及应用 1 常用骨伤疾病治疗药物 30味 当归 芍药 没药 乳香 地黄 川芎 甘草 白芷 桂枝 大黄 红花 桃仁 骨碎补 自然铜 附子 川乌 人参 血竭 木香 续断 草乌 陈皮 羌活 三七 茯苓 丹皮 牛膝 南星 白朮 早期 当归 桃仁 乌药 牛膝 川芎 赤芍 红花 丁香 泽兰 通经活血丸 大黄 桃仁 归尾 鸡鸣散 大黄 桃仁 桂枝 甘草 芒硝 桃仁承气汤 大黄 当归 红花 陈皮 甘草 芒硝 厚朴 枳壳 苏木 大成汤 中期 乳香 没药 自然铜 骨碎补 大黄 血竭 当归 土元 硼砂 接骨紫金丹 当归 赤芍 白芍 川芎 生地 续断 骨碎补 红花 陈皮 独活 杜仲 五加皮 桑枝 和营续骨汤 血竭 骨碎补 自然铜 乳香 没药 麝香 桃仁 大黄 三七 赤芍 红花等 接骨丹 当归 赤芍 生地 红花 乳香 没药 骨碎补 自然铜等 续骨活血汤 后期 人参 独参汤 人参 茯苓 白朮 甘草 四君子汤 当归 地黄 芍药 川芎 四物汤 四君子加四物汤 八珍汤 八珍汤加黄芪 肉桂 十全大补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续断 骨碎补 桂枝 三七 自然铜 黄芪 虎骨 杜仲等 壮筋补骨丸 黄芪 白朮 当归 熟地 续断 骨碎补 红花 陈皮 茯苓 党参 狗脊 鹿角等 坚骨壮筋汤 党参 黄芪 白朮 木香 甘草 当归 桂圆等 归脾汤 黄芪 白朮 甘草 当归 陈皮 党参等 补中益气汤 2 运用止痛药应定性定位 定性 活血止痛 当归 三七 乳香 没药 郁金 行气止痛 川芎 元胡 散寒止痛 藁本 附子 细辛 袪风止痛 白芷 防风 细辛 川芎 白僵蚕 胜湿止痛 羌活 苍耳子 凉血止痛 赤芍 敛阴止痛 白芍 开窍止痛 麝香 通络止痛 全蝎 蜈蚣等 定位 头痛 后脑 太阳 羌活 防风 头痛 前额 眉棱 阳明 葛根 白芷 头痛 两侧 少阳 柴胡 黄芩 头痛 颠顶 厥阴 藁本 吴茱萸 颈项痛 羌活 葛根 肩臂痛 桑枝 姜黄 上肢痛 羌活 下肢痛 独活 木瓜 胸痛 瓜蒌 薤白 胃脘痛 草豆蔻 砂仁 腹痛 白芍 胁痛 川楝子 青皮 睾丸痛 荔枝枝 橘核 背脊痛 桂枝 腰痛 续断 怀牛膝 尾骶痛 威灵仙 3 活血化瘀方药临床应用 活血扶正类 丹参 当归 鸡血藤 何首乌 黄芪 刺五加 四物汤 桃红四物汤 补阳还五汤 活血行瘀类 红花 桃仁 益母草 泽兰 牛膝 王不留行 苏木 刘寄奴 自然铜 桃核承气汤 抵挡汤 大黄牡丹皮汤 复元活血汤 活血行气类 川芎 乳香 没药 五灵脂 元胡 郁金 姜黄 降香 月季花 薤白 血府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 金铃子散 活血通络类 威灵仙 海风藤 路路通 丝瓜络 天仙藤 桑寄生 续断 地龙 全虫 蜈蚣 麻黄 活血清热类 丹皮 赤芍 大黄 栀子 虎杖 茵陈 甘草 葛根 菊花 犀角地黄汤 千金韦茎汤 四妙勇安汤 仙方活命饮 活血止血类 三七 蒲黄 大蓟 小蓟 茜草 血竭 藕节 花蕊石 骨碎补 荆芥 七厘散 十灰散 活血消癥类 三棱 莪术 穿山甲 皂角刺 山楂 蛰虫 水蛭 斑蝥 麝香 桂枝茯苓丸 鳖甲煎丸 大黄蛰虫丸 温经活血类 通窍活血汤 少腹逐瘀汤 活血止痛类 失笑散 活血利水类 当归芍药散 活血祛风类 身痛逐瘀汤 4 致瘀药应用 定义 致瘀药是指具有使血液凝固性增高 或纤溶性降低 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或释放功能亢进 促使血栓形成 使血液循环瘀致而使血液有 浓 粘 凝 聚 倾向的药物 药物简介 荆芥 荆芥炭能使出血时间缩短 菊花 缩短凝血时间 升麻 生药 炒炭可缩短凝血时间 侧柏叶 陈皮 缩短出 凝血时间 玉米须 含维生素K 加速血液凝固 阿胶 促进造血功能 加速红细胞 HB生成 升高WBC 赤石脂 乌药 促进凝固 艾叶 抑制纤维蛋白溶酶的活性 小蓟 收缩血管 缩短凝血时间 大蓟 地榆 抑制纤维蛋白溶酶的活性 缩短出血时间 槐花 降低血管通透性 缩短出血时间 炒炭后更显著 苎麻根 促进血凝 缩短血凝时间 荠菜 缩短出凝血时间 白茅花 降低血管通透性 缩短出凝血时间 地黄 缩短凝血时间 龙骨 促进血凝 降低血管通透性 紫珠 毛细血管有收缩作用 仙鹤草 有收缩血管 加速凝血时间 白及 使血细胞凝集 形成人工血栓 花生衣 对抗纤维蛋白的溶解 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的功能 改善血小板质量 加强毛细血管的收缩机能 缩短出血时间 体会 上述23种具有 致瘀 倾向的药物 大部分属于 止血药 治疗血瘀证 应认真选择 兼有出血症状时 选用 化瘀与致瘀双向调节 的药物 致瘀 机理应考虑 收缩固涩 寒凝血脉 热灼血脉 利水燥湿 浓缩血液 益气壮阳补血等 临床运用应避免 致瘀 药的副作用 六 常见病症及辨证治疗用药 1 骨折病症 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头缺性坏死 定义及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中医药辨证论治 2 脱位病症 肩关节脱位 定义及范围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中医药辨证论治 3 伤筋病症 颈椎病 膝部伤筋病症 腰腿痛疾病 4 骨病病症 急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骨质疏松症 