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综合说明1.1项目批复及调整情况 河南省临颍县王岗等(两)个镇土地整理项目,是国家投资重点项目。临颍县国土资源局2005年11月征得临颍县县委、县政府的同意和支持后,于2006年3月向国土资源部提交临颍县土地整理重点项目立项申请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国土资源部审查、批准,项目类型为重点项目。批复的整理项目建设规模为 公顷1297.7公顷(19465.5亩),按每亩1000元标准,投资规模 1946.55 万元。1. 2项目基本特性 项目区属基本农田整理区,本项目类型为国家重点项目,项目性质为土地整理。第二章 项目概况2.1整理区所在县(市)简况本项目区位于河南省临颍县王岗镇和巨陵镇,地处淮河流域冲积平原中部,土地整理项目区内存在较多的废弃沟渠、打谷场、工矿用地和闲散地。另一方面,项目区内土地局部地势低凹不平,影响耕作;项目区内道路分布极不规范;缺少应有的水利设施和生态防护措施,农业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增加,人增地减的矛盾日益突出。临颍是河南省农业大县,人口和土地逆向发展的形势比较严峻。全县2004年耕地面积49800公顷,人口72万人,作为粮食主产区,人均耕地面积仅0.069公顷(1.035亩)。迫于人口压力,群众滥垦土地,盲目开荒,破坏植被;而且缺乏科学种植技术,存在靠天吃饭的思想,广种薄收,造成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不合理利用土地现象普遍存在。 2. 2整理区基本情况 通过对项目区的打谷场、闲散地、沟渠、工矿用地等地类的有效整理,可新增相当数量的耕地;同时进行平整土地、改良土壤、规范交通、完善水利、改善生态环境等工程,有效改善项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必将发挥其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为服务“三农”、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因此,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该土地整理项目。2.3自然条件2.3.1气象临颍县地处中原腹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春两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年均降雨量658.5mm,年均蒸发量1772.8mm,年均日照时数2084.1小时,年均日照率47.1,年平均气温14.5C,无霜期219天,主导风向为北风,次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多偏南风,春冬季多偏北风,最大风速为14米/秒,多年平均风速为2.2米/秒。总的特点是,光热资源充足,能够满足作物生长需要,降水时空分部不均,以干旱为主的灾害性天气经常出现,大气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2.3.2水文临颍县水资源比较丰富,境内为第四系冲洪积松散地层覆盖。项目区属中等富水区,其水资源由地表水(大气降水),地下水(含水层)构成。根据临颍县1971年至2000年的逐年降水量分析,项目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58.5mm,地下水较丰富,埋藏浅,易于开发和补给.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为主,是项目区的主要水源,其次为清漯河侧渗补给.地下含水层为沙土和亚沙土,粘土为隔水层,静水位埋深3-20米,水力坡降为0.34,流速缓慢,单井出水量40-60吨/小时,项目区水质较好,属偏碱性水,矿化度0.9g/L,适宜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地下水流向与地势的坡降基本吻合。2.3.3地质项目区地处黄淮平原,地势较为平坦,项目区内有清漯河穿过地势较低,项目区内耕地因砖瓦窑取土而局部稍有起伏,地貌为河流冲积平原,类型单一,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施工便利。2.3.4地形 项目区所在地的微地形为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较为平坦,地面平均坡度为5。片区相对高差1米左右,片区东部有一片荒草地,地势略高,相对高差3米左右。2.3.5土壤项目区内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砂姜土等。土体深厚,土质较好,土壤PH值7.1-7.5,呈中性微碱性反应,利于多种农作物、林木和其它植物生长。但土壤肥力偏低,普遍氮少磷缺,有机质不足。 2.3.6自然灾害 项目区内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干热风和内涝,其中以旱灾和内涝为重。 3. 4社会经济条件 2004年全县总人口71.977万,其中农业人口60.228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3.7%,城镇化水平很低。2004年,全县国民经济总值11.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96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4.51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8.78%;第二产业产值3.88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3.36%;第三产业产值3.24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7.86%。4. 5农作物种植情况 临颍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另有高梁、红薯、大豆、谷子、绿豆等;经济作物有瓜、芝麻、花生、烟叶、棉花、油菜仔等;果树有枣、杏、桃、梨、苹果、葡萄、石榴等;临颍县农作物品种齐全而生产能力较低,因此,临颍县生物不仅具有资源优势,而且还有较大潜力。2.6整理区基础设施状况2.6.1交通设施 项目区内交通较为便利。片项目区内有临鄢公路贯穿,对外交通便利,项目区内仅有少数田间道路,路面高低不平,而且分布、规格极不规范,不利于项目区田间生产和运输。片项目区,虽有几条田间道路,但路面坑洼不平,总体布局不合理,走向紊乱,需重新规划。2.6.2水利设施 两片项目区均位于清漯河南侧,片项目区内有纵贯项目区东西的排水沟一条,宽约二十米,片内机井12眼,但分布不均,且井深偏小,难以满足大田灌溉,只有4眼机井整理后可以利用。片项目区内有纵贯项目区东西、南北的排水沟各一条,两沟相交,宽五十米左右。清漯河平时水流量小,不能满足项目区引水灌溉需求,另外项目区的灌溉系统不完善,缺少系统的水利基础设施。