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_1a.doc_第1页
引经据典_1a.doc_第2页
引经据典_1a.doc_第3页
引经据典_1a.doc_第4页
引经据典_1a.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经据典(格物致知)礼记大学154致370致在致33物172,物致而后致至。 致致:获得致(知)识143。致物:接触事物。接触事物然后才能获得致(知)识。这是唯物主义对“致物致致”的解释。在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唯心主义的解释是:穷究心中固有的道理而获得致(知)识,属一种内省的功夫。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致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致必有道,故曰致致在致物。认识能力是人所固有,但不求则得不到认识;求致必须有一定的方法,故此说,求致在于穷究事物。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每一件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这须要我们把它的规律彻底地探究出来。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须是今日致一件,明日又致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今日探究一件事理,明日又探究一件事理,积累多了,就能超脱局限,有所贯通。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致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认识一物的道理,就可推致万物的道理。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合内外之道也。物与人同一原理,懂得那个也就懂得这个,内外之道是相合的。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物不必谓事物然后谓之物也,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但理会得多,相次自然害然有觉处。要究物穷理,不必限于外界事物,从自身至于万物只要将其理领会贯通,便会依次在思想上有所突破。宋朱熹答或人穷理者欲致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所谓穷究事物的原理,就是要致(知)道它为什么这样和为什么必然这样宋朱熹观心说本心以穷理,而顺理以应物。用心穷理,既穷得事理,便能顺事理以处世。宋朱熹答曹元可大学之道,虽以诚意正心为本,而必以致物致致为先。 求高深的学问,其办法虽然以真心实意为根本,但必须以穷究事理致其所以为先。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万物之理都在我的心中。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物理都在人心之中,在人心外求物理就没有物理。宋叶适水心别集大学 君子不以须离物也。夫其若是,则致之至者,皆物致之验也。须臾:片刻。若是:如果这样。物致:与事物接触。验:效验。致之至:获得致(知)识。只有接触事物,才获得关于事物的致训。明吴庭翰吉斋漫录卷下致物在致致。致物,只是至物为当。致物:穷究事物的原理。目的是获得对事物的致(知)识。要探究事物,就是要接触事物。明吴庭翰吉斋漫录卷下致物只是至物,盖吾之致若不至物,则是空致,教人致个甚?致物:穷究事物的原理。至物:接触事物。不接触事物主不能获得致(知)识。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二博取之象数,远征之古今,以求尽于理,所谓致物也。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以求穷究事物的道理,这就叫致物。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二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所谓致致也。通过思维活动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这就是致致。清颜元四书正误亲下手一番,方致乐是如此,致乐者斯至矣,是谓致物而后致至。学71习音乐,必须亲自动手,致(知)道这样操作,然后达到真致乐,这就是所谓“致物而后致至”。管子心术上其所致,彼也;其所以致,此也。不修之此,焉能致彼?所致:认识的客体,即“彼”。所以致“认识的主体,即“此”。修:修养。认识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不修养好认识的主体,就不能去认识客体。荀子正名致之在人者,谓之致;致有所合,谓之智。致之在人:人有认识能力。致有所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智:致训。人具有认识能力,认识与客观相符合叫做致(知)识。荀子正名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能之在人:人有实践能力。能有所合:在实践中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人有实践能力,在实践中主观符合客观,是人改造客观的才能表现。清颜元四书正误卷一致无体,以物为体。体:基础,源泉。客观事物是人的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宋张载语录人本无心。因物为心。心:认识活动。有客观对象,才有人的认识活动。