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制图A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1页
工程制图A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2页
工程制图A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3页
工程制图A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4页
工程制图A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工程制图A课程教学大纲 1电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大纲 7电子技术教学大纲9工程力学教学大纲12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14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8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22模具CAD/CAM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5塑性成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28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3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B课程教学大纲33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大纲35材料成型概论教学大纲37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41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44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48模具制造工艺教学大纲54冷锻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56材料成形设备课程教学大纲59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61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66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0表面工程课程教学大纲74工程制图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程制图A 英文名称:Projects Charting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 学 时:96 讲课学时:80 习题课学时:0 实验学时:16学 分:5.5适用对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等专业4年制本科生一、 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本课程是A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机械技术是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思想的反映,而该思想要通过工程图样来体现、表达和交流。工程图样是工程界的共同语言,是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基本工具之一。本课程研究绘制(仪器、徒手)和阅读机械图样的理论和方法,是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技术工作的基础。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1、 学习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基本应用。2、 培养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3、 学习、贯彻有关国家标准及其基本规定。4、 重视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二、 教学内容绪论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一) 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 国家制图标准与基本规定:图幅、比例、字体、图线、尺寸标注等。2、 绘图工具和仪器与使用方法。3、 几何图形的画法:圆周等分、绘制多边形、斜度、锥度、圆弧连接、椭圆等。4、 平面图形分析和尺寸标注。5、 徒手绘图方法。(二) 投影图1、 投影法的基本理论(1) 投影法概念、种类(2) 点、线、面的三面投影特性和作图法(包括点、线 、面的从属关系、线段的实长及其与投影面的夹角、特殊位置圆的投影作图法)。(3) 几何元素的相对位置(平行、相交、垂直、角度的投影)。2、 立体(1) 平面及曲面立体的投影及表面上的点、线。(2) 平面及曲面立体的切口截交线。(3) 曲面立体间的常见表面交线相贯线(积聚性法、辅助平面法)。3、 组合体(1) 组合体的组合形式、表面连接关系及形体分析法。(2) 组合体三视图画法。(3)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4) 组合提的读图方法。4、 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1) 外形视图。(2) 内形剖视。(3) 断面断面。(4) 规定与简化画法。(5) 第三角投影简介。5、 轴测图(1) 轴测投影概念。(2) 正等测图画法。(3) 斜二测图画法简介。(三) 机械图1、 零件图。(1) 零件图的内容与作用。(2) 零件的视图选择。(3) 零件的尺寸注法。(4) 零件的常见工艺结构。(5) 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6) 表面粗糙度。(7) 极限与配合。(8) 形位公差。(9) 零件的测绘。(10) 零件的读图方法。2、 标准件与常用件(1) 螺纹及其种类、画法和标注。(2) 螺纹紧固件的种类和规定画法与标记。(3) 直齿圆柱齿轮的画法。(4) 螺旋压缩弹簧的规定画法。(5) 键、销、滚动轴承的规定画法。(6) 标准件的有关表格查阅。3、 装配图(1) 装配图的内容与作用。(2) 装配图的表达方法及其画法。(3) 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及技术要求。(4) 零件的序号与明细栏(表)。(5) 读装配图的方法与步骤。(6) 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四) 机械制图集中测绘根据所给的实物,综合运用所学 的机械制图知识,掌握部件的测绘方法和步骤,经过适当的指导,独立完成部件测绘的全过程(测绘部件中,非标准件在10件以上)。三、 实践环节(一) 习题课、作业课、计算机绘图上机 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的足够习题和作业。(二) 集中测绘(一周)1、 完成零件草图和零件图5件(根据零件复杂程度增减)。2、 完成装配草图和装配图。3、 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其他内容。四、 课时分配序号内容理论课时数习题课时数作业时数1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6332投影法投影法基本理论93立体93组合体1266机件各种表达方法933轴测图333机械图零件图6312标准件与常用件936装配图6合计692433总计126集中测绘一周五、 说明1、 本大纲根据本科“3+1”模式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制订。2、 制定大纲中借鉴了德国高等教育的有关特点。3、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两个学期进行,即一年级的上、下学期。4、 集中测绘一周,安排在下学期的后段进行。 