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靖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当时,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纣王惊闻周军来袭,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大量奴隶,开赴牧野迎战。以数量而论,商军的兵力超过了周军,但由于匆忙结阵,士气低落,加上奴隶们阵前倒戈,最后招致惨败。对此,尚书武成篇记载:“受(纣王)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生活于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披览至此,大不以为然,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里的“书”特指尚书,亦即书经。武成是其中的一篇。孟子认为,尚书中的记载未可尽信,并举出了具体实例。这一论断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认同。宋代理学家张载、朱熹等,还就此做了进一步的引申与发挥,强调读书要“有疑”,且在“无疑处有疑”,要“濯去旧见以求新意”。道理就在于,怀疑方能开启觉悟之门。公羊传中有所谓“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其实,成文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那类“生无旁证,死无对证”的事,所在多有。何况“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对此做进一步的阐述,专门揭橥了古代一些典籍增溢其事以致失实的现象。他说,尚书中赞美帝尧的德政,说是“协和万国”,实际上,当时,“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尽于三千之中矣”,说是“万国”,“褒增过实”了。他还举出尚书武成篇:“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助战者多,故至流血如此”。“案:武王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再者,“周殷士卒,皆赍干粮,无杵臼之事,安得杵而浮之”?这种种陈述与批驳,都至为确凿。古时是这样,那么近世呢?王充接着又列举了汉代言过其实的事例:郎中贵光上书光武帝,言汉文帝“时居明光宫,天下断狱三人”,以颂美文帝。光武帝当即予以驳斥:文帝并不居住明光宫,断狱也不是三个人,正式澄清了事实。为此,王充慨叹道:“汉为今世,增溢功美,犹过其实,况上古帝王久远,贤人从后褒述,失实离本,独已多矣。”当然,这里还有一层复杂的关系。如果把包括诗经在内的经书都看作史书的话,那么,对其所记失实予以切责,当然没的可说;但诗经本身又是文学作品,如果句句都去这样要求,就有些失之过苛,甚至是“刻舟求剑”了。比如,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王充加以批驳,说其声高远,可以,“言其闻于天,增之也”,“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这就未免吹求过苛了。看来,学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可一概而论。(选自王充闾国粹人文传承书,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孟子认为周武王是仁君,商纣王是暴君,因而牧野之战不会惨烈到“血流漂杵”的程度。B. 一些宋代理学家不仅认同了孟子关于尚书的怀疑,而且还发展了孟子的“不疑”论。C. 王充认为从牧野之战的作战地点和行军习惯来分析,当时既无杵,更无“漂杵”的可能。D. 对尚书武成的质疑,孟子着眼于仁人无敌于天下,而王充更注重亲往实地调查考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以“牧野之战”为立论基础,从古时到近世,列举了史书失实的现象并分析了原因。B. 本文两次引用了王充对尚书的陈述与批驳,这些都能佐证“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C.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强调了学术研究中怀疑精神的可贵。D. 王充列举汉光武帝驳斥责光上书之事是为了证明近世之事尚且易流于不实,况远古之事。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史书中出现记载失实现象的原因,即记载者为迎合“俗皆爱奇”的风气而穿凿傍说。B. 要传承国粹人文,就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了怀疑的精神,就能去伪存真,产生新学说。C. 在学术研究中,文学作品更强调艺术的真实,因而无需关注史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D. 本文认为王充对诗经的质疑过苛,这也从另一面证明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目前,人工智能写诗超过一般人的水平,最终能否超过杰出诗人的水准,还要假以时日。在掌握词语和技巧方面,人工智能有其特殊优势。人脑能背诵一万首诗就不得了了,而电脑可以储存海量诗歌。海量诗词的词语、典故和表现方法,经过人工智能的分析和最优组合,完全可以写出比较好的诗。就像人的学习有循序渐进的过程,机器也需要不断学习完善。比如,稻香老农作诗机1.0版,瞬间就可以写出一首诗词,诗的形式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诗句没有什么意义。升级后的2.0版就不同了,诗句已经有了意义。一首绝句,总有两三句是有诗意诗味的,其余诗句还有备选的可以替换。最近,稻香老农作诗机的3.0版将上线,做出来的诗会更完善。机器目前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今后人类身上的装置会成为一个记录仪,随时感知人的情感。