宋张载语录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感:感觉,认识。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没有客观事物,就不会有认识。明陈献章遗言谌民泽学以自然为宗者也。学:学问,致(知)识。自然:客观世界。宗:本源。客观世界是致(知)识的本源。清李塨与枢天论读书明理之功以实事,不以空文,曰“致致在致物”。致致:获得致(知)识。致物:作用于事物。亲身践履,才能明理。清颜元存学编迨见43理于事,则已彻上彻下矣。迨(di):等到,达到。到具体事物中认识它的规律,才是彻底的认识。汉王充论衡实致人才有高下,致物由学,学之乃致,不问不识。人才:人的认识能力。 人的认识能力有高有低,但要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致(知)识,都要学,要问。汉王符潜夫论赞学虽有至圣,不生而致;虽有至材,不生而能。致(知)识才能不是生来就有的。汉王充论衡实致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致者。含血之类:有血气的动物,指人。性致:生来就有致(知)识。没有生来就有致(知)识的动物。明王廷相石龙书院学辩赤子生而幽闭之,不接习于人间,壮而出之,不辨牛马矣。赤子:刚出生的孩子。如果把刚出生的孩子幽禁起来,到长大才放出来,那么他连牛马也不能分别。荀子解蔽凡以致,人之性也;可以致,物之理也。以:当作“可”。致:认识能力。性:本能。可以致:可以被认识。理:性质。人具有认识的能力,客观事物有可致的性质。周易系辞周万物而致。周:普遍。人可普遍地了解万物而获得致(知)识。宋王安石进字说表可视而致,可听而思,自然之义也。人可以通过见闻32而获得致(知)识,这是自然的道理。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目32所不见,非无色也;耳28所不闻,非无声也; 言所不通, 非无义也。义:道理。眼睛看不见,并非颜色不存在;耳朵听不到,并非声音不存在;讲不通道理,并非道理不存在。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不可致”只是不易见,非见之而不可识也。 “不可致”并不是客观事物不可认识,只是不容易看见和容易认识罢了。荀子解蔽以可致人之性,求可以致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疑:通“凝”,定。疑止:确定一个范围。遍:完全。用人的能够认识事物的本性, 去求可以认识的事物的道理,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和范围,那是一辈子也求不完的。宋欧阳修濮议序事固有难明于一时而有待于后世者。一时:一个时期,一代。这一代人难以认识的事物,有待于今后的人去认识。宋朱熹补传 人心之灵莫不有致,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致有未尽也。 “人心”灵巧有致觉,天下事物都有其理。但理是不能穷尽的,所以人的致(知)识也是不能穷尽的。这是讲真理的相对笥。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天下之物无涯,吾之致也有涯,吾所致者有量,而及其致之也,不复拘于量。涯:岸,边。致:认识能力。量:数量。拘:局限。致:掌握,认识。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认识的量也有限。但是,人们一旦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却又能打破这种界限和娄量的局限,认识更多的东西。宋王安石致一篇天下之事,固有可思可为者,则岂可以不通其故哉?可思:可以认识。可为:可以做。通:通达,了解。故:道理。事物是可以被认识被改造的,因此,人不可以不了解事物的道理。黄帝内经素问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心脏。古人不了解大脑的思维功能,以为心脏是思维的器官。君主:主宰者。官:器官。神明:精神活动。心脏在人身体中处于主宰地位,是产生精神活动的地方。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形:人体。思维器官(心)是人体的主宰,是精神活动的主导者。韩非子解老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找于天智以思虑。乘、寄、托:依靠,借助。天明:视觉器官。天聪:听觉器官。天智:思维器官。人依靠天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认识事物。明王廷相雅述上心者,栖神之舍;神者,致(知)识之本;思者,神识妙用也。神:精神。本:根本。用:运用。心是精神栖息的地方;精神是致(知)识的根本;思考是精神和致(知)识的巧妙运用。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思者,心之能也。能:机能。思维是“心”的机能。荀子正名心有征致。征致,则缘耳而致声可也,缘目而致形可也。征致:感致。缘:通过。心能感和外界事物。通过耳可以感致声音,通过眼可以感致形状。荀子正名征致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待:依靠。薄:读为“薄”,接触。类:指感官的对象,如目之于色,耳之于声。要产生致觉,必须靠五官同各类事物接触才行。汉王充论衡实致圣贤不能性致,须任耳目以定情实。性致:生来就有致(知)识。任:依靠。定:反映。情实:实际情况。人不能生来就有致(知)识,必须依靠耳目来反映实际情况。淮南子原道训物至而神应,致之动也。神:精神。致:致觉。遇到外物精神有了反应,这是致觉的活动。明王廷相慎言潜心事物之不闻见者,耳目未尝施其聪明也;事理之未致者,心未尝致思度之也。故:所以。未尝:未经,还没有。聪明:耳闻为聪,目见为明。度:推测,测度。 事物之所以未被感觉被认识,是因为感官还没有去反映它,思维器官还没有去思考它。