大纲制订人:张丽 大纲审定人:张杰电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14202课程名称:电工技术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 学 时:56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8学分:3.5适用对象: 非电类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非电类专业学生电知识入门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路基本定律、电路的分析方法、电工基础理论,熟悉常用电机的性能与参数,培养学生电路连接、组装、调试、测量等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 1电路部分(1)掌握电路的基本规律,线性直流电路、单相与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分析计算方法。(2)熟悉暂态直流电路的基本分析计算方法。2电机部分熟悉磁场和磁路的分析方法,掌握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及控制电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性能及应用。3实际技能方面:(1)能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2)会运用常用电工仪表及仪器。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电路部分:1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明确电路及其工作状态;掌握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电位的概念及计算;基尔霍夫定律。2电路的分析方法 掌握电阻的串并联;电源的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及诺顿定理。3单相交流电路 掌握正弦物理量的表示方法(瞬时表示法、波形图表示法、相量表示法、相量图表示法)。熟练掌握单相交流电路的计算,阻抗的概念,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计算,频率特性,交流电路功率(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计算、功率因数的提高。4 三相电路 掌握三相电源、三相负载的Y连接和连接。明确Y型连接中中线的概念与中线的重要性,三相功率的计算和测量;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第13章的部分内容)。5电路的暂态分析 理解换路定则的意义、掌握初始值的确定、RC电路和RL电路的暂态过程分析、熟练掌握三要素法分析暂态过程,了解微分电路、积分电路的工作原理和作用。磁路及电器部分:1磁路和变压器 了解磁场的基本物理量、磁性材料的磁性能、磁路的基本定律、交流铁心线圈电路;掌握变压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功能、变压器铭牌数据的含义,了解电磁铁的工作原理。2异步电动机 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与机械特性;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特性:起动、调速、制动、反转。理解异步电动机的铭牌数据的意义;了解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3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了解常用控制电器的种类、构造及工作原理,掌握鼠笼式电动机直接起动、正反转的控制线路,理解行程控制、时间控制线路的工作过程。四、实践环节 实验 实验一:线性网络定理的研究实验二:日光灯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三:三相交流电路的测量实验四: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外习题(包括自测题)不应少于50题。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七、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节(或内容)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总复习合计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4电路的分析方法62单相交流电路82三相电路42电路的暂态分析6磁路和变压器6异步电动机6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62合计46 8256八、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中实验成绩占10%,出勤、作业、课堂测验、学习主动性等占10%。九、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电工学(电工技术),秦曾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参考书:电路与电机技术,林善明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电工基础,陈菊红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十、说明 本课程包括交直流电路、磁路及电动机,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反映难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讲清概念,讲透定理定律,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大纲制订人: 刘海洋大纲审定人:赵凤金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绘图英文名称:Computer drawing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 学 时:24 讲课学时:10 习题课学时:0 实验学时:14学 分:2适用对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等专业4年制本科生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本课程是A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计算机绘图(Computer Aided Graphics,简称CAG)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的重要组成部分。CAD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工程或产品设计的全过程,其中包括资料检索、市场分析、方案构思、计算机分析、工程制图、检验测试和编制文件等设计环节。在我国的工程设计中,计算机制图软件的应用已极为普遍。作为未来的工程师,掌握好计算机制图的基本技能,是每位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的。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1、熟练掌握绘图环境的设置方法。2、熟练掌握各种常用命令的基本操作和应用。3、具有基本的绘制机械图样能力。二、教学内容绪论1、概述2、常用绘图与编辑命令的操作3、图层的设置方法4、剖面线画法5、尺寸标注方法及设置6、图块的制作7、机械图样的绘制三、实践环节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的足量上机实践。四、课时分配序号内容理论课时数上机时数1一、概述二、常用绘图、编辑命令操作442三、图层、剖面线、尺寸等设置与操作463四、图块、文本等设置与操作及机械图样的绘制24合计1014总计24五、说明1、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讲授必须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有条件的在机房进行。