计算机可以感知到这种情感,并与数据库里的海量诗词所表现的情感进行分析配比,然后选择最适合的词汇和表现技巧,写出比较贴切并能表现人的真实复杂情感的诗词来。一首优秀诗歌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创性。这一点,人工智能似乎难以做到。但是,任何创造都是在传承前人经验和技巧上完成的,而电脑可以全面借鉴汲取海量的前人创作经验。电脑写诗的个性化和独创性,是可以期待的。(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8日)材料二:现在,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已能写出符合语法的诗句,有一些甚至相当惊艳。然而这个过程也存在问题。乔姆斯基指出,“无色的绿色想法在狂热地睡眠”这样的句子在语法上成立,却是荒谬无理的。随着技术发展,人工神经网络将能精确模仿人类神经元的刺激反应,然而好诗激发的情感层次十分丰富,能否约化为某种模式,还是一个问题。另外,人类个体始终在推测与判定他人的意图,这样的“主体间性”贯穿于人类阅读诗歌的过程,而人工智能将人类作为整体认识,缺乏主体之间的交互;解决这一难题恐怕还要等待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出现。诗强调独特性,一首好诗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前所未有”上。这和围棋不同。人工智能学习围棋,是对已有棋路的破解;而要创作优秀的诗歌,则要避免已有套路,这是摆在人工智能面前的艰巨任务。(摘自程羽黑当人工智能具备了主体意识)材料三:机器诗人要经历模仿、置换、命题才能逐渐走上自主自由创作的境界。不过,具有先进人工智能的机器在学习写诗方面,比人类进步快,因为其记忆力、耐受力和学习能力、纠错能力是人类不可望其项背的。类似灵感、欲望、情感等属于人类诗意的原创造力,机器能跨越这样的鸿沟吗?过去,我们觉得不可能!可今天,神经网络技术、基因科技、量子科学和人工智能都在快速发展,这些研究令传统信念动摇,我们还是要多观察,多等待。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诗歌写作,作为人类诗歌的新品种,正丰富着人类的诗意世界。诗词将不再是少数文化人的专利,而成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品。每个人都可以用诗句表达情意、交流沟通。人们的审美水平有所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自然随之提升。这些反过来又会促进诗歌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和提升。机器写诗可能会对诗歌未来发展产生影响。譬如,由于其快速而不知疲倦的制作能力,会不会造成需求过剩?为了满足读者趣味的倾向性设计,是否会造成类型化的机器诗歌写作泛滥,而原创性、创新性的作品难遇难求?当人工智能的机器写作平台变得越来越强大和廉价好用,人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偷懒,总是依靠机器来帮自己写诗,那很可能会导致人类自身的诗性功能退化。(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8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因超强的记忆、耐受、学习和纠错能力,人工智能在学写诗方面较人类有其特殊优势。B.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已能写出符合语法的令人惊艳的诗句,但这些诗句都没有意义。C.当前人工智能缺乏自主意识,在诗歌阅读过程中难以像人类一样进行主体间的交互。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有望写出贴切表现人的真实复杂情感的诗词来。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中以稻香老农作诗机为例,论述了人工智能要写出较完善的诗歌需要不断学习。B.材料二中把人工智能学写诗和学围棋作比较,论述了人工智能学写诗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体现诗歌的独特性价值。C.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储存的词语、典故和手法进行智能分析和最优组合,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写出超越杰出诗人的诗作。D.在全面借鉴汲取海量的前人创作经验和技巧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写诗有望表现诗歌的个性化和独创性。6.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人工智能写诗的利与弊。(6分)(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糖桂花唐玉霞炎热还未走远,桂花就开了,仿佛迫不及待。油绿的叶子里密密麻麻绽满了细细小小的花朵。雕琢般的四片花瓣,一星半点花蕊,能爆发出浓烈的芳香。来来去去的人,简直要在桂花香里迷失了方向。开黄色花的金桂,开橘红色花的丹桂,开淡黄近乎白色花朵的银桂,在村子里次第开放,熙熙攘攘地开着,浓浓的香气笼罩着整个村子,经久不散。这样酽酽地香醉几日,就有桂花窸窸窣窣地往下落,像下雨一样。老娘坐在树下补衣服,儿子、媳妇都在田里忙。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老娘插不上手。老娘已经下不了田,只能在家里烧烧锅,扫扫地,喂喂猪,其实也是不少事,但因为不割稻不插秧,家里的事情再多人也是看不见的。这一日老娘刷了锅,舀了两瓢子糠到桶里,余火热了洗锅水,连中午饭剩下的锅底,舀进桶里,搅拌了,拎到猪圈里。但是一拎却拎不起来。老娘不敢要强,慢慢挪到猪圈,自言自语,一定是今天糠舀多了,水倒多了,不然昨天还拎得起今天怎么会拎不起来呢?自从耳朵开始聋,老娘就喜欢自言自语。揣着一点心思,老娘做事有点儿走神。她拿扫帚把苹屑扫扫,扫到桂花树下,地上铺了一层落花。老娘索性不扫了,抱了张破床单铺在树下,她自己掇了条凳子,坐在桂花树下补衣裳。一个双抢,小孩撕开的褂子,大人磨烂的裤子,都堆积着。只是一条裤子绽开的裤线还没有缝完,老娘就打起了瞌睡。