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课件_第1页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课件_第2页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课件_第3页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课件_第4页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的研究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一 从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谈起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1 1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之道的理论溯源于两千年西汉时 黄帝内经 奠基于周秦时期 历经数朝沧桑千载和历代医家 道家 佛家 阴阳家 兵家和儒家等荟萃于当时数家养生大师 将上工治未病养生之涵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挖掘论证 渐至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医 治未病 独特的养生理论 至今对我国卫生医疗 防疫 养生保健 抗衰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成为医学文化领域及全球卫生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1 2 1脾胃学说的起源 发展及成熟 脾胃者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 脾裹血 温五脏 在 内经 难经 对脾脏论述的基础上 张仲景 金匮要略 提出了 四季脾旺不受邪 奠定了脾胃学术思想的基本框架 李东垣是脾胃理论的集大成者 代表作 脾胃论 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 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由生 扶正必先补脾土 这便是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的著名论点 也是 脾胃为后天之本 的体现 他认为内在的元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 元气的产生全在脾胃 如果没有脾胃虚弱的内在因素 则虽有外邪 也不能侵入人体而发病 他在治法上重视升补脾胃清阳 成为了 补土派 的创始人 李东垣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李东垣只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 明代张景岳则具体化了补火生土的内容 他认为 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 扩大了脾胃病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 清代叶天士补充了滋养胃阴的用法 认为李东垣的脾胃论只是重视了脾而忽略了胃 重视了温补而忽视了滋补 脾为脏而属阴 胃为腑而属阳 脾喜燥而忌湿 胃喜润而恶燥 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 升阳益气法等 只可用于脾脏阳气虚弱 寒湿犯中等证 而不可用于胃 否则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叶氏的滋养胃阴法 为脾胃学说增添了新内容 之后宋金时代张子和以攻邪立法 这样对脾胃病症的治疗法则就渐至完备 通过 内经 伤寒论 脾胃论 临证指南医案 等著作和张仲景 李东垣 叶天士等医家的努力 脾胃学说经历了从奠基 发展 到完善的过程 并在临床实践中日臻成熟 此后历代医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使脾胃理论渐臻完善 李东垣 张景岳 叶天士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1 2 2脾胃是五脏生理活动的中心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 脾脏为藏象学说中的重要脏器 是肝 心 肺 肾四脏生理活动的中心 鉴于脾脏在五脏及整个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后世医家在脾胃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继内经 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 精气学说 仲景伤寒学 温病学说 等之后的有关独个脏器的学说 脾胃学说 藏象理论中所指的脾脏与解剖所见之脾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中医之脾脏包括脾胃在内的相当于西医除肝 胆外整个消化系统器官 如 素问 太阴阳明论 日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 而能为之行其津液 灵枢 本输篇 说 大肠 小肠 皆属于胃 是足阳明也 素问 六节藏象论 云 脾胃 大肠 小肠 三焦 膀胱者 通于土气 故此建立起脾胃藏象体系 也为后世脾胃论的兴起 发展奠定了基石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素问 灵兰秘典论 脾胃者 仓禀之本 五味出焉 脾胃为 仓禀之官 又是 仓禀之本 为供养全身营养的根本 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 后天之本 