2、必须有相配套的软、硬件支持。电子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电子技术英文名称:Electron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 学 时:60 讲课学时:48 习题课学时:0 实验学时:12学 分:3.5适用对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等专业4年制本科生一、教学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机电和模具类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一些常用电子器件和基本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设计方法。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该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常见电子电路的调测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有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第一章 常用半导体元件 (6课时) 1、 半导体基础知识 2、PN结及半导体二极管 3、特殊二极管 4、半导体三极管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半导体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及主要参数。第二章 基本放大电路 (14课时) 1、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及放大作用 2、图解分析法 3、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4、放大器的工作点稳定问题 5、共集电极电路和共基极电路 6、电流源 7、组合放大单元电源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用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来分析基本放大电路和放大器工作点稳定问题,了解其他放大电路。绝缘栅型场效应管 场效应管放大器要求:学生了解场效应管的电压控制特性与双极管类似和不同的地方。1、差动式放大电器 2、简单的运算放大器 3、通用型集成运算放大器 4、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5、专用型集成运算放大器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模拟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和差模输入电阻的计算及简单运算放大器的分析,了解共模输入计算。第三章 运算放大器 (6课时)1、反馈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2、反馈放大器的方框及放大倍数的一般表达式 3、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改善 4、负反馈放大器的分析方法 5、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近似计算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反馈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负反馈的基本电路形式及对输出电阻和输入电阻的影响;熟悉各种反馈的判断依据,掌握同相和反相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牢固建立“虚短”概念。第四章 运算放大器的应用电路 (4课时)基本运算电路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加、减、积分、微分四种基本运算电路的分析和计算,运用叠加原理和虚短概念处理问题。 1、振荡器的振荡条件 2、RC桥式正弦波振荡器的电路特点与分析计算 要求:学生熟悉振荡器的振荡条件,掌握RC桥式正弦波振荡器的电路特点与分析计算,并了解单门限电压比较器和迟滞比较器的结构与特点,正确理解非正弦波发生器的工作原理。第五章 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 (4课时)逻辑门电路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CMOS和TTL门电路的逻辑功能、特性、参数和使用方法 第六章 组合逻辑电路 (8课时)逻辑代数基本定律与定理逻辑问题的描述方法逻辑函数的化简与变换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组合逻辑电路的两种逻辑功能,设计方法。 第七章 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 (10课时)触发器教学目的要求:掌握RS触发器、 JK触发辑器、,D触发器,T触发器的功能,工作原理和基本应用 时序逻辑电路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正确理解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计数器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同步和异步二进制和N进制数器工作原理和正确理解常用中规模计数器结构及应用。存贮器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只读存贮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典型RAM引脚功能、读写、刷新的时序。 循环移位寄存器 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单向、双向和循环移位 逻辑功能和工作原理。了解常用中规模集成电路的结构及应用。 第八章 脉冲产生与整形 (4课时)脉冲产生与整形教学目的要求:掌握555定时器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组成单稳、多谐施密特触发器的方法,外接元件参数计算 三、成绩考核方法 笔试四、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张友汉主编 电子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2、康华光主编 电子技术基础(模拟、数字部分) 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童诗白主编 电子技术基础 第四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大纲制订人: 许艳 大纲审定人:赵凤金 工程力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 学 时:98 讲课学时:90 习题课学时:0 实验学时:8学 分:6适用对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等专业4年制本科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工程力学是研究工程构件机械的零件或结构的元件,在力的作用下平衡、运动和变形的规律的一门科学,涉及内容极其广泛。同时,它又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本课程的重要任务是:1、研究构件的受力分析与力系平衡的规律,根据所研究构件与周围物体之间的联系,确定该构件受力情况2、研究构件在力的作用下的变形规律3、研究构件运动的规律,以及构件运动改变的原因二、本课程的重点和基本要求绪论明确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介绍本专业发展简史和发展概况。