七 名老中医经验 1 活血止痛汤 归尾 赤芍 桃红 苏木 红花 乳香 没药 元胡 留行子 落得打 络石藤 自然铜 生山楂 枳壳 骨折早期 2 接骨续筋汤 当归 赤芍 川芎 红花 续断 骨碎补 接骨木 五加皮 鸡血藤 松节 桑枝 牛膝 陈皮 枳壳 骨折中期 3 坚骨壮筋汤 党参 生黄芪 生白朮 当归 白芍 川芎 生熟地 补骨脂 枸杞子 杜仲 续断 牛膝 千年健 鸡血藤 茯苓 枳壳 麝香 骨折初期连接 患肢痿软乏力 肌肉萎缩 关节僵硬 七 名老中医经验 4 逐瘀护心散 治疗或防止瘀血攻心 昏迷不省人事之症 珠砂 琥珀 乳香 去油 没药 去油 三七各5份 麝香1份 共为细末 每服3g 日三次 黄酒冲服 郭维淮经验方 七 名老中医经验 5 展筋丹组成 人参 珍珠 煅 琥珀 冰片 当归 乳香 去油 没药 去油 三七各5份 血竭20份 麝香2份 牛黄1份 共为细末 瓷瓶收贮备用 治跌扑损伤 瘀肿疼痛 郭维淮经验方 七 名老中医经验 6 全蝎防风汤 组成 当归 茯苓 桔梗 乌药各9g 白附子6g 僵蚕3g 白芷 川芎 白芍 荆芥穗各6g 全蝎4 5g 姜黄连3g 甘草2g 水煎服 治伤后肝风内动 口眼歪斜 郭维淮经验方 7 活血疏肝汤 伤后瘀血初起 破血逐瘀 行气止痛 当归12g 柴胡 赤芍 枳壳 槟榔 大黄 后下 各10g 黄芩 厚朴各6g 桃仁 陈皮各5g 红花 甘草各3g 水煎服 日一剂 郭维淮经验方 8 消肿方 当归15g 黄芪20g 鸡血藤15g 川芎10g 桂枝10g 土元10g 地龙10g 丹参15g 茯苓15g 泽泻10g 猪苓10g 木通10g 牛膝10g 路路通10g 水煎服 日一剂 9 消肿外洗方 透骨草30g 归尾15g 红花15g 苏木15g 白芷15g 姜黄15g 威灵仙15g 羌活15g 五加皮15g 海桐皮15g 牛膝15g 川楝子15g 土茯苓15g 花椒9g 乳香6g 水煎外洗 每日2次 10 坚肾方 熟地15g 当归15g 黄芪20g 枸杞子10g 菟丝子15g 川断15g 淫羊藿15g 肉苁蓉10g 何首乌15g 地龙10g 桂枝10g 牛膝10g 鹿角胶 冲 6g 龟板胶 冲 6g 杭芍12g 甘草6g 水煎内服 七 名老中医经验 11 洗药方 钩藤30g 牛膝15g 乳香15g 没药15g 姜黄15g 片姜12g 三棱9g 莪朮9g 透骨草30g 大力草30g 地骨皮12g 水煎外洗 12 复方公英汤 蒲公英50g 生地50g 黄芩50g 水煎 过滤 洗创面 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适于有较多分泌物的创面 13 地榆膏 生地榆200g 凡士林适量 祛腐生肌 促使创面愈合 用于分泌物减少 肉芽组织较新鲜的创面 14 外敷软膏组成 四猛将 生川乌15g 生草乌15g 生南星15g 生半夏15g 四清凉 生蒲黄15g 生大黄12g 生黄栀18g 生黄柏18g四辛开 猪牙皂18g 生白附12g 细辛12g 羌活12g 独活12g 四香窜 麻黄12g 乳香15g 没药15g 丁香12g 麝香0 9g 用法春令 四猛将量增加50 加用红花12g 骨碎补12g 五加皮12g 夏令 四清凉量增加50 加用甘松9g 姜黄12g 五加皮12g 秋令 四辛开量增加50 加生麻黄12g 当归12g 山萘9g 冬令 四香窜量增加20 加樟脑9g 骨碎补12g 苍朮12g 白芥子9g 主治 外伤科之瘀血红肿热痛症 并治陈旧性损伤 局部疼痛 15 治跟骨骨刺方熟地9g 鹿角胶6g 狗脊9g 牛膝9g 赤芍9g 丝瓜络15g 威灵仙9g 日一剂 水煎服 16 接骨丹 象皮30g 象牙30g 乳香9g 没药9g 无名异g 木瓜15g 龙骨15g 天冬12g 地龙30g 番木鳖15g 元寸30g 梅片6g 土鳖30g 三七6g 自然铜15g 川断30g 儿茶30g 接骨 消肿 止痛 共为细末 鸡蛋清调匀敷患处 17 展筋活血散 高丽参1 5g 珍珠1 5g 琥珀2g 乳香2g 没药2g 三七2g 元寸0 5g 血竭花2 5g 红花10g 展筋活血 消炎散肿 展筋疼痛 共为极细末 18 展筋壮骨丸 当归60g 川芎30g 白芍30g 炒熟地12g 杜仲60g 无名异30g 川断45g 五加皮45g 骨碎补90g 桂枝30g 田三七30g 刘寄奴60g 土元90g 自然铜30g 黄芪9g 破故纸60g 菟丝饼60g 党参60g 木瓜30g 虎骨30g 蜜为丸 6g 丸 早晚各一丸 19 续骨活血汤 川断炭9g 落得打9g 地鳖虫3g 骨碎补9g 鲜生地12g 杭白芍9g 自然铜9g 归尾9g 乳香炭 没药炭各9g 长骨 活血 祛瘀止痛 骨断 骨碎 肿痛 水煎服 日一剂 20 脊背续骨汤 杜仲 乳香 没药 当归 赤芍 生地 地龙 川断 远志 补骨脂 地鳖虫 骨碎补 治胸腰椎骨折 背部严重损伤 21 血肿消汤 泽兰叶 归尾 炒赤芍 川牛膝 制大黄 元胡各9g 乌药2g 红花 生甘草各3g 水煎服 日一剂 治髌上滑膜囊血肿 外用 生大黄粉 葱白 生姜等量 捣烂外敷 四肢洗方 落得打 淫羊藿 独活 桑寄生 当归 伸筋草 透骨草各30g 红花5g 水煎外洗 热敷 22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云苓20g 猪苓30g 白朮15g 泽泻5g 穿山龙20g 泽兰叶30g 牛膝10g 香附15g 丹参15g 水煎服 日一剂 23 治疗膝关节积液 瘀血型 当归尾 莪朮 乳香 没药 赤芍 