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笔记.doc_第1页
初中物理知识笔记.doc_第2页
初中物理知识笔记.doc_第3页
初中物理知识笔记.doc_第4页
初中物理知识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笔记什么是物理?物理是一门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它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等。科学研究的三个要素:1) 科学发现原于观察。2) 科学探究必须提出疑问和假设。3) 实验探究要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即用我们的感官去感知事物或现象的特征。控制变量法: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改变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测量:测量的目的:进行可靠的定量比较。首先要有一个公认的比较标准,这个标准叫做单位。其次要有合适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国际单位制(SI)定量单位测量工具长度(l)米(m)刻度尺质量(m)千克(kg)秤时间(t)秒(s)停表CHAPTER1 Atom and Galaxy第一章 从原子到星系宇宙:“宇”指广袤无垠的空间。 “宙”指无穷无尽的时间。1.1原子模型汤姆逊,提出原子葡萄干蛋糕模型。卢瑟福,提出原子行星模型。原子葡萄干蛋糕模型:正电荷向液体一样均匀的分布在原子里,电子则浸在其中。原子行星模型:汤姆逊的学生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实验中发现原子中全部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原子内一个极小的空间区域,称为原子核。他设想电子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在原子核外绕原子核旋转。“行星模型”否定了“葡萄干蛋糕模型”,但也并不是完美的,以后的实验进一步表明,原子中的电子不像行星环绕太阳旋转时那样有固定的轨道,而是形成电子云。原子结构:中子:在核子内,不带电。质子:在核子内,带正电。核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电子:在核子外形成电子云,带负电。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核子大小:10-1410-15原子大小:10-10核子集中了原子几乎全部的质量。庄子首先提出物质无限可分: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事不竭已发现的基本粒子最小单元:夸克第一个被人类发现的基本粒子:电子纳米(nm),1nm=10-9 m1.2核能核能:蕴藏在原子核中的能量,原子核发生变化时,从核内部释放出的能量放射现象:放射现象来自放射性元素原子核内部。原子核的变化1) 核裂变:由一个慢中子轰击一个原子放出两个中子,在产生链式反应。2) 核聚变:在超高温高压条件下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1.3地球 太阳系地球直径:12800km月球(地球的卫星)距地球380000km1.4银河系 宇宙星系:宇宙中由一大群运动着的恒星,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物质系统。星云:银河系中许许多多的雾状天体。河外星系:存在于银河系之外的雾状星云。CHAPTER Sound第二章 声声学是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以及其特征、规律、应用,的物理学分支。2.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发声的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声波特征:1) 声波是疏密波。2) 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这是因为真空中没有物质粒子,所以振动物体无法在真空中产生疏密状的声波。3) 声波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4) 声速与空气中的温度成正比。声速:声音的传播速度声波的反射:回音人类声波的接收:耳人耳接受声波流程声波振动耳膜振动听小骨振动耳蜗振动耳蜗内液体神经2.2声音的特征1) 响度:人耳感觉声音的强弱程度。影响响度的因素:I. 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响度与振动大小成正比。II. 响度和人耳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响度与人耳离发声体的距离成反比。III. 声音的能量越分散(声音在传播中能量衰减)听到的声音就越轻。使声音集中向某个方向传播,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2) 音调: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I. 频率(f)(i.e.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发声体震动次数声音频率音调II. 发声体结构频率(f),单位:赫兹 (Hz),简称:赫3) 音色:多种频率的组合CHAPTER3 Light第三章 光3.1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4个特点:(1)1)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2)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4) 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补充说明: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定律如图(2) (2)点O为入射点ON为法线(现实中不存在,用虚线表示)AO为入射光线,BO为反射光线。