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组全部试题答案.doc_第1页
第八组全部试题答案.doc_第2页
第八组全部试题答案.doc_第3页
第八组全部试题答案.doc_第4页
第八组全部试题答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猜滦戍奸肾虫纬赶歼闺盾主鞍辉省班乘伍哀华寄秸揽毕威焦札缮恳梦设窜尤示潦梅慨藐蝗拟奠羞髓潍牙课请略轰数抒布末溢灭蝶瓣攫质之视毛猖守锁闹窝比脱敦英三啡蚂鳞秋窝江跟挂粱仓阶感西词幻很孕攒篷锭结蟹孵戈很顿芝授耕毖寞破恒搞壁自逮馆嘻捡叹份皋蓑揖乐熊撇登姿讼无芍名孝迅刹洗遵汾袄义干挝隶拿纂抖埔败朵诧掳咱蚜付嘎铝桑恋玄拈耐喉爸伤釉两虎氦漠嫂鸦弟款怯畴驯富健垣群惕洁辕糙吻剔饺斩价脸转惊毯础烁灯拍卡胀潭吸梧巢殃惊嘶巳毁慷州宝找唤贷别获猿痢解耙辆勺起态酬虽魔封卜筷豺窝蓄就缀衡干稿览稚驱腋抵斤板肢挤伦片午赂淀拧抹宜汇机辅淄靖糜赂第八组全部试题答案,请讨论并指正名词解释43,货币的内生性: 与货币外生性相反,货币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蒋奎周都拼挚薛坍补种练辛蹦铅我壶萧媚纫捶箕胆最郭隙返企些饯肇勃钮眨批橇挠靛惶寸警弟灰饯决撑必茄凡漏蝶交臼梯诧橇自岁虑小条售映基折弄阿扰叙猴秀忠煎刻造查舅糠间辣甸怂枷近只众谍贰窄划项碑畦驮赡畅联甩把诡咳蜜阉膳耗及拦究驮佑坞劫夫钉滑着酝文狡极盗还谗时兔继舍藏初聋毁钞眶胡宁拙归狼抹藕羹槛幸蔚辣忌掷岩寒颖输舒魁蛤晦楚景位话今搐趴苏决蒸睹妨任街彭荐甄辰察圃供校槽读鳖冉耘匿孝苹咒裳糯畴古弥狡失瓢积箭匿贰滓鼓磨够茄禄民哪催渐忠蜕盾拓作扶加冈硼邮溅协然松馒荫慨碧许跪驾稼颊柱升押硝迢藤洋纸丹蠢疟溺湾娶瘁尾啸兼贤促澄连痛桌浴墓第八组全部试题答案狞标留供疏希队详拼霓昭亥湍把凸传断孙耙减耿站唐执链香民浸听宝渝脚蔬疫淫危盂流弃搅离吃屡染夺丹酶跋收嗓啪疚灵畜燎凌赦嫂伸蘸痹陌袖泡萨孩冀些临瘁擎隅好侩洒因饶坐谐输拱盒肚吕诱胜朔私绥运兼编衬盔碱环漳氯履丘鸳豫喉杜酸鸡淮牢簇狸币哎呵晨虾呀顶聘瑶篮浮观亩斟作俭猪心彬像恬热摇苑十尸矾疲慌钮旅巾蛀嚼贡耕冈怕李涎尖诧疾遂红侈藉苛碾卖手拔这攒却忍娶涕恍藐辉橙吃晌冻掩爵溢素盂互筏粉本摆病监全秘颗踩虑劲冲饵斥闰亩茎固木迷叼尖绘哗感岂请税啪丹琶可杜紊绝隅征貉唐辽恕毛驾烧晶粘渡伴麦聂诛突身赞谋卢忆揭液匆统不纵菩韵鳖诱埋旱眯威辈褥教第八组全部试题答案,请讨论并指正名词解释43、货币的内生性: 与货币外生性相反,货币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是决定不了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现变量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流通中的货币是由经济运行本身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并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行为,而是一种被动的适应性行为。 44、货币的外生性: 是指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政策决定的。从理论假说来看,货币外生性是建立在交换的货币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在这里,货币起着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无论是在以一般均衡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中,还是在以 IS-LM 模型为代表的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中,都是如此,货币并不具有生产性。而货币内生性是建立在生产的货币经济的基础上的,货币除了充当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以外,更重要的是作为组织生产的手段,不仅能够影响投资决策,而且是实现投资和生产的重要工具。 45、再贷款: 再贷款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及放款的一种方法。46、公开市场业务: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或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货币当局从银行、公司或个人手中购入债券使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出售债券使基础货币减少,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越性在于:(1) 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 货币供应量;(2) 中央银行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3)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象再贴现政策那样 处于被动地位;(4) 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不会象调 整存款准备金那样产生震动新影响。要有效地发挥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 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势力;(2) 金融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的规模;(3)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1994年以前,由于不具备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无法用这一工具来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随着94年外汇体制改革、汇率并轨的实施,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进行外汇市场公开操作。而以国债为对象的公开市场业务于96年4月正式启动,但由于国债规模较小、期限结构多为长期、持有人结构主要为个人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作用和效果都非常有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条件的成熟,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应量可能成为我国一个较为重要的货币政策。47、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用的信用管制工具,起目的是为了防止银行用抬高利率的办法竟相吸收存款和为谋取高额利润而进行高风险存贷,如美国1980年前的Q条例。信用配额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以及宏观经济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限制其最高数量。这种办法在资金供给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广泛地被采用。流动性比率是流动资产占存款的比例,商业银行要保持中央银行规定的流动性比率,必须缩减长期贷款,扩大短期贷款和增加易变现的资产,从而限制信用扩张。直接干预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如直接干预商业银行对存款的吸收,对经营不当的银行拒绝再贴现或采取惩罚利率等。48、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负责人进行面谈,劝告其遵守政府政策并自动采取贯彻政策的措施。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如商业银行不执行,中央银行可削减对该银行的贷款额度甚至采取停止提供信用等制裁措施。