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管理相关文献综述.doc_第1页
城市应急管理相关文献综述.doc_第2页
城市应急管理相关文献综述.doc_第3页
城市应急管理相关文献综述.doc_第4页
城市应急管理相关文献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应急管理相关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国际上对于城市和区域防灾减灾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在日本横滨举办的自然灾害减灾国际会议上指出提高评估灾害运输体弱点研究是评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Lin,H.,Shi,P.J.,1994.Actualty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urr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 the world.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 9(6),41-48(in Chinese)】。Drabek和Hoetmerf【Drabek,T.E.,Hoetmer,G.J.(Eds.),1991.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for Local Government. International C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Washington,D.C】认为政府应急管理的核心是减灾以及持续服务,应急管理的步骤应该是:准备、反应、减灾以及恢复。Jennife和Arthur【J.Wi1son,A.Oyola-Yemail,The evolu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the advancement towards a Profe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Florida. Safety Science 39(2001)117-13】认为应急管理工作是由政府构建的官方组织管理的自然或人为灾害引起的社会后果。这个领域的研究起源于冷战时期的公民防御,而目前应急管理已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化的领域。研究了美国与福罗里达州应急管理管理能力,包括准备、响应、减灾和恢复能力。以Drabek【Drabek,T.E,1994.Disaster in Aisle 13 revisited. In: Dynes,R.R.Tierney,K.J.(Eds. Disasters, Collective Behavior Social Organization.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Newark,and DE】为代表的学者们对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认识有四个转变(1)理论准备能力;(2)训练机会;(3)技术革新;(4)研究机构与实践部门的联动。Segall提出了大量的关于评估军用医用设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的数学模型。Kevin and schmidt【Kevin,F.J.,Sehmidt,A.M. 2000. Emergency response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real- worl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75,195-21】在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最优化、应急联动、应急演练能力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How和Tom【How,5.5.,Tom,R.,2001 ,a fuzzy-logic-based, approach to qualitative safety modeling for marine syst ems.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73,19-34】介绍了一个关于灾害应急能力评估的索引系统。Fiedrich和Gehbauer【Fiedrieh,Gehbauer,2000.Optimize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Emergency response after earthquake disasters.Safety Scienee35,41-57.】提出了应急资源规划的动态最优化模型,该模型可大量应用于不同应急任务的应急资源效能评估。James LW 在致美国参议会的州应急管理准备能力评估拨款的报告中提出了美国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模型,主要采用了应急能力评估(CAR)程序,在1997年的6到8月,美国采用CAR工具评估了其各州的应急管理能力,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进行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国家,该评估程序将应急管理工作中的13项管理职能作为评估重点,具有209个属性和1014个指标口。CAR程序的13项管理职能分别为:法律法规、灾害识别与防御评价、灾害管理、资源管理、规划、指导、控制与协调、通讯与预警、应急程序、后勤保障、培训演习、公共教育与信息传播、资金与管理。通过该程序的运用可以对各城市的应急管理属性进行分析,进而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可以判断各城市在应急管理能力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James LW. A report to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on appropriations:State capacity for readiness. Federal emergency 1997(6)12】。日本学者对城市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指标涉及到危机的掌握与评价、灾害情况的假设、减轻灾害情况对策、整顿体制、情报联络体系、器材与储备粮食的管理、活动计划(应变时、善后时、重建时)、居民间的情报流通、教育与训练以及活动水平的维持与提升等【邓云峰,郑双忠,刘铁民.突发灾害应急能力评估及应急特点.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5):56-58页】。并且针对以上指标给出了具体标准来评价每项活动进行状况。日本将城市作为独立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对象,运用具体的表格得到每个指标的结果,然后依照评估结果来改进城市应急管理中的欠缺之处【徐学群,胡继平.日本的危机管理、决策和协调体制.学习时报,2003,02】。该评估方式不是只针对某种灾害或者事故进行,而是综合各种因素对评估对象进行各个维度的评估【赵玲,唐敏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8,26(1)】。澳大利亚学者研究的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包括八项内容:与灾害有关的政策制定、备灾措施、应急反应措施、减灾措施、灾后评估、灾害风险评估、长期救济和恢复措施和短期救济措施,通过评估体系的运用能够分析出澳大利亚政府应急管理措施的可取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Department of Transport&Regional Serviees.2002.Natural Disasters in Australia: Reforming mitigation,relief&reeovery arrangements-A rePort to the Couneil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s by a high level officials group.(2002一08)..au/】。加拿大学者将预防和减灾、准备、应对及恢复作为其应急管理框架的四大支柱口【Public Safety Canada. An Emergency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Canada. http:/.public safety.gc.ca/prg/em/_f1/emfrmwrk一en.pdf】。并且以安大略省为例对其应急管理能力进行了评估,该评估保留了预防和减灾、应对和恢复部门,摒除了应急准备能力。