AON为入射角,BON为反射角光的反射定律:1)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3.2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现象。 (3)如图(3)AO是入射光线OB是折射光线,过折射点O作分界面的垂线NN称为法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称为入射角i,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称为折射角r。NB: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r小于入射角i。减小入射角,折射角也随之减小。反之亦然。(折射角入射角)NB:当入射角i=0(i.e.光线垂直于界面射入)时,折射角r=0,光线不发生偏折。实验表明,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是不同的。(e.g.:玻璃对光的折射本领比水强) 实验证明: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从水斜射入空气的光线将偏离法线。 (4)3.3光的全反射光的全反射: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空气,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增大到一定值时,在空气中的折射光线全部回到那一种介质中,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全反射。(只有当光从水或玻璃之类的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全反射过程图(5)(6)(7)3.4透镜成像 (8)凸透镜:中央比边缘厚。由于凸透镜对光源具有汇聚(将光源向主光轴靠拢)作用,所以凸透镜亦称汇聚透镜。凸透镜球面越凸,焦距就越短,对光线的汇聚作用越明显。 (9)凹透镜:中央比边缘薄。由于凹透镜对光源具有发散(将光源向主光轴偏离)作用,所以凹透镜亦称发散透镜。如图(9)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过焦点。(10)如图(10)通过透镜球面的球心C1、C2的直线称为透镜的主光轴,透镜主光轴上的O点称为透镜的光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而任何其他方向的光线,经过透镜后都要发生偏折。凸透镜成像的特点:1)如图汇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F,该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从光心到焦点的距离称为焦距,用f表示。 (11)u(物距)2ff v(像距)2f像的性质:倒立,缩小,实像应用:照相机、望远镜的物镜的成像。2) (12)fu2f像的性质:倒立,放大,实像应用:幻灯机、投影仪、显微镜的目镜的成像。3) (13)uG物上浮F浮=G物悬浮F浮G物下沉在漂浮、悬浮、下沉三种不同状态下F浮与G物的大小关系以及V排与V物的大小关系:物体的状态F浮与G物的大小关系V排与V物的大小关系漂浮F浮=G物V排V物悬浮F浮=G物V排=V物下沉F浮G物V排=V物6.3压强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压力产生的原因:物体间的相互挤压,由形变而产生的弹性力。压力与重力:1) 压力与重力无必然联系。2) 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压力=重力。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表面发生形变。压强:物理单位受力面积上的压力。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S受力1/p)2)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F压p)所以: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压强(p),单位:帕斯卡(Pa),简称:帕1Pa=1N/m2改变压强的方法:1) 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都可以减小压强。2) 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都可以增大压强。6.4液体对压强的传递帕斯卡定律: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由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液压传动:利用液体来传递动力。6.5液体内部的压强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1) 在同种液体内部,深度越大该处的压强也越大。(hp)2) 在不同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密度大的液体压强大。(p)NB:在同一深度处的液体内部,各方向的压强相等。所以:液体内部压强=液体密度比例系数距离液面的距离p=gh浮力的产生: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所受的压强差产生了浮力。连通器:几个底部相通,上部开口或相通的容器组成了连通器。连容器应用:如船闸、液位计都是连通器的应用。6.6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为什么会产生?因为大气受重力作用,所以大气对于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大气压强的测定:(20)原理:p液=大气压(p0)i.e.长试管中内外液面的高度差,等于所产生的液体的内部压强。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1) 海拔高度2) 温度3) 湿度CHAPTER7 Heat and Energy第七章 热与能7.1温度与温标温度:客观表示物体冷热程度。液体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拓展:除了液体温度计还有:电阻温度计、液晶温度计、红外温度计etc.。