桂花扑簌簌地落在老娘头上、怀里,太阳暖烘烘地晒着,穿过桂花树,斑斑驳驳落在老娘头上,晒得老娘头皮有点燥热。一阵“咯咯哒”的叫声传来,惊醒了老娘,原来一只母鸡下了蛋。老娘拍打着身上的桂花,把缝了一半的裤子放下来。近来一坐下来就瞌睡,可是真上床躺下,又睡不着,这让老娘心里疑惑得很,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怕这样,这可不是个好兆头。黑蛋爷爷就是坐着打瞌睡,身子一歪死了。老娘虽然整天把死挂在嘴边,可她不想死。孙子还没有长大成家,她还想抱个重孙子再闭眼。老娘站在树荫里越想心里越不甘,索性不坐了。她取了支竹竿,竹竿的一头绑着一只兜,这是打柿子用的。老娘不等桂花落,她去给树们帮帮忙。竹竿在桂花树之间游走,轻轻触碰。桂花像急雨一样落下来。老娘胳膊举得酸了,看看破床单上落了一层,老娘拎起床单四角,把桂花倒进一只筲箕里。老娘有一只装雪花膏的玻璃罐子,装了何湾的豆糖、雍家镇的玉带糕,或者墨子酥、柿饼,都是娘家来人带给老娘,或者儿子去集镇里买给老娘的。一个夏天,什么样的东西都吃完了。老娘将桂花倒进玻璃罐子里,倒一点,加一点红糖,再倒一点,再加一点红糖。这红糖是老娘的宝贝,老娘不相信白糖,她相信红糖最补。她年轻时坐月子,想喝口红糖想巴了心。满满装了一只罐子,老娘将罐子收到床档下。想了想,老娘蹲下身,将罐子往床档深处推了推。老娘做的是糖桂花,总要等上月余的光景,红糖慢慢溶在桂花里,桂花由金黄转成巧克力色,若是白糖,颜色要明艳一些。打开罐子,浓香甜蜜。煮元宵的时候舀一勺,或者做桂花糕的时候舀一勺,甜还在其次,香味的醇厚最是销魂。前两日过中秋,乡下自己蒸月饼,糯米面里面包了糖粉。隔水蒸了,软软糯糯甜甜。媳妇就说,要是有糖桂花,包了糖桂花馅儿才叫又香又甜。桂花馅儿的月饼是做不成了,老娘要等到儿子冬日里下塘踩了藕,做桂花糯米藕。糯米和藕同煮,到糯米黏稠,藕也烂了,盛起来舀一勺糖桂花,就是老娘也能满满吃上两大碗。除了做糖桂花,老娘还会做桂花酱。前些年和儿子媳妇一起下田,桂花开了谢了,没有人管,这几年,老娘有心思了。太阳西斜的时候,儿子媳妇扛着锄头回来了。老远就听见猪在猪圈里嗷嗷叫,拱着圈门,家里大门开着,却没有人影。桂花树下的凳子上,放着针线笸箩,一支长长的竹竿横在地上。儿子捡起竹竿说,这是谁放在这里,把娘绊倒了不是小事情,边说便往屋里走。屋里,老娘趴在床沿上一动不动,一只手还扶着床沿,她将罐头瓶子往里推一推,扶着床沿想站起身来,但是没有起得来了。一阵风吹过,桂花香从屋外飘进来,老娘觉得有点儿醺醺的,就此闭上了眼睛。(选自唐玉霞悠然岁时迁,有改动)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老娘”“媳妇”“儿子”“黑蛋爷爷”等称谓不仅交代了亲密的人物关系,而且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B.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对老娘的心理描写着力表现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寂寞。C.太阳西斜时,“儿子媳妇扛着锄头回来了”,透露出正是孩子们的勤劳,让老娘的晚年生活甜美而安心。D.文章哀而不伤,虽然写老娘之死,却不渲染死亡之悲切,而是努力营造“桂花静落”般动人的艺术情境。8. “糖桂花”在文中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9.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11.下列对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侯”是周代即有的五等爵位之首,其余四等依次是公、伯、子、男。B.拜指古时授予官职,类似的词语还有“除”,例如“拜臣郎中”,“除臣洗马”。C.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D.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怒之下,最终离去。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5分)(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5分)(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列这首三首诗,完成1415题。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曹 邺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注】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上国:指京城。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B. “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自己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C.颈联虚写,想象朋友此行之前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情意深长,写出了诗人关怀朋友漫长途程,又以体察入微的态度理解友人心情。D. “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15.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默写(本题共1道小题,共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氓中借新鲜的桑叶来比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 “ ,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现老人孩子都悠闲快乐的句子是:“ , ”三、 语文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春节这道文化命题总是令人回味无穷,越是深入咀嚼,越能品味到文化自信_的力量。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引进来量能扩充的今天,人们对“年味”的理解、对过年方式的选择也更为丰富多元。