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导学案_第1页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导学案_第2页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导学案_第3页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导学案_第4页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导学案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导学案专题六、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考纲点击】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3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构建知识体系】,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运动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典例1,、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1下列有关图示四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沉积岩侵入岩变质岩岩浆ABCD2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中,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12ABCD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貌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形态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岩层较老,两翼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3/12岩层较新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内力作用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4/12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图示,典例2,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典例3,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ABCD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5/122下列关于图中岩石形成早晚的判断,正确的是AG晚于BBA早于DCB晚于DDC早于F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F层B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C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地向下打井开采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作用因素作用过程对地貌的影响流水作用侵蚀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6/12沉积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风力作用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典例4,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太姥山属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是地质时期由岩浆上升冷凝而成的花岗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而形成,花岗岩球状形态是其典型的地貌特征。图甲为“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观图”,图乙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67题。,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7/126形成图甲山体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地壳上升运动B流水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7形成图乙岩石球状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火山活动D风力侵蚀作用特别提示1河流平直,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河流弯曲,则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2风向的判定,典例5,“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8/12考点四地质剖面图的判读,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缩小的程度。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石;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有无侵入岩,是什么时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如图,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如图,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如图,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12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如图,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图,3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若没有等高线,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一般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典例6,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13题。,1关于图示地区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A处岩石与处岩石相接触,使处岩石变质B处岩石因高温高压而形成C处岩石埋藏较浅,易变质D处岩石具有气孔构造2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是A褶皱的形成晚于断层的形成B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C沉积物的形成早于喷出岩的形成D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的形成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0/123关于图示地区地形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甲处是风力侵蚀形成的谷B乙处是堆积作用形成的山C丙处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谷D丁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山巩固练习下面的左图为“某地岩层与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方框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侵蚀物、沉积物,箭头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12题。,1右图所示甲、乙、丙、丁中,代表岩浆岩的是A甲B乙C丙D丁2形成左图所示地下洞穴的地质作用主要属于ABCD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读图完成35题。,3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物质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4这些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12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5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升高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6、读图,回答12题。,1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苏湘滇新桂内蒙古ABCD2图中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图1为“某大洋海岸大陆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丙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回答78题。,7下图中能反映图2地层剖面的示意图是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2/12,8若丙地区终年受西风控制,则关于甲、乙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