气血之源人体的各种生命机能无不是以气血为基础 素问 调经论 人之所有者 血与气耳 而气血主要由水谷化生 得谷则昌 失谷者亡 气血根源则依赖于脾胃的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的功能 张景岳有言 血者水谷之精气也 源源而来 而实生化于脾 清 张璐 张氏医通 亦说 气之源头在于脾 指出脾胃是人体给养仓库 盖气和血依附互化均来源于水谷 化生于脾胃 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素问 调经论 张氏医通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五脏之本 灵枢 营气 营气之道 内谷为宝 谷入于胃 乃传之肺 营者 水谷之精气也 营出于中焦 脾胃 营之居也 指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皆赖气血濡养 气血化生则赖脾胃运化 故脾胃的旺与衰决定着五脏气血的多与少 如明 李中梓 医宗必读 所言 人体一有此身 必资谷气 谷入于胃 洒陈于六腑则气至 和调于五脏而血生 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 故脾胃为 五脏之本 李中梓与 医宗必读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气机之枢 素问 六微旨大论 日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指五脏六腑 五体七窍 四肢百骸 经络的生理活动以及气血精津的生成 输布 排泄皆赖气的推动作用 同时气机的条达通畅亦赖脏腑 气血生理活动的协调运行 气机的升降出入为生理活动运行的具体体现 故气机运行的趋势 平衡与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伤寒论直解 提出 阴阳与水火 位居上下 而土居其中 上下交合 必由中土 五脏与五行相配 脾为己土 属太阴主升 胃为戊土 为阳明而主降 皆位居中央 运转四旁 长养四时 五脏气机升降的活动规律 居上者以降为顺 居下者以升为健 脾胃枢纽以阴升阳降 运行五脏之气 使五脏气机升降正常 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难经 四难 有云 呼出心与肺 吸入肾与肝 呼吸之间 脾受谷味也 脾胃为枢 运转四周脏气以共同维持呼吸的吐故纳新活动 可见人体五脏结构是以脾胃为中心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五脏的正常气机共同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 这也是脾胃为 仓禀之本 的体现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1 2 3脾胃亏虚 五脏受病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机能状态 五脏六腑皆秉脾胃之气以生息 因此脾胃发生病变 气血津液生成减少及其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必然影响到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引起疾病 体现如下 其一 内经 有云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李东垣 脾胃论 气或乖错 人何以生 病从脾胃生者四也 以此为基础 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 四季脾旺不受邪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并重点探讨了以脾阳虚为主的太阴病 制定一系列调治脾的有效方药 如小建中汤 理中汤 至金 李东垣有 贼邪不能独伤人 诸病从脾胃而生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之说 论述了正常的自然界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气变化不会伤及五脏六腑 只有六气非时而至 或过而不至 侵袭机体后才会伤人致病 但若形气虚弱 则易招致外邪 使外邪乘虚入侵而得病 盖因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反之 若 正气存内 即使猝然遇急风暴雨 因脾胃元气不虚 抗病力强 外来之邪亦不能独伤人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其二 脾为生痰之源 百病多由痰作遂 脾胃亏虚 运化水湿失常 水湿内停 痰饮内生 内阻气机 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 或阻于肺 或停于胃 或蒙心窍 或郁于肝 或动于肾 或流窜经络而变生诸证 其三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劳倦皆可致脏腑阴阳失衡 气机升降失调 气血运化失常 脾脏亦在其中受累 同时余脏腑病变及其形成的病理产物也可累及脾脏 此时通过补脾脏可调衡各脏阴阳之气 达到 气归于权衡 脏气平和 以有利于余脏腑病变的好转 正如李东垣所说 其治肝 心 肺 肾有余不足 或泻或补 惟脾胃之药为切 善治病者 惟在调和脾胃 徐春圃亦有 治病先顾脾胃 之说 皆如此言 总之 脾胃在五脏中具有重要地位 无论外感病或是内伤杂病 脾胃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的生理 病理情况 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与否的关键因素 善治病者安脾脏可以调五脏 和气血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1 2 4南 北方人体质不同及地域差异而致病邪易感性及性质不同 就脾胃外感证而言南 北无差别 皆因夏季炎热 天暑下迫 雨水较多 地湿蒸腾 暑热极盛 湿气较重 暑湿相搏 侵入人体阻于气分 导致暑湿病 