但不论文化表象怎么样,像亲情团聚、敬老慈幼这些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因子,都牢牢占据着春节文化的中枢。一位学者说得好,“一切文化将最终积淀为人格”。对家的依恋和向往,构成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文化人格,以至于亲情眷顾成为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文化胎记,( )。年复一年,亿万个家庭的团圆故事总会在春节集中上演,“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成为春节这股文化潮汐_的生动见证。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国人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留在昨日,正如崭新未来总是永不停歇奔涌前行。通过网络直播,外地游子同样分享到家乡自导自演的“村晩”的甜蜜幸福。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追求,折射出文化振兴乡村的希望蓬勃也为创新春节文化注入了源头活水。事实上,春节文化一直在_。改革开放40年来来,从央视春晚开播到短信祝福、网络贺年,再到如今旅游、健身、读书等各式过年潮流,新的文化样态不断孕生蝶变,让春节这杯时间的佳酿散发出_的芬芳。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追求为春节文化的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也折射出乡村文化振兴的蓬勃希望。B. 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追求,折射出乡村文化振兴的蓬勃希望,也为春节文化的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C. 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追求,折射出文化乡村振兴的蓬勃希望,也为创新春节文化注入了源头活水。D. 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追求,为春节文化的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也折射出乡村文化振兴的希望蓬勃。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过年回家成为最重要的春节节日仪式B. 回家过年成为春节最重要的节日仪式C. 过年回家成为春节最重要的节日仪式D. 春节最重要的节日仪式是回家过年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厚积薄发 持之以恒 推陈出新 流芳百世B. 厚积薄发 经久不衰 与日俱新 历久弥新C. 喷薄而出 持之以恒 推陈出新 历久弥新D. 喷薄而出 经久不衰 与日俱新 流芳百世20我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风俗,请参照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另选两个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等),仿写句子,保证前后语意连贯。(6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每个传统节日都彰显出博大精深的不同内涵: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除夕,将一串串爆竹,爆出千年不变的和和美美与平平安安。 21下列是一些古装剧中的台词,每句中有一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来客祝贺朋友女儿出嫁时说:“小女不错,嫁个好人家呀。”雷横一边接过晁盖送的银子一边说:“多谢大哥,我就笑纳了。”“今日府上一叙,未见乃弟风采,甚是遗憾。”出门送客,说了一句:“款待不周,还望海涵”“小姐能否告知家父何人?贵乡何处?四、 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近日,一份“教育部发布2019年全国百强高中名单”消息在网上热传,昨天下午,教育部发布声明辟谣,教育部及其相关司局没有开展过全国百强高中、高中排行榜等类似评选和排名活动,也没有发布过此类信息。教育部认为,普通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国民素质教育,在全国13000多所普通高中学校中选出100所或几百所进行排名,不利于基础教育科学与公平发展。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说:“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或体会?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 D 2. C 3. D【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D项,“而王充更注重亲往实地调查考证”无中生有,据“案:武王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王充只是进行合理分析,并未体现出他“亲往实地调查考证”。故选D。【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C项,“对比论证”错,文中先是利用武王伐纣事件引出尚书武成的记载;再写孟子的批判,张载、朱熹提出了读书要有“疑”;接着写“成文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进一步写王充的批判;最后得出结论。文中没有对比论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项,“原因”解说不全面,据“公羊传中有所谓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其实,成文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那类生无旁证,死无对证的事,所在多有。