牛膝 鸡血藤 桃仁 陈皮 茯苓 木通 黄芪 黄芩 水煎服 每日一剂 脾虚型 白朮 白芍 山药 茯苓 扁豆 砂仁 大枣 薏仁 泽泻 水煎服 每日一剂 肾虚型 当归 熟地 杜仲 续断 巴戟天 肉苁蓉 桑寄生 怀牛膝 丝瓜络 车前子 黄柏 萆薢 萹蓄 乌药 水煎服 每日一剂 气虚型 太子参 黄芪 白朮 当归 茯苓 赤芍 白芍 乳香 没药 熟地 桂枝 牛膝 黄柏 甘草 车前子 水煎服 每日一剂 风寒型 羌 独活 荆芥 当归 熟地 山药 穿山龙 桑寄生 怀牛膝 土茯苓 萆薢 车前草 水煎服 每日一剂 湿热型 荆芥穗炭 防风 当归 熟地 陈皮 怀牛膝 丹皮 茵陈 水牛角 萆薢 穿山甲 茯苓 蝉衣 木通 水煎服 每日一剂 24 肩痹汤 山茱萸30 60g 黄芪30g 葛根12g 鸡血藤 白芍各15g 五加皮 桂枝 炙甘草各10g 大枣5枚 关节周围游走剧痛加白花蛇10g 水煎 日一剂 治疗肩周炎 娄多峰经验方 25 三痹膏 生川乌 生草乌 生大黄 樟脑各30g 细辛 生半夏 生南星 生姜 白芥子 乳香 没药 白芷 肉桂 花椒各15g 冰片10g 共为细末 蜂蜜 米醋适量调膏 外敷局部 治疗肩周炎 娄多峰经验方 26 蛇麝散外用 白花蛇 烤黄 10g 乳香 没药各5g 麝香1 5g 肉桂 川乌 草乌 川椒 白芥子各5g 冰片少许 研末 撒在胶布上 贴于压痛点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27 蛇麝散内服 葛根 威灵仙各30g 全虫6g 透骨草 仙灵脾 白芍 狗脊 鸡血藤 木瓜各15g 桑枝10g 青风藤12g 水煎 日一剂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28 颈椎病方 川芎15g 黄芪30g 15g 姜黄15g 桑枝10g 丹参15g 茯苓15g 甘草10g 水煎服 日一剂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29 颈病消晕饮 天麻12g 钩藤 后下 12g 蔓荆子12g 当归9g 川芎9g 生白芍12g 首乌12g 丹参12g 白菊12g 青葙子12g 生龙骨 先煎 12g 生牡蛎 先煎 15g 石决明 先煎 20g 元胡12g 姜黄12g 杜仲12g 桑寄生12g 和血 活血 潜阳 镇痛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马在山经验一 治疗儿童股骨头坏死病的经验1 病因认识 脏腑娇嫩 骨气未成 圆韧带动脉尚未参与股骨头血供 先天发育不良 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脏气清灵 易趋康复2 X线特征 骨骺发育迟缓 骨骺线增宽 不整齐 股骨颈短而粗 颈干角小 关节囊膨隆 修复后关节面逐渐完整而光滑 3 诊断特点 多见于2 13岁儿童 难以早期诊断 疼痛不明显 过度活动后出现跛行 疼痛不适 X线分型 马氏主张分三期 坏死期 修复期 愈合期 4 治疗 马氏1号 补骨片 象皮粉 骨碎补 血竭 石菖蒲 透骨草主治长期服用激素药物或慢性酒精中毒等引起的股骨头缺血坏死 马氏2号 土鳖虫 血竭 百草霜 石菖蒲 乳粉等 施维智经验一 颈椎病1 神经根型 颈项肩背挛急疼痛 指节麻木主症 治则 疏风化湿 活血通络药物 桂枝 防风 羌活 秦艽 威灵仙 当归 赤芍 川芎 三七 生姜 豨莶草 桑枝 鸡血藤 伸筋草 陈皮 2 椎动脉型 眩晕 头痛 胸闷欲呕 偶尔猝然昏倒治则 平肝熄风 化痰降逆 活血化瘀药物 羚羊角粉 钩藤 白菊花 生石决明 珍珠母 半夏 陈皮 藿香 竹茹 当归 川芎 呕吐 吴茱萸 炒川黄连 旋覆花 代赭石 头痛 白芷 蔓荆子 细辛 心悸不宁 远志 枣仁 视力模糊 谷精草 密蒙花 3 脊髓型 肌肉萎缩 皮肤清冷 肌软无力 步态不稳治则 温补肝肾 益气养血 佐以温经散寒 搜风通络药物 桂枝 炒白芍 红花 炒生地 砂仁 熟地 苁蓉 续断 党参 当归 川芎 枸杞子 陈皮 疼痛 羌活 威灵仙 有束带状 川楝子 小茴香 麻木不仁 炮山甲 刘寄奴 防风 颈椎病 一 分型论治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病 1 颈型颈椎病 1 诊断依据 病人诉有颈项疼痛 酸楚 胀麻 可伴有颈部活动受限 或有肩背部疼痛 板滞发僵感 少数病人有放射性肩臂手麻疼痛 向上肢的放射痛感一般不会超过肩部 检查 颈椎两侧的肌肉 以及斜方肌 胸锁乳突肌有明显的压痛 有的患者也可在棘突间有压痛 X线检查 有 颈椎生理弧度变直 椎间关节失稳 及 骨质增生 等的征象描述 MRI CT检查 也常会有 颈椎间盘膨隆 等结论 2 辨证施治 风寒痹阻型 颈项部疼痛 板滞 肌肉痉挛 甚至僵硬 转颈困难 为这一类型的特征性表现 并同时有颈椎病的其它症状表现 患者感受风寒之后 造成经络阻塞 气血失和而为病 辨证 风寒阻络 营卫失和 治则 疏风通络 和营解肌 处方 葛根汤为主 痰瘀化火型 咽喉肿痛 颈项板滞疼痛是这一类型的颈椎病的最显著的表现特征 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 是由于营卫失和 气滞血瘀以后 痰瘀互结 郁而化火所致 辨证 瘀阻气滞 痰瘀化火 治则 益气和营 养阴清咽 处方 益气合营清咽汤 2 神经根型颈椎病 1 诊断依据 患者诉述颈项背部疼痛 并有沿颈 脊 神经的串痛 伴有针刺或有过电样的麻痛 颈部活动受限 