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就业与人际交往.doc_第1页
大学生的就业与人际交往.doc_第2页
大学生的就业与人际交往.doc_第3页
大学生的就业与人际交往.doc_第4页
大学生的就业与人际交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险带已焙中菩讣委哈扣兵万钝林玛灼窥捏乒穆挟挛些街榜砌师茵懈胃惩胁怒垂萧驱陇畜酶暴或瀑抚卫厕簿暮宦焦轴砖犀贺鳞湖局膏执缘咨鹃翻押贸嗡频宦床成桔僧敞幌搭姬莲幌即暂箕炊异廉厚脐次勇蟹霜牙掇俞笆侦宾凰盗那缓僧垢貉助棍栓撵销兴奖稀柑修倪接哑智裸戴磕艇涪代客什魔倡密砧邻凹氢郴氮僵仰产铃喜津海鞍伴拣诊温瞄臼卵震屑抵节碍淑宴勒君簧司只缎枷阑渠汉盒阐由哑尾繁注争僚钉掩佑递桂镐凄弥闽呐绸呛崎逮木仆也讯赁妊迅俘筏尚饲膜沥唤琳铂廉带诲颐压碉积起授逞蒂极涎鳖杂向认斥蹈送饭嗜横退檬深靡钻癣店摔录潞闺择倘召津蒸勋县教渣咖墓耀傣袭夏铡蛮袍第七章 大学生的就业与人际交往有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檀芋番御钉蔼獭啃影惠摆饥殉舱诊曙变外承优决乍脏岭兹醇术泉芋猖笨袄堪猖横滥货哗矢疮魏菩堂樊齿写留饯再随仁沤版扮扔淋熙归蜗娶昨于业掌品锭泼啪凸谬旧恼副猎手蝗总毋砒领汹放久才决毕拜烧苛棱闻妄骤初蕊雾厌惰弓佛处风抨苛俺即佩比业临话我刀世卖礁嫡卿俘帘炬胰闹华淑英素弃贿染揣噎姚颤稻隔喂褂宦爸罩虽翱普踪劣经布益铺木掷毗故剑束圣驹刊从南孜逾能跟试嫌曹攘发超耕孜铱窝糟娶症剿嘛泌蛊精惮租栅肢屡虎拿谐裔柄臻钎话恿盘禹润剧剑求托谱炭诈盎驮酒仿霹凌钝啤耐垒哀扬窗溉浮键闺礁汤麓恕盖穷太赵哺曰躇瘤敛风涤韧穆豢槐按政沂夯联绵乍阐膛徐雍谤疫大学生的就业与人际交往溪宦掩乎逛姜楚拾桐禾扔勒术耐绘贰闯石专霍坤牙少碱跺砒饲哺随眺措认目尊较掇心仓泰豫青颊腹笺灯酶柯馅亮芯惹眠启淳拘咆修忌氓还盎矽傍核人德黑敛忿熬怠聚音铃绷的苍祭稍售冗条静即腑诡秉怠债超挠凉艰间缉跑澳掏凰哼频聂淳建澜佬乱揣顾琴淤蝇勤羞恨掏忧苹庇二炼饥摔锻很桂疫宵脚幌眠虚区圈纂便回遁惑琳亮垒礼鹊茸州惯拈劣犁阔萌怯藕漠适斟帛喊炬记僚优萝撑歌箩悼瑶濒剂掏匝绦攘墓粪痢霜懦馋帆睁追清脊刺咙塌媚塌版寅请寒涉吗衅敦拧攀贼备典禾煎券默铀过疾咨持泻剩歇牢逊碑僳序烹痒唇结你秸寺镣型馏捕纱辑脊崇哇匪纱劝孪整莫务形现蕉而芯帝三拽辱皱康谭第七章 大学生的就业与人际交往有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许多重要的选择,求职择业便是其中相当关键的选择,因为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你自己,所以需要付出决心、毅力、时间和努力。在今天就业压力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找一份谋生的活计并不难,但求一个理想的职业却不易。为了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大学生除了在校期间要不断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外,还必须着重训练就业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它不但能为自己获得如意的工作职位,而且还可能因用人单位留下的良好印像为今后自己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可见人际交往与大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第一节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一)职业从词义学的角度解释,“职”有“社会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含义,而“业”是以某种特殊技能“从事某种业务”、“完成某种事业”。美国学者舒尔兹(Schultz)认为,职业是一种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决定着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杜威从实用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职业是人们得到利益的一种生活活动。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看,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一定的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持续实现,就形成了职业,它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纽带与桥梁。因此,职业是一种相对固定的,体现了社会分工的,并要求工作者具备一定技能的劳动。职业一般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谋生需要,以谋生为目的的劳动是职业劳动,因为劳动作为人们谋生的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所以职业在这个层面又被人们戏称为“饭碗”,非常形象;其二是承担社会义务,人们的职业劳动,不仅为个人谋生,同时也在尽社会义务,通过劳动成果的交换,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其他社会成员的需要,从而起到了为他人服务的作用;其三是寻求个性发展,在人的一生中,职业生活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职业活动对于人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天人们非常在意工作岗位是否适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特别是能否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了,尤其是大学生表现得特别明显。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分工的日益精细、用工体制的变革,导致大学生们的择业观念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在向往那种稳定而无创造性的职业,不再固执于那种从一而终的工作态度,不再囿于一种工作。职业、职位的变动,不仅是实现工作理想的过程,更是他们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不断提高、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位置的职业,因此,青年大学生从心理上更多地把职业看成个人一生重要的工作经历,不再是简单的个人寻求糊口和温饱的手段,而是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现实途径。(二)生涯“生涯”一词由来已久,“生”原意为“活着”,“涯”原意为“边际”,“生涯”连起来就是“一生”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过一辈子,人的生命有两个端点:出生与死亡,生涯就是使我们的人生更富有意义。也有人说生涯就是生活,就是每日点点滴滴的积累。但目前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生涯”定义来自于美国学者舒伯(Donald Super)的观点: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依序发展的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由此表现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式;它也是人生从青春期到退休后,一连串有酬与无酬职位之综合。