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doc_第1页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doc_第2页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doc_第3页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doc_第4页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摘要】本文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优势及合理运用两个方面,着重探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在实践运用中所应避免的问题。【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 整合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界定,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保证训练学生具备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人文性”则要求语文教学在增加学生文化积累、形成健康人格方面发挥作用。语文是民族精神的纽带,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的实践对象不应仅局限于书本,而应让学生接触多样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机会。由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就应运而生了。借助图形、动画、影像、声音、网络的多媒体及网络教学,以其崭新的面目,强大的优势走入了语文课堂,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魅力。语文学科也以极大的热情、极高的期望值接纳了这位时代的宠儿。信息技术辅助手段一走入语文教学的视野,就吸引了众多语文教师的目光,包括笔者在内,都情不自禁地想说一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最爱你的人是我!勿庸置疑,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是实现语文课程新理念、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笔者是一位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近年来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实践,感受颇深:一、便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氛围,外化文字内涵的意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特定的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人们的某种情绪或情趣。比如商业街的热闹、繁华、缤纷的色彩等,可以引发人们购物的欲望;博物馆肃穆凝重的气氛,可以使参观者更加聚精会神投入到参观中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出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也是极为必要的。在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借助了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词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在课前,我选择了古代的箫曲,并用动画展示了圆月朦胧、星光闪烁的情景;在教学伊始,就反复播放了孙道临先生的朗读,并同时配以制作的中秋赏月的动画,艺术家抑扬顿挫的朗读加以委婉凄迷的乐声,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许多学生情不自禁的和着音乐的余声,开始小声的读了起来。而当我要求学生出声朗读时,有的学生竟主动要求再放音乐。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不仅完成了计划的学习任务,而且顺利地完成了背诵这首词的任务。许多学生在周记中记叙了他们学习这首词时的美好感受。再者,对于语言文字中的意境,教师一定是比学生早一些体会到,并先于学生受到感染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带着种种体验感受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他们获得体验、获得感动的情境。例如:在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教学中,春雨的描写段,诗般文字中透出了一种朦胧的美:“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啊!教师只让学生说出一个“美”字就算是教会了学生了吗?如果这时学生的耳边有着小雨淅淅沥沥的声音,眼中有着烟雨迷蒙的、春雨如洗的画面,可能带给学生的就是对语言文字中描写的意境的深刻体验与感受。我在教学中就是精心的制作了春雨绵绵的动画配以雨声,由教师做了范读,既而由学生自己和着音乐朗读了春的全文,让学生完全体验春之内涵。二、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给学生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也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认识和体会,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就学生个体而言,其生活空间是相对狭小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构成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网络则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便油然而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发挥网络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如文言文字词就可利用网上资源学生自己解决;没见过沙漠的同学,可通过画面理解说明文向沙漠进军中沙漠的袭击方式;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更是可从多媒体中一览书籍的进展;年代久远的课文,如何才能理解当时的深情,可让影视自己说话,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让学生观看总理的各类纪实材料,自然就被其伟大人格感染。这些资源,在丰富课文内容的同时,也能锻炼、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网络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多么重要的促进作用。三、适于实现学生的交流协作,培养探究、合作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协作探究。由于网络在信息资源共享、生活空间虚拟延伸、人际交流跨越时空并无限延伸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使网络在主动学习、协作探究等方面具备了更多的潜在优势,可以为学生的这种学习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网络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在协作交流的环境中,交流就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基本内容。学生在讨论中互相提供信息,交流思想,共同完成学习过程,并增大、增加了学生的读写量,使学生有足够的言语活动和感性积累,这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如在进行语言活动课时,我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中学生上网的利弊”问题,设计了专门的论坛,鼓励同学们开展网上大讨论,一方观点为“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另一方则为“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同学们在论坛上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浏览其他同学的观点,并有针对性地反驳对方的意见,论坛上新贴不断,热闹非凡。