静力分析基础静力分析的基本概念:力、平衡、力的投影、力对点之矩、力偶、约束和受力分析图,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各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以及考虑摩擦时平衡问题的解法平衡构件设计基础对变形固体所作的基本假设、内力、截面法及应力的基本概念,轴向拉(压)杆,剪切构件以及弯曲构件的受力分析和变形分析,内力、应力与变形的计算,平衡构件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与内力的计算,强度与刚度的计算以及弯扭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运动构件设计基础质点运动的几何性质及其运动状态变化与作用质点上的力之间的关系,以解决平动构件的运动与动力分析,刚体两种基本运动,平动和定轴转动的规律及有关动力学问题。运用合成运动的概念研究点的复杂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质点系)动能的变化与作用于其上力的功之间的关系(即动能定理)三、学时分配教 学 内 容学 时一、静力分析基础绪 论基本概念和受力分析平面力系2712二、平衡构件设计基础平衡构件设计概述向拉伸和压缩剪切弯曲扭转11432112三、运动构件设计基础点的运动与动力分析刚体的基本运动与动力分析动能定理9123合计96四、选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工程力学教材:工程力学陈继刚 闵国林 唐平编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参考书: 刘鸿文主编 材料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范钦珊主编 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英文名称:The Basics of Machiner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 学 时:64 讲课学时:56 习题课学时:0 实验学时:8学 分:4适用对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等专业4年制本科生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的技术基础课,是普通高等工科院校机电工程类有关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常用机械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功能和结构特点,初步具有分析简单机械和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二、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以机械设计所必需的基本内容为基础,既有重点又有一定的知识面,理论分析适当。、 设置必要的实践环节,配合讲课安排有习题、实验及课程设计,精讲多练,学以致用。、 由机械设计系统出发考虑教学体系,按机械运动方案的分析与设计、机械零部件的工作能力分析与设计、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分析与设计三部分内容组织教学,加强系统性和实用性。三、教学基本内容(一)、授课内容绪论机器的组成,机器的设计过程及设计原则。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一章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运动副及其分类。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的绘制。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第二章 平面连杆机构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特性。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具有移动副的连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压力角和传动角。死点位置。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 第三章 凸轮机构 凸轮机构的基本类型,工作特点和应用。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用反转法设计凸轮轮廓。凸轮机构设计的几个问题。第四章 其它传动机构螺旋传动机构:螺纹参数,螺旋副的运动和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第五章 机械传动总论 机械传动系统的功能。各种传动机构的性能特点比较。机械传动的运动和动力计算。机械传动方案设计实例。第六章 机械零部件设计概述 机械零部件的主要工作性能:强度、刚度、耐磨性、塑性、冲击韧性等。失效分析及防止失效的措施。机械零部件常用材料及其选择。第七章 带传动设计 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V带传动的设计要点及步骤。带轮结构及张紧装置。第八章 链传动设计 链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链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链传动的设计要点及步骤。第九章 齿轮传动 齿轮传动的类型和特点。渐开线齿廓。渐开线圆柱标准齿轮的参数、几何尺寸计算及正确啮合条件。齿轮轮齿的加工和根切现象。齿轮传动的精度。直齿圆锥齿轮的参数、几何尺寸计算及啮合特点。 齿轮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材料及热处理。齿轮的受力分析。直齿、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要点及步骤。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设计要点及步骤。齿轮的结构形式。第十章 蜗杆传动 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参数,几何尺寸计算及正确啮合条件。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受力分析及设计特点。第十一章 轮系 轮系的分类及应用。定轴轮系,周转轮系,混合轮系。轮系的传动比计算。第十二章 轴 轴的类型。失效分析及设计准则。轴的材料选择。轴的结构设计。轴的强度计算:按转矩粗估轴的最小直径,按弯扭合成校核轴的强度。第十三章 滚动轴承 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特点和代号。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基本额定动载荷、当量动载荷。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滚动轴承的支承结构及密封。滚动轴承的润滑方式。第十四章 滑动轴承 滑动轴承的类型、结构和材料。滑动轴承的摩擦状态。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第十五章 螺纹联接 螺纹联接的类型和标准。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第十六章 轴毂联接 轴毂联接的类型。键联接、销联接、过盈配合联接的选用。第十七章 联轴器 离合器 制动器 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主要类型、特点和选用。第十八章 弹簧 弹簧的类型、应用和选择。圆柱螺旋拉压弹簧的结构、参数及计算要点。第十九章 转子平衡 转子的分类。静平衡,动平衡,质径积。转子的平衡计算。(二)、实验1、平面机构分析与简图测绘。2、轴系结构的分析与测绘。3、常用传动件(齿轮、带、链)参数的测定。4、机械传动效率的测定。5、带传动实验。6、减速器拆装实验。本课程要求至少完成三个实验。其中1、2必作,其余任选。实验后书写实验报告。(三)、课程设计选择满足教学要求并符合生产实际的题目,如简单的传动装置、减速器等。(设计进行两周)。每个学生应完成的工作量为部件装配图1张(A1或A0),零件工作图2张(A3),设计算说明书一份(16开、2030页)。课程设计后应根据学生对课程设计的态度及完成设计的任务情况评定成绩。