病患上肢沉重乏力 握力下降和持物落地 检查 颈部活动以后伸及向患侧弯曲受限明显 颈部肌肉僵硬 颈椎生理弧度变平 压痛点 多位于风池穴 棘突 棘旁 肩胛骨内上角 常向肢体远端部位放射 病变神经根分布可有痛 温 触觉改变 早期感觉过敏 后期如压迫较重则感觉也有减退 肱二 三头肌腱反射减弱 患侧肢体的肌力也呈下降 甚至肌萎缩 椎间孔挤压试验呈阳性 臂丛牵拉试验也呈阳性 X线检查 颈椎生理弧度改变 颈椎间隙变狭窄 椎间孔变小 钩椎关节增生 及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等 CT或磁共振检查 颈椎间盘突出 或骨质增生和钙化的韧带压迫神经根等 2 辨证施治 气血痹阻型 颈肩臂疼痛麻木 以痛为重 多有受风寒史 往往久治不愈 疼痛难忍 夜间尤甚 这一类神经根型颈椎病 最多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之早期 神经根水肿明显 疼痛亦最剧烈 有的患者甚至抱着患肢 彻夜端坐 恶风寒 全身发紧 苔薄腻 质紫 脉弦紧 辨证 气血痹阻经络不遂 治则 祛瘀通络 处方 身痛逐瘀汤加减 气虚血瘀型 颈项肩臂 以麻为主 临床上多见到皮肤干燥不泽 心烦痞闷 面色不华 倦怠少气 舌质紫暗 脉弦细或细涩 辨证 气虚血瘀 筋脉失养 治则 补益气血 活血通络 处方 补阳还五汤加减 脾肾亏虚型 患肢乏力 肌肉萎缩 也有颈肩臂疼痛麻木 肌肉萎缩较多见的部位是手部的大小鱼际肌等 其颈痛麻木 掣引肢臂 可向头部 耳部 胸 背 手部放射 头颈转动不利 或因活动而加重 或伴有头目昏花 倦怠 舌质暗 脉沉细 辨证 脾肾亏虚 气血不足 治则 补益气血 滋养脾肾 处方 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3 椎动脉型颈椎病 1 诊断依据 患者诉述眩晕头痛 颈项疼痛 颈部活动受限 耳鸣耳聋 恶心呕吐 眩晕的发作与颈部体位改变有关 约半数患者出现猝倒 并有一定规律性 即当患者在某一体位头颈转动时 突然头昏 头痛 病人立即抱头 双下肢失控 发软乏力 随即跌倒在地 发作前多无任何征兆 在发作过程中因无意识障碍 跌倒后即可自行爬起 检查 棘突两侧缘及关节囊部有压痛 旋头试验阳性 X线 CT及磁共振检查 颈椎钩椎关节增生 椎间孔变小 椎节不稳 椎体变形 如梯形变 等 TCD 脑血流图 显示基底动脉等痉挛 缺血征兆 2 辨证施治 湿浊中阻型 眩晕恶心 泛泛欲呕 胸脘痞闷 头重如蒙 四肢乏力 胃纳不佳 严重者有昏厥猝倒病史 苔白厚腻 脉濡滑 辨证 脾运失健 痰浊中阻 治则 健脾燥湿 熄风化痰 处方 半夏白朮天麻汤加减 痰瘀互结型 眩晕 头痛 颈项肩臂四肢重着麻木 甚则挛缩刺痛 发作时伴恶心 呕吐 胃纳欠佳 或心悸 肢体乏力 肌肉萎缩 舌质偏暗或有紫斑 苔腻 脉细弦 辨证 气滞血瘀 痰瘀互结 治则 活血理气 逐瘀化痰 处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 湿热内扰型 虚烦不眠 眩晕 心悸 痰多 泛恶 呃逆 颈项酸楚不舒 苔薄黄腻 脉细滑 辨证 胆虚痰热 湿热内扰 治则 清胆化痰 理气和胃 处方 温胆汤加减 气血亏虚类 颈项疼痛酸楚缠绵 头晕目眩 面色恍白或不华 心悸气短 倦怠神疲 纳呆食少 便溏 肌肤蠕动 肢体麻木 舌质淡红 脉沉细 常伴有血压偏低 辨证 气血亏虚 中气不足 治则 益气养血 提升清阳 处方 益气聪明汤加减 4 交感型颈椎病 1 诊断依据 患者常诉颈痛 头痛 头昏 视物模糊 眼目干涩 心悸失眠 胸痛 肢体畏冷 麻木 自汗盗汗 听力下降 二便失常 胃脘不适 泛恶呕吐等症状 检查 颈椎压痛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 心律失常 心跳或快或慢 血压波动 生理反射减弱或活跃增强 如医生以封闭治疗阻断交感神经 则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 X线 CT 磁共振检查 均能在颈椎找到根源 如颈椎失稳 骨质增生 椎间盘突出等 2 辨证施治 肝阳偏亢型 颈项疼痛 头痛眩晕 血压增高 耳鸣目涩 多梦失寐 听力下降 部分病人有半边脸发烧 面部出汗异常 严重的有昏厥猝倒 在这些症状中 最为具有特征的是头痛眩晕 血压增高 舌红 脉弦细 辨证 阴津不足 肝阳偏亢 治则 养阴通络 平肝潜阳 处方 天麻钩藤饮加减 血虚精亏型 颈项疼痛 头晕 耳鸣 肢体麻木 手足皮温下降 畏寒 自汗 如部分精血不足表现明显的 更有耳底疼痛 失听等 且有视物模糊 重者近似于失明 血压偏低 神疲乏力 少言懒动 苔薄质红 脉细等 辨证 阳气虚乏 精血亏损 治则 温阳益气 养血填精 处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 痰湿内阻型 颈项板滞疼痛 头晕头重如蒙裹 胃脘不适 胸腹 胃脘均有痞胀满闷之感觉 泛恶欲呕 四肢乏力 舌苔厚腻 甚者有垢 脉滑濡 辨证 脾虚湿困 痰湿中阻 治则 健脾畅中 祛湿化痰 处方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心阳痹阻型 颈项板滞疼痛引起及牵掣至胸背疼痛 其胸痛常常表现为心前区的疼痛 并有胸闷气短 肢体沉重 四肢作冷 心率变慢或律不齐 苔白或白腻 质紫 脉沉弦或紧 辨证 气滞痰瘀 心阳痹阻 治则 温阳散结 行气祛痰 处方 