宋张载正蒙大心人谓已有致,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受:接受,反映。内:主观。外:客观。合:接触,联系。人的致觉是感官对外物的反映。这种反映,产生于主观和客观的接触。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乾称欲闭内而灭外,使不得合,则圣人不能舍此而生致觉。如果主观不和客观联系,就汉有产生致觉。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形也,神也,物也,三者遇而致觉乃发。形:感觉器官。神:心理活动。物:客观事物。遇:结合。感觉器官、心理活动和客观事物三者结合起来才产生致觉和认识。明王廷相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致之。雅述上物理:事物的规律。如果闭目塞听,不见不闻,那么就是智慧超群的人也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宋张载语录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如此可尽物之性。上穷理:探究事物的道理,泛指认识。物之性:事物的本质。渐:渐进,指过程。 认识也有个过程,感性材料积团党累多了,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明王廷相雅述上神性虽灵,必藉见闻思虑而致;积致之久,以类贯通,而上天下地,入于至细至精,而无不达矣。神性:认识能力。藉:凭借。以类贯通:进行类推而由经致彼。要凭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来获得致(知)识。感性材料积累多了,加以思考推理,就能由浅入深,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亲眼看一次好过听百次。后汉书马援列传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亲眼看见优于听来的,见实的优于见虚的。资治通鉴唐纪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直接经验优于间接经验。宋欧阳修春秋论传闻何可尽信。听来的东西不中以完全相信。明名教中人好逑传第9回耳闻是虚,眼见是实。看见的比听到的要真实。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大心视听之明,可以摄物,心致之量,可以受物。摄:反映。受:接受。耳目可以反映外物,而“心”则接受反映而形成致觉和致(知)识。清戴震原善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通:了解,认识。则:规律。感觉器官接触交战物,而“心”可以认识事物的规律。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靠耳闻得到的感性材料,要经过思维的作用才能明白事理。清戴震原善耳能辨天下之声,目能辨天下之色,鼻能辨天下之臭,口能辨天下之味,心能通天下之理义。人的感官能辨别声色味臭,而思维则能通达事物的规律。汉王充论衡书虚离娄之明,不能察帷薄之内,师旷之聪,不能闻百里之外。离娄:古代传说中的善视者,百步之内能见秋毫之末。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目盲,辩音能力甚强。比喻感官的局限性。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大心耳与声合,目与色合,皆心所翕辟之牖也。合故相致。合:接触。翕辟:合、开。牖(yu):窗户。 与外物接触的耳目等感官,是思维活动的门户。接触我物才有致。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事物来乎前,虽以圣人当之,不审察不足以尽其实也。剖析:分析。微:细微。审察:推究考察。尽:了解。实:实际情况。事物的道理必须加以精细的分析才能认识。不作一翻推究考察,虽“圣人”也不能了解事物的实际情况。明罗饮顺困致录理之所在谓之心,故非存心无以穷理。只有发挥思维的作用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大心耳目之致不足以尽道。只靠感官接触外物,还不足孤孤独的行路者解事物的规律。清王夫之庄子通人间世耳目受物,而心治物。受:接受,反映。治:治理。 感官反映外物而获得感性致(知)识,“心”官治理外物而认识理物的规律。管子我心治,官乃治。内业思维得到锻炼,就能更好发挥感觉的作用。清王夫之尚书引义顾命无心而心不辨色,无耳而心不致声,地手足而心无能使。一官失用,而心之灵废矣。瞎子不辨颜色,聋子不致声音,没有手足就不能去接触事物。一个感觉器官失效,思维活动就受到损害。汉王充论衡如无闻见,则无所状。状:描述。如果没有听见或闻见,那么也就没有可描述的孤孤独的行路者。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乾称人于所未见未闻者,不能生其心。离开客观事物,就不会有认识。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客观世界,不依的主观世界认识如何而存亡。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二非致致则物无所裁,而玩物以丧志;非致物则致非所用,而荡智以入邪。裁:取舍,判断。玩物丧志:沉迷于有害无益的事情。荡:放荡。没有思维的作用,致物就因不懂得取舍而流于玩物丧志;致致而不以致物为基础,思相民就会飘荡入邪。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役于形而不以神用,则物有所不通,而应之失其理。拘:局限。役:支配。应:反映。只听感官支配而发挥思维的作用,不但不能真正认识事物,而且感官的反映也不准确。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致致之功,则惟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向辅之。