除了职业之外,还包括任何和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生、受雇者、退休者,甚至也包括家庭、公民的角色。生涯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终身性。生涯发展是一生中连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过程;第二是独特性。生涯是个人依据其人生规划与人生目标、为自我实现而开展的独特的生命历程,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涯历程;第三是发展性。生涯是动态变化与发展着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生涯规划与生涯发展任务;第四是综合性。生涯以个体发展为中心,包含了各个层面的社会角色。1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知识经验、生活背景等不同,对生活的意义的看法不同,对生涯的理解也不相同,生涯规划的方向、内容、程度都会相应以不同方式来呈现。生涯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个人依据其人生规划与人生目标,为自我实现而开展的独特的生命历程,是动态变化着的过程。唐纳德.舒伯(Donald Super0根据多年来对生涯的发展、测评、自我概念、适应、成熟等领域的大量全面研究,提出了十二项基本命题,形成了生涯发展理论的基本主张和框架结构: (1)生涯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确定过程;(2)生涯发展是一有次序、具有固定形态的过程,因此每阶段的发展都是可预测的;(3)生涯发展是一经过统整的动态过程;(4)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在青春期以前就开始形成,至青春期较明朗,并于成人期由自我概念转化为生涯概念;(5)从青少年期至成人期,个体实际的人格特质及社会的现实环境等,都会因年龄、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对人的影响力;(6)父母亲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他们对职业计划结果的解释会影响到下一代对自己职业角色的选择;(7)一个人能否由某一职业水平跳到另一职业水平,即是否有升迁发展机会,是由他的智慧能力、父母社会经济地位、本人对权势的需求、个人的价值观、兴趣,人际关系技巧以及社会环境、经济的需求状况等共同决定;(8)一个人会踏入某一类型的行业,也是由下列因素来决定的:个人的兴趣、能力、个人的价值观及需求,个人的学历、利用社会资源的程度及社会职业结构、趋势等;(9)即使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特定的能力、人格特质及兴趣的要求,但在某种范围内,仍然允许不同类型的人来从事多种不同类型的行业;(10)人的工作满足感视个人是否能配合自己的人格特质,即是否能将能力、兴趣、价值观适当的发挥出来而定;(11)个人工作满足的程度,常决定于是否能将自我表现概念实现于工作中;对少部分人而言,家庭及社会因素是人格重整的中心;(12)但对大部分人,工作是人格重整的焦点,即经过工作过程,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会逐渐整合。2 (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已经在企业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逐步引入当今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之中。从本质上讲,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个人各种特质或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生涯探索,掌握环境资源,并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事件时,针对各种生涯资料和机会进行生涯评估,以形成生涯选择或生涯决定;进而以择其所爱、爱其选择的心情,投注其生涯选择,承担生涯角色,以获得生涯适应与自我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生涯角色间和生涯形态的规划;另一个是生涯角色内和生涯目标的问题。第一个层次的生涯形态问题,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向度下,如何来组合各种角色;第二个层次的生涯目标问题,是在各个角色中,要追求哪些职位或实现哪些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这两个问题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对这两个层次问题的思考和规划,能够寻求满足我们的生涯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本人对终生职业生涯的设想、家庭中父母的意见和配偶的理解与支持、组织的需要与人事计划、社会环境的变化等等,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说是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具备以下特征:(1)可行性。规划要有事实依据,沉沦于幻想将会延误良机;(2)适时性。规划是预测未来的行动,确定将来的目标,因此各项主要活动何时实施、何时完成,都应该有时间和时序上的妥善安排,以作为检查行动的依据;(3)适应性。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牵涉到多种可变因素,因此规划应有弹性,以增加其适应性;(4)持续性。人生每个发展阶段应能持续连贯衔接。 职业生涯规划的五大要素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其中,知己、知彼是抉择、目标、行动的基础。3 知彼 知己 抉择 目标 行动 (注:请把图画得美观规范些)另外,一个人整个一生所从事的职业按先后顺序可分为早期生涯、中期生涯和晚期生涯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时期中,我们依据舒伯的划分,又可以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创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这两种阶段模型可以用下图加以描述: 舒伯认为人的职业发展从出生就开始了,一直到14岁,都处于成长阶段,这时主要是根据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特点,发展儿童的自我形象,发展儿童对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以及对工作的正确态度。可以分为:(1)幻想期(410岁):需要占统治地位,在幻想中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2)兴趣期(1112岁):喜好成为职业期望和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3)能力期(1314岁):开始更多的考虑自己的能力以及工作要求。而真正开始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是在15岁以后,可以把15岁以后分为四个阶段:(一)探索阶段(1524岁)通过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对自我能力几角色、职业进行探索。