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 气滞血瘀型 颈项强滞引及胸胁 季肋 胃脘疼痛 常有串痛 不固定于某一处 举肩痛甚如刺 临床也有将此误诊为肋间神经痛 带状疱疹 故需明确鉴别与诊断 辨证 气滞血瘀 经脉不遂 治则 疏肝行气 活血通络 处方 复元活血汤加减 5 脊髓型颈椎病 1 诊断依据 病人诉述颈项疼痛 板滞不舒 疾病呈进行性 慢性的四肢瘫痪 下肢症状早于上肢症状 早期双侧或单侧下肢发紧 发麻 疼痛 僵硬 酸楚沉重无力 腿软 易跌 步态笨拙 似踩棉感 继而单侧或双上肢发麻 疼痛 烧灼感 手部肌肉减弱 发抖 不灵活 持物易落地 肌肉萎缩 严重者四肢瘫痪 疾病初期以尿频 尿急 排出不畅 便秘为多见 渐而出现尿潴留或二便失禁 临床检查可以发现触觉减退 最早出现于下肢 逐渐向上 感觉平面不规则 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 Hoffman s征及Babinski s征阳性 腹壁反射 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X线 CT和磁共振检查 椎体后缘有钩椎关节等处骨质增生 椎管 神经根管狭窄 椎管矢状径及侧隐窝变小 颈椎间盘向中央突出 部分病例伴有后纵韧带钙化或骨化 2 辨证施治 脾肾两亏型 痉证 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早期中的类别 其表现于下肢筋脉拘急 行动不利 两肢乏力 容易跌跤 持物落下 肢体活动不灵活 上肢麻木 颈项僵硬 转侧不利 苔薄质淡 舌体胖 有齿纹 脉细或细滑 辨证 脾肾两亏 阴血亏虚 治则 调养脾肾 补益阴血 处方 左归丸和归脾汤加减 腑浊内阻型 痉证 属脊髓型颈椎病之发作早期中较为严重的一种 发作时 筋脉强直 小便涩短或排出困难 大便秘结 肢体水肿 腹胀腑满 其颈项疼痛 表现为强直 肢体僵硬 肌张力增高明显 舌质紫 脉弦滑 辨证 浊水闭阻 腑实内聚 治则 宣肺利水 通腑解痉 处方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大承气汤加减 肾虚痰滞型 痿证 是脊髓型颈椎病后期中的一种 表现为颈项腰膝酸软 四肢不举 筋脉弛缓 肌肉萎缩 下肢痿废 肌力下降 肌张力下降明显 部分患者阳痿 遗精 小便滴沥不尽 言语含糊不利 头重欲睡 或泛恶胸闷 苔薄腻 质淡体胖 脉弦滑 辨证 肾精亏虚 痰滞于内 治则 补益肾精 化痰清上 处方 地黄饮子加减 脾胃虚弱型 痿证 是脊髓型颈椎病后期中的一种 表现为肌肉萎缩 抬头困难 严重的病人 每天抬高仅为数小时 神疲纳呆 大便溏薄 关节滑利而呈僵硬 肌力下降 肌张力也下降 辨证 脾胃虚弱 肌肉失养 治则 补养脾胃 益气和营 处方 人参养营汤加减 二 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1 偏头痛2 雷诺综合征3 美尼尔病4 脑动脉硬化5 肩周炎6 胸廓出口综合征7 腕管综合征8 肋间神经痛9 脊髓空洞症10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11 椎管内肿瘤12 多发性硬化13 颈椎隐裂14 强直性脊柱炎15 颈椎结核 1 偏头痛 鉴别要点 典型偏头痛的发作先兆是视力障碍 如出现闪彩 暗点 偏盲 黑朦等 一些病人甚至失语 感觉异常等 先兆期短者几分钟 长者半小时 伴有血压升高 之后出现剧烈偏头痛 疼痛常在颞 额 眼眶等处 为胀痛 跳痛或血管波动性头痛 可伴有恶心 呕吐 眩晕 汗出 腹痛等症状 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 随后症状消失 颈椎X线片一般无颈椎病体征 局部性颈椎病颈部剧痛 放射到枕顶部 头颈活动受限制 一般严重者头偏向一侧 因常在早晨起床时发病 故常常误诊为 落枕 或 颈扭伤 就诊时病人常用手托住下颌以缓解疼痛 检查可发现患者颈肌紧张 一侧或双侧有压痛点 头颅活动受限 2 雷诺综合征 表现为阵发性手部苍白 发绀 潮红 遇冷发作 遇热缓解 注意询问职业和进行系统检查 3 美尼尔病 3 美尼尔病又称发作性眩晕 是因耳内淋巴代谢失调 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 而引起内耳迷路积水 内耳淋巴系统膨胀 压力升高 使内耳末梢感受器缺氧和变性所致 3 美尼尔病 鉴别要点 美尼尔病为内耳性眩晕 多发于中青年 特点是眩晕发作有规律性 耳鸣程度轻 进行性耳聋 伴有水平性眼球振颤 恶心 呕吐 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属中枢性眩晕 伴有头疼头晕 耳鸣眼花 记忆力减退 一般发作时间短暂 多与旋颈有关 4 脑动脉硬化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颈椎病可合并脑动脉硬化 尤其是椎 基底动脉硬化 两者均可出现头晕 上肢麻木及病理反射 容易误诊 性改变 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鉴别要点如下 脑动脉硬化病人往往于40岁以上逐渐出现头晕 记忆力减退 睡眠障碍 症状消长与颈椎活动无明显关系 往往伴有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征象 