湿温病 就里虚 里实证而言则体现了南 北差异之处 也充分体现 内经 中人与天地四时相应的理论 北方多见脾胃阳虚 寒湿困脾证 南方多见脾胃阴虚 脾胃湿热证 干寒的北方 湿热的南方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北方四季分明 多寒 寒性属阴独伤阳 湿邪从寒化 江南水乡 河网密布 气候炎热而潮湿 多见湿从热化 如叶天士说 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过去的运气学说是以中原黄河一带为准 秋燥从立秋起 至于清 吴鞠通 温病条辨 引清 沈目南 燥病论 中的秋燥则是在 秋分之后 小雪之前 应是凉燥 凉燥属次寒 小寒 立秋至秋分之间还有一处暑节气 此间是温燥居多 燥者润之可也 吴鞠通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北方寒冷 其人粗犷 体质坚实 耐寒热 然若不慎 寒邪内侵 直中伤阳 南方者 天地所长养 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 水土弱 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腐 素问 异法方宜论 故其民多偏阴虚 阴虚者 阳必凑之 同时居住在南 北方不同地域的人 饮食文化 生活习惯 生活条件等差异也影响邪气的易感情况 脾胃湿热岭南多见 缘广东地区地处南方 气候炎热 潮湿多雨 且岭南人喜食海鲜之品 其体质多属 阳热质 因此 该地区脾胃湿热证型明显高于内地 另外 脾气分阴 阳 脾阳是脾气中阳的活力部分 体现阳的特性 有温煦 动力 向上向外的作用 脾阴是脾气中属阴的活力部分 表现阴的濡润 滋养 向下向内的作用 故脾气虚偏于阴虚则热 偏于阳虚则寒 南方人多饮苦寒清热之凉茶 素问 生气通天论 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过于食苦 伤及脾阴 致气失去濡润作用 而出现 胃气乃厚 的病理结果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二 邓铁涛教授的脾胃学说与养生观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2 1脾胃学说 邓铁涛教授认为 关于中医的脾胃实质 若要提个假设的话 从生理 病理来看 中医的脾胃应包括整个消化系统 以及支配整个消化系统的神经及有关体液 从治疗脾胃的角度来看 调理脾胃能治疗各个系统的某些有脾胃证的相当广泛的疾病 脾胃为五脏之中心 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对余脏生理 病理及全身各系统气机运行都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而脾胃病与湿邪的关系更是关系脾胃病及其他脏腑疾病发生 转归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且无论外感 内伤 邪实 正虚与否 治疗脾胃病均不离健脾祛湿行气之法 邓铁涛教授认为 治疗脾胃病 还应重视发掘 补 的对立面 攻下 的经验与理论 邓老早在50年代 就运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 从而打破了急性阑尾炎需在24小时之内施行外科手术和禁用泻下的主张 邓老认为脾胃有虚证 便有实证 有寒证 也有热证 治疗原则自应攻 补 温 凉 朴之中又有朴阳与养阴之别 把有关的学说集中起来 取长补短 就能掌握比较完整的脾胃学说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2 2中医养生观 邓铁涛教授认为 饮食要有节度 过分的肥甘厚味 或过饥过饱 食无定时 都会伤及脾胃 脾胃一伤 则诸病丛生 中医素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一说 因此必须注意饮食有节 保护脾胃之气 即便有病 亦宜以食疗之 食疗不愈 然后用药 总以不妨脏腑为贵 所以 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 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 营养物质的消化呼收 气血的化生 有赖脾胃的运化功能 故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之说 许多高龄老人的饮食习惯证明 饮食清淡 适时适量是重要因素 邓铁涛教授一周有两餐吃粥 馒头 一餐吃南瓜 番薯 既清淡又润肠 可谓一举两得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人体日常状态都有其偏态 绝对的 阴平阳秘 非人之常态 阴阳的轻度失衡在亚健康状态最为常见 因此 可以药食之性味纠正人体之失衡 邓铁涛教授偶尔会炖服中药 如人参l0克 陈皮1克 补益而不腻 是岭南地区很好的保健品 还可加田七片5 10克 起到活血通脉之功 邓铁涛教授还喜喝茶 养成了清晨在家喝茶的习惯 我患有高血压 因此常用少量活血行气的玫瑰花或菊花搭配平肝凉肝的龙井茶或用能助消化的普洱茶作为早茶 每天起床后饮上数杯 喝茶可以添寿 茶 是什么意思呢 邓铁涛教授说 茶 字拆分开来是二十加八十八 就是108 喝茶可以使人寿命超过 茶 数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2 3 上工治未病 的前景 邓铁涛教授说 中医理论的可贵之处 就在于 上工治未病 的防治思想 中医注重养生 保持健康之生 注重人体的自强 西医虽然也有预防思想 但其做法是打预防针 是灭菌 其实有点细菌不是坏事 人体才有抗病的能力 邓铁涛教授认为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 甚至可以说是我国的 第五大发明 西医虽然发展到现在的分子水平 蛋白质水平 基因组水平 但它是线形的 它是以生物为本 凡病要找到病毒的源头 找到元凶 然后采用对抗的方法 把它杀死 中医则是以人为本 把病按邪进入人体后的反应进行归类 人为一方 邪为另一方 治病就祛邪 2003年3月 当时SARS正猖獗 有记者问邓老疫情什么时候好转 