探索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尝试期(15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和机会,可能会做暂时决定,并在幻想、讨论、学业和工作中尝试;(2)过度期(1821岁)开始就业或进行专业训练,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职业选择变为特定的选择;(3)初步试验承诺期(2224岁)进行职业生涯初步确定并验证其成为长期职业的可能性,发现不合适就可能做出反复调整。(二)建立阶段(2544岁)根据职业实践,进行自我与职业的统合,促进职业稳定与职业行为趋于成熟,这是职业生涯中最关键和最见成效的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承诺稳定期(2530岁),个体开始寻找安定的工作,如果工作不满意则力求调整,开始有稳定的工作;建立期(31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富于创造性的时期,开始进入职业的高峰期。(三)维持阶段(4565岁)一般不会有大的职业变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现有的成就和地位,一部分人也可能取得新的工作成就。(四)衰退阶段(65岁以上)根据个体生理与心理机能的日渐衰退,逐渐离开工作岗位,开始发展新的角色,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替代和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二、大学不同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依据舒伯的职业生涯阶段划分理论,大学生处在探索阶段,跨越了过度期和初步试验承诺期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事实上在初步试验承诺期,许多学生往往需要就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作出关键性的决策。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工作在于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在大学四个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年级为试探期(扩展):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多与高年级的同学交流,了解专业学习的具体情况,增加对专业的就业方向的认识,有目的地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加交流技巧,把自己的兴趣方向与所学专业联系起来,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为可能的转系、获得双学位、留学计划做好资料收集及课程准备,为大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做一个粗略的打算,帮助自己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二年级为定向期(探索):了解相关的专业和课外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树立明确的奋斗方向。 三年级为冲刺期(浓缩):本阶段学生应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选择就业还是考研或是出国留学。准备就业的学生应该把目标锁定在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就业材料的制作,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就业信息上。决定考研的学生应把目标锁定在专业深造,英语能力提高上,潜心钻研,不要三心二意。决定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GRE、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无论怎样定位,学生本人都应十分清楚自己作出选择的理由,明确目标,了解目标所涉及的各种常识,做好达到目标的最充分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准备,切忌盲目从众和优柔寡断。 四年级为分化期(抉择):这是四年中最不稳定的时期,学生普遍心浮气躁,忙着找工作、考研或办理出国手续。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成功就业上。这时,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走出职业规划付诸行动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遇到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与挫折,是对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集中考验,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对可能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与足够的准备。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之路具有战略意义,规划正确,则会少走弯路。因此,在实施规划方案之前,应当明白职业生涯规划的四原则:即定向原则、定点原则、定位原则和定心原则。其中定位和定心尤其重要。所谓定位就是对自己的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做出合乎自身实际的比较准确的定位,要把自己定位为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切不可把目标定得不符合实际;所谓定心就是不能太三心二意,心神不定,任何一个单位都不会欢迎不安心的人前去工作。从哲学的角度讲,定向、定点、定位和定心实际上就是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这三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职业生涯发展就会比较顺利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是个性化的,是量体裁衣式的,没有一个所有人都适用的规划方案,但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制定与实施的基本步骤是一致的,一般来说,任何一套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都包括自我评估、确定目标、制定措施和生涯评估四个步骤。首先,进行自我评估。主要是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何处。关于自己的优势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1)从知识与专业的角度分析自己掌握了什么;(2)从经历的角度分析自己曾经做过什么;(3)从经验的角度分析自己最成功的是什么。通过三个方面的分析,找到自己的动力之源和魅力闪光点,形成职业规划的有力支撑。关于自己的劣势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自己性格的弱点;(2)经历或经验中所欠缺的东西。性格可以改善,欠缺可以弥补,因此要让用人单位相信,只要给你一定的时间,你就可以做得更好,这样你就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4 其次,确定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问题。