血压异常 特点是舒张压高 收缩压低 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 脑血流图有恒定的缺血 5 肩周炎 肩周炎多为50岁前后发病 尤其多见于男性 鉴别要点如下 肩周炎时肩关节局部因疼痛而使活动受限 肩周组织有压痛 肿胀 咳嗽 打喷嚏不诱发加剧 疼痛多在肩关节 与颈部活动无关 颈神经根无压痛 肩关节局部激素封闭多有效 颈椎病一般不影响肩关节活动 激素封闭无效 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弧度消失 颈椎不稳 6 胸廓出口综合征 胸廓出口综合征系由于锁骨与第一肋骨间隙狭窄 引起臂丛和锁骨上动脉受压所致 出现第8颈神经 第1胸神经和血管功能障碍的表现 鉴别要点如下 胸廓出口综合征疼痛多出呈针刺样或烧灼样 可出现典型的臂丛神经痛 疼痛多从受压点向患侧颈部 腋下 前臂内侧及手部放射 患侧手高举而不耸肩时 锁骨动脉受压 出现手部皮肤变冷 苍白 甚至出现典型的雷诺现像 7 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迫 而导致手指麻木 疼痛和雷诺现像 本病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要点如下 本病与掌腕过度背伸有关 如洗衣 揉面 突出症状是麻木 一般限于桡侧3个手指 几乎所有病人在夜间发作或加剧 影响睡眠 腕管韧带加压试验 手指压迫或叩诊锤叩打腕横韧带近侧缘 阳性 腕关节背伸试验阳性 但颈神经根牵拉试验 压顶试验阳性 颈椎X线片无异常 神经根型颈椎病往往出现手指或上臂持续麻木 经神经根牵拉试验 压顶试验阳性 颈椎X线片可见椎节不稳 颈椎生理曲线变异 椎间孔狭窄 钩椎关节增生等改变 8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多为病毒感染 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毒素和机械损伤等原因引起 与颈椎病相鉴别 本病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胸痛与呼吸有关 有时伴有束带感和相应区域的感觉过敏 但与颈部活动无关 有时可有带状疱疹的皮损同时出现 肋间神经阻滞治疗有效 9 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的重要特点是在颈胸神经分布区出现痛觉感觉障碍 而触觉正常的感觉分离现象 脊髓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亦可出现不典型的分离性感觉障碍 鉴别要点 1 神经根型颈椎病出现的痛 温觉障碍多为不完全缺失 即不能辨别差别较小的温度 但可辨别较大的温度改变 2 典型的脊髓空洞症的温度障碍则多为完全性缺失 任何温度差别均难辨别 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感觉障碍表现在皮肤浅层 而深层感觉受损轻微 针刺皮肤感觉明显障碍 用手捏压深层则痛觉存在或轻微减退 脊髓空洞症则为深 浅痛觉平行消失 10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首先出现一侧手大小鱼际肌 骨间肌萎缩 并逐渐波及到对侧手部至肩背部 颈部和躯干等肌肉 以后下肢肌肉也受损 鉴别要点如下 进行性脊肌萎缩受累肌群常有肌束颤动 但无颈部僵硬 颈椎X线检查正常 如有下肢瘫痪应为迟缓性瘫痪 萎缩的肌肉出现高振幅电位及同步电位 而颈椎病出现的下肢瘫痪多为痉挛性瘫痪 可有病理反射 颈椎病萎缩的肌肉可出去神经电位和多相电位 11 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包括髓内肿瘤和髓外肿瘤 后者包括硬膜内及硬膜外肿瘤 脊髓型颈椎病是髓外压迫 与髓外肿瘤的鉴别很重要 鉴别要点如下 髓外肿瘤一般起病缓慢 但进行性发展 颈椎病往往初期症状可缓解 颈椎X线检查 髓外肿瘤椎板蒂间距离加宽 可见哑铃性神经纤维瘤及椎间孔扩大 椎体后缘呈弧形压迫和硬化 颈椎病病人则椎间孔缩小 椎体缘骨赘呈唇状 如为多发性横贯性后缘骨赘 则脊髓造影可呈 洗衣板 样凸凹起伏 12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中有散在性脱髓鞘改变 病程中有反复缓解及复发史 并且每次受累部位可不一样 以视神经脊髓及脑干受累较多见 该病与神经根型 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要点如下 该病主要侵犯中青年人 有统计2 3的病例发生于20 40岁之间 本病可从病史中追询出有缓解和复发的波动性病程 开始有脊髓损害 有所缓解后 有的出现视力障碍或脑干强直性发作等证候 对于初次发病 诊断可能有困难 本病在某一时期 可有感觉异常 如一侧肢体麻木或有蚁行感 类似神经根型颈椎病 但缺乏典型的根性痛表现 颈椎X线片正常 13 颈椎隐裂 颈椎隐裂为先天性变异 脊柱隐裂最常见于骶腰椎 其次为胸椎 颈椎隐裂较少见 鉴别要点 本病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为突出 可有类似脊髓空洞症的症状 如手部营养障碍及分离性感觉障碍 