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生产和成本理论 市场总是由需求和供给这两极构成的 并通过它们的相互作用而达到均衡 本讲从生产者的角度在理论上对供给的形成进行探讨 了解企业最优要素投入组合决策的理论基础 市场向企业传递了市场上需要什么和需要多少的信号 至于具体生产多少 企业应综合考察自己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本 并结合需求状况作出决策 决定产量后 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组织生产以最有效地或者花费成本最小地把这个既定产量生产出来 第六章生产理论第七章成本理论 第六章生产理论 生产理论涉及企业投入转化为产出的全过程 在此过程中 企业面临着两个基本的生产决策 1 如何组织劳动 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 最有效地把既定的产量生产出来 2 如果企业需要扩大生产能力 应该怎样进行规划 本章从生产函数出发 以只包含一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考察企业在短期内的生产规模以及生产的不同阶段 以包含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来考察企业在长期内实现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均衡条件 第一节生产与生产函数第二节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第三节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第四节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第五节规模报酬第六节生产函数的经验估计 第一节生产与生产函数 一 生产与生产要素生产 是指企业把其可以支配的资源 生产要素 转变为物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将投入 Input 转变为产出 Output 的行为或活动 生产要素 劳动 包括企业家才能 土地 资本 二 生产函数 在一定时期内 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生产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生产函数的数学表达式 假定X1 X2 Xn顺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n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Q表示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 则生产函数可表示如下 Q f X1 X2 Xn 若以L表示劳动的投入量 以K表示资本的投入量 则生产函数可写为Q f L K 在理解生产函数时必须注意 1 生产函数反映的是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技术条件的改变必然产生新的生产函数 2 生产函数反映的是某一要素投入组合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产生的最大产出 即假定企业的要素利用率是高效的且是相当稳定的 三 常见的生产函数 1 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 里昂惕夫生产函数 在任何产量水平上 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之比都是固定不变的 两种生产要素完全不可替代 Q min L K 其中 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技术参数 OR代表最小要素组合 2 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由数学家柯布 Cobb 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 Douglas 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 其函数形式为 Q AL k 0 1 0 1Q 产出 L 劳动 K 资本其中 产出的劳动弹性 产出的资本弹性 第二节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短期 ShortRun 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 即至少有一种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 LongRun 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间周期 固定要素与可变要素 固定要素 FixedFactor 或固定投入 FixedInput 生产者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生产要素 可变要素 VariableInput 或可变投入 VariableInput 生产者在短期内可以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生产要素 长期与短期的划分标准 划分标准 是有无固定投入要素 而非具体时间的长短 一定时期内固定要素变动的难易跟企业所属行业的性质紧密相关 因而短期或长期的时间跨度一般取决于企业所属的行业 短期和长期企业增产途径的区别 在短期 因为固定要素 厂房 设备等 无法变动或变动的成本无限大 企业只能通过增加可变要素 工人 原料等 来提高产量 而在长期 企业可以通过扩建厂房 增添设备以更经济有效地增加产量 短期生产函数 在生产函数Q f L K 中 假定K固定不变 则生产函数可写成 Q f L K f L 这是通常采用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形式 它也被称为短期生产函数 一 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根据短期生产函数Q f L 可以得到 劳动的总产量 TotalProductofLabor TPL f L 劳动的平均产量 AverageProductofLabor APL f L L劳动的边际产量 MarginalProductofLabor MPL f L L产出的劳动弹性 总产量 TotalProduct LaborOutputa00b14c210d313e415f516 生产的可行性区域 不可能性区域 边际产量 MarginalProduct LaborMarginalproducta0 b14c26d33e42f51 Labor 产出 边际产出 Labor 注意 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不仅与其本身的投入量有关 还取决于固定要素的投入量 一般情况下 固定要素的数量越多 单位可变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也越多 因而其生产率会更高 表现为边际产量更大 平均产量 AverageProduct LaborAverageproducta0 b14 00c25 00d34 33e43 75f53 20 L1 B C D O O L2 L3 L3 L2 L1 TPL 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 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 