何况俗皆爱奇,莫顾实理”,可见,“为迎合俗皆爱奇的风气而穿凿傍说”只是原因之一。B项,“就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了就能”说法过于绝对,据最后一段“看来,学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可一概而论”,可见应对不同的“书”区别对待。C项,“因而无需关注史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错误,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固然不同,当文学作品也当来源于生活,也应关注史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故选D。4. B 5. C 6. 利:丰富着人类的诗意世界;成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提升社会的艺术素养:促进诗歌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和提升。弊:可能会带来需求过剩:可能会导致原创性作品难求;可能会导致人类自身诗性功能退化。【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B项,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这些诗句都没有意义”不正确,原文是说“升级后的2.0版就不同了,诗句已经有了意义。一首绝句,总有两三句是有诗意诗味的,其余诗句还有备选的可以替换”。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C项,“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写出超越杰出诗人的诗作”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6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人工智能写诗的利与弊”,可以结合材料三概括,人工智能写诗的“利”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诗歌写作,作为人类诗歌的新品种,正丰富着人类的诗意世界”可以概括为丰富着人类的诗意世界;“诗词将不再是少数文化人的专利,而成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品。每个人都可以用诗句表达情意、交流沟通”,可以概括为成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品;“人们的审美水平有所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自然随之提升”可以概括为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这些反过来又会促进诗歌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和提升”,可以概括为促进诗歌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和提升。人工智能写诗的“弊”是“机器写诗可能会对诗歌未来发展产生影响。譬如,由于其快速而不知疲倦的制作能力,会不会造成需求过剩?”可以概括为可能会带来需求过剩;“为了满足读者趣味的倾向性设计,是否会造成类型化的机器诗歌写作泛滥,而原创性、创新性的作品难遇难求?”可以概括为可能会导致原创性作品难求;“当人工智能的机器写作平台变得越来越强大和廉价好用,人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偷懒,总是依靠机器来帮自己写诗,那很可能会导致人类自身的诗性功能退化”,可以概括为可能会导致人类自身诗性功能退化。7.B 8.折射了老娘晚年在卸下重担后可以顺从内心喜好而感到轻松自南的心态。以前,桂花开了谢了没有人管,这几年老娘“有心思”了。寄托了老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一罐糖桂花引发了老娘对美味与未来岁月的期待,引发了她内心的愉悦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带着希望悄然而逝的生命的遗憾与感动。老娘在酿糖桂花的期待中,在醺醺的桂花香中死去,这既让人觉得遗憾,又心存安慰。象征着母亲的勤劳与付出。母亲一生辛劳,默默付出,临终前的那一刻,还在做着桂花糖。 9.细腻温婉。作品对老娘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描写细腻,笔调温婉,塑造了一个平凡乡村老妇的典型形象。朴实自然。语言生活化、口语化,符合普通的乡村生活情境与人物身份,亲切感人,朴质自然。生动形象。文章首尾的写景具体形象,清新优美,为故事和人物增添了诗化的意韵;做糖桂花的过程,文字逼真,如在眼前。平淡而深沉。于平淡的语言中注入深沉,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无所不在的真情,通过做桂花糖等情景捕捉母亲的情感世界,温馨中又透着幽幽的浅愁。修辞丰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叠词等修辞,如“桂花窸窸窣窣地往下落,像下雨一样”“老娘不等桂花落,她去给树们帮帮忙”,真切传神。【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B项,“着力表现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说法错误,心理描写表现的内容很多,并非“着力表现老娘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物象意蕴能力。文章写“糖桂花”内容主要在第五、七两个自然段。文中说“老娘做的是糖桂花,总要等上月余的光景,红糖慢慢溶在桂花里,桂花由金黄转成巧克力色,若是白糖,颜色要明艳一些。打开罐子,浓香甜蜜。煮元宵的时候舀一勺,或者做桂花糕的时候舀一勺,甜还在其次,香味的醇厚最是销魂”“老娘要等到儿子冬日里下塘踩了藕,做桂花糯米藕。