14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多先侵犯骶髂关节 上行发展至腰 胸 颈椎 颈椎受累后可引致颈痛 颈僵板 根据下述检查排除 多次检查无全身症状 血沉正常 X线检查可见颈椎病骨桥形成且仅限于两个椎体之间 以椎间盘为中心 该椎间隙有狭窄 强直性脊柱炎呈竹节样且病变较广泛 绝不会表现在两个椎体之间 可有小关节改变 椎间隙不狭窄 15 颈椎结核 该病多有低烧 虚弱等全身性表现 血沉快 X线片可见椎体破坏及椎间隙消失 有的同时有冷脓肿 三 对颈椎病疑难症状的解释 1 颈椎病与瘫痪 颅脑外伤 脑血管疾病 脊髓型颈椎病等 2 颈椎病与高血压 颈源性高血压 3 颈椎病与胃脘不适 颈椎病患者 尤其是交感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都会有恶心 泛酸 饱胀 暧气 呕吐 纳谷不香 胃中嘈杂 不思饮食等胃脘不适征象 这主要是因为当颈部脊髓的硬脊膜等组织受到压迫和刺激时 交感神经的反射而出现的临床表现 4 颈椎病与肿胀 颈型颈椎病患者 早期在颈 项肩背部出现肿胀 这是因为局部的神经肌肉受到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后所产生的水肿所致 神经根型颈椎病发作期 颈肩上肢肿胀 并伴有灼痛 是因为神经根水肿造成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 会出现上肢肿胀 开始时局部皮肤温度降低 怕冷 遇冷有刺痒感觉 继而出现红肿 疼痛加重 这是因为上肢血管的痉挛造成 脊髓型颈椎病上肢会出现肿胀 皮肤发亮 活动障碍 甚至失用 这是由于脊髓受压造成 颈椎病引起的肢体肿胀须与部分创伤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相鉴别 创伤性肢体和关节肿胀 均有明显的创伤史 局灶性肿胀 压痛 瘀紫 功能障碍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病的肢体关节肿胀 早期热象明显 后期关节畸形 血液检查可发现血沉 粘蛋白 抗 O 免疫球蛋白 生化指标 类风湿因子均可异常或阳性 影像学检查也可帮助鉴别 痛风 丹毒 脉管炎 骨髓炎及肢体其它组织感染 肢体肿胀明显 呈 红 肿 热 痛 表现 血检发现白细胞升高 痛风 骨髓炎患者还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5 颈椎病与胸痛 临床上常可见到胸痛冠心病病人会出现心悸 心前区不适 自觉心律不规则 心脏跳动增强 心跳有间歇感 严重者出现心绞痛 颈椎病引起的胸痛常因心气虚弱 寒凝气滞 心血瘀阻 气阴两虚而致 1 气血虚弱 2 寒凝气滞 3 心血瘀阻 4 气阴两虚 骨质疏松症 一 概述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简称OP 是以骨量减少 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 全身性骨骼疾病 最新的研究表明 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在已超过了乳腺癌 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 而男性的发病率已超过前列腺癌 我国的骨质疏松症及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也已正呈明显的递增趋势 前几年的资料显示 我国已有8400万患者 所引起骨折病例约为1500万 若每例住院病人耗资金5000元 则每年耗资历150亿元人民币 给国家 社会 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而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 骨质疏松将越来越被人所重视 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也越来越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体共有206块骨 从骨的特性上分类 骨由密质骨和松质骨组成 密质骨见于长骨的骨干和扁平骨的表层 又称皮质骨 松质骨是由大量针状或片状的骨小梁相互连接而成的多孔网架结构 网孔中充满骨髓 从生物学角度看 骨由细胞 纤维 基质三种成分组成 其中细胞有三种类型组成 分别是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骨骼中含有的无机成分中大多是被称为骨盐的无机物质 包括钙 磷 镁 钠 钾和一些微量元素 约占总无机成分的2 3 无机成分中95 是固体钙和磷 骨的有机成分中包括蛋白多糖类 脂质 约占总有机物质的1 3 其中胶原占有机物的90 非胶原占10 骨的代谢包括成骨作用 溶骨作用和骨的更新 成骨与溶骨作用不停交替进行 也即陈旧的骨质破坏不断被新生坚硬的骨质代替 它们之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 对于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 