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表现为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它们开始都趋于上升 达到最大值后 又趋于下降 对总产量曲线的解释 总产量从原点开始 在0到L1的范围内以递增的速度增加 然后在L1和L3之间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超过L3后 总产量开始下降 这可解释为 起初 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是低效率的 固定要素 资本 太多了 当劳动的投入量从0增加到L1时 产量的增加要比劳动的增加快 即随着劳动和资本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得到改善 劳动的边际产量呈增加趋势 当劳动的投入量超过L1 边际产量呈减少趋势 此时 增加的劳动仍能导致总产量的增加 但增加的量越来越小 当劳动的投入量增加到L3时 总产量达到最大 超过L3 劳动的数量变得过多 总产量下降 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1 1 平均产量曲线上的任一点的值 是总产量曲线上相应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因此 在APL曲线在C点达到最大值 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2 2 边际产量曲线上的任一点的值 是总产量曲线上该点切线的斜率 如果边际产量为正 总产量是增加的 如果边际产量为负 总产量是减少的 当边际产量为零时 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D点 边际产量在L1时为最大 它对应于总产量曲线上的拐点B 在拐点 总产量函数从按递增的速度增加改变为按递减的速度增加 总产量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3 3 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 因为只要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不管边际产量是上升还是下降 平均产量都呈上升趋势 只要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 平均产量就呈下降趋势 二者的交点表现为总产量曲线上的C点 在C点处 总产量曲线的切线与C点与原点的连线重合 二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内容 对只包含一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说 随着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 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 即边际产量 表现出先上升最终下降的规律 成因 在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生产要素之间都存在一个最佳组合比例 是一个经验规律 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一是技术条件不变 二是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变 适用于短期 2 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 其边际产量要依次经过递增 递减乃至为负数等几个阶段 这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不矛盾 该规律强调的是边际报酬最终要呈递减趋势 三 生产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O L2 AP始终上升 MP始终大于AP 在此阶段只要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产量就会增加 理性的生产者不会停留在此阶段 第二阶段 L2 L3 起点在AP与MP相交处 终点在MP与横轴的相交处 理性的生产者会停留在这一阶段 第三阶段 L3右边 AP继续下降 MP降为负值 总产量下降 理性的生产者会通过减少可变要素的投入来增加产量 L1 B C D O O L2 L3 L3 L2 L1 四 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优利用 在生产的第二阶段 为实现最大利润 企业应该投入多少可变要素 劳动力 由于涉及利润 因此要对使用生产要素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和比较 需要首先弄清两个概念 1 边际收益产品 或边际产量收入 2 边际要素成本 或边际支出 边际收益产品 MRP marginalrevenueproduct 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获得的产品销售收入增加量 它等于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MP乘以相应的边际收益 MRP TR L MP MR问题 为什么要引入边际收益产品这一概念 之前对生产要素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它的实物生产率 要素的边际产量 表示要素生产产品的能力 为了便于和成本比较 必须把投入 产出的实物关系转换为经济关系 所以需要研究生产要素提供收益的能力 边际要素成本 MRC marginalresourcecost 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导致的总成本增加量 它等于总成本增加量除以投入要素的增加量 MRCx TC X X是要素X的增加量 TC是总成本的增加量 假定要素X的价格Px保持不变 其他生产要素的数量和价格也固定不变 则边际要素成本等于不变的要素价格 单一可变要素最优利用的条件 MRP MRC只要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大于其边际要素成本 增加它的投入就可以扩大利润量 从而应该继续投入该生产要素 如果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小于其边际要素成本 则增加它的使用量会减少利润总量 因而企业不应继续投入该生产要素 Case6 1 假定某印染厂进行来料加工 其产量随工人人数的变化而变化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方程表示 Q 98L 3L2 这里 Q为每天的产量 L为每天雇用的工人人数 又假定成品布不论生产多少 都能按每米20元的价格出售 工人每天的工资均为40元 而且工人是该厂唯一的可变投入要素 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变化忽略不计 问该厂为谋求利润最大 每天应雇用多少工人 解 因成品布不论生产多少 都可按每米20元的价格出售 所以边际收入 MR 为20元 成品布的边际产量为 MPL dQ dL d 98L 3L2 dL 98 6L则MRPL MR MPL 20 98 6L MRC PL 40当MRPL MRC时 L 16 第三节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在生产理论中 通常以包含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来考察企业在长期内的生产问题 