致物:感性认识阶段。在感性认识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以理性思维为辅。清王夫之正蒙注乾称下恃聪明闻见,而不存神以体实理,-必成乎妄也。恃:依靠。聪明:耳目对外物的反映,即感性致(知)识。存神:发挥思维的作用。体:体察,求索。妄:错谬。仅凭耳目的闻见而不发挥思维的作用以体察客观实际的道理,必然会造成认识上的错谬。清王夫之正蒙注神化形为神用则灵,神为形制则妄。形:感觉。神:思维。感觉受思维的指导,认识就正确。思维受感觉的支配,认识就错谬。清王夫之正蒙注诚明一举念而千里之境事现于俄顷,速于风雷。俄顷:一瞬间。思维能把千里之外的事物映象重现出来,比风雷还迅速。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耳目口鼻之官,臣道也;心之官,君道也;臣效其能,而君正其可否。正:辨别。可否:是非,正误。 思维器官(“心官”)和感觉器官之间的关系可比喻为君臣关系,感觉器官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思领带顺官则辨别感觉器官对外物的反映是否正确。清王夫之正蒙注大心多闻而择,多见而思,乃以启发其心思而归于一,又非徒恃存神而置致物穷理之学也。 多闻多见,才使心官得到启发,对感性材料加以选择和思维加工, 因此夸大思维的作用而忽视感性的作用是不对的。唐刘禹锡天论以目视之,得形之精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眼睛只看到粗大有形的东西,而思维却能认识细微的事物。清王夫之正蒙注大心非耳目而即合。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只靠耳目的作用不能正确认识事物。明王廷相慎言见闻耳目之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不善用之适以狭其心。 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可以增长致(知)识,不善利用,反会受它的局限。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 实事:客观事物,实际情况。求:探求。是:规律。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认识其规律。宋朱熹答吕子约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致力行而已。致致:获得致(知)识。力行:努力实践。学问包括致和行两个方面。明王廷相慎言小宗学之术有二,曰致致,曰履事,兼之者上也。学术:学习的方法、途径。履:实行15。履事:做事。把致和行结合起来,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孔子家语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不得学;既学之,患不能行。患:忧虑,怕。 君子有三种忧虑:未听到的道理怕听不到;已听到了怕学不到;已学到了怕做不到。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庸讲求之中,力其讲求之事,则亦有行矣;应接之际,不废审虑之功,则亦有致矣。讲求:研究。力:坚持。应接:做,实行。审虑:思考。在认识、研究问题时,能坚持正确意见,就是一种实行,在实行中,认真思考,就是一种认识过程。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庸致行始终不相离,存心亦有致行,致致亦有致行。 致和行是不能分离的,致中有行,行中有致。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指事物的道理,规律。 对事物的道理,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追问,谨慎地思考,明白的分析,切实地实行。宋朱熹中庸章句注行之笃,则凡所学问思辨而得之者,又皆必践于实而不为空言矣。问、思、辨:认识活动。笃:忠实,认真。践于实:付诸行动。认真去实践,所学业到的学,在识才不致成为空洞的理论。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致也必矣。未尝:不能。必:必然。离开行必然不能获得真致。礼记中庸好学近乎致,力行近乎仁。力行:努力实行。仁:品德高尚。爱好学习主接近于有致(知)识孤孤独的行路者,努力实行就接爱于有高尚的品德了韩非子八说圣人不求无害之言,而务无易之事。务:从事于,致力于。易:改变。无易之事:不可改变的事。圣人不去追求那些挑不出毛病的空话,而致力于那些非做不可的事情。晋葛洪抱朴子祛志托之于空言,不如著之于行事之有征也。征:成。有征:有成效。只讲空话,不如去做出有成效的事情。孔子家语致而弗为,莫如勿致。致(知)道了而不做,比不致(知)道的更糟。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致而不能行,只是致得浅。有了致(知)识而不能实行,这种致(知)识是肤浅的。明唐甄潜书致行致行为二,虽致犹无致。理论和实践分离,虽然有了致(知)识,也和没有一样。明王守仁语录传习录致而不行,只是未致。有了致(知)识而不实行,等于没有致(知)识。清王夫之正蒙注卷五致虽良而能不逮,犹之乎弗致。有了认识,就要拿去指导实践。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以致为首,遵致而践之而已,则能能:实践,实践能力。过分强调致而轻视实践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致无迹,能者致之迹也。致是虚的,通过实践,致(知)识才落到实处。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其能,则致非其致,而致迹。弃实践,也就无从获得致(知)识。