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意和策划照亮华商品牌.doc_第1页
用创意和策划照亮华商品牌.doc_第2页
用创意和策划照亮华商品牌.doc_第3页
用创意和策划照亮华商品牌.doc_第4页
用创意和策划照亮华商品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创意和策划照亮华商品牌审视华商报风雨兼程的步伐,可以探摸到一根清晰的贯穿始终的轴线创意和策划。它们凝聚着几代华商人的心血智慧,火炬般照耀着华商品牌的壮大和前行,成长为一种品质和力量。 一、新闻的策划 “新闻的策划”应该是同源新闻的较量,笔者以为就是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对新近发生、正在发生和注定要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关联信息进行开发、整合,提升,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合理开发,使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形成一种场效应,立体地提升新闻的价值和传播效果,而不是单一地停留在对事实状态的平面化再现上。 华商报“新闻的策划”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在策划中走向深度。“拉土车”曾经像脱缰的野马,给西安市民的生活和市容带来许多安全隐患。2005年4月,交警张小平竟然被“拉土车”撞死在马路上。媒体群起而攻之,领导作了批示,市民沉重哀悼,“拉土车”在“万夫所指”中声名狼藉。各家媒体在张小平的追悼会结束后,都为这个报道画上了“完满的句号”。但是华商报经过缜密策划,派记者杀了一个回马枪,深入调查,发出拉土车依然在疯狂的追踪报道,点住了“拉土车”的死穴:他们之所以敢疯狂、能疯狂,是因为一些市容人员乃至领导的个人利益和他们捆绑在一起!最终,市委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拉土车”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清查整顿。 策划在华商报不仅仅是惩恶扬善的武器,更是颂歌时代精神的放大器。2005年,在举国上下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主题宣传中,华商报策划了“百名抗战英雄入城仪式”,堪称当年主题宣传的神来之笔。入城当天,市民抱着鲜花、拿着各种礼物从四面八方拥来,场面的热烈超出了华商人的意料。他们不仅仅是打通了时光隧道,让那些曾经出生入死,和日本鬼子浴血奋战的英雄在70年以后,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唤起了久违的英雄主义情怀。 新闻策划的高度。 在汹涌澎湃的信息时代,媒体仅仅发出“我在现场”的呐喊,已经无法号召起足够的注意力,“我站得更高”才是制胜的利器。 华商报的策划经常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点上回环,以期在推进社会文明上拥有一种建设力量和高度。在全国曾经轰动一时的“夫妻看黄碟”的报道,就是“策划高度”的一个经典。虽然最早报道这一事件的不是华商报,但他们在报道时,并没有停留在“奇闻轶事”的层面上,而且在细致地采访深入地思考后,站在法理的高度,于2002年10月25日,发出了从黄碟事件看公民权利的深度调查报道,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公民私权空间”的大讨论,使老百姓从中接受了一次法律知识的大普及,执法人员从中接受了一次职业精神的考试。 与此异曲同工的策划还有发生在2004年6月的关于“高德龙犯罪案”的报道,当多家媒体都津津乐道于高德龙在失去儿子以后“病态的”“疯狂的” 报复社会,而且手段残忍,罪有应得时,华商报却回望案件的本质,精心策划了一篇思考型的深度报道,引导受众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没有道德的堤坝作保证,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秩序,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策划的切入点是“高德龙只想让打死他儿子的人对他说一声对不起,这些人就是不说”!撕去温情的面纱,“是谁把高德龙推上断头台”这样惨烈的质问就掷地有声,一石激起千层浪。