包含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Q f L K L 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 K 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 Q 产量 一 等产量线 等产量线 isoquantCurve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所有数量组合 等产量线的特点 1 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越低 反之越高 2 同一平面上 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互不相交 3 等产量线凸向原点 4 从原点出发的射线代表两种要素投入比例不变的所有组合方式 等产量曲线反映了企业生产特定的产量 可以使用不同的要素组合 也就是说 两种要素能够彼此替换 这就给出了企业进行生产决策的可行性空间 企业可以多用自己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 而少用自己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 二 边际技术替代率 MarginalRateofTechnicalSubstitution 1 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 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可以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产品产量劳动力投入量资本投入量10038100461006410083 2 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 如果以MRTS代表边际技术替代率 则劳动代替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 MRTSLK K L MPL MPK P 89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3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内容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 当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连续增加时 该种生产要素所能够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理由 以劳动替代资本为例 随着劳动投入的不断增加 劳动的边际产量是逐渐下降的 同时 随着资本数量的逐渐减少 资本的边际产量逐渐增加 由此可见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由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使得向右下方倾斜的等产量线必然凸向原点 4 生产要素替代的两种极端情形 完全替代完全不可替代 教材90 91页 第四节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在生产要素能够相互替代的情况下 企业有无数要素投入组合可供选择 那么 究竟哪个投入组合是企业应加以选择的最优组合呢 本节先介绍等成本线的概念 接着综合利用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找出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 然后检验这个最优组合是否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 一 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 isocostlines 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生产者花费一定的成本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的数量组合的轨迹 成本方程 C L r KC 成本 劳动价格 r 资本价格 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上点的含义 等成本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在企业的成本支出和要素价格既定的情况下 两种生产要素购买量的一种组合 等成本线右上方的任何一点所表示的要素组合 均表示在现有成本支出下无法实现 等成本线左下方的任何一点表示的要素组合 在现有成本水平下能够实现 但用于购买要素的资金仍有盈余 二 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企业在决定生产要素的投入时 会遇到两种情况 一种是目标产量已定 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组织要素投入以使生产该既定产量花费的成本最小 即最小成本原则 另一种是企业的成本给定 任务是组织要素投入 在既定的成本下得到最大的产量 即最大产量原则 一 最小成本原则下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几何表示 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 一 最小成本原则下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均衡条件 MRTSLK r同样可以写成 MRTSLK MPL MPk r进一步可以写成 MPL MPK r经济含义 在既定产量条件下要想实现最小成本 必须使每一元钱雇用的劳动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等于每一元钱租入的资本所带来的边际产量 二 最大产量原则下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几何表示 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 二 最大产量原则下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 与最小成本原则下各投入要素之间应满足的数量条件相同 MPL MPK r经济含义 在既定成本条件下要想实现最大产量 必须使每一元钱雇用的劳动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等于每一元钱租入的资本所带来的边际产量 三 利润最大化 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企业必须控制其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使每一种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都等于使用该种要素所花费的边际要素成本 假设企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可变要素进行生产 则它实现利润最大的条件是 MRPL MRCL MRPK MRCK MPL MR w MPk MR r MPL w MPk r 1 MR 要实现利润最大化 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一定要是成本最小或产量最大原则下的最优投入组合 