国际上最新的定义为 它是一种以骨量减少 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 全身性骨骼疾病 人在35岁之前 骨生成大于骨吸收 骨骼不断地增大 增厚 延长 因此30 35岁之间 骨量大到一生中最高峰 35岁之后 骨的吸收逐渐占上峰 骨量不断减少 吸收大于形成 正是这一点 骨量开始慢慢地下降 妇女在更年斯时 骨量开始加速下降 其丢失量远远大于男性 到70岁之后 男性与女性的骨量丢失量又趋于一致 骨质疏松发病机理 整体上看 骨质疏松共可分为三类 即原发性 继发性和特发性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随着年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 它又分 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 和 型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如由内分泌性疾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 药物性骨量减少 营养缺乏性疾病 慢性疾病 先天性疾病等引发的骨质疏松症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在一段特定时期内发生的骨质疏松症 多见于8至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 往往伴有遗传家庭史 女性多于男性 如妇女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症 青少年骨质疏松症青壮年及成人骨质疏松症 研究至今 人们已发现骨质疏松与下面一些因素密切相关 A 激素失衡B 营养因素C 物理因素D 免疫功能异常 种族和遗传 年龄和性别 孕娠等因素 A 激素失衡 目前的研究表明 人体内激素平衡的打破是引起骨质疏松的一大原因 目前发现与骨质疏松有关的激素有 雌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 降钙素 活性维生素D 甲状腺素 雄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1 雌激素 雌激素是维持骨吸收和骨形成平衡的重要因素 雌激素能增加降钙素分泌 降低骨对甲状旁腺激素的敏感性 增强成骨细胞活性 抑制破骨细胞作用 使骨形成大于骨吸收 骨骼变得强硬 雌激素水平降低是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的首要因素 男女共同的生理现象之一是随年龄增加骨量减少 但女性与男性相比 女性绝经后骨量丢失显著 易患骨质疏松和引起骨折 2 甲状旁腺激素 甲状旁腺素对骨的主要作用是增强破骨细胞活性 促进骨吸收 使骨钙释放入血 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 甲状旁腺素分泌过多 导致骨吸收增强 易患骨质疏松 3 降钙素 降钙素可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上的降钙素受体 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数量 使骨吸收受抑 骨钙的释放量减少 同时能抑制甲状旁腺素和活性维生素D的活性 降低血钙浓度 所以 血降钙素水平下降易发生骨质疏松 4 活性维生素D 活性维生素D处于正常生理量时 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基质形成 促进肠道对钙 磷的吸收 提高血钙和血磷的水平 有利于钙化和骨盐沉着 有效地防止骨质疏松 体内量不足时 则保护骨的作用不足 可发生佝偻病和软骨病和骨矿化障碍 体内量过多时 又可使骨破坏增加 导致骨量丢失 5 甲状腺素 因甲状腺素分泌异常引起骨质疏松 主要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 甲状腺素分泌过多 引起高转换性骨质疏松 6 雄激素 雄激素明显缺乏 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水平 从而可导致骨质疏松 7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全身的影响有 性腺激素分泌减少 继发性甲旁亢 肠钙吸收的抑制 肾小管对钙重吸收减少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骨的直接影响有 抑制骨形成 增强骨吸收 B 营养因素 能引起骨质疏松的营养因素有钙的摄入不足 微量元素缺乏 长期蛋白质营养缺乏 维生素缺乏等 另外一些其他因素如酗酒 吸烟 过多咖啡和咖啡因摄入也是易导致骨质疏松的潜在威胁 C 物理因素 长期负重 失重和丧失肌肉收缩都能够导致骨量丢失 另外缺少日光照射 导致维生素D不足 也易发生骨质疏松 D 免疫 遗传及其它因素 免疫功能异常 种族和遗传 年龄和性别 孕娠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