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景观设计.doc_第1页
日晷景观设计.doc_第2页
日晷景观设计.doc_第3页
日晷景观设计.doc_第4页
日晷景观设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瓷传统造物文化元素设计再利用 关于日晷的景观设计摘要:现在谈及传统造物元素设计的再利用,很多人都只是考虑到表面的层次,外形材质等等考虑的更多一些,我希望通过紫砂壶文化以及给人的那种感觉,将这种感觉带到我自己设计的日晷上面去,虽然现在日晷的装饰性大于实用性,但是他所代表的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和紫砂壶文化还是不谋而合的。关键词:紫砂壶文化 方圆结合 日晷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 一 人物典籍“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这是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几次登临古阳羡宜兴后,留下的千古名句。文火细烟、小鼎长泉;乃是梅尧臣的时代最美妙的境界。他不仅在这里汲南岭活泉、烹北园之茶。更喜用紫砂器泡盛香茗。佳话传今,美不胜收。 当代紫砂壶艺大师吕尧臣创作的小石冷泉壶,堪称绞泥工艺中的旷世孤品。该壶由一壶五杯组成,外形似被古溪急流冲刷了千年万载的天然卵石 ,又如天体运行中遗落人间的亘古陨石。从工艺看,神工妙夺的绞泥线条,如天泉奔泻、彩云追月,又似天女散花、窈窕妩媚。尤其是壶身上几缕皱裥,花老而深邃,仿佛如历史深处走出来的活化石。从造型看,该壶似方非方,似圆非圆;道家之悟、儒家之说、释家之玄,均深藏其中;阐机可得,神壶难求。大器之形,变幻无穷。吕大师悟透中国古典哲学之真机,若壶这茫茫宇宙,五行之说,乃寓五杯之中。分别为水、火、土、火、金。萦绕于壶而相生相济。此壶乃尧臣大师积六十年制壶功夫之结晶,妙手天成,再不可得,正所谓:古有梅尧臣,名诗传天下;今有吕尧臣,神壶定乾坤。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晷,日景也。此处日景是日影。古代将一根标高八尺的竿子树在水平地面上,在一天从早到晚观察影子的投影变化,就可以观测时间。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描述帝王在狩猎时,有“白日未及移其晷,已沵其十七八”之句。这些都是古代里面一些经典的案例,说明古人就开始学会运用日影来观测时间,后来渐渐演变为日晷。 经典案例 吴振华教授著名的【日晷设计原理】那本书能告诉我们为什么石板这样放置、石板上这样的刻度,铁棒投影指示的时间和钟表一样的可靠。 吴教授为多处学校,天文台,青少年活动基地和居民点设计,安装过多种日晷。在【日晷设计原理】中,他介绍了让日晷正确工作的天文学、画法几何学等基本原理,以及设计、制造和安装各种日晷的要点。那些不同种类的日晷及其晷面线的画法都有明细的阐释。 实践现场思考 紫砂壶分为五大类:光身壶、花果型、方壶、筋纹型、陶艺装饰壶。其中陶艺壶最吸引我的兴趣,陶艺壶是一种圆非圆,方非方,是筋非筋的一种较抽象形体的壶,可以采用油画,国画之图案和色彩来装饰,有传统又非传统的陶瓷艺术。现代的许多壶都采用了这种方圆结合的方式,方圆结合刚柔相间,这更加体现了人体美学。 抽取了造壶形态中的方圆结合的形态,颜色,制作工艺这些元素,我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一 方圆即阴阳,阴阳包万象 方圆结合,古代人有一种说法“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因此有了“方圆”即世界之说。方圆结合即蕴含了“天地万物,包罗万象”这个寓意。 方在古代往往代表阳刚,圆则代表了阴柔,方圆结合刚柔相间,就联想出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有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以及“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些观点。老子也在道德经中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阴阳论中:两者相对立的两者相互依靠、转化、消长,以及阴阳代表都说明了阴阳包万象这个道理。所以运用这种“方圆即阴阳,阴阳包万象”元素到日晷之中,也是说明了时间容纳万物,日晷本身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智慧的结晶,将其与紫砂壶的方圆形态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是一种传统文化相互之间的传递。 我感觉这种圆非圆,方非方的形态的壶也可以另外给她取名叫做“阴阳壶”。刚刚上面所说的方圆结合就是包罗万象,于是我想把这种元素运用到日晷当中去。日晷不仅可以测量出当天的时间,有些甚至有充当日历的功能,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能都包容进去,和阴阳那种包罗万象的观点也就不谋而合。