但是 最小成本原则或最大产量原则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并不意味着利润一定达到最大 这是因为利润极大化不仅要求MPL w MPk r 还要求它们等于边际收益的倒数1 MR 所以 最小成本原则或最大产量原则仅是获得最大利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应用 用投入要素最优组合原理指导裁员决策 企业有时会碰到需要裁员的情况 特别是当国民经济不景气 需求不足 企业需要减产时 企业通过裁员 可以降低成本 扭亏为盈 从事生产的员工往往不止一种 每种员工应当各裁减多少 一种办法是主观判断 譬如说 每种员工都按同一比例 如20 来裁减 这显然是武断的 不科学的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运用投入要素最优组合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 就需要比较每种员工每多投入一元人工费用所能增加的产量MPL PL 当增加员工时 应当优先增加MPL PL最大的那种员工 当裁减员工时 应当优先裁减MPL PL最小的那种员工 如果各种员工的MPL PL值相等 说明此时各种员工之间的比例达到了最优 举例 某企业的产品 长期销路不好 今打算减产3000件 每月 并裁减相应的员工 以节省开支 共有6名员工承担该产品的生产任务 A B是高级工 C D E F是初级工 他们每月的生产力 边际产量 和工资如右表 请问如何做出裁员决策 减产3000件 月 从表上看 可有两个方案 一是裁去一名高级工 二是裁去两名初级工 哪个方案更优 根据最优组合原理 要比较两种工人每投入一元人工费用所能带来的产量的增加 MPL PL A B为1 0 C D E F为0 75 即初级工的值较低 故裁两名初级工的方案是最优的 验证如下 裁去一名高级工 可节省成本3000元 裁去两名初级工可节省成本4000元 可见 两个方案都能减产3000件 但第二个方案能节省更多成本 故为最优方案 第五节规模报酬 ReturntoScale 分析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化与随之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常以企业全部生产要素的同比例变化来表示企业生产规模的改变 规模报酬变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生产规模的改变所引起的产量变化 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规模报酬递减 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规模报酬不变 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的原因 规模报酬递增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 规模报酬递减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内在不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内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引起的该企业生产成本下降的情况 内在不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时引起的企业的成本上升的现象 内在经济存在的原因 规模扩大可以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实现专业化 使分工更精细 提高管理效率 对副产品加以利用 以更有利的价格进行原材料采购和销售产品 内在不经济的原因 生产规模过大 会引起 管理效率降低要素价格和销售费用增加 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外在经济是指由于企业所属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引起的该企业生产成本下降的情况 而外在不经济是指一个行业生产规模过大时引起的企业的成本上升的现象 产生外在经济的原因 个别企业可以从整个行业的扩大中得到更加方便的交通辅助设施 更多的信息和更好的人才等 产生外在不经济的原因 一个行业过大会使各个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 各个企业为了争夺生产要素与产品销售市场 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 此外 也会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交通紧张 个别企业要为此承担更高的代价 六 生产函数的经验估计 一 生产函数经验估计的方法与步骤1 收集数据2 数据处理3 分析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4 设计回归方程5 检验回归方程 二 几种常用的经验生产函数1 三次方程生产函数Q a bKL cK2L dKL2 eK3L fKL3a b c d e f都是大于零的参数 这种生产函数具有普遍性 它既体现了任一要素的边际产量同时取决于资本和劳动这一重要特点 又反映了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先递增后递减的性质 2 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 AK L 性质 1 它的对数形式是线性方程 2 生产要素的边际量也同时取决于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 和实际生产的表现相吻合 3 分别是K L的产量弹性 4 能够直接判断规模报酬的性质 K L都扩大h倍 即有 Q h AK L 则 1规模报酬递增 1规模报酬不变 1规模报酬递减 3 固定比例生产函数 里昂惕夫生产函数 Q min K L 和 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技术系数它只适用于采用一种固定生产方法的场合 因而在实际分析中运用较少 第七章成本分析 生产理论揭示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 解决了企业应该怎样组织生产的问题 本章讨论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企业要决定最佳的产量 生产多少 必须经过充分的成本分析 本章假定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 即假定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第一节管理决策中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第二节成本函数分析第三节学习曲线第四节损益平衡分析与经营杠杆率第五节成本函数的经验估计 第一节管理决策中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Cost 是指生产资源因用于某一特定用途而放弃的 在其他可供替代的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入 在西方经济学中 企业的生产成本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 机会成本概念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 