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辨证分型之现状.doc_第1页
脑梗塞辨证分型之现状.doc_第2页
脑梗塞辨证分型之现状.doc_第3页
脑梗塞辨证分型之现状.doc_第4页
脑梗塞辨证分型之现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脑梗塞辨证分型之现状6甘肃中医2005年第18卷第3期脑梗塞辨证分型之现状程率芳,郦永平(1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2z,南京210029)摘要:综述脑梗塞中医辨证分型之混乱现状,并对其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其原因有二:四诊信息缺乏一个客观,规范的量化指标;现代检测指标与中风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缺乏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脑梗塞中医证型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使之有一个综合,精确,特异的指标,以利于中医的更好发展.关键词:脑梗塞;证型;综述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852(2005)03000602脑梗塞(CI),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梗塞及脑栓塞,属中医中风范畴.脑梗塞证型的分类繁多,仅公认的标准就有两个:一是国家行业标准,将脑梗塞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风痰瘀血闭阻经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火上扰清窍,痰湿蒙蔽心神,痰热内闭心包,元气败脱心神散乱9个证型;二是全国脑病专业委员会诊断标准,将脑梗塞分为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现代医家在临床上对本病进行辨证时,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蔡氏将通过CT确诊的106例脑梗塞病人分作3型: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型(62例),痰热内蕴痰浊阻络型(16例),气虚血瘀络脉不合型(28例).梁氏等口对本病进行气虚证,阴虚阳亢证,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的量化诊断与高血压,高血糖,血流变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是相关不显着.汪氏将82例本病分为肝阳上亢(34例),痰湿内蕴(28例),肝肾阴虚(19例),气血两虚(1例).陈氏4】对67例脑梗塞病人进行辨证,分为气虚血瘀(29例),气虚痰瘀(18例),阴虚风动(14例),气虚水寒(6例).骆氏则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将本病分为肝阳上暴,阳气脱绝,气虚血瘀,阳明腑实,肝肾亏损5型辨证施治.陈氏.将本病分为风邪中络,痰浊上泛,肝阳上亢,阴虚风动,气虚血瘀,肾虚精亏6型辨治.李氏】则将该病125例患者分为肾虚血瘀(15例),肝风内动(68例),气虚血瘀(21例),痰瘀互结(21例)4型辨证施治.胡氏8将115例脑梗塞患者分为痰热腑实(26例),风火上炎(18例),阴虚风动(15例),气虚血瘀(56例)进行辨治.赵氏则对本病进行分期辨证施治,将42例病人分为急性期,风痰阻络(9例),阴虚阳亢(23例),阳亢痰热(6例),肝风痰湿(4例);恢复期,气虚血瘀(15例),肝阳上亢(13例),肝肾亏损(8例),痰浊上泛(4例),元气虚衰(2例)辨证治疗.刘氏.叼也将本病分期辨治.128例患者分为急性期,风痰阻络(46例),阴虚阳亢(11例),阳亢痰热(62例),肝风痰湿(9例);恢复期,气虚血瘀(38例),肝阳上亢(56例),肝肾亏损(21例),痰浊上泛(9例),元气虚衰(4例).王氏将本病分为风痰阻络,阴虚阳亢,气虚血瘀,痰蒙清窍4型辨治.乔氏1刁将85例患者辨证为气虚血瘀(28例),阴虚阳亢(32例),痰湿阻络(18例),风动痰火上扰(7例)4型.狄氏1将56例脑梗塞患者分为瘀血(24例),肝阳上亢(26例),痰浊蒙窍(6例)3型辨证.孙氏则将本病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风痰瘀血痹阻经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3型辨治.吴氏3则将142例中风患者分为肝阳暴张(24例),痰热蒙窍(21例),痰湿风闭(11例),气虚血瘀(48例),痰瘀阻络(19例),肝肾亏虚(12例),元气败脱(7例)7型辨证施治.<中医急症医学一中风将本病分为痰热瘀血内闭清窍,痰湿蒙塞清窍,元气败脱神明散乱,风火上扰清窍,肝阳暴亢风火上扰,风痰瘀血痹阻经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气虚血瘀8型辨证.程氏旧将中风患者分为肝阳上亢痰火阻络,气虚血瘀瘀血阻络,风痰瘀血痹阻经络,痰湿蒙塞清窍4型辨治.方氏等I刀主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将852例急性中风患者分为阴虚血瘀(71例),痰热血瘀(730例),气虚血瘀(51例)辨治.孙氏将130例中风患者分为阴虚阳亢腑气不通(44例),气虚血瘀经脉失养(9例),阴虚血瘀经脉阻滞(18例),阳虚血瘀经脉失养(30例),阴阳两虚血瘀络阻(29例)5型辨证.张氏将本病分为肝阳上亢,痰湿瘀阻,气虚血瘀,肝肾阴虚4型辨治.路氏踟将200例中风病人分为脉虚邪中(40例),气虚血瘀(46例),阴虚阳亢(76例),痰浊瘀阻(38例)4型辨治.李氏将38例中风中经络分为肝肾阴虚风阳(痰)上扰(24例),络脉空虚风邪入中(14例)2型辨治.高氏则将本病分为风痰瘀血痹阻经络,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痰湿蒙塞心神,痰热内闭清窍,元气败脱心神散乱8型辨证.李氏则将夏永潮治疗中风的经验总结为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痰瘀血痹阻经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风火上扰清窍5型进行辨证.刘氏则将中风分为痰浊阻络,脉络空虚风邪入中,气虚血滞瘀阻脉络,肝阳上亢(甘肃中医2005年第18卷第3期7脉络瘀阻4型辨治.黄氏将本病分为痰热闭阻,气虚血瘀,肝阳上亢脉络瘀阻,肝肾阴虚4型辨证.