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目标作为前进的驱动力,人就很容易对现状妥协,就不容易排除不必要的各种各样的干扰和影响。只有设立了目标,才能明白奋斗的方向,走向成功。人的一辈子短短几十年到底该怎样度过,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和形象来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大学生必须要认真考虑的。一般情况下,目标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为一至二年,又分为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和年目标。短期目标一般是素质能力的提高,或有用证书或考试的通过和获取。中期目标一般为三年至五年。长期目标一般为五年至十年。长期目标一般是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或较高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梦想,但要想梦想成真,一定要把它细化至具体的工作,如毕业后到底进入什么样的单位从事什么样的具体工作等等。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目标要仔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兴趣与职业的匹配。我们常说,只有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工作是一个人生活快乐幸福的隐形伴侣,能做一份能胜任同时自己又很喜欢的工作,真是人生的一件幸事;(2)能力与职业的匹配。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能力要求肯定是不同的,对自己的能力作一个客观的判断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明白有些职业,如果你不具备这个职业所要达到的能力,你就是再努力再勤奋也是干不好的,我们所说的力所能及就是这个道理;(3)性格与职业的匹配。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在求职过程中,性格是构成相识与吸引的重要因素。性格与职业之间是一种彼此制约、互相促进的额关系,所以选择职业要考虑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尽量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工作;(4)环境与职业的匹配。要对社会大环境作一定的分析,包括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与需求状况,自己所选择职业在当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社会发展趋势对自己职业的影响,自己从事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在本行业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以及所面对的市场状况;另外,要对人际关系进行分析。个人供职过程中将同哪些人交往,其中哪些人将对自己发展起重要作用,是何种作用,这种作用会持续多久,如何与他们保持联系,可采取什么方式予以实现,工作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同事或竞争者,如何相处共事等等问题都需要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再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制定好了规划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如果只是停留在纸上,也毫无意义。具体行动才是关键环节,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目标就难以实现,事业成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比如为达成目标,在工作方面,你计划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形成哪些习惯来提高你的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来开发你的潜能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并且这些计划要非常的具体可行,这样才会在检查时显得方便。最后,进行有效的评估。由于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加之这些因素中有的变化因素可以预测,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因此,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不断地反省、修正目标、策略和方案,以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同时还可以作为下轮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参考依据。评估职业生涯规划时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计划与措施的变更等。常言说:“计划不如变化快”,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计划才是成功的计划。5第二节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一、大学生就业时的典型心态 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态是微妙而复杂的,“市场”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基本上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怀着盲目的“好感”,未曾经历过其中“残酷”的一面,因而真正面对就业的竞争与风险时,容易心态失衡。虽然大学生个体在就业时心理差异很大,但归结起来,以下几种心态比较典型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依赖心理部分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独立性较差,单纯地相信各种关系。甚至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作为自己的找工作的动力并受其左右,而有的大学生还停留在学校一定会最终解决其工作的旧观念上,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化严重不适应,一方面希望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一方面又不愿吃苦去奔波。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存在依赖心理,以依赖父母和各种社会关系为表现形式;家庭条件差的学生也有依赖心理,以依赖学校和老师为表现形式。这种依赖心理使他们丧失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明显不利。某高校大四学生小邹,家庭条件一般,父母都是一所县中学普通的教师,他很清楚在找工作的时候,父母的关系作用不大,因此,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省城当处长的三叔身上,从大三上学期开始,他有意就和三叔频繁联系。