企业在对其资源配置和使用方式进行选择时 不能只考虑到当前所获收益的大小 而且必须考虑做此选择时将会损失的收益的大小 各种经济资源的用途多种多样 选择其一必须同时放弃其他用途 放弃的收益也应视为成本 企业只有将资源配置到最有利的用途上 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 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 ExplicitCost 企业为取得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而发生的实际支出 包括工资 水电费 材料费用 中间产品费用和资产的租金等 包含在会计成本之中 隐性成本 ImplicitCost 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使用的自有要素的价值 这种价值由机会成本衡量 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 增量成本 incrementalcost 是指一项经营管理决策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它既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变动成本 沉没成本 sunkcost 是指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费用 它是非相关成本 不列入决策考虑因素 成本函数表示产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它是在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短期成本函数 Short runCostFunction 考察企业在短期 即存在固定生产要素 的成本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长期成本函数 Long runCostFunction 考察企业在长期 即不存在固定生产要素 的成本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第二节成本函数分析 一 短期成本函数分析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在短期 企业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固定不变 无论期间企业是否生产 也不管其生产多少 发生在这些固定要素上的支出都不可变动 这种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成本称为固定成本 FixedCost 变动成本 VariableCost 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它是企业在可变要素上的支出 短期成本函数 已知短期生产函数为 Q f L K 其中K为常数 则企业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所对应的短期总成本 Shorttotalcost 为 STC L Q r K其中 为劳动价格 r为资本价格则 可变成本为 L Q 固定成本为 r K 短期成本的分类 总固定成本TFC rK总可变成本TVC L Q TVC Q 总成本TC TFC TVC平均固定成本AFC TFC Q平均可变成本AVC TVC Q平均成本AC TC Q AFC AVC边际成本MC dTC dQ 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形状 TFC是一条水平线 它表示在短期内无论产量如何变化 总固定成本是不变的 TVC是一条由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TVC在A 点前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在A 点后以递增的速度增加 TC是一条与TVC形状完全相同的曲线 只是比TVC高TFC 这是因为TC TFC TVC TC由二者垂直相加而得到 短期单位成本曲线的形状 AF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它表示AFC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AVC AC和MC都呈U型 即它们都表现出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先降后升的特征 AC AVC与MC曲线的关系 在C点 TC曲线的切线的斜率与C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相等 而在C点之前 连线的斜率大于切线的斜率 在C点之后 切线的斜率大于连线的斜率 表现在图上 AC和MC曲线在AC曲线的最低点C 点相交 AC MC 在C 点之前 AC MC 在C 点之后 AC MC 同理 MC一定通过AVC曲线的最低点B AC与AVC之间的距离等于AFC 由于AFC不断递减 所以AC与AVC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 二 长期成本函数 在长期 企业不存在任何固定要素 因而也不存在长期固定成本 长期成本包括长期总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 企业在长期内在各种产量水平下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小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函数 LTC LTC Q 规模报酬与长期总成本曲线 如果规模报酬递增 投入的增加就会慢于产量的增加 由于投入要素的价格不变 因此总成本的增加就会慢于产量的增加 如下图所示 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形状与生产的规模报酬密切相关 规模报酬递增与LTC曲线的形状 规模报酬递减与LTC曲线的形状 规模报酬不变与LTC曲线的形状 O 投入量 K L Q Q C LTC O 如果规模报酬递增 总成本就会按递减的速度增加 如果规模报酬递减 总成本就会按递增的速度增加 规模报酬不变意味着总成本与产量同步变化 LTC曲线的一般形状 由于许多企业的生产过程都有这样的特点 首先是规模报酬递增 然后是递减 在这种情况下 LTC曲线的形状先按递减的速度增加 然后按递增的速度增加 如下图所示 常见的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形状 长期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函数LAC表示企业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总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可以写为 LAC Q LTC Q Q长期边际成本LMC表示在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 LMC Q dLTC Q dQ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推导 LAC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通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 EconomyofScale 是指产量的增长率大于成本增长率的情况 如产量增加2倍 成本只增加1 5倍 规模不经济 