2.6.3电力设施 项目区附近都有居民点,内部都有电力设施,片区高压线经过水牛宋村,片区高压线经过拐子李、马庙等村都可方便地接入项目区,基本能够满足项目区建设380V电力设施的需要。基本能满足项目区建设的用电要求。2.6.4其他 项目区内尚没有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设施,除少量土地被当地群众开发种植树木或农作物外,其余大部分土地的生态植被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只有零星树木。项目区内,被整治的低产田内无任何其他田间工程,耕地仅有土质田埂,且残缺破损,未经过人工加固。项目区内田块大小不一,形状不规整,道路布局不合理,不宜机械耕作,制约了农业的发展。2.7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297.7公顷。其中农用地1137.6公顷。包括:水浇地819.09,占项目区总面积的63;旱地315.85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24%;菜地3.17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0.24%; 果园63.21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5%;坑塘2.55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0.19%;农村道路8.75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0.67%;沟渠52.63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4.06%;打谷场25.89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1.99%。建设用地4.62公顷。包括:特殊用地1.78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0.14;工矿用地2.84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0.22。该区域地势较为平坦,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为土地整理提供了有利条件,土地整理潜力较大。第三章 设计原则、依据和任务3.1设计原则为了保证规划设计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拟定规划设计原则如下:(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2) 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 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4)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设计方案,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3.2设计依据 3.2.1相关规划及设计临颍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临颍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划水利电力部(1984);临颍县农业、林业、水利、环保、交通等部门专项规划;3.2.2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估报告主要包括二00五年国家投资临颍县王岗等(两)个镇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临颍县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电力等有关单位关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报告。3.2.3行业技术标准(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2)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规程(TD/T1013-2000);(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GB/T15744-1995);(6)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7)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8)公路涵桥设计通用规范(JT/J021-1989)。3.2.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7)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 (8)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 (9)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 (1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国土财200141号)。3.3设计任务(1) 分析项目区基本情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和水资源平衡分析等。(2) 制定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3) 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和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4) 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5) 通过技术和经济论证,确定设计方案。(6) 拟定规划设计方案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第四章 工程布局4.1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4.2基础分析4.2.1水土资源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依据。项目区土壤为褐土,土体深厚,质地适中,水电资源丰富,是粮、棉、油、菜的适宜地。项目实施后,经土壤改良,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根据土地的空间特性、区位因素、土地适宜性、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现代化客观要求,土地整理还是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并根据生态环境的需要,可兼顾安排其他用地。 (1)水资源现状全县年降水量年际间变化较大,年最大降雨量为1238.5mm,年最少降雨量为291.1mm,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根据多年的统计资料,6-9月的年平均降雨量为465.3mm,占全年(年平均)降雨量的70.7,由于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季节变化大,降雨多集中在汛期,原有降雨量直接利用率低。项目区没有调节利用地表水的工程措施。项目区虽有机井,但井太浅,基本报废。经周边地区机井抽水试验,单井出水量40-60吨/小时,地下水埋深4-6米,水量稳定,可以作为节水灌溉用水源。(2)项目区现有水利设施善状况及供需情况项目区现有水利措施,在项目区内分布一些排水沟,现有机井12眼,标准不高,年久失修,基本不能发挥应有功能。区内深50米的机井出水量每眼井40-60吨/小时,水资源主要由地下水、地表水两部分组成。项目区内,虽然清漯河经过,有一定水量,但是水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都不能加以有效利用。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8.5mm,但利用率不高,多形成径流流失。从临颍县水文地质资料分析,项目区内的地下水资源丰富,静水位距地表24米,动水位距地表1620米,水量稳定,蕴藏量大,水质清澈,矿物质含量丰富,适宜于人畜饮用和田间灌溉。以项目区的作物种植按夏粮以小麦为代表,秋粮以玉米为代表,用农作物生产期总灌溉定额进行分析,根据用水定额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385-2004,按50%的灌溉保证率,小麦每年、每公顷种植面积的灌溉定额为1350 m3,玉米每年每公顷种植面积的灌溉定额为900 m3,通常情况下,每公顷耕地一年的灌溉水量约为2250 m3,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9,每公顷每年需地下水2500m3,项目区整理后耕地1181.37公顷,复种指数按1.8计算,每年农田灌溉用水共需265.8万m3。(3)供水平衡分析A、可供水量计算 地下水开采资源评价是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做好井灌区规划的重要依据,针对本项目区地下水的特点采用调节量法计算地下水供水量: W供=hF=0.061181.373.8=269.35(万M3)式中:W供-地下水供水量(万M3); -给水度,取0.16; h-地下水允许变化幅度(m),取3.8米; F-项目区面积(1181.37公顷);地下水资源在补给和消耗的作用下会形成不稳定的天然流场,在雨季时补给量大于消耗量,含水层内储存量增加,水位上升;当旱季时消耗量增加,储存量减少,水位下降。补给和消耗总是这样循环的发展着,这种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年内有雨季和旱季之分,多年之间有丰水年,平水年和干旱年之分,地下水以丰补欠的特点,可以在干旱年适当超采一部分水量,利用丰水年予以补回,特别是农业灌溉,干旱年和丰水年的灌溉用水量相差很大,丰水年时灌溉用水量很少,甚至不用灌溉,从一个周期来看,这段时间内的补给量和消耗量是相等的,基本上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上面公式中的h会随着季节和年度的不同而上升和下降,但在一个周期内其变化幅度是接近持平的,即在其变化幅度内不会因抽取地下水而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B、需水量计算 作物灌溉定额的确定 参照项目涉及村目前种植制度和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小麦和玉米两种典型作物来确定灌溉定额。 根据河南省冬小麦需水等值线图及灌溉分区评价的研究和河南省夏玉米需水量等值线图及灌溉用水量评价等有关数据,保证率为50%,小麦的年灌溉定额取90M3/亩,玉米灌溉定额取60M3/亩。农业需水量的计算项目区不包括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其用水只考虑农业生产的要求。农业生产需水量用下列公式计算:W需=M毛A其中W需-农业生产总需水量,M3 ; M毛-综合毛灌溉定额,M3/亩;A-灌溉面积,亩。(1)确定毛灌溉定额 M毛= M净/M净-作物净灌溉定额,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0.9;冬小麦和玉米净灌溉定额分别为M1=90 M3/亩,M2=60M3/亩,则设计典型年内毛灌溉定额:M毛=(M1+ M2)/=166.7 M3/亩(2)确定项目区灌溉面积A为:17720.55亩.(3)设计年内项目农业总需水量计算(复种指数为1.8) W需=M毛A=166.717720.550.9=265.8万M3(4)项目区灌溉需取地下水量为:265.8万M3C.总体评价及结论项目区内地下水的利用主要通过机井机械取水。据调查,项目区内机井单井保证每天16小时的出水量平均为40-50 m3/小时。项目区地下水储量丰富,再加上周边河流及过境水的侧渗补给,不会造成地下水源枯竭的现象。此外,土地整理后,项目区内将进行林网建设,布设一定规模的水土涵养林并通过地埋管节水灌溉,将有利于提高项目区的水土涵养水平,保证地下水的有效供给。综上分析, W供 W需,项目区灌溉用水可以满足项目区耕地的需要。实施土地整理各项工程以后,当地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大提高,同时也不会形成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而且通过节水灌溉,将大大提高项目区水土蓄养水平,进一步保证地下水的有效供给。项目区地下水供给量可以满足农业生产年井灌需求。4.2.2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项目区新增耕地主要来自打谷场、沟渠、闲散地,工矿用地。通过土地整理,有效地提高了耕地系数,发挥了土地的潜力。通过对项目区的田、水、路、林进行综合规划,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道路、水利、电力等设施配套。(1)使新增耕地和原有耕地全变为水浇地。(2)使原有坑洼、布置不合理、走向紊乱、宽度不一的道路统一规划后,按路成框的要求,分为田间路、生产路两级,减少路面宽度,有效地发挥土地潜力。(3)使新增耕地达到42.95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31。(4)使项目区生态防护有了显著提高。通过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道路的兴建,使项目区内耕地均变为高产田,使项目区成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