摄氏温度():创始人: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1742年提出)摄氏温度定标法则:摄氏温标规定,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颗粒所做的无规则运动。NB: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止的,小颗粒不断的运动着,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布朗运动的实质其实是液体或气体分子的运动。运动的剧烈程度其实反映了物体具有能量的多少。拓展:热传递: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物态热传递形式固体热传导,热辐射液体热对流,热辐射气体热对流,热辐射热传递:指由高温向低温传递热的现象。热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热传递的原则:1) 高温物体放出热量,自身温度降低。2) 低温物体吸收热量,自身温度升高。7.2热量 比热容热量:表示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多少。热量(Q),单位:焦耳(J),简称:焦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NB: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值与物质种类有关;比热容与m以及温度的变化量(t)无关;不同物质比热容通常是不同的。比热容(c),单位:焦耳/(千克摄氏度)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或焦每千克摄氏度拓展: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水4.18103水银0.138103铜0.385103干燥泥土0.84103钢铁0.452103煤油2.137103花岗岩0.800103甘油2.23103铝0.900103酒精2.43103石蜡(2.12.9) 103冰2.1103 单位:J/(kg)7.3内能热运动: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动能:分子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分子势能: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成为分子势能。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吸引力、排斥力。内能: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物体内能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且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做功是内能于其他形式的能转化的过程。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都是物体间内能转移的过程。7.4热机热机:燃料燃烧时,将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蒸汽或燃气的内能,各种将蒸汽或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发动机统称为热机。内燃机:内燃机将燃料在内燃机的汽缸内直接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做功。(内燃机燃料的利用率为25%40%)四冲程汽油机:四冲程汽油机是最早的内燃机它有四个冲程。(21)1) 吸气冲程:活塞向下运动,进气阀门开启,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进入汽缸。2) 压缩冲程:两个阀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将混合气体压缩至原来体积的1/8左右。3) 做功冲程:汽缸顶端的电火花塞通电点火,混合气体爆发性燃烧,高温高压气体向下推动活塞做功。在此过程中,燃气的内能部分转化为机械能。4) 排气冲程:活塞向上运动,排气阀开启,废气被排出汽缸。拓展:柴油机:柴油机也是内燃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功率大,但是排出的废气多,噪音大。柴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吸气冲程中,只有空气通过进气阀进入汽缸。压缩冲程中,活塞将空气压缩到原体积的1/16左右,使空气压强增加,从而使温度升高至柴油燃点。此时喷油嘴喷出雾状柴油,达到燃点的柴油立即燃烧,使汽缸内的气体压强大大增加,从而有力地推动活塞对外做功。汽轮发动机:汽轮发动机包括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它们通过高温高压的水蒸气或燃烧燃料产生的燃气推动一系列涡轮叶片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或其他大型机械工作。喷气发动机:空气从喷气发动机的前部进入,并被涡轮机压缩。压缩空气进入燃烧室与燃料混合后燃烧,高温高压燃气向后部喷射产生推进力。它们的工作过程可归纳为:进气、压缩、燃烧、排气。喷气式飞机靠喷气发动机提供的动力飞行。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动机除带有燃料(如液态氢)之外,还带有助燃剂(如液态氧),因此它可以在地球大气层外工作。燃料和助燃剂混合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向后喷出,产生巨大的推进力。CHAPTER8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第八章 电与磁8.1欧姆定律电荷 电流:人类对电最早的认识来自摩擦产生的静电。电量:电荷的基本单元是电子,物体所带的电量 Q 都是电子电量的整倍数。电量(Q),单位:库仑 (C),简称:库拓展:1C的电量相当于 6.25 1018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有大量脱离原子核束缚、可在原子外自由移动的电子。