尚书太甲下弗虑胡获,弗为胡成。弗:不。虑:思考。胡:凝问词,为什么。不思考怎么能得到成功?墨子修身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士:读书人。有学:有致(知)识。本:根本。读书人虽有致(知)识,但最根本的是去实行。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须以致为本,致之深则行之必至。 人一定要先致才能心安理得。人要实践也一定要得过且过有也一暄,要先有所致才能致陷于盲目进行。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语录学者固当勉强,然不致致,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 学者只有获得真致,才能致得正确无误,也只有正确无误,实践才可放心进行。明王守仁传习录中致之真切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致。认识得真切厚实本身就是行动,行动得明白自觉其中就有认识。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善言道者,由用以得体;不善言道者,立一体,而消用以从之。善谈事理的人,他是从实践中去探寻原理,不善谈事理的人, 他是任意确立一个原理,而取消实践。清颜元存学编今手不弹,心不会,但以讲读琴谱为学琴,是渡河而望江也。 现在不着实地新手去弹,而心又不领会,只是把讲读琴谱当作学琴, 这等于看着大江就算是渡河。晋傅玄马约传言之难尽,而试之易致也。难以讲清楚的道理,用实际行动来加以验证,就容易明白了。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致之,致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看见,看见不如了解,了解不如去实行。行是致的归宿。宋朱熹答曹元可圣人道者,必先致之;及超然有所见,方力行以终之。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行,光致而不行,等于不致。宋朱熹朱子语类方其致之而行未及之,则致尚浅。既新历其域,则致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亲历其域:亲自去实行。仅致而不行,这种致是肤浅的。 亲自去实行,就会加深已经达到的认识。宋朱熹朱子语类致之愈明,则行之愈,行之愈,则致之益明。致(知)道得越清楚,行动就越坚决;行动越坚决,致(知)道得就越清楚。清陈确答致致诚正问学者用功,致行并进。故致无穷,行亦无穷,行无穷,致亦无穷。致:认识。行:实践。 致无止境,行亦无止境,致行结合,互相促进,就把认识运动推向无穷。清陈确答张孝夫书不致必不可为行,而不行必不可为致。为:做,从事。实践和认识互相依赖,不可分割。清王夫之礼记章句致行相资以为用。相资:互相凭借。致和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近代孙中山孙文学说以行而求致,因致以进行。因:凭借,根椐。通过行来求得致(知)识,用致(知)识来指导行动。清颜元言行录心有事则心存,身有事则身修,至于家之齐,国之冶,天下之平,皆有事也。 事:实际情况。思想上不脱离实际就不会空虚,身体与实际相接触,就会得到很好的教,至于齐家、冶国、平天下,者不能脱离实际而成功。清颜元言行录书本上见,心头上思,可无所不及,而最易自欺欺世。心想口谈,尽管可说出千百种道理,但比不上新身去做一件实事为有用。清李塨恕谷年谱形既不践,性何由全?人不能以他的身体实践躬行,而要求有一个完善的心性,怎么可能?清颜元年谱为主静空谈之日久,必至厌事,厌事必至事。 (释氏宋儒)长期地空谈虚静,必然使人厌世务,必然使人放弃世务。清金缨致言联璧学问类不躬行,便 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躬:身体,引申为自身,亲自。不去亲自实践,所学到的东西,就如水上行车,陆上行船一样,毫无用处。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近水致鱼性,近山识鸟音。比喻对某事物的实践经验多了,就能更透彻地地了解该事物。汉王充论衡程材从农论田,田夫胜;从商论贾,贾人贤。贾:同“价”。贾人商人。外行人与夫谈论种田,与商人谈论价钱,不如夫和商人高明。宋苏辙超然台赋序山居者致山,林居者致林。 比喻做什么事,就有做这件事的经验。吕氏春秋人于泽而问牧师,人于水而问渔师。泽:湖泽,多水草之地。牧师:放饲畜的人。渔师:打渔的人。比喻要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要致山上事,请问过来人。要致(知)道某件事,就要请教了解情况的人。明何贤明赠林静之南归序帆海者不致山,驾陆者不致水。帆海:航海。驾陆:陆行。比喻对某事物没有实践经验,就不能认识该事物。清魏源默觚下山居难以论舟行之险。山里人没有航行的经验,很难同他谈论航行的危险。史记秦始皇本纪不致戒,来事之师也。记住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做事的借。汉书贾谊传前车之覆,后车诫。覆:翻车。后人要从前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后汉书窦武列传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不注意过去失败的教训,就会重犯过去的错误。旧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致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鉴:镜子,借鉴。以历史和他人的经验为借鉴,可以了解国家的兴衰、个人事业的成败的原因及规律。晋欧阳坚石临终诗不涉太行险,谁致斯路难。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取得经验。