邓老很自信地认为SARS6月就走 因为6月的太阳很厉害 因为中医将疾病分为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与五行学说相符 SARS属于 湿 湿畏热 是中医早有的学识 而后来 邓铁涛教授的话果然应验了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邓铁涛教授说 西医和中医的思路是不同的 西医对抗性的治疗方案不能说不好 但病毒会变异和有耐药性 越来越难杀死 西药也要经常更新换代 西医的路子越走越难 而中医采用的是祛邪的思路 几千年来 路子越走越顺 他预计 20年后 西医理论方向可能要向中医学习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三 脾胃调理与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金匮要略 云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健脾气 扶正气 能抗御清除外邪 同时也可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 这与免疫系统具有防御 自稳 监视三大功能是一致的 养老奉亲书 云 老人 肠胃虚薄 不能消纳 故成疾患 所以调理脾胃 乃 养老人之大要也 中医养生学认为 免疫功能降低和紊乱 是引起衰老和易染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健脾扶正 增强机体防御机能 便可纠正这一偏颇 而健脾中药不外以人参 茯苓 党参 白术等为主药 近代医学研究 此类方药有加强人体T细胞免疫功能 增强细胞吞噬能力 加强干扰素诱生等功能 对防病防衰抗老确有临床价值 金匮要略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临床实验证明 内分泌紊乱 激素功能失调是衰老的又一原因 而实验研究表明 中医的脾与内分泌有关 故补益脾胃的方药具有此种特殊的功效 如健脾益气的人参能调整性腺功能 又能兴奋垂体 肾上腺皮激素 还可调整甲状腺激素等方面调节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中药扶正 顾护脾胃之剂是多方面的 对免疫系统 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等均有影响 它能对整个机体状态加以调整 包括改善恢复患病机体的神经 体液调节 调整或加强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患病器官的机能恢复和有利于组织结构的修复等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四 脾胃学说中有关饮食养生的运用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 但是饮食不节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使气机紊乱或正气损伤 产生疾病 古人云 勿以脾胃热冷物 勿以脾胃软硬物 勿以脾胃熟生物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有升清降浊的效用 冷物 硬物 生物皆可影响其转输的顺畅 不畅或流泻不止皆可滞而为病 饮食养生首先要做到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定时定量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4 1饮食要定时 吕氏春秋 季春纪 尽数 日 食能以时 身必无灾 有规律地定时进食 可以保证人体消化吸收过程有节奏地进行活动 使脾胃功能协调配合 有张有弛 维持平衡状态 灵枢 平人绝谷 说 胃满则肠虚 肠满则胃虚 更虚更满 故气得上下 五脏安定 血脉和利 精神乃居 指出只有定时进食 使胃肠保持更虚更满的功能活动 才能使胃肠之气上下通畅 保证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摄取和输布正常进行 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一日早 中 晚三餐 养病庸言 六务 说 早餐必在寅卯之间 中餐必在午前 晚餐必在戌前 此精其时也 经现代研究证明 早上7点前后 中午12点前后及晚上6点前后 这三个时间内人体的消化功能特别活跃 所以经常有规律地定时进餐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于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 由于老年人脾胃功能薄弱 也可少食多餐 如 寿亲养老新书 饮食调治 说 尊年之人 不可顿饱 但频频与食 使脾胃易化 谷气长存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4 2饮食要定量中医学认为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依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 若饥而不能食 渴而不得饮 气血生化无源 脏腑组织失其濡养 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 灵枢 五味 说 谷不入 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 反之 饮食过量 或经常摄入过多的食物 或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的食物 超越了脾胃正常的消化能力 亦可加重脾胃负担 损伤脾胃功能 使食物积滞于胃肠 不能及时消化 变生他病 故 素问 痹论 说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素问 五常政大论 说 谷肉果菜 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 伤其正也 其次 要合理搭配饮食 孙思邈 千金要方 