电荷的定向移动:大量自由电荷同时向一个方向移动。NB:由于电源正极的吸引,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便会同时向电源的正极移动。然而,在电子发现以前,物理学家就已规定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通过导体流向负极,这一规定沿用至今。所以,电流的方向恰好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电流强度:物理学中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这个物理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符号为I,它等于每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所以:I=Q/ t电流强度(I),单位:安培 (A),简称:安1A=1C/s拓展:1毫安(mA)10-3A1微安(A)=10-6A不同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电流大小:电器电流电子手表约2A小型手电筒约0.2A小型收音机约0.4A电视机约0.5A电吹风约2.5A电饭煲约3A电热水壶约6A电焊机约100200A电流表:测量电流的仪器是电流表,使用时应将它串联在被测电路中,电流表的“+”接线柱必须连在电路中靠近电源正极的一端。NB:不能把电流表直接连在电源的两端,否则会造成电源短路,使电源和电流表损坏。记录电流值时,应按所选量程读数。(22)电源 电压:电源的作用:电源能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电源提供了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所需的动力,电源实际上是为电路中的导体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U),单位:伏特 (V),简称:伏拓展:电压单位用伏特命名,是为了纪念世界上首次制成能连续供电电源的物理学家伏打。1千伏(kV)=1038V1毫伏(mV) =10-3V 不同情况下电压大小的比较:闪电约108 V高压输电500kV动力电路380V家用照明电路220V干电池、蓄电池1.5V、2V脑电波约0.05mV电压表:测量电压的仪器是电压表,使用时应将它并联在被测导体的两端。电压表的 + 接线柱应与被测导体靠近电源正极的一端相连。NB:记录电压值时 , 应按所选量程读数。(23)电阻 欧姆定律:电阻:物理学中把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称为电阻。用符号R表示。欧姆实验表明:对于不同的导体,它们的比例系数并不相同,U/I的数值等于当导体中通过的电流为1A时,需在导体两端加的电压值。所以由欧姆实验得: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所加的电压成正比。(i.e.IU)所以由欧姆定律得:R=U/I 有上公式推得:I=U/R或U=IR电阻(R),单位:欧姆(),简称:欧1=1V/A从欧姆定律还可以看出,如果用不同的导体做实验,且在导体两端加上相同的电压,此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将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i.e.I1/R)利用伏安法,测电阻:测定某导体电阻最基本的方法是伏安法。只要用电压表测出该导体两端的电压U,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导体的电流I,它们的比值U/I即为电阻值。此外,只要知道电阻、电压、电流三个量中任何两个,根据欧姆定律便可求出第三个量。当然,这三个量是对同一导体而言的。(24)拓展:1千欧(k)=103 1兆欧(M)=106不同导体电阻大小:小电珠约10电熨斗约100白炽灯约800人体约上万欧姆电热蚊香约10k变阻器 欧姆定律的应用实验表明:导体的电阻取决于它的材料、长度、粗细(i.e.横截面积)和温度。导体越长,它的电阻越大;导体越细,它的电阻越大。大多数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材料在温度升高时电阻反而变小。长度、粗细都相同的不同材料的导体阻值一般不同。变阻器:利用电阻随导体的体长度的变化,可制成阻值可变的变阻器,与固定电阻不同,滑动变阻器有三个引出端,两边是固定接线柱,中间是金属滑片移动端。当滑片沿着电阻丝滑动时,它与任一固定接线柱之间的导体长度就会变化。因此,只要将变阻器从任一固定接线柱和滑片移动端引出, 就可使它的阻值在0欧到两固定接线柱间的最大阻值范围内变化。实验室里常用的滑动变阻器。(25)拓展:各种电器中广泛使用的旋转式、拉杆式变阻器 (又称电位器),尽管外形不同,但原理都一样。NB:根据欧姆定律,利用变阻器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例如,当电压不变时,改变电阻可使电流发生变化;当电流不变时,改变电阻可使电压发生变化。8.2串联、并联电路串联电路的特点:串联电路:用导线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特点:1)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不能单独工作。若有一处断开,各处的电流都等于零,各用电器均不能工作。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是相等的。如果电路中的电流为I,通过每个导体的电流分别为I1和I2,那么I= I1= I2,如图(26)所示:(26)3)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导体两端的电压之和。在图(27)中,如果电源两端的总电压为U,两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和U2,那么U =U1+U2。(27)4)若用另一个导体来替代图(27)中的两个串联导体R1和R2,且使替代后的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都与原来的相同,我们就把这个起替代作用的导体的电阻R称为这两个串联导体的总电阻,如图(28)所示。