在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之后,我提出了做适当笔记的要求,而后,要求同学们持某一方的观点,写作一篇短文,大多数学生竟然一气而就,在30分钟左右就写成作文片段,而且许多都观点明确,很成章法。另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可以节省传统课堂教学中被浪费的一部分时间,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充实。尤其适合运用网络进行总结归纳复习记忆。因网络信息密度大,转换切割快,重现力强,高度交互,很适合容量大且枯燥乏味的练习指导、辅导测试、总结复习。而且教师的讲解或课件可以重复再现,这也为学生提供了再次重温原教学情景的机会。但是,任何一种手段或方式,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它,我们利用它的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值得商榷之处,过犹不及,这是其一;其二,运用还得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做到恰到好处。相当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课型并未真正把握,虽然课堂上不乏大量的视听材料,学生也能根据老师预先的设计上网查查相关的资料,但有时相当部分学生由于电脑操作的不熟练,拿着鼠标却对不准位置,找不到老师要求查找的内容。于是,网络只成了一个形式而并未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也达不到真正的整合。由此又让老师们不由得感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想说爱你不容易!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呢?我觉得不可时髦化、模式化,而应合理化、实用化。下边以自己的实践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演播系统,进行视听一体的形象化演示型教学,但得适时、适当。 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学习,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可以看出,人类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这充分说明,以人机对话和视听为主要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然而,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的形式来体现,也不是所有的内容用多媒体来教学就一定会比传统的模式来教学更高一筹。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如果能根据课文介绍的云的种类、云的形状、天气情况等显示出不同的画面,特别是由高层云到积雨云的变化,如果能制作成动画流程,把抽象的文字解说变为了直观形象的画面,学生就自然地理解了云的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但是,如果无针对性地展示大量的云彩的图片,似乎意在使学生对“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但其实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仅仅堆砌云的图片,并无助于学生理解“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这个中心内容,相反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如,有的教师上鲁迅的故乡时,先播放费翔的故乡的云,那几乎可以说是牵强附会了。因此,视听材料的运用必须适时、恰当、适合教学目的。绝不可将直观形象的画面和音乐替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而限制学生自身想象力的发挥,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声像材料只是辅助,绝不可用它替代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更不能先入为主地抑制学生的再创造。如果过分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品味、涵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必受到影响,而这是与语文教学目的本身背道而驰的。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量大,重现力强,高度交互进行网络教学,但不可模式化。 多媒体、网络手段引进课堂后,人们发现它的功能远不止仅仅能增添教学的形象性。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网上资源,让文学名著的时代风云直观展现,让思想的犁铧穿透时间的隧道,让无声与有声,具体与抽象,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在转瞬之间随意转换,这就是网络教学。 但是,网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不是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包打天下包治百病的。它代替不了语言文字本身的主观性,代替不了“可意会但不可言传”的多解性,代替不了教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代替不了学生之间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激励感染。同时,人的许多能力是在自由环境下无意识地形成的,教师恰当的手势、表情,惟妙惟肖的描摹,有感情有品味的语言,可以创设和谐多彩的语文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师生感情交流的程度,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网络教学的符号系统,无论声、色何等丰富,也弥补不了这一个性化的教育。比如,网络课件的优点是信息量大,学生能在其中吸取课本上所没有知识,但大容量也有缺点,就是学生看了很多内容,但是不能形成一个体系。学生上课时可能在计算机上阅读了很多有关课文的资料,但这些资料究竟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可能还是不清楚,甚至过大的信息量还有可能冲淡了对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就更得不偿失了。比如一位老师设计的背影网络课件,内容除了作者的资料、背景的介绍、课文的分析、父亲的歌曲、课后的测试等等,还附上国外父亲节的介绍、过父亲节的风俗、父亲节所唱的歌曲等,这些内容虽与课文“赞美父爱”的主题有关,但这类资料大量堆砌,必将冲淡课文所营造的淡淡的哀愁的特定氛围,无益于感悟父子在特定的时期的那种相怜相爱的深厚感情。因此网络教学虽然有许多优点为传统教学所不及,但它决不是万能的,更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所以,教师在运用网络教学时,不是考虑怎样更多地运用网络,而是考虑怎样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配合,相得益彰。如:在教授诗歌时,当然可以用现成的录音资料来给学生示范朗读,但它绝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朗读;可以用让学生观看一些图片、查找一些资料来对诗句进行解释,但诗的意境仍需要学生通过对文字的品读,自己用心去体悟,用语言来描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高欣赏水平。三、合理运用各类课件,教师角色不可异化。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必须借助课件。现在许多课件由计算机专业人士开发制作,他们缺乏一线教师的工作经验,忽略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化,有的就是教材教参或习题集的搬家,而成为一堆语文文献盘片化的资料库。因此要运用所购课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以“直观实用”为标准合理利用。不可硬搬进教室,或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去看资料库,那样达不到培养思维之目的。 最好的方法是一线教师自己编制课件。可运用所购买课件的有用部分,再加进自己设计的内容,适时适当地调用以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们会制课件,会编程。但无论怎么会制课件,语文教师的定位还是语文教师,不是定位在我这堂课用没用电脑,或是我是多么善于制作课件上。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握好分寸,不可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