食治 序论 说 安身之本 必资于食 不知食宜者 不足以存生也 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 悦神爽志 以资血气 黄帝内经 早在2千年前就为人们设计了一张合理的食谱 素问 脏气法时论 云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精益气 这个食谱主次搭配合理 营养均衡 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都具备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1993年 我国营养学家根据美国 食物金字塔 结合我国国情 提出了中国居民食物金字塔雏型 内容大致有8条 食物多样 谷类为主 多吃蔬菜 水果和薯类 每天吃奶类 豆类或其制品 经常吃适量鱼 禽 蛋 瘦肉 少吃肥肉和荤油 食量与体力活动相适应 保持适宜体重 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饮酒应适量 吃清洁卫生 不变质的食物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五 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中医学中的脾胃 不同于西医学中的消化系统 也不同于西医器官中的胃 脾及胰腺 但从脾胃学说所反映出的生理功能 病理表现和临床病证 又与消化系统及其所属的器官有密切的联系 并有很多相似之处 目前 对 脾胃 实质研究的工作日益深入 运用现代的科学手段 从高缎神经中枢 植物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多方面着手 选择许多客观指标进行探索 获得了一些重复性较好的指标 既有助于阐发脾胃学说的本质 又为临来辨证论治脾胃病提供了可靠而实用的手段和方法 西医中的消化系统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5 1对证的研究 主要在临床及实验两种方法的结果上 以脾为例 脾气虚证的研究分如下几方面 1 脾气虚的临床研究进展 结论 脾气虚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证型 脾气虚与多系统疾病关系密切 内科 外科 妇科 五官科 眼科等 2 实验研究 消化系统研究证明 脾气虚时交感神经功能低下 副交感神经功能加强 能量代谢研究 糖代谢障碍 白蛋白下降 球蛋白升高 免疫研究证明 脾气虚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内分泌研究证明 脾气虚时内分泌减少 病理上证明 多有反应 分子生物学研究 环磷酸腺苷与阳虚症状有联系 环磷酸鸟苷与阴虚症状有联系 微量元素研究 脾虚者锌 铜 铁含量低少 3 胃肠镜下观察比较中西药及西药的疗效等 单味中药的研究 集中在中药的成分 现代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和毒性 临床应用 复方研究 整方药效学基本作用和作用机理的研究 例如四君子汤 抗肠蠕动 抗溃疡 细胞免疫增强 抑制肿瘤 保肝作用 标准化症 证 病的研究 199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5 2脾胃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5 2 1脾胃学说在心血管方面的应用中医认为 脾生血 脾统血 心脾有经络相通 心血源于脾胃的供给 若脾胃运化失职 精微不能上供于心 则可导致心血不足 心神无所存 而致心悸 易惊 血不养心可致心胸闷痛 营气不充于脉 则可见脉结代 另外 脾为生痰之源 脾虚则运化无权 水湿停滞 变为痰饮 水停心下则见怔忡 晕眩之症 痰阻经络 脉道不通变生诸症 近年来对心血管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可谓五花八门 而调理脾胃是其中之一 其常见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 归脾汤 生脉散 温胆汤等 在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高血压病 虽然以阴虚阳亢为多 但也有痰湿壅盛而见眩晕头重 胸闷 心悸 纳少 呕恶痰延 苔白腻厚者 当以半夏白术天麻汤调理脾胃以祛湿化痰 冠心病其基本的病机是 本虚 治病必求其本 采用健脾调气汤以健运脾胃 调理气血治疗冠心病52例 显效46 1 好转44 2 未愈9 7 好转率为90 3 名老中医路志正深谙心与脾生理 病理的关系 以治脾之法调治冠心病常获良效 有人对脾气虚证血液流变学的初步研究表明 脾气虚者多为心气虚并存 临床可见心绞痛或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发生这也可视作心病补脾 心脾同治法则的依据 高血脂症属于中医学中的痰湿 血瘀的范畴 其病机主要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转化为痰湿内滞 侵入脉管血流受阻 导致血淤继而诱发胸痹心痛等症 脾为生痰之源 脾失健运是高血脂症发病的重要病机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5 2 2脾胃学说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 脾虚则生湿 湿聚为痰 湿流为饮 痰饮上犯于肺 气机的出入升降受到影响 故出现咳嗽痰多 痰阻气机则喘 所以呼吸疾病的临床表现的症状和脾胃的关系非常密切 呼吸系统疾病中如气管炎 肺气肿 哮喘等都属于脾虚型则从脾胃治疗 应用健脾行气 利湿化痰法 可选用六君子汤 二陈汤 苓桂术甘汤等 临床报道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辨证过程中采用健脾之法 不仅有临床疗效 还可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有学者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中医 