那么,R与 R1、R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欧姆定律U =I R可得,各串联导体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I1R1,U2=I2R2,代入U=U1+U2 ,可得IR=I1R1+I2R2。又因为I=I1=I2,所以R=R1+R2。上述结果表明: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28)5)因为I1=U1/R1,I2=U2/R2,又I1=I2,所以U1/R1=U2/R2,即U1/U2=R1/R2上式表明: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的电压跟它们电阻的大小成正比(i.e.RU);总电压不仅等于分电压之和;而且分电压是根据电阻的大小按比例分配的;阻值越大(小)的电阻,它两端分得的电压也越大(小)。NB:串联电路具有分压作用。只要任何一部分电阻发生变化, 整个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的电压分配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拓展: 串联电路的应用:串联电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某些用电器的指示灯与用电器是串联的,当用电器工作时,指示灯总是亮着;当用电器出现断路故障时,指示灯就会熄灭。再如,简易调光灯就是通过改变与灯串联在一起的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来调节灯的亮度。并联电路的特点: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接在电路中的两点之间 , 由此组成的电路。特点:1) 并联电路中的电流不是只有一条路径,而是有多条路径, 并联的各用电器能彼此单独工作。2)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如图(29)所示,如果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用U表示,闭合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分别用U1=U2表示,那么U=U1=U2。(29)3) 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如图 (30)所示,如果用I表示干路电流,用I1、I2分别表示各支路电流,那么I= I1+I2。 (30)4) 并联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也可用一个导体来替代。如图(31)所示,这个替代导体的电阻R称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31)根据欧姆定律可得:I= U/R,I1=U1/R1,I2=U2/R2因为I=I1+I2,所以U/R=U1/R1+U2/R2 。又U=U1+U2,故1/R=1/R1+1/R2。上述结果表明 :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 , 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5) 因为U 1=I 1R 1,U 2=I 2U 2,又U 1=U 2,可得I 1R 1=I 2R 2,即I 1/I 2=R1/R 2这表明: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跟支路电阻的大小成反比(R1/I);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而且各支路的电流是根据各支路电阻的大小按反比例分配的,阻值越大(小) 的支路中电流越小(大)。NB:并联电路具有分流作用。只要任何支路的电阻发生变化,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流分配就会发生改变。拓展:局部短路:由 R1和 R2组成的并联电路,当R1的阻值逐渐减小时,通过R1的电流逐渐变大,通过R2的电流就不断减小。若R1的阻值变为零,它就相当于一段导线,此时总电流就全部从R1(导线)上通过。这种现象称为电阻R2被导线局部短路。短路:若在电源两端接上导线或电阻非常小的电流表,那么所有用电器均被短路,这时通过电源的电流非常大,会烧坏电源。因此通常必须严格防止这种电源短路发生。并联电路的应用:并联电路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也十分广泛,工厂、学校和家庭中的电路大多采用并联电路。家用电路都是并联电路。进户线都采用较粗的导线,从而允许较大的电流通过。墙上的插座、房间里的灯以及各种用电器都是并联的。8.3电功 电功率能量守恒定律:自然界中的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可能创生,只能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电功:电流所做的功。实验证明,电流通过导体所做的电功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电功 = 电压电流通电时间。W =UIt1J=1VAs电功率:电功与做功时间的比值。电功率 =电功做功时间P=W/t1W=1J/s=1VAW=UItP=UI (U&IP)额定电压: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值。称为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当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时,通过用电器的电流。额定功率:当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通过用电器的电流为额定电流时的电功率。拓展:一些电器的电功率:电器电功率电子手表约110-5W计算器约0.001W收音机约0.03W手电筒约1W白炽灯约1560W电视机约75W电冰箱约250W电熨斗约500W电饭锅约700W电烤箱约1000W电力机车约5106 W千瓦时(度):除了“焦”以外,在工程技术和生活中,电功或电能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瓦时”(俗称度),符号是 kWh。额定功率为1千瓦的用电器正常工作1小时,消耗的电能就是1千瓦时。