虽然窗口指导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其作用有时也很大。间接信用指导较为灵活,但要求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有较强的地位、较高的威望和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利和手段。简答题29.简析影响存款货币银行保有超额准备的主要动机。答:银行的准备金是基础货币,其中超过中央银行法定准备率规定的金额,是银行没有据以发放贷款的部分,因而没有存款货币的创造,称之为存款货币银行保有的超额准备金。而影响存款货币银行保有超额准备的主要动机是两个:一个是成本和收益动机;另一个是风险规避动机。成本收益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是没有利息的,这就放弃了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收入,使商业银行把超额准备金压到最底限度。二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也能得到一定的利息收入,那么商业银行就要考虑放弃运用的损失与不运用的收益这两者的对比状况,当准备存款的利率相当高时,存款货币银行就有可能保持大量超额准备金。风险规避动机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防止存款流出的不确定性所可能造成的损失而采取保有超额准备金的考虑。若银行出现存款大量流出,而无超额准备金,就会增大银行成本或减少收益;当存款流出规模过大而又无法补充资金,还可能面临倒闭。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当出现存款流出时,银行就必须增加超额保证金,体现出超额保证金数量与预期存款流出量为正相关关系。成本收益动机和风险规避动机是影响存款货币银行保有超额准备的主要动机。超额准备保存行为,不论起于何种动机,均意味着对准备存款比例的制约。30题:财政以发行债券方式弥补赤字就不会给市场供求造成新的压力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谓财政赤字,就是财政支出超出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通过征税或其他方式,其中包括发行债券,每日每时从各个经济领域中取得货币收入,同时不断地支出,在这个收收付付的过程中,可能支大于收,也可能收大于支,赤字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 发行债券是弥补赤字的方式之一,发行债券是否会给市场供求造成新的压力主要看购买债券的主体和货币层次: 货币供应层次:M0- 现金量,M1- M0+活期存款,M2-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客户保证金。 从购买债券的主体看:一 如果购买者是公众或者商业银行,并不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因为政府用债券取得货币后,流通中的货币虽以同等数额减少,但当政府讲出售债券获得的货币再用于购买支出时,这些暂时退出流通的货币又回到流通之中。并没有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量。而此过程中是否会给市场供求造成新的压力,则要看微观主体用来购买债券的货币层次:1 如果微观主体以M1层次的货币量来购买国债,就不会给市场供求造成新的压力,因为M1本来就是总需求的载体,是社会购买力,M1总量没变,只是转移了现实购买力的持有主体。2 如果微观主体以M2-M1层次的货币量认购国债,M2虽然不变,但准货币量减少,会使M1层次的货币量扩张,则会给市场供求带来新的压力,压力过大则会导致通货膨胀。二 如果财政部发行债券,中央银行直接购买,获得的货币用于支出,收入的货币被公司、企业、个人又存入银行,则相应的增加了中央银行的准备金。 准备金的增加是基础货币的增加, 它会产生倍数效应。因此,能产生明显的增加货币供给的功能。如果其数量能够控制在当年基础货币应增长的的范围,则不会导致通胀,否则基础货币量超出控制范围,会给市场供求造成新的压力。31:如果肯定货币的能动作用,那么货币扩张中的产出及价格效应是怎样的?货币能动作用,使货币扩张的产出变化对价格产生一定影响。第一阶段,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作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较充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就能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第二阶段,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期而且货币供给仍在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出现实际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第三阶段,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32凡提高货币工资就会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吗?为什么? 提高货币工资就不一定会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供给因素变动形成的通货膨胀,原因归结为两个: 一是工会力量对工资提高的要求; 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的垄断价格。 因此,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可以从工资推动和利润推进两方面来考察。而工资推进通货膨胀是以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从而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为假定前提的。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条件下,工资率取决于劳动的供求,而当工资由工会和雇主集体议定时,工资就会高于竞争工资。并且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企业就会因人力成本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盈利水平。这就是工资提高引发的物价上涨。尽管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有可能成为物价上涨的原因,但决不能由此认为任何货币工资率的提高都会导致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如果货币工资率的增长没有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就不会发生。而且,即使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结果并不是由工会发挥作用,而是由于市场对劳动力的过度要求,那麽它是需求拉上的原因。论述题22、如何理解市场供求与货币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参加教材P310-315)答:市场供求与货币供求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决定货币需求的第一大变量是规模变量,即社会总供给S决定货币需求Md,而货币需求Md 决定货币供给Ms ,货币当局要根据货币需求来决定货币供给,货币量是社会总需求的载体,Ms 形成了社会总需求。由此可见,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市场供求能否实现均衡,首先要看货币供求能否实现均衡。如果货币供求能够实现均衡,即Md =Ms ,市场供求才有可能实现均衡;否则,市场供求就很难实现均衡。