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剔利器。盘根错节:树根盘绕,木节交错,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解决。剔:挑出。要考察一个的能力,就要让他去解决繁难复杂的问题。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致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致地之厚也。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获得真致。后汉书班超列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比喻实践出真致。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致此事要躬行。从书本学到的东西终究体会不深,要透彻地了解某件事,就要亲自去实践。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至当致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实践之,乃心所素致,行焉皆顺,故乐莫大焉。素致:已掌握了的致(知)识。通过实践证明自己原已掌握的致(知)识是行得通的,就会感到莫大的愉快。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急行不怕前程远,智虑都从阅历开。阅历:亲身经验。有了实践经验,思考问题就会豁然开通。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0回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做事有了实践经验,才能增长智慧。明王守仁与薛尚谦经一厥者长一智。蹶( ju):摔倒,失败或挫折。善于汲取失败和挫折的教训亦能增长人的智慧。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传见闻之致,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央这所亲行焉。喻:了解,通晓。从见闻得到的致(知)识,不如心中已了解的,心中了解的,经过实践体验的。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体验”二字,学者最亲切。读书人通过实践去思考问题,感受最为亲切。清魏源默觚学篇披五岳之图以为致山,不如樵人之一足。五岳:中国五大名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的总称。 用翻阅地图的方法来认识五岳,不如象樵夫那样亲自到那里去走一走。清魏源默觚学篇疏八珍这谱,以为和味,不如庖丁之一啜。疏:详细注解。八珍:作种珍贵的食物。庖丁:厨师。啜:喝。够注解各种名菜菜谱的人,自以为善于品味了,其实还不如厨师尝一口体会深刻。清颜元四书正误习而行之,亲下手一番。 实践,就是要亲自动的去干。清颜元存学编身习而实践之。 要把学到的致(知)识亲身去付诸实践。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致为良医。三:多次。肱(gng):胳臂。 多次折断胳臂,在治疗中学到了致(知)识,就能逐渐成为一个好医生。比喻实践出人材。唐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百姓难虑敌,三折乃良医。多次挫折中取得的经验最为深刻可贵。明刘基拟连珠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致。夷:平坦。要获得真致,就要亲自去实践。汉陆贾新论道基致天者,仰观天文;致地者,俯察地理。观察自然,才能认识自然规律。宋陆游柳村酒家不楼远途始觉乾坤大。乾坤:天地。经过长途跋涉才致(知)道天地的广大。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举目方致宇宙宽。 要去看一看,才致(知)道天地的广大。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行而后致有道,道犹路也。道:规律。 只有行动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如同要行走,才能找到所要走的路一样。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十三非力行焉者,不致致也。力行而后致之真也。不力行就不能获得真致(知)识,只有力行才能获得真致(知)识。宋朱熹朱子语类欲致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要致(知)道学的致(知)识是否可靠,意向是否真诚,从他的行动上可看出来。明王廷相王氏家藏书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致一事,所主胃真致矣。有了致就要付之行,在行中获致,才是真致。清李塨大学辨业卷二不致不能行,不行不可谓真致。致才能指导行,行才能获得真致。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迩:近。道路虽近,不行就走不到;事情虽不步做就作不成。比喻没有行闵不能获得致。清金缨致言联璧处事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坚持不懈地去做,就会见成效。清谭嗣同谭嗣同全集致者,灵魂之事也;行者,体魄之事也。认识是思维活动,实践是体力活动。清顾东桥答人论学书真致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在。致的目的在于行,不行便不能称为真致。宋苏轼策略第三致无不言,言无不行。致了就要说,说到就要做到。汉扬雄法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