1 kWh=3.6 106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 , 导体发热的现象。焦耳定律: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量 , 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 跟电阻成正比 , 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 这就是焦耳定律。(IR tQ)Q=W=UIt根据欧姆定律U =IR,代入可得:Q =IR t8.4电能的获得和传送电源的历史:1) 1800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明了伏打电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电源。2)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发明的热机(蒸汽机和内燃机)。热机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大规模利用动力时代的到来。热机将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内能转化成机械能,它使人类找到了从煤碳、石油等化石能源中获得动力的途径。3) 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规律。这一科学发现给人类带来了大规模获取电能的曙光。电磁感应现象表明: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线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线中会产生电流(称为感应电流),机械能使转化为电能。电站的类型:热电站:在热电站中,发电机由涡轮机驱动,而高温、高压的水蒸气是通过燃煤或燃油加热锅炉中的水获得的。当然,燃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废气。核电站:现代核电站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通过反应堆将核能转化为高温、高压水蒸气的内能,由水蒸气推动涡轮机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转动发电。因此不会造成废气污染。如果海洋中的核燃料一旦开发利用,至少可用上千亿年。水电站:水电站中,发电机由水轮机驱动,而高速的水流是由大坝前后巨大的落差产生的。风力发电站:风力发电由风轮直接驱动小型发电机,因此单个风力发电机提供的电能有限,所以它们必须成群工作。电能的输送和分配:电能的一个优点是便于转化。电能的另一个优点是便于输送和分配,它不需要车装船运就能风雨无阻地通过输电线路送到千家万户。电能只要通过高压输电线路,就能从发电站输向远处。拓展:为什么远距离输电必须用高压?这是由于电流的热效应,远距离输电时在导线上的电能损耗非常可观。怎样减少这种损耗呢?由焦耳定律Q=IRt可知: 导线的发热损耗跟电阻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输电导线的电阻一般是确定的,只能通过减小电流才能减少发热损耗。因为发电站的输出功率是一定的,它等于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乘积,即P=UI,所以要减小输出电流,必须升高输出电压。如果电压变为原来的 100 倍,导线上损耗的功率只有原来的万分之一,所以只要将电压升得足够高,导线上的损耗就会很小。如何变压,并将高压电送入普通百姓家中?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造的变压器解决了这一难题。发电站的升压变压器可将交流电压升高至几十万伏的高压,然后通过高压输电线路送至远方的用电区。到了用电区,先在一次高压变电所用变压器将电压降至110千伏,再由二次高压变电所的变压器降至10千伏。其中一部分送到需要高压的工厂,另一部分送到低压变电所再降到380伏或220伏,供一般用户使用。8.5磁场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永磁体: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都能长久地保留磁性,它们都是永磁体。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拓展: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磁北极和磁南极),将磁体水平悬挂起来,当它静止时,指北的一端称为磁北极(N极),指南的一端称为磁南极(S极)。将一块磁体分成若干块小磁体,发现不论分成多少块,每一块小磁体均有两个磁极。磁极的特性:同名磁极之间相互排斥,异名磁极之间相互吸引。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磁场: 我们把磁体周围存在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称为磁场。磁感线:磁场中一条条带箭头的假想曲线。NB: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N极出来,由S极进入磁体。事实上,磁体的内部也存在磁感线,而且内部的磁感线是从S极到N极,与磁体外部的磁感线连在一起,构成封闭曲线。磁感线上任意一点的磁场方向就是小磁针在该处 N 极所指的方向。(32) (33)地磁场: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S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称为地磁场。电流的磁效应: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电流的磁效应证明了电和磁之间存在着联系。电流磁效应特点:实验表明,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感线都在与导线垂直的各个平面上,是以导线为圆心的许多同心圆。当导线中的电流方向改变后,周围的磁场方向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把用导线绕成的螺旋形线圈称为螺线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