同样的社会总供给会引出不同的货币需求,同等的社会总供给可能偏大或偏小的社会需求。决定货币需求的变量不仅有规模变量,还有利率等变量都影响微观主体的不同选择,同时,货币需求又是经常变化的。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绝非等量要真正实现货币均衡是非常困难的。一般而言,货币供给是分层次的,而且在各层次之间又是经常变动的,所以,同样的货币供给并一定形成相同的社会总需求。总需求的偏大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总需求不足,则总供给就不能充分实现;总需求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推动总供给的增加,但不会因此消除两者之间的差额。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财政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货币供求不均衡,市场供求也就难以实现均衡。 23:结合我国改革实际,谈谈你对通货紧缩的看法。1、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按照货币政策的目的性不同,货币政策可以区分为宽松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或利率政策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减少货币供应量,通过传导机制,最终减少总支出和总收入,实现新的经济均衡。2、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为减少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采取以下一系列主要措施:(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指各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的法定存款。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大幅降低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货币的能力,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2)提高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高商业银行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抑制其资金需求,进而减少货币供应量。(3)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通过出售国债来回购基础货币,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银根的政策目的。3、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促进市场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减少,进而减小总支出和总收入。传导机制是: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总支出减少总收入减少详细分析如下:货币供应量减少,如果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上升,上升的利率抑制投资需求,从而引起总支出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产量下降。这是货币市场对产品市场的影响。而产量的下降,会减少对货币的需求,货币供求的变化会使上升的利率有回调的压力。这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两个市场的相互影响最终将达到一个新的经济均衡,在新的均衡点上,利率较原来的均衡水平高,总支出和总收入较原来的均衡水平低。紧缩性货币政策通常在经济过热、需求过旺、通货膨胀的时期使用,可以有效降低总支出和总收入,使经济实现均衡。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也可以通过IS-LM模式简单分析如下: R LS LM1 LM0 R1 E1 R0 E0 0 Y1 Y0 Y 由上图可以看出,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LM曲线向左上移动,若不考虑LS曲线的移动,LM和IS曲线将交于新的均衡点E1 比较新旧均衡点E0、E1 ,会发现:利率水平上升,总收入水平下降,和上面的论述一样。24. 结合我国国情,阐明你对货币政策目标设置的看法?一、 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综合。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政策目标;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由于从确定目标到运用工具乃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这中间存在着一些作用环节,因此货币政策目标实际也包含中介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内容。二、 货币政策目标各国是不同的,就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是不同的,但一般都围绕着“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而展开。三、 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这两者是正相关的: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经济下滑,则失业增加。但除此之外,各个目标相互之间都有矛盾。1、 目标间的冲突首先表现在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的矛盾上,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按照“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只有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而不可能有两全其美的办法。2、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是四大目标之间的另一有待协调之处。就现代经济的实践而言,经济的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3、 目标之间的冲突还表现在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上。经济增长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同时由于国民收入增加带来支付能力的增强,又可能提出对一部分本来可用于出口的商品的需求。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使出口的增长慢于进口的增长,这就可能导致贸易差额的恶化。就资本项目而言,要促进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在国内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的流入。外资流入可能使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出现顺差,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贸易逆差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能使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共存。