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节六国古文.doc_第1页
第三章 第三节六国古文.doc_第2页
第三章 第三节六国古文.doc_第3页
第三章 第三节六国古文.doc_第4页
第三章 第三节六国古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六国古文教学目标和要求本节介绍六国古文。首先要求学生了解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区分开来的源由,在此基础上应对六国古文有个初步的了解;继而结合对六国古文材料的简单读解,通过对六国古文形体上的特点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识记部分六国古文字。内容要点一、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区分开来的源由二、 六国古文材料介绍分六个方面:简帛文、六国金文、货币文、古玺文、陶文以及说文和三体石经三、 六国文字形体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重点难点一、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区分开来的源由二、看图识记部分六国古文三、六国古文的特点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所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经过春秋长期的兼并战争,在春秋战国之际,我国已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随着奴隶时代的没落,那些记载征伐铭功、祀典诰命、期望“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青铜礼乐器已渐衰落,而代之以日用器具。封建制的兴起,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历史、哲学、文学的长篇著作不断涌现。书写文字的主要工具已转为竹简和缣帛。而且,过去“学在官府”,文化被少数巫史所垄断,后来“私学”发展,下层士民也能掌握文字,他们在日常的使用中,促使它趋向精密、简易。许慎说文解字叙曾描述了这一时代文字的情形:“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已,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种相异,就文字而言,主要表现在西方秦系文字与东方六国文字的不同。当然,六国文字也各有特点,但这只是更小范围内的相异了。王国维在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一文中提出,“籀文”(又名大篆)是西土秦国使用的文字,“古文”是东土齐、燕、赵、韩、魏、楚等国使用的文字。从总的倾向看,秦国地处宗周故地,直接继承西周文化,它的文字变化较小,比较规范,沿着籀文、小篆的路线发展,其最大的特点是规整化,而东土六国的文字的最大特点则是俗体盛行,异形异构现象十分突出,简省变化较大,形成一种名叫“古文”的字体,这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古文”本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指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甲骨文、金文都包括在内;而狭义的则仅指汉代发现的古文经书上的文字。我们则专门用来指称战国时的六国文字。“六国古文”是积多日的简省变化而成的。春秋金文已显示出某些地域性的特点,但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书法风格上,字形结构方面还看不出明显的特色,但春秋末年以来,一种简省变化比较多,在形体结构方面既与西周春秋金文有别,也和秦系的大篆、小篆不同的新字体已渐渐形成它们大多上不符金文,中不符秦篆,下不符隶书。许慎说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六国文字的情形正是如此。这种新字体不仅见于简、帛、陶、玺、货币等所谓“民间俗书”,也见于某些王室重器。正是因为这一点,自从王国维主张“战国时期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以后,大家都觉得把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区分开来,比较符合当时的文字现状。所以我们也将之进行区分。这一时期的文字(六国古文)种类较多,材料也很丰富,不像商及西周那样单纯,可分别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除了继续铸刻于铜器上的金文之外,尚有书于竹简与缣帛上的简帛文、钤印在陶埴上的陶文、钱币上面的货币文、印章上面的玺印文等。因此现拟分简帛文、六国金文、货币文、古玺文、陶文以及说文和三体石经中古文等方面,作一简要的介绍。(一)简帛文“简”指狭长的竹木片,“帛”指未经染色的缣帛等丝织品。