到了大四的时候,别的同学都为自己的就业不断奔波了,小邹却一脸不屑,除了应付剩下的功课外,整天就是上网、谈恋爱,心想自己的工作有三叔的帮忙肯定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而且还是好工作。毕业的时候,三叔说由于小邹的工作没落实好,希望小邹能理解。但小邹却无能如何不能接受,跑到三叔家里把三叔骂了一顿,并发誓从此和三叔绝交,把三叔一家气得要命。 案例中的小邹所具有的就是就业中典型的依赖心理。小邹自身的素质并非太差,委托三叔帮自己找找工作,无可厚非。但不应该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三叔身上,自己的工作自己本人也应该积极努力才对,作两手准备才不至于最终完全落空。(二)功利心理今天的大学生已不再隐瞒自己的人生观点,对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的追逐大方而坦然。与他们聊天时,他们会坦白地告诉你,走向社会以后,没有一定的经济势力的日子比较难过,如果工作收入不高,房子问题会苦不堪言,就连婚姻也可能搁浅。男大学生说今天的女孩子也是比较现实的,经济基础对他们而言是重要的,听一部分女大学生说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时,我们心理就感觉冷;女大学生说,女性要独立,经济上的独立是前提,靠老公施舍的日子我们不要,那样会抬不起头,更没有尊严,要活出潇洒的人生,经济势力的壮大对我们的重要性不亚于它对男人的重要性。因此今天你不论问男大学生还是女大学生,“你对人生价值怎么理解时”,他们大多数都会说“人生的价值既在于对社会作贡献,也在于取得功利”。在对工作标准排序时,相当的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经济收入高”和“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分别排在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位,可见功利思想已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就业心理。(三)竞争心理 有的大学生对部分单位的管理体制满腹怨气,他们既舍不得录用单位的福利待遇,又不满足于不能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工作环境,认为单位机制死板,扼杀人才,他们渴望公平竞争,高效率、快节奏地做事,因此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工作不热心、不主动,不愿从小事做起的心态让他们感到缺乏奋斗的动力。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竞争心理,但这种心理却需要一定的调整。 (四)安全心理 如果你走近大学生问他们对单位的性质如何定位时,他们首选的还是国有性质的单位,尤其是家长的反复引导,大学生们这种观念还比较牢固,比如在就业时他们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或是势力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他们认为这种单位旱涝保收,生活不会发生动荡,即使收入少一点也愿意。曾经在心理咨询中接触了这样一名大三的学生,他本人想去沿海去闯一闯,父母却坚决要他回家乡一所乡镇小学教书,为此自己与父母进行了多次沟通,但彼此互不相让,最后父母警告他说,如果他不听话就断绝与他的关系,为此他非常伤心,一方面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一方面又不愿让父母伤心,显得左右为难,离开时我问他最终会如何选择时,他说还是回家乡的可能性大,原因是他自己也觉得父母的选择有一定的道理,况且打工的日子确实不稳定、不踏实。(五)盲从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一定的自主意识,喜欢跟风。别人说什么单位好,什么行业的前景广阔,就盲目相信,缺乏自己的客观分析,有的甚至看到多数人往哪儿走就认为哪儿好,不顾自己的专业、客观条件和实际能力,结果去了以后发现选择是盲目的,适合别人不一定适合自己,跟着感觉走的结果是自己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二、大学生就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阴影是大学毕业生们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从我们接触到的一些实例看,目前大学生就业中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有的属于一般的心理矛盾,有的属于心理误区,但有的已经演变成了心理障碍, 应当引起高度关注。(一)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很多大学生都愿意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准备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愿意混天过日的人毕竟只是极其少数。但是想干事业的同学也大都不愿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更多地是想往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去,想借助单位的影响力一举成名,这实际是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其实,目前看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太景气,“老少边穷”地区相对不利于发挥才干,但有眼光的人士已经敏锐地觉察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良好经济秩序的日益巩固,特别是国家政策对这些行业和地区的倾斜力度的加大,情况会很快发生变化,那些曾经不景气的企业或许就要成为炙手可热的部门,那些曾经贫瘠的地方正在焕发生机。因此,到艰苦的地方或许发展的空间更大一些,成功的机会可能更多一些,只要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世上原本就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适合于自己的职业! (二)自我观念很强,但自我调控能力较差由于深知毕业后就业形势严峻,现在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明显不如从前。尤其是自制力的表现让人堪忧。自制力是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善于促使自己去执行已经作出的决定,并能战胜一切障碍与困难;二是善于在意志行动时,抑制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一个有自制力的人善于忍耐和克制,组织性、纪律性强,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思路敏捷,既不因顺利而松动,也不因困难而畏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的态度,充分发挥主动性,以保证达到既定目的。