二 坚守“方圆哲学”、遵循“方圆之道” 方圆一般来讲,方具有静态、部分、规则、原则性等含义;圆具有动态、整体、圆满、灵活性等含义;方与圆相辅相成,方以不变应万变,圆以万变应万变。有方无圆则拘泥,有圆无方则不立,方圆相济才能和谐。“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人对天地的看法。“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之大,包容四野,孕育万物,由此生发出中国古人“天圆地方,有容乃大”的宇宙观,进而衍生出了“外圆内方”的中国文化中的处世哲学。方乃做人之本,圆乃处世之道(“方圆之道”);何时该方,何时该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平坦和顺畅。可以说,“方圆之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妙方,它的基本含义是“做事要方”、“做人要圆”。人活一辈子,无非是“做人”与“做事”两件事。做事难,做人更难。恰到好处地做人做事,需要极高的素质、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执方圆行天下”的说法了。就是说要能做到“外圆内方”(坚守“方圆哲学”、遵循“方圆之道”)即可“行”遍天下。 方,方方正正,稳稳重重,棱角分明,给人公义、正直、是非分明,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感觉。圆,圆圆融融,给人不折腾、不添乱,息矛盾、止争端,生祥和的印象。还可以从佛教的角度看,方,即“不变”;圆,即“随缘”。不变,是本体、本质;随缘,是事相、现象。因此,方,决定了事物的内在不变性;圆,体现出事物的外在随缘性。方是根本,圆是枝末;方要坚守,圆可调适;亦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从哲学的角度说,方是原则,圆是灵活。我们要原则,也要灵活,但灵活不能过了头,原则也不能到了机械的程度。灵活过头,是没有原则,是违背事物本具的规律,要乱,要出事。如机械行事,便是僵化,是缺乏了主观能动性,也违背了事物运动、变异、进化的规律,会落后,会衰亡。只有深知此“方圆之道”,吃透其启示的“方圆哲学”,明了“不变”与“随缘”的深意,自如的运用原则和灵活,自然就能“行遍天下”了。 这些是古人的做人之道,当然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尊重的做人准则。“现在有种说法”养壶养人养心”,就是让人一样心神。紫砂壶运用这种方圆哲学在生活中,当人们平心静气坐下来品茶 的时候,能够教会我们这些道理,因此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很深。这也是我像这种元素运用到日晷设计之中的理由之一,通过这种设计不仅想将珍惜时间的观点传达给观赏者,也想把这种坚守“方圆哲学”、遵循“方圆之道”的做人道理传达给大家。三 紫砂壶的颜色 紫砂的泥料。主要有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产品的色泽主要以紫色为主,根据原料的不同配比,还可以得到朱紫砂,深紫等等。紫砂壶并不一定是紫色,高温烧成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奇丽的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等等。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色泽变化奇诡,富多彩。其颜色基本皆是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可爱。我设计的日晷晷盘也采用紫砂壶的自然原色,例如朱砂红等,希望给观察者稳重,自然,质朴的古雅感觉。四 晷盘的制作 考虑到晷盘的刻度细致,因此需要可塑性强的材质。又因为常年放在室外,需要经历风吹日晒,材质的防腐性又要好,紫砂泥的可塑性比较强,而且使用越久就越质朴,因此可以考虑使用紫砂泥。但是需要经常维护,比如用清水洗涤等等。另外表盘的刻度花纹等等,可以使用手刻或者造模方法来制造表盘。 另外为了增强刻盘表面的刻度效果,与晷面的质地形成一定的对比,可以采用紫砂制作工艺中的一些方法,来增强紫砂盘表面的装饰效果。比如,调砂,铺砂或者是抽砂,其中我比较偏向于抽砂的方法,抽砂是在加工好的粉料或浆料中分离出某一部分规格的颗粒。例如在40目的粉料中抽离出60-80目的颗粒,使剩余的颗粒与细料烧成后形成一种粗与细明显的对比效果,产生新的质感。 设计总结 最后,针对自己设计的日晷文化进行总结,首先是针对传统文化的设计再利用,现在中国传统渐渐确实,但是很少意识到这点。杉浦康平先生在书中和中国的文字排版设计家吕敬人谈及传统文化时,说道“现在许多国家的传统的文化渐流失,他们使用者几千年留的汉字,就误以为自己活在传统文化之中。”我感觉十分有道理,传统不只是表面的,跟多的是一些传统的精髓文化,例如君子之道,做人之道等等。设计之中也存在这样的缺陷,运用传统元素比不只是在表面加个青花纹就是中国式设计,这是能说是特色,不是中国的设计,好的设计师在外表和内涵都做到这些,并在这上面发扬中国的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