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定)狼牙山五壮士.doc_第1页
22、(定)狼牙山五壮士.doc_第2页
22、(定)狼牙山五壮士.doc_第3页
22、(定)狼牙山五壮士.doc_第4页
22、(定)狼牙山五壮士.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预案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课前师生进行简单的交流。课前谈话:师:课前我让大家查找资料,了解一下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能简单的说说吗?生1:生2:生3:师:适时评价。真是丧尽天良啊、惨绝人寰、简直灭绝人性啊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啊,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抗日英雄,今天我们就走进其中几位(切换PPT)。准备好了吗?上课!同学们好,请坐!教学过程一、三读课题,初步感受师:这节课让我们学习第22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狼牙山五壮士(师画线壮士)师:你心目中的壮士是什么样子的?生1:勇士 生2:勇敢 生3: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热爱祖国师:在你们的描述下,壮士就是英雄人物啊。那带着心中的那份崇敬再读。生读:狼牙山五壮士师:就让我们回到战火硝烟的年代,走进 狼牙山五壮士(师生齐读)。师:来,拿出自主学习单,组内互相读一读,读不对的,请你教教他。师:大家读的很认真,找位小老师教读 出示预习单。师:指名读词语。预设1 读的好。师:读的字正腔圆。预设2 有错误。:声音很洪亮。只是有个字的音不准确,谁来正确的读一遍。 预设3 声音小。你的声音很好听,如果再自信一些就更好了。师:生字基本掌握了。现在考考你们对课文的了解。请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2、 理出顺序,脉络清晰PPT出示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师在生浏览课文时,画图,写出 接受任务、跳下悬崖 这两组词语。)师:很多同学用目光示意老师已经想好了,请你说,这五位战士从接受任务开始,首先(生说:痛击敌人或诱敌上山,师板书,这是第几自然段?生:第2自然段),接着是(生说:引上绝路,师板书,这是第几?生:第3自然段),然后 (生说:顶峰歼敌,师板书,这儿呢?4至5)最后跳下悬崖。 师:同学们预习很有效。三、通过作者进行群体描写、个体描写,渗透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1、群体描写 师:五位战士在这儿(手指着:诱敌上山),就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PPT: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关注五位战士的动作、神态,用笔圈画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词语,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师同时出示PPT第二自然段) 生:读课文,圈画。生1:我从“沉着地、狠狠地打”这些词中感受到了 师:谁做补充?生2:我从“抡一个圈、绷得紧紧的”这些词中感受到了 师:谁还想说?生3:我从“全神贯注、瞄准”这些词中感受到了师:大家都关注到了五位战士的动作、神态描写,你们看,(PPT出示点红的幻灯片)五位战士的动作不同、神态不同,但你从中体会到有什么共同之处?生1:五位战士对敌人的恨。生2: 生3: 师:是的,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情感,那就是对敌人的恨!一起读! 生齐读:屏幕上的第2自然段。 师:作者就是这样对动作不同、神态不同,情感却相同的五位战士逐一进行刻画,让他们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师生配合读。)出示PPT师:像 班长马宝玉接着读,生接: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师:副班长葛振林生接: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师:战士宋学义生接: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师: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生接: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师:(PPT再现第二自然段)你们看,虽然五位战士有这样的动作、有那样的神态,但是他们又完整地构成一个英雄的群体!作者在对他们进行群体描写 (板书)。过渡语:同学们,就全文来看,在这群体描写中,作者又重点刻画了谁?2、个体描写生:班长马宝玉。师:PPT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第39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马宝玉的句子。生:浏览课文。师:找到的同学举手说。生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师:是的。生2: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师:这儿也有。生3: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师:也是的。生4: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师:嗯。这是同学们刚才找的其中的句子(出示PPT),这些句子都是对马宝玉一个人的描写,相对于写多个人的群体描写,我们管它叫个体描写(板书),PPT:请大家对照着大屏幕,回到课文中,再读读这些写马宝玉语言、动作或神态的句子,哪个句子中的哪个词语感染了你?