DiseconomyofScale 则指产量增长率小于成本增长率 由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都是由企业变动生产规模所引起的 所以又被称为规模内在经济和规模内在不经济 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的关系 规模经济与我们前面介绍的规模报酬概念有紧密的联系 规模报酬递增表现为产量增加的速度大于投入要素增加的速度 在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 这会导致LAC下降 出现规模经济 反之 规模报酬递减将引起规模不经济 而规模报酬不变时 若要素价格不变 则LAC保持不变 则既不存在规模经济 也不存在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的区别 但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递增 或规模不经济与规模报酬递减 并不等价 因为 规模报酬要求投入要素同时按相同的比例增加 而规模经济则允许企业在改变产量水平时改变投入要素组合的比例 规模报酬指的是生产函数的一种特性 因此隐含有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假设 而规模经济则没有这一假设 关于范围经济 许多企业并不仅仅生产一种产品 而是同时进行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 企业通常在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拥有技术和成本的优势 包括资源和信息的共享 联合市场计划 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统一经营管理等 包括副产品 如果多种产品的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这些产品成本更低 就可以认为存在范围经济 反之就是范围不经济 第三节学习曲线 上一节把企业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归因于规模报酬递增 前提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可随产量的增长而变动 但是 如果企业的生产规模并未发生变化 而其平均生产成本却长时期地连续下降 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原因 1 工人对设备和生产技术有一个学习与熟悉的过程 2 企业的产品设计 生产工艺 生产组织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完善 3 企业的协作者和企业合作的时间越长 协作就越可能及时 有效 学习曲线描绘了企业平均生产成本随累积产出的上升而下降的关系 例 某经营业务的产出与成本数据如下表 706050403020100 50100150200250 累计产量某经营业务的经验曲线 单位成本 第四节损益平衡分析与经营杠杆率 一 损益平衡分析 breakevenanalysis 又叫量本利分析法 二 经营杠杆率 rateofoperatingleverage 一 损益平衡分析 其核心是寻找盈亏平衡点 即确定能使企业盈亏平衡的产量 在这个产量水平上 总收入 TR 等于总成本 TC TR TCP Q FC VC FC AVC QQ0 FC P AVC 案例 某旅行社经营某旅游景点的旅游业务 往返需要十天 由旅行社负责提供交通食宿费用 往返一次所需成本数据如下 问 1 如果向每个旅客收费600元 至少有多少旅客才能保本 如果收费700元 至少有多少旅客才能保本 2 如果旅行社往返一次的目标利润为1000元 定价600元 至少有多少旅客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利润 如定价700元 至少有多少旅客 3 如每人收费600元 预期旅客人数为50人 那么旅行社往返一次的利润是多少 如每人收费700元 预期旅客人数为40人 那么往返一次的利润是多少 二 经营杠杆率 1 经营杠杆率指企业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比率 它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中使用固定要素代替可变要素的程度 2 经营杠杆率测定度 DOL degreeofoperatingleverage 指产品销售量的变化百分比所导致的利润额的变动百分比 用公式表示为 DOL Q Q Q Q 又 Q P AVC FC Q P AVC DOL Q P AVC Q P AVC FC 3 企业资本越密集 DOL越大 见教材P122 第五节成本函数的估计 企业在进行长短期决策时 要作定量分析 成本函数是十分重要的 成本数据的收集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由于估计成本主要是为了未来的决策 需要考虑机会成本 但可收集的数据往往是会计成本 是一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 一 短期成本函数估计 时间序列回归法 一 成本计量与数据收集1 成本性质的确定与计量2 成本的时差调整3 观察期的进度 一 短期成本函数估计 二 短期成本函数的经验模型1 三次函数 S型曲线 方程 VC aQ bQ2 cQ3AVC VC Q a bQ bQ2MC dVC dQ a 2bQ 3cQ22 线性成本曲线函数方程 VC a bQAVC VC Q a Q bMC dVC dQ b 一 短期成本函数估计 三 企业多元化经营决策企业多元化经营 指企业向本行业以外发展 实现跨行业经营的过程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形式 横向多元化 产品 市场 纵向多元化 多向多元化 技术 营销 资源 综合多元化 资金 人才 信用 整合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原因 1 分散风险 2 挖掘企业内部资源潜力 3 实现规模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解除租赁车辆合同范本
- 正规房屋租赁合同书样本2篇
- 质量管理概论题目及答案
- 旅游服务合同书
- 金融科技支付服务在新消费模式中的应用
- 初三二模数学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山东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试题及答案
- CN120190493A 一种印刷包装用激光切割装置 (山东艾泰龙印刷有限公司)
- 2025年四年级美术试卷及答案
- CN120111445B 一种基于无监督哈希学习的无人集群协同感知方法及系统 (南京亚兴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泵与风机课堂版
- GB/T 8572-2010复混肥料中总氮含量的测定蒸馏后滴定法
- GB/T 26121-2010可曲挠橡胶接头
- 校本课程讲座课件
- 人教版(2019)必修三 Unit 3 Diverse Cultures Listening and Talking课件
- 四川省眉山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幼小可爱卡通家长会通用
- 中西医治疗高血压课件
- TOP100经典绘本课件-《大卫上学去》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朝花夕拾》
- 菌种购入、使用、销毁记录表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