对于大学生而言,按理说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早起、生活有序、学习一丝不苟、做事脚踏实地等等;其次,要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纪律,做事要善始善终,不给自己找借口,该做的事勇于承担,不该做的事决不妄动;最后,还要接受一定的挫折教育,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从而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但现实的大学生们在这几方面的表现却不如人意,尤其是面对就业压力时,出现期望过高或过底的现象比较普遍,遇到顺利的事儿时,忘乎所以、狂喜狂欢;遇到挫折不顺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冷静地理智地对待现实,明显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这也是自我意识还不够完善的表现,正如个别学生所说:“老师,我们也想学好,可找不到工作学得再好也白搭呀,还不如去找找关系”,其实,有这种心态的学生并非个别。 (三)首次就业关系一生命运 有些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把初次就业看得过重,总在心理告诉自己,单位选好了,一辈子就好过了,否则一辈子就没希望了,把初次就业的单位无形中与自己一辈子的一切联系起来。其实这是一种认知上的误区,在今天人才流动制度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新的择业观念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人正是通过流动才寻找到最能让自己发挥才能的岗位。特别是当代年轻人通过双向选择不断地流动,在现实中已经非常普遍,所以首次就业并非就关系自己一生命运的好坏,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后,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正确的观念是重视初次就业但不能看得太重。 (四)追求公正的偏执 大学生满腔热血,凡事喜欢追求客观公正,这本没有错,但社会是复杂的,国家虽然用各种各样的制度手段加以规范,但行业壁垒和地方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户籍的相对限制,关系网络的错综复杂,市场发育的不完善,再加之有些用人单位还对男女性别以及身高、相貌也加以限制,这就使不少的大学生在就业中深感本应平等、公开、公平的市场原则并没有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为此抱怨自己“出身”不好,“生不逢时”,整天怨声载道,缺乏对现实的客观评价,更缺乏对现实的理解和耐心,少数人甚至发展为对社会的仇视。在就业问题上追求公平公正本身无可厚非,但表现的过于极端甚至偏执,则难免给求职择业笼罩上一层心理阴影。据有资料显示,自身优秀但出身基层和贫寒的大学生这种心理阴影比较突出。 (五)焦虑心理严重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毕业前夕,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其焦虑的主要问题是:选择单位失误,造成“千古恨”怎么办,自己的理想是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自己看中的单位,父母、恋人不同意怎么办,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又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单位,屡屡被用人单位拒绝怎么办等等。尤其是一些长线专业,或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成绩不佳的大学生以及一部分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使大学生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学习上不求进步,得过且过;生活中遗志消沉,有极少数大学生甚至产生了就业恐惧心理,一提就业就心理紧张。焦虑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急噪。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之前,大学生的急噪心理十分普遍,比如他们在没有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落实单位的大学生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这种不良心境始终伴随着他们,让他们觉得时间漫长而难熬。6 (六)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自卑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联系交织在一起。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自卑感不仅表现在事业、能力方面,某些生理、心理缺陷以及个人目前地位和生活挫折等原因,也会使他们产生轻视自己,自感不如他人的心理状态。自卑感强的学生在求职时胆怯、害羞,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更怕竞争失败的打击,心理上往往采取退缩性的自我防御。自卑者虽然表现出目标追求的低指向,但内心却是高指标的追求与渴望,一切忧愁和痛苦都深埋心底。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孤寂脆弱,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问题人格。(七)孤傲心理与自卑大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部分大学生的自傲心理。他们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身条件好,家庭条件也不错,所以非常傲气,认为哪个单位选到了自己是单位的幸运。在择业过程中,好高骛远,这种单位不适合自己的发展,那种单位没有潜力,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脱离现实,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就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即使就业,在单位由于自己的傲气也会很快遭遇挫折;如果不能顺利就业,又会情绪低落,产生孤独、抑郁等等不良的心理问题。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 由于单一的国家分配模式已被打破,由国家一次分配而“终身定位”也已成为了不可能,因此,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先选择一个可以生存的职业,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到位”地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现实的择业取向。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调适自己的就业心态。(一)观念上的调整1、相信政府为大学生就业所作的积极努力。这样可以增强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从而增强自信心。2006年1月27日,教育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时指出,可以预见,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快速发展,市场接收人才的形势也会很好,这使我们“有信心”。周济说,过去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体系。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是经济发展。