培土生金 法的机制 并做了探讨 认为培补脾土可以促进肺组织的修复 增强呼吸肌的功能 提高呼吸系统的防御机能 从而改善肺功能状态 六君子汤 二陈汤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5 2 3脾胃学说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 泌尿系统有调节水盐代谢等多种功能 肾脏的某些疾病可引起水肿 中医认为水肿形成与肺 脾 肾三脏有关 就脾而言 脾能运化水谷 能制水 脾阳不足则气不化水 水失所养则侵入肌肤形成水肿 故有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之说 因而对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等病有从脾胃治疗 更有脾胃同治者 如实脾饮 五苓散 补中益气汤 苓桂术甘汤等 有学者以黄芪 党参 茯苓 白术 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组成方剂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44例 总有效率86 3 以阳离子牛血清造成的家兔模型肾炎模型 用益气健脾方可减少尿蛋白 提高血清白蛋白 减低a2球蛋白及胆固醇 肾小球基底膜之病理损害也明显减轻 补中益气汤 实脾饮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5 2 4脾胃学说在血液疾病方面的应用 脾统血 脾气虚而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 出现气血虚 包括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内 脾虚不能统摄则血离经脉而外溢 为肌衄 吐血 咳血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的出血中一部分为脾失统摄所 在治疗上以补脾为主或兼补血 以复生化之权 可选用六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 归脾汤 黄芪建中汤随证加减 有人用健脾益气之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等治疗慢性再生性障碍性贫血24例 治愈1例 基本治愈8例 明显进步12例 无效3例 有效率为87 5 根据药理研究发现健脾补气之人参能促进骨髓造血机能 促进骨髓的胆固醇 磷脂 蛋白质 DNA的合成 同时使血中红细胞 白细胞及骨髓细胞数显著增加 临床试验亦证明 人参使贫血患者的红细胞 血小板 血红蛋白增加 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 另外人参还有收缩毛细血管作用 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健脾益气之黄芪对治疗缺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有很好的效果 因此常和人参配伍使用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5 2 5脾胃学说在骨伤科方面疾病的应用 对于创伤病人应调理脾胃使骨髓得以充分营养而愈合加快 内经 云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骨折后局部肿胀 脾气的健运有利于肿胀的消退 加快骨折的愈合 脾主生血统血 中焦脾胃是血液化生的基础 脾气健运则消化吸收旺盛 血液充足 骨髓受伤后也容易恢复 骨折患者由于创伤及手术等原因 往往导致脾胃虚弱 脾虚不能统血则血液妄行 影响淤血和肿胀的消退 不利于骨折的愈合 脾主四肢肌肉 经云 脾主四肢肌肉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所以在在治疗骨折的整个过程中应健运脾胃 以生化气血 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 同时 脾肾两脏具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肾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肾为先天之本 藏精 主骨生髓 肾精充足 骨得滋养才能坚强有力 肾中精气有赖于脾胃化生水谷不断滋养才能充盛 近年来 有的学者研究结果证明了中医脾肾功能的密切关联 相互滋生理论的正确性 所以 对于骨折的患者在治疗中健脾的同时顾及肾脏 会有更好的效果 有学者早期应用健脾汤治疗下肢骨折肿痛40例 药用 党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当归 鸡血藤 牛膝 骨粹补 苡仁 结果肿胀改善情况显效33例 占83 总有效率为98 因此脾胃学说在骨伤科的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5 2 6脾胃学说在妇科方面疾病的应用 脾胃乃气血化生之源 为后天之本 内而脏腑经络的温养 外而四肢百骸的濡润 无不有赖于仓禀之官胃的纳谷和脾的散精 至于妇女则又以血为本 一生中的行经 胎孕 临产等耗血量多 迫切需要随时加以调节 这就更依赖与藏营 统血的脾和多气多血之胃的影响 所以脾胃为经孕产乳的基本依靠 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妇人的经孕产乳 若脾胃功能失健 气血化生不足 则可引起经少 经闭 乳汁不行 乳汁过少 产后发痉 胎萎不长 脾气虚陷则见阴廷 产后恶露不尽 产后血崩 脾失统摄则见崩中漏下 月经先期 脾运失职 水运失常则见妊娠水肿 水湿下注则见带下不孕之证 所以临床治疗妇科疾病要重视脾胃的调理 以助气血化生之源 调节经孕产乳的正常生理功能 脾胃学说与孕妇的保养 脾胃健康 女人一生健康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脾胃学说是脏腑学说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之脾胃具有多功能 