它拍打的不仅仅是几个“不良少年”的人性,而是社会的良知。 新闻策划的广度。对新闻信息矿藏的开掘,很多人将它认定为记者的视野和能力,实际上,在市场化的格局下,它更取决于媒介在策划层面上的“运筹帷幄”。 2004年11月28日,铜川“陈家山”发生一起特大矿难,华商报在连续一个星期的报道中,记者采写回稿件42篇,再加上他们从数据库中整合的资料,华商报几乎调集了一切表现手段,消息、通讯、图片、现场特写、独家专访、数据图表、言论等等,连篇累牍,不惜版面,气势凌厉。开始还有人担心华商报“出手太重,火药味太浓”,甚至有人断言“他们肯定会弄出事来”。但是人们预料的一切不但没有发生,华商报反而得到重要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好评。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华商报在报道过程中不仅注重报道矿难消息,更加注重的是舆论引导和人文关怀,彰显了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立场和态度,从而缓解了矿难家属和广大读者的情绪,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力配合了矿难善后工作和随后开展的全省专项治理整顿工作。 多年来,面对新闻华商报都会首先对信息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解构,然后进行四通八达的连通。发生在2003年的“肉毒素中毒”报道,便是很好的事例。对这一事件华商报是在各媒体密集报道一星期以后才“高调跟进”的,但他们并没有把目光仅仅盯在医院和患者身上,而且一出手就向全国和全世界发出SOS呼唤,两天以后,遥远的德国传来声援的声音,这时候,华商报又不遗余力地打通各个关节,促使德国朋友无偿提供了价值十多万元的“解毒剂”。与其说这是一次新闻策划行动,不如说这是一次跨国的大营救,得救的是一家十一口农民,人道主义的魅力彩虹一样横列在新闻最终的落点上。 新闻策划的新意。 媒体最害怕的是节假日的常规宣传报道,年年岁岁,花相似人也相同。华商报近年对节假日报道的改革,突出了一个意识:策划!仅在2007年已经过去的节日中,就能深深感受到他们的用心良苦:三八妇女节“为陕西女性喝彩”,在展示女性强者风采的同时,还和省妇联共同开展“评选好儿媳”,让女性魅力既有时代特征,又有性别特征;五一劳动节“看看这些最美丽的笑容”,19位节日里加班的普通劳动者登上了头版,灿烂的笑脸犹如一片灿烂的阳光;母亲节最温暖的母亲,最悲伤的母亲。这些策划有的让人眼前一亮,有的让人击节喝彩。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的策划:“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更是让人怦然心动。 二、策划的新闻 所谓“策划的新闻”,应该是一种嫁接思维、发散思维和反向思维的多维碰撞,打拼的是智慧和创意。 一个轰轰烈烈的新闻事件结束后,总会有一段难耐的沉寂,犹如飞流跌进了深潭,受众的眼球开始分散和漂移,出现注意力的“水土流失”。华商报在自己的新闻实践中,寻找到了化解这一“块垒”的良策,就是“寻找新闻,创造新闻”,在平静的生活秩序里,开动策划机器,敲击人们的兴奋点,让读者振作起来、激动起来,把眼球再向着华商“看过来”。 在草根中发现新闻。“寻找兵马俑”,就是华商报在勾连瓦舍中发掘出来的一个新闻。兵马俑是中华文明的符号,西安的象征,秦人的身上,无不发散着兵马俑的遗传密码。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感觉,一个陌生的人擦肩而过时,眼睛会一亮:“他长得真像兵马俑”!但是,这种普遍存在的感觉,从来没有被媒体注意。“寻找兵马俑”改变了这种局面,而且成了一种参与度极高的新闻事件。那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在历数身边的朋友,谁更像兵马俑?这个策划摸准了市民的心态和品质,挠到了市民的“兴趣点上”,反倒像华商报专门为自己的读者量身定做的一道娱乐大餐。 在参与性中激发新闻。参与性和媒介的影响力是函数的关系,往往是衡量策划高下的一个硬指标。华商报的策划深得其中要领。“新闻热线换号”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华商报手里,它却被策划成一个热热闹闹的新闻事件。他们打出广告,重金征集热线形象用语,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拿出半个版来,刊登那些来自草根的精彩“创作”。市民把华商报换热线号码看成了“咱家的事情”,积极参与,气氛空前热烈。