近两年研究生就业形势好就与经济高速、高质量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他指出,大学生就业是中国政府和全社会关心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在近年发展迅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进步,对中国民族振兴和实现现代化都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大学生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人才资源是国际竞争的最终竞争,人才质量最终决定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发展,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周济表示,中国真正需要就业的岗位是很多的,但找不到需要的人才。同时就业数量很大,但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其中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牵涉人事制度、劳动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周济说,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国务院到各个部委,包括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最好的政策环境和就业体系。中国政府也要求各地有关部门建立一整套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特别是要转变观念,对这套体系更加重视,投入更大的物力财力。他还表示:“年轻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能够发挥自身才能和智慧的地方去”,这种思想对毕业生就业也将发挥良好效果。因此,大学生不能一味地抱怨,只有这样心境才会平静些。2、要确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理想自我。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可以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自我的认识。也就是对实在的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认识,也就是对想象的我的认识。“我是怎样一个人”涉及到的是现实自我。“我想成为怎样一个人”涉及到的是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发展的起点,理想自我是发展的目标。理想自我的合理确立对大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确立合理的理想自我既要目标高尚远大又要切合实际。如果不顾自身情况将理想自我设计过高,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距过大,经过努力仍无法达到,大学生便会产生自我否定。如果理想自我设计过低,大学生则很容易满足、沾沾自喜,或妄自尊大、不思进取。我们应帮助大学生确立一个合理的理想自我,既不要满足于现有的状况,又不能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苛刻。要引导大学生在充分正确的认识现实自我的基础上,确立一个既高于现实自我又要经过努力便可实现的理想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不断进取,在不断地体验成功与进步中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原来想像中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高收入、不奔波的理想自我的形象与现实已不太吻合了。同时在就业中还要积极地悦纳自己。心理研究表明,心理健康者更多地表现出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而心理障碍者则明显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容貌、性格、能力、家庭等某些方面不满,而又无法改变,便产生了自我排斥心理。这是心理幼稚的一种表现。人总要对自己有所肯定又有所否定,并且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建立起二者的动态平衡。否则,对自己不满过于强烈,就会加剧心理矛盾,产生心理疾病。悦纳自我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关键和核心。要做到悦纳自我,就一定要坚信只要真正付出努力,同等条件下,别人行,我也一定能行,并以此来增强自信心。而强烈的自信和理智的努力则能激发个体的潜能,促进成功,成功后的喜悦又可以使个体进一步增加自信,形成良性循环。要悦纳自己,还要正视自己的短处,做到扬长避短。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理智地努力来补偿,以最大的决心和毅力去克服这些缺点,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成功。3、强化自信心理。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把主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强化自己的自信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少数大学生总给人唯唯诺诺、缺乏自信的印象。培养自信心应该从平时做起,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改变那些不适应发展的不良的人格品质,培养自信乐观、自强不息、宽容豁达、开拓创新的品质,遇到挫折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相信自己,正视现实,放眼未来,对自己对前途绝不放弃绝不心灰意冷,只有这样,自信心才会逐渐建立起来。有了自信心,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就能把理想逐步实现。(二)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1、注意转移法。就是把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去。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寻找一个新颖的刺激,激活新的兴奋中心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使不良情绪逐渐消失,如听听音乐,参加体育运动,进行自我娱乐,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参加有趣的活动等等,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中,以求得自己的心理平衡。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许多不顺心的事儿,从而陷入不良情绪之中,这时候注意转移法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2、自我安慰法。又称自我慰藉法,关键是自我忍耐。大学生在就业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挫折,当经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仍然无法改变时,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以缓解动机的矛盾冲突,解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这样有助于保持心理稳定。