王氏将中风分为肝风上扰,痰热内闭,肝肾阴虚,气虚血瘀4型辨治.武氏力将本病分为肝阳上亢,痰热腑实,气虚血瘀,肝肾阴虚4型辨证.徐氏踟将本病中经络分为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5型,中脏腑分为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蒙窍,元气败脱4型辨治,效果显着.李氏则将本病分为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5型辨证王氏跏把中风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风痰瘀血痹阻经络,阳明腑实,气虚血瘀兼风邪入中,阴虚风动5型辨证.而王氏等则将中风分为风痰瘀血,痹阻经络,风痰上扰,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6型辨治.综合分析上述31篇文献,就可发现脑梗塞辨证分型及具体证型表述方式的混乱.脑梗塞中医辨证以分为4种证型进行辨证的机率最高,共有13篇文献(41.94%),其次为5证6篇(19.35%),3证4篇(12.90%),而2证,6证,7证,8证,9证出现的机率较低.证型的表述方式达到了惊人的66种.这其中绝大部分名称虽异,但本质实则一样.如肝阳上亢,肝阳暴亢,肝阳上暴,肝阳暴张.大量文献资料研究表明中风的发生机理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风,痰,瘀几个方面.中风的辨证分型与其病机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然而造成目前中医界中风辨证分型混乱不堪的局面,大致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四诊信息的判断分析主要以人为因素为主,缺乏一个客观,规范的量化指标.这就使临床医生很难把握一个合适的度的标准,导致了临床上中风的辨证分型虽然大致不超出国家行业标准和全国脑病专业委员会规定的诊断标准,但具体来看,却是证型各异,非常不利于学术交流和中医学的发展.现代检测指标与中风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缺乏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从现代医学发展来看,中医的现代化也必然离不开现代的一些理化检验,这些检验指标对中医证型的具体量化还是很有帮助的.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对现代检测指标的误用,滥用.具体于中风来说,这种现象不但不能帮助中风证型的规范化,反而导致了更加混乱的局面.所以规范中风的辨证分型,我们首先应该量化四诊信息并统一现代检测指标与中风证型之间的关系,使之有一个综合,精确,特异的指标,以利于中医的更好发展.参考文献1蔡苏芹.辨证治疗脑梗塞106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17(3):1932粱宝华,孟索眉.急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某些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1998,21(3):533汪朝艳.脑梗塞,脑溢血中医辨证分型与CT,MRI病灶的关系【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1):294陈永祥.脑梗塞后遗偏瘫67例辨证分型探讨【J】.贵州中医学院,2001,23(2):165骆-路明.中风中医辨证施治【J】.四川中医,2003,21(1):206陈丽英,李青.缺血性中风的分期辨治【J】.陕西中医函授,2001(6):197李宗伟.中医辨证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125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02,17(2):318胡庆全.脑梗塞中医证型与微循环关系研究【J】.中成药,2001,5(4):3069赵钦波.分期辨治急性脑梗塞42例临床小结【J】.中医急症,1994(7):4010刘家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128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2):8211王体华.辨证分型治疗缺血性中风52例【J】.江苏中医药,2002,23(3):1712乔宦琏.辨证分型治疗中风85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4,(4):1413狄道明,狄政莉.辨证治疗中风56例【J】.陕西中医,2001,22(8):45714孙中林.百家园【J】.安徽中医杂志,2002,14(1):7315吴清儒.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142例【J】.陕西中医,2001,22(8):45416程运友.辨证论治合脉络宁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1997(6):217方之勇,熊功臣.辨证治疗急性中风852例【J】.陕西中医,1995,16(3):11018孙中林.辨证治疗中风病130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1995,18(2):4919张燕秋.辨证治疗中风病46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1(4):920路翠云.200例中风(脑缺血)中医治疗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2001,2(4):1521李余荣.中风38例辨证论治小结【J】.中华医学丛刊杂志,2002,2(10):6522高颖.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J】.中国临床医生,2001,29(3):923李文富.夏永潮主任医师辨治中风病的临床经验【J】.四川中医,2001,19(6):424刘万森.中风证治4则【J】.江西中医学院,2000,12(2):5325黄仕和.辨证治疗中风128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5(增刊):4126王济普,杨京华.辨证治疗中风418例体会【J】.中医函授杂志,1994(2):4427武继涛.缺血性中风辨证施治思路新探【J】.中医药学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