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读(一单元 上课用)-ppt_第1页
孟子选读(一单元 上课用)-ppt_第2页
孟子选读(一单元 上课用)-ppt_第3页
孟子选读(一单元 上课用)-ppt_第4页
孟子选读(一单元 上课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战国时代前770 前476和前475 前221诗的时代进入了理性散文的时代 要想著书立说 成为哲人 就生在先秦 要想激扬文字 成为诗雄 就活在盛唐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 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 主要有 论语 老子 和 墨子 多为语录体 语言简朴 警策 第二阶段 战国中叶 主要有 孟子 庄子 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题论文过渡 论点明确 说理透彻 层次清楚 文辞生动 第三阶段 战国末年 主要有 荀子 韩非子 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长篇专论 逻辑严密 结构缜密 文辞富赡 论语 如饭 最宜滋养 孟子 如药 最宜祓弊 孟子 选读 在中国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 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 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 与儒学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 孔孟 孟子本人也被尊为 亚圣 孟子 孟子 约公元前372 前289年 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 名轲 字子舆 邹 今山东邹县 人 幼年丧父 靠母亲抚育成人 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 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 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曾游说齐 宋 滕 魏等国 但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 均不被采纳 六十多岁回家乡 聚众讲学 与弟子著书 遂成 孟子 孟子 孟子 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 政治活动 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 与 论语 同是语录体散文 但与 论语 相比 它篇幅较长 内容也更具体 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 比喻准确形象 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 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善辩 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孟子回答说 我岂好辩哉 不得已也 汉代赵岐 孟子题辞 说 孟子长于譬喻 辞不迫切 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在 十批判书 中说 孟文的犀利 庄文的恣肆 荀文的浑厚 韩文的峻峭 单拿文章来讲 实在各有千秋 孟子的思想 1 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2 仁政 王道 3 性善论 人性本善4 后天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修养至关重要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而又有发展 他生活地诸侯互相攻伐 无义战 的时代 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 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 发展了 民本 思想 明确提出 民为贵 君为轻 政治上主张实行 王道 仁政 反对 霸道 暴政 劝统治者重视人民 安定人民 少收赋税 减轻刑罚 使百姓 不饥不寒 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 根本行不通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 性善论 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他说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还说 恻隐之心 仁也 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 礼也 是非之心 智也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 给与 我也 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 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 认为 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要求人们反躬自求 养浩然之气 做到 舍生取义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整体感知 王好战 请以战喻 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王何必曰利 孟子的义利观 民为贵 孟子的民本思想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孟子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的思想 人和 反求诸己 推己及人 注重和睦团结的思想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集义养气的学说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 孟子的四端学说 第一课 王好战 请以战喻 第一则 寡人之于国也 所用譬喻 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 那么他的理想政治 仁政 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 农 保护鱼类 渔 按时砍伐 林 不可胜食 不可胜用 鼓励养蚕 纺 繁兴六畜 牧 生产粮食 农 兴办教育 教 保民 教民 王道之始 王道之成 孟子的论证方法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政治策略与邻国之政不用心 本体 五十步笑百步 喻体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本体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喻体 狗彘食人食 贵族 涂有饿莩 百姓 1 比喻论证2 对比论证 善辩 齐乞何能有妾妻 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他对孟子所举事例提出了质疑 那么孟子所举事例是否果如黄药师所言不合情理呢 本文为何能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一是齐人坟场 乞 与妻妾面前 骄 的行为对比 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 通过对比 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 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 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二是妻妾与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 是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 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寓意 齐人有一妻一妾 讽刺官场中那种不顾礼义廉耻 以卑鄙的手段钻营富贵利达的人 揭露他们丑恶的灵魂 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 却诙谐 有趣而意味深长 形成语言风趣幽默 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 孟子的寓言故事通过设喻 对比 夸张等手法 机智风趣地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 丑陋的现象做了含蓄地揭露 批评 通过想像将生活中的问题的情状与特征夸大 以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危害 月攘一鸡 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 持 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 的观点 以此讽喻明知重赋是害民之举 却借口不肯废除的做法 战国时期 诸侯们 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 在春秋三百年里 战伐侵功不可胜数 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 仅大规模的战争即达222次 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卒40万 所到之处 杀人盈城 尸骨遍野 头颅成山 血流成河 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杀害战俘的行为 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私怨 使两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 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 春秋无义战 连年的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 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背景 面对这样的局面 圣人之心在滴血 在那个强者争霸 弱者受苦 生灵涂炭的年代里 孟子心痛得四处奔走呼唤 他在列国间疲惫地奔波 马不停蹄从一个国家奔向另一个国家宣传他的仁政主张 他想用他的仁政 开明政治 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 