它反映着一定组织 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以及一定病理过程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通过培补脾胃为主治疗后整个机体状态都得到改善 抗病能力增强 提高了人体免疫功能 脾胃学说 在现代临床治疗上已成为独特的体系应用于临床实践 其作用还待今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六 广州中医药大学之脾胃学说研究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广州中医药大学有关脾胃的研究主要以脾胃研究所为主进行 在国内的脾胃研究领域享有较高盛誉 30多年来 在王建华 劳绍贤及陈蔚文教授等的带领导下 脾胃研究的工作所始终围绕脾胃虚实病证的辨治规律和健脾益气中药药理及其开发 并且是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开展 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6 1在国家 七五 攻关项目等的资助下 以王建华 劳绍贤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小组从基础和临床相结合角度对脾虚证进行了系列探讨 1 根据中医 脾主涎 涎为脾之液 的经典理论 创造性提出脾虚证 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的观点 该研究结果为国内多家单位所重复 成为了脾虚证相对较为客观的辨证参考指标之一 2 根据脾虚证的临床表现和反复的调查研究 提出舌淡或胖嫩有齿印 苔白润 脉缓弱或细弱 食欲减退 肢体怠倦或神疲懒言 食后饱胀或腹胀及大便不正常 稀溏 先硬后溏或时溏时硬 的脾气虚证辨证诊断标准的初步意见 并为后来卫生部及国家药监局制定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时所采用 王建华教授 劳绍贤教授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3 根据 脾主运化 的生理特点 提出胃肠电动力障碍表现与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4 较早提出胃粘膜细胞线粒体数量减少 嵴断裂的超微病理改变主脾气虚证的病理特点之一 5 从中药药理学角度探讨了益气健脾中药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的药理作用 发现其对脾胃功能失调存在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 为临床 异病同治 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通过上述研究 脾虚证辨治论治的系列研究 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补中益气汤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6 2在国家 八五 攻关项目等的资助下 作为全国5家承担院校的组长单位 以劳绍贤 胡玲 周福生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小组对胃炎消防治胃癌癌前病变进行了疗效和相关机理的系列探讨 1 提出 脾胃气阴两虚为本 气滞 热毒 血瘀为标 胃癌癌前病变的病机特点 并得到国内大多数同行的认可 开发了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有效中药 胃炎消 且多年来一直作为院内制剂在临床广泛使用 目前已获准国家药监局的新药证书 2 临床研究提示 胃炎消对轻 中度胃粘膜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有一定的疗效 且药性平和 患者易于接受较长时间的治疗 胡玲教授 周福生教授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3 机制研究表明 胃炎消能调控增殖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失衡 从而能一定程度逆转胃癌癌前病变 进一步研究提示其调控作用与证型相关 相对来说 对兼气滞 热毒者疗效较好 而对兼血瘀者则较差 这与中医 病久入络 的经典理论相符 并对客观合理评价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提示了一定的依据和思路 通过上述研究 目前相关成果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一等奖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6 3在 九五 攀登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等的资助下 以陈蔚文 李茹柳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小组对脾气虚亚型的功能基因组学 健脾益气中药粘膜保护的分子机制以及调理脾胃名优中药的二次开发等进行了系列探讨 1 研究发现 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在临床上是客观存在的 脾虚亚型患者消化吸收功能不良 营养代谢障碍等有其特定的临床症状和基因背景 慢性胃炎脾气虚和脾胃湿热证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 提示中医的临床辨证分型与基因差异表达有一定关系 陈蔚文教授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2 通过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及黄芪 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