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管件设计规范修改1-2010_第1页
配管件设计规范修改1-2010_第2页
配管件设计规范修改1-2010_第3页
配管件设计规范修改1-2010_第4页
配管件设计规范修改1-20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配管件设计规范1 范围 本规范仅适用于单件、小批空调器配管及管路件设计。2 内容 2.1 基本参数主要包括:压缩机型号及其附件,节流部件,两器,单向阀,过滤器,四通阀,高、低压开关,压力控制器,感温套筒,贮液器,冷凝压力调节阀等零件规格。2.2 配管设计要求公司供应商现有常用铜管原材料规格汇总各种规格弯管的折弯半径列个表格说明配管的公差、钻拔孔、定位孔要求?排气管、吸气管、液管的选型规范?管路图纸尺寸标注要求?2.2.1总体方案设计1) 全新开发的空调器,在钣金结构方案设计的同时,进行配管结构设计,充分考虑整体空间的合理分配,以避免配管设计在其它结构方案确定之后,只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2) 制冷系统以外的结构件已定型的产品,在进行配管设计时,一般不考虑更改其它结构件;如果空间不够,配管设计无法实现,再更改其它结构件。3)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部件的装配工艺和零件的加工工艺要求,而且,首先考虑部件的装配工艺,其次是零件的加工工艺。4)在进行配管零部件设计时应考虑其通用性。2.2.2零部件设计2.2.2.1配管零部件总体设计原则1)压缩机输出激励的能量主要通过:压缩机动能、橡胶底脚变形能,配管的动能和变形能四种形式耗散。为减少配管发生断裂的概率,应尽可能降低配管的刚度,特别是周向和径向刚度,以保证压缩机输出激励的能量主要通过压缩机本体的动能和橡胶底脚变形能的形式耗散掉。2)配管设计过程中在振动较大或柔性较大的部位,应尽量少采用铜管开孔的结构,以避免因运输或运行引起断管事故。2.2.2.2配管设计细则膨胀阀外平衡管、感温包毛细管的走管要求?缓冲圈的设计与走管要求?膨胀阀进口直线段最小距离?比如20kW单压缩机系统,采用V型蒸发器,分路Y型三通的方向要求?电磁阀等的固定要求?1) 压缩机排气口、回气口配管直线段因为弯曲存在残余应力,同时因为靠近焊接部位,材料力学性能受到影响,所以很容易疲劳断裂。为削弱上述因素的影响,压缩机排气口、回气口配管弯曲半径尽可能大一些,以减少此部位残余应力;同时保证一定直线段,以减少焊接给材料力学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直线段长度尽量控制在35100mm。2) 为了减小配管的振动,一般设计U形管来达到减振目的。为了达到良好的减振效果,在可能的情况下,使U形管的两臂长度尽可能的长一些,也就是使图1中L1, L3都尽可能的长一些,并尽可能增大弯曲半径。如果两臂间跨距一定,即L2长度一定,且L2长度不是很长的情况下,采用有较大弯曲半径的图2方式比图1方式要好。图1 图23) 保证水平面内有自由度,特别是只设计一个长U形的时候,尽量在水平面内增加弯位以保证该平面内的自由度。当长U形采用图3所示两臂跨距较大时换用图4所示结构;两臂跨距较小时,长U形采用图3结构。图3 图44) 配管弯曲半径由公司模具决定,在采用手工弯制时,正常情况下要求大于铜管直径的1.5倍(如16铜管弯曲半经大于R25);另从加工工艺方面考虑,使用大的弯曲半径,铜管在弯曲半径中的变形减少,同时也可以减少加工后配管的残余应力,在空间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较大的弯曲半径。5) 设计系统管路一般采用壁厚为1.01.5mm的铜管,其具体管路上铜管壁厚,应依据系统压力进行选择和强度校核。是否应该区分出哪些管径的采用1.0mm,哪些分别是1.2mm/1.5mm等?6)其它配管设计:在确定了压缩机排气管,回气管之后,其它配管工作时的振动一般不大,故一般考虑以简单的连接方式设计。但在进行膨胀阀与分液器管路设计时,充分考虑进入蒸发器制冷剂分配均匀,如果样机试验发现有振动较大的配管(与压缩机排气管,回气管相比),则需要重新设计,以减小振动,在进行配管设计时,在机组空间允许情况下,焊点与焊点之距离50,在距离小于50时,应采取措施减少相邻焊点焊接时的热影响。