糯米和藕同煮,到糯米黏稠,藕也烂了,盛起来舀一勺糖桂花,就是老娘也能满满吃上两大碗”老娘由当下岗做的一罐糖桂花想到了将来煮元宵、做桂花糕以及桂花糯米藕的美味,表现了老娘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期待和憧憬;“除了做糖桂花,老娘还会做桂花酱。前些年和儿子媳妇一起下田,桂花开了谢了,没有人管,这几年,老娘有心思了”,以前老娘要和儿子媳妇一起下田劳作,没有“心思”管桂花开还是谢。现在老娘老了,不再下田,“老娘有心思了”,做起了糖桂花,这里的糖桂花折射出老娘晚年在卸下重担后可以顺从内心喜好而感到轻松自南的心态;第七段中“屋里,老娘趴在床沿上一动不动,一只手还扶着床沿,她将罐头瓶子往里推一推,扶着床沿想站起身来,但是没有起得来了”“一阵风吹过,桂花香从屋外飘进来,老娘觉得有点儿醺醺的,就此闭上了眼睛”,老娘在 糖桂花后,把糖桂花放到床底,在将糖桂花罐子往里推推后,没能站起来,就去世了。也就是说老娘在去世前的那一刻还在做糖桂花,所以糖桂花象征着老娘的勤劳与为儿女的付出。还有老娘在做糖桂花的期待中,在醺醺的桂花香中死去,是带着希望和憧憬悄然而逝,让人觉得遗憾,又心存安慰,所以糖桂花表达了作者对带着希望悄然而逝的生命的遗憾与感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色能力。赏析语言特色一般从文章用词、句式选用、手法使用、语言整体风以及人称使用等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先概括特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举例分析。最后指出效果。比如本文,语言生活化、口语化,称文中描写的母亲为“老娘”,说老娘坐在树下补衣服,儿子、媳妇都在田里忙。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老娘插不上手。老娘已经下不了田,只能在家里烧烧锅,扫扫地,喂喂猪,其实也是不少事,但因为不割稻不插秧,家里的事情再多人也是看不见的,她年轻时坐月子,想喝口红糖想巴了心等等,用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生动形象描绘卸下田间重负担子的老娘的日常生活状态,非常符合普通的乡村生活情境与人物身份,亲切感人,朴质自然。文中在描述老娘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时,笔触细腻温婉,娓娓道来,比如“老娘已经下不了田,只能在家里烧烧锅,扫扫地,喂喂猪,其实也是不少事,但因为不割稻不插秧,家里的事情再多人也是看不见的。这一日老娘刷了锅,舀了两瓢子糠到桶里,余火热了洗锅水,连中午饭剩下的锅底,舀进桶里,搅拌了,拎到猪圈里。但是一拎却拎不起来。老娘不敢要强,慢慢挪到猪圈,自言自语,一定是今天糠舀多了,水倒多了,不然昨天还拎得起今天怎么会拎不起来呢?自从耳朵开始聋,老娘就喜欢自言自语”“老娘拍打着身上的桂花,把缝了一半的裤子放下来。近来一坐下来就瞌睡,可是真上床躺下,又睡不着,这让老娘心里疑惑得很,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怕这样,这可不是个好兆头。黑蛋爷爷就是坐着打瞌睡,身子一歪死了。老娘虽然整天把死挂在嘴边,可她不想死。孙子还没有长大成家,她还想抱个重孙子再闭眼”“煮元宵的时候舀一勺,或者做桂花糕的时候舀一勺,甜还在其次,香味的醇厚最是销魂。前两日过中秋,乡下自己蒸月饼,糯米面里面包了糖粉。隔水蒸了,软软糯糯甜甜。媳妇就说,要是有糖桂花,包了糖桂花馅儿才叫又香又甜。桂花馅儿的月饼是做不成了,老娘要等到儿子冬日里下塘踩了藕,做桂花糯米藕。糯米和藕同煮,到糯米黏稠,藕也烂了,盛起来舀一勺糖桂花,就是老娘也能满满吃上两大碗”通过这些细腻而又温婉的语言和笔触,塑造了一个平凡乡村老妇的典型形象。还有文章第四段写老娘做糖桂花的过程生动而形象老娘将桂花倒进玻璃罐子里,倒一点,加一点红糖,再倒一点,再加一点红糖,用平淡的语言写老娘做糖桂花,把整个做糖桂花的过程写得既生动又形象,仿佛老娘就在读者眼前一点桂花一点糖的做着糖桂花。还有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叠词等修辞手法,比如“炎热还未走远,桂花就开了,仿佛迫不及待”“桂花窸窸窣窣地往下落,像下雨一样”“老娘不等桂花落,她去给树们帮帮忙”“桂花像急雨一样落下来”将桂花下落的情景描绘的生动形象,真切而又传神。注意,此类题作答时,一定要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只概括语言特点,而缺少了具体内容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10. 10. D 11. A 12. C 13. (1)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但)汉王不任用自己,就逃跑了。(2)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始为布衣时”为时间状语,其后断句,排除B、C两项;“推择为吏”是“推选去当官”的意思,中间不可断,排除A项 句子翻译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故选D。【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侯”是周代即有的五等爵位之首错误,首位是“公”。公侯伯子男。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本题中,“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错误,原文中“上未之奇也”。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本题中,第一句中,“度”,估计;“数”,多次;“上不我用”,宾语前置;“亡”,逃跑。第二句中,“素”,向来,平素;“所以”的原因;“去”,离去。【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粱部下,却没有名声。项粱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各路将领逃跑了几十人,您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为了您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14. B 15. 