四、大纲说明(一)、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安排在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后。(二)、关于教学内容的说明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要求能分析一般传动装置的组成及运动关系,并设计简单机械的运动方案。要求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和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掌握机构一般运动参数(传动比、转速、线速度)和动力参数(转矩、功率、效率)的计算方法。掌握连杆、凸轮、齿轮、螺旋、蜗轮蜗杆、V带传动等机构的参数及运动关系,了解其特点及应用范围,熟悉有关几何尺寸计算,其他机构可作一般了解。 通过第二部分的学习,要求掌握针对零件工作能力、失效分析所应采取的各种对策和设计常用机械零部件的方法。对于V带传动、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轴、滚动轴承、滑动轴承等。要熟悉其材料选择,掌握基本参数尺寸的设计计算。各零部件工作能力分析的重点:V带传动摩擦传动,疲劳强度;蜗杆传动磨损、胶合,热平衡计算;齿轮传动齿面接触疲劳强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轴弯扭强度;滚动轴承一定可靠度下的寿命计算;滑动轴承磨损,非液体摩擦润滑。对联轴器、键、花键、销、螺纹联接等应熟悉其类型选择及简单核验计算。 通过第三部分的学习,要求会分析机械零部件的结构,熟悉零部件结构设计的原则、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等;并进行轴系结构、联接结构及其他简单机械装置的结构设计。(三)、习题课和课外习题对重点章,各教学班的辅导教师可适当安排习题课,并检查学生课外习题的完成情况。(四)、教学媒体及时数分配1、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媒体为文字教材(主教材、学习指导书、课程设计手册)、音像教材等。2、教学环节的时数分配课内学时为93学时,实验课8学时。课程设计2周。 大纲制订人:霍士武 大纲审定人:邱义臻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142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英文名称: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总 学 时:64 讲课学时:56 实验学时:8学分:4适用对象: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先修课程:大学物理、材料力学,并要求已进行金工实习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模具)专业的重要必修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和应用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初步具备合理选择材料和使用材料、正确选择加工方法及安排制订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为后继有关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奠定必要的材料学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学习本门课后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类材料的共性问题;、掌握各类主要工程材料的特点与应用;3、了解材料改性的基本用途。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1、材料及材料科学2、各种材料概况3、材料科学与机械工程4、课程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第一章 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意义 1、材料的使用性能(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2、材料的其他性能(工艺性能、经济性能、环境性能)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结合键1、原子结构2、结合键的类型3、材料的结合键与性能第三章 晶体结构1、晶体与非晶体2、晶体学基础知识3、纯金属晶体结构4、合金的相结构5、离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的结构第四章 晶体缺陷 1、点缺陷2、线缺陷-位错3、面缺陷第五章 高分子材料结构1、高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高分子的结构第六章 固体材料中原子扩散 1、扩散定律2、扩散机制3、反应扩散4、影响扩散的因素第七章 相平衡与相图原理1、相、相平衡与相律2、二元相图3、铁碳相图第八章 材料的凝固1、晶体材料凝固概述2、纯金属的结晶3、固溶体合晶的凝固4、凝固组织及控制5、凝固技术的应用第九章 材料变形与回复再结晶1、金属的弹性变形2、金属的塑性变形3、冷塑性变形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4、金属的高温变形6、高分子材料的变形7、材料的断裂第十章 固态相变与材料热处理1、 固态相变总论2、 过饱和固溶体的分解3、 钢的加热及组织转变4、 钢的冷却及组织转变5、 钢的整体热处理6、 材料表面的处理技术第十一章 工程材料及应用一、金属材料1、钢铁材料2、有色金属材料二、高分子材料1、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生产2、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特点3、常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三、陶瓷材料1、陶瓷材料的制备与增韧2、陶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3、常用陶瓷材料简介4、粉末冶金材料四、复合材料(增强机理、性能特点、种类)五、功能材料(电、磁、热功能材料和传感器用敏感材料、智能材料简介)六、工程材料的选用和发展1、零件失效分析2、材料选择的原则3、典型零件选材与工艺分析四、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练习是本课程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每章内容结束后都应布置适量的练习题。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板书、多媒体教学、讨论和问题等教学方法。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节(或内容)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其它合计绪论22第一章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意义45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结合键12第三章晶体结构45第四章 晶体缺陷46第五章 高分子材料结构22第六章 固体材料中原子扩散56第七章 相平衡与相图原理8410第八章 材料的凝固68第九章材料变形与回复再结晶46第十章固态相变与材料热处理828第十一章 工程材料及应用10212合 计56880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或笔卷笔试。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作业、实验等)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在总评中不超过40%。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材料科学基础,王章忠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参考书:材料科学基础,石德珂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工程材料性能与选用,韩永生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九、说明 大纲制订人:方信贤 大纲审定人: 张荣清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英文名称:tolerance and technique measure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 学 时:32 讲课学时:32 习题课学时:0 实验学时:0学 分:2适用对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等专业4年制本科生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公差配合主要研究对零件的尺寸,几何形状和相互位置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满足互换性要求,在设计中允许变动的范围,即在设计中所采用的公差配合标准;其二:技术测量,主要研究对零件几何参数进行测量和检验的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获得互换性,标准化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一定的具体应用能力。为在以后所从事的机械电子行业工作中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熟悉常见的三种配合。2:了解有关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3:掌握尺寸,形状和位置公差4: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基础和国家标准5:了解螺纹,单键联接以及圆柱齿轮传动的公差6:掌握尺寸链的不同计算方法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 论 1:互换性的基本概念2:加工误差分类和公差3:优先数和优先数系列第二章 圆柱体结合的公差与配合1: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2:公差配合国家标准组成与特点3:公差与配合的选用第三章 技术测量基础1:技术测量基本知识,基本术语2:量块有关的基本知识第四章 形状位置公差1:概述 十四种行位公差项目及项目符号2: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 十四种形位公差项目的公差带3:公差原则(1) 独立原则(2) 相关原则:包容原则和最大实体原则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及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国家标准。零件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Ra Ry Rz第六章 本课程的六、七、八、九、十、十一章内容 1:滚动轴承的公差等级。 2:螺纹的公差配合 3:单键联结的公差配合。 4:圆柱齿轮传动要求及影响各要求的误差因素。第七章 尺寸链1:尺寸链基本概念 2:用互换法,概率法以及其他方法解尺寸链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章节(或内容)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其它合计绪论2圆柱体结合的公差与配合6技术测量基础2形状位置公差6表面粗糙度及测量2本课程的六、七、八、九、十、十一章内容10尺寸链4合计3232五、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4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60%)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指出勤、作业等。六:选用教材教材:公差配合及技术测量 薛彦成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大纲制订人:邱义臻 大纲审定人: 张杰 模具CAD/CAM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模具CAD/CAM技术英文名称:CAD/CAM Technolgy of mold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总 学 时:44 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8学时:44学分:2.5适用对象:四年制本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CAD/CAM技术是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CAD/CAM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CAD/CAM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模具CAD的初步知识,为进一步应用该项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模具CAD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三维(如PRO-E或UG)基本用法以及模具CAD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 了解CAD/CAM技术的运行环境;2 掌握CAD/CAM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3 掌握一种三维CAD软件,对一般难度的零件能进行三维建模;4 掌握一种CAM软件,对一般难度的零件能进行仿真加工和自动编程。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此部分根据具体课程,可以按照章节列出具体内容,也可以及内容分块)第一章 概论 了解本课程学习的目的; 了解CAD/CAM发展历程; 掌握CAD/CAM技术的基本概念、CAD/CAM系统组成、CAD/CAM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了解CAD/CAM技术在模具行业中的应用、CAD/CAM技术发展趋势。 了解模具CAD/CAM系统的构成; 掌握构建模具CAD/CAM系统的基本知识,能进行模具CAD/CAM系统硬件、模具CAD/CAM系统软件以及模具CAD/CAM系统网络的基本配置。第二章 基本知识 掌握数表和线图的处理方法。 掌握用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的方法。 了解数据库及其应用。 掌握二维图形变换,其中包括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 了解三维图形变换。第三章 几何造型 掌握几种几何造型方法。 了解几何造型的一般概念。第四章 CAPP技术 掌握CAPP基本概念、CAPP组成模块、CAPP类型。 了解CAPP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五章 模具CAE(3学时) 了解有限元基本概念。 有限元技术在金属塑性成形和塑料成型模拟中的应用。第六章 数控加工原理与程序编制 了解CAM技术在模具领域内应用的重要性。 掌握模具CAM的一般过程。 了解模具CAM应用软件。第七章 模具CAD/CAM技术及应用 掌握冲模CAD/CAM系统的基本流程。 掌握冲模CAD/CAM系统的基本功能。 了解冲裁模的CAM。 了解CAD/CAM技术在塑料注射模领域的应用。第八章 模具CAD/CAM领域新技术 高速加工技术 逆向工程技术 快速成形技术 虚拟制造技术四、所含实践环节(一)上机实践上机实践安排在课程内,开设10个上机:1熟悉Pro/E或UG软件的三维实体建模操作 1学时2利用Pro/E或UG软件创建五角星实体模型 1学时3熟悉MasterCAM软件的操作界面,利用MasterCAM软件可以对简单零件进行外形加工、挖槽加工、钻孔加工。 2学时4利用MasterCAM软件可以对简单零件进行曲面加工,包括粗加工和精加工。 2学时5利用MasterCAM软件加工五角星零件 2学时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