7)关于系统管件的安装连接:进行管路设计时应严格按照其安装说明及技术要求并在设计文件中体现,元器件安装方向在设计文件中明确规定。8)关于尺寸及形位公差:未注尺寸公差按GB/T1804中M级,若元器件尺寸和位置误差较大,配管设计时需设计调整环做为最终尺寸封闭环,以满足装配要求。9)关于接头间隙:焊接接头的装配间隙母材钎料间隙(mm)碳钢紫铜钎料黄铜钎料银基钎料锡铅钎料0.010.050.050.200.020.150.050.20不锈钢紫铜钎料黄铜钎料铜镍钎料银基钎料镍基钎料锰基钎料锡铅钎料0.020.070.020.100.030.20.020.150.040.100.040.150.050.20铜及铜合金黄铜钎料银磷铜钎料银基钎料锡铅钎料镉基钎料0.040.200.020.150.050.130.050.300.050.2010)关于接头形式:公司焊接以铜管焊接为主,铜管与变径接头、三通接头、弯头、元器件等连接都采用插入式连接,其插入深度为至止口,在无止口限位的情况下,其插入最小深度见下表: 接管外径(mm)58812121616252535插入长度(mm)681015192.2.2.3典型的几种配管结构1) 压缩机排气管:由于排气管侧的高压气体的冲击容易使排气管产生振动,对于不在公司生产时进行内外机连管的机组,排气管路按标准图进行设计,机组内安装了油分离器的机组,排气管与油分连接前应设计S形减振管,内外一体机组,不提倡使用超过90o的钝角弯位,其x/y/z方向皆应有减振弯设计。2)在进行四通阀部件设计时,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使排气管比回气管高至少30mm,以避免室内机回液导致开机时四通阀产生液击损坏。3)压缩机回气管:由于压缩机回气管口处切向振动较大,在机组空间允许情况下,在管路连接较短(直线距离1米)情情况下,回气管应在压缩机接口之后设计减振U管,然后与蒸发器或气液分离器焊接连接。 2.2.2.4间距设计1)一般情况下配管与钣金件、塑料件等其它零部件的最小间隙为10 mm;2) 配管与风扇叶的最小间隙为20mm(按照包扎了保温材料后计算);3) 配管与配管之间最小间隙为10mm。如果小于10mm时,则应在配管之间加上橡胶或橡塑发泡材料之类的间隔材料,必要时用束紧带绑牢。4)配管和压缩机安装螺栓之间的设计距离应大于20mm(按照包扎了保温材料后计算)。 2.2.2.5配重的设计若配管在焊接完成之后,在运行过程中振动过大,增加了U形管和调整形状仍达不到减振效果,系统配管部分仍会有共振现象发生,在刚度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只有增加质量来达到减小固有频率的目的。由于配管本身是一个分布质量振动系统,所以配重的位置与重量都会影响减振效果。一般建议在U形管的底部位置配重块(或加防振胶),如图5所示,但真正的配重位置和重量都要靠连机运行实验来确定。在加防振胶时要注意粘贴方向保证其不易脱落。图52.2.2.6通用件设计1)设计时,尽量做到管路零部件标准化。2)进行分流分配器设计时,为了保证分配器分流比较均匀和稳定,应有4mm的垫片,目前针对公司小型机组(SDA及SDM)蒸发器配管焊接。3)在进行管路件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内部运行压力,保证管件壁厚满足系统设计要求。2.3配管整改在实验中如果发现压缩机排气管,回气管振动过大,按照下述步骤进行整改:1)观察排气管和回气管的振动,看是否是共振现象。2)如果属于共振,则以降低固有频率为优选措施,具体的可以通过增加长U形,增加长U形的长度,辅之以加装阻尼块来实现。由于压缩机排气管温度较高,在排气管加配重时最好使用耐高温的配重材料。另外可以考虑用阻尼材料设计一定形状的柔性支撑,例如图6所示形式,并将其固定于底盘等刚性好的部件上。图63)如果不在共振区,尝试增加质量(配重)来实现减振。4)如以上措施不能奏效,则需以降低管路刚度为指导思想重新设计管路。2.4配管技术文件要求技术文件主要指:制冷系统明细表和设计图纸,明细表编制方法和标准按公司相应规范进行。2.5配管技术文件要求按照公司空调产品系统及相关设备要求,对配管的装配、振动、运输、跌落、长期运行的验证合格后,则可确认配管结构合理。附一:公司弯管机模具(公制)表:SB-25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