惜别之情:送别朋友时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B项,“劝自己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错误。“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友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不必因为下第而失落。一是表示惜别,一是劝勉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感叹。语气委婉舒缓,使失意的朋友感到友谊的温情。故选B。【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如标题中的“送”则表现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揽君衣袂更移觞”写了与朋友的惜别之情;叙联“莫叹”“每年春草芳”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劝慰之情;颈联“雪过蓝关寒气薄”“怨声长”等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关怀;尾联“应无惆怅”“非我乡”表达的是对友人深切的希望。16名句默写(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三、语文文字运用17. B 18. C 19. B【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A项,语序不当,“为春节文化”与“也折射出”两分句位置互换;C项,偷换主语,承前“文化追求”和后“春节文化”,不是“乡村振兴”应是“乡村文化的振兴”;D项,“折射”和“蓬勃”不能搭配;两分句语序不当。故选B。【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本题“最重要的”修饰“春节”,语序不当,排除A;承上文语境“对家的”句可知句子的主干是“回家成为仪式”,B、D两项均偷换了主语,应排除。故选C。【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厚积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语境是说文化的力量,应用“厚积薄发”。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保持较高旺盛状态。语境是说“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这股文化潮汐经历很长时间依然保持旺盛的状态,应选“经久不衰”。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与日俱新:新,新面貌。随着时间一同更新。语境是说春节文化一直在更新,应选“与日俱新”。流芳百世: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 “流芳百世”不能修饰“芬芳”。故选B。20示例:唯在重阳,大江南北,同寄一片秋思;或在清明,将一缕缕情思,洒作千里一地的悲悲切切和思思念念。【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本题要求选择传统节日,考生首先思考其有代表性的习俗,比如“春节”放鞭炮、贴春联,“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 “重阳节”登高望远、插茱萸等,然后根据题干的提示,表达每个传统节日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如“清明节”的思念、祭奠,“元宵节”的热闹、团圆,再按照例句的形式仿写,语言的风格要一例句一致。【点睛】仿写句子要做到: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一致。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仿句用词要与之相似。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最后可将仿句与例句及要求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21“小女”改为“令爱”;“笑纳”改为“收下”;“乃弟”改为“令弟”;“款待”改为“招待”;“家父”改为“令尊”。【21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工证模拟考试题库及模拟考试答案(初级、中级、高级)
- 铁厂制氧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知识产权趣味培训内容课件
- 知识产权规划师培训课件
- 钻井施工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钴矿采矿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钳表电工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宠物行业店长面试常见问题解析
- 2025年智慧城管岗位招聘面试题集
- 钨冶金课件教学课件
- 河北单招考试五类职业适应性测试试题+答案
- 高中数学 人教A版 必修一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集合的概念
- 深圳某电厂锅炉维修改造施工组织设计-new(常用版)
- GB/T 4950-2021锌合金牺牲阳极
- 中药调剂技术-课件
- 证券从业考试基础模拟卷二(题目+解析)
- 水轮发电机讲义课件
- 信息系统运维服务方案
- 化工试生产总结报告
- 导数与原函数的对称性 微专题课件-2023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 刑法各论(第四版全书电子教案完整版ppt整套教学课件最全教学教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