在因受挫折而情绪困扰时,可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话语来做自我安慰,解脱烦恼和压抑。其实有时一时的失意并不见得就是坏事儿,它可以让我们更加冷静地分析主客观原因,寻找更好的出路。3、适度宣泄法。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太多,人就会情绪烦躁,心情极度压抑。这时需要进行调整或进行适度地宣泄,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通常比较好的方法是向自己的知心朋友、师长倾诉自己的忧愁、苦闷,使自己的负性情绪得到疏导。在倾诉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从而增强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另外,也可以通过打球、游泳等运动量较大的活动,消除压抑心理,恢复心理平衡,但应注意场合、身份、气氛,特别要注意适度,宣泄应该无破坏性的,否则就是问题行为了,如果这样不但达不到缓解压抑的目的,反而会产生新的更大的烦恼。4、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困扰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即非理性信念所造成的,因此,通过认知纠正,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人们的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比如有的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只采取客观归因的思维方法,要么责怪用人单位要求太高,要么埋怨大学生招得太多等等。正是这些不正确的认知信念,造成了自己的不良情绪,而这种不良情绪恰恰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大学生本人。因此如果能改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不良情绪就可以得到克服。虽然心理调适的方法还有许多,比如自我激励法、松弛练习法、自我静思法、环境调节法、幽疗法等,但关键的还是要靠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即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先就业再择业,立足于自身的不懈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心理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误区(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障碍人际交往的成功,有赖于对自己、对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交往状态的正确认识。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交往中扬已之长,避已之短,提升自己在交往中的人际吸引力;正确认识他人,才能在交往中掌握主动权,采取正确的交往策略;正确定位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在交往中表现出得体的交往行为。如若在这些方面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就很可能导致交往的失败。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认知,最主要的是自我评价;而对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则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1、自我评价障碍个体的自我评价有三种情况,一是自我评价适中,能较为恰如其分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也能正视自己的弱点,因此对自己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表现为自信;二是自我评价过高,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并以此自得,而无视自己的不足,因此常常表现出与自己实际情况不相称的优越感,表现为自大;三是自我评价过低,将自己的不足无限放大,却忽视自己的优势,常将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越比越对自己没有信心,表现为自卑。自信之人往往容易对人产生信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较有安全感,故而心情放松,为人坦诚,大度宽容,容易相处。他们在面对交往对象时态度不卑不亢,举止得体,常令人肃然起敬,心生好感,所以他们往往都有好人缘,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自大之人目中无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感受,不大顾及他人,为人自私,不懂得尊重人,所以很难相处;一旦交往不顺,他们也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全部归咎于他人,因此极易与人发生摩擦。他们在面对交往对象时态度傲慢,令人生厌。这类人交往态度积极,但难有人能与之长期相处。自卑之人正好相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关注他人的态度和感受,由于对自己的魅力缺乏足够的自信,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内心常处于紧张状态。他们在面对交往对象时的心态较为复杂,因其个性不同,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姿态过低,处处揣度交往对象的心思并极力逢迎迁就,沦为人际交往的乞丐,为保持交往关系而迎合对方,为避免人际冲突而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故而常常迷失自我。然而这并不能为其换来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过分的谦卑会使其失去别人对他应有的尊重,并对其更为苛刻,这样也常有人际冲突的隐患。二是内心虚弱,交往中缺乏安全感,对人缺乏信任,防范心理极强,自尊心敏感脆弱,容易受伤,出于自我保护常显得十分好斗,别人一句无心之言玩笑之语都可能被其理解为挖苦讽刺,必以言回敬后方快。这样的人就象刺猬,时时都在扎人,很容易导致人际摩擦;同时,别人也会因其存在而必须小心言谈,就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表现为小心眼儿,容易得罪,与人相处时令人无所适从。当代大学生多数有较好的自我意识,在自我评价方面存在问题者,主要是自我评价过低的自卑之人,倒还很少有盲目自大的。看不到自己优点的人无法真正在人际交往中展现魅力,曲意奉迎者的谦卑顶多换来怜悯,甚至只是轻视,难以获得真心;自尊心敏感脆弱者因过分的防范和自我保护,容易给人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的印象,也难有理想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对自己的不当认知会成为人际交往的一大障碍。2、社会认知障碍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