本文就是记录了他不远千里来进谏梁襄王的情况 孟子见梁襄王 1 文章开头 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 因为靠近他 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 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表现在问话的突然 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再者他也是一个嗜杀人者 3 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 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 仁政 思想 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 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 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孟子以 禾苗 喻百姓 以 雨露 喻君恩 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 仁政 的好处 而 水之就下 就更是表明了实行 仁政 的效果之显著 孟子见梁襄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施行仁政 反对暴力 枯苗浡然 引领而望用喻水之就下 民之归附 行仁政的结果 整体感知本课所选三则文章 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 利 的看法的 孟子对 利 是极端厌恶的 极力主张 先义而后利 重义轻利 二 王何必曰利 学习选文第一则 1 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2 说出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A 通过反面分析 利 的坏处 弑君犯上B 通过正面阐述 义 的好处 孝亲忠君首尾呼应 突出立场 义先于利总结 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 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 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 先义后利 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追求利与取义到底会有何影响呢 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 追名逐利国破家亡 手足情深父慈子孝君臣一体 躬行仁义称霸天下 正反对比 怀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 未之有也 反 怀仁义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正 第三则 鸡鸣而起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扬善 逐利 鸡鸣而起 一章也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圣贤之君 舜 杀人魔王 跖 文本感知 孟子为什么说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因为国君可以改立更换 国家也可以重立 只有老百姓是不可动摇的 庶民之上有高高在上的大夫和国君 可是他们存在的最终依据是 得乎丘民 所以 百姓最为重要 齐宣王之问实为咄咄逼人 因为在儒家思想里中 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 孔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而孟子首先做一个界定 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一夫 独夫 而诛杀残暴无道 众叛亲离的独夫的行为不存在弑君的问题 即贼害仁义 丧失民心就可杀 与 民为贵 思想息息相通 诛一夫 的行为 是推翻暴政的行为 孟子认为怎样才可 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仁得天下 不仁则失 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 尔也 统治者想要得天下就要得到民心 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遵守社会公理 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遵守社会公理 就是施行爱民政策 仁爱对待人民 平等对待人民 不搞特权 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 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采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 一 君轻民贵二 君暴民反三 君仁民归 小结 在 君权谁授 的问题上 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 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万章的看法 在禅让制的时代 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 孟子的看法 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 只有上天和下民 老百姓 才有这个权力 善政 与 善教 有什么区别 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民心 得民心之法 善教 民本 仁政 与民同乐 实行仁政 2020 4 15 儒家学者把乐分为两类 一类是先王之乐 也就是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 一类是世俗之乐 孔子等儒家学者认为 先王之乐有助于克己复礼 修身养性或协和社群关系 俗乐的种类异常繁多 其共同本质则是有悖于儒家追求的政教伦理目的 儒家学者认为这种音乐能使听者放荡无节 甚至流于淫滥 所以他们对俗乐的批评不绝于耳 或者一言以蔽之曰 淫 或谓之 乱世之音 等等 但是 上层统治者却往往喜欢俗乐 在孟子和齐宣王这番对话大约一百年之前 魏文侯就说自己听古乐昏昏欲睡 听俗乐却不知疲倦 鼓乐 田猎疾首蹙颚 悲惨图景反面对比鼓乐 田猎欣欣然有喜色 太平景象正面两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对比 揭示是否与民同乐带来的不同的政治效果 作为君王自然希望百姓们能够欣欣然有喜色 能够关心自己爱戴自己 那么王应与民同乐 齐王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孟子的主张 也家一起欣赏才好 那么自然就是与民同乐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2020 4 15 如何理解 贤者而后乐此 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正反对比 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为论据 提出了当政者应 与民同乐 的思想主张 从而又一次教育了梁惠王 孟子的基本思想是 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民同乐 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 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 晏子劝谏的故事 阐明了君王应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的道理 孟子是如何阐述 人和 的重要性的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推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如何做到 人和 人和 的最高境界 天下顺之 何为 得道 何为 失道 孔子曰 道二 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 离娄上 得道者 有仁德 践履仁的国君失道者 没有仁德 背离仁的国君 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 人常爱之 敬人者 人常敬之 自反 反省自己 君子一辈子的忧虑是什么 君子的忧虑在己不在人 君子的忧虑不在遇上横逆之人 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 以为天下人的楷模 并且垂范后世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徒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 论语 爱人不亲 反其仁 治人不治 反其智 礼人不答 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已 统治者要做到 人和 还有什么方法 1 推恩2 发政施仁 制民之产3 治礼义 驱而之善 1 何谓 浩然之气 或 浩然之气 有何特点 至大至刚 塞于天地 配义与道 2 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问题 用原文回答 必有事焉 而勿正 心勿忘 勿助长也 3 揠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 孟子借助这个故事是想要说明浩然之气是靠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 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 因此 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 但也不妄自助长它 本则中所谓的浩然之气 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 践履道义而产生的 对人对已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1 本章关键词是什么 论题是什么 2 何谓大丈夫 用原文回答 3 对于公孙衍和张仪 孟子认为他们称得上 大丈夫 吗 4 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节 它们的共同点在哪儿 孟子列举的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都来自社会底层 都出身贫贱 都经过艰苦磨练 最终都大有作为 成就一番大业 说明了要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