写在竹木简和缣帛上的文字,就是“简帛文”。这种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字体为日用手写体,起笔与收笔极明显,往往起笔较粗重,收笔尖细,有点象“蝌蚪”,因此汉代人称之为“蝌蚪文”,同时结构上喜添笔画,或多加一笔。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中“册”写作、,象用绳子把一片片竹木简编联起来之形。文献中或假借“策”为“册”。西周铜器铭文常常有“册命”(策命)的记载,把任命和赏赐的内容写在简册上,由史官宣读后,交给受册命的人。但简册容易腐朽,不易保存。目前所能见到的简册大体是战国时代楚国的竹简(战国时期简册使用很盛行,不过现已发现的都是楚简)。书中P159所举的“包山竹简”(图一1)是70年代以来在荆门包山出土的。另有战国楚竹简(摹本)(图一2)。 包山竹简(图一1)P159 战国楚竹简(摹本)(图一2)战国帛书,至今只见图二一例,1942年为一长沙盗墓者所得,后被美帝国主义分子所掠夺,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这是我国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帛书,也是战国时期唯一的流传至今的一副帛书,乃国之瑰宝。帛书内容涉及古代神话和天象岁时吉凶。战国帛书(图二)(二)六国金文战国铜器以兵器为多,“物勒工名,以考其诚”,以记载督造的机构、官名和制器工人的名氏为其典型格式。礼乐器所占比重已缩小,铭文大都比较简短,长篇铭文较少。象中山王鼎(图三)那样的长铭重器,已属少见。图三 中山王鼎(三)货币文货币文,指的是先秦金属货币(铸币)上的文字。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商业城市的兴起,促进了货币的发展。春秋后期出现的铸币,到了战国就广泛地流通起来。战国铸币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一是“布币”,即铲形币,主要流行于三晋;一是刀币,主要流行于齐、燕;一是圆钱,有圆廓圆孔,或圆廓方孔,主要流行于秦,影响所及,东方六国也有铸造;一是楚的蚁鼻钱(又叫鬼脸钱),仿海贝形。楚国还有称量货币,在版状或饼状金块上加钤“郢爰”、“陈爰”等字样的印记。金属铸币,或单面有文字,或双面有文字,多数铸有城市名称,或加上币值面额等。货币文为铸钱工人所书,又要考虑货币的形状和面积,往往字体草率,简省、讹变的现象很普遍,据说目前能释读的,只有三百多单字。见图四(1)P161。图四 货币文P161(四)玺文玺文就是先秦时代印章上的文字。先秦时代,不论公私印章都叫做玺,字写作鉨,或从土作,或省作尔。到了秦始皇时,才规定皇帝的印章专称为“玺”,臣民的叫“印”。战国的玺印可分为官玺和私玺两大类,官玺记官名(或加地名),私玺记姓名和吉语等。古玺大多面积小,因而文字多有假借和省变。为了印面的布局美观,又常将偏旁挪移穿插,简省笔画,往往不以六书为规范,所以很难认识。见图五。 图五 玺印文P162(五)陶文“陶文”就是印或刻在陶器上面的文字,少数是刻上去的,多数是烧制之前用玺印打上去的,所以大部分陶文其实就是玺印文字。“陶”,本作“”,说文:“,瓦器也。”后借地名的“陶”为之。陶文出现很早,但我们这里所论的只是属于战国时代的。现存六国陶文主要分属齐、燕、韩三国。从清同治以来,在古代的齐、鲁、燕、赵的故地出土不少记有地名、身份和名字等的陶器。见图六。 图六 古陶文P161(六)说文和三体石经中的古文说文收录的古文共五百一十字。段玉裁、王国维等认为:说文的体例是“今叙篆文,合以古籀”,以小篆为说文解字的基本形体,古文与小篆结构相同的字,不另列出,与小篆不同的才作为重文附于小篆后,可见许慎所见古文决不只这五百来字。说文中的古文主要来自“壁中书”。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因扩大宫室,拆掉了孔丘旧宅,在夹壁中发现了用“古文”所写的礼经、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这就是所谓“孔壁古文”。当是秦始皇焚书时,孔子后裔所藏的。从说文所收的“古文”看来,和出土的六国文字相近,简省、变化较大。如“禮”作“礼”,“廟”作“”,“時”作“”,“麗”作“”,“與”作“”,“堂”作“”等等。汉代所出古文经的抄本流传到魏,曾被刊刻在三体石经中。立于魏正始二年,所以又叫正始石经,共三十五石,刊刻了尚书、春秋和左氏传(未刊全)。以古文、小篆、汉隶三体对照写成,一般是三体直下,也有作品字式的,三体共计约14.7万字,尚有残石留存至今,其上所载古文总数约1000余字,去其重复、仅就单字而言,实为440字。其中形体结构同于说文古文者70字,同于说文篆文者155字,同于甲骨文金文者87字,同于六国文字者56字,其形体讹变不知所从者65字。见图七。图七 魏三体石经具体而言,六国文字形体上的主要特点有:1、地域性特点突出(诸侯割据造成地区间的文字异形)。P162总的说来,三晋端庄、整饰,齐国修长、匀称,燕国则较刻板,秦国则刚柔相济,楚国舒阔流转。2、讹变现象十分激烈。P168如“奔”原为,后讹为。3、笔画以及偏旁的减省(简化)、增益(繁化)、变换。P164、171简省之例如(铸、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