并在旁边简单做批注。PPT出示: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预设: (利用PPT荧光笔 圈画)A、从关注词语读出情感第一句:重点处理生1:斩钉截铁。 师:什么意思?生1:说话、做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师: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生1读:第一句。(如果生答:坚定,师:语气很坚定是吗?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谁还从这个词中读出了什么?)师:(利用板书图指导)孩子们,这里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通往主力方向的路,一条通往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的路,马宝玉把敌人引向绝路,难道不知道也把他们自己逼向死亡吗? 生:知道。师:班长走得斩钉截铁,他知道这一走意味着什么吗?生预设1:意味着死亡,再也回不来。师:不怕牺牲。预设2:意味着见不到亲人。 师:真是舍小家为大家啊。预设3:意味着任务胜利完成。 师:所以他们走的那么义无反顾。师:明知道这一走有可能会牺牲,你们还走吗?生:走。师:明知道这一走有可能是对这世界的诀别,你们还走吗?生:走。生4: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师:是呀,把生路留给了群众和连队主力,把绝路留给了自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生5:不怕牺牲的精神师:带着这些所有的感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 生齐读:第一句。师:还有哪个句子中的词语触动了你?第二句:略处理生1:我从“猛地”、“举起”“砸”字感受到了马宝玉对敌人的仇恨、作战英勇顽强师:想像着他当时的样子读一读。 生1读:第二句。师:同学们,这是刻骨铭心的仇恨啊,再读 生齐读:第二句。师:这一句,哪个词语触动了你?(手指第三句)第三句:略处理生1:我从“激动”这个词上感受到了马宝玉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心情。师:你关注到了他的神态,是呀,群众和连队主力已经安全了,带着那份激动喜悦的感受读一读。 生1读:第三句。师:谁还关注到了其它的词吗?生2:我从“砸、走、跳”这些词感受到了马宝玉的悲壮、高大、壮烈师:是呀,这一系列的动词,让你感受到了马宝玉的英勇无畏,也让我们感受到他高大悲壮,来,读一读。 生2读:第三句。B、配乐渲染,升华感情 师:孩子们,仅仅是班长一个人这样做吗?生:不是。 师:(音乐起)所以当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读 生齐读:PPT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当马宝玉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生齐:PPT“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师:当马宝玉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时, 生齐:PPT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可适时加动作)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心中,他们还是普普通通的战士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1:壮士。生2:英雄。(师可适时追问:那是什么样的英雄?)生3:3、点面结合 师:是呀,课文就是这样,(切换PPT)一句马宝玉,一句战士们;一句马宝玉,一句战士们,向我们展示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如果把马宝玉的个体描写看作一个点,那五位壮士的群体描写就像是一个面,这种写作手法就叫点面结合(板书。)这样更能体现出五壮士的胆之壮、行之壮、气节之壮!过渡语:同学们,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在一些文章中经常用到,大家看:四、写作手法的迁移训练。师:这是关于1998年人民子弟兵在抗洪救灾中的一个片断描写。请大家结合下面的思考题默读。思考:找出片断描写中的点和面。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PPT出示: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li)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大江保卫战 小练习:找出片断描写中的点和面。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谁来回答?生1:生2:师:看来你们已经理解了点面结合的这种写作手法。请同学们尝试着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手法,描写大扫除或体育活动、六一儿童节等场面。五、拓展阅读师:出示课件:当年五勇士跳下悬崖,有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和宋学义被树枝挂住,绝处逢生。葛振林究竟被谁所救,这曾经是个“谜团”。直到1986年9月,这个谜才得以揭开。谜底就在基础训练82页的寻找恩人请大家课下阅读。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谢谢你们! 附板书: 狼牙山五壮士 个体描写 群体描写 点面结合 (注:用粉笔简画山峰图,配上叙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