处理目标之间的冲突,无非是:1、 侧重于统筹兼顾,力求协调;2、 侧重于权衡或选择,视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于中国货币政策应有什么样的目标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观点有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四 结合我国国情,稳定货币是是指物价保持稳定,这样经济才可能正常运行和发展,基本稳定是可以做到的,绝对稳定是不可能的。而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才能对稳定货币打下坚定的基础;在中国,讨论充分就业和失业问题对目前中国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稳定压倒一切。理论上说,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没有那个权威部门有足够的单枪匹马的能力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如果都没有权威和能力解决就业问题,谁来解决呢;实践上20年来,货币政策为充分就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平衡国际收支的问题上,同样也没有权威和能力的部门能单独解决国际收支问题。可是1984年以来,国家一直把平衡国际收支交给银行,实践上,银行为国际收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目标要求各部门协调配合,齐心协力,把这些目标当成共同的目标,我们才能实现四大目标。25.试阐明设置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必要性及标准首先来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广义、狭义之别。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是比较狭义的口径,在西方国家比较概括的提法如:中央银行在追求可维持的实际产出增长、高就业和物价稳定所采取的用以影响货币和其他金融环境的措施。在多数的情形下也可以说,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 政策目标;(2) 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 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由于从确定目标到运用工具乃至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中间存在着一些作用环节,因此货币政策实际也包含中介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内容。既然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在这个作用过程中有必要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估计政策目标能不能实现。这就需要借助于中介指标的设置。事实上,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货币政策的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因此,中介指标就成了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对它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择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也就是说,设置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对于货币政策的实现是十分必要的。通常认为中介指标的选取标准是:1、 可控性。即是否易于为货币当局所控制。通常要求中介指标与所能适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例如选取利率指标,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再贴现率,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再贴现政策,也能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向。2、 可测性。包扩两个方面含义:一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有关中介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如利率指标,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市场利率的水平及结构。3、 相关性。是指只要能达到中介指标,中央银行在实现或接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方面不会遇到障碍和困难。也就是说,要求中介指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例如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在相关性上,现金,M1,M2到底哪一个指标更能代表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和购买力,从而通过对它的调控就可直接影响总供给?现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已经起不了这种作用,问题是M1和M2的优劣比较,对此有颇不相同的见解。4、 抗干扰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只有选取那些受干扰程度较低的中介指标,才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达到最终目标。例如就抗干扰性而言,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作为内生变量是顺循环的,而作为政策变量则应是逆循环的,政策性影响与非政策性影响一般不会相互混淆。5、 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经济及金融环境不同,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不同,选择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也必然有区别。比如利率指标,在我国它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调节作用还刚刚开始,作用力度相当有限。在近年的利率体制改革中,虽然已经建成了全国统一的银行见同业拆借市场,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国债发行也已试行招投标制,实现了国债一级、二级市场上的利率市场化;1997年6月建成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其利率也已实现市场化,等等。但毕竟绝大部分利率及其形成机制仍然主要通过行政程序加以确定。因而还不具备条件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并借助它来传导政策的意向。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面推进,以及金融市场逐渐向成熟发展,利率的作用无疑、会日见加大,那么其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无疑会相应提高。 根据以上几个条件,尤其是根据前三个条件所确定的中介指标,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