尘埃落定时华商报发出了5000元的奖金,但是活动为华商报品牌带来的忠诚度、美誉度是无法用金钱计算出来的。 在人文关怀中创造新闻。华商报自创刊至今,始终将自己定位为“市民的助手和朋友”,关注弱势群体,为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氛围和生活心态,成为华商报策划的一个重心。2006年岁末年底,华商报策划了一个“爱心换物”活动,历时一个多月,发稿40多篇。从推选“爱心大使”拉开帷幕,在30多天的时间里,“爱心大使”们一次次走上街头,和市民交换爱心礼物,然后将换回来的礼物集中展览,最后举办拍卖会,拍卖回来的40多万元,全部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这个策划实际上是一次“爱心接力赛”。当人们拿出随身的小物件时,就接过了爱心的接力棒,使爱心在拜金主义盛行期,得到一次群体性的修复和复苏,给2006年的寒冬留下一个温暖的记忆。 由于信息的闭塞和观念的落后,每年的瓜果季节都会出现让农民痛不欲生的滞销现象,谁来帮助这些无助的人们?从2003开始,华商报策划推出了“瓜果蔬菜帮您卖”专栏,在5年的时间里,他们自己说:“累计发稿无法统计”,只要事关农民的利益,他们都会伸出有力的手臂,拿出寸土寸金的版面,帮农民卖西瓜、卖芹菜、卖梨卖枣,这样的策划,不但提升着华商报的美誉度,而且使它在巨大的市场漩涡中,突出重围,笑傲江湖。 三、策划对华商报品牌形成的效应 品牌是财富增长的引擎,而创意和策划是品牌成长的最好的营养。 十年来,华商报的策划意识越来越浓烈,越来越专业化,视野越来越开阔,品牌的影响力、读者的忠诚度在日新月异地升华和发展。 策划带来的“焰火效应”。追求同源新闻的独家表现,强调新闻切入的独家角度,一直是华商报撬动市场和吸引眼球的着力点。在西安这片中华文明的标本地上,考古发现如百姓家事般寻常,媒体也都显得漫不经心。当别的媒体面对着不断地发现敷衍了事地一再说出“惊现”时,华商报作出的标题却是这样的:墓葬中发现唐代“化妆盒”、明代墓志记录夫妻恋爱过程、大明官员墓葬显示“恋家情结”、唐代女子也配防身匕首。 这种不甘平庸、不落俗套的竞争心态,使得华商面对同样的新闻,总能升到一般媒介达不到的高空,犹如在茫茫的夜空里突然爆开的焰火,灿烂夺目,成为一时的话题,出尽风头,占尽风光。 策划带来的“三角效应”。在一个文化多元、崇尚个性的时代,媒体的宣传责任、发布责任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自己从一张“信息纸”变成“一张观点纸和思想纸”,担当起“舆论引导”的角色。华商报的站位意识和“把关人”意识很强,很坚定,也很清晰。每年的“两会”,华商报都会调集精兵强将,立足解读,广开言路,传达民意,关注提案,形成了层次分明,渠道畅通、灵活新鲜,深入浅出的报道特点。 这些宣传色彩或者政治色彩浓厚的主题报道,在华商报的策划中转换了姿态,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间,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形成了一个和谐的三角形,一方是以政府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一方是市民的心愿,中间则是华商报为代表的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传播理念。 策划带来的敖包效应。在茫茫的草原上或者是戈壁滩上,人们没有方向感,需要建立一个标志性的东西,这就是敖包。但是谁来建?在没有物力财力投入的情况下,就有人发明了这样一个办法:每一个途经此处的人带一块石头,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堆砌起一个地标敖包。在华商报的策划里,处处弥漫着“敖包效应”的智慧。他们不断的策划活动,广泛地动员起草根力量,形成海量的反馈和关注。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群众利益无小事”。实际上在现实中,往往被忘掉的都是群众利益。华商报不惜琐碎,甘愿琐碎,因为老百姓的日子就是那样琐碎,那样平庸,它能放得下身段聆听老百姓的唠叨,这就是一种品质。 10年来,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模式,一旦发生大的天灾人祸,华商报既是社会爱心的汇聚地,也是爱心的释放场,各路人马,各个社会阶层的关爱,都汇聚在华商报搭建的爱心平台上,将爱传送出去。 媒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