在预防和减灾能力方面,主要包括了对社区备灾能力、预警系统有效性和社区预期伤亡和损失评估能力的评估;在危机应对方面,主要包括了灾害对经济、环境、法律、社会和政治等产生的连锁反应及相应的应对措施;在灾后恢复方面,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和财产的评估以及个体损失或损害的评估【刘新建,陈晓君.国内外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综述.燕山大学学报2009,33(5):271-275页】。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台湾地区吸收美国和日本防灾减灾的经验,综合了台湾当局和一地方防灾减灾的工作考评方法,建设了台湾地区的“灾害防救工作执行绩效评估”体系【施邦筑.灾害防救工作执行绩效评估之研究.行政院灾害防救委员会委托研究报告,2003】。该体系是根据当局和地方职能的不同,分为两套评估体系。在当局层面是以灾害防救基本计划为主要准则,将灾害防救工作分为决策目标、防灾基本项目、主因素层级、次因素层级等4个层级;在地方层面汲取了日本城市防灾减灾计划经验建设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框架【吴新燕,顾建华.国内外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地方防灾减灾工作的4个层级与当局是一致的,只是防灾减灾内容略有不同,具体分为危险评估之掌握、计划与方针、防灾体制之建置、相关救灾器材及紧急储金之确保与管理、紧急应变计划、民众信息传达与教育训练、灾后复原重建共7个事项【施邦筑.灾害防救工作执行绩效评估之研究.行政院灾害防救委员会委托研究报告,2003】。该绩效评估体系最后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算出各主因素的权重以及每个项目的分数【吴新燕,顾建华.国内外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邓云峰,刘铁民等研究的城市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分为18个大类,主要包括法律基础、预案编制、资金支持、管理机构、监测与预警和后期处置等项目,在18个大类指标下又分为67个属性和405种特征【邓云峰,郑双忠,刘铁民.突发灾害应急能力评估及应急特点.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5):56-58页】。刘建,郑双忠等用一种无需一致性检验的方法G1法分析并提出城市应急能力评估指标,通过实例利用该方法对指标在体系中的权重进行了计算,在指标的数量较多的情形下,该方法计算量较其他方法明显减少。但由于目前是经过专家讨论后得出指标间相对程度的判定关系,还不能准确反应真实情况,应该改为多个专家的各自独立判定,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刘建,郑双忠;邓云峰等.基于G1法的应急能力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1),30-33页】。郑双忠,邓云峰,江田汉在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类、属性以及特征的关系,明确了属性在其中的重要性,建立了以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城市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指出权重与核心项之间的关系,确定以百分位数作为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属性核心项判定标准,经过专家计算,确定了20项城市应激能力评估体系属性的核心项,为顺利开展城市应急能力评估奠定了基础【郑双忠,邓云峰,江田汉.城市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核心项处理方法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10:20-23页】。杨青,田依林,宋英华通过将应急过程划分为灾前预警、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三个部分,从而建立了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日本2003年5月26日本州岛东北地区里氏7级地震灾害日本政府部门应急管理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杨青,田依林,宋英华.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7,3:103-106页】。田依林,杨青应用AHP-Delphi集成的方法构建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lphi法确定了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因素集,采用AHP法构建了系统结构层次递阶图,将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分解,直观地反映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并对各指标因素的权重计算。引入了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对判断矩阵进行了一致性检验,达到满意的结果【田依林,杨青.基于AHP一DELPH工法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设计.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2(l):168-171页】赵玲,唐敏康根据城市灾害应急内容的特点,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众多参考因子中选出了法律与法规、危险分析、工程防御能力、资金保障能力、监测与预警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居民应急反应能力和恢复阶段等8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24个二级评价指标,并且指标体系中考虑了保险、心理救助、专门防灾工程项目等因素的选择【赵玲,唐敏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8,26(1)】。冯立杰,罗慧,崔立新将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方式方法经过加工改造运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在分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质量问题的基础上,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模型建立了应急管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认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质量可理解为,所采取的应急措施满足要求的程度【冯立杰,罗慧,崔立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39-43页】。赵玲,聂锦砚建立了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城市灾害应急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以相对隶属度、隶属函数为基础理论,采用相对级别特征值作为判断依据,克服了传统模糊综合评价中最大隶属度原则所不适用的地方【赵玲,聂锦砚.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在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中的应用.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8,13(9):2-3页】。张薇根据城市应急管理的特点,将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分为应急基础、组织体制、应急宣传培训、应急预案及行动、保障系统和应急恢复6个方面,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因素集分成主因素层指标集和子因素层指标集两个层次建立评价体系【张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应急能力评估.电力科学与工程,2009,25(4):70-78页】。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国外